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疗化疗

2024-06-12

肿瘤放疗化疗(精选十篇)

肿瘤放疗化疗 篇1

人带来躯体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是PICC置管护士研究的重点。现将在临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4年6月本科共行PICC置管500例, 男350例, 女150例, 年龄18岁~75岁, 均为肿瘤放疗和 (或) 化疗病人。

1.2 结果

PICC置管术500例, 置管过程均顺利, 导管脱出5例, 导管堵塞2例, 机械性静脉炎60例, 静脉血栓5例, 感染5例。

2 PICC置管护理

2.1 置管前

2.1.1 沟通

2.1.1. 1 与医生沟通

了解治疗方案, 病人是否化疗, 计划在哪天进行, 可以在化疗前1 d做好PICC置管;或因病人外周静脉穿刺困难, 需要长期输液的, 也可与医生沟通, 取得医生同意, 并让医生在PICC置管同意书上签名。

2.1.1. 2 与病人、家属沟通

向病人、家属讲清置管的目的、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 使病人、家属心中有数, 消除疑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配合置管, 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2.1.2 选择合适的血管

可先根据病人的意愿考虑置管在左手或右手, 如无特别意愿, 就选右侧上肢为宜, 因为左侧肢体的静脉路径较右边长、弯曲, 插管时难度大, 容易损伤静脉内膜, 易诱发静脉炎, 加上右侧肢体相对活动多点, 可促进血液循环, 对预防静脉炎有一定的好处, 故应选择右侧肢体。首选贵要静脉, 因其直、短及静脉瓣少,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1]。如肘上静脉经过评估能穿刺就选肘上静脉, 然后再考虑肘下静脉, 因肘下静脉日常有弯曲的动作, 静脉炎较肘上静脉多。肘下静脉宜在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为宜, 如此处穿刺部位过高容易损伤神经、淋巴管, 穿刺过低血管相对较细, 容易影响血流障碍导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2.1.3 选择合适的导管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2.2 置管中注意事项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消除病人紧张心理, 放松心情。嘱病人不能触及打开的无菌区域, 以免引起感染。测量置管长度即为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的长度[2], 如穿刺点为左手, 还应增加1 cm, 置管前可先让病人练习需要配合的动作, 即是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让病人把头部扭至置管侧20°~30°, 并让下颌尽量贴近肩峰[3], 让病人练习标准后才开始操作。病人取平卧位, 如选择贵要静脉时上肢外展90°为宜, 选头静脉时, 上肢与身体的角度小于30°为宜。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要及时让病人做配合动作, 以免导管进入颈静脉。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 以免对血管造成机械性损伤。置管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2.3 置管后

2.3.1 宣教

强调病人自我保护导管的重要性。嘱病人注意保护好导管, 如置管上肢不宜提重物, 应<3kg, 置管处不能碰水, 可淋浴, 可用保鲜膜紧紧包裹置管处2层~3层;衣服不宜过窄, 穿脱衣服要小心, 预防导管脱出;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但置管后2 d内不要刻意去活动肘关节, 预防局部出血;平日活动幅度不宜过大, 如过度的外展、伸曲、旋转的活动;如局部敷料松脱、有渗血或潮湿、置管处疼痛或瘙痒、身上有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和身体有淤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护士。请勿自行移动导管。告知病人可通过握拳、松拳的运动和多饮水来预防静脉血栓。

2.3.2 PICC导管定位

置管后需及时行胸片检查, 一般送我科的放疗中心行CT检查, 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一旦发现导管异位, 及时予复位。正常位于导管同侧第3、第4前肋间处, 即是上腔静脉中下1/3处, 如不能进入此处即为导管异位。如导管异位, 会引起血流不畅, 诱发静脉血栓, 如进入右心房会诱发心律失常, 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3 PICC置管后的维护

3.1 换药

置管后24 h常规予换药、更换敷料, 无异常情况每周1次或2次, 如有汗湿、渗血、渗液或松脱应随时更换。

3.2 冲管和封管

输液前, 用10 m L以上注射器吸生理盐水10 m L行脉冲式冲管, 输液结束后先用10 m L以上注射器吸10 m L~20 m L生理盐水行脉冲式冲管后, 再以10 m L注射器吸3 m L肝素液 (生理盐水250m L+肝素12 500 U配制) 行脉冲式、正压封管。治疗间歇期每周冲管、封管1次即可。

3.3 导管堵塞

如输液不畅, 先检查导管体外段及输液器有无扭曲、打折, 使其保持通畅即可;如导管内血液凝固引起堵塞, 可用肝素、尿激酶溶栓法, 使其通畅。

3.4导管脱出

每日观察导管外露长度, 做好记录及交接班;给病人做治疗、护理时避免牵拉导管, 嘱病人做好预防以免导管脱出。

3.5 机械性静脉炎

发生静脉炎时, 嘱病人抬高患肢, 局部予微波治疗和外涂喜辽妥软膏, 微波治疗每日2次, 每次20 min, 喜辽妥软膏每天可涂5次或6次, 要按摩至局部发热, 一般3 d~5 d即可缓解。

3.6 静脉血栓

如病人诉置管肢体疼痛, 检查置管肢体肿胀, 应予B超检查局部血管, 提示疑有或有血栓形成, 嘱病人患肢制动, 抬高患肢, 按医嘱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每天1次或2次, 7 d~10 d为一疗程, 口服阿司匹林, 每天2片, 并嘱大量饮水, 直至复查B超显示无异常为止。

3.7 感染

穿刺过程、输液过程及换药均应严格无菌操作。如病人置管局部稍有红、肿、痛, 加强局部换药即可;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局部红肿痛、甚至化脓, 应考虑拔除导管, 加强换药, 拔出导管送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结果予静脉抗感染治疗。

3.8 带管出院

告知带管出院的风险, 签署带管出院的同意书。填写好PICC置管维护的小册子, 告知病人要像住院期间一样保护好导管, 可回本院换药、冲管、封管, 也可到就近的医院去,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复查。

3.9 拔管

当治疗结束或有严重并发症时, 及时拔管。拔管前, 做好解释, 告知拔管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让病人、家属签署好拔管同意书, 嘱病人平卧, 全身放松, 缓慢拔除导管, 拔管时不宜按压导管, 要先拔后按压, 按压5 min~10 min, 局部换药, 无菌纱布覆盖, 嘱至少3 d勿接触水,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预防感染。

4 小结

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及维护质量,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既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又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摘要:总结50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置管术的置管过程及并发症, 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减轻病人躯体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化疗

参考文献

[1]张静.PICC在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与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10) :785.

[2]王晓雅.PICC术测量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 2004, 14 (1B) :154.

肿瘤放疗科科室简介 篇2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WHO权威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约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放疗的贡献约为18%。约70%的肿瘤病人在其治疗的过程中需作放疗。放疗的主要治疗病种为: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妇科肿瘤和淋巴瘤等常见肿瘤。然而,随着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和放射技术的发展,现代放疗范围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实体肿瘤,包括肝癌、胃癌、胰腺癌等。

北京肿瘤医院放疗科始建于1976年,放疗科人员有20余人。同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第一台直线加速器在这里研制成功。20多年来,放疗科一直在发展壮大,先后添置了美国瓦里安直线加速器、德国西门子直线加速器、Co-60治疗机、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机、二维计划治疗系统、三维计划治疗系统、浅部热疗机、深部热疗机和全身热疗机等大型设备。2000年放疗科开始开展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至今已治疗患者2000余例,2004年放疗科安装了北京市唯一一台三维适形动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迄今已治疗患者400余例,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科室现有医生、技术员和护士48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主任技师1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生及主管技师6名。放疗科每年收治近两千例患者,在多种常见肿瘤如头颈肿瘤、肺癌、消化道肿瘤、淋巴瘤、软组织肿瘤等的放疗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动态调强治疗、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等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在肿瘤基因治疗结合放疗、热疗的科研和临床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科室大部分医疗人员有出国深造的经历,与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关系密切,每年都有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顶尖医生和物理师来放疗科报告交流。放疗科不仅重视对外交流,而且院内交流也十分频繁,如每周二下午都要与外科、内科进行肺癌的多中心联合会诊等。

1995年放疗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此后,一直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直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修生的培养、教学任务。由朱广迎主任医师主编的《放射肿瘤学》教材自2001年出版以来,每年都加印一次,已成为最有影响的放射治疗教材之一。迄今,已培养研究生7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6名;在读研究生10名,其中博士4名,硕士6名。每年培养进修生15名左右。1999年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新药的临床试验资格后,已参与了十多项临床实验,而且在“腺病毒携带人P53抑癌基因提高头颈鳞癌放疗疗效的II期临床研究”及“腺病毒携带人P53抑癌基因提高头颈肿瘤放疗疗效的IV期临床研究”中,为组长单位。

科室人员十多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研基金及973项目在内的19项科研任务,在国内获奖4项,发表论文二百余篇。有多人在国内外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学术兼职包括:中华放射肿瘤学会热疗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热疗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临床热疗学会副主席,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中华临床医学杂志》副主编(香港世界卫生出版社);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常委,北京放射肿瘤学会常务委员;北京市放射物理组组长;北京放射技术组组长;北京放射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肿瘤学会热疗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抗癌协会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放疗化疗知多少 篇3

一些非专业人员(患者或家属)面对这些问题,可能会是一头雾水。稍有疏忽就会进入治疗误区,错过最佳治疗时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躯体精神方面的痛苦,最为重要的是疗效也受严重影响。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俗称放疗或烤电,是通过复杂的物理装置和计算机技术将射线引入(照射)到肿瘤区域,当这种射线累积到一定剂量时,肿瘤细胞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就会丧失生存和繁殖能力,逐渐脱落消失。

放疗方法从放疗方式方面看有多种方法,普通放疗、全身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从放疗目的方面,有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但每种放疗方法杀死肿瘤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一般每天放疗一次,根据放疗的方式和单次剂量不同,每次放疗时间也不一样,大约每次1~15分钟不等,一个疗程需要一个月左右。

放疗适应征所有恶性肿瘤或部分良性肿瘤,只要手术不能切除、或病人不愿意切除、或手术未切除干净、病人未达到极度衰竭状态,均可行放射治疗。

放疗最佳时期手术后有残瘤或局部有淋巴结转移者,放疗的最佳时期为术后2~4周,其他未做手术切除的肿瘤放疗最佳期为发现肿瘤即开始放疗。而且越早越好。

放疗疗效总有效率80%~90%。方法不同、病种不同、病期不同,剂量不同,疗效也会不同。

放疗副作用疲乏无力,不想吃饭,白细胞下降等。根据放疗部位不同,也可出现相应症状,如照射腹部可有腹泻,照射肺部可有轻咳,照射头颅可有头晕等。这些副作用均发生在放疗中、后期,早期病人很少有副作用,晚期副作用只是照射区域组织纤维化,但很少影响器官功能。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俗称化疗或药物和治疗,是利用不同方法将化学药品注入体内(多数静脉输注)。这些药物对肿瘤细胞代谢的不同时期进行抑制,从而使癌细胞失去生存和再生能力,最后死亡脱落。

化疗方法多为静脉输注,有些肿瘤需介入化疗,有的需要口服就行,具体药物的作用因病种不同,药味也不同(也就是化疗方案不同)。多数是用1周的药,休息2~3周,这就算一个周期,连续应用3~4次(也就是3~4个周期),就算一个疗程。多数需化疗的病人要做6个周期(即2个疗程)才能达理想状态。

化疗适应症1、化疗仅适合恶性肿瘤;2、用于手术、化疗后效果不佳或有全身转移的肿瘤病人。

化疗最佳期对于手术或放疗后的病人,化疗最佳期是上述治疗结束休息2~4周后,再进行化疗。有些特殊肿瘤,也可直接做化疗,如小细胞肺癌等。

化疗疗效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所有恶性肿瘤治愈率为45%,其中手术占22%,放疗占18%,化疗占5%。

肿瘤放疗化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中男6例, 女2例, 年龄51~80岁, 平均62.5岁。唇癌4例, 舌癌3例, 牙龈癌1例。通过B超和CT检查, 发现有可测量的病灶, 且均经病理证实为鳞癌, 其中高分化2例, 中分化2例, 低分化4例, 均无严重伴发疾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2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T3、T4者常规行术前诱导化疗1个疗程, 然后行联合根治术。如为唇癌、聘癌及上领牙眼癌则不做同期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而舌癌、口底癌、下领牙眼癌、颊癌及下咽癌则常规行联合根治术。治疗组同时给予三维定位调强放疗 (剂量60~70GY) 。2组治疗连续1个月, 定期复查肝功、血象及评估精神症状。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组患者均完成化、放疗。治疗组4例肿块完全消失3例, 明显缩小1例, 有效率100%, 1年生存率100%。治疗组4例肿块完全消失2例, 明显缩小1例, 有效率75.0%, 1年生存率50.0%。治疗组有效率与生存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P均<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2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2例, 骨髓抑制2例, 静脉炎1例, 口腔黏膜溃疡1例, 口干症1例。2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癌为常见, 肉瘤较少。癌肿中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 其次为腺性上皮癌, 还有基底细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口腔癌大部分发生于暴露部位, 且常有癌前病变过程, 如白斑、皲裂、色素斑、慢性溃疡等。为了预防口腔癌, 应积极治疗上述病变, 并消除各种不良慢性刺激因素。本资料显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主, 其他依次为腺源性癌、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发病部位以舌为主, 其次为眼、口底、颊、腭、唇、腮腺、上颌窦及颌下腺、颈部、其他。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术后易造成组织缺损, 影响外形和功能。为保持术后一定生存质量, 需作同期修复手术, 增加了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 对术后机体恢复有一定影响。应根据患者生理特点、病理诊断, 遵循肿瘤外科治疗原则, 对体弱的中、晚期患者多采用减量手术或分期手术, 病灶切除后, 能拉拢缝合或以邻近组织瓣简单修复者, 一般不作复杂游离组织瓣移植, 因采用邻近组织瓣转移, 对非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仍有很大实用价值, 采用大型肌源瓣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大型肌皮瓣对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能提供组织量大, 皮瓣面积宽, 具有成活率高, 适用于口腔颌面大型组织缺损修复等优点, 但同时需进行颈淋巴结清扫与颌骨切除, 手术创伤破坏性大, 麻醉时间长, 无疑对老年患者机体损伤较大。三维适形放射冶疗利用三维放疗计划系统按照射野视角方向上设计不规则照射野与肿瘤几何形状一致, 在于不增加放疗并发症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肿瘤剂量, 用非共面立体照射达到高放射剂量分布于靶体适形。优点是最大限度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放射剂量, 提高放疗剂量和总剂量。因提高了靶区剂量, 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同时减少正常组织放疗并发症, 改善放疗后患者生存质量。对以局部控制失败为主及由此造成远处转移的肿瘤患者, 适形放疗将提高生存率。Chao研究结果显示头颈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术后绝大多数局部区域复发为受到高剂量照射的野内复发。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局部区域控制, 如提高高风险区域放疗剂量;同步化放疗;化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通过对4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化疗结三维适形放射冶疗治疗, 有效率与1年生存率明显好于对照组。不过老年恶性肿瘤化疗疗效与其他年龄层相仿, 要注意细胞毒药物与多靶点接触问题。可考虑用低剂量化疗。如病人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复杂合并症而完全不能耐受治疗, 只能进行必要对症支持治疗, 可有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延长生存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要慎用同步放、化疗治疗, 如必须用, 要调整化疗药物剂量。

总之, 口腔领面部恶性肿瘤复发率较高, 在治疗方面需强调无瘤观念和无瘤操作原则, 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邓凌.农晓琳口腔颌面头颈鳞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9 (2) :145~148.

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 篇5

化疗药物渗漏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这些药物一旦漏入皮下组织,则会造成皮下组织的损伤,严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烂,不但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可能延误治疗,影响病人预后,所以,在实践中我们特别要注意预防药物的渗漏。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

1.1 血管因素 长期静脉注射致使血管脆性增加。肥胖的患者、高龄患者由于血管可视性较差、血管弹性和血流速度较低,容易发生化疗药物的血管外渗漏。

1.2 药物因素 与药物的pH值、药物的渗透压、药物的浓度有关。如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新碱、氮芥等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1.3 操作因素 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药物漏出的主要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未能完全进入血管,或固定不当引起针尖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

1.4 放射线的影响 经放射治疗过的区域,血管弹性、密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药后有时发生渗漏。渗漏的预防

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做好预防。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要特别注重预防,避免外渗。

2.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1)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2)穿刺部位应由远而近,提高血管的利用率。要多部位、左右交替使用静脉,让受损静脉有一个恢复过程。(3)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或药物腐蚀性太强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

2.2 严格把好注射关(1)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应掌握各类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穿刺技术熟练,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尽量避免反复穿刺。(2)注药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外渗予以处理。(3)在化疗药注入前要对将使用的血管有正确判断(血管部位、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确保安全时方可注入化疗药物。(4)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

2.3 化疗时有效保护静脉(1)切忌直接用化疗药物穿刺,失败时造成周围组织损伤。(2)应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有回血,无渗漏后再注入化疗药。(3)注射后用等渗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并冲洗停留在静脉血管壁的药物。达到保护静脉血管的目的。

2.4 依据药物特性调节输液速度 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延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就会相应增加,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1]。

2.5 严格药物配制 稀释化疗药物要严格按照医嘱配制,浓度不易太高,液量不易太多。多瓶化疗药物输注,每瓶间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

2.6 密切观察输液过程 某些药物一旦渗漏能引起严重组织坏死,如在输入长春碱类药物时,应安排一名护士观察输液的全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7 正确拔针 快速注入生理盐水后,顺血管走向拔针,再迅速压迫3min.抬高该肢体,防止针孔渗血渗药液刺激局部。同时嘱病人活动肢体,可做肢体按摩,减少药物停留局部时间。发生渗漏的处理

3.1 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药液渗漏,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针头,接一注射器进行抽吸,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

3.2 使用相应的解毒剂 长春碱类用透明质酸酶,氮芥、更新霉素用10%硫代硫酸钠,阿霉素用碳酸氢钠,丝裂霉素用二甲基亚砜等。

3.3 冰敷 可局部加冰袋冷敷,达到镇痛、减慢吸收的作用,使漏出的药物局限化,避免出现组织坏死范围扩大。

3.4 药物湿敷 如局部肿胀明显,应给予硫酸镁湿敷,可起到消除肿胀的作用。

3.5 封闭疗法 常用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有扩张血管的作用,高渗液体阳离子溶液配合酚妥拉明局封。

3.6 外科处理 有感染迹象或已有感染者应行清创换药处理。在关节、大血管和肌腱附近渗漏发生炎性反应后必要时应行外科清创术[2]。

肿瘤放疗化疗 篇6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放疗;晚期宫颈癌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46-02

宫颈癌是妇产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资料显示每年世界上有50多万的新增宫颈癌患者,且有20万宫颈癌病例死亡[1-2]。宫颈癌一旦发现,往往是出于中晚期,临床治疗往往以化疗和放疗为主[3-4]。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1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0例,年龄35岁~72岁,平均(53.5±12.2)岁;组织病理学分型:鳞状细胞癌38例,腺癌20例,腺鳞癌2例;高分化者22例,中分化者28例,低分化者10例。参照国际妇科联盟2000年制定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ⅢA期25例,ⅢB期30例,ⅣA期3例,ⅣB期2例。6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新辅助化疗结合放疗组)30例和对照组(单纯放疗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组织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观察组: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根治性放疗。

新辅助化疗:长春新碱1 mg/m2,第1天;顺铂60 mg/m2分3 d应用;平阳霉素25 mg/m2第1~3天;10 d重复1次,共3个周期。在第2次化疗之后给予根治性放疗,给予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20~30 Gy后,通过盆腔四野外照射,在B点剂量为50 Gy,每周进行一次腔内放疗,每次6~7 Gy,A点量达到85 Gy。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疗效评价标准,参照WHO实体瘤疗效的评价标准[5]:完全缓解(CR):局部晚期宫颈癌完全消失,维持时间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PR):局部晚期宫颈癌病灶体积缩小大于50%,维持时间超过1个月;稳定(SD):局部晚期宫颈癌病灶缩小率在25%~50%之间;进展(PD):局部晚期宫颈癌病灶增大超过25%以上或者有新的病灶出现。总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观察两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恶心呕吐、腹泻、中性粒细胞(Neu)减少、贫血、血小板计数(PLT)减少、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的[6-7]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疗效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妇产科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在全球女性中排第二位恶性肿瘤[8-9]。近年来宫颈癌发生率呈现明显升高和低年龄化趋势,其严重威胁女性健康[10-11]。宫颈癌转移途径主要为直接蔓延及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少见。新辅助化疗主要是通过2~3周期的化疗,缩小瘤体,对微小残留病灶,提高手术和放疗的根治几率。宫颈癌细胞对于放射线的敏感性分裂期最高,其在DNA合成期最低,低分化的宫颈癌细胞成熟度较低,细胞分裂增殖性较高,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比例相对较大,对于放疗的敏感性明显增强。另外有资料显示,新辅助化疗和放疗作用于不同的细胞周期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化疗可以使癌细胞和放疗敏感周期同步化,缩小肿瘤细胞的同时提高了放疗的敏感性,减少宫颈癌的转移。有研究表明,通过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提高宫颈癌患者淋巴细胞免疫能力,降低局部患期宫颈癌肿瘤细胞增殖,增加凋亡[12]。本研究通过新辅助化疗结合放疗观察组与单纯放疗治疗对照组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新辅助化疗结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郢,周琦,王冬,等.新辅助化疗在中晚期宫颈鳞癌放疗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06,35(13):1202-1204.

[2] 邱云芬,陆云燕,陈小军.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6):662-663.

[3] 曲思娆,武昕,赵晶,等.单纯放疗、新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癌临床近期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12):943-945.

[4] 赵淑萍,王泽华.巨块型宫颈癌Ⅰb~Ⅱb期68例术前全身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4):271-273.

[5] 沈铿,郎景和.妇科肿瘤临床决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43-346.

[6] 刘萍,魏鏡讚.局部晚期宫颈癌动脉化疗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2011,27(3):181-183.

[7] 黄丽萍,韩栋. PF方案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4):789-790.

[8] 郭小青,汪琛,肖震宇.放疗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预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18-2719.

[9] 阙瑜妮.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评估[J].重庆医学,2010,39 (12): 1559-1560.

[10] 成荣杰,付艳.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 (3): 352-354.

[11] 伍奕,李焕德.新辅助化疗结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南药学,2010,8(5):353-359.

[12] 吴良芝,李春梅,刘雯雯,等.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分子疗效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5):738-741.

(收稿日期:2012-02-09)

肿瘤放疗化疗 篇7

注:*为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初次治疗或者转诊到本院的80例耐药肿瘤复发病例, 所有患者均为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病例, 按患者自愿将其分成对照组41例患者和试验组39例患者;对照组41例患者的年龄在41~72岁, 平均年龄 (51.26±10.18) 岁, 病程为1~8年, 平均5.42年, 其中腺癌复发转移15例, 卵巢癌复发转移18例, NSCLC 8例。试验组39例, 年龄在32~78岁, 平均年龄为 (60.33±11.81) 岁, 其中乳腺癌13例, 卵巢癌12例, NSCLC 14例。排除标准:恶异质体质患者, PS>2, 估计可生存期<3个月或因疾病导致不能进行放化疗者。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指标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采用PP放疗增敏放化疗同步进行治疗, 对照组选用放化疗序贯治疗对复发肿瘤进行治疗。试验组:小剂量紫杉醇 (PTX) 70~90 mg+顺铂 (DDP) 40 mg每周给药1次 (间隔7 d) , 为放化疗增敏, 每周放射治疗5 d, 连续5周完成同步放疗化疗;对照组:即放疗和化疗分先后次序进行治疗, 对耐药复发肿瘤患者, 或因患者个人意愿, 或因伴随其他种类的疾病不能接受同步治疗的患者, 以对其敏感的方案连续化疗4周左右, 插入5周左右的放射治疗, 然后根据患者肿瘤的缓解情况, 在放疗的最后一次或完成放疗后的两周内, 用放疗前有效的方案再进行2周左右化疗。

1.3 检测指标

近期治疗效果监测指标包括:RR (有效率) 、稳定间期、不良反应等及远期疗效。

1.4 数据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以α=0.05为检验标准, 两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2.1近期化放疗效果比较完全缓解率, RR值和化放疗后的稳定期间两组间比较均有差异 (P<0.05) , 且试验组比对照组好, 见表1。

2.2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2。

表2数据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2%, 两组对比P<0.05, 有差异。

3 讨论

紫杉醇是一种抗癌机制, 促进肿瘤细胞胞质内微管聚合, 抑制微管解聚, 使被作用肿瘤细胞的分裂活动终止, 还可不同程度的诱导细胞的调亡[1,2], 其中被紫杉醇抑制的G2和M期的细胞对放射线最敏感[3];紫杉醇类药可使放疗增敏, 还因为其可使肿瘤细胞生成多量的活性氧, 因肿瘤细胞内生成的活性氧, 是调节肿瘤细胞敏感性的重要物质, 活性氧能直接损伤异常增值细胞的DNA、蛋白质, 使其具酶活性的蛋白质丧失功能;影响转录, 诱导凋亡;活性氧在细胞膜发挥作用, 诱发细胞膜出现脂质过氧化反应, 间接影响细胞得信息传递, 使异常增殖细胞迅速凋亡, 即其具有更高放射治疗敏感性[4];DDP可以使乏氧细胞再次氧合, 阻止被放射损伤细胞的修复等作用, 也不同程度得增加放射敏感性[5];PP在不同的机制下使肿瘤放射敏感性增强, 二者相互协同;放射治疗对原本已耐药的肿瘤, 作为一种新的治疗使肿瘤敏感。因此化放疗间有明显的增敏和协同作用[6], 总得来说PP方案使异常增殖细胞敏感性增强, 同时对复发耐药肿瘤进行放疗, 从治疗的有效率和临床患者的受益率均明显比放化疗序贯组效果好, 各种重度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均重于试验组 (P<0.05) 。在大多数的基层医院, 这种方案逐渐成为治疗耐药复发肿瘤的较好方法。

中重度不良反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治疗方案设计不同导致的[7]。本次所制定的同步放化疗方案特别强调了PP用药的小剂量, 用药的主要目的是对放疗的增敏, 更要注重全程同步, 要达到的是两药联合与放疗间的协同作用使其增敏增效。

众所周知, 在进行常规化疗后的2周白细胞下降到最低, 加上前面2周左右的放疗作用, 白细胞较常规化疗期间会更低;理论上化疗后第3周白细胞数量开始回升, 但是因放疗的继续, 对骨髓因素有持续性的抑制, 对白细胞的恢复再生成很困难[8]。这正是临床上中重度不良反应对照组高于试验组的主要原因;试验组1例在缓解后3个月时突发急性心包出血死亡, 与放化疗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完成序贯方案化疗后, 2例患者出现腹泻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很大程度上与紫杉醇对胃肠的毒性作用有关, 放射治疗对毒性作用有协同小哥;其中还有1例患者在序贯化疗后第2天突然死于类似与ARDS的反应, 主要原因是因紫杉醇的对肺部的毒性作用, 放射治疗在对异常增殖的细胞增敏的过程更加强了其毒性反应。

综上所述, PP放疗增敏放化疗同步法治疗复发进展期肿瘤临床总体疗效优于放化疗序贯组治疗, 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而且实践操作难度低。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方法治疗复发耐药肿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点。方法 选择在本院初次治疗或者转诊到本院的80例耐药肿瘤复发病例, 按患者自愿将其分成对照组41例患者和试验组39例患者, 试验组患者采用PP放疗增敏放化疗同步进行治疗, 对照组选用放化疗序贯治疗对复发肿瘤进行治疗。近期治疗效果监测指标包括:RR (有效率) , 稳定间期, 不良反应等;及远期疗效。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 延长稳定期间 (P<0.05) 。不良反应不变或减轻。远期疗效两组没有差异 (P>0.05) 。结论 PP放疗增敏放化疗同步法治疗复发进展期肿瘤临床总体疗效优于放化疗序贯组治疗, 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而且实践操作难度低。

关键词:同步放化疗,序贯放化疗,复发肿瘤,耐药肿瘤

参考文献

[1]温海华.PP放疗增敏放化疗同步与放化疗序贯治疗复发耐药肿瘤疗效对比研究[J].安徽医药, 2011, 15 (9) :1139-1140.

[2]李春英.三位适形放疗同步TP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 :112.

[3]袁智勇.紫杉醇联合放射线照射对鼻咽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 2007, 29 (9) :649-652..

[4]周生余.DICE方案治疗复发或耐药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J].癌症, 2005, 24 (4) :465-469.

[5]朱琳.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耐药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1, 3 (1) :886-887.

[6]温翠侠.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同步放化疗与放疗序贯化疗及单纯放疗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应用于研究, 2010, 17 (11) :854-855.

[7]俞华.143例子宫颈癌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03, 30 (1) :34-36.

脑干肿瘤的单纯放疗和术后放疗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10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0例脑干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0~68岁,平均51.5岁;脑瘤位于丘脑部位为39例,累及侧脑室为12例,累及脑桥为31例,9例累及第四脑室与小脑,累及全脑干为5例,2例中脑累及至脑桥与丘脑,2例延髓累及第四脑室。患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脑室造影以及CT和MRI影像学检查。25例获得病理诊断,均系星形细胞瘤。患者病程1个月~3年,多数缓慢起病,呈进行性加重。其中丘脑肿瘤患者多以头昏、头痛为其首发症状;而脑干肿瘤患者(包括中脑与脑桥以及延髓)则多以肢体麻木与无力,以及颅神经的损害为其首发症状。100例患者中,35例出现颅神经损害,16例出现小脑症状,10例出现精神症状,13例出现语言障碍,9例神志不清,7例癫痫。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A组5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加术后放疗,对B组50例患者采取单纯放疗,并对两组相应DT(放疗吸收剂量)疗效进行对比。在放疗的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应用甘露醇与激素进行对症以及支持处理。

1.2.1 A组治疗方法于术后拆线的第5天即进行放射治疗,其放疗应用6 mV的直线加速器对两侧的相对小野进行对照穿射。

小野面积大多为6 cm×6 cm~9 cm×9 cm,包括肿瘤及其边缘2~3 cm范围内的正常组织。在开始时即予以常规照射分剂量,5次/周,并且每次1野,其总剂量则分别予以45、50、55、60 Gy。其时间需较B组缩短(35~55 d)。具体剂量依照颅中线量来计算。

1.2.2 B组治疗方法仅予以单纯放疗。

方法大体与A组相同,但开始照射时的分剂量则较小(DT为5~10 Gy),之后则逐渐增到常规量。时间为37~56 d。其总剂量也分别予以45、50、55、60 Gy。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已进行2年的随访,以直接法来统计其生存率,A组生存率明显优于B组(P<0.05);并且DT在50 Gy与55 Gy时疗效最佳,明显优于DT在45 Gy与60 Gy时(P<0.05)。见表1~2。

注:与45 Gy比较,*P<0.05;与60 Gy比较,#P<0.05

3 讨论

表1清楚显示,手术加术后放疗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放疗,其中A组患者3年的生存率达到54.1%,但B组仅达到26.3%,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有明显差异,所以笔者认为,对脑干肿瘤患者的治疗方式需首先选用手术加术后照射进行综合性治疗,其手术则需以减压引流术为主。基于不损伤患者脑干的前提,将局限于患者脑干的肿瘤及已经侵犯到脑室与小脑周围的脑干肿瘤,尤其是具有囊性病变或者坏死的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或者部分切除术,再于术后进行及时放疗。进行放疗则主要对其两侧做局部野的照射[4]。在放疗前需行减压引流术(也包括肿瘤的次全切除术),其主要的作用为:第一,由脑干肿瘤引起的压迫患者脑室系统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脑积水与颅内高压,进行减压术能够改善其临床症状,同时还能改善其缺氧环境;第二,由于脑干放射耐受量相对较低,如果不进行减压术,则必须以小剂量逐步照射,不但延长了疗程,而且分次照射量较低,放疗效应也有所下降,进行减压术不但能够改善患者颅内高压所导致的缺氧环境,还可以增加其分次照射量,以缩短病程,进而提高患者脑瘤的放射效应,同时减少了其肿瘤干细胞发生再增殖的概率;第三,由于脑干肿瘤采取放疗不敏感,并且放疗也可引起脑干发生充血水肿,从而引起颅内高压以致加重病情,所以需手术进行减压引流[5]。

于表2中可以看出,将放疗剂量提高不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而且还会引起患者脑干的放射性损伤。其DT值超过了60 Gy即出现3年以上的生存率为0,而低于50 Gy同样也没有长期的生存率,所以笔者认为,其DT值应以50和55 Gy最为适宜。

而关于照射野的大小,部分放疗学者则建议,依据CT与MRI进行影像学的精确定位,对两侧局部做小野的照射为宜,其理由则为:第一,对患者全脑以及大野进行照射,不但不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而且会加重患者脑干的放射性损伤;第二,脑干肿瘤的播散方式以局部蔓延为主,较少出现脑脊液的播散;第三,对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复发以及未得到有效控制所致,经过CT以及尸检后发现,80%以上的复发都在照射野内,极少超出其照射区。

目前,为了提高对本病进行治疗的效果,同时提高患者远期的生存率,临床上正在试图普遍开展与探讨全新治疗方案,比如放疗超分割,放疗同有增敏作用并且可靠的药物进行联合应用等,还待脑干肿瘤放疗工作者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综上所述,脑干肿瘤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加术后放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脑干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单纯放疗与术后放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10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0例脑干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对A组50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加术后放疗,对B组50例患者采取单纯放疗,并对两组相应放疗吸收剂量(DT)疗效进行对比。结果: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DT在50和55 Gy时疗效最佳。结论:脑干肿瘤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加术后放疗,疗效确切,应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干肿瘤,手术治疗,术后放疗,疗效

参考文献

[1]张虹,尹永信,吴淑娟,等.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治疗脑干肿瘤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2):230-231.

[2]潘元成.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治疗脑干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9,28(31):65.

[3]汪洋,盛晓芳,潘力,等.单纯放疗和放化疗综合治疗弥漫内生型脑干胶质瘤的前瞻性研究[J].肿瘤,2010,30(12):1042-1047.

[4]韩利江,赵继宗,马振宇,等.23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治疗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23):18-21.

[5]叶劲,蓝胜勇,梁有明,等.脑星形细胞瘤204例的治疗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6,28(9):1388-1389.

[6]陈伟,陈谦学,刘仁忠,等.脑干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干预策略[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4):208-210.

[7]蒋宇钢,陈靖,彭雍,等.脑干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8,31(5):324-327.

肿瘤放疗化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放疗协同化疗肺癌患者128例,其中,男88例,女40例;年龄45~75岁,平均57.3岁(表1)。护士向患者介绍不同的静脉化疗输液方法,然后让患者自主选择。化疗静脉用药途径包括外周静脉中心插管(PICC组,n=64)、不保留式静脉留置针(留置针组,n=64)。化疗方案:NP(诺维本,25 mg/m2在第1天和第8天;紫杉醇,80 mg/m2在第1天),Ep(顺铂75 mg/m2在第1天和依托泊苷100 mg/m2在第1~3天),患者化疗前卡氏评分>80分、无恶性肿瘤病史和放化疗史且均按计划完成放疗和化疗[2]。患者放疗与化疗协同治疗即患者化疗时间5 d,放疗时间21 d。患者每日进行胸部病灶放射治疗,化疗结束后仍需继续放疗。病例排除标准:未完成化疗及放疗协同治疗方案的患者。

1.2 输液途径材料

静脉留置针采用BD公司:22G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中心插管(PICC)导管采用BD公司4FR,化疗用输液器采用山东威高集团的精密过滤高效避光输液器。

1.3 输液穿刺途径选择的标准

患者化疗前由专门护士向患者介绍治疗期间所用药物及其毒副作用及对血管的损害,向患者介绍化疗期间可采用的几种静脉途径以及每种输液途径的优缺点。患者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接受能力、认识程度等选择这两种输液途径。按照不同输液途径将患者分为留置针组(A组)及PICC组(B组)。静脉炎判断标准采用美国护理学会[3],并发症为专人判断及认定,静脉炎的治疗用喜疗妥及硫酸镁。两组患者在年龄、化疗方案、放疗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4 护理方法

留置针组(A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完全采用外周静脉输液,此类患者多为外地患者,选择PICC换药不方便,或者由于患者对PICC不接受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患者每日化疗时采用留置针穿刺,到放疗时间则护士采用肝素钠对留置针进行封闭[4],患者前往放射治疗室进行放疗,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保证患者在放疗时保护化疗使用的留置针。当日化疗后将留置针拔出,如果出现静脉炎则由护士为患者进行处理。

PICC组(B组):此类患者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换药较方便,患者每天首先进行化疗,到放疗时间则护士采用肝素钠对PICC导管封闭,患者前往放射治疗室进行放疗,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使患者在放疗时注意对PICC导管进行保护,避免由于放疗体位的变化造成PICC导管的滑脱、断裂等,当日化疗结束用盐水冲管肝素钠封管。

患者化疗间歇期需要放疗,需每7天来院换药、冲管及封管,一旦出现静脉炎或感染等并发症则须由护士进行处理。为患者增加换药次数或发生局部敷料过敏时则改用纱布覆盖穿刺部位,直到并发症痊愈。

1.5 观察指标

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等发生次数;并发症治疗费用;患者化疗输液途径综合满意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治疗静脉炎所需时间为(4.29±2.09)d,B组治疗局部感染和敷料过敏所需时间为(5.13±3.04)d(t=0.919,P=0.365)(表2)。两组化疗间歇期来院次数、治疗并发症所需处置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2,P=0.039)(表2)。两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7,P=0.683)。A组平均发生并发症17例,均为局部静脉炎,与B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00,P=0.000)。B组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数量是15例,发生局部敷料过敏的例数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5,P=0.002)。患者化疗1个周期穿刺次数、患者再次住院时选择输液途径意愿差异明显(χ2=54.295;P=0.000)。A组的患者对输液方法的满意度要明显大于B组(χ2=20.700,P=0.000)。见表3。

3 讨论

不保留式静脉留置针与PICC组在放疗协同化疗期间,方便了患者,减少了穿刺的痛苦,尤其是PICC导管,为患者减轻了穿刺的痛苦。不保留式静脉留置针虽然在放疗期间减少了每日的穿刺次数,但随着化疗周期的延长,静脉炎的发生,穿刺难度加大,穿刺次数有上升趋势[3]。因此患者前去放疗时护士要正确正压封管。返回后继续应用化疗药物,当日药物结束后将该处留置针拔出,并对穿刺点按压20 min,保护该处静脉的长期使用。在用药的过程中强调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加强巡视和对患者的宣教,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判定患者局部静脉反应的标准,有效防止药物的外渗,只要患者在穿刺后自诉有任何不适都需要护士更换穿刺部位,并对异常的部位按外渗的方法处理。护士在次日再次穿刺时,需更换穿刺部位。不保留式静脉留置针方便了患者放疗,同时化疗结束后患者肢体不再携带任何输液工具,使患者生活方便,不必像PICC导管需要反复到医院换药,相对增加了患者居家休养的时间,愉悦了患者的心情,患者对输液途径的满意度较高。这种输液途径需要责任护士有较高的穿刺技术,因此化疗初期有计划使用患者的血管对于肿瘤科护士非常重要。这一团队要对患者的血管有整体的认识,在做其他静脉穿刺时尽量保护较粗较直血管,以便于化疗时使用。按照上述方法,对于局部血管异常反应的病例,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发生的静脉炎多为Ⅰ~Ⅱ度,经过及时处理没有影响继续治疗,而且很快痊愈,患者满意度为95.3%。患者的心思完全可以投入到放射治疗中,不会因为护理PICC导管而增加在此阶段治疗的麻烦,从而保证生活质量。

由于胸部疾病放疗体位的特殊要求,例如肺癌放疗时当照射的斜野通过双手臂时[5],患者需要取两手臂交叉上举体位,这种上臂向上过举的动作.如果一旦穿刺点处贴膜固定不严,或患者在治疗时疏忽用力过猛则造成PICC导管在穿刺点处贴膜下的滑动,影响PICC导管在体内的位置,较易出现感染,同时有导管断裂,导管异位的危险[6]。因此对于放疗时有上臂向上过举的动作或胸部放疗尚未结束时,要加强患者带有PICC导管的宣教,时刻提醒患者对导管的保护。告知患者在放疗时动作宜缓慢,并注意观察穿刺点处贴膜固定良好,防止滑动,一旦出现PICC导管的滑动,或贴膜固定不牢要及时进行换药,并妥善进行PICC导管的固定,避免出现并发症[7]。由于患者在放疗及化疗期间免疫力降低,穿刺点出现局部感染及贴膜过敏的情况,根据患者特点要适当改用纱布进行换药,以缓解患者皮肤局部的刺激,并在使用纱布期间防止出现放疗体位变化时导管的滑动。当患者自我感觉乏力,对前来更换穿刺点贴膜及冲管、封管有困难时要给予患者鼓励,尽量到附近医院换药,必要时指导患者或家属居家换药。由于患者在放疗时对PICC导管的注意事项过多,观察项目较多,患者自觉不能安心配合放射治疗,因此在化疗间歇期患者对穿刺途径的满意度B组较低。

在患者放疗协同化疗时,护士要针对患者的经济状况,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化疗途径[8],不能由于PICC导管对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所起的作用而忽视患者在放化疗综合治疗期间的耐受性,患者副作用较重时,PICC导管的护理及相关注意事项会成为患者的负担,另外PICC导管所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的危险,包括患者体位的改变对PICC导管脱出的影响及感染、断裂等的危险性,或是反复来院换药,减少了患者居家休养的时间而对患者情绪、精力及体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两种输液途径各有其优点,不保留静脉留置针克服了钢针容易导致患者活动时发生钢针穿破血管而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避免了输液疲劳,同时用完化疗药当日即拔出,减少了患者感染的机会。其化疗全程总费用与PICC导管护理的费用相比较低,同时套管针的使用不受放疗时体位变化的影响。使用不保留式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出现静脉炎多为Ⅰ度,为药物刺激所致,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责任心强,及时发现输液异常并及时处理,没有严重静脉炎发生,同时这些患者的静脉炎经护士教会患者换药,自行处理,痊愈较快,没有影响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携带PICC导管的患者反复入院换药,减少了患者居家休养的时间,同时在放疗期间感染等并发症机会增加[9],虽然该导管预防了化疗所导致的静脉炎,保证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以正常用药,但患者放疗未结束时仍造成患者生活不方便的麻烦。因此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是否放疗、患者的血管条件及既往化疗病史、患者的家居地址、患者的意愿和身体状态采取合适的穿刺途径。这样既保证了患者的治疗,同时也方便了患者,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放疗结束时再建议患者进行PICC导管的穿刺,以减少化疗时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保证患者的后续治疗。

综上所述,患者在放疗期间的化疗输液管理至关重要。管理完善则保证患者治疗顺利,同时又方便患者,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护士为放疗协同化疗的肺癌患者选择静脉输液途径要结合患者在该治疗阶段的特点,以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的治疗过程为根本准则。在肺癌患者的输液管理中护士要树立全局观念,有计划使用患者的血管,为患者选择针对其治疗过程的个性化输液途径是每一名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肺癌放疗协同化疗患者两种静脉输液装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放疗协同化疗肺癌患者128例,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通过外周静脉中心插管进行化疗(PICC组,n=64),另一组患者应用不保留式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留置针组,n=64)。观察两组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等发生率;并发症治疗费用;患者化疗输液途径综合满意度。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7,P=0.683),两组化疗间歇期来院次数、治疗并发症所需处置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2,P=0.039)。两组患者化疗输液途径综合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00,P=0.000)。结论 放疗协同化疗的肺癌患者采用不保留式静脉留置针化疗途径是更好的选择。

关键词:肺癌,放疗协同化疗,静脉输液装置

参考文献

[1]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6-975.

[2]张晓菊,陆箴琦,戴宏琴,等.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与盲穿置管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42-43.

[3]张艺,姜秀文,叶黎霞.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院外管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45-46.

[4]葛永春,王尚前,邵国安,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2(14):4187-4188.

[5]Leonard L,Joel E.Clinical Radiation Oncology[M].New York: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0:589-600.

[6]陶志芳.出院肿瘤患者PICC导管维护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6(14):20-21.

[7]邢冬婕,单丽霞,邢凤梅.PICC患者自我管理研究现状[J].现代肿瘤医学,2011,9(19):1900-1901.

[8]刘莉,李任萍,李馨悦.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健康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9-220.

早中期肺癌化疗和放疗的疗效对比 篇10

资料与方法

收治早中期肺癌患者100例, 男68例, 女32例, 年龄40~69岁, 平均 (50.7±0.7) 岁, 平均病程 (8.57±1.2) 个月。依据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 均属以下情况:Tx:不具备判断条件;T0:不存在原发肿瘤证据;T1:经检测示原发肿瘤未过肺叶;T1a:经检测示肿瘤≤2 cm;T1b:经检测示肿瘤>2 cm;Nx:无法判断;N0:经检测示区域淋巴结不存在转移情况;N1:经检测示区域淋巴结存在转移情况。M0:经检测示无远处转移。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 随机按化疗组和放疗组各50例划分, 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

方法:化疗组:取健择600 mg/m2应用, 1次/周, 共应用4~6次。放疗组:放疗剂量经评估示60 Gy。

指标观察:依据WHO标准, 行疗效评估, 有效:CR+PR+SD。并对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进行计算。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次化疗组50例, 1年存活率52%;放疗组50例, 1年存活率6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化疗组5年存活率26%, 放疗组5年存活率12%,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肺癌在治疗上存在一定棘手性, 恶性程度高, 为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预后较差。近年肺癌在全球发病率均明显上升, 已引起广泛关注。癌症死亡原因顺位中, 在西方, 肺癌居第4位, 而国内居第5位[2]。对肺解剖位置特点的影响, 无特殊症状, 故难以发现早期病变, 另外, 肿瘤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病程进展较快, 多数病例有局部和远处转移, 在确诊后, 80%肿瘤无法行手术切除, 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 临床预后差, 统计5年生存率, 经报道示2%~15%, 晚期肺癌占20%~40%[3,4]。就中位生存期而言, 局部晚期肺癌6~13个月, 临床主要采用放疗治疗。评估肿瘤区剂量, 其浓度居较高水平, 同时对肿瘤实施高剂量照射, 以防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承担风险, 使肿瘤杀伤率提高, 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减少。行同步放化疗, 可使肺癌生存率改善, 临床已广泛接受[5]。

分析化疗概况, 早期多应用5氟尿嘧啶, 许多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 对局部晚期肺癌行系列前瞻性研究, 共选取64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 按两组划分, 为放疗加5氟尿嘧啶组和放疗加安慰剂组, 结果示, 与单纯放疗组比较, 化疗和放疗中位生存期居更高水平, 但化疗的最理想方案仍在研究中。研究显示, 5氟尿嘧啶与吉西他滨比较, 可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改善, 肺癌治疗中, 吉西他滨为主要药物[6,7,8,9]。有报道示, 吉西他滨可使生存率和有效率提高, 在这项研究中, 同步放化疗中位生存期长于化疗组, 可能与患者一般情况差, 吉西他滨量小相关[10]。但此项研究放化疗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 不良反应小。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 化疗组50例, 1年存活率52%;放疗组50例, 1年存活率6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化疗组5年存活率26%, 放疗组5年存活率12%,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早中期肺癌患者, 采用放疗治疗, 早期临床疗效和1年后存活率均高于化疗, 而统计5年存活率, 采用化疗治疗的效果优于放疗。故与患者病情结合, 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另外, 放疗和化疗治疗肺癌的研究, 还需深入, 靶区剂量、放疗、化疗剂量, 还待探索, 需依据患者机体的承受能力和耐性, 对治疗方案进行确定, 以改善预后, 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博, 李涛, 张军, 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同步放疗、化疗实体瘤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J].癌症进展, 2012, 10 (2) :115.

[2]Pijls-Johannesma M, De Ruysscher D, Vansteenkiste J, et al.Timing of chest radiotheray in patients with limited 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a sysr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Cancer treat rew, 2007, 33 (3) :461.

[3]吴峰, 孟春艳.晚期肺癌单纯放疗与同期放化疗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0 (25) :117-118.

[4]Bradley JD, Paulus R, Glaham MV, et al.PhaseⅡtrial of postoperative adjuvant paclitaxel/carboplatin and thoracic radiotherapy in resected stageⅡandⅢA non-small-call lung cancer:promising long-term results of the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 9705[J].J Clin Oncol, 2005, 23 (15) :3480.

[5]陈淅涓, 张景伟, 陆寓非, 等.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J].河南医学研究, 2012, 18 (2) :186-188.

[6]Nagai K, Sohara Y, Tsuchiya R, et al.Prognosis of resec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intrapulmonary metastases[J].J Thorac Oncol, 2007, 2 (4) :282-286.

[7]林根来, 曾昭冲, 吴铮, 等.吉西他滨局部化疗联合不联合三维适形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2, 26 (3) :240-245.

[8]刘兴安, 王海霞, 单国用, 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常规化疗、体部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 11 (3) :236-239.

[9]谭理连, 韩铭钧, 李杨彬, 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在肺癌血供诊断中的价值[J].癌症, 2007, 26 (1) :73-77.

上一篇:中药制药技术下一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