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管

2024-06-29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管(精选七篇)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管 篇1

1监管监察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 核电厂主变未达到一定的安全等级, 主要安装在发电机出口一侧, 主要负责交换或隔离电流与电压, 通常其电压达到220-500k V, 主变容量则参照核电厂的堆型、网络条件等来针对性设计, 通常运行周期达到40年。现阶段, 主变压器设备有着一定的级别划分, 具体包括:核安全级别、抗震等级、质保等级等。

对于核电厂来说, 变压器制造过程的监管则应该重点参照HAF003内的相关质量等级标准展开, 这其中主要包括:设计水平、采购水平、工艺过程等。实际的监管工作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主变制造前条件检查、原料与构件检查、主要工艺检查、成品检查等。每一项检查与监管都要遵照一定的行业标准与国家法规规定, 而且要遵循一定原则和方法。

2核电厂主变压器制造过程中的监管要点

2.1制造前条件检查

主变压器正式加工前, 监管人员应该事先做好各项条件检查, 具体的检查项目为:

(1) 人员资质检查。具体包括:技术操作员、计量员、质保员等资质、能力等的检查。同时, 正式工作前要加强对这些岗位人员的专业教育与技术指导, 提高他们的技术专业水平。

(2) 主变制造的相关设备、机器等的运行状态、标识清楚与否。主体原料复检能否达到规定标准等。

(3) 生产制造可否参照相关的技术指导、标准规定等展开, 其中重点检查设计输出文件, 其能否通过审批。

(4) 主变制造的环境条件检查, 可否干净、清洁, 是否形成了科学的区划, 不同区域内是否设置了核电标志, 以及各个仓库质量管理达标与否。

2.2原料与构件检查

主变的构成原料为:电磁线、绝缘油、硅钢片等, 构件则具体包括:套管、冷却器、测温设备、气体继电器等。实际的采购需要参照相关技术规程中的具体规定, 来深入、细致地检查:

第一, 是否严格依照技术规程的标准、规定等来编制采购技术项目。

第二, 原料供应商的资格审核情况, 是否对其进行了评价与复评, 检查评价项目和评审员能否达到大纲规定标准。

第三, 检查供货商的货物质量评审情况, 其中包括:是否对货物质量实施了全过程检查、监管。各类原料、构件等的检查能否达到行业规定标准。

第四, 检查各类原料、构件的出入厂质量检验合格证, 要深入细致地查看检验记录彻底、到位与否。

2.3重要工艺的检查

实际的核电厂主变制造涉及到多门工艺、多项技术, 主体工艺包括:绝缘件制造、铁芯制造、油箱制造等。主变质量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技术人员水平、设备技术参数、加工环境等。各项工艺的检查、质量控制等应参照HAF003中控制规定以及《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等的各项规定展开, 实际检查中重点从以下方面做起:

(1) 有无质保书面计划书, 这一证明是否已被买方接受, 各项质保计划可否被充分执行。

(2) 各项设备的操作有无纸质的工艺说明, 例如:操作说明书、工艺文件等, 是否形成了操作过程记录文件, 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特殊的工艺, 是否已经进行了实验, 是否按照法规标准对工艺做出了评价。

(3) 一些关键工序 (对质量至关重要) 可否实施了过程监管, 是否进行了结果校验, 检查的记录精准科学与否, 能够达到工艺文件的规定。

(4) 对于特殊的生产设备, 有无管理台账, 是否制定了设备养护计划, 是否按照规定执行计划。各项设备的标志、检验标志等能否清楚、细致。

(5) 主变生产加工环境能否达到规定的标准, 具体从整洁度、温度、湿度等方面入手进行检查。

2.4成品的检查与监管

成品质检具体指的是变压器性能、规格、运转等能否达到规定标准、技术指标等。重点从其构造、制造、部件设计等方面入手分析有无干扰变压器安全运转的问题, 额定状体下, 检查主变能否正常工作、运转, 当遇到无法预测的过电压、过电流时能否依旧安全运转。成品试验包括:例行试验、型号试验等。主要的试验检查针对于:雷电冲击检查、短时感应电压试验、空载试验等。实际的试验过程检验需要达到质检规定, 具体的监管项目为:

(1) 试验大纲、过程操作规范、操作标准等是否已经形成了标准的文件, 作为试验指导。所形成的文件内部规定、条款等能否达到国家、行业、企业等的相关规定。

(2) 主变压器的试验项目、条件、过程与结果等可否达到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等。

(3) 试验工作者自身是否达标, 例如:是否达到核电行业规定标准, 有无主变试验资格, 试验是否已经形成了规定、标准、统一的记录。

3核电厂主变制造过程监管要点

核电厂主变制造过程的监管需各方力量的沟通与配合, 具体包括:监管单位、持证制造单位、设备使用单位等。这些单位间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质检沟通与反馈机制, 通过各个单位间信息的高效交流、互动, 最终确保产品质量。

实际的监管工作开始前需要例行工会, 由专门的监管负责人公布实际监管的项目、内容等, 并负责在监管现场执行相关监管制度, 开展各项检查试验。制造活动监管结束, 要打造出一个监督检查记录, 并需要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共同签字。

各项监管、检查工作接近尾声, 监管者则要参照检查记录来对应编出质检报告, 内部要涵盖检查中的问题, 并对应提出应对措施。同时, 把整改报告上交给监管单位, 由监督人员负责统一对其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也要做好后续跟踪、调查。

4结束语

目前, 核电厂主变制造已经被列进核电监管系统, 制造企业主动支持并配合主变监管, 由此达到了对主变生产的质量管理, 提高生产质量, 采用规范、科学的操作程序, 注重不同环节间的质量管理, 从而保证了主变压器的质量。监管单位应该极大监管力度, 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强化经验反馈, 以此来确保核电厂主变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核安全局.HAF 601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监督管理规定[S].北京:国家核安全局, 2012.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管 篇2

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三率监管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因此,只有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认真执行“三率”考核,促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 者:黄永林 作者单位:福建上杭县地质矿产局,福建,上杭,364200刊 名:资源・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年,卷(期):3(8)分类号:F4关键词: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监管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研究

“全程管理”是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管理的重要原则,为保证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有效,必须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进行监管。我国第一部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总则中指出: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多年来,针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实践,已有的研究可以归纳为:(1)基于元数据技术的电子文件全程管理,(2)以前端控制为切入点使电子文件全程得到有序管理的管理方法,(3)以文件和档案全程为一体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思路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中引入监控观,对文件流程各阶段的管理和监控研究得不多。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在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中除了树立全面观、系统观、过程观,还必须树立监控观。在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环节和多个主体,决定了对电子文件的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各个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的监管重点是什么,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的确立,系统应赋予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运转及归档各环节什么样的权限设置,监管流程是否科学规范,各管理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和监管执行力度如何,监管过程是否透明,是否有科学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等问题。为此,根据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多元化监管主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全过程管理思想,设计一套科学规范的多元化监管方法与实现策略,旨在为电子文件的监管提供规范流程、有效方法以及有关借鉴。

1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多元化监管主体分析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的监管主体由哪些单位和机构部门构成?《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中7.1归档要求提到了主要的三个部门:电子文件形成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档案保管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是由信息技术部门组成,档案保管部门由档案部门承担,关键是对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如何理解?在OA系统内,一份电子文件的形成首先由承办部门提交给各主管领导审核签发,然后由文印室统一编号再分发到各部门,文印室也是文件的形成管理部门。这样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分为两个方面,对于OA系统外的文件由各单位各部门直接归档,那么,这时文件形成部门就是一个,文件承办单位;如果是OA系统内的文件,文件形成部门就要涉及两个部门,即文件承办部门和文件管理部门(即文印室)。戴旸《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研究》一文中说:“电子文件移交是一项档案部门、办公部门、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1]这一段话里出现了文件管理部门,这个部门将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和质量进行管理。至此,电子文件内部监管主体有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办公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档案保管部门。外部监管主体有哪些?刘立《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一文中提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本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要加大对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监督指导力度,并在其中加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力量。[2]我们说,对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的监管,除了内部监管主体以外,还有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监督。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着多元化的监管主体,文件形成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产生及其格式的标准化,文件管理部门是电子文件短期保存的部门,承担整理、维护和鉴定电子文件的责任。信息管理部门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档案部门则是管控和维护电子文件的主体,承担着整个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的责任。上述各监管主体可从不同层次和视角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进行监管,以构成有效的多元化监管体系,各监管主体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在多元化监管体系中,档案部门起着监管监控的主导作用,文件形成部门和文件管理部门做好电子文件形成、积累归档工作,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技术保障和技术监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赋予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运转的各环节中相应的权限,电子文件形成、移交、维护全过程管理都处在监管监督之下,才能有效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安全和长久。

2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监管流程设计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监管流程如何划分,每个阶段的监管重点是什么?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管理委员会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将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概念(设计)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崔海莉的《高校OA系统形成电子文件归档程式初探》一文中描述: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与传统文件表现不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孕育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整理、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将归档提前到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3]这样划分电子文件管理过程,将归档提前到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笔者有不同观点。在实际操作中,OA系统形成的电子文件经办理完毕以后,点击“归档”按钮交给档案部门管理,这时电子文件从“前端”进入“中、后端”,归档管理是连接“前端”和“中后端”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这个时候真正介入电子文件管理。做好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归档,可以既达到控制“前端”的目的,又为“中、后端”管理提供保证,从而真正实现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根据博弈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理论,将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分为前端控制、中端控制和后端控制三个阶段。电子文件设计、形成及流转称为前端控制,电子文件的移交归档为中端控制,包括收集、积累、鉴定、归档,归档后电子文件管理为后端控制,包括对接收的电子文件实行有效维护,长久保存和利用,保障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靠与可读。对电子文件在三个不同阶段管理过程中监管对象、监管主体和监管重点进行分析和罗列,如图2所示。

2.1 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监管重点。这一阶段主体有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对象有文件承办者、文件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主要任务是搭建电子文件的生成环境,按照工作流程形成电子文件内容、结构及背景信息,保证电子文件顺利形成。首先,在电子文件设计阶段,如,设计流程、模板、标准等,档案人员要参与其中,提出建档需求内容并融入系统之中。其次,各监管主体要对各自的人员进行监督,即对“人”的控制。对承办人要明确建档意识,并承担电子文件质量的责任,熟练掌握系统的使用,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电子文件流和管理流程规定操作,确保电子文件在这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最后,各承办人要对电子文件形成质量进行控制,即对“文”的控制。承办人对系统工作流程中记录电子文件形成全过程监督其完整性,完善元数据相关的所有信息内容,采用身份验证、数字签名、电子水印、加密技术、操作留痕等技术手段确保电子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2.2 电子文件中端控制监管重点。电子文件移交归档是由文件形成、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是由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档案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归档,实际上是电子文件管理权的转移。作为连接“前端”和“后端”的重要环节,开展得顺利与否关系到全过程管理能否实施,也是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012年,国家档案局出台《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档发[2012]7号),对电子文件移交、电子档案接收及基本要求作了详细规定。这是我国首部电子文件移交的专门性行业规范,更加体现了电子文件移交归档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监管重点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规范电子文件移交流程,电子文件形成、管理部门要规范化整理电子文件,根据移交范围、移交格式、移交介质、载体标准等自检准备移交的电子文件,然后向档案部门移交,完成移交手续。二是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保证电子文件移交制度化。构建良好的组织管理和责任管理机制,明确电子文件由谁移交,向谁移交,确定移交方式。由文件管理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移交之前由文件管理部门鉴定、整理和维护电子文件。档案部门在移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承担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责任。三是完善专门标准,保证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除了按照国家档案局《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实行,还需构建电子文件移交系列标准,比如电子文件移交流程,元数据标准,移交检验标准等。

2.3 电子文件后端控制监管重点。经过“层层选拔”的电子文件来到档案馆是不是就进了保险箱呢?监管主体是档案部门,监管对象为档案人员,作为档案部门如何自己监管自己?档案部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责是延续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电子文件在鉴定、整理、保管、检索、利用等各全过程活动中均须按一定方式得到监控,相关信息记录在元数据当中。这一阶段的监管重点:一是从纵向上监控文件到档案的流程管理。OA系统通过档案化标准接口与档案管理系统无缝链接,电子文件办理完毕后在网上自动归档,文件经传送到档案管理系统的缓存库中,电子文件管理权移交给了档案部门。(1)档案人员对通过网络归档节点收集来的电子文件进行验收,查看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是否齐全。按照元数据标准,在线管理每一份电子文件,著录档案信息,将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整理编目导入到正式库。(2)实时监控无缝链接,对照发文登记簿,查漏补缺,对于没有在线归档的电子文件要查找原因,手动录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对于问题文件,及时与文件管理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沟通,退回或重新制作正确的文件。二是从横向上建立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主要内容有:(1)电子文件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工作规章、管理制度、业务规范等。如,建立登记记录制度,对每一份电子文件从形成开始到销毁全过程管理活动进行记录,以使电子文件全程有真实记录可查。(2)电子文件保存与维护制度。电子文件格式符合长期保存的要求,对电子档案载体进行定期拷贝和检测,当软硬件环境、存储载体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迁移、转换。(3)电子文件信息监测系统,检测电子文件是否可以在档案管理系统上正常显示并在需要利用时可查、可读,实施备份制度,信息备份定期进行,实现电子文件长期安全监管。三是通过对人的管理,监管过程透明公开,有相应的奖惩机制。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都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全体人员共同执行标准规范。任何一次误操作都可能使电子文件遭到人为的损害,对不同管理人员应赋予不同的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档案员、兼职档案员相互之间层层监督,全体人员严格自律,从而实现电子文件全程管理。

3 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的实现策略

全过程管理的有效监管取决于各监管主体的相互配合,各监管主体应从不同视角发挥其各自监管职能,进一步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监管流程,实现对电子文件全过程、全方位有效监管。因此,结合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文件监管策略。

3.1 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在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中,前端由电子文件形成、管理部门负责电子文件的质量,档案部门是在电子文件移交归档后进入电子文件管理,档案部门既要管理好自己的中后端,又要参与到前端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又不能有越界之嫌,需要与各部门构建良好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充分,监管边界不清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为此,要构建以档案部门为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与任务,执行和监管机制,建立各部门联络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现多部门协同监管。

3.2 制定统一、完整的电子文件监管规章制度。在档案部门与文件形成部门、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下,出台既符合电子文件流,又遵循档案业务流管理的要求,同时满足全过程管理要求的监管规章制度。对于监管对象与监管主体而言,监管规章制度的统一性体现在操作规范上不会出现两难境地,监管规章制度的完整性体现在全过程管理的每一环节均有操作依据,不存在监管盲点。

3.3 建立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策略。元数据是实施电子文件管理的技术保障,元数据分为动态元数据和静态元数据,可以完整地记录下电子文件的原始状态,并随时捕获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项信息。根据元数据的特性,在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阶段相应地应用元数据技术,通过元数据技术监控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甚至可以强制捆绑元数据集以整体归档,以满足电子文件管理在各阶段的目标和需求。

3.4 确立以档案机构为监管主体的监管体制。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体制、流程、系统设计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系统评价标准,明确各方职责,有利于增强监管执行力度。如,制定法律法规、标准,确立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体制,赋予档案机构全程管理的职权,使档案机构名正言顺地全程监控文件管理;明确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由档案机构对整个文件管理流程进行监督,以严格控制电子文件质量。

3.5 建设数字档案馆,对电子文件全程进行实时监控。数字档案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对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等管理业务及相关的行政工作,实现业务管理的自动化,是数字档案馆必须具备的功能。基于网络环境的档案业务流程重组和业务管理自动化,可以实现对电子文件全过程实时动态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解决。

4 结论

针对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监管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多元化监管主体,包括文件形成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档案部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结合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系统高度设计了科学规范的电子文件监管流程,明确各环节的监管对象、监管主体、监管重点与监管内容等;并提出了建立各相关主体沟通协调机制、制定监管规章制度、确立以档案机构为主体的监管体制,注重采用先进方法与技术手段,基于元数据电子文件全程监管方法,建设数字档案馆,强化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技术手段。本文研究可为各单位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监管,提供一套系统的监管方法和有关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戴旸,李文媛.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1).

[2]刘立.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J].档案学研究,2013(2).

[3]崔海莉.高校OA系统形成电子文件归档程式初探[J].档案,2010(1).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管 篇4

关键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分页监管,统一监管

1 研究背景

金融监管的定义为: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 为了达到某种宏观经济金融目标, 比如稳定物价、调控经济运行速度或者调节信贷规模等, 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依据相关的法律或者法规对被监管的机构以及其经济活动实施的各种监督管制的统称。金融监管作为一国监管当局提供的提高市场效率的制度安排, 其目的是尽量地避免和纠正金融体系的市场失灵现象并提升其稳定性。一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体制从本质上是由该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金融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判断某一个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有效性, 关键在于它能否为该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作提供有效保证和可否顺应该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概念、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 金融创新潜移默化地淡化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 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显示出强劲的活力。美国在20世纪末通过著名的《金融服务现代法案》, 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在该法案中被允许相互投资控股。这种现状致使金融机构间相互渗透, 业务界限也日趋模糊。全球范围内呈现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在一些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甚至出现了巨型的“金融航母”。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 金融监管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从法律上看, 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 我国的金融机构为了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也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萌芽, 如目前出现的金融控股公司。可以说, 中国金融业正处于从分业向混业转变的过程中。

从监管的集中程度来分, 各国的金融监管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模式:高度统一的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和不完全统一的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 银监会负责监管商业银行, 证监会负责监管证券业, 保监会则负责监管保险业。

三种金融监管模式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我国金融业向混业转变的现状对我国的监管体制提出了哪些要求?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完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2 不同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

2.1 分业监管

分业监管根据金融行业内各种金融机构主体, 及其业务范畴的细分而分别由不一样的监管机构对多个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分开监管的体制并通常由职责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监管任务。各个监管机构原则上没有上下级关系, 在落实监管工作的过程中各个机构之间相互协作, 分工配合。

分业监管的优点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 区分开来的监管机构更具专业性, 分工更加明确, 职能更为明晰, 能够更为有效地在各个监管行业内实现监管目标。第二, 有效的竞争。虽然监管的对象各异, 但机构之间存在的竞争压力能有效提升监管的执行力度。

分业监管的缺点有:第一, 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更高, 金融机构可能有机可乘逃避监管。第二, 监管机构多而大, 监管成本更高, 规模不经济。

2.2 统一监管

指仅设一个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机构, 对各个机构、市场和业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代表国家有英国、日本、韩国等。

统一监管的优势主要有:第一, 成本优势。降低技术支撑和节约人力投入, 信息成本大大降低, 信息质量得到改善, 规模效益得以体现。第二, 避免重复监管, 改善监管环境。第三, 适应能力强。能迅速适应新型业务, 避免产生监管真空, 有效降低新的系统风险。

统一监管体制的缺点是:监管的竞争程度低, 易于引发官僚主义。

2.3 不完全统一监管

这是对完全统一和完全分业监管的一种混合型体制。所谓的“牵头式”和“双峰式”两类监管体制就是不完全统一的监管体制。在“牵头式”的监管体制下, 往往会有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各个机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磋商和协调工作;“双峰式”主要是指, 一个国家监管当局依据不同的监管目标设置两类主要的监管机构。其中一类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以实现抵御金融业系统风险的目的;而另一类金融机构专门对金融机构进行合规性管理和保护消费者。

这种监管机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 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与相互制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持;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内, 不同监管主体保持规则的统一性, 既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又能够降低重复监管带来的不利。二, 降低了互相协调的难度, 减少了信息成本。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交叉及重复监管。

3 转变过程中我国分业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以国际标准来衡量, 我国的金融监管效率是较低的, 分业向混业转变过程中, 我国的金融监管会面临监管重复、监管不到位、协调不当等新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难以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 金融创新日益活跃, 创新产生的金融产品由于具有业务交叉的特性和显著的跨行业特征, 这就导致监管主体不容易明确, 较难满足不同金融监管主体的差异化规则, 从而易于产生监管真空以及重复监管的问题。再者, 当创新出一项交叉性业务的新产品时, 往往要求不同监管机构长期的协调合作。因此, 这种情况下, 时间上的优势很可能会丧失掉。

3.2 各监管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虽然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了。但由于联席会议有几个不足之处, 即:第一, 联席会议是非定期召开的;第二, 与会各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第三, 内容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不能做到公开透明;第四, 各个监管主体各自为政等。因此, 监管联席会议被普遍认为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同时, 由于没有强制力, 可能出现各金融机构互不配合和推卸责任的情形。

3.3 缺乏社会联合防范机制

社会联合防范机制是指由监管机构、行业自律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管。行业自律是金融业的一种管理方式, 发达国家都普遍重视行业自律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而在我国的监管过程中, 政府干预的太多, 这不仅会导致资源无法得到高效配置, 同时还会使腐败滋生。

3.4 金融控股使分业监管遇到新的难题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的, 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中两种或以上机构所持有的股份具有控制性的公司。一般情况下, 金融控股公司至少涉足银行、证券、保险中两类或者两类以上的业务和机构。虽然其各个子公司可能仍是分业经营, 但在集团内部很有可能进行关联交易, 使得金融风险在整个集团内蔓延开来, 从而在整个金融系统内引发金融危机。还有资本充足率的问题, 在金融控股公司内, 交叉持股和各子公司之间相互投资较为普遍, 这表示同一笔资本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多次使用, 可能意味着集团实际的偿债能力被高估等问题出现。

4 政策建议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根据众多学者们如王子立, 罗莹 (2011) 和黄金瑞 (2011) 的分析, 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综合监管体制是我国的必经之路。这种体制能够通过明确各个监管主体的责任, 避免分业经营中的监督管理存在的诸多不足。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行三会”确立的期限并不算太长。而且, 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为导向的大环境下, 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必将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推进。以下是对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议。

4.1 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在经历过渡期金融监管体制的调整后, 由完全统一的监管体制取代分业监管时期的协调机制, 建立一个监管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监管机构——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由它来全面统筹银行、保险和证券行业的金融监管工作, 以适应混业经营环境下, 跨产品、跨市场、跨行业的全方位金融监管。该机构由政府直接管理, 不受地方政府干涉, 增强其金融监管的独立性, 专门行使集中统一金融监管的管理职能。

4.2 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法规体系是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基本保证。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金融监管法规体系, 但为了顺应金融国际化和产品创新国际化的需求, 更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政府应该借助立法的方式, 把金融监管吸纳进我国法律体系内以减少政府对金融监管工作的多余干预, 减低不必要的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真空, 并增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管制;第二, 制定出可行有效的实施准则, 提高操作性, 使当前监管过程中有法难依的现状得到切实处理;第三, 针对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信息披露管理和网络银行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的空白进行相应的完善。

4.3 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第一, 建立并完善以金融行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自我约束机制, 确保金融机构各项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确保法人体制的有效运行, 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避免出现策略失误、执行的真实性缺失等潜在的各种风险。

第二, 提升金融业行业自律性组织的建设。在法律的基础上, 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同业协会定制更加严格的行为准则, 并对各个行业的金融机构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赋予其行业保护、协调、合作与交流等职能, 这样就能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上竞争的公平性和市场的秩序性。

4.4 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化水平

监管主体是否有权利独立地制定和实施监管政策是监管主体是否具备独立性的主要标准。确保我国金融监管的长期有效性亟需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从各国金融监管的实践经验来看, 不管实施哪种模式的经营模式, 其基础均为专业化的经营。所以, 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提升监管机构的专业水准和监管效力的努力。

4.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应该积极地与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进行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并展开多方位、深层次的监督管理方面的信息沟通。通过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探讨与合作, 增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 提升防范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实力、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健性。这也便于我国更为全面地了解和借鉴国际金融监管上的一些先进做法, 在促进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相接轨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钦先, 张荔.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9) .

[2]Ramiro Tovar Landa.Efficiency in FinacialRegulation and Reform of Supervisory[J].Law andEconomics, 2002 (9) .

[3]Charles Goodhart.The organizational Strueture ofBanking Supervision[J].Finaneial Markets Group SpecialPapers, 2000 (11) .

[4]程艳.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模式研究[J].科协论坛, 2007 (3) .

[5]黄丹.混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6]文宇.混业经营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 2009.

[7]林朴.论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过度[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8]王子立, 罗莹.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之构建[J].财经政法咨询, 2011 (3) .

[9]黄金瑞.试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新理念[J].创新, 2011 (6) .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管 篇5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财务监管工作的现状,接着从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前瞻性规划和决策入手;来说明加强企业财务监管是新時期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监管 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企业经营机制逐步成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监管制度则是新时期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方面。现在有不少企业对企业监管制度认识不足,使大部分企业监管制度很不完善,会计数据失真、私设小金库、设账外账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要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企业财务监管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得以显现。但由于企业的认识问题使得财务监管问题流于形式。一是不少企业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有章不循,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审计,遇到问题“灵活”掌握;二是内部会计监管、控制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机构;三是企业领导对会计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以为是,管理不善,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职责不明,这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四是财务监管(即会计的事前审批、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五是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差,表现在文化、业务水平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靠人情、凭关系混进会计岗位,只听领导指挥,不管规章制度,对法律、法规更是置若罔闻;六是有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造成会计数据、会计报表失真,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

二、建立健全企业监管制度

我们知道新时期的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财务管理,财务监管制度应渗透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体系。财务监管制度的推行,不能仅仅从会计入手,应全面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的组织管理体系,贯穿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始终。合理配置各职能部门权限,以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管理的目标。而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就是企业领导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完善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监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促进企业监管制度有效运行,发挥控制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为研究制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对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权限,依法制定严格的批准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在《会计法》的指导下,以执法检查和其它检查监督的方式,督促检查各单位执行规范性的企业监管制度。必要时,可通过资产年检和企业监管制度挂钩,在国有独资企业率先推行,使国有独资企业在企业监管制度的推行和建设起到一个带头示范作用。企业要加强对其财务监控就必须制定并实行严密的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企业自我约束,规范经营的保障,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为投资者监督经营管理提供体制框架,为经营管理者施展才能搭建平台。而企业的财务监管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这种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上,从而确保企业规范经营。

2.健全财务监管组织架构。在企业设立财务监管机构配备总会计师,实行财务委派制应当是现阶段强化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组织架构。财务监管机构专门监督企业各级组织企业监管机构的设立、企业监管制度的建设,以及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总会计师重点监控所属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重大经营计划及预算的执行情况,确保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和其他重大经济事项的全面完成,参与重大的经营和资金运作工作;实行财务委派制有利于对企业的财务实行垂直领导,避免因利益关系而受制于本企业的领导,减少财务违纪违规现象的出现。

3.完善财务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监管办法,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监管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财务监管应体现法律监督、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原则。企业监管制度是实施财务监管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系统,使财务监管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全方位控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报告等措施,全面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4.加快信息技术在财务监管中的运用。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通过会计电算化、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财务监管,可以有效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控制。在企业会计电算化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逐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推进企业集成化财务管理,做到业务与财务信息的实时反映,实现财务信息的远程控制,真正体现提高决策、监控和执行的效率,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监管信息反馈。

5.以人为本,加强财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把财务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学习型的总会计师队伍、财务骨干队伍、从业人员队伍。二是持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既是加强财务监督的思想基础,也是开展财务监管的前提,其在财务监管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实施

良好的企业监管制度,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和贪污腐化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也有利于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秩序健康运行。企业监管系统必须具备成本低和效益高的特点。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企业监管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1.财务全程监管。财务监管活动应渗透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贯穿于企业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等各个环节。只有做到对企业经济业务全过程和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监管。

2.财务分级监管。为确保财务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财务活动,由适当的财务监管主体进行监控,实现管理界面清晰、层级分明。达到既要维护投资人权利,对财务监管的权限适度集中,尤其对重大财务事项的监控,也要维护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3.财务监管制度化。为有效加强财务监管工作,必须将财务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科学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财务监管程序。

4.财务监管内外结合。由于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内部利益的影响,内部财务监管对部分不规范的现象可能忽视。结合外部监管,可弥补内部财务体系的疏漏,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水平。

5.其他财务监管。借助外部监督和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加强信息交流,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还要提高企业上层管理部门人员自觉执行企业监管制度的意识。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管 篇6

1. 传统见证取样及送检中存在的问题

1.1 试块代做代养

如为施工企业提供混凝土原材料的企业在工程初期取样送检时, 提供预先养护好的样品送检, 因此在试验报告当中所得出的混凝土强度值结论与实际工程当中的混凝土强度值不符。

1.2 见证、取样员不在现场

因施工现场的见证取样要在施工单位或工程监理单位人员的陪同见证下, 由现场试验人员对工程当中的材料、试件以及试块等样品实施取样送检, 但是目前常出现无见证人或取样员不在现场, 由其他人代理取样的现象发生。

1.3 样品无标识或标识不规范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 应当参照预先制定的见证取样送检计划予以实行, 对施工现场的样品进行检验, 在送检之前, 见证取样人员应当在样品包装上标注唯一性标识, 其中还需要标注取样工程名称、取样种类、取样日期、取样名称以及数量。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当中, 样品包装上很难看到唯一性标识或规范性标识。

2. 智能手机与二维码技术基础

2.1 智能手机

无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 其中较为全面的智能手机包括指纹验证、4G无线数据功能、GPS定位、拍照与摄像、二维码扫描等功能。

2.2 二维码

所谓的二维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几何图形按照特殊的规律在平面当中进行不规则排列的黑白图像记录数据信息, 在代码编制当中遵循计算机的“0”与“1”比特流概念, 通过若干二进制几何图形表达文字或英文数值信息, 通过相应的图像设备以及光电扫描可以对二维码当中的信息予以记录或处理[2]。

3. 技术要点与流程

3.1 基础数据管理平台

其中包括:3.1.1见证、取样人的信息管理, 对其进行相关证书、指纹、照片、智能手机等信息进行审核、记录;3.1.2被监督工程信息管理, 对其进行报监、GPS地理位置、见证、取样员等信息的收集整理;3.1.3对被监督工程的见证、取样台账进行查询、记录以及统计;3.1.4对同一组样品的见证、取样人地理信息不一致、见证、取样人与监督工程地理信息不一致、见证与取样时间差距较大等情况, 可以通过管理平台自动发出预警信息。

3.2 监督流程

在对被监督工程进行见证、取样的过程当中,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3.2.1将二维码唯一标识在被检品包装上予以标识并密封封存, 随后取样员将取样APP打开后通过指纹对比验证进行定位, 通过验证后可以将取样员的取样工程列表打开, 同时取样员通过智能手机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后得到样品信息, 填写记录表后对见证人以及样品拍照存档, 并向管理平台提交相关数据。在提交数据的过程中, 该平台要通过GPS对取样人员与样品的地理位置及时间进行记录;3.2.2见证人打开见证APP, 通过指纹对比验证进行定位, 扫描封样后的二维码标识的同时, 对取样员以及被检样品进行拍照存档, 同时系统当中可以通过GPS对见证人、取样人、被检样品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逐一核对[3];3.2.3将取样数据与见证数据上传到管理平台后, 可以通过自动预警系统检查取样送检结果是否有效, 对预警系统当中见证员与取样员地理位置差异、见证与取证时间差异、取样样品所在地与工程地理位置差异等进行责任追溯。

结语

通过对智能手机以及二维码的结合使用方式, 不仅能够在工程取样送检当中确保时间、地理位置以及见证、取样员的信息真实性, 还能够有效防止代做代养等虚假试件送检现象的发生, 避免见证、取样人员不在施工现场却将样品送检的现象发生。与此同时, 将歌声的监测数据监管平台进行系统化联合, 可以通过工程样品的取样流程、送检过程、试验流程、监测报告等方面进行反向的追溯, 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予以追究责任,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样品的真实性、送检的规范性与试验结果的有效性, 为我国建筑工程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提供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

摘要:在房屋建筑工程以及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的过程当中, 见证取样以及送检过程检验流程不规范及结果不准确等不足, 本次研究当中提出采用智能手机与二维码结合的形式, 对施工现场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三要素予以搜集取样, 对送检样品真实性予以监督, 避免产生代做代养的不良现象发生, 为工程取样检测的监管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智能手机,二维码,工程管理,检测取样

参考文献

[1]兰龙辉, 邱荣祖.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物流追溯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 09 (11) :86-89.

[2]关箭, 陈永仁, 张晓明.二维码防伪技术在商品包装上的发展应用[J].科技传播, 2013, 22 (14) :171+167.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监管 篇7

关键词:网络平台,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监管

顶岗实习, 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 是学生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 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以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 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 掌握操作技能, 学习企业管理, 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由此可见学生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合作教育的重要纽带。

对于以往的顶岗实习形式, 主要表现为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走访、电话、邮件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学生实习完成后提交实习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管理, 然而这种形式业造成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思想状态以及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 不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化升级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因而如何利用网络实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热点。

一、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网络平台的内涵界定

这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 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基于信息技术搭建功能模块这类系统是学校自主研发的, 研发目的及方向各有区别, 有定位于质量监控管理系统, 有定位于不同时空、不同内容、离散对象的异步教学课程以及实习生关怀系统等;第二类是基于手机短信、e-mail、QQ、微信而构建交流平台, 主要目的是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中的联络不畅和管理不便;第三类是运用Web2.0、sms、Blog等为核心, 依据六度分隔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搭建的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 比如世界大学城。

本文中的网络平台是三者的综合体, 以第三类为主要手段、二类为辅搭建的网络综合平台体系, 其目的是实现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手段信息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中网络监管问题分析

1.学校、教师与学生信息沟通不对等, 时效性差的问题

良好地进行信息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已分散在不同的实习单位, 因而很容易出现信息沟通不对等, 时效性差的问题。而这种不对等包含两方面。

一是时间的不对等。根据对大三顶岗实习的调查分析, 由于学生无电脑、顶岗实习工作地可能受网络局限、教师指导时间与学生工作时间相矛盾以及学生、教师自身因素等原因, 造成教师与学生在沟通时间上的不对等。

二是渠道沟通的不对等。表面上看, 信息化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信息沟通方式的多种可能性, 但实际正是这种可能性也导致了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渠道沟通上的不对等。

2.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混乱, 操作实施难度大的问题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由于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培养方向不吻合, 顶岗实习的劳动强度超过实习学生的承受限度, 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学生和家长对顶岗实习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等原因, 许多学生频繁更换顶岗实习单位, 这不仅使得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混乱, 也使得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以进行, 更不用说各种顶岗实习平台的利用, 最后使得顶岗实习基本是走过场, 流于形式。

3.考核评价体系太过简单

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上普遍存在问题, 大多仅以实习小结等形式考核学生, 实习小结一般由带教老师或师傅写评语、盖图章。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单一, 方法简单, 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跟踪, 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

三、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中网络监管问题对策探讨

1.针对信息沟通不对等, 时效性差问题, 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搭建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从技术层面搭建校企学三方都能运用的平台不仅是为了适应校外顶岗实习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 创新了管理方式, 实现了动态管理监控的实时性、有效性。也是为了提高了顶岗实习管理效率, 节省了管理成本。

二是利用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 设计相应模块, 执行“周聊、月总结、季巡查”制度, 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与考核。首先, 学生在单位顶岗实习中, 至少每周必须上网络平台上报一次实习情况, 内容主要包括实习单位名称、主要实习岗位、实习体会等。其次, 指导老师每月将实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建议及时上报管理平台中的系部二级平台, 学院每月就顶岗实习工作召开一次专题会议, 对工作进行总结。然后就是季巡查, 学校应一个季度统一安排老师、辅导员、系领导到相关企业集中现场巡查顶岗实习情况, 并及时汇总, 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学院解决。

2.针对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混乱, 操作实施难度大、考核评价过于简单的问题, 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 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监管的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一是利用世界大学城、学校顶岗实习社区平台, 全程跟踪个体顶岗实习过程, 依据时间节点校企学三方任务进行整合设计, 研究探索并设计出可监控、可评价、可管理, 三方联动、多元指导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二是设计基于网络平台监管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标准。依据顶岗实习管理过程, 校企学三方联动, 在“企业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 “教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要求”, “学生根据顶岗实习职位、岗位能力要求目标、工作流程熟悉程度、岗位工作业绩或成果进行自评”的基础上, 构建“企业评价、学校评价、自我评价的三方评价”的顶岗实习考核和评价标准。

三是根据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标准, 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监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 最大化地实习顶岗实习员工化的效益。

四是建议建立校企合作动力、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 应该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 包括:加强企业在学校的宣传;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其次校企双方应建立校企合作办, 共同负责处理、协调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包括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建设;共同设计、共同管理顶岗实习网络监管平台;三是呼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也可以考虑由国家或行业中介组织制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 明确企业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奖惩措施, 这样从法律上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 才能持久、稳定地吸引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形成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

参考文献

[1]程远东, 胡钢.基于SMS的“周报、月查、季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39-41.

[2]叶虹扬, 唐跃.高职教育中顶岗实习的现实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0) :23.

[3]蔡爱敏.“2+1”顶岗实习期间网络化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 :47-48.

[4]杨晶, 丁海萍.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初探[J].时代教育, 2012, (12) :11-12.

上一篇:专科药物下一篇:电气自动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