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想说爱你不容易

2024-07-01

听力想说爱你不容易(精选十篇)

听力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1

“网络, 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样的感慨源自我所接班级中的一个学生———郑某。他个头高高的, 看上去是一个健康帅气、充满自信的男孩子。但他曾是一个让家长操碎了心、老师挠破了头的“瘾君子”———上网成瘾。初二时, 刚接这个班不到一周, 我就发现了一个看上去有点特别的学生。他平时很少说话, 少言寡语, 还不合群;上课, 除了睡觉, 就是无精打采或者看着窗外发呆;发言是根本没有的事, 即便被迫叫起来, 也是答非所问;作业要么不写, 要么潦草几笔, 也不管对错;只有课间同学们偶尔谈到游戏了, 眼神中才会流露出一点光彩; 常嘟囔的一句话是:“真没意思, 真没意思。”

“什么情况”? 我心里直犯嘀咕 , 迫切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面纱随着他妈妈的到校终天揭开。那天是周一返校, 和学生一起来学校的还有他的母亲———一个看上去略显憔悴的中年妇女。他妈妈非常无助地对我说:“周老师, 我儿子不想念书了, 您帮我劝劝行吗?”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 虽说这孩子成绩不够理想, 但经过半个多月的接触, 我分明感觉到他并不让人讨厌, 反而很聪明。怎么会不想上学呢? 据他妈妈讲:这孩子小学时挺听话的, 到了初中突然就变了, 还学会了上网。刚开始时是去网吧, 假期的时候软磨硬泡, 又以不学习相要挟逼着家长买了电脑。再后来就是违背当初的保证没日没夜地玩游戏。管严了, 就不吃饭。家长心疼, 于是被迫就范。开学后没时间玩了, 就闹着不上学, 家长软硬兼施也不起作用。

二、案例分析

21世纪 , 全民用“网”是不争的事实。 电脑在方便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 其巨大魅力也导致一些青少年痴迷甚至无法自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适当上网有助于提高智力, 训练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沉溺其中, 便耽误时间, 影响学业, 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杀手”。而孩子迷恋网络, 家长负首要责任:有的家长借口工作忙, 占用了本属于孩子的时间;有的家长得闲时, 只顾着自己娱乐放松, 忘记了好玩也是孩子的天性;有的家长不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更有甚者, 对孩子重视不够,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

郑某身上折射出来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才导致郑某迷恋上网, 进而有了厌学的想法。郑某的家长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加上平时忙于农活, 和孩子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即使想和孩子说话, 也因孩子不愿意交流不得不作罢, 当然对孩子的大事小情也就不是很清楚。而当孩子在学校, 或因为成绩或因为与同学交往产生压力而无法排解时, 自然想到向可以包容万物的网络倾诉。另外, 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信任和放任也是促成孩子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信任表现在孩子可以用任何一个小谎应对家长的盘问;放任表现在用钱方面不加以控制。其实郑某家长的观点和很多家长一样, 也很普遍: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 正是这种观念让孩子手里有了过多的零钱促成了上网方便。当然, 这位家长身上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对孩子的无理要求 (逼着买电脑、无节制地上网等) 不是理性地拒绝而是无度地满足。而当问题出现后又束手无策, 使得孩子更为放肆地无理取闹。

三、解决策略

孩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让无数家有“网虫”的父母到了谈“网”色变的地步。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避免孩子陷入网络的“陷阱”, 正确用网、趋利避害呢?

(一) 改变从强大家长做起

1.家长首先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网络素质, 不做网络和游戏的“门外汉”。假设你对网络、游戏一窍不通, 又怎么可能正确引导孩子? 只有家长与孩子在同一个游戏或技术层面上建立了平等关系, 孩子才会对家长信任、依赖, 而不是拒你于千里之外, 这时你的引导才是有效的。

2. 在取得孩子信任与依赖的前提下 , 家长要抓住时机帮助孩子明白网络成瘾的危害: 电脑辐射对大脑的隐性伤害是巨大的 (免疫力低下、体质弱、头晕失眠、记忆衰退……) 显性伤害表现为有损身体健康: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震颤、视力下降……孩子若能对号入座, 你的教育效力便起作用了。

3.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上网问题。不要完全限制孩子上网, 因为网络有它固有的优势: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供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开阔青少年的视野, 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绿色上网:首先, 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在家上网的空间, 避免孩子经常光顾网吧等场所。若不具备条件, 控制孩子的上网资金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其次, 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家长要用电脑工作, 或写文章, 或上网查询了解信息, 而不是用来玩游戏, 天长日久, 孩子就会受父母的影响, 把电脑用在学习上。最后, 家长要适时控制监督。制订计划是当务之急, 适度的惩罚在所难免。控制上网时间, 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下, 可以查阅网站, 将它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 且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限。明确告诫孩子, 玩游戏一定要适度、有节制, 不可长时间玩, 影响学习、休息。切忌对孩子粗暴、简单化。

(二) 改变从关注孩子做起

1.把时间还给孩子。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太忙了。然而, 无论你有多忙, 为人家长, 你的时间有一部分是属于孩子的。孩子表达需要时间;游戏需要时间;有了错误, 你的批评、孩子的哭泣需要时间;有了进步, 你的表扬、孩子的开怀大笑需要时间;听听孩子的意见, 更需要时间……而这一切, 你若做不到, 不会“说话”的电脑和网络能做到。

2.把建议赠给孩子。家长在允许孩子上网的时候, 应该建议并引导他们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访问内容丰富的教育、科技等网站, 鼓励孩子通过网络寻求更多有利于自己成长学习的信息和知识。

3.把安全送给孩子。“三要、三不要”。要监护孩子浏览网站;要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和设施, 避免孩子误入不健康网站;要及时提醒孩子小心各类网络犯罪并及时向成年人求助。不要在网络上发布照片、地址、电话等详细信息;不要和陌生人临时会话;不要约见不认识的网友。

4.把兴趣转给孩子。培养孩子多种兴趣, 如打球、集邮、书法、绘画、看书、养花等, 把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记得曾有一个家长, 为了不让孩子看电视, 一年之内, 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陪孩子游览名胜古迹上。不仅增长了孩子的见识, 而且帮孩子改掉了依赖电视的坏习惯。

5.把信心树给孩子。这里所说的信心, 不仅指从网络旋涡中走出来的信心, 而且指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这就要求家长多鼓励孩子, 相信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均能做到最好, 牢固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2

昨天去姐姐家玩,已经上五年级的外甥女,正在背英语辅导班老师布置的英语单词。也许是我们去的原因,外甥女急着给妈妈背,可一背就卡壳,因此每次都在妈妈的说教和呵斥声中悻悻离去。看到外甥女这个样子,我这个旁观者是既生气又同情,生气是因为孩子根本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的学习耗时而不出工;同情是因为孩子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到了该放松的时间,我们大人却硬是要把一些额外的东西强加给她,她能乐意吗?终于,外甥女勉强地背完了。可新伤还没好,旧伤又被提起,外甥女又因为上不上舞蹈班的事和妈妈发生了争执:妈妈希望女儿能有一技之长,把舞蹈坚持学下去,可女儿却坚决不让交学费,想放弃。我试图帮姐姐说服外甥女,可孩子却一脸的强硬,让我进退两难。

孩子为什么不领情?是孩子错了?可在我的记忆中,童年就是玩,虽然我们没有好看的衣服和优越的环境,但是每天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疯跑”,我们是充实的,快乐的。而如今生活富裕了,孩子住进了楼房,却没有了伙伴,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却没有了快乐的童年!是家长的错吗?当别的妈妈,都把孩子往辅导班送的时候,当看到别的孩子能唱会跳的时候,你会让孩子再选择玩吗?走出去,到处都是网吧,游戏厅,你还会安心让孩子去玩吗?面对此种境况,你又会如何抉择呢?尽管辅导班――爱上你真得很不容易!但我们别无选择。此时,妈妈更需要的是冷静,要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和孩子谈谈心,交流一下彼此的想法,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进步计划,给孩子适时的鼓励,让孩子参与一些活动,激发他的兴趣……。

在此,我也想要对外甥女说:孩子,阿姨希望你能坚持下去!能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

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3

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玩起了传统游戏——滚铁环。看着杨老师的示范讲解也不觉得有多难,但是自己一上手就知道,这玩意儿不好好练练还真的没那么简单。可是怎么能甘心被这小小的铁环难住自己呢?同学们散在操场上开始操练起来。

瞧,有的同學不得要领,摆出的架势虽然不错,但是铁环一滚动,就脱离了铁杆,只能被滚动的铁环“牵着鼻子走”。有的同学已经渐渐摸着了门道,能够走上好几步。周云峤手上的动作颇为老道,直线、曲线、绕圈、调头,环随人走,稳稳当当。正当他自得地溜圈的时候,张熠操作不当,斜刺着猛冲过来……好家伙!周云峤手一松,铁环脱离了棍子上的弯钩向前滚出,而他自己脚下一个停顿,正好容张熠贴身穿过,随后他又赶前一步,把铁环控制住。好一招“人环分过”!看得令人忍不住叫好。

看着同学们玩得起劲,我的心也痒痒的,学着杨老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将小铁杆放在铁环的下半部分,用铁杆推了一下,铁环便转了起来。正当我沾沾自喜时,铁环突然向右一斜,“咣当”一声倒了。我又来了一次,可是铁环不听我的使唤,刚滚出去就跳起了“芭蕾舞”,随即倒在了地上。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铁环像个倔强的孩子硬要躺在大地妈妈的怀里。我彻底绝望了,难道我真的不能驾驭这个小小的铁环吗?看着其他同学推着铁环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我真是羡慕嫉妒恨。此时想起了老师说过的话:“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轻言放弃,即使你跌倒100次,也要101次地爬起来。”

于是,我仔细琢磨着导致铁环滚动不起来的原因,一定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哦,原来是我只推了一下,铁环当然滚动几下就没劲了,自然就倒下了。这一次,我吸取了上次的经验,随着铁环转动的速度跑,渐渐的,这个“倔强的孩子”终于被我驯服了,我悠闲地推着铁环走在校园里。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溢满了喜悦。

杨老师也兴趣盎然地加入了我们的滚铁环队伍。只见他用小铁杆钩着铁环,往地上向前一扔,铁环就转动起来。滚在路上也能随时“停车”,要滚时弯钩轻轻起动就行。不想滚了,弯钩钩住铁环,往肩上一扛,那姿势极为潇洒,让我们只有在一旁羡慕的份。

杨老师告诉我们:“在60、70年代,滚铁环是孩子们的炫技宝物。那时,同学们在上下学路上滚,不但能够免去单纯走路的乏味,而且行走的速度又得以加快,乐趣融融。因此,那时候在上下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丁丁当当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

一个小小的滚铁环游戏,让我们在游戏中运动,在运动中成长,给了我们强健的体魄,灵巧的身躯,顽强的意志。真希望这样一副简简单单的铁环能陪伴我们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

(四川省都江堰市五堂小学

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4

一、课改好

1.给学生提供了更宽松的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长期以来, 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分注重书本知识,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我们的很多学生虽然基础知识相当扎实, 却被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他们应有的创新能力, 因此, 在许多高校中也就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高分低能儿”。长期的这种灌输式的教育, 使许多学生成为作业的奴隶, 成为一台只会做作业的机器。

课程改革后,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主角的地位, 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各种配套的练习题也由过去的“练习”转变为现在的“探究练习”。有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甚至能引出一场辩论。

记得《斜塔上的实验》一课后有这样一道“探究练习”题:课文的标题是“斜塔上的实验”, 有人另拟了两个标题——“追求真理的道路”和“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你认为哪个标题好?为什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然后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时, 学生情绪高涨, 许多同学都把手举得老高, 争先恐后地回答。结果, 全班同学分成三种意见, 并且每一派都理由充分。赞同以“斜塔上的实验”为题的同学认为斜塔上的实验是伽利略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实验, 所以以此为题, 重点突出;赞同以“追求真理的道路”为题的同学认为“斜塔上的实验”这个题目过于片面, 不能概括全文所有内容, 而“追求真理”是伽利略一生的写照, 所以以此为题最为恰当;赞同以“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为题的同学则认为虽然“追求真理的道路”这个题目能概括全文内容, 但过于直白, 不如“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含蓄、形象。后来, 三个派别各执一词, 互不相让, 最后就演变成了一场辩论赛。在这堂课上, 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所以,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松的发展和创新的空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 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人, 时时是创造之时。

2.给教师提供了更科学、更完善的体系

新教材在选文和课文组合方面都得到了优化。在选文上既注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又注意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改变了以往以中国作品一统天下的局面, 收入了许多外国的优秀作品。教材“七年级 (上) ”中, 就选了不少外国优秀作品, 如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泰戈尔的诗三首、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这些外国优秀作品的加入, 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了, 开始慢慢地接触一些外国的著名作家, 引导他们走上一条更宽广的文学之路。

在课文的组合方面, 打破了以往按文体组元的方式, 而是按照内容组元, 使课文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主题是“亲近文学”, 在这个单元里首先安排了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 以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步入文学之门, 接下来就安排了几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小说、诗歌, 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文学天地, 激发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第二单元又以“金色年华”为主题, 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读这些作品, 学生仿佛就在回忆自己的金色童年, 读来兴味盎然。

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更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局面, 阅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在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上, 又出现了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 并且还出现了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出现了, 打破了语文学科本位的特点, 使语文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生活有多宽广, 语文就有多宽广。

二、课改难

1.课改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师历来被认为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要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学者”,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能力的促进者。这些观念上的转变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更为严峻的挑战还在于新课程要求教师是通识而不是专才。语文课的外沿越广, 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 还要了解语文教材上涉及的各类知识。新教材“七年级 (上)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 里面的很多知识涉及到物理、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 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请教相关学科的教师, 并且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以解决众多问题。

新教材还提出教学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个生成就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临场应变能力。本学期为了配合市里的A级优质课评比, 我们学校也进行了校级的评比。当时笔者上的是《深秋的北风》一课, 在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之间的感情时, 提了一个问题:写妻子与女儿对尹君有何作用?教学设想是学生马上找出妻子、女儿爱尹君的句子, 然后得出结论:体现妻子、女儿对他的爱。谁知学生站起来后, 却首先找到了文章篇首妻子与女儿在尹君下岗后对他显得很冷淡的语句, 并且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个内容在备课时以为学生不会提到, 还考虑在教学中适当地提一下, 哪知学生的潜力却是如此之大。看来, 在教学中, 的确可以生成许多问题, 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穷的, 关键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机会,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他们的思维不受教师思维的限制, 摆脱以往所受的种种束缚, 自由地思考, 这样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了使教学中有更多知识生成, 的确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 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功底, 才能更好地适应课改的需要。

2.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艰难性

初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当差。他们只会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根本不会自己进行预习、复习。通过了解他们小学学习的情况, 他们普遍反映, 小学老师对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包办的。教学时, 老师把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都明确地做了规定;考试之前, 老师会帮助他们系统地复习所学的知识;阅读中的绝大部分题目答案都是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的, 偶尔有需要学生表达的题目。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深切地感到课改是任重道远的。首先, 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一个人的某种习惯一旦养成, 要改变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学生只习惯于接受学习, 根本不会自主学习, 更谈不上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其次,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差, 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根本无从着手。有些同学即使能弄懂题目, 并且也知道该如何回答, 但却无法流畅地表达出来。由此看来, 课改应该是系统的, 是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的。

3.课改与旧有的评价机制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曾作出过举世公认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 从近代开始, 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与国的竞争中, 教育起着奠基的作用。而我国旧有的评价机制中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 所以学生的创造力极大地被束缚了。

课改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与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状况, 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作为课程目标。

进入课改实验后, 教师期待评价机制能发生质的飞跃, 但是,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评价机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还是以笔试作为主要的方法, 并且笔试中试题的结构也与以前大同小异。

如果评价机制不能得到改变的话, 对于教师来讲的确是很困难的。许多家长看中的是学生的成绩, 而不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因此,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应尽快出台与课改同步的评价机制。

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5

就这样我无奈地走进了陌生的弦乐班。走进教室,我随意地挑选了一把二胡好奇地摸着:细长的身子,光滑的外表,仿佛在诉说着无声的故事。这个突起的地方是什么?上面怎么有几根绳子绕着,好奇心涌上心头,心里涌出一种单纯的喜悦――这把样子奇奇怪怪的二胡从此以后就是我的吗?我能用它演绎怎样的精彩?怀着惊喜、好奇的心情,我学得认真,学得踏实,从不放过老师讲的任何一点知识,慢慢地,我学会了唱谱,揉弦,把握节奏……一曲曲悠扬的乐曲从我手中飞出,一次又一次我陶醉其中。

可是成功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那次训练,我被老师批评没有拉好,可我越着急越找不到感觉了,自信也一点点丧失。无奈的我只能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一遍一遍地练着。揉弦的地方都磨出茧来了我也没有练好。望着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的心一次次又紧缩着:是否要继续练?为什么这么难?可是我明明爱上他了!妈妈说:别放弃,试试右手戴手套练吧?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带上手套,继续练!我坚信苦练成材,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终于苦尽甘来,老师再也没有说过我揉弦有问题了,以致另一位老师还说我拉得有点像小艺术家的风范!我心里知道,这一刻来之不易!

经过几年的学习,我的技艺越来越娴熟,我心想:什么时候才能大展身手呢!机会从天而降,我们二胡要和民乐班一起参加一个演出,如果晋级,还能参加下一轮竞选……最后甚至能上江西的春晚!那是何等的荣耀。又是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经历了一阵魔鬼训练后,我们终于能上场了!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其他同学也很是紧张,但当手摸到二胡的时候,我奇异地冷静下来,大家也都很投入。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没有入选,那时的我真心无法掩饰内心淡淡的失落。

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6

这是一幅熟悉的面孔,四年间的改进多以查漏补缺为主,待产品成熟之后,却到了生命周期的尾声。与其说东方之子奇奇瑞的首款自主研发车型,不如说是一本教科书。奇瑞人从中探求造车的经验,在模仿中领会创意,在借鉴中学会创造。

让消费者为奇瑞的教科书买单似乎不太公平,但正是借助这数以10万计的自费“试车员”的力量,奇瑞才走到了现在,发展到整个家族拥有包括概念车在内的10余款车型。只是,队伍的壮大不能掩盖东方之子的不足。换心之后的东方之子1.8L,虽然相对成熟,但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十佳发动机的核心

奇瑞的研发精神应该受到赞扬。特别是全系列ACTECO发动机的诞生,为整个奇瑞车系都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保障。四年来,东方之子的最大变化也莫过于发动机。从引用航天三菱的4G64、4G63,到如今的ACTECO 2.0L、1.8L,排量的降低并没有影响动力的输出,使得东方之子这样的B级车也走向了低能耗的路线。

本次测试的东方之子采用的既是ACTECO 1.8L,与去年获得《汽车与运动》年度十佳发动机荣誉的2.0L发动机属于同一系列。作为该级别的入门车型,其最低价格被下拉到8.98万元,我们所测试的豪华型也不到10万元。

排量仅1.8L,其最大功率却达97kW/5750rpm,升功率接近53kW/L,比4年前上市时所装备的航天三菱2.4L(4G64)发动机还要强劲,甚至比同系列ACTECO2.0L都高出2kW,虽然低速扭矩不够彪悍170Nm的最大扭矩要在4300~4500rpm时才会出现,但即便是5挡1500rpm时完全踩下油门,车辆也是平缓加速,发动机没有明显抖动。

正常行驶时,这款1.8L发动机与合资品牌的发动机相比不相上下。无论是响应、噪声还是燃油消耗率,都应该受到表扬。即便驱动整备质量达到1440K。的B级车身,也没有丝毫的疲惫感。

对于发动机,我们给出的唯一问号就是耐用性。同样是自主品牌华晨也受到了这样的“质疑”,他们的解决方案是提供长达10年20万公里的发动机总成保修多少打消了消费者的顾虑。记得在去年《汽车与运动》年度十佳发动机的评选过程中,专家就对ACTECO发动机的耐用性表示了担心甚至险些因此落选。

或许在奇瑞第100万辆车即将下线之际,路面上健康行驶的奇瑞车数量与总销量的比值可以解开我们的疑问。

喜忧参半的驾驶性能

测试车使用的是5挡手动变速器齿比设定合理,配合那款ACTECO发动机刚刚好,丝毫不显得排量小。只是车内过长的换挡杆实在有伤大雅,这也是许多国产车至今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样容易导致手部的换挡行程较长,特别是在挂入3挡时,总怕不小心辍到放置过低的液晶屏,好在总是有惊无险。不过变速器的入挡还比较清晰,急加速时换挡杆的振动十分有限,与奇瑞A1的“模糊、跳挡”相比,的确有了高一级别的水准。

离合器踏板比较容易适应,弹性尚好。略低的结合点适宜快速起步,不过换挡时要踩得略深。制动系统的表现中规中矩,踩下的初段就有很好的减速力道,不会给人制动偏软的感觉。高速制动的力道符合预期,调校偏于舒适,乘车人比较喜欢这一点。

东方之子的真皮方向盘造型很“土”,虽然喇叭按钮更接近手指,但关键时刻我总忘记它的存在,条件反射地冲着“气囊”狂按,而车却无“声息”。当然这只是个习惯问题。转向助力的介入略大,但不是主要问题。与尊驰相比,东方之子的转向稍模糊一些,对比较讲究驾驶感的消费者来说并不对口。如果说前者的操控颇有德国味道的话,那么后者更具有韩日的东方特色——轻便舒适。

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在如今都不落伍,再加上佳通205/65 R15的舒适型轮胎,加速、换挡、变线、减速,在顺畅的车流中稳步前行,驾驶东方之子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当道路开始拥挤,东方之子陷入滚滚车流,略逊的低速扭矩、较大的换挡行程、不够敏捷的制动响应,使得我们多少有些失落。虽然应付起来并不困难,但作为一款接近10万元的车型,我们并不希望他仅仅是一款放大版的奇瑞旗云。

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同样的价格区间,论性能,大众Polo的操控相当出众,而广本飞度的CVI无级变速器无人能敌。要想做B级车的性价比新基准,性能上拼不过同价位AO级小车怎么行?

实事求是地讲,经过4年拼搏的东方之子除了空间更大之外,在驾驶性能上与同价位的AO、A级车相比没有太大优势,更不要提那些全球同步推出的B级车了。如果消费者真在乎面子问题,不仅是大小,品牌也很重要,或许此时合资品牌的二手车更具吸引力。

尽管东方之子刷新了B级车的价格底线,但仍旧难言性价比的新基准。4年了,想说爱你还是那么不容易。

实际上,作为奇瑞的旗舰车型,东方之子是个好招牌。但随着不断的发展,东方之子不应是这款车,也不该是奇瑞的教科书。在接连上市近10款车型、第100万辆奇瑞车即将下线之际,奇瑞人应该将积攒许久的造车经验融会在一款全新的旗舰车型上,那才是名副其实的“东方之子”,而不是最近网上流传的小改款和加长版。

“校讯通”,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7

“校讯通”的出现丰富了家校互动的手段和方式,相较于以往的打电话、发短信的联系方式,它确实更加方便快捷; 相对于免费的QQ联系方式,“校讯通”又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家长不会使用或不常使用网络的困难,而且,相对而言, “校讯通”的科技含量更高,它可以代替公交卡、学生考勤卡、饭卡等, 这也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学校的管理更加全面。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很多老师在自己的手机上下载安装“校讯通”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和家长沟通与联系。

但是,一部分家长对此却持否定态度。首先,很多家长觉得由学校统一给学生定制“校讯通”服务不免有强制垄断之嫌。目前,移动、电信、联通三家移动通信服务商均有此服务, 每月服务费用也是从3元~8元不等。可是很多学校确定服务商时并未针对学生家长的手机运营商及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统计 和考量,只是简单地定为其中某一家。于是,这就给家长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比如,月租费以及换号的麻烦。其次,相对于“校讯通”的受众而言,大多数人觉得其就像是“鸡肋”,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不用它吧,学校统一要求了,用它吧, 每年近百元的服务费就换来寥寥数条短信实在是心有不甘。“校讯通”的费用固然值得我们关注,但它的“废而不用”更让人担忧!因为就“校讯通”的使用频率而言,年级越高,使用频率越低, 可这是否就意味着低年级的学生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呢?其实不然,幼儿园、小学之所以使用频繁那也仅限于老师每天给家长发送作业清单。可问题是, 既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明确规定小学四年级以下不能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校讯通”为何在这里“暗度陈仓”,摇身一变又成了增加学生负担的工具!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记着并完成作业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一种要求及体现,既然如此,又何劳“校讯通”的大驾!

第一名, 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8

小雨是初三年级的优秀学生, 学习刻苦, 成绩优异。每天都能在教室里看到她埋头苦读, 就是课间也很少离开座位;每次考试都高居年级榜首, 每科成绩都接近满分。这次成绩也不例外, 失分很少, 我看过后感觉十分满意。可是还没有轮到我开口表扬, 却发现她一副很紧张的表情, 说这次没能保住第一名, 担心母亲会生气。说着说着, 眼圈竟然红了, 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经过我一番耐心引导, 小雨心里的压力和焦虑才伴随着泪水释放掉, 又可以轻松地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了。可是, 我的心却再也不能平静:第一名, 竟然这样沉重?优秀生, 内心怎可如此脆弱?家长们, 您的期望究竟有没有止境?

第一名, 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宋庆龄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 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 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 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但是, 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当今社会注意的就是智力投资, 家长们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一个个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往往都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很多父母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 却不去了解子女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知道分、分、分, 考好了, 他们兴高采烈;考不好就开始指责训斥, 从不问你为什么考不好。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名家长, 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内心, 做孩子的父母, 更要做孩子的朋友。这样, 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乃成功之母。”也就是说胜利和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 没有失败哪有成功, 失败可是成功的母亲。我觉得“挫折”使人磨炼意志, 奋发图强, 反之则消沉气馁。当孩子遇到挫折、遇到麻烦时, 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不能声色俱厉地训斥、责骂和殴打, 而应多鼓励、多相信孩子能行。农民怎样对待庄稼, 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 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家长应有多鼓励、多信任的教育心态, 让孩子在“我能行”的自信心态中健康成长。现在, 我们面临的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会从逆境中奋起尤为重要。未来社会将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 国际间的竞争已瞄准了摇篮中的婴儿。只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 给他们鼓励与自信, 他们就绝不会辜负父母、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的希望。

科学探究: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9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教师积极尝试, 探索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笔者在一些教研观摩课中发现, 不少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没有领会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质, 在探究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 偏离了科学探究的方向, 现举例如下:

误区一:教师直接出示探究课题, 学生的探究形同虚设。

由于科学课中学生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都已经知道答案, 因此教师设计的方案容易使探究走样, 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形同虚设。

[案例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上课时, 教师首先复习上堂课的内容, 给出一个杠杆实例, 要求学生分析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然后指出在许多情况下, 我们要研究杠杆的平衡问题, 所谓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的状态。那么, 杠杆的平衡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 (出示如右上图的装置, 并摆动横杆) , 这是一个杠杆, 我在左边挂两个钩码, 右边挂一个钩码, 现在处于平衡状态。我们设定左边悬绳对杆的拉力为动力F 1, 右边悬绳对杆的拉力为阻力F2, 动力和阻力就等于钩码受到的重力。在杠杆水平时, 左边悬挂点与支点的距离就是动力臂L 1, 右边悬挂点与支点的距离就是阻力臂L 2。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任务活动单。

我们的探究课似乎就是这样的了。但是如果此时有学生问:老师, 你怎么会想到测力和力臂呢?老师, 你怎么会想到比较力和力臂的乘积呢?这时老师该如何回答, 也就是当我们在不知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时候, 我们还会这么设计实验吗?

【对策】

教师要遵循认识的规律和科学发现的逻辑, 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设计探究方案。

[案例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改进。

上课时, 教师首先复习上堂课的内容, 给出一个杠杆实例, 要求学生分析杠杆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然后指出在许多情况下, 我们要研究杠杆的平衡问题, 所谓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的状态。那么, 杠杆的平衡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 (出示如下图的装置, 并摆动横杆) , 这是一个杠杆, 在左边挂两个钩码, 右边挂一个钩码, 现在处于平衡状态。我们设定左边悬绳对杆的拉力为动力F 1, 右边悬绳对杆的拉力为阻力F 2, 动力和阻力就等于钩码受到的重力。在杠杆水平时, 左边悬挂点与支点的距离就是动力臂L1, 右边悬挂点与支点的距离就是阻力臂L2。现在在左边的钩码下再挂一个钩码, 杠杆将失去平衡, 怎样才能使这个杠杆重新获得平衡呢?

生1:将左边的钩码向右移。

生2:将右边的钩码向右移。

生3:在右边的钩码下方再挂一点东西。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各种方法, 用杠杆的术语来表述就是一个原来平衡的杠杆, 当改变一个力的大小而失去平衡后, 可以通过改变力臂和另一个力的大小, 而重新获得平衡。可见, 杠杆的平衡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生1:是由力和力臂共同决定的。

生2:是由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共同决定的。

师:那么,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四个量满足什么关系时, 杠杆才能保持平衡呢?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任务活动单。

上述教学中利用一个演示实验, 故意破坏杠杆的平衡, 让学生寻找使杠杆重新获得平衡的不同方法,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杠杆的平衡是由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共同决定的, 这样, 就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向对这四个量的测量上来。这样的探究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误区二:把假说过早的当成结论强加给学生, 缺乏过程探究。

假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探究式教学中一个富有魅力的要素, 但我们在科学探究中, 往往跳过科学假说这一环节, 过早的把科学假说当做科学结论强加给学生, 失去了如何将一个科学假说转化为科学结论的过程, 而偏离了科学探究的方向。

[案例3]教学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如在教学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时, 教师将双凸透镜放在激光演示仪上, 使学生看到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的现象 (如右上图) 。

师:我们把这一点就叫做焦点, 用F表示。焦点与透镜的距离叫焦距, 用f表示。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它们与透镜的距离是否相等?试以不同形状的凸透镜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

生1:双凸透镜是轴对称的, 因此肯定有两个焦点, 而且两个焦距是相等的。

生2: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应该也有两个焦点, 因为它们和双凸透镜都是凸透镜。

生3:我觉得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的两个焦距可能是不相等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是的, 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和双凸透镜都是凸透镜, 因此它们都有两个焦点, 而且两个焦距也是相等的。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还只是猜测, 还处于假说状态, 但老师却过早的把它当成结论强加给学生了。

【对策】

重视过程探究, 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当学生对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难以肯定时, 教师可采用以下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不妨猜测一下。

生1:我认为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应当也有两个焦点, 但两个焦距可能不相等。

生2:我认为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应当也有两个焦点, 而且两个焦距应当是相等的。

师:你们为什么都认为平凸透镜和凹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呢?

生:因为都是凸透镜, 应当都一样。

师:看来你们还拿不出充分的证据, 这只是一种猜测, 怎样用演示仪检验你的猜测呢?同桌同学可以进行讨论。

学生提出不同方法:先定出焦点的位置, 再将透镜转180°, 看焦点是否在同一位置;先量出焦距, 再将透镜转180°, 量出另一个焦距。

教师演示, 结果发现不论哪一种凸透镜, 都具有两个焦点, 并且两个焦距相等。

通过改进上述教学案例, 我们可以发现, 教师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凸透镜焦点的教学设计成一个“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 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训练, 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的建构科学概念。

误区三:认为科学探究=动手做实验, 科学探究的方式和途径单一。

科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于是就有教师认为, 科学探究就是动手做实验, 一节课如果没有实验, 就认为不是科学探究。

【对策】

但科学实验并不是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探究活动采用什么方式应根据探究目的、问题情境、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科学探究不但有实验探究, 也有理论探究。

[案例4]探究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

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 当两个电阻R 1、R 2串联时, 总电阻R=R1+R 2。由此式可知, 两个电阻串联后, 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要大。那么, 当两个电阻并联时, 总电阻跟各个分电阻的大小关系如何, 是总电阻大, 还是两个分电阻大?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 自己建立假说。

生1:两个电阻并联后, 总电阻R可能小于每一个分电阻。因为两个导体并联, 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变大。而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 电阻越小。

生2:两个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会减小。因为家里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用两个用电器时, 电表走的快些, 这表明两个用电器并联后, 电路的总电流变大了。因为电路的总电压不变, 电流变大表明电路的总电阻变小了。

师:同学们的猜测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们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 更为可靠的依据, 同时希望得到更为精确的结论。如果我们能推导出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两个分电阻的关系式, 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对学生的推导进行引导:

(1) 师:我们已知什么?

生:已知R 1、R2;R 1和R 2并联。

(2) 师:对于并联电路, 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生:并联电路中, 各支路电压相等, 都等于电源电压。

(3) 师:现在请同学们尝试画出一个并联电路图, 在电路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根据你的这些量, 推导出R、R1、R 2的关系。

学生推导, 教师巡视并指导。

最后得出R=R 1R2/ (R1+R 2) 。

师:利用我们推导出的关系式, 怎样比较R、R 1、R2的大小关系?

生:由R=R1 R 2/ (R 1+R 2) =R 1×R 2/ (R 1+R 2)

同理可得R

误区四:只追求探究性学习, 而忽视了接受性学习。

由于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 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所以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性学习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于是就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探究学习, 放弃接受性学习, 甚至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 也都生硬地设计成科学探究, 致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极端,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策】

探究性学习只是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而非唯一的学习方式。事实上, 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 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在学习活动中,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 在学生对1~18号元素进行排列活动时,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 在讲述书本的周期表与学生排列的周期表的差异, 以及比较学生的探究与门捷列夫的探究的差异时, 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

所以, 在科学教学中要将接受和探究两种看似对立的学习方式加以整合, 既要学习的质, 又要学习的量。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 只有两条腿都健壮, 才能走得稳, 跑得快。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程的内容, 又是科学教与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不少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没有领会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质, 在探究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 偏离了科学探究的方向。

关键词:科学探究,误区,策略

参考文献

[1]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2]教育部.科学学科标准[S].

[3]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4]布鲁纳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选修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篇10

1. 学科地位很尴尬

(1) 学校不太重视选修课。学校在开设学科时通常考虑两点:一是各学科相对均衡, 二是教学目标能在课堂实现。而一些选修课, 需要广博而持久的课外阅读, 需要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 教学任务并不都是在课堂完成的, 可谓“投入大, 见效慢”, 因此它得不到学校的应有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

2. 升学压力让选修课靠边站。

进入高中以后, 严峻的升学问题摆在学生面前, 学习的功利化倾向自然免不了, 学生只关注“考什么”, 然后“学什么”。考虑到家长、学生给予的压力, 考虑付出与收获的性价比, 教师也只能把选修课放一边。

(3) 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有待提高。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自觉转变自身的角色,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但一些教师不知道必修与选修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也就把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 违背了选修课设立的初衷。

2. 相关培训不到位

(1) 培训滞后形势。无论选修课程启动前还是启动后, 各种相关培训总是滞后于形势。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难免手忙脚乱, 就难免重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 用必修课的讲授方法讲授选修课。

(2) 培训路径狭窄。坚持校本研修, 实施远程培训无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路径, 但这还远远不够, 选修课通常系统严密, 涉及面广, 对教师的培训进修就必须是整体的、系统的、全方位的。而现实是一线教师很难得到这样的培训机会, 他们工作的繁重, 加上学校经费紧张, 都使得教师素质上升的路径变得非常狭窄。

(3) 培训内容脱节。不少培训者习惯于从书本出发, 对选修课程的目的、意义及概念进行理论的图解, 忽视了一线教师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既有严密的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培训很少。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背离, 其直接后果便是选修课的边缘化, 课程的实施也就失去了保障。

3. 评价机制未完善

上一篇:药理活性成分下一篇:腹腔镜不同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