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硕士点

2024-06-27

申请硕士点(精选七篇)

申请硕士点 篇1

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 又称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 是国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较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 于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而设置的针对在职人员申请更高层次学位的重要途径, 是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高层次人才。但是, 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 同等学力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和社会声誉。虽然各级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调控措施, 但是由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对该项工作认识的相对不足, 导致问题并没有被很好地解决。接下来, 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 切实提高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质量。

二、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单位质量意识不强, 管理不到位

在职医务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是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有益补充, 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能缓解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与高层次医务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但是, 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质量意识比较淡薄, 对这一制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单位甚至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商业化运作, 只看经济效益, 忽略社会效益。同时, 相关规章制度缺乏或不能有效落实, 培养环节走过场, 培养方案形同虚设, 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不能保证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质量。

(二) 在职人员不能保证有效时间, “工学”矛盾突出

以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针对的人群是在职工作人员, 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绝大多数是临床医护工作者。他们要应付纷繁复杂的医护工作, 课程学习绝大多数安排在周末和晚上, 基本上是工作为主, 学习为辅。加上现在复杂的医疗环境, 他们很难有足够时间沉下心思进行理论学习或从事课题研究。再次, 在职医务人员有很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明确指向性, 期望所学知识能明确指向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医疗工作, 期望所学知识能非常有效地服务于本职工作, 一旦二者不能有效衔接, 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培养质量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1]。

(三)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功利性明显

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目的多种多样:有人确实是为了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 最终服务于医护实践。但是许多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功利性非常强, 就是获取硕士学位, 以最终促进个人的职称晋升、利益获取。他们学习兴趣缺乏, 求知动力不足, 在培养的关键环节如参加全国统考、从事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等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有人甚至涉嫌学术不端, 损害了学位授予工作的严肃性, 与提高培养质量背道而驰[2]。

(四) 部分导师的责任意识尚需提高

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 符合条件即可进入课程学习阶段。通过国家统考和学位课程考试后, 建立导师关系, 从事课题研究。与统招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一直在导师身边不同, 大多数在职人员前期课程学习阶段还没有建立导师关系, 即使后来确立了导师关系也不能脱产从事课题研究。这就使得部分导师无形中降低了对在职人员的培养标准, 在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如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评审和学位论文答辩等一度程度上流于形式, 从而影响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总体培养质量。

三、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 充分认识“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意义

国家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工作是培养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 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需要, 学位授予单位应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学位授予标准。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 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 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 成绩合格, 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 授予硕士学位: (1)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所以, 授予在职人员医学硕士学位必须符合这些基本要求。而且, 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相比,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口径、培养要求上是相同的, 学位证书也与统招硕士研究生完全一致。只是在学生的来源、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一定区别。所以, 就教育质量而言, 既然授予的是同一学位, 那么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与授予全日制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的质量应该是同一衡量标准[3]。

具体来说, 学位授予单位应在准入关、学习考核关、学位课题中期检查关、学位论文书写关、学位论文评审关、学位论文答辩关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等环节制定执行与统招研究生相一致的质量考核标准, 以便真正提高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学位授予质量。

(二)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强化导师责任意识

指导教师在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位授予单位应加大力度,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升导师的综合实力, 同时进一步提高指导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导师的责任意识。要求导师要像对待统招研究生一样对待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开题报告、学位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写作。同时, 针对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的特殊性, 导师必须在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和科研思维方面悉心指导, 指导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选择与学生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的相关论题, 以他们从事的工作为基础选择课题, 用课题的结果指导学生的临床医疗工作[4]。

(三) 积极宣教, 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应针对部分学生申请学位功利性比较强的实际情况, 在制定切实可行规章制度及质量标准的基础上, 加大宣传力度, 在招生前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渠道的宣讲, 让他们杜绝“混”学位的心理, 让学生充分认识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严肃性, 拒态度不端正的在职人员于门外。

(四) 拓展授予在职医务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类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在职人员申请医学硕士学位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 学术学位侧重科研能力培养同时兼顾临床能力训练。专业学位更加侧重临床能力训练, 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2015年, 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在职人员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规模, 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申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有效衔接。这项工作开展既有利于人才培养又有益于推进临床医学学科发展, 更丰富了高等院校与临床医学教育基地一医院之间的医疗、教学及科研的联系与结合[5]。更加注重在职人员医疗技术和水平的提升, 更加符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实际, 因而大大提升了他们思想认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位授予单位应该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 规范操作, 科学管理, 主动开展此项工作, 积极拓展授予在职医务人员硕士学位的学位类型。

开展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是对我国学位制度的有益补充, 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进一步加大这项工作的监督及评估力度。学位授予单位应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前景更加广阔, 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

摘要: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开展,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对问题作了浅析, 并初步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在职人员,医学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1]李刚.搭建移动教学平台, 解决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5 (28) 5:10-14.

[2]张立, 胡新喜.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3:52-55.

[3]宋中英, 宋丹, 邹积岩, 马永红.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工作质量问题调查[J].大学 (学术版) , 2011 (4) :53-65.

[4]陈爱红, 彭欢.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1) 12:97-98.

英国硕士留学申请的申请条件 篇2

现如今,英国大学201x年开学的硕士课程正在招生当中,想要成功申请英国大学硕士课程的同学,一定得提前做好准备。

中国学生申请英国硕士留学,一般比较倾向于申请英国名校,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英国TOP40名校的`申请条件。

英国教育历史悠久、标准严格、质量高,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都是中国留学生梦想的英国院校,而英国一年制授课式硕士课程也让英国成为出国学生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对于有意愿留学英国读硕士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把握每年9月到12月末的黄金申请时期,也要对英国硕士留学申请条件有所了解。

英国TOP40大学的申请条件:

英国TOP20大学硕士课程的申请条件:

本科211工程大学:平均分80-85分,雅思6.5-7.5分 (各专业要求不同)

普通大学:平均分85-90分,雅思6.5-7.5分(各专业要求不同)

英国TOP21-40大学硕士课程的申请条件:

本科211工程大学:平均分75-80分,雅思6.0-6.5分(各专业要求不同)

普通大学:平均分80-85分,雅思6.0-6.5分(各专业要求不同)

申请硕士点 篇3

申请人群三类学生可申请美国院校硕士

一般而言,申请美国硕士的中国学生分为三类。留学咨询师介绍:”第一类是国内在读的本科生,第二类是国内在读的研究生,第三类是已经参加工作想重新回学校深造的人。”

同时,留学咨询师还表示:“不管哪一类人群申请美国硕士所需要提交的材料和所要通过的流程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申请美国硕士时一定要有明确的专业申请方向,因为在申请美国硕士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专业与所需参加的考试、个人文书的制作都有很重要的关系。”

申请材料

在申请美国硕士的过程中,繁多的考试与材料常常使得很多同学没有头绪,导致申请过程不顺利。

对此,留学咨询师介绍:“在申请美国硕士时,需要准备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中托福考试或雅思考试(目前美国大部分院校认可雅思成绩)是必须的,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的不同选择考GRE和DGMAT:第二部分是纸质材料,包括学生的中英文成绩单、学位证、实习、工作证明等一系列证明材料;第三部分是文书材料,其中包括学生的推荐信、个人简历、学校要求写作的Essay(小论文)等文书。”针对这三部分内容,留学咨询师进行了详尽介绍。

第一部分标准化考试成绩

托福成绩

托福考试或雅思考试是申请美国硕士任何专业都必须参加的语言考试,对于语言成绩,留学咨询师表示:”很多美国名校对硕士申请者语言成绩有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美国高校通过语言考试成绩来考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如果学生达不到学校的分数标准,是很难听懂硕士课程的。因此,在申请美国硕士时,一定要注意英语的学习,切实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GMAT成绩

GMAT是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Test的缩写,中文名称为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是申请美国商学院硕士必须参加的考试。

GRE成绩

全称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中文名称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考试是申请除法学院和商学院专业学生所必须参加的考试。

第二部分个人纸质材料

中英文成绩单

申请美国硕士的学生需要提交本科阶段中英文成绩单原件,并加盖学校公章。

学位证、毕业证或在读证明

已经本科毕业的学生在申请美国硕士的时候需要提交本科阶段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同样需要中英文各一份,如果学位证和毕业证为中文书写,那么需要翻译一份英文证书,并加盖学校公章。

没有毕业的本科生在申请美国硕士时提交中英文的在读证明即可。

其他证明材料

申请者需要根据所申请学校的要求提交资金证明,根据自身情况提交实习证明、工作证明、获奖荣誉证书等证明材料。

针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各类竞赛以丰富自己背景的做法,留学咨询师表示:“在参加社会实践时,一定要根据自己所打算申请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个人简历(Curriculum Vitae简称CV)

个人简历主要包括申请者的基本信息和申请者经历提纲性的概述,使审阅人很快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一个认识的框架。个人简历的书写一定要注意简单明了,同时要把自己与所申请专业相吻合的个人经历突显出来。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称PS)

个人陈述是每个人个性和独特经历的体现,并没有统一的语言要求和写作格式。在申请美国硕士的个人陈述中,要突出申请者对于研究所申请专业的个人优势。

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简称RL)

在选择推荐人时,也要找与所申请专业领域相关的专家,从客观的角度说明申请者在这个领域的独特才华以及对这门学科潜在的贡献。

小论文(Essay)

不同学校,不同的专业会要求学校写不同的小论文,部分名校甚至会要求申请者写4-5篇小论文来考究申请者的综合能力。

除了上述的基本文书材料,留学咨询师介绍:“部分学校和部分专业会要求申请者提交除上述基本文书材料外的其他材料。比如有时学校还会要求学生写writing sample(研究论文)来考查学生的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申请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还需提交自己的作品集。”

留学费用

关于赴美读硕士的费用,留学咨询师介绍:”赴美攻读的费用,根据美国学校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学费在1万-5万美元/年不等,梯度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总的来说,公立院校会比私立院校的费用稍微低廉一些,另外东西海岸等高消费区域,学费会相对高一些。而学生赴美读硕士的生活费,包括住宿和日常开销,平均在800-2000美元/月,个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对生活费用的影响较大。”

申请流程

在了解申请美国硕士的所需准备之后,一些同学依然对美国硕士的申请没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规划。对此,留学咨询师介绍:“学生在准备申请美国硕士时一定要注意,美国硕士的申请是提前一年进行的。一般每年的1月1日,大部分学校的申请都截止。尤其是想在2015年秋季入读美国硕士的学生,现在必须要进入申请的实操阶段。”留学咨询师还为准备在201 5年秋季入读美国硕士的学生制定了详尽的时间规划表。

纤维物理学交叉学科硕士点建设 篇4

关键词:交叉学科,纤维物理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一、引言

交叉学科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得沃斯1926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术语, 指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 科学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 知识的交叉渗透发生在广泛的学科领域。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性、创造性、协作性、相对独立性等特点, 它既是实现科学知识系统整合的重要基础, 又是孕育重大科技创新的现实通道。科学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 交叉学科研究实现了学术思想的交融, 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1]。学科交叉既是知识创新和重大科技问题实现突破的跳板, 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大学建立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培养环境与机制,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制定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计划,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促进大学交叉学科发展的措施, 包括建立跨学科研究基层单位、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完善交叉学科研究的资助体系等, 将交叉学科发展提升到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 保证交叉学科的健康发展[2]。我国部分高校也非常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 并且充分发挥多学科、大综合的优势进行交叉学科的建设[3]。

二、交叉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 并把这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取得高水平的学科研究成果, 建设成若干博士、硕士学位点,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人才。其主要内容是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学术方向建设、学科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发展交叉学科, 对于培育新兴学科、寻求新的增长点、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高校又有发展交叉学科的多种潜力。但就目前建设情况来看, 高校交叉学科很难突破原有的水平, 取得突破性成就。究其原因, 高校发展交叉学科主要面临有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在思想观念方面, 传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缺乏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第二, 在交叉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方面, 找不到有价值的学科发展方向。第三, 在教育体制方面, 传统的管理体制以院系为单位, 教师编制、资金、实验设备等都属于各个院系, 这使交叉学科研究缺乏统一管理, 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大学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 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能力[4]。

三、纤维物理学交叉学科硕士点建设的举措

纤维物理学是应用物理、纤维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纤维物理学交叉学科硕士点的建设主要面临如下几方面的具体问题:第一, 在思想认识方面, 缺乏对纤维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认识。第二, 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不明确。第三, 学科的管理体制不明晰。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下列举措, 并进行了初步尝试。

1.强化宣传与引导。通过大力宣传有关交叉学科新的成果, 如导电纤维, 发热纤维、发光纤维、抗静电纤维、仿生纤维, 及其广泛应用, 使师生们理解了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树立了交叉学科能够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理念。同时, 使教师认识到科研和专业教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明确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结合西安工程大学的特点, 明确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如下: (1) 纤维结构的表征。 (2) 纤维表面物理与改性。 (3) 纤维的力学性质研究。 (4) 纤维的热力学性质研究。 (5) 纤维的光学性质研究。 (6) 纤维的电磁理论研究。

3.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制订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纤维物理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必须与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学科方面已有的教学科研条件, 整合研究梯队和研究方向, 建设好公共研究平台。通过加大对重点研究方向基础设施的投入, 力争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争取早日实现纺织-物理交叉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在上述宗旨的指导下, 我们制订了学科建设五年规划。其总体目标:建立纤维材料的皮秒级时间分辨光谱、发光寿命和强度成像测量系统;建立微米、纳米级薄膜材料的化学气相淀积制备系统;建立纤维材料的可见光谱测量系统和测色配色系统, 扩展纤维材料光学性质表征的平台。进行各种纤维材料时间分辨、空间分辨光谱学、光度学及色度学的研究以及各种薄膜材料的制备。

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培养单位视角和研究生视角两个方面开展纤维物理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纤维物理、结构与物性两门课程属于跨学科课程, 其设置的宗旨在于满足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的需要。本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较好,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本科生课程体系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是本科生相关课程内容的延续与深入, 另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与本科生相关课程内容不同, 但衔接比较紧密。近20名教师投入了课程开发, 调研相关教材, 撰写课程大纲, 并送审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课程体系如下:专业课程18学时对应1学分, 研究方法类课程11门、研讨类课程12门、专题类课程6门、实践类课程3门, 比例为34.375%, 37.5%, 18.75%, 9.375%;前沿性课程13门情况;全英文课程比例12.5%;学术型硕士生外语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安排, 学术型硕士生未设置第二外语, 专业外语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安排。课程教学方式有讲授、研讨、实验仪器操作示范, 各自所占比例70%, 20%, 10%;除课堂授课外, 对研究生有课后额外的文献阅读要求的课程比重为81.25%, 有实践要求的课程比重为9.375%, 课后学习的效果在下一次上课时进行考察与考核;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有3门课程正在进行, 效果良好。课程任课教师绝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 课程教学大纲经过2次审核;模块化课程4门, 合作开发开设课程2门, 国际和跨学科合作课程2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经常进行不定期听课, 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2次。同时, 采用问卷表和听课表的方式由学生和听课教师对每门课程任课教师的授课效果进行打分, 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 并组织教师听这些教师的授课, 观摩学习, 对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进行单独谈话, 并组织教师听这些教师的授课, 提意见, 提建议, 以改善教学效果。

5.明确学科的管理体制。纤维物理学交叉学科的人员来自于纺织与材料学院和理学院, 在行政上, 学科的人员隶属于各自学院, 在具体研究工作中, 学科的人员隶属于各自所在的项目组。

四、结语

现代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学科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加深。大量的问题仅靠单个学科难以解决, 必须靠多学科的交叉、综合, 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立体作战来解决。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不仅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 而且每个学科都在交融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综合取得的成果尤为丰硕。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学科中的应用促进了应用学科质的进步, 应用学科中的实际问题拓宽了基础学科的研究范围。纤维与现代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也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先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信、纺织、新能源、海洋、生物、医学等行业, 各国对纤维的基础研究和商业开发极其重视, 特别是纤维特性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市场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拉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了各种性能纤维材料研发以及升级换代的步伐, 加大了相关产业与部门对纤维特性研究人才的需求。因此, 纤维物理学交叉学科具有广阔的、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 :141-147.

[2]杨海燕.美国高校交叉学科发展的制度保证[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3、4) :77-78.

[3]郭国强.关于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0) :42-44.

德国硕士申请指南 篇5

一、申请条件:

1.中国教育部承认高校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毕业,并且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2.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四年制本科或五年制本科毕业但未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申请专业无限制,但最终录取专业由德国高校决定。

3.中国军事院校毕业(少数军校除外),并且获得学士学位证。

目前德国高校只接受正规高校本科毕业学生,专科和高职以及广播电视大学或其他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但是对于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学士学位的申请者,审核部可以进行个别审核。为此申请人只需提交学士学位证书的复印件,交由审核部审核该申请人是否具有德国高校入学资格。对此类证书的审核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有德国高校入学资格,申请人可以参加审核部的正常审核程序。

二、德国大学的录取标准

一般来说,德国大学录取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大学期间的平均分;申请人的外语水平(德语或者英语);另外,如果申请人是来自211工程大学毕业的学生,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211工程大学的学生。

三、申请综合大学(Uni)的一般步骤

1.翻译公证学历材料。

2.申请审核。

3.申请大学:审核通过后,一次无遗漏地寄出全部申请材料,包括填好的申请表、全套学历材料的公证件以及留德审核部的审核证书一份。

4.申请签证。申请签证一般需要4至8周时间。

各校对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和申请截止日期可能不同,所以在投递材料前请详细阅读大学招生网站。

四、综合大学(Uni)受理入学申请的截止日期一般为:

1) 夏季学期(SS):1月15日(4月上旬开课)

2) 冬季学期(WS):7月15日(10月上旬开课)

部分大学对外国学生的申请截止日期相对提前,应用科学大学(FH)申请入学截止日期一般略早于综合大学,无统一规定。请通过各校网页了解具体的申请时限。材料备齐后,一般应在受理截止日期前两三个月或更早一些时间寄出为好,因为万一发现缺少材料,尚可有时间补寄。材料不完整,最好不要寄出,以免贻误申请。

五、哪些专业属于“名额限制”范围?

申请硕士点 篇6

【关键词】 同等学力;规范化;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作者简介】 刘舟帆,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

一、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进一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仅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给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客观上推动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队伍的发展壮大。[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不仅为优秀的在职人员深造进修开辟了新渠道,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高层次专门人才,创新了培养方式。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和研究,获得硕士学位后大部分都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我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大在职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对于广大在职人员更新知识、获得学位、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格审查流于形式

资格审查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把“入口關”,才能有效地保证同等学力的教育质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培养单位对同等学力的资格审查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大多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培养单位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扩大生源,疏于对申请者的审查,部分不够资格的申请者得以蒙混过关。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同等学力研究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培养单位往往忽略了学员在职的特点,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的甚至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授课的方式或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样的课程体系,这对同等学力人员来说并不合适。此外,同等学力人员的课程设置不能够很好的与他们的职业需求相结合,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针对性不强。

(三)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习质量不高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学员的学习采用“在职不离岗”的形式,即学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由于繁忙的工作和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职人员几乎无法按时到课,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这就使得同等学力人员的学习时间不能够得到保障,学习质量普遍不高。

(四)导师指导不够充分,师生交流频率低

导师的指导及师生交流频率是制约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同等学力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并未对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于同等学力研究生来说,导师的指导和与导师的交流十分重要,导师能够很好的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导师行政事务繁忙、导师所带学生过多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师生交流频率较低,导师对同等学力学生的指导不够充分。

(五)组织论文评阅及答辩不严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对同等学力人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综合反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培养单位中对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程序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论文没有专家推荐信,在论文评阅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就答辩,论文评阅意见及专家的提问环节过于形式化,答辩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在正式提交的论文中没有改正,答辩缺乏淘汰率,答辩委员会组成不符合规定等。这些答辩环节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对学位质量的把关和监督。

三、加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路径

(一)严把“入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因此,具有相关资格是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资格审查作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的第一环节,培养单位应当对同等学力申请者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资格审查合格者才能够允许其参加课程学习。严把“入口关”是保障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同等学力教育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二)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课程设置是同等学力研究生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保障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质量,促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培养单位应结合学员在职的特点,尽可能的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三)强化目标管理,严把“出口关”是确保规范化管理的根本

学位论文水平是衡量同等学力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单位应当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工作,对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进行严格把关,论文评审及答辩要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不良学术风气蔓延,从而使一批优秀的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规范化管理的核心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规范化管理,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必须政策界限明确,各个环节和步骤均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此外,在建立健全同等学力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树立全面质量关,以确保同等学力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而做到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娣.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肖静,李东阳.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0(3).

申请硕士点 篇7

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学,自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中医药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以前中医药研究主要靠经验积累, 医生将感悟和记录结果用到实践中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但如果利用计算机把这个过程进行简化和快速提炼分析, 无疑将会促进中医药的发展[1]。因此, 有必要在中医院校设置一门中医药学和信息学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学科目录中, 没有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为了优化学科结构, 加快创新人才培养, 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相关文件 (学位[2009] 10号) 精神, 出台了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实施细则 (教研厅[2010] 1号) 。本文按照该细则的要求, 对中医院校自主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进行探讨。

1 中医药信息学内涵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相互融合产生的, 研究中医药信息动态现象运动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它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 中医药领域信息动态现象运动规律为研究内容, 应用信息科学方法, 实现中医药信息的获取、转化与共享, 揭示其实质和内在联系。崔蒙等[2]认为中医药信息学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1 中医药信息学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交叉学科

中医药学通过把握人体外在信息变化, 认识处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人体整体功能信息的变化;信息学是研究信息的科学, 包括全部信息过程的基本原理、信息领域的基本规律。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相互融合产生, 以中医药学为本体, 以人体整体信息变化为核心, 采用信息学的方法, 研究人体整体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与输出。

1.2 中医药信息学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 与现代信息科学密切相关

信息科学方法论包括一个方法, 两个准则, 即信息方法、功能准则和整体准则。 在信息科学方法论中, 信息方法是核心, 功能准则和整体准则是保证信息方法能够正确实施的法则。信息方法与其两个准则交互作用, 形成完整的信息科学方法论体系。

1.3 中医药信息学的任务是促进信息到知识的转化

中医药信息学通过对中医药信息的有效管理实现其充分利用和共享, 加快中医药信息转换为知识、知识转换为智能的速度, 推动中医药学科的整体发展。

2 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目前国外与之紧密联系的学科是医学信息学, 20世纪50年代芯片与计算机的崛起催生了医学信息学。1974年, 医学信息学 (medical information) 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被提出。美国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大都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根据美国医学信息学会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AMIA) 统计[3], 全美共有83家机构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学位教育, 其中学士学位教育4家, 硕士学位教育57家, 博士学位教育22家。

国内在20世纪70年代初, 韩济生院士就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针刺麻醉实验中所遇到的数以万计的生物电信号和数据, 探讨针灸麻醉的机理[4]。1982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着手筹建“计算机中医药文献检索资料库”, 1987年初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中医药文献数据库[5]。20世纪80年代初, 全国兴起了开发中医专家系统的热潮, 开发了大量中医专家咨询软件。1986年, 安徽中医学院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 率先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 对舌象进行研究, 拉开了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序幕, 之后脉象仪、舌象仪、经络测定仪等相继产生[6]。

2008年, 崔蒙在“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医药学和信息学结合的基础和必然趋势, 促使中医药信息化逐渐走向成熟, 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信息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 已有不少中医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化研究方向。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与利用”二级学科, 在二级学科针灸推拿学下设立了“计算机技术的经络与腧穴定位研究”方向;湖南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诊断学二级学科下设立了“中医病证信息处理研究”方向;南京中医药大学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下设立了“医药信息工程”、“中医计算机应用”两个研究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诊断学二级学科下设立了“中医诊断技术信息化与亚健康诊断”研究方向。2008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中医药信息学列入二级学科培养目录。

3 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和信息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存在海量数据资源, 迫使研究者必须摆脱手工劳动束缚, 转而寻求更强有力的工具去组织它们。与此同时, 蕴藏在这些海量资源中大量的中医药学规律, 已无法通过人脑来分析和归纳, 因此人们同样需要寻求强有力的工具去协助人脑完成这些分析工作。另一方面, 在信息学领域, 以数据处理分析为本质的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同样获得迅猛发展。这些技术日益渗透到中医药学的方方面面, 并逐渐形成中医药科学与信息科学的融合体——中医药信息学。因此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和信息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3.2 社会急需中医药信息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 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迫切需求“中医药+信息学”这样复合型人才[7]。

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校没有开设中医药信息学专业。尽管许多中医院校都开设了信息工程专业或计算机专业, 但与中医药学联系甚少, 而中医药教学又往往忽视包括信息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学习。因而培养出的人才大多为懂信息学而不懂中医药, 或懂中医药不懂信息学, 从而导致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缺乏。

2009年4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评审工作, 共有85家医院申报, 这85家中医院信息技术人员配备情况如下图1所示[8]:

由图1可知, 85家中医院信息技术人员平均人数为6.5人, 而全国医院平均人数为6.7人, 人数集中在2~20人之间。91.7%的医院不超过10人, 12.9%的医院为2~3人。对比全国医院, 人数在4~10人的比例较高, 16~20人的比例持平, 其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对85家中医院的信息技术人员学历比例进行了分析, 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中医院信息技术人员中本科生和大专生占主导地位, 共占85%, 博士占2%, 硕士占7%。从图1、图2可知, 中国目前中医药信息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硕士以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急需要培养中医药信息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3.3 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和条件已具备

中国中医药学的历史悠久, 而医疗卫生本身就是基于信息的科学[9]。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中医药在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10]、文献检索、情报研究、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标准研究、电子病历、信息诊断技术、信息工程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 中医药信息学科已经从萌芽阶段走向了稳步发展的时期, 部分中医院校也已开展了中医药信息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因此, 在中医院校自主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是适时、可行的。

4 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4.1 培养目标与要求

中医药信息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素养, 掌握中医药学、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信息技术解决中医临床信息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能在中医药信息科技、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医信息学教育以及中医药管理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4.2 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实施细则、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教研办[1998] 1号) 等文件精神, 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 硕士研究生必须修满36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5~6门, 不少于21学分 (按每18~20学时为1学分计算) ;限选课7学分;任选课2~3门, 4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实践环节不少于8学分。以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 应补修本专业2门本科生主干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确定, 并在培养计划中列出。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见下表1所示。

4.3 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1) 读研期间必须阅读的著作或期刊

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 系统阅读中医药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Alternati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BIOINFORMATICS、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著或期刊, 了解该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

(2) 教学和社会实践

学习期间, 参加教研室各项教学活动, 熟悉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及教学方法, 在导师的指导下, 参加本科生实验教学工作, 并根据实际需要, 参加少量的理论课教学及实习教学。

社会实践是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要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软件开发和服务的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完成社会实践后, 应填写社会实践报告单, 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

(3) 科研能力培养

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设计, 独立进行实验, 熟悉科研的基本环节, 掌握本专业领域常用方法与研究课题相关领域的主要技能, 培养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可按照四个步骤来安排:①第一学年课程学习期间, 由导师和学生一起确定研究方向, 指导阅读相关文献, 写文献综述, 进入实验室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并开始预实验;②第二学年在实习单位或实验室摸索并建立实验方法, 全面进行实验。在该学年的第一学期内作开题报告, 并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 定期向导师汇报;③第三学年继续开展课题研究, 科研工作需在毕业当年的3月份结束, 并完成论文;④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或学术活动, 进一步拓宽、加深理论和知识面及合作交流。

(4) 论文工作

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广泛收集资料, 进行调查研究, 熟悉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导师指导下, 拟订研究课题, 在第三学期之前写出开题报告, 并请有关专家论证指导, 开题报告报研究生部备案。

通过科学研究工作, 积累和分析研究结果, 撰写一篇学位论文, 表达研究目的、实验结果及其理论和应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有一定独到见解, 对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体现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论文完成后, 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 方可推荐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学位论文答辩前, 必须有1篇公开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5) 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3年, 在职研究生可延长1~2年。

(6) 质量控制与考核评价

上一篇:安全防爆下一篇: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