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课教学中

2024-06-29

信息课教学中(精选十篇)

信息课教学中 篇1

一、个性化教学的本质

个性化教学指尊重学生的个性, 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需要进行因人施教, 也就是说学生需要什么, 教师便授予什么,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它就是以“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为媒体, 师生双方进行各自富有个性化的教授和学习的活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 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 选择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和引导, 注重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选择的学习, 达到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学与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在此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选择, 使他们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换句话说,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可以达到让不同性格、不同动手能力和不同家庭环境造成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得到各种能力的提升,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个性化教学的来源

“个性化教学”虽然说是根据当前时代和课改精神的需要而提出, 是教育中的新名词, 但其实有很久的历史渊源。换句话说, 倡导个性化教学是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也是继承优良传统的正确选择。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教育史中,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发展个性”一直是其中的重要旋律。从春秋时期一代宗师、圣人孔子开始, 到南北朝的“二陆”, 宋代的苏轼、朱熹, 明代的王阳明、顾炎武等, 再到近代的蔡元培, 现代的叶圣陶, 当代的钱梦龙等, 无一不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说, 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个性化教学既是继承了优良的历史传统, 也是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现代人才理念的一项具体措施。

三、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魅力。90年代出生的学生大多数都已经接触过电脑, 他们对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是即陌生又熟悉, 熟悉的是上网聊天、打游戏和电脑的一些基本操作, 陌生的是对整个知识体系的了解以及对一些新应用程序技术的掌握。当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动手能力、不同的家庭环境会造成一个班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

个性化教学, 最终必须落实到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不能由“教师中心”的极端滑向“学生中心”的极端。所以, 在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仍起着科学的联结活动双方的关键的引导作用。

1. 师生。

在接到一个新班级, 进行课程的第一节,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调查, 最方便的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 根据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 进行分析, 归纳出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针对学生的不同的个性化特征指导他们的学习, 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任务, 在不同的任务完成后, 提供不同的奖励, 以此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形成有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当然这样的操作方式使教师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将每一节课都设置不同的目标, 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 而且对于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设置为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之一。在此期间, 教师心中必须要有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了解每个同学的兴趣, 设置不同的目标, 从而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2. 教材。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对教材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 根据自己生活阅历来理解教材。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创意、有发展的理解丰富教材。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 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 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 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所谓“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 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 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比如学习电子表格图表的建立和美化时, 教师提供操作的解释, 但是不讲解,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操作, 因为对学生来说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更能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喜悦感。

3. 教学模式。

形成“分开和合并”的教学模式。 (1) 针对水平一致的层面的合并讲解, 可以将整个班或者某些组合的学生合并, 对于新授课中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可以采用合并的形式, 以保证所有的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都能掌握,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可以采用分开的方式。讲评分析课也比较适合采用分开的形式。 (2) 对于不同的应用程序的新授课比较适合采用合并的方式进行讲解, 这样能保证的学生掌握程度。而在复习课中可以采用合并的形式, 把各种软件合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学总结出操作方法的喜悦, 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调动了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盛行, 共性已经淹没学生个性。所以新课改中, 教师应更善于发现学生个性化的优点, 并予以放大, 让学生学会个性化表达。“个性化表达”是指学生在表达他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理解的时候, 是真实的、自由的、健康的和创新的, 是学生自己内心对外部物的认识。所以, 在引导学生如实地表达时, 力求让学生做到采取与众不同、正确、合理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个性。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理解层次, 常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的问题, 教师若能有效的抓住并有效组织学生的讨论, 将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 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 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农村中职校信息课教学的感悟 篇2

一、比较集中的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

一般学校的基础设施都比较陈旧,更新的时区比 较长,设备比较单一,与职业学校各专业相关的配套设施没有系统地考虑。特别是所有设备的核心计算机部分的升级换代比较迟缓,有的根本不在考虑范围,而职业 学校因为职业需求和高技术性的要求对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的使用率非常高。这些硬件问题直接制肘课堂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个比较突出和支出量大的问 题。也是困扰各个职业学校先进性、规模化的的主要问题。

2、课程设置

前面我讲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技能化比较突出,对职业教

育 的多变、随机、智能化要求相对较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课程设置就现在看来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核心课程信息技术的设置。学校在对信 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上还只是在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考试科目进行设定,课程授课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无外讲授、群体上机、做练习、考试等。没有考虑与专业学习的 对接、整合,信息技术的学习还只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操作的掌握。这对于学生职业要求、需求,工具类的技术掌握都是比较尖锐的问题。

3、教师素养

目 前职业学校中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师原始专业比较庞杂,高校课程中计算机课程的全覆盖也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的学习和掌握成为了一种家常便饭。但真正从事信息技 术的专业教学工作,还真需要一批不单纯计算机技术的合能信息技术能力素养的人来从事。特别要求具有高精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网络运用;云处理;网站开发;教 学积件研发;与专业课程整合教学等能力与素养。现在就观察所见,能具有这样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这是制约学生职业前景与职校未来发展的主要的软件问 题。

4、学生素养

习惯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各種问题和毛病较多,更有多数的社会人认为,半大 孩子总不能过早的进入社会吧,高中又没考上,总要找个地方学习也好,规矩也好,总要有个地方替家长管管吧。等到了年龄,至于孩子未来怎么样恐怕连孩子带家 长都没有想法,多数是随他去,跟着感觉走。正是这种不负责的

放弃与放任,使得青春期本就处于十字路口的懵懂少年更加无所是从,他们在半知半 解中走入了人生最后的学校,可以这样讲,对于自己和未来没有成熟和成人的考虑,焦躁而无助也使得他们没有兴趣管好和关心自己的一切,当然学习对于他们来说 没有“玩”更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引导、规划、教会生存技能等是职业学校和每位职业教师要处理的棘手和造福孩子一生的首要问题。

在观察分析中,还有很多出现和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我只是罗列了几条比较集中和重要度高的问题供大家一起参研。

分析就要有应对,我在反思之余有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想法做法,谈一下供教育研究同行们商榷。

二、方法分析与尝试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职 业学校教育教学不同于普教的程式化、模式化,更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博大的知识层次与底蕴,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求更高,学科间的差异与间隙 比较小,衔接性比较强。教师自己要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进行必要、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而且要与专业进行不断的实际融合,保证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为 学生从事专业学习,未来职业的潇洒选择做好师资库准备。

2、模糊教法激发兴趣

中职学生多数为思绪、情趣、举止多变的少年,独生子女与长时间的留守使得孩子们的排他性、逆反性等自我意识强悍,接受教育的承受力很脆弱。容易激情奔放也容易自我封闭,还略带有攻击性。多

挠头呀!简单传统,太成人化陈腐的教与被教的口授,领袖式教学模式, 不要说孩子们,就是我们进行成人教育试问有几个人能坐得住,坐得久,听得进。所以,在教学中模糊教法是我的体会,激发兴趣,保护孩子们的阳光心态,教会他们技术,合理结合专业需求等是我尝试的做法。

3、精心策划多种学训方式组合尝试

一 般信息技术教师因为课程的设置和学校考核要求,通常都是集中口授,集中群体上机,每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够呛,学生听得雾水疲累困倦,上机枯燥没有兴趣。这是 我自己的观察。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孩子们的基本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与水平是不容小瞧的。这个时代不会计算机的小孩还有吗?哪个不是游戏高手。老师还在 讲指法,录入,排版等是不是太小儿科了。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根据信息技术教材范围内的学习要求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研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合专业学习的积件 研发,班级专题信息技术模拟竞赛,赛前有准备时间,这个可以与课程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了,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职业、专业的项目设计,共同完成等。你看这 样,是不是既让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所有才能,让他们有成功感,同时,为了小组和自己的荣誉,如果设计时自己不懂不会的就会主动自修,同学间研究,既达到共 享也达到了合作,这些方式方法既能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要求,还能实际真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运用到专业职业需求中是实在的,实用的,高效 的,更符合于锻炼了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工作合作、协同能力。多好呀!

内容提要: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专业化、企业化,注重实用与职业技能的职前培训,实效性很强。多媒体介入学生的学习更使得职业学校的各类课程直观、趣味、高效。这就给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教与学中的高耗能低质量也有比较集中的问题,

如: 学校基础设施;课程设置;教师素养;学生素养等引导、规划、教会生存技能等是职业学校和每位职业教师要处理的棘手和造福孩子一生的首要问题。分析之余自己 有些力所能及的想法做法,包括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学中模糊教法激发兴趣;精心策划多种学训方式组合尝试,注重过程和学习享受。既能保证了学生在校 学习要求,还能实际真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整合信息技术运用到专业职业需求中是实在的,实用的,高效的,更符合于锻炼了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工作合作、 协同能力。多好呀!

信息课教学中 篇3

在新课标下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辅助化学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就不能真正体现, 很多实验 (如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的实验) 不能现场操作。通过设计一些应用软件,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海洋里可以大胆尝试。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性和盲目实验的危险性。

一、演示危险性实验。

视频可以演示一些错误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后果, 如: (1)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未进行验纯, 出现爆炸; (2)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产生腐蚀等等。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并理解错误实验操作引起危害性, 再进行学生实验, 大大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成功率, 让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正确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又如高中教材中讲解碱金属活泼性递变时, 金属钾、铷、铯和水的反应很剧烈, 遇水爆炸。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很形象直观的进行了对比, 减少了危险性, 学生们也很容易了解了它们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二、演示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 可减少污染。

如播放NO在空气中转变为NO2的视频, 很清晰的呈现了实验现象, 避免了污染。再如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多幅由光化学烟雾所造成的污染的图画以及它给人们的生命造成的威胁。讲解“酸雨的危害”时, 播放一段酸雨对植物的危害视频, 免去很多解释, 就能从直观上让学生对酸雨有了明确的认识。引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们对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 让学生感知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播放物质的作用、用途视频。

如讲解氮气用途时, 播放视频, 氮气的冷冻作用, 鲜活的金鱼放到液氮中, 捞出来成了冻鱼, 放入鱼缸中一会金鱼又自由的游动了。学生们都睁大眼睛, 满是好奇和认真。如硫酸的用途等。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即形象又直观, 还引人入胜,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 如接触法制硫酸, 氨氧化法制硝酸等, 学生大多数未见过, 缺乏感性认识, 用多媒体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的生产过程, 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五、模拟有机物的空间结构, 化学反应过程, 将微观知识“实物化”。

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缺乏想象力, 借助模型也难以真正理解, 而一些优秀的软件如Flash6.0、3Dmarx, 绘制乙醇、苯酚、环已烷、金刚烷等分子的三维立体结构的空间模型, 该模型可任意旋转, 从不同的角度可见, 各种原子还可选择不同颜色, 不但将有机物的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枯燥的分子变得活灵活现,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断开化学键和形成化学键是有机反应的本质, 如乙烯的加成反应, 乙醇与金属钠、HBr、O2 (铜作催化剂) 、乙酸 (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 等物质发生反应时, 究竟哪些共价键断裂、哪些共价键形成, 讲解很困难, 但通过flash将反应过程制成动画展示给学生, 原理就变得一目了然的简单。

六、静态事物“动态化”。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看似不动, 实质上是静中有动, 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等。学生往往习惯静态分析, 缺少一种动态观, 使用计算机进行动态模拟,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仿真化学实验室》是非常好的软件, 如化学平衡的建立中, 分子的运动情况能很清晰的展现出来。静态事物“动态化”会大大增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使得教学中很多难点变得简单。

七、增大课堂教学密度。

不管是各章节复习还是高三总复习, 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多, 学生很难将这些内容条理化, 教师串讲起来也感到费时费力, 而将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大屏幕上显示, 使得条理非常清晰, 学生就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 便于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更进一步的加深。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但是由于图象、声音、文字在屏幕上出现过快, 信息对学生的作用时间短暂, 刺激强度不够, 印象不深, 往往上课听老师讲的时候很清楚, 但过后回忆不起学习的内容。导致记忆长久性差, 学习效果不佳。对此, 我认为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以下的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将信息技术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不宜取代实验,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辅教、辅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主张能做的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 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 享受第一感觉。

二、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不宜替代教师。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 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 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三、现代信息技术要适用、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要有机融合, 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另外在使用时, 学生容易关注生动有趣的画面, 而忽视教师的点拨, 教师应留心观察, 随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使之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

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化学教学, 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也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 积极改善教学, 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让“以学生为中心”, 师生互动“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显示更大魅力。让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摘要: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 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开放课堂”。让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信息课教学中 篇4

伴随技术的进步,微课应运而生,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出现,也促进了微课的发展。但在信息技术课堂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我们仍可以发现以学习任务单为主线、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微课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难以解决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高效性问题,难以解决微课共享中的学生差异问题,难以解决微课跨平台问题……

微课是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某个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以不超过5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附以微课件、微练习等资源,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有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反馈交互、教学评价的一种情境化且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只有在统一的规划下,依据学科知识结构,把微课建成有关联、系列化的微课群,才能让学生获得系统化支撑,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网页式微课能够解决高效性、共享性及跨平台性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页式微课的构成1.网页式微课的框架

网页式微课不是一个全新模式,它是主题网站式教学模式与微课相结合的产物。网页式微课的整体设计,通常以章为单位,教师首先要掌握本章节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调研,根据课标、教材等的要求,确立整章及各节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的认知差异大,从已有认知到教学目标的落差各不相同,认知途径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要把各节的学习目标加以分解,进行大预设,设立不同但又关联的支架。对于每节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分成不同的微课,每节微课再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大预设,即每节微课由要达成这个微课的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多个预设内容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体系。

2.学生在网页式微课下的个性化学习过程

图1是不同学生学习网页式微课的过程。粗细不同的两组线头,反映出不同学生在网页式微课中的学习轨迹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前测或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自主选择非线性学习内容。他们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尚且不懂的地方,学习教师预设的内容,若没有疑问则可跳过,有疑问则进入学习。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自主调节,除实现个性化学习外,也会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主人翁意识。

通过后测,学生可以自主调节学习内容。后测是试题式的知识性测试,也可以是任务操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顺利通过,则进入下一个微课的学习阶段。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返回重新学习。这种重新学习,是有针对性的精准定位,可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通过教师搭设支架,向着本微课的教学目标攀爬,完成新知的意义构建。由于学生的进入点、高度不同,他们需要的支架也不同,经历从已有认知达到教学目标的攀爬轨迹也不相同。

从网页式微课的构架可知,一章的整个微课群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于章节中存在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可能下一节微课中的某个预设就是本微课中的一个结论性内容。通过网页间的链接跳转,既可以节约资源,不用重复建设,也能让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有更深的认识,形成以章为单位的知识结构,让知识体系更为系统。

3.网页式微课的技术准备

信息技术教师是专业人员,在制作网页式微课时,会安装Wamp Server做后台,采用织梦CMS开源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开发平台,用PHP脚本语言进行相关功能开发。

二、网页式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从理论上厘清概念后,我们组建了一个以学科分析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为主的团队,以Flash动画制作为实验章节,进行网页式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1.章节知识点逻辑关系的梳理

学科优秀教师两人负责一节,依照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内容,分析本节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写出每节的知识点分布和掌握要求,形成本章以节为单位的知识点细目表。

根据知识细目表,组织教师对知识细目表中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图。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对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清晰定位,才可以在对本节进行前测和后测时,根据相关逻辑关系设定题目,根据学生答案实时反馈,才可以在设定本章学习任务时,进行有逻辑的大预设,让学习本节内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本章的预设链接中可以找到。

2.为网站制作设定模板

为了方便不同节之间的链接,在制作网站之前,我们规定了T字形框架的网页结构。网页左侧是本节课的内容结构导航,右侧是具体内容。根据Flash动画制作的特点,本章每节课的基本内容为:学习目标(展标)、知识储备(前测及相关测试反馈链接)、学习任务(本节新知学习及任务巩固)、自由创作、学习总结(作品展示、后测及相关链接)、拓展知识相关补充资源等。

在前测及后测环节,试题的设置非常关键。在前测环节,题目是本节课内容的基础知识,后测是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在对答题反馈进行设置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出预设,如选项A是正确选项,如果学生选择B,可能是某概念有混淆,选择C,可能是题目理解有问题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答案,设置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反馈。反馈内容通常是说明解释或一个知识链接,有一定的针对性,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同时,网页链接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知识,理解脉络,也可节约教师的工作时间,提高共享性。

在实施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划分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单,内化到网页中,利用划分更为细致的微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微任务等,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大预设,把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问题,以链接的方式放置在学习单的周边,以方便他们个性化学习。

3.分节制作,汇集链接

在各节网页制作完成后,回到织梦平台中,进行总体组装。所谓组装过程,是指设置锚点,进行正确链接地址的过程。只有把各个链接正确设置后,整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才会成为一个有逻辑关系的整体,一个由多个有关联的网页式微课组成的有机整体。

4.“用Flash制作翻页相册”章节案例

本文以“用Flash制作翻页相册”章节内容为例,说明网页式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本课是Flash动画制作的综合运用部分,需要的前期知识相对较多。例如,需要用到帧、元件、运动渐变等知识,同时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知识目标为:理解任意变形工具及图形中心点、标尺和辅助线;技能目标为:熟练使用任意变形工具及“水平翻转”功能,巩固元件及传统补间动画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目标为:重视分析和设计,养成“先分析后制作”的良好习惯,学会感恩生活,理解技术服务于生活。

(1)教学设计环节可视化,方便学生系统学习

教师要根据本节的知识点细目,分析本节知识点,并对本节基础知识进行链接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行网页式微课设计和测试试题设计,按照前期商定的框架模板进行建构。可视化教学环节的呈现,可方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思维建构。学生经常性地使用此平台学习,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稳定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便于学生在熟知的教学框架中快速使用资源,通过浏览框左侧导航,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2)通过在线测试实现过程性评价,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能否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资源,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平台“在线测试”功能模块的目的。教师预先分析知识点、技能点,将其设计成对应的测试题,通过学生做题情况,检测他们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推送给学生相应的学习资源,在这种“知识点―测试题―学习资源”前后一致的设计下,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通过试题测试和教师反馈情况,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直接获得帮助。这里要求教师的试题设置非常精准,选项设置具有非常明确的检测目的,像PISA试题中的编码一样,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所检测,以便精准地给出反馈。

(3)学习新知过程中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在学习任务环节中,教师把学习制作过程分解为三个学习任务,或者说是三个网页式微课。每个网页式微课中,以效果演示、思考与检测、上机实践、参考资源作为组成部分。学习过程中,以网页式微课页为主线,微课、学习课件及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基础网页,甚至是同伴、教师等以大预设资源的形式,环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周围,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偏爱,随时获得支持。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会因他们的基础和习惯不同而各有特色,实现个性化学习。网页式微课的形式,具有碎片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特性,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网页式微课学习的平台这一重要的教学工具,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律性及教学效果看,明显好于以前的教学过程。

三、反思及改进构想

1.反思

网页式微课可以成功地解决上述提到的三个问题:以网页为容器,根据需要,排列容纳多媒体素材,把微视频再次分割成微微视频。由于它们在网页中位于一个“容器”内,不会碎片化,以一个有机整体存在,学生在学习时,无论是重复收看,还是定点查询,效率都会大幅度提升。此外,学习任务单内化至网页中,可让微课浑然一体,这也是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进行微课共享时,教师可根据更为细小分割的微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利用网页式微课“聚而为课,散而为资源”的特点,合成自己需要的微课。在学生共享时,由于教师已进行了预设,基本涵盖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他们搭建不同的支架,使其可以在大预设环境中进行轨迹不同但目的地相同的攀爬,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于是针对章节内容设计的系列网页式微课,教师并不需要进行重复建设,而要在明确知识结构关系的情况下,设置正确的链接。网页具有很好的跨平台性,这让使用不同终端、操作系统的学习者能够更为顺畅地学习。如果与后台数据库关联,网页式微课还可实现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反馈、收集、汇总、分析。利用编程语言,可实现网页式微课的强交互性等。借助网页优势,也可让网页式微课如虎添翼。

此外,由于技术是为教学理念服务的,为教学内容服务,如果教学理念没有改变,技术再先进,也是新瓶老醋,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信息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目的。

2.改进设想

现在的研究只是达成翻转课堂第一节的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但对翻转课堂第二节的内容,在教师引导下的交流、提升、创新还有待提升。

(1)生成在线学习的课堂观察模型

传统课堂的专业化课堂观察,从理论到工具到流程,都已非常完备,但在线教育的课堂观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网页式微课形式的课堂观察,目前还没有相对清晰的成果。因此,我们计划进行基于在线学习的课堂观察研究:为了提高研究的时效性,在线学习的课堂观察将以自动模式进行。

首先,设置在线学习课堂观察点。在客观观察中,课堂观察指标有三个:一是时间,二是频次,三是测试成绩。例如,学生观看某微课的次数、学生学习某网络资源的时间、学生回溯某视频点的次数、学生在线测试的成绩情况等。我们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相应的课堂观察点,进行自动记录。其次,利用记录到的课堂观察点数据,设置课堂观察模型。把课堂观察点作为输入数据,通过模型计算输出教学建议。教师利用教学建议,依据数据进行课堂设计,提高课堂的针对性,提升其有效性。

(2)生成性资源的建设

依据联通主义和协同学习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通道非常重要。学生不仅是学习通道的使用者,也是学习通道的一个节点,是学习内容的构建者。今后,我们会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成性资源建设,让学生的协作学习和实时交流及直接使用生成性资源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1.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信息课教学中 篇5

关键词: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微课教学的前景越来越好。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都采用了微课教学模式。

一、教师课前要制作微课视频

在教学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可将本堂课要讲的信息技术知识大纲录制到微视频中,一上课,教师就将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之后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所学内容做铺垫,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前制作微课视频还是有很大好处的。例如,在学习Photoshop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分批分类做好包含工作界面、工具箱的使用、图层的应用等操作微视频,这样在课堂上既能让学生更加详细地了解具体操作,又方便教师个别指导及全局掌控,在课后也能方便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微课教学中字幕的使用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字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想上好一堂微课,首先要将字幕设置好。教师在设置字幕时,字幕要清晰明了,出现在屏幕上的速度适中,这样,学生才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字幕含义,了解本堂信息技术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字幕要贯穿整个微课视频,有些特殊或者重点的地方要有特殊的字幕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其进行重点记忆,进而补充信息技术知识。在初中微课教学中,视频中的字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要教授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关键,是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导向。因此,教师在微课视频教学中要合理、科学设计和添加字幕。

三、初中信息技术微课要控制时长

微课教学是简短的,所用时间应该不超过10分钟,教师应该把握好时间,将信息技术重点融入简短的微课中,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用许多短暂的时间,包括课余休息时间学到更多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更好地完成实践操作,进而更好地巩固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相反,如果微课时间过长,对于自控能力一般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会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失去耐性,甚至失去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上微课时要讲求方法

要上好一门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微课教学时要讲求科学、合

理的方法。初中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课时,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及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接着要以高效、快节奏的方式进行微课教学,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更快更好地吸收、理解、掌握。

五、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信息课堂主要以动手操作为主,为了实现这一效果,初中信息教师通常采用微课的模式上课,用最短的时间讲述一堂课的精华,剩下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完成课堂任务,但是,在初中信息课堂上微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授课时间较短,学生无法有效掌握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注意力集中时间变长了,但是微课教学时间较短,学生对于这么短暂的授课还没来得及集中注意力去听,教师的授课内容就结束了。学生对课程内容似懂非懂,等到自己动手操作时,往往问题百出,但碍于面子不敢问。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生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课堂逐渐失去信心。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方法,例如,教师可将自己上的微课上传到学校官网,当上完课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听教师所讲内容,待看懂后进行课程任务操作。

2.微课内容信息量大,学生无法完全掌握

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文化课的程度深,而微课是小型的信息技术课,它里面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比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所包含的信息量少,相反,可能更多。学生对于这些内容不能完全掌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微课课件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一下,这样,在课上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微课内容也可以完全地被吸收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引进了微课教学,课堂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本文从教师课前要制作微课视频、微课教学中字幕的使用、初中信息技术微课要控制时长、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上微课时要讲求方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阐释了微课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相关方面。

参考文献:

[1]魏荣丽.浅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5).

信息课教学中 篇6

一、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的具有以下优势

1. 海量资源, 任由师生使用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教学资料的来源大多是教参、图书、挂图、教师作品、名家作品等印刷媒介, 师生获取资料的途径都很有限, 资料匮乏成了困扰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 计算机的储存设备具有体积小、容量大、便于携带保存等优势, 一张光盘就可以容纳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课程600多本书的内容;网络技术更加卓越, 具有全球资源共享、信息高速交换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手机、相机等输入设备, 把生活情景、美术作品等资料录入到计算机中, 也可以通过光盘、电子书籍获取信息,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下载大量教学所需软件、课件、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 积累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增加课堂容量贴近生活实际, 并紧跟时代步伐, 。同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信息获取手段, 主动的的收集、分析、整理学习资料, 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拓展。

2.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传统的“一张嘴巴”、一张挂图创设情景的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 能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 微观世界放大, 宏观世界微缩, 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系统, 为学生模拟了一个真实的情景, 使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触景生情”,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及时将由情景呈现的知识和激发出来的兴趣等情感因素, 引入到学生的认知活动中, 使他们积极参于学习, 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 从而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3. 直观演示, 化解教学难点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 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运用中最常见的形式。美术课程学习内容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但也有不少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方。比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绘画的过程步骤,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创作的思路等。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教师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输入设备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 用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软件, 制作动画、图表, 模拟事物的变化过程或过程中的某个状态, 直观的演示难以理解的内容, 能够化解教学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作业展评, 多种方式呈现

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完成的作业, 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外现。对优秀作业进行公开展示, 能够促进学生间的横向交流,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作业展示, 往往在校园的报栏和学校的展厅内进行,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报栏的容量有限、展示的作业较少, 更新的速度也较慢, 展厅又不一定能够经常性的开放, 因而不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利用一台数码相机, 及时的把学生的作品输入到计算机中, 制作成幻灯片, 利用多媒体设备随堂进行展示, 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往往兴奋不已。对于优秀作业, 还可以上传到校园网或互联网上的专业网站、美术教师博客、QQ空间、微博等, 学生在网上通过简单的操作, 就可以看到自己和同龄人的作品, 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信息技术的运用, 弥补了传统展示方式的不足, 拓宽了作品展示的途径, 大部分学生的优秀作业都可以得到展览, 更新速度也较快, 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1. 过度使用现代学习手段, 可能导致传统美术技法的弱化, 要求我们坚持适度性原则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 是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中运用的必然结果。美术教学中的许多作业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 例如“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封面设计、请柬设计、海报设计、色彩构成等内容, 都可以用photoshop、Flash等绘图软件轻松搞定。这样, 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弥补了部分学生基本功欠缺的不足。但是过度依赖计算机, 就可能弱化传统的美术技法。比如:用电脑填色, 学生对颜料的属性就可能不太了解, 像国画、书法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可能被年轻一代抛弃。

因此, 在整合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适度性原则。对于现代学习手段, 既不一味的依赖, 也不盲目的排斥。适合传统技法完成的, 就用传统技法, 适合现代手段的, 就用现代手段, 使现代手段与传统技法的配置达到最优化。

2. 过度应用信息技术, 可能导致滥用, 要求我们坚持辅助性原则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丰富了教学资源, 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学习效果。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过于高估, 盲目崇拜,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片面追求特效多、容量大、界面花, 而且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 整堂课教师都在不停的操作电脑, 使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电”, 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员”。现代信息技术的滥用, 不但没有优化教学, 反而干扰了教学。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依然还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辅助课堂教学。

3.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 要求我们加强引导与管理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 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 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 进行交流”。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其强大的搜索引擎,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但同时也充斥着一些消极的的内容。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 判断能力不强, 出于好奇心, 可能会进行浏览、效仿, 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同时尽可能安装过滤软件, 加强学生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 又严格遵循美术学

审美的音乐教育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的逻辑思考

苏晶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在众多的国内期刊论文中, 审美的音乐教育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是作为彼此对立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而存在, 这就意味着在逻辑上二者是同属于音乐教育哲学这个属概念下的两个不同种概念, 也就是说二者在逻辑上是并列的。笔者认为, 要弄清二者的逻辑关系, 须明确它们的概念, 本文试图从以下定义和划分两方面予以分析。

关键词:审美的音乐教育;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文化;音乐;审美

我国从20世纪初音乐课 (当时称为“唱歌”) 被列为普通学校的教学科目以来, 美育就成为教育总体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建国初期, 音乐教育的目的曾一度被限制在“为政治服务”, 美育观念淡薄, 但是我国音乐教育总体上还是强调“美育”, 特别是2001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早在20世纪后半叶,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却在大力倡导“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下, 最终明确提出, 当音乐被置于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 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1

一、对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和审美的音乐教育的定义

1.先撇开音乐教育, 看看文化和审美的定义。中国古代“文化”一词, 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 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概念。西方“文化”一词主要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e”, 意思是指从耕种、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 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近代以来, “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有上百种之多, 其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的是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将其涵义系统表述为:“文化, 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 是个复杂的整体, 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2“aethtica” (审美) 一词出自希腊文“aesthesis”, 意思是用感官去感知, 而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8世纪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的文艺理论里, 它的本意是“感性学”“感觉学”或“审美感觉学”, 最初是研究人类的感性认识, 但自从这一名称诞生以来, 它却始终涉及美及其在艺术和自然领域中的表现问题3, 可以说它是18、19世纪西方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 文化分为物质、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艺术、音乐和意识形态都属于观念层面, 其中的音乐必然包括以审美目的产生、并以审美价值为其核心价值的西方艺术音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化和审美的关系并不是互相对立的, 而是一种包含关系——文化包含着审美。

2.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是广义的音乐教育, 审美的音乐教育则是狭义的音乐教育, 这样说主要是取决于对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的界定。前者是音乐民族学或音乐人类学从跨文化角度界定音乐的概念, 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就提出一个音乐的界定:“声音、概念、行为。”这一界定已被音乐民族学家所认可和应用。据我们所知, 迄今为止, 各种人类社会都有音乐, 但是人类早期的音乐, 甚至今天的很多民族民间音乐, 并不是单单为审美而存科教学的规律;既使信息技术优化了美术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了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真正实现双赢的结果。

在, 也并不是为了审美而发生, 它们很多是伴随着巫术和宗教仪式 (这些都属于文化) 而产生, 是具有某种功利性的目的, 尽管其中的一些音乐不乏美的因素。因此, 可以说音乐是普存的, 但它的意义却不是普同的, 审美价值只是其中之一。

再者, 我们称为音乐的”music”这一概念, 并非所有文化都有, 我们认为是歌唱的那些东西, 在伊斯兰文化中被认为是“吟诵”或“朗读”;我们认为是鸟语的东西, 在非洲的某一文化中被认为是“音乐” (内特尔语) 。可见并没有一个可以囊括所有音乐的词, 因为某一文化认为美的音乐, 另一文化的人未必有相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的体验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因此, 从上述两个方面分析, 笔者认为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和审美的音乐教育在逻辑上是属种关系, 即前者是上位概念 (属概念) , 后者是它的下位概念 (种概念) 。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划分。

由于一个事物有不同的属性, 所以充当划分的标准可有多个。

以音乐教育的价值为标准进行划分, 可以将音乐教育哲学分为形式论、实践论、所指论和语境论。4由于审美的音乐教育被认为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 (雷默语) , 所以它涉及形式论和所指论, 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就是语境论。因此, 审美的音乐教育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是把音乐教育哲学按其价值这一标准划分后得出的子项。这也是本文在开头所述的大多数国内论文中所认可的划分。

笔者在本文中则是采取另一种划分, 即以对音乐的界定为标准, 将音乐教育哲学划分为广义的音乐教育哲学 (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和狭义的音乐教育哲学 (审美的音乐教育) 。前者是按照音乐人类学的标准, 适用于世界上各种形式的音乐, 它“视音乐为特定文化的传统及价值的工具” (雷默语) ;后者是以西方音乐美学对音乐的界定为标准, 主要适用于以作曲家个人创作为代表的东西方艺术音乐。既然广义的音乐包括艺术音乐、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以审美为主的艺术音乐是广义的文化范畴的音乐中的一种, 那么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自然包含审美的音乐教育。

综上所述, 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和审美的音乐教育在逻辑上是何种关系, 主要是看以什么样的出发点作为界定的标准。以音乐教育的价值为标准, 二者就是并列于音乐教育哲学下的两个属概念。以对音乐的界定为标准, 二者就是一种包含关系, 即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是属概念, 审美的音乐教育是种概念。

注释:

1.《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文化政策”》.刘沛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 1998年, 第64页.

2.《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谢嘉幸,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3.《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邢维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一期.

4.《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是否存在》.雷默 (刘沛译)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 1998年, 第38页至44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现代教育技术/王洪录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信息课教学中 篇7

中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 对英语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和不感兴趣。他们词汇量不大, 没有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看到成篇的英语文章就头疼, 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大意, 自己尝试读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 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 或是准确判断一词多义的单词在句中的语义。

假如只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学习词汇和进行语法分析来学习阅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如何才能突破传统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达到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呢?

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 也称信息差, 是指对话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 从而导致双方的信息拥有上的差异。信息沟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信息沟活动 (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就是活动中学生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 学生通过交流, 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 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它是英语教学交际法的核心部分。

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着将信息沟教学运用到中职阅读课中。在听了一节介绍伟人生平的阅读课后, 笔者尝试着将信息沟运用到这节阅读课中, 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

授课对象:2009级中专学生

授课教师:刚工作不满一年的新教师A

课前准备:

材料一:一篇字数大概在28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短文 (课本上提供的) ;

材料二:一篇字数大概在45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杨振宁生平的短文 (该教师自己补充的) 。

教学过程简介:

1. 导入

老师向学生展示世界名画《雅典学派》, 并问学生知道这些伟人吗?此时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人回应老师的问题, 几乎都埋着头。

2. 读中

(1) 老师请学生翻开书, 阅读材料一, 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课文内容完成6道判断正误题目, 在全班进行核对后, 再请学生填写一张时间表。此时已有部分学生显得没有耐心了。有人没有填写时间表, 而是在自己的座位上无所事事。

(2) 老师再请学生阅读材料二。一听到还要再读一篇文章, 有的学生发出了“哎哟”的叫声, 有的学生不停地看表, 显得很不耐烦。老师请学生读后根据课文内容完成4道选择题和6道填空题。在部分学生完成了选择题后, 下课铃响了, 老师和学生都同时松了口气。

在课后和这位老师的交流中得知:她想通过对介绍居里夫人和杨振宁生平的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 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这节课下来,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吓住了, 因为他们对于《雅典学派》并不熟悉, 或者说是一无所知。接下来的阅读, 也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还比课文多出了一篇难度很大的文章。有部分学生在第一篇阅读中已经掉队, 几乎全部学生在第二篇阅读中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三十多分钟里他们已经阅读了一篇文章, 现在他们又要再读一篇, 而且这篇材料更长、更难, 文章中还出现了很多专业术语, 句法结构也更长, 使得他们无从下手。

听完这节课,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 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呢?突然, 我脑海中闪现出我以前在阅读课中常用的创设信息沟的教学方法。

案例二:

授课对象:2009级中专学生

授课教师:笔者

课前准备:

材料一:一篇字数大概在280个单词左右的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短文;

材料二:将描写杨振宁生平的文章缩减到280个单词左右, 尽量删掉文中的复合句, 并在文章中把一些专业术语用汉语标注出来, 使这一篇短文的难度与材料一基本保持一致, 为分组阅读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简介:

1.导入

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列出他们所熟知的伟人的姓名, 比如雷锋, 毛泽东, 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 杨振宁等。老师顺势问学生想不想了解这些伟人的信息, 学生异口同声答道:“想。”此时老师将学生分成两大组, 并告诉学生今天两组要分别读一篇描写伟人的文章, 读后要进行小组竞赛, 看哪一组能够获胜。每个学生都充满了对于阅读的好奇, 都想知道自己即将拿到的材料是关于哪位伟人的,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够获胜。

2.读中

(1) 老师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发给A、B两组学生, 并规定两组在10分钟内读完并完成所附材料后的题目。老师的指令还没发出, 学生们就已经摩拳擦掌, 老师的指令一发出, 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读起文章来, 谁也不想在竞赛中示弱。

(2) 待两组分别读完后, 老师问学生是否想了解对方组所读的材料中描写的伟人。全部同学都齐声说:“想。”老师请A组学生就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向B组提问, 询问的问题可以参考自己阅读材料中出现的人物信息, 比如年龄等。B组可以由任意同学站起来回答这一问题。然后再由B组向A组提问, 规则相同。学生的设问都没有障碍, 有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我都没有想到的。学生在充分阅读了本组材料后回答也很积极, 有时甚至出现了两个人争着回答同一问题的现象。此时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阅读中创设的信息沟创造了真实的交际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 使原本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3. 读后

两组学生分别再读对方的材料, 共同完成对两位伟人生平的对比表格, 同时老师总结本课, 此时我设置了3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居里夫人死后还会记住她?”“为什么中国出生的杨振宁可以得到世界的尊敬?”“什么样的人能够永远活着?”通过之前的学习铺垫, 学生很快作出回答。从而升华他们对于伟人的爱戴, 激励他们向伟人学习, 而不是仅仅追捧明星, 给学生树立了另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案例分析

这两个案例教学目标一样, 只是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有些变化, 但是教学效果上却大不一样。

案例一:

听完这节课, 通过思考总结, 我意识到这节课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 导入过于深奥, 没有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没有与学生产生共鸣, 使学生从课的一开始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2) 第二篇材料字数太多, 且专业术语较多, 影响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3) 中专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能够充分阅读一篇材料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所需课堂教学时间也远不止40分钟, 以至于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好, 却没有通过教学完成这些目标。

案例二:

针对所听课存在的问题, 我对一些步骤做了如下调整。课前, 我将第二段材料的字数减少到和第一段材料字数大致相等, 并将第二段材料中出现的复合句简化, 标注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中文意思, 扫清学生阅读的障碍。导入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 请学生举出伟人的名字, 从学生已有知识切入本课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 两组学生分别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 阅读后分别完成所给练习以检测阅读的效果。这样一来, 不仅大大节省了学生阅读的时间, 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阅读所给的材料。两组间存在信息上的差异, 也为下面真实的交际打下了基础。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后, 两组进行关键信息的相互问答, 一组问另一组答, 课堂马上活跃起来,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完全调动了起来,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然后再给学生阅读对方组的材料, 并共同探讨3个问题, 学生对于伟人的爱戴得到升华, 老师以此激励他们向伟人学习, 而不是仅仅追捧明星, 帮助学生树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三、反思

通过在阅读课中设计并运用信息沟这一活动, 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活动的优点:

(1)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开展教学活动时, 如果能自觉地运用信息沟, 有意识地创造具有信息沟的语境, 就能引发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内驱力, 学生的言语交际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真实性并且富有情趣, 外语学习也就变得生动、活泼而又实用。信息沟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 学习者不仅可以与别人共享自己的看法, 而且还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当大家共同的努力达到了各自都满意的目标时, 成就感会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者在获得别人的信息后, 会加以分析并判断是否与自己的观点或理念相吻合, 然后通过协商、沟通和交流达成共识。当学习者在活动中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时, 或当其听取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相比较时, 他们的各类智能, 如分析、评价、判断、逻辑、审美、计算、想象等能力都将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得以整体提高。

(3)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信息沟活动让参与的学习者合作完成同一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相互帮助、共同鼓励、取长补短。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 增强集体荣誉感。此外学生培养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 还能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为更好地与人相处打下基础。

不过,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创造信息沟时不能脱离教材。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顺利进行, 各种信息沟活动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交际双方有信息差距和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的交际性的特点。

总之, 阅读课中信息沟的存在使阅读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含有信息沟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造了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 同时它也是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 是使学生各种心理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 信息沟的存在与否是判别教学是否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判别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感兴趣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沟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玲.“信息沟”活动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3) .

信息课教学中 篇8

一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直观形象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有这种困惑, 一个知识点用语言去表述怎么也不能让学生明白。譬如, 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者) 时, 学生对于古代建筑不甚了解, 一个班级没有用多媒体, 教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也累;一个班级用了多媒体, 补充了许多关于古代建筑的图片, 学生兴趣盎然, 教师讲得也轻松。这正应了荀子的那句话“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它告诉我们闻见是教学的基础。

课堂上要实现“闻见”, 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晦涩难懂的内容形象化, 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也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先秦诸子选读》中《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时, 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画面, 告诉学生学完之后, 请大家为画面配音。学生学习非常积极, 在充分把握了学习内容之后, 学生配的画外音很有见地, 课堂效率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容量扩大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 向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转变。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 把“智能”化为“智慧”, 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了时代气息, 几乎囊括了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课程容量。比如笔者在讲《宇宙的未来》时, 课外让学生上网查阅关于宇宙的过去、现在、未来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及关于史蒂芬·霍金的个人资料, 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宇宙的画面, 让学生对宇宙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明确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也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的学生知识面。

三利用信息技术将写作训练趣味化

在作文教学中, 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 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 好半天也开不了头, 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 并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境,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 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作文训练《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时, 对于讴歌亲情这类文章, 学生写过很多, 若要写得充实, 还真很难。为此, 笔者安排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乐曲声中, 让学生看剪辑的影视资料《烛光里的妈妈》《山村教师》《一个也不能少》等,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 教师再适时地点明讴歌亲情要写得充实, 必须通过联想发掘材料, 在发掘材料时要重视细节, 更要善于分析。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 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 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 丰富了写作素材, 文章也写得充实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但不可依赖化

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 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 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 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 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象, 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 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

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 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 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 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 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因而背离语文教学。所以, 语文学科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 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教师教得生动活泼, 达到激情引趣, 以情促思, 寓教于乐的目的。相信, 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 信息技术将以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步走进课堂, 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课教学中 篇9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课程, 而其中有一块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古诗文, 中国古代文化深远璀璨, 古诗文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云集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是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的起点。[1]因此, 语文古诗文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往往很排斥古诗文的学习,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深入发展,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信息技术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指明了道路。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古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一) 运用信息技术, 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合, 是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构成的认知系统, 学习动力旺盛的学生, 源于这三个方面心态都比较积极, 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有机组成。[2]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达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由于古今语言文化的差异和变迁, 使得很多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力不从心。学习兴趣反映了人们对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关注强度, 反映了人们学习客观世界时的选择性。[2]信息技术与古文整合, 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可以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意境, 图文并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 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 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3]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不再仅仅是文本, 还伴有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 多重表现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提高学习效果。

(二) 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古文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物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构建便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初中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方面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古文一般都是简洁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感情, 因此, 通过寥寥数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是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只是听教师言语的讲解, 总是缺少点身临其境的现实感,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古文学习情境, 化抽象为具体, 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深意。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章伊始, 作者用“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外仙境。在桃花源中,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为和谐的、完美的统一。没有压迫, 没有纷争, 没有忧伤, 处处恬静、和乐, 人人纯朴善良, 三世同堂和乐融融。这种美妙的境地, 只是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不足,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为学生用动画展示一个配着悠扬弦乐、桃花盛开的美丽仙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世外桃源的景色。

(三) 运用信息技术,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丰富古文教学的形式, 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由于古今表达方式的差异, 古诗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教师若是借助信息技术, 将其与古文教学整合, 那么就相对容易很多。

1. 生字词教学

古诗词的生僻字词比较多, 多音字和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比较常见, 教学课件有声音、有动画, 可以形象地显示生字的结构, 学生一看即明白此字的结构、部首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这篇词中, “宫阙”的“阙”即是作为生字, 要与形近字“阕”区分开来, 虽然两者的读音相同, 但是字义是截然不同的。“阙”有两个读音, 为“quē”和“què”, 在“宫阙”中读第二个音。而“阕”只有一个读音为“què”,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动画变化将字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并对比两个字的发音, 从而达到认知生字, 并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的目的。

2. 古文的翻译

古文的翻译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 很多学生都会买一些学习参考资料, 其中就包括古文的全文翻译, 但是终究是要在理解文章重点、难点之后, 翻译才会更准确。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翻译, 首先我们要理解词人是在怎样的心情和环境中说出的此句话。这时候, 教师就可将范仲淹的人物经历和写作背景呈现给学生。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 “处江湖之远”, 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 落得清闲快乐。可是范仲淹为人刚正不阿, 不肯这样, 仍然以天下为己任, 才会说出“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 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这样勉励自己和朋友的话语。

(四) 运用信息技术, 帮助学生背诵古诗文

1. 诗文朗诵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虽然现在学校都要求教师要用普通话上课, 尤其是语文这种文化基础内涵深厚的课程,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没关系有了信息技术的引入,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标准的诗文朗诵, 不仅普通话念得好, 而且还富有感情, 能让学生从朗诵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心境。

2. 诗文背诵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4]人们的记忆习惯是对自己感兴趣或是喜欢学习的内容, 记忆比较深刻。古文由于本身不符合我们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和逻辑思维, 所以背诵起来, 相当困难。但是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 很多困难则会迎刃而解。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篇词, 虽然仅114字,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背诵着实让他们很头疼。可是, 若是一首歌的歌词, 只要会唱的学生, 都能很快并且很牢的记住歌词。所以, 当这首词被配乐编成歌曲的时候, 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明月几时有》这首歌的MV或是动画, 让学生课后学习唱歌, 经实践检验, 很多学生都完成了这首词的背诵。

(五) 运用信息技术, 扩展学习资源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4]这也是新课标在信息化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依据教材, 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 收集资料, 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 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创新。尤其古文的学习, 要想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就必须在课前收集尽可能多的关于作者的介绍和生平经历。

例如:李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 这首词抒发了一个女子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其实, 这首词是作者以自己的心情为蓝本而写的。通过网络搜索扩展资源, 就可以知道, 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 夫妻感情甚好, 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与艺术的气氛, 生活十分美满。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后, 李清照抒写她的思慕之心。[5]在了解了这些之后, 我们就更能体会“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作者的牵挂之心了。借助网络搜索所需要的资料, 完成课前预习。再者将互联网引入课堂, 通过网上浏览既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消化理解。

(六) 运用信息技术, 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 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4]新课标中指出了学生之间、师生间都应该加强交流,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 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和交流, 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式”学习, 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网上建立课程学习讨论区, 在讨论区发表自己对本文学习的心得, 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及时解决所有疑问, 增加了师生课外交流的机会。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古文的教学设计案例

在这一部分, 笔者将针对具体的一个单元, 设计一篇信息化教学的案例。

【单元计划标题】水调歌头

【学科领域】语文, 诗词

【年级】初中1~2年级

【单元概述】学习中国古代诗词,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关于宋词的相关知识, 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讨论, 得出结论, 制作一个诸如PowerPoint之类的应用程序创建的电子文稿, 并通过网络发送到网上, 相互比较学习。

【单元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讨论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与他人交流、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必备技能】学生要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和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 了解有关宋词的基本知识。

【学习资源】

硬件方面:多媒体教室。

软件方面:Internet连接、多媒体软件、字处理软件。

印刷材料:用于阅读和学习的《水调歌头》原文及相关参考书籍。

网络资源: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老师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上呈现《明月几时有》的Flash音乐动画, 此动画音乐的词既是本单元要学习的课程。观看结束后, 要学生回忆有关月亮和中秋月圆的诗句。同学之间可以小声讨论, 然后找学生回答。最后引出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题目《水调歌头》。

(二) 诵读感知

利用多媒体播放文章的范读, 学生跟着范读小声朗诵。之后自由诵读, 要求读得流畅, 读准字音, 要有节奏。

(三) 设疑讨论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借用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本堂课的几个问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发表小组讲解。问题如下:

1. 质疑一, 读上阕, 回答问题

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 不愿意留在人间?为什么?

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醉意朦胧?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 还有什么含义?

2. 质疑二, 读下阕, 回答问题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为何无眠?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填入空白处。

由怨月__________, 到感悟人生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最后又说________, _________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 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_____胸襟。

3. 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 抒发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 阐发月有________, 人有________的人生哲理。

(四) 学生讲解

通过小组讨论后, 派出小组代表, 用视频展示台, 将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 并对全班同学进行简单分析。学生可以对演讲人提问。

(五) 教师总结

各小组讲解完毕, 教师对他们的讲演进行点评,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 留下课后学习任务。学习唱《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 并在网络的班级讨论区发表小论文。讨论中心是:回忆自己遭遇的一件不愉快的事, 简洁地描述一下事情经过及当时自己的感受, 学习完这首词后, 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评价量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表参见表1:

在信息化教学中, 学习过程往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而学习活动往往是真实任务驱动的, 所以量规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最适合的工具。量规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了评价指标, 减少了教师为学生作业的评分时间, 并且使教师更容易向学生解释, 为什么他们得到这个评判和他们做什么可以获得提高。量规中所列出的项目很准确地表达了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量化使学生和教师都很清楚如何评定学习者的单元学习效果, 因此本单元最后用以上量规为学生评定学习结果, 既方便又准确, 减少了教师对学习者评价的任意性。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语文古文教学的整合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世纪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9]让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 支持他们教与学的活动。总之,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打开了更为宽广的天地, 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曹素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20) :60-61.

[2]李宝富, 周昕, 王海燕.大学生学习动力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3) :101-103.

[3]关志霞.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J].教学研究, 2008, 31 (3) :279-281.

[4]初中语文新课标.[DB/OL].http://www.1088.com.cn/200111/ca459.htm.

[5]李清照.一剪梅赏析[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44b5bb91a37f111f1855b22.html

[6]祝智庭, 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8]蔡金芸.浅谈新课程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09, (11) :160-161.

信息课教学中 篇10

【关键词】:微课: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在现阶段来说,对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究,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今天,以更快更好适应学生,更加提高教学效果已刻不容缓。将微课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的理念,会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 ,并能让学生更好的使用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

微课,又称之为微课程,指的是通俗易懂的微型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最主要的核心在于微视频,它是根据教材的难重点将散乱知识凝聚并制成微视频。微视频具有反复播放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探索和研究,也为学生了解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式。而微课的主要特点主要有:微课的教学内容不是千篇一律,而更多是由多的小知识点结合成的面;教学内容难重点有迹可循;课程授课时间精简短暂,让学生能适应把碎片化的知识点形成独有的结合面,也更有利于瀚海学子的取长补短;因此,微课正以它独有的自身特点在对学生正常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变化,也对教学内容产生重要影响。

二、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微课的教学设计理念

总体来分析,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微课展开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了解分析:

1.教学核心要明确,即主题明朗。微课的教学核心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冗词赘句,而要精简求精一针见血。

2.教学时间要精简,即时间合理适中。小学生因为自控力不强而导致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难易要做到循序渐进张弛有度。

3.教学言语简短意赅,即言语要合理得体。由于微课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充足,因此对于语言的控制和把握就格外重要,言简意赅地使学生能最大的学到知识要点。

4.教学课程方式不要规行矩步如出一撤,即授课方式应该多样化。

5.教学课程要重视错落不齐,即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症下药。学习的方式因人而异,应该充分根据每一学子的独特价值施以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发展的价值。

6.教学课程应该有独特的授课资源方式,即以何种形式去教学。才能让学生达到自己潜能发挥的最佳效果[1]。

(二)信息技术微课的教学制作要素

作为优秀的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课程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要素: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核心要素,即课程主题的明确,高清的画面以及利索干净的声音,而这一切都要简单明了通俗。其次微课的制作方式要丰富多彩,不要机械的重复加工,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三)、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实践策略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中,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构成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开放的分层教学资源体系,以便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对于微课的分层教学资源方式,能够将微课的特点引到教学的分层学习中,而这来源主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重点突出以及学生学习水平能接受的可控知识点来决定。教师也可以依据分析的知识要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计划。同时,在设计微课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保证好教学计划设计清晰布局合理之外,也要制定出相应学习计划以保证学习效果有反馈等。

(四)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教学手段

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将辛苦制作的微课作为一种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有提高自己的机会。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教师也可通过典型的成功案例进行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微课教学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性。

三、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1.微课教学的特点与方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因此,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教师应当以微课教程的设计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还有结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指导,而学生的重点要务便是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计划时,应当自主选择较好较合适的微课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知识点的掌握基本情况。而对于基础不是很牢固的学生来说,反复的视频学习可以帮助提高掌握有效的知识点和知识面,从而缩短学生们之间固有存在的那种差距以降到最低。

2.微课教学特点与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和防止教师因重复所带来的教学压力。由于小学信息技术的师资学源存在不足,以至于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选择重复性教学,因此导致教师教学压力比较大。而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本身掌握以及固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将小学信息技术通过微课的形式教学以方便减轻在教学过程中有形无形的压力,从而将精力也可抽出研究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对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点评和分析,最后做出相应的总结。微课程教学由于其内在的知识点集中精簡灵活多样的特点,因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完成学习的进步和知识点的掌握。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渐渐兴起,也因微课程因其自身特别以及独特广泛的发展前景,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微课程对信息技术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让人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2]。

四、结束语

微课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直接的,而在小学信息技术中学习探究微课程也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教师的压力可以得到释放,更有利于建立起微课视频教程学习视频的资源宝库,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知识获取独立的另外一种方式。总之,微课程是系统的知识整理,也是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而产出的一套方法与理论,能高效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文珍.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5,5(10):348.

上一篇:美术考生增加下一篇: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