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媒体

2024-06-08

未来媒体(精选十篇)

未来媒体 篇1

辉煌过后的迷惘

稍微年长的人都会对当年广播新闻曾经的辉煌记忆犹新, 新闻广播经历了那么令人难忘的辉煌, 那时的广播电台在所有的大众媒体中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 那时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方明、林茹等就成了重大新闻的标志, 从某种程度上说, 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通过他们富有艺术魅力的播报获取新闻信息的。就连位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通过广播传递中央的声音的, 人们不会忘记, 十里长安街上的高音喇叭一次又一次地向北京及外地游人传递着中国一件接一件的重大政治事件。即便是在电视传播已经开始普及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无以数计的听众围在收音机旁, 时而焦急时而兴奋地收听着为“三连冠”而拼搏的中国女排姑娘们的比赛信息。

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 仿佛是一夜之间, 广播媒体的辉煌就已经成为昨天, 收音机也就被迅速崛起并普及的电视所替代, 伴随了听众几十年的耳熟能详的圆润而浑厚音色的广播播音员就被声相俱佳的新一代电视主持人所取代。视觉文化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 尤其是到20世纪末, 电视的出现与普及就把以读图为主的视觉文化张扬到了极致。电视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 从而开始了新闻信息的电视传播时代, 在无情地冲垮了电影这个以图为生的同宗兄弟所苦心经营的百年基业的同时, 又掀起了一波高过一波的电视节目改革的浪潮。面对着热闹非凡、日新月异的电视传播, 在花样不断翻新的电视栏目面前, 整体的广播业无可奈何地开始衰落而走向迷惘, 全国的广播业在一夜之间就归于沉寂。

赶搭庸俗潮流的末班车

毫无疑问, 低俗化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一个明显的倾向。虽然市场经济给中国的新闻传媒业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为新闻传播充分展示自己的话语能力营造了一个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语言环境, 也为中国传媒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然而也同样不可否认, 在新闻传播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一股股强劲的低俗之潮。

先是电视传媒首开娱乐化之风, 带动了全国各大小媒体争先恐后的低俗之潮, 开始了新闻传播的大面积庸俗化:今天你报道昆明大款享受“女体宴”, 明天他就报道重庆美女勇吃“男体盛”;你今天用光头主持, 我明天就用方言播报;你有《快乐大本营》, 我有《幸运五十二》;你用《超级女声》鼓动学生集体大逃课, 我用《海选红楼》调动城乡男女丑态百出……正如揭露水门事件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的《华盛顿邮报》著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对市场新闻业所批评的:“我们已经从真正的新闻转变为制造一种龌龊的‘信息娱乐’文化。通过这种提供新闻刺激的新文化, 我们教导读者和观众, 鸡毛蒜皮具有重大意义, 耸人听闻和异想天开胜过真正的新闻。” (1)

就在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传媒低俗的大潮中, 被受众淡忘了的广播媒体在长时间沉寂之后, 似乎发现了一线生机而突然警醒, 大大小小的广播电台都不遗余力地追赶这趟低俗化潮流中的末班车。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从电视媒体移借而来的“说”新闻的栏目了。这些栏目虽然名称各异, 但是报道新闻的方式都以随心所欲地“说”为特征, 从而构成了“珠江模式”对广播媒体影响最大的一种播报形式。众所周知的“说南京车祸”案具有典范意义, 人们对电台两位主持人的新闻“说”法仍然记忆犹新:

A:……游人都在尖叫:“看哪, 在拍电影哪!好刺激啊!”

B: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

A:司机从车中爬出来, 满脸鲜血, 问道:“我还活着吗?”

B:当时车中还放着我主持的节目呢……

两主持人大声欢笑。 (2) 如此缺乏人性关怀的报道除了使听众感到低俗之外, 已经没有了新闻传播媒体应具备的任何社会责任感。在这种庸俗大潮的推动下, 广播媒体的主持人们“说”起新闻来也就大胆并随意了许多, 因此从“侃说”、“戏说”到“滥说”也就顺理成章了。河北某地方广播电台的《体育随心动》栏目在报道欧洲足球比赛过程中发表如此让人啼笑皆非的评论:

阿森纳输球是预料之中的事, 这是他们倒霉催的。

复活节一到, 足球赛的冷门就多。冷门一多, 奖也就多了, 这是必然的。

在这里, 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原则受到损害自不必说, 主持人判断的主观随意及逻辑关系的混乱几乎与胡说无异, 其品位的低下与庸俗也显现无遗。

医疗广告的非义之财

医疗广告是广播媒体被非议最多的行为, 也是广播媒体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打开任何一家广播电台的播报频率, 各色广告都占据了绝大部分时段, 其中的医疗广告又成为广播广告最主要的广告内容。“据第72届全国电台经济信息交流会调研统计发现‘医药热线’平均占到电台广告收入的50%~70%, 有的高达85%以上, 更有某台的一个频率一个月‘医药热线’收入竟占到广告收入的96.7%。” (3) 省级电台广告总时长平均达到40%以上, 市级电台的比例还要高。即使在省级电台这40%以上的广告时间中, 80%以上是医疗广告。2004年省级电视台医疗广告总长度达到27.8%, 市级电视台达到61.15%。 (4)

在广播媒体的医疗广告中, 经济效益最高同时也最低俗的就是性医疗广告。在很长一个时期, 性医疗广告占据了广播广告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 几乎所有的广播媒体都或多或少发布过违法欺诈性医疗广告。尤其是晚上10点之后, 几乎所有的广播频率所播报的内容都是清一色的性医疗广告。这些广告不仅低俗, 而且绝大部分带有虚假欺诈性。北京市广告监测中心监测统计显示, 北京市大众媒体去年涉嫌违法广告发布率为0.76%, 而广播媒体涉嫌违法广告发布率高达2.28%, 其中医疗服务广告就占所有涉嫌违法广告的71.40%。 (5)

由于声讯传播闻声不见人的特点所决定, 形成了广播广告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造成了听众和广告发布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听众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 媒体可以随意操纵广告内容的设定与角色扮演,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双簧表演也就不可避免了。调查发现, 广播医疗广告中的很多所谓专家、医生和患者及家属, 不过是广告发布者雇用的“托儿”扮演的角色而已。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的管理机构都先后出台过整顿广播医疗广告的办法和措施, 但是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可以说, 广播广告以及广播业的整体生存都到了一个不得不深入思考、认真面对的时候。

多元化时代的发展思考

从理论上说, 大众传播的低俗化是大众传媒与大众性受众共谋的结果, 但是从媒体引领受众消费的意义上说, 低俗化却是媒体在市场化过程中所首先主动选择的一种竞争形式。CSM媒介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中小学文化层面的听众占所有听众的82.2%, 而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只占8.7%, 这近乎十倍的反差就使得广播媒体把传播内容的设置确定在中小学层面的通俗甚至低俗的趣味需求上。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同一学历层次的听众人数在全国同样学历总人口中的比例, 大学以上学历最高。 (6) 这说明, 学历层次越高, 收听广播的比例就越大。同时也说明, 广播传媒存在着高水平的文化潜在的传播市场, 这也显示出了广播传播结构未来的变化方向。

在听众最喜欢收听的节目类型的调查中, 全国各地首选的都是国内新闻, 占58.8%而高居榜首;其次是天气预报和国际新闻, 分别占45.2%和44.9%;流行音乐、交通信息都在30%以下, 其他的诸如医疗保健、评书、体育、经济、戏曲都只在1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 人们收听广播的主要目的还是获取新闻信息, 而通俗性的娱乐并不占重要地位。这一方面说明打着平民的旗号而尽量低俗化的节目定位并不符合大部分受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 广播媒体要同其他的媒体争夺受众, 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尽快摆脱低俗化的困扰。

除此之外, 加快集约化管理步伐, 加大专业化建设力度, 都是广播媒体目前应该着重思考的改革方向。同时, 强化广播业的新闻理念, 打造媒体的品牌意识, 依靠新技术的支持, 也都是真正改善广播媒体的传播环境, 保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思考内容。

参考文献

[1].牛炳文、王春玲:《广播低俗化倾向剖析》, 《新闻战线》, 2007 (7) 。

[2].刘红华、蔡鹏举:《抵制广播低俗化对策试析》, 《中国广播》, 2007 (10) 。

[3].吕进:《广播传媒的热运作与冷思考》, 《新闻爱好者》, 2002 (9) 。

未来媒体 篇2

作者:李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3-05-23

分享到: 更多 0

□李铮

无论承认与否,新媒体跻身主流媒体行业已是大势所趋,有两个重要的指标可以佐证:广告收入和影响力。中国广告市场在2012年广告经营额3125亿元,同比增长33.54%,而新媒体已把份额分走了大半。与此同时,社交化媒体行为的深入、手机等移动互联的便捷都在为新媒体的发展助力。一个日益迫切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然而,新媒体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两者不可相互取代,却可相互借力,双方在内容与传播手段上优劣互补,才是两全之道。

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生存的法宝。但换一个角度看,新媒体同样蕴藏着新闻富矿,传统媒体可以向新媒体借力。

首先从内容入手,对新媒体中的新闻事件予以关注,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如微博这类的新媒体使得“全民记者”的美好愿景提前实现,每个微博用户用手机随时随地发布新鲜事、有趣事、受人关注的事件,形成新闻热点。微博的上述特点暗合了新闻价值诸要素,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但是其弊端在于,新媒体所聚合的信息源良莠不齐,其真实可信性实在有待考证。传统媒体可以参考新媒体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核实信息准确真实可信性,甄选符合报道要求、有深度的内容源,再加以使用,从而做出正确引导。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一个无障碍无界限的交互平台。网络是一个社会化社交平台,蕴含着丰富的人脉资源。以微博为例,轻松的一个“@”就能将信息的传播面扩大,既巧妙地联系了嘉宾与参与者,又增强了影响力。新媒体可以看作是多任务型定制媒体,可以多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新媒体十分适宜为传统媒体做活动的发布平台,征集活动的参与者,广泛传播。

品牌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体的软实力。新媒体非常注重巩固增加忠实受众,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媒体应借助新媒体渠道维护和拓展受众,提升品牌影响力。

新媒体掌握着大量客户群,传统媒体的内容经过重新剪辑,以碎片化的方式在新媒体多次传播,增加曝光率,增强品牌的认同感,增加网友的参与感,可以形成可持续的口碑效应。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就通过网络媒体的营销,获得了很大的推动力。许多名人“粉丝”,在微博上口口相传与转发,配合纪录片每天一集,每集一个主题的讨论,更是形成了网络的持续关注度;网友还纷纷自创“舌尖体”更是让片子人气大增。网友的再加工、再创作都会不断扩大同一信息的受众群体,从而引发“蝴蝶效应”,产生巨大的传播力量和惊人的影响力。

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以实现受传者之间的交互性。传统媒体单方面报道之后,难以检测报道效果及受众反馈,而如微博一类的新媒体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因而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优势,拓展品牌的特定受众和持续关注度。

新媒体具有到达便利、即时传播、图文并茂以及交互性强等特点,综合考虑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这些特点在传统媒体的直播类节目中可以借鉴并创新,比如热播的欧洲杯足球锦标赛,央视体育频道的《豪门盛宴》就做了很多尝试,如利用三维设置了一位虚拟球员与

主持人互动,背后的大屏幕及时发布最新现场画面,创意极为巧妙,非常符合大家使用新媒体的用户体验感,增加了新奇特元素。

此外,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手机及移动媒体将更大程度实现新闻到达的便利化。传统媒体也应争抢移动时代的“碎片时间”,以内容加技术的演进,不断革新。目前许多传统媒体品牌已经开始纷纷入驻新媒体的订阅平台,今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最好的报纸和杂志在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中都会提供完整版的订阅。

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与精细化是新媒体不可取代的,没有谁比这些专业化的传统媒体人更知道哪里有故事,以及如何讲故事。因此,传统媒体仍要固守优势,力争提供一流产品,这也意味着传统媒体要留住一流的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优厚的薪酬待遇。

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用“前景”和“钱景”挖走了不少传统媒体骨干,以争夺人才资源的方式进行内容生产的升级换代。长此以往,传统媒体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有经验的骨干,而是传统媒体存量的智慧和经验甚至是未来。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竞争,无不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传统媒体必须走向跨媒体。正如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所言:“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从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向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转移。这些读者和观众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技术极其敏感,不愿意被领导,并且知道在这个媒体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得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

媒体融合已经将媒体生态带入到了从“媒介”到“终端”的阶段。这意味着,内容传播打破媒介形态的限制,受众可以选择任何终端设备获取某一媒介上的内容。跨媒体的核心不在于如何在不同的载体上展示同样的内容,而在于如何通过新的载体为目标受众提供新的、增量的价值。只有在这一点突破并转变,传统媒体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发展,是为了适应变化,新媒体已经成为经济驱动力,传统媒体应主动迎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借助与新媒体的完美联姻丰富产品内容,提升品牌影响力,赢得市场认可,从而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之势。

媒体的未来 篇3

麦克卢汉被公认为研究当代媒体和传播理论的开山者,他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他在1964年写了一本书,叫《理解传媒,人的延伸》,其中有一句话引起极大的争议。他说,“媒体就是信息,媒体基本上由技术所规定的。”这句话,现在看来极有前瞻性。

美国Pew研究中心刚发布了一份2012年媒体状况报告,说美国媒体发生了几种变化:其一,在读者数量方面,杂志和报纸都在下跌,电视和广播媒体在非常微弱地增长,增长最快的是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媒体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读者在向用户转化——他们有极大热情掌握新的技术,掌握新的产品,掌握新的媒体形态,使自己从读者变成用户;其二,传统媒体越来越强烈地改变着自己的产品形态,不断地跟新的技术形态挂钩,这是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是不可遏制的趋势;其三,收入增长最快的是互联网媒体,新媒体增加了读者和用户对阅读的需求,创造了新的读者和新的收入。一种新的互联网技术和一种传统媒体(譬如说内容)结合起来的时候,所产生的商业收入,远远强于传统媒体。

媒体纷纷在转型。有一个例子是,《福布斯》美国版掌管内容的已经不再用总编辑或者主编称呼,而是被称为首席产品官,管理着旗下的杂志网站和诸多新媒体。《福布斯》是拥有近100年历史的商业杂志,有这样一个巨大的改变,说明传统媒体试图扭转读者阅读偏好,创造新的阅读需求,产生新的收入。多数传统媒体认为,如果不改变,未来会越来越被动。

如何改变呢?这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传统媒体已经非常疲惫。为什么疲惫呢?它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做门户网站、做博客、做微博、做移动终端、做移动终端应用、做搜索——每次一出来新技术就得不停地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是进步。而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新的收入和读者,转瞬之间就被成熟的互联网巨头攫取了。

凯文·凯利的《失控》最近很风靡。我觉得,他有两个很重要的观点——技术会使人类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而机器也会越来越接近人的思维;同时,由于人类对自身大脑了解的深入,也会发现人的思维模式、储存信息的原理像一台计算机。他最近还有一本书《技术元素》,提出了一些关于技术本身将驱动人类和社会演变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的观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比如说云技术的发展,全球所有的电脑都会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云计算系统中的终端——人类最终将只读“一本书”。这是极端理想化的状态。

这对媒体来说意味着什么?从PC台式机到笔记本电脑,从笔记本电脑到手机又到iPad、iPhone,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媒体。而我们可以看到,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媒体这个行业谁都可以来玩一把。你知道做家具的宜家要进军电视领域吗?当苹果做iPhone5的时候,谷歌准备设计一副眼镜,届时无需再用手机和电脑,戴上一副眼镜就是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个巨大的屏幕。那么,媒体往哪里发展呢?

你知道信息最佳的储存之处在哪里吗?DNA是比芯片更好的储存器,在DNA里面储存信息的技术已经产生了。将来,人体所有信息都将储存在DNA里,人本身变成一个媒体,同时人也是一个受众。一个更大的预言是,将来人和机器完全成为一体。人的大脑实际上就是一种计算机,你是否可以想象,你的信息储存在你的四肢上,当大脑计算不够的时候可以通过云计算,与各种移动终端、各种PC连接?这个时候,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还有必要吗?这已经是一个终极的媒体,还需要看报纸、手机甚至其他任何移动终端吗?直接无线下载到身体某个部位,然后戴上眼镜就看——这是我到目前所能想象的媒体的未来。

未来媒体“卖”何为生? 篇4

刚刚过去的记者节, 不少媒体人吐槽说“记者是最苦逼的职业”, “依靠卖内容为生的媒体遭遇最苦楚的时代”。

回溯历史, 媒体人以“卖文为生”, 媒体以“卖内容获利”已是约定俗成之事。直到智慧之人发现了可以将读者“打包出卖”给广告主的“二次贩卖”模式, 才使媒体业能稍微离开一下对内容的依赖。“二次贩卖”即首先将内容卖给受众, 然后再将受众的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 这构成了媒体业获利的第二种模式, 即广告模式, 它与先前的内容模式一道, 长久以来一直是媒体赖以生存的主要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的商业形态。比如, 有的媒体更看重广告主带来的巨额利润, 那么他们会选择让渡一部分利益给用户的模式, 以期在短时间内收获最大量的用户, 从而获得广告主的青睐。免费报纸模式, 则是让渡了需要付费的内容给读者, 从而获得了量级读者, 媒体将其打包卖给广告主。类似的还有商业网站常用的“PV获利模式”。

广告的出现使得媒体从先前的“卖内容”到“卖注意力”, 这一变革甚至完全改变了媒体的玩法。先前做好内容就能获取利益, 但那是内容稀缺时代, 当下媒体丰盛, 竞争惨烈, 高同质化的内容很难找到用户为其付费的理由。怎么办?

道路有两条, 其一, 媒体可以选择高品质的异质内容生存法, 继续走“贩卖内容”的生存之路, 但是, 此路将越走越艰难, 特别是那些依靠“信息贩卖”的媒体, 在“云计算”时代, 理论上人们获知信息的速度接近于零, 成本也接近于零, “独家信息”、“独家新闻”不再成为媒介竞争的核心。唯有“独家阐释”才能使有志于此的媒体吃得上“内容为王”这碗饭, 但是, 关键是此前你是否已经积蓄了足够多的“观点生产者”与“意见领袖”这一稀缺资源, 如果你没有, 那么你很难在“独家阐释”这条道路上走远。

如果你只是一个同质化内容的呈现者, 对于同质化内容, 用户可以选择付费给A, 亦可以选择付费给B, 抑或是选择那些无需付费的C到Z, 于是, 你的生存便日日处危。

媒体的另一条道路则是将用户注意力打包卖给广告主的“贩卖眼球”模式。这一模式的重点在于“眼球量”, 你所获得的“眼球量”越大你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传统广播电视走的就是这条路, 收视率一度成为节目生死的唯一指标, 以至于被称为“万恶的收视率”。而大多数门户网站最初走的都是这条路, 这也是那时“PV胜过一切”网站经营铁律的由来。如何增加点击率, 增加黏性, 以此拓宽注意力的宽度, 延长注意力的时长, 从而将注意力打包后卖个好价钱。

无论是“贩卖内容”还是“贩卖注意力”, 伴随媒介丰盛时代来临、新技术引发新革命、媒介生态整体演进等诸多因素, 它们之于媒体盈利的绝对优势正在变成相对优势。另一方面, 社交媒体与大数据的兴起, 大量的“关系数据”、“行为数据”、“兴趣数据”分分秒秒钟海量产生,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对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先前身后是大量受众 (用户) 的媒体而言, 具有先天的获取数据的优势。也就是说, 如果媒体平台能够有足够多的办法吸引到受众 (用户) , 并通过相应的“产品设计”能稳定地获取受众 (用户) 的关系、行为、兴趣、情绪等各类数据, 再根据客户需求将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得出有意义的数据报告提供给客户。媒体“贩卖数据”的新型盈利模式诞生了, 无疑, 它将成为未来媒体获利的新型手段。

媒体从“贩卖内容”到“贩卖眼球”到“贩卖数据”, 变化了的盈利模式是为了适应新的技术发展与媒介生态, 唯一不变的是媒体任何时候都需要聚集一批人 (先前的受众, 现在的用户) , 只不过, 最初媒体是直接从这些“人”的口袋里掏钱来养活自己;后来变成将这些“人”打包贩卖, 从广告主那里赚取利润来维持生计;而未来, 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 媒体还可将自己化身为“数据沉淀池”, 所有走过、路过的人都不会被“放过”, 他们的数据都会沉淀于此池中, 媒体将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后再分门别类地卖给相应的客户。

论高校校园媒体现状与未来 篇5

——以系统论分析川大围合宣传栏

王馨怡1141044020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专业

摘要: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承载着传递信息,发布公告的职能,其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相对于社会媒体又迟滞不前,不同校园媒体引起校园情况而异,我在这里特别选取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围合宣传栏来分析现在校园媒体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校园媒体,围合贴士,系统特征

一,校园媒体

校园媒体一般是指以校园新闻采写为内容的,以校园师生为传播对象的媒介形式。校园媒体一般包括校报、团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杂志、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在这里笔者选取四川大学围合宣传栏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围合宣传栏是属于学校统一管理的信息公布平台,分布在每个围合的门口,围合宣传栏中所示内容主要按级别分为6种。宣传栏其整体就如同是一份报纸一般:有推荐活动的海报如同报纸的广告版和资讯版,由发布校方公告的通知如同报纸的头页政治版,有寻物启事,有科普、生活、文学等贴士就如同一份报纸的副刊……这些部分相组合成一个整体,而每一部分又自成一个系统。宣传栏具有时效性,留存性弱,信息权威性强,是川大生活的每一个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其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则是围合宣传栏中的海报与贴士,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发出去就没了的传单,它是一个组织工作的二、以系统论看川大围合宣传栏海报与贴士 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并促进其良性循环发展。

围合宣传栏中各部分信息源是相互有关联的,并且经宣传栏版面分栏组成一

个整体,符合一个系统的定义。系统组成的四个因素有:①客体②系统具有其属性③系统中的客体之间具有内在联系④系统具有一个环境。其中围合宣传栏中海报贴士相对应的为:

客体——宣传品、学生(发布信息者、信息受众)、围合管理者、上级审批者……

属性——校媒成员为在校学生发布认为合适需要的信息,围合管理者和上级审批者作为信息的把关人控制信息的发布,海报和贴士这些宣传品是信息的媒介承载传递信息,信息的受众仍为学生(部分与信息发布者重叠)。

关系——校媒体成员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构成状况、信源和信宿的关系,信息内容及管理上的……

环境——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生活环境:半封闭式管理,一个围合一个宣传栏。少部分人寝室租赁了电视,平日大部分时间依靠电脑。每日出围合走动必经过宣传栏。文化环境:成都本地慢节奏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慢慢学会停下脚步耐心去看宣传栏的内容,川大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给予了充分的有价值信息……

宣传栏海报贴士这个系统若想维持生命活力必然要是一个开放系统,按照不同等级和层次组织起来,同周围环境进行动态的互动。现在最大的弱势和阻挠就是互动反馈的缺乏和把关人的被独立,这在后文还会提到。

宣传栏整体性很明显,就不详谈了。但其相互依存性隐在后并不明显,首先是海报贴士制作各部门的相互制约与彼此影响。宣传栏里的每一个海报和贴士在制作时都要考虑是否有相似的信息已被给出,形式是否有雷同的,内容可否会有冲突,同一部门的宣传品贴出时差以防“自相残杀”。而学生群体即作为信源又同时作为信宿,同时身兼系统中自变量和因变量。这里看似很利于发展但其实并不如此乐观。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一定是开放的并与所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但在这里,作为信源的学生只是小部分,而信息面对的受众是川大江安校区全体学生,在这里双方的相互作用已经弱化,本来应该双向的因果关系出现脱节,小部分的自我反馈无法很快全面影响到整体,大部分的反馈无声地沉默下

去。未来为了发展会增加越来越多反馈途径,扩大反馈容量。例如定期做些相关调查,以更好地满足受众,减少信息在传递中的缩减、解读缺失。还有利用网络协作,这一点我已经在小部分宣传品中看见了。另外这个开放的系统要与所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不仅仅需要释放内部的物质与能量,还要接受来自外部的有机能量,每年的招新既是为此,未来将继续下去。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另一个更高层级系统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更底层及系统的统摄整体。

如果一个系统要保持生存,它的一个任务就是维持平衡。系统必须能探测出何时自己处于不正常状态,并作出调整以回到轨道上来。现在川大宣传栏整体走态平稳,一是因为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控性,川大宣传栏的目标主要有传达学校公告通知、宣传活动、丰富学生生活等,宣传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指导具体的方向行动,在可能的反馈上适应环境。但各部之间还是较散,没有较统一的目标,这有待未来校级的宣传指导。另一个是因为上级严格的把关,每一份贴出去的稿件都经过部长、老师等多重指导改动,这一方面现在又太多层了,未来有待简化,且部分主要把关人平日并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并不深入。

最后,一个系统永远处于一个绝对动态的环境中,它必须具备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宣传栏的海报贴士宣传工作要在稳定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慢慢做

探索传统媒体的未来 篇6

同期,中国传统媒体市场也难逃全球报业萎缩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近年来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渗透进一步加剧报纸、杂志受众的流失。2012年,国内报业广告总额第一次出现了下滑拐点,从而带来中国报业30年以来第一次广告收入与发行收入双降。

2013年更是中国媒体行业哀鸿遍野的一年。年末《新闻晚报》宣布休刊,各大报纸皆有四顾茫然之感:国内“成功”的报业转型案例只有屈指可数几个,且多数盈利点(如浙报集团的游戏)并不在报纸主业本身。与此同时,受众与广告主流失的速度远远快于行业转型的速度;按群邑媒体的统计,全国报纸年媒介总花费从2011年起一直在下降,占媒介花费中的份额已从10年前的20%—30%萎缩到如今的不到10%。

传统媒体还有未来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一,“媒体内容产品”(包括新闻、评论、访谈、数据)是否还有市场?二,“涅槃”如能实现,届时的报业和今天有什么不同?三,想完成这个行业涅槃,从业者和报业集团需要作出哪些转变?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有”;但必须足够专业,或者足够垂直细分。要知道,社交媒体与自媒体虽然快捷,但缺乏“权威确认”这一核心功能,因此在重大问题报道中,专业的新闻无可替代。例如,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读者就渴望从专业权威的新闻渠道(而非人人皆可的“自媒体”)获取真相。

因此,未来媒体更大的市场存在于垂直细分领域的优质内容:信息源越多元,数据越庞杂,细分领域的优质信息就越稀缺。这里的“垂直细分”,可以按行业(如财经类),按人口特征(如老年人群体),按兴趣爱好,关键都是能够“细分、深耕、即时调整”;把握住一个垂直群体后,无论卖内容、卖广告还是卖数据分析,局面都可以打开。

和今天相比,未来的媒体集团都将是文化服务集团,主业不限于“新闻内容产品”,而是围绕垂直细分受众群体的一系列服务产品。未来的报业集团可以解构为“双层业务”,第一层业务为按流量、产品和细分客户服务的思维来经营报业主营业务;第二层业务为跨界经营,寻找与大文化消费市场的对接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产业链至教育服务、数据服务、游戏等多个环节,布局大文化产业的生态系统。

针对“双层业务”构想,我认为从业者和媒体可以从三方面作出相应转变以完成这次行业涅槃。

首先,通过“Freemium”模式(免费使用,付费用户可享受专属服务)对报业主营业务的垂直细分市场予以深挖,并引入新媒体产品开发思路。《华尔街日报》网站创立之初,就可免费访问部分突发新闻等内容,但独家报道和深度分析、金融财经评论等专业性、高品质信息服务只有缴费后才可获得。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经营模式和产品开发思路需相应做出转变:“用做产品的态度去做内容”,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修正内容生产方式、内容本身及传递方式;“用运营社区的态度去运营受众和作者”,维系二元社区的生态;同时,“用做流量的方法去做发行”,通过不断迭代,增加新的内容管道,关注内容点击率、转化率、传播效果及用户反馈等。

其次,寻找与大文化消费市场的对接点,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拓展,形成全媒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链乃至文化产业生态圈。以浙报传媒为例,报业集团在通过上市打通资本通道后,实际构建了新闻传播、互动娱乐与影视的三大主业平台和一个文化产业投资平台,整体布局早已不限于新闻本身。

最后,利用现有品牌及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及战略投资。择机对市场前景好、盈利模式清晰的金融股权、不动产项目进行投资,实现集团资本结构和收入结构多元化,以投资回报反哺主营报业业务、支持文化消费业务拓展。

例如,百视通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从电视进入通信领域;又如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与新媒体公司微软XBOX合作,在新一代家庭游戏娱乐技术、终端、内容、服务等领域联合展开战略投资。

虽然市场与方向有了,转型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这里的不确定性首先来自于体制——对新闻内容的监管和对新闻机构的改制步伐都存在一定变数。其次,传统媒体人向“垂直细分客户群”的“产品经理”转变,也将是必要但非常痛苦的过程。报业集团们正与时间赛跑,以求维系“受众群”这一核心资源;早一天“壮士断腕”般取舍,早一天集中优势资源为未来布局,突围的生机就大一点。

简单来说,媒体行业的未来不是留给固守新闻内容一株独苗的报人们,而是留给能用各种技术、渠道和服务把握住用户群的文化服务提供商们。

未来媒体 篇7

增强现实(Augment Reality,简称AR),也被称为混合现实,是一种同时包括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要素的环境。增强现实技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实现未来数字化的真实世界,非增强现实技术莫属。

增强现实提供了在一般情况下,不同于人类可以感知的信息。它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在多模式下的增强现实中,用户利用头盔,3D眼镜等特殊的输出系统,可以将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重合在一起,形成数字信息对真实世界的反馈和丰富。这样,用户借助显示设备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并体验到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这种系统具有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的新特点。

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相比,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在相类似的应用领域,诸如尖端武器,飞行器的研制与开发,数据模型的可视化,虚拟训练,娱乐与艺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由于其具有能够对真实环境进行增强显示输出的特性,在医疗研究与解剖训练,精密仪器制造和维修,军用飞机导航,工程设计和远程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具有比虚拟现实技术更加明显的优势。

在新兴技术方面越来越多的增强现实技术发明和应用进入人们的视野,它预示着这方面的技术在未来的数字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将会更加重要。在今年的SIGGRAPH 2009大会新兴技术展示部分,Multimodal Floor(多模式反馈地板)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深化了对这方面技术的认识。Multimodal Floor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增强现实环境中的一个地面部分,由地面传感器,数字处理中枢,投影仪和声音系统几大部分组成。当使用者踏上这个神奇的地面时,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直观感受到。试想,当你走进一片覆满落叶的树林里,每走一步,脚下都会沙沙作响,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树叶被踏过的足迹。Multimodal Floor可以精确的探测到使用者脚下的压力变化,并在投影仪上呈现出逼真度极高的图像反馈,与声音的反馈一起,营造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世界。

正如巴黎大学麦凯(Wendy E.Mackay)《增强现实: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与计算机交互的新模式》(1993)一文所指出的,增强现实让人们能以普通方式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日常对象,而不是键盘输入、凝神屏幕。区别是这些对象也提供通向计算机网络的链接。医生可以观察添加的医药图像,儿童可以为垒高(LEGO)玩具编程,建筑工程师可以运用普通的纸面工程画和远方同事交流。它不是让人们沉浸在人工创造的虚拟世界中,而是通过以丰富的数码信息与交流能力来增强物理世界中的对象。

增强现实技术已经被用于医疗、军事、工业、通讯等多种领域。它可以通过图像传导使原先不可见的对象视觉化,让医生用图像引导手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都致力于开发帮助外科医生观察病人体内情况的增强现实系统);可以研发和物理环境良好匹配、能由用户合作修改的交互性三维地图,供军队使用;可以为施工现场提供与特定地点相联系、包含了工程信息与指令的虚拟图景,供工人参考;可以举办有真人和虚拟人物同时参加的远程会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外,增强现实技术在旅游,展会乃至娱乐行业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娱乐,游戏领域中,增强现实游戏可以让位于全球不同地点的玩家,共同进入一个真实的自然场景,以虚拟替身的形式,进行网络对战。

在艺术与娱乐领域,增强现实也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它可以用来建造主题公园,开发准全息虚拟屏幕、虚拟环绕电影和各种虚实结合的娱乐项目,让计算机生成的全息形象与实况娱乐者及观众互动;为人们的生活空间添加虚拟挂钟、虚拟装饰之类新产品;开发作为参与性新媒体平台的地面互动投影、让玩家犹如置身于游戏世界的新型娱乐手柄;为各种人文景观添加相应的标签或作为注解的文本,丰富旅游观光的知识性、趣味性,等等。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MARS)为校园景观提供附加的多媒体信息,以便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西班牙马德里interactivos工作室开发的增强现实魔术系统(AR Magic System)可让用户与其身边的人交换头部影像,让自己的脑袋仿佛长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同时也获得了新的面孔。Sony公司PS3游戏《审判之眼》(Eye of Judgement)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玩家身边的真实环境中逼真地渲染出3D怪兽等游戏角色。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教授致力于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完成对于圆明园的虚拟重建,让在园中散步时戴上特殊三维眼镜的用户可以观览当年皇家园林原貌。在该校光电信息技术与颜色工程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协作下,中国军事博物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以红四方面军一个真实故事为原型再现《雪山忠魂》这一感人场面,让观众感受长征的震撼。它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2 游戏,当身体力行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游戏制作领域也是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百花齐放,惊喜不断。“沉浸式游戏”将是将来的网络游戏重要卖点,网络游戏引擎将实时融合通过摄像头获取的玩家脸部信息,这样玩家在游戏中扮演的是具有自己脸部表情的游戏角色,使游戏玩家获得更加强烈的角色沉浸感。而体感游戏作为已经有产品开发出来的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游戏技术,更是引来了游戏制作领域,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西门子公司在德国世界杯开幕之前就曾推出过一款增强现实类型的足球手机游戏。这款名为"Kick Real"的罚点球游戏允许玩家通过手机上的摄像头瞄准脚部,然后根据脚部的射门动作在手机屏幕上显示出射门得分的结果。很难来形容这种游戏的玩法,但这款游戏所使用的增强现实技术是目前虚拟实境技术的两种解决方案之一,其具体做法就是是在影像式虚拟实境中,在各场景加入几何式虚拟实境的物件。

Wii是任天堂的新一代游戏机,也是体感游戏的先行者。其操作方式非常独特,游戏可以感应出玩家所做出的各种动作,试图带给玩家一种全新的游戏概念。Wii的最大特色就是非同一般的操控体验,其内置了特殊芯片的Wiimote可以感应不同幅度的坐标变化,转化为可以控制游戏人物动作的信号。在运动类游戏的时候,这种操控体验尤为吸引人,游戏者挥舞无线控制器,游戏里的人物也跟着挥动,效果非常不错。这款体育游戏共收录了网球、棒球、拳击、高尔夫球和保龄球五大运动,利用Wii的感应手柄,玩家将可以很自然地作出挥拍、挥棒、挥拳、挥杆和掷球的动作。Wii Sports是Wii的必玩游戏,也是目前来说最好玩的Wii游戏之一,是一款体育题材的Wii主机首发游戏。

而在今年广受游戏玩家瞩目的E3大会上,最引人关注的项目来自微软公司的Project Natal。曾经的Lionhead工作室知名游戏设计师展示了这个还处于开发阶段的概念:人体即控制器。这款游戏和索尼的PS3游戏《审判之眼》让之前Wii一家独霸的体感游戏圈风起云涌。

相较传统的游戏方式,体感游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的交互功能。从运动游戏调动玩家的激情燃烧脂肪到与游戏程序进行复杂的交互甚至沟通,随着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游戏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达到比传统方式更深层次的游戏体验。体感游戏是游戏领域的未来,毋庸置疑。

3 媒体融合的增强现实技术

不久的将来,随着高清晰数字摄像设备大大普及,视频信息的获取将变得更为容易,人们可以更加简洁轻松地使用DV、摄像头和手机等获得数字视频。同时随着数字媒体应用的深入,也将大大增加数字特效应用的需求,使得动画和视频交互处理的应用日益普及。这两方面发展,将大大促进媒体融合的增强现实技术发展。

将来的电影将以数字电影为主,数字电影将实拍和电脑制作相结合,后期处理采用数字中间片技术。随着数字电影快速发展,预计不久的将来使基于实时视频融合技术的“沉浸式电影”成为可能情况。应用实时视频合成技术的“沉浸式电影”,将观众身体的某个部位实时合成到某主角对应的身体部位,进而产生沉浸式的感觉,电影观众以“参与模式”就可以观看到自己主演的电影。可以想象,某个周末,A先生去电影院观看电影。A先生走到放映厅门口,一边将电影票交给工作人员,一边走过红外线人体扫描仪。工作人员同时将票根上的编号和座位号码,以及人体扫描资料输入到放映设备中。此时电影院正在播放《功夫》。观众A坐到自己的位置在座位手把操控设备上点击“参与模式”,A先生的五官被实时地贴到男主角周星驰的脸上。A先生在自己的座位上欣赏了自己担任主角的电影。当电影结束时,A先生还深深地沉浸在电影的高潮跌宕的剧情中。A先生看完电影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拿出电影票的票根,输入电影票的编号,便可以下载由自己主演的电影《功夫》。于是A先生将这部由自己主演的电影上传到了电视博客上,供朋友在线观看。

实时视频融合技术可以类似应用于“沉浸式卡拉OK”,视频融合系统将卡拉OK表演者的表情和动作实时融合到卡拉OK的舞台场景中,这样普通的卡拉OK爱好者将虚拟地实现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表演的愿望。

随着实时视频融合技术发展,将来的网络购物也将更加个性化。“三维真实感网络购物”即网络上产品的展示将是三维的立体商品,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的转动,在360度方向上观看产品的外观。像类似于冰箱等允许查看内部结构的商品,用户还可以通过鼠标查看三维商品的内部结构,使商品选择更加直观。

以上这些媒体融合增强现实技术在增强现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视频目标跟踪和实时融合功能。此技术帮助使用者能锁定在增强现实环境中的已经有的目标,并且将真实环境的物体影射到此目标上,替代其参与增强现实环境中的运动,同时根据真实环境物体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节。

又如,让已故的明星再次参与新片的制作,与活生生的演员同时出场。韩国和日本曾计划拍摄《纹龙斗士》,由数码合成的“李小龙”担当主角。通过媒体融合增强现实技术,就可以让替身演员演完全部影片后,再由电脑将已故明星取代替身演员,免去完全数码合成的过程。再如,在电视直播过程中的角色替代。在电视直播中,有时会出现突发事件,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一般采用录播或暂停直播的方式补救。而通过媒体融合增强现实技术,就可以通过将指定目标替代在真实场景和过程中需要替换的部分,继续直播过程,这比录播更具有真实性,此应用包含了视频和音频融合等多项媒体融合技术。

就国家发展趋势来看,增强现实技术已经发展到媒体融合阶段,但是未到成熟状况。在将来数字媒体的某些应用中,例如,在数字影视和网络游戏中,往往需要将真实拍摄的视频和特定的数字场景实时、高效融合起来,以增强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娱乐体验,基于实时视频融合的增强现实技术将大量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基于动态视频合成与交互的增强现实研究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领域迫切需要进行的研究课题,也是数字媒体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

大到军用设备,小到游戏娱乐,增强现实技术之于今人仍像计算机和互联网之于20年前的人一样陌生。等到技术和概念获得长足发展的那一天,增强现实也许会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毕竟,更为集中,快捷而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增强现实则是当下一个神秘而奇妙的骄子。

摘要:数字反哺现实:增强现实的概念;列举增强现实技术在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现实的前沿技术成果;增强现实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游戏:游戏领域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新发展。媒体融合的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与媒体融合成果的展望;增强现实技术已经发展到媒体融合阶段

未来社交媒体10大趋势 篇8

与现实连接将更紧密:当前我们跑步时, 可利用iPhone应用将身体状况与Facebook和Twitter的个人资料相关联, 用户可追踪自己的信息, 还可以与好友共享相关数据。将来, 这种连接将更加紧密。

社交仪表盘:Facebook和Twitter是一种社交渠道, 其他公司可以在上面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业务。例如, Stocktwits、Tweetdeck和Zynga等公司已经通过这两大平台获得了巨额利润。

成为在线购物主渠道:当前, 各品牌已开始关注社交平台能为自己的网页带来多少访客。消费品牌通过在社交网站上创建店铺, 用户可直接在社交网站购物, 像Facebook就将成为未来网上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

信息不请自来:Google、Facebook和亚马逊等公司目前正在收集用户信息, 包括他们的爱好和兴趣等。但到了Web 3.0时代, 我们无需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 因为信息会不请自来。将来, 适当的信息会在适当的时候被传递给适当的人, 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移动技术无处不在:将来移动技术将占支配地位, 近距离无线通信 (NFC) 技术进一步发展, 允许商家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和兴趣而提供促销信息。

好友遍及全球:人类关系将不再依靠传统的现实交往, 一个人可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 无论职业、种族和信仰, 最终形成一个世界性的大熔炉。

人类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媒体将以动态方式在所有平台上与我们互动, 如《魔兽世界》的玩家一样, 每个人都将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 并且拥有自己的化身。

信息更具针对性:由于互联网信息呈爆炸式增长, 将来的内容将更具针对性, 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Facebook和Google等公司会投资做这些事情, 总之将来我们面对的肯定不是海量的信息, 而是所需信息。

重视投资回报率:企业将更好地了解如何衡量社交媒体的投资回报率, 他们将意识到社交媒体并不是指社区内有多人, 重要的是用户的参与程度, 以及投入到上面的感情程度。

未来媒体 篇9

娱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合理需求, 人们可以通过娱乐来获得身心的休闲与放松。娱乐新闻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给人们带来积极健康的讯息, 使人们获得愉悦感,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享受快乐。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及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我国大众传媒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政治舆论, 媒体完全扮演着教化群众的角色, 与此同时, 文化和娱乐因其具备资产阶级的性质而遭到蔑视。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舆论氛围变得逐渐宽松起来, 日益高涨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多, 此时娱乐性和休闲性成为我国媒体的主要目标, 许多文化、艺术和影视界动态信息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许多相关信息已经成为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大众传媒越来越趋于娱乐化, 新闻、报纸、电视、电影报道的几乎都是与娱乐有关的信息, 其他领域的新闻报道比例较小。就在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性愈演愈烈之时, 许多演艺明星为了增加其受关注的程度, 争先恐后地利用媒体进行炒作, 内容包括轶闻趣事、谣言绯闻等许多关于明星私生活的信息。庸俗、媚俗成了这类娱乐新闻的代名词, 这使得本来以娱乐大众、休闲大众为目的的娱乐新闻逐渐变得堕落腐化。因此, 我国大众传媒应该拒绝大幅度报道娱乐新闻, 应该增加其他各个领域的积极向上的新闻信息, 引导人们多关注其他各个领域的相关信息。

二、媒体娱乐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 媒体公信力下降

当娱乐化元素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之后, 由于媒体的空间与时间极其有限, 这使得媒体的其他功能如监测环境功能、协调社会功能、传承文化功能等有所削弱, 导致了媒体社会功能的退化, 这显然不利于未来我国媒体的发展。至此, 我国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只会越来越庸俗不堪, 使得一大批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观众逐渐远离我国大众传媒, 这反映出我国媒体的公信力已经逐步下降, 在不久的将来其发展道路肯定是暗淡无光的。所以, 丧失了观众信任的媒体是不会有长足发展的, 只有得到观众的充分肯定, 才能拥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我国媒体在逐步娱乐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本身最主要的任务——超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公众利益的关怀。这使得我国许多媒体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而缺乏应有的远见, 不能把目光聚焦在除娱乐外的其他新闻报道上,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媒体的发展。为了使我国媒体的发展有个光明的未来, 我们必须杜绝大量报道娱乐新闻, 将工作重心转至报道其他领域的新闻上来。

(二) 文化低俗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 优秀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这是我国拥有的一笔伟大的财富, 倘若能够继续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使其闻名海外, 那么优秀的中华文化将会永远流传于人世。然而随着我国媒体逐步趋于娱乐化, 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明星, 越来越多的人追逐着明星的脚步, 以明星的乐为乐, 以明星的苦为苦, 缺乏自己的思考力。媒体的娱乐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肢解甚至异化,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我国现代的文化变得低俗不堪、无比浅薄, 许多现代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心胸狭窄。我国媒体的日益娱乐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大的, 青少年正值确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 逐步娱乐化的媒体会给我国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使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重大转变, 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久而久之, 这一定会影响到我国整体的发展, 阻碍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三、中国媒体的健康发展之路

(一) 明确媒体的社会职责

媒体的主要任务是使观众获取一定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含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大到国家大事, 小到居家小事, 媒体在观众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有责任和义务使观众获得积极健康的信息, 而不是一味地娱乐观众, 麻痹观众的神经, 使观众沦为娱乐的牺牲品。所以, 我国媒体必须做到商业利益与社会职责的权衡, 不能使娱乐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旋律。

(二) 注重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

我国媒体可以考虑对新闻制作水准、内容品质和传播品位做一个调整, 努力将原来低下的新闻制作水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制作水准, 增加可以吸引高级知识分子的新闻内容, 降低新闻娱乐性, 培养并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总之, 我国媒体应该注重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 制作出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新闻节目。

(三) 划清“大众化”与“娱乐化”的界限

“大众化”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实的需求, 最能反映我国观众的心理特征。只有让广大观众接受的媒体才是真正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媒体, 才是真正能关心和呵护观众的媒体。“娱乐化”是为了获取巨额利润做出的对媒体娱乐的泛化和异化。媒介经营者为了巨额利润, 不惜一切代价去提高娱乐新闻的发行量、点击率、收视率, 忽视了观众文化素养的培养, 这样只会使观众的文化素养逐渐变得低俗化、庸俗化。所以, 我国媒体有必要划清“大众化”与“娱乐化”的界限, 在追逐“娱乐化”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大众化”的重要性, 毕竟观众才是上帝, 只有观众足够多, 收视率足够高, 才能做到利润最大化。

(四)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我国媒体在追求娱乐化的进程中应该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问题。当然, 媒体为追求发行量、点击率、收视率, 可能很难自觉地遵守以上准则, 所以我国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去约束媒体的行为, 从根本上对媒体一味追求娱乐化的行为进行约束。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我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从本质上确保观众的公共利益。我国媒体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今后应该将工作重心转至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上来, 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才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四、结语

中国媒体娱乐化的现状不容乐观, 观众的品位日趋低俗化。媒体娱乐化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尽管如此, 只要明确媒体的社会职责、注重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划清“大众化”与“娱乐化”的界限、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我国媒体就将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雨丹.中国娱乐化新闻媒体分析[D].四川大学, 2003.

“自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篇10

1 技术层面越低, 平台的易用性越强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其运作复杂、成本较高, 而一个媒介的成立也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核, 门槛也比较高。但是, 从技术层面讲, “自媒体”实现了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和零形式, 任何人只要花费几分钟就可以在QQ、微博、微信等搭建自己的“自媒体”发布平台, 大家不需要注册域名, 不需要租用服务器, 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操作软件, 不需要网页制作, 不需要校对排版。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之后, 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快速拥有自己的专属领地。

由此可见, 在不久的将来, 人们只需要手指一摁, 就可以通过指纹验证注册创建“自媒体”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更容易操作的设备、更易上手的软件将会快速推动“自媒体”的发展。

2 公众积极参与

近几年来, 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高, 比如近些年来的一些热点事件, 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 比如“我爸是李刚”、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上海胶州路火灾和央视大楼火灾等, “自媒体”在媒体报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0-01-13,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迄今为止, 已经在54个城市推广试点, 普及应用融合业务, 基本形成了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 基本建立适应了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的“自媒体”用户已占总人口的1/10.“自媒体”为网民搭建了话语平台, 颠覆了媒介记者和受众的固定角色, 人人成记者, 人人可发表和设置话题, “公民记者”“公民新闻”便由此诞生。

公众参与的前提就是言论自由, 这一点也是社会民主权力行使的最大影响因素。“自媒体”的出现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道路, 而公众的高度参与是“自媒体”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现如今, 公众逐渐从“关我什么事”的社会参与态度中苏醒过来, 所以, 大量的公众原创“自媒体”将会以几何式的增长速度开始传播。

3 发布的信息具有自主性和随意性

在“自媒体”领域, 言论尺度比传统媒介宽松了不少, 公众的各种主观观点可以正面交锋, 可以平等表达和辩论, 技术的低门槛为民意表达的自主选择创造了条件。公众在借助“自媒体”隐匿性和互动性的同时, 注入了更多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情感。自由化的传播模式不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 也无需经过专业人员的编辑, 这就使得公众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也更加随意, 这种民间的舆论力量比传统媒体更加亲和、更容易引起共鸣。但是, 公众在接收无序信息的过程中不加选择, 丧失了某种免疫力。因此, 如何有侧重地管理和指导“自媒体”中的信息, 还要保证信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就需要政府、传统媒体和网络监管部门等共同努力, 不断提升每一个“自媒体”发布人——普通公众的素养, 才能让“自媒体”健康发展。

4 与传统媒体逐渐融合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缺少公众参与和反馈, 而“自媒体”却弥补了这一缺陷。比如, 2012-07, 《人民日报》开办了官方微博, CCTV也启动了“台网战略”, 各个报业媒体、电视台都积极经营自己的网站, 截取内容发布到网站、论坛、微博和微信上, 用户也能及时参与和反馈, 并通过个人的“自媒体”平台进行二次转播, 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 还提升了对媒体的认同感。“自媒体”的传播渠道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和途径, 还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由此可见,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最终实现了融合。

5 结束语

上一篇:扩大增值税范围下一篇:网络通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