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防控

2024-06-11

安全风险防控(精选十篇)

安全风险防控 篇1

1 地区电网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明确针对地区电网运行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环节, 故应当加以重视和分析。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之中, 加强地区电网运行管理可谓是意义重大。当前电网的建设事业正处于一个相当关键的阶段之中, 各种类型的企业用电负荷也在不断的增强。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和统计资料, 可以从中发现我国当前各大企业的用电需求正在不断加大, 所以在实践的地区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之中也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工作的重大价值, 有效的推动电网建设事业的完善, 这一点对于当前工作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随着我国新技术加入至地区电网运行管理之中, 整个控制的体系也出现了巨大变化, 诸如变电站的无人值守, 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所以, 还应当对地区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集中性的解决, 以更好的明确工作的重难点, 进而在根本上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营。

安全稳定的运行是地区电网管理所追求的境界, 保证地区电网稳定运行, 不仅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大面积故障的发生概率,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之中, 加强地区电网的监测和控制, 还可以在问题发生之时提升故障的处理效益, 进而保证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 方便相关人员及时的找出问题且解决问题。

如果故障和相关问题发现不及时, 不仅会对地区电网的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一些小的故障还会增加影响的层面和范畴, 进而形成大面积的故障和运行文体馆。所以合理的引入新的技术, 实现地区电网运行管理效益的增强, 是当前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实践的工作当中应当加强管理技术的操作和使用, 保证各个人员均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意识思想, 及时的明确处理的技术原则, 以保证整个地区电网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之下。

2 地区电网运行管理原则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地区电网运行过程之中加强管理的重大意义以及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注重的理念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 可以明确地区电网运行管理的重要价值。下文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的研究地区电网运行管理的主要原则, 以更好的实现工作全面稳定发展, 促进整个电网建设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首先电网的运行方式的选择, 要根据电网的具体参数来选择, 找到最经济、优质的运行方式, 同时这一运行方式也要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 保证电网的运行安全才能够保证居民、企业用电的安全稳。并且在较少投资的情沉下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率, 达到经济效益与实用效益相统一, 减少电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耗损和浪费。

这一原则属于电网运行的管理原则。根据《电网调度管理条例》来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分级管理, 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非法十预调度管理, 很有可能对电网的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这样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规定的单位部门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来进行适当的调度, 才能使得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妥。电网的连续稳定可靠输电是稳定用电的前提。电网的稳定就包括频率稳定、电压稳定和功角稳定这三大方面。安排电网的运行方式时, 要保证对下级用户供电的可靠性, 遇见特殊情况的时候, 要考虑一些应急措施, 以防万一造成大而积断电。

3 地区电网安全风险控制

首先应当很好的明确风险控制的职责, 明确工作的划分调度工作作为整个地区电网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 应当对地区电网运行过程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警报, 同时结合电网运行的状况, 合理的进行电网运行的评估工作, 结合安全注意事项, 完善并且实现对政策方案的修订。另外, 还应当在网页之上发布安全风险解除的相关警报, 针对地区电网运行方式的调整, 应当注重风险等级, 并且将相关工作编入进入到电网安全预警数据库之中。此外, 针对继电设备的保护, 也应当注重相关原则, 通过自动化的装备控制, 通过对设备运行方式的评估, 来合理的增强装置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 则应当针对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等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化的评价, 以更好的协助相关地区电网完善安全风险的评估报告, 加强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各个专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 更好的控制电网安全风险。

针对地区电网风险的控制还应当全面的遵循流程化的标准。以基础的技术和安全风险发布平台为基准, 结合相关技术对安全风险进行合理且有效的管理。建立起健全的地区电网安全预警工作体系。采用高性能的服务程序, 为了全面的保证安全稳定运营, 还应当针对地区电网风险发布平台的访问进行限制。

4 结语

总的来讲, 在实践的地区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之中不仅应当遵循相关原则和理念, 同时还应当加强风险的控制水准, 以健全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 如果针对风险控制不当, 不仅会对地区电网的运行和稳定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随着当前用电负荷的不断增加, 还会使得内部的资源配置出现极大问题。故相关工作可谓是意义重大。综上所述, 根据对我国当前地区电网运行过程之中的管理对策和管理的难点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的研究了地区电网运行过程当中应当注重的原则, 更好的实现工作的改进和理念的完善。同时通过对地区电网安全风险控制的相关理念和核心思想等进行细致的分析, 力求更好的实现传统工作的改进, 更好的对传统运行过程之中存在的缺陷部位的改进, 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稳定的服务, 为电网建设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丽云, 施泉生.基于云重心理论的供电企业安全评价方法[J].华东电力, 2011 (08) .

[2]王少华, 叶自强.恶劣气候对浙江电网输电线路的影响[J].中国电力, 2011 (02) .

[3]杨太华, 胡翔, 刘亨铭.区域电网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J].华东电力, 2010 (04) .

[4]陈方人.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步骤与我国当前地区电网运行过程之中的管理对策指标计算[J].科技资讯, 2010 (11) .

[5]牛东晓, 魏亚楠, 邢棉.电网运行安全性评价体系分析及应用[J].华东电力, 2010 (02) .

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工作体系. 篇2

宣威市必昌矿业有限公司双道沟煤矿 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管控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核心,以不安全行为管控为重点,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管 控标准和措施,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从而实现煤矿 安全生产。其核心是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明确煤矿安全管理 的对象和重点;通过保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风险管 控标准与措施的执行;通过危险源监测监控和风险管警,使危险源始 终处于受控状态。

一、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根据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指示要求,结合双道沟煤矿的实际,煤 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一、总体要求:按照“全员参与,领导负责,职责明确,落实 到位”的原则进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结合煤矿实际情况, 严格落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模式。(二、工作目标:通过开风险辨识、风险分级工作,并通过建 立风险管控体系做到有效遏制生产事故发生, 保障员工生产财产安全。(三、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指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 推进,全面实施、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人员 的主导作用和现场作业主动防控作用,全面落实企主体责任。

二、组织领导

煤矿成立安全风险分级体系领导小组: 组长:瞿国宪(矿长

副组长:李启荣(技术负责人、瞿明松(安全副矿长、朱尤廷(生 产副矿长、徐文平(机电副矿长

成 员:夏福才、唐前新、段世泽、张玄、朱勋龙、徐文平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全办公室, 总工程师段世泽兼任办公室主 任。

三、职责分工

双道沟煤矿建立以矿长为第一责任人, 分管副矿长在业务范围内地区 检查分析评估管控安全风险的工作体系,具体职责如下: 矿长(组长职责:负责安排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的总体工作, 对安全风险防控主体建设负总责,督促并安排办公室成员做好组织、协调、计划、实施、总结、归纳、汇总等过程的工作,负责考核各责 任人责任落实情况。

副矿长(副组长 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 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 评价结果负责。

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职责:具体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文件编制,对体系 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提出奖惩建议。

其它人员(职能科室负责人、班组长 :按照 “ 分级管理、分线负责 ”、“ 管业务必须管安全 ” 的原则,煤矿生产、工艺、设备、电气等部门及 人员积极按照煤矿部署,完成本部门、本矿范围内的风险点识别、风 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四、工作要求

1、矿长每要组织到矿长、职能科室负责人、班组长、专业技 术人员认真做好辨识评估,组织制定工作方案,结合本矿井 的灾害因素和工艺环节, 设施设备进行辨识评估, 编写辨识评估报告, 并根据辨识结果认真采取防控措施;在生

产过程中认真组织做好专项 辨识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结果督促技术部门制定防控措施,督促副 矿长在作业过程中认真落实防控措施。

2、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要在矿长领导下,具体结合生产系统、生产环节的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并将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 导生产计划、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应急救援 预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等技术文件的编制和完善。

3、其它副矿长在矿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风 险辨识评估工作,每周定期检查分析分管工作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

实情况,评估管控效果,卫生管控措施。

4、技术人员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工作,搞好分管领导安排的和 专项辨识评估工作,做好各种报告、方案的编制和规章制度的修编工 作,并在技术工作中应用好风险辨识评估结果,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 务。

5、班组长在参加矿长组织的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的同时,要指导本 班组人员落实好风险管控措施,强化作业现场隐患排查和整改,杜绝 “三违”行为,确保实现安全生产。

6、特种作业人员要认真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强化作业现场和设施 设备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带病作业,确保作业安全。

7、办公室要认真收集、整理风险辨识的相关材料,并把评估结果 用于下一的生产计划编制等工作,同时组织好和半年的风险 辨识评估学习培训工作。

二、风险源划分

(一 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危害暴露的可能性, 与随之引发的人 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

(二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 或行为。危险源的构成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

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包括物的 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

(三)风险点: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又称危险源。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 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 过程。

2、风险评估/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 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风险分级: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 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根据有关文件及标准,我省风险 定为“A、B、C”三级。)风险分为 3 级风险:重大隐患、较大隐患、一 般隐患。

三、今年以来,面对井下生产地质条件复杂、煤炭赋存条件差的实 际,双道沟煤矿将安全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遏制重 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 重管防性工作机制,管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煤矿坚持“管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矿井 安全生产实际,做到关口前移,超前辨识,管判岗位和安全生产风险,建立健全矿井安全风险评估分级和事故隐患排查分级标准体系,制定 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辨识、评估、分级标准,为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 6 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提供依据。全面排查评定矿井安全生产风险和 事故隐患等级,深入总结分析近年来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规律、特点 和趋势的基础上,定期排查评估矿井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依据相应标准,分别确定安全风险 A、B、C 3 个等级,其中 A 为最 高等级,以此分别确定事故隐患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并建立矿井 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实行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信息化和数据 化管理。

五、煤矿建立实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实施安全风险差异化动 态管理,明确落实每处重大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管 责任,强化安全风险管控技术、制度、管理措施,把可能导致的后果 限制在可

防、可控范围之内。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 风险管警机制,定期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管警。落实矿井安 全风险分级管控岗位责任,建立矿井安全风险公告、岗位安全风险确 认和安全操作明白卡制度。

浅谈沿海救助艇救助安全风险及防控 篇3

关键词:救助艇 复杂环境 救助训练 安全风险 预防预控

0 序言

被誉为“海上不倒翁”的“华英398”艇是我国首批从英国引进的“华英”系列专业救助艇之一,主要执行海上人命救助和应急抢险任务,自2005年底进驻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港以来,克服客观自然条件不利因素和自身不足,战胜困难险阻和排除了安全风险,认真履行救助基地沿海50海里海上人命救助神圣职责,积极为该区域的海上航运、海洋养殖、海洋捕捞业和港口建设等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在历年的救助训练中,虽然全体艇员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防范,认真做好预防预控等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但由于洋口待命点辖区的环境复杂、海况气象恶劣,“华英398”艇在救助训练中始终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疏忽,碰擦、搁浅、缠绕渔网等险情随时可能发生,甚至可能会发生事故,导致严重的后果,“华英398”艇在2006年初就由于当时艇长对环境不熟悉,对航道、滩涂和潮水等变化估计不足,发生了搁浅险情。为确保救助艇“安全救助、救助安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分析、预防、消除沿海救助艇在辖区救助训练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如何加以预防预控是救助基地和救助艇员的重要课题。

1 “华英398”艇概况

“华英398”艇是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在世界海上人命救生联盟的协调下,2005年首批从英国引进的沿海专业救助艇之一。1982年英国HAVANT制造,总长16.00米,型宽5.3米,型深1.68米,总吨35.76吨, 配备485hp Caterpillar主机2台,最大航速18.0节,续航里程208 海里,定员6人,III航区。

2 “华英398”艇历年救助统计及特点

2.1 历年救助统计

“华英398”艇自2005年12月进驻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港7年来,在南黄海存在大面积滩涂的洋口港沿岸50海里共执行了42起海上人命救助任务,获救94人。(如图表1、图表2所示)

“华英398”历年救助情况统计图表:

图表1

年份200506070809101112合计

救助

次数2529239201042

获救

人数0043021331594

图表2

2.2 救助特点

以“华英398”艇2012年执行10起救助为例,统计分析“华英398”艇执行救助任务的主要特点如下:

2.2.1 恶劣气象条件下救助多

“华英398”艇2012年执行10起救助中,大风浪5~6级风救助7次,占全年救助量70%,6级风以上救助3次,占全年救助量的30%;夜航救助6次,占全年救助量的60%;雾航救助2次,占全年救助量的20%。(如图表3、图表4所示)

图表3

图表4

2.2.2 滩涂、渔网渔业养殖、工程施工区域等复杂海域救助多

“华英398”艇2012年执行10起救助中,浅滩滩涂区域救助2次,占全年救助量的20%;渔网渔业养殖区域救助5次,占全年救助量的50%;工程施工区域救助3次,占全年救助量的30%。(如图表5所示)

图表5

2.2.3 长距离、长时间航行救助多

“华英398”艇2012年执行10起救助中,40~50海里救助2次,占全年救助量的20%;50~100海里救助3次,占全年救助量的30%;100~150海里救助1次,占全年救助量的10%;150海里以上救助1次,占全年救助量的,10%。全年10次救助出动中10小时以内救助5次,占全年救助量的50%;10~20小时救助4次,占全年救助量的40%;20小时以上救助1次,占全年救助量的10%。(如图表6、图表7所示)

图表6

图表7

3 “华英398”艇在执行救助中的安全风险分析

3.1 外部环境客观存在的安全风险

“华英398”艇在执行海上人助中因外部环境客观存在的安全风险有以下几点:

3.1.1 滩涂航道变化风险

南黄海大面积的泥沙淤积造成了近岸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大片滩涂或沙洲,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尤其典型(如图表8所示),洋口港外全是大面积的滩涂,近100米宽的航道蜿蜒曲折从水闸到深水区超过6海里,退潮后水深不足2米,且由于上游河水冲刷及洋流、潮汐的共同作用滩涂、沙洲形状范围不断变化、很不稳定,航道经常变化,影响了所有来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影响了“华英398”艇的海上人命救助成效,给“华英398”艇的救助安全带来了风险。

3.1.2 潮汐影响的安全风险

洋口港是典型的潮汐港,“华英398”艇的待命点设置在洋口水闸内的内港池,和所有船舶一样,“华英398”艇只有在高潮位时潮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闸执行任务,同样也只有在高潮时才能返回内港池待命点,潮水退去时,闸外就是一望无际的大面积铁板沙滩涂和蜿蜒的航道痕迹。由于潮汐、水闸等影响,一般救助抢险在一个潮期内无法完成任务返回港内,经常是在夜里、闸外深水区域候第二个高潮进闸才能完成整个救助抢险任务,如遇寒潮、台风等恶劣气候,给孤立无援的“华英398”艇增添了不少安全风险。

nlc202309022101

3.1.3 实施救助过程中现场安全支持保障少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在海上还没有设立像陆地交通110、救护120、消防119等这样简单统一又容易记牢的报警电话号码或独用的电台报警频道,当地海上作业人员还不完全知晓在遇到险情时如何求救报警,大多是第一时间先向家属告急,由家属再向当地渔政、海事等政府主管部门及救助专业力量求救,延误了救助时间。

另外,当地海事、渔政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发挥职能作用时,为凸显自身的作用,一般在接收到报警信息后,先行派遣本部门搜救力量实施抢险救助,本部门力量无法完成抢险救助的情况下,在危急关键时刻,才通知作为国家专业救助队伍驻扎在洋口港的“华英398”艇独自前往事发区域实施救助,很少实施联合救助。所以,一般情况下,“华英398”艇在实施救助过程中只能获得远在上海局、基地本部资源远程指导,很少获得地方搜救力量的现场安全支持保障。

3.2 “华英398”艇救助中内部存在的安全风险

3.2.1 “华英398”艇自身存在的安全风险

3.2.1.1 “华英398”艇是英国1982年制造的沿海救助艇,至今已整30年艇龄,已属于老旧船舶,在英国早已停产或更新换代,所以国内维护保养和大修理比较困难,在洋口待命点的维修更是难上加难,目前最高航速只能维持在14~15节,在救助艇设备管理和性能发挥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而存在设备安全风险。

3.2.1.2“华英398”艇在英国使用时主要是沿海岸救助为主,艇上没有生活设施,只有热水器和小便池等简易设施。在出动救助以前,除应急救助食品以外,还要准备艇员食用的饮用水、饼干和方便面等艇员生活必备食品,限制了救助艇员和被救遇险人员生存空间和时间,如救助抢险中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在海上长时间滞留时,会给救助艇员和被救人员造成生命安全风险。

3.2.2 救助艇员人为因素存在的安全风险

救助艇员专业救助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等综合素质是救助艇安全的最后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华英398”艇2006年进驻洋口港初期就因为当时艇长思想麻痹,发生了搁浅险情,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配备的6名救助艇员,除艇长为原救助船舶大副,航海资历和海上救助经验比较丰富,其他艇员主要是海军复员军人和“走四方”职业技工学校毕业生,虽然组织了统一岗前培训及每年专业技能轮训,但在艇上专用设备和救助装备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等专业知识技能上还相对欠缺,特别是恶劣气象环境条件下救助经验、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提高。

救助艇员情况统计如图表9、10所示:

4 “华英398”艇救助安全风险的防控措施

交通运输部2011年制定《应急救助作业安全风险评估指导手册》,对应急救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及后果的严重程度作了标识,并标明了相应的降低风险的措施,引导救助指挥人员和救助作业人员在实施应急救助前,按图索骥控制救助风险。

在海上人命救助中,救助人秉承弘扬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所以安全风险始终存在于救助、训练的每个环节过程中,救助艇的救助训练安全风险预防预控需要在做好《应急救助作业安全风险评估指导手册》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从日常安全管理、救助前、救助中及救助后四个阶段对救助安全风险进行预防预控。如图表11所示。

4.1 日常安全预防预控

4.1.1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救助艇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使救助艇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救助安全、安全救助”的理念,并将“救助安全、安全救助”始终贯穿于日常救助、训练之中。

4.1.2 在救助艇员熟悉掌握局“应急救助预案”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选派救助艇员到救助船舶、救助值班室培训,邀请航海专业教师、救助指挥来基地上课等措施,加强救助艇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救助艇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防控能力,确保救助艇的自身安全。

4.1.3 根据局加强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要求,尽快建立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统一协调辖区海上应急救援力量,尽可能采取联合救援行动,减少“华英398”艇在复杂海域的单独应急救助,从而降低“华英398”艇独立救助面临的安全风险。

4.1.4加强救助艇设备维护保养,确保救助设备完好。所以需要在维持使用的基础上,加强维护保养和设备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4.1.5 加强救助艇员,特别是驾驶员对责任海区范围内的水文、气象、滩涂地形地貌的熟悉程度,确保对每个复杂环境的熟悉,消除救助实施过程中搁浅、触礁、绕渔网等安全风险,确保在救助过程中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有效救助。

4.2 救助前安全防控措施

4.2.1 接警时要求详细核实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安全防范措施。按局“应急救助预案”要求详细了解核实遇险对象的性质、位置、人数、遇险水域、气象海况及救助要求、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并在海图、AIS、北斗上标绘后进行评估分析出动救助的可行性,同时分析评估救助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预控防范措施,为“救助安全、安全救助”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基础。

4.2.2 接到救助指令出动时,准备要充分。根据掌握的遇险对象信息,全体救助艇员岗位职责分工明确合理,油水、缆绳等应急救助物资和应急救助食品准备充分,携带好海图、手提式对讲机等应急救助器材,并对A字架、救生衣、救生担架等所有应急救助装备逐个进行检查,确保完好适用。

4.2.3 根据区域应急联动协议,协调联系辖区海上应急救援力量参与联合救援,相互支持保障,降低救助艇独立救助面临的安全风险。

4.3 救助中安全防控措施

4.3.1 出动救助中要随时收集跟踪所有与救助相关的信息,排摸和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注意收集遇险水域的即时气象、水文信息变化,并保持与遇险对象有效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指导遇险对象进行自救和待救,同时及时掌握遇险对象的各项信息变化,根据遇险对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排摸救助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时调整救助方案,确保救助实施时的安全有效。

nlc202309022101

4.3.2 救助航行中要加强瞭望,确保在复杂环境救助安全。救助航行中除驾驶员熟悉的航道、海域以外,其他救助艇员必须协助加强瞭头瞭尾,密切注意航道、海域中来往船舶及渔网等影响救助安全的因素,消除安全隐患和风险。

4.3.3 加强与参与联合救援的地方应急救援力量的联系协调,尽可能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最有效的救援行动,进一步降低救助中的安全风险。

4.3.4 救助中要及时报告救助行动,寻求有效支援。救助中要及时报告局救助指挥值班室、基地救助值班室已采取每步救助行动,以便自身在实施救助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实施不当措施自身无法发现安全风险时,得到局救助指挥值班室和基地救助值班室等上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进一步有效降低在救助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确保救助安全和安全救助,提高救助安全性和成功率。

4.4 救助后安全评估总结

4.4.1 救助结束后,尤其是重大救助完成后,在做好救助后评估的同时,应结合日常安全管理、救助前安全预防预控、救助中安全预防预控的分析评估,对每次救助的可取和不足之处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总结。

4.4.2 通过救助安全后评估,总结每次救助、训练中的安全防范经验、查找不足、吸取教训,弥补今后救助、训练日常安全管理及预防预控的缺陷,为以后同类型的救助提供可参考、降低救助风险,进一步完善救助、训练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救助艇员在救助、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技能水平。

4.4.3 通过救助安全后评估,使所有救助艇员进一步明确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救助、训练每个环节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救助艇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自觉性。

5 结束语

目前,交通运输部下属南海、东海和北海救助局在所有救助基地及待命点都配备了“华英”系列救助艇,其服务区域主要是航运繁忙以及滩涂、海洋渔业养殖区等复杂海域,事故频发、环境恶劣,救助艇在救助训练中安全隐患始终影响了救助成效和救助艇、救助艇员的安全,分析、预防、消除沿海救助艇在辖区救助训练中的安全风险因素,是确保救助艇“安全救助、救助安全”的前提,是救助艇履行海上人命救助职责使命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 陆培.恶劣海况下人命救助的风险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动态信息.2013年2月28日

浅议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防控 篇4

1 有关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分析

1.1 常见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

笔者对近年来发生的常见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 归类如下:①外脚手架倒塌。例如2011年象山县一毛竹外脚手架 (多层建筑工程项目) 倒坍, 死亡2人;②高处作业吊篮倾覆。例如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某工程幕墙安装用的吊篮倾覆掉落, 死亡2人;③基坑支护结构倒塌。例如2008年萧山湘湖路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结构倒坍, 死亡21人;2014年7月19日宁波市江东区“万科·江东府”工程基坑挖土检查工程桩裂缝, 产生土方坍塌, 死亡1人;④模板支架倒塌。例如2013年11月15日宁波市高新区智慧城羽毛球馆模板支架倒坍, 死亡2人;⑤塔式起重机倾覆破坏。⑥施工升降机 (施工电梯) 坠落。

总结事故原因, 可以发现如下规律:①事故大多为“人祸”, 即施工方没有按照施工方案来施工, 或者是没有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大多为野蛮施工、违规操作、冒险操作或违规指挥等;②事故往往集中发生在某些分部分项工程中, 这些分项工程应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

1.2 相差典型案例介绍

1.2.1 案例的工程概况

宁波市高新区智慧城一期羽毛球馆工程为单层建筑结构, 框架柱脚为地下室底板, 底板面标高-5.4 m, 屋面标高4.2~4.7 m、东高西低。地下室顶板面结构标高-0.8 m。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羽毛球馆东侧邻接9#楼建筑 (地上2层地下1层) , 西侧邻接9#楼建筑 (地上1层地下1层) , 南侧邻接9#楼建筑 (地上1层地下1层) , 北侧邻接9#楼建筑 (地上2层地下1层) 。羽毛球馆平面形状呈矩形, 屋面梁板模板支架的高度为9.60~10.10 m。屋面板厚120 mm;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40级。单跨跨度为18.3 m的屋面大梁WL1 (1) 截面400 mm×1 100 mm, 计11根;框架柱顶大梁 (周边) 截面500 mm×1 600 mm, 计4根;框架柱截面550 mm×500 mm~600×1 200 mm。本工程羽毛球馆屋面梁板模板支架属超高超重超长的高大模板支架。

1.2.2 模板支架倒坍的情况

2013年11月15日浇筑羽毛球馆框架柱和屋面梁板混凝土时发生模板支架倒坍, 屋面梁板及模板支架往中间偏西倒坍, 四角的角柱扭转弯曲倒坍, 东侧与西侧柱往中间弯曲倒坍, 事故照片见图1和图2。倒坍时屋面正在浇筑混凝土, 且自北而南大部分施工即将完成, 死亡2人。

1.2.3 模板支架倒坍的原因

①框架柱 (地下室顶板至屋面段) 混凝土和屋面梁板混凝土未分次浇筑, 而是整体浇筑;②支架立杆间距过稀, 与施工方案的立杆平面布置相差很大;③梁底立杆与承重水平杆的连接扣件的螺栓拧紧扭力矩大大不足, 导致扣件先破坏;④竖向和水平向剪刀撑基本没有搭设, 高大支架处于可变体系;⑤支架没有和地下室结构的柱、梁进行拉结, 地上柱与梁板整浇导致无法拉结。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2.1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安全管理应当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确保工程建设安全顺利进行。以质量安全为中心, 以项目各责任单位为主体,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以过程控制为重点, 依靠标准制度, 树立安全生产发展观理念, 以达到质量安全目标为宗旨, 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控制。要认真研究工程建设客观规律, 分析建设不同阶段、不同季节的特点, 正确辨识危险源, 科学客观地进行风险评价, 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控制措施。

工程建设单位依法承担下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①向施工单位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并保证其真实、准确、完整;②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合同的规定;③提供必须的安全施工费用;④严禁明示或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合格产品;⑤申领施工许可证时, 应报送有关安全施工资料;⑥应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

工程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应当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规范要求, 坚持标准、严格检查。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施工安全责任制度, 开展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 预防伤亡事故和其它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项目安全检查是安全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的是为了清除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及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主要是对防火、防台、防洪、防倒塌、防高空坠物, 禁止乱搭接电线, “三宝”、“四口”的防护措施, 脚手架的搭设, 塔吊、升降机 (龙门架) 安装, 电焊工、机械操作员等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等施工安全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检查应突出项目实施特点, 要严格落实检查工作责任制, 坚持谁检查谁负责, 谁漏检谁负责。

2.2 开展建筑施工的安全文明检查

①首先检查安全文明管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记录;②再到现场逐项检查以上各项安全施工内容, 其中保证项目应全数检查, 例如钢管脚手架 (外架) 的立杆基础、架体与建筑结构的拉结、立杆间距与剪刀撑、脚手板与防护栏杆等;又如模板支架的立杆基础、支架构造、支架稳定、施工荷载、交底与验收等;③最后评定等级:不合格、合格、优良, 当评为不合格时, 必须限期整改达到合格。

2.3 建筑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的重点

研究表明:10项分部工程中, 地基与基础分部中基坑分项工程、主体结构分部中模板支架分项工程以及塔吊、施工电梯分项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分部中外脚手架分项工程等施工中最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需重点监控和预防。

3 结语

本文对建筑施工常见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 将其分为6大类:外脚手架倒塌、高处作业吊篮倾覆、基坑支护结构倒塌、模板支架倒塌、塔式起重机倾覆破坏、施工升降机坠落。提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首先要“管人”, 即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要经常进行安全文明检查。最后是重点检查容易出事故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大中城市开始出台修建地铁以及城镇化政策, 大量土木工程得到兴建。与此同时,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文章通过对常见安全事故的分析, 将其分为6大类:外脚手架倒塌、高处作业吊篮倾覆、基坑支护结构倒塌、模板支架倒塌、塔式起重机倾覆破坏、施工升降机坠落。针对常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检查和质量控制的重点。

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论文 篇5

要想避免由于原料问题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在原料的选择上一定要加强管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原料的供应商是否具备关于原料的检验报告,确定其是否具有供应资格,其次要对进回来的原料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最后一定要根据进货时间的不同进行分批管理,及时将那些过期的以及变质的原料进行处理。对于不属于食品范围的原料以及有毒害的物质严禁防入食物储存仓库,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

2.2加强餐饮食品的卫生管理

要想保障餐饮食品的卫生,一定要保证饭店餐厅卫生情况达标,首先具备基础的清洁设备,其次要定期的进行消毒和清扫工作,拥有足够多的清洁水池,最重要的就要得到进行餐饮服务的许可证书。进行食品加工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个人卫生情况达标,并且要具备健康合格证书,一旦发现工作人员生病及时的禁止食品加工的工作,避免造成病毒传染。最后进行食品加工制作的工具其卫生情况也到标准,不仅如此还要进行分类,比如说刀具,砧板以及冰箱等要在肉类制品的加工上,要生熟进行分开,生肉要用生肉的加工器具,熟肉要用熟肉的加工器具,不仅混用,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病菌污染。最后就是水,可以说食物的制作离不开水,不管是在清洗方面还是烹煮方面,因此在水质量的要求上符合使用的标准。

2.3进行食品制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

在进行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对于一些需要煮熟煮透才能食用的食材必须严格的执行,进行凉菜制作时一定要有专门的调配间,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使用要严格按照使用规进行具体的操作。具体的操作规范要从每个环节进行,比如说取材时就要先查看原料是否存在问题,对于一些蔬菜类的原料,在使用之前尽量要用淡盐水或者是清水进行浸泡,浸泡的时间尽量保持在十五分钟以上。在原料进行加工之前还要再进行一次检测是否存在问题等等。

2.4加强对餐饮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

其实餐饮食品发生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餐饮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或,曾有一则新闻上报道某饭店在进行清扫工作时,员工直接用扫地扫帚在餐桌上清扫,筷子仅仅用餐布擦拭即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餐饮食品的安全问题要从餐饮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上进行改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餐饮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意识的教育工作。通过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造成的危害进行教育,可以有效的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5加强监管力度

对餐饮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如果不是工作人员禁止一些无关人员进入到食品的加工制作重要场所,比如说厨房,食物存放的库房以及餐具的存放地点等。不管是在一些饭店还是学校的食堂等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投毒的发生。

3结束语

从目前情况来看餐饮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句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餐饮食品的安全问题是现在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在餐饮食品的安全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加强管理原料的选择;进行食品制作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强对餐饮服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加强餐饮食品的卫生管理以及加强餐饮业的监督管理。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很好的实现餐饮食品的风险防控,降低餐饮食品的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卿.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要点[J].食品安全导刊,(09):36.

[2]全新华.从餐饮食品安全事件看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要点[J].食品安全导刊,(30):21-22.

风险亟待防控 篇6

“如何有效控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违规操作,我们也感到压力很大。”

9月,北京某互联网金融沙龙上,北京市海淀区金融办一位负责人坦露了对互联网金融管理工作的苦处。

按照这位负责人的描述,今后,海淀区将建立一个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为聚集地的功能区,培养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但是,如何对这个新兴、跨界经营的企业进行系统管理,他们也拿不出非常有效的方案。

这是一个庞杂的概念,包含了各式各样的金融业务和产品,风险,正在一步一步地暴露。上述海淀区金融办负责人也无奈地表示,“监管体系和标准我们制定不出来,这也不是我们能做到的。”

风险犹存

互联网金融正在因一系列P2P网贷平台的坏消息而被质疑。

“虽然互联网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大数据金融等模式,但P2P网贷的影响力要排在首位,几乎可以和互联网金融画对等号”。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副总裁罗明雄说,P2P在中国发展7年后,其经营模式、运作概念以及影响力有目共睹。

众人睹目下,P2P网贷的风险也在被放大,由于P2P平台操作不规范、不透明,投资人不知道融资人信息、融资用途、偿还能力等,一旦融资人发生资金风险,P2P平台无力偿还只好卷款跑路。

2012年12月,P2P网贷平台优易网突然停止运转,工作人员人去楼空,投资者的2000万元投资无法追回,而这也成为P2P网贷出现在我国以来的第一大案。直到今年4月16日,江苏如皋警方在海南成功抓获了优易网的负责人缪忠应和王永光,案件才告破。

目前,P2P网贷风险主要集中于:自身平台安全性,平台对客户的审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很多网贷公司只是把钱吸进去,没有真实的投向;或者客户融资之后携款潜逃;抑或网贷公司的本身经营不善。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借贷很快网络化反而不利于发展,虽然通过互联网借贷具有有效地降低业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复制性强等优点。但是,完全缺乏线下业务的支持,对融资方的调查、合理把握投资方资金都存在一定难度,“毕竟这方面还是需要人员去实地考察、以便减少坏账率。”

“很多P2P平台为了吸引投资者投钱,承诺保本付息,但是真出现问题,P2P平台大部分无力偿还,那么投资者的钱是找融资者还是P2P平台追回,投资者很难分辨。目前对卷款潜逃的资金追回和监管网贷操作都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都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损害行业的风气,影响P2P行业的持续发展。”曹磊说。

作为中国金融信息安全的基础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长期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防控,其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安全防控上颇有成绩。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助理总经理王梅介绍,互联网金融总体上主要面临安全风险、法律风险以及信用风险。

“大家最关心的是安全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王梅说,一是客户端安全,主要是用户使用的PC机、手机以及平板电脑是否被网络钓鱼、或者中木马病毒、交易欺诈等。二是网络渠道安全也就是网络安全,主要表现为交易信息窃取、交易信息篡改等。三是服务端安全,这是属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负责的范畴,包括应用流程设计漏洞、系统停机、数据损坏、信息泄露等。

王梅强调,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通常是依托互联网在线完成的,交易过程中涉及的身份确认、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如果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用电子签名技术就可能导致交易没有法律保证,因此存在法律风险。

此外,互联网金融还存在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使跨空间、跨地区的交易成为现实,为人们在海量的人群找到了合适的交易伙伴,但是这种通过网络发生联系,使得交易双方在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王梅说,信用评价不准确,增加了交易者不能如约履行其义务的风险。

监管空白

尽管包括央行、银监会、工信部在内的相关部门此前已注意到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但深入、全方面的监管迟迟没有到位,风险依旧存在。

曹磊认为,P2P行业目前缺乏外部的监管和约束,资金、平台运营等都游离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之外,也因为缺乏监管,P2P行业入行门槛低,许多企业想趁机浑水捞一笔跑路。

P2P网贷行业的门槛有多低呢?

一位P2P网贷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网贷公司一般只要申请了互联网公司的牌照、建立一个平台网站就可着手运营了,简单来说,就是一家互联网平台在做投资融资的金融业务,而在现行监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主管部门也不易界定这类企业是互联网公司还是金融机构。

“P2P网贷行业没有明确监管部门,有点类似早期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张萌说,在中国发展7年的P2P网贷至今没有明确的监管体系并不是个例,第三方支付行业也是在中国发展10年后才获得主管部门发放的牌照,据她了解,P2P网贷行业目前多是落地在当地市政府金融办进行管理。

张萌说,P2P网贷企业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纷纷进入了交易环节,已经不是简单的业务撮合平台,如果经营风险防控不好,用户的投资资金将有无法收回的风险。“这就要求P2P公司加强风险体系建设和评估模型的可靠性,P2P网贷公司在这方面十分欠缺。”

在王梅看来,互联网金融存在这些安全风险的原因有多方面,“从大环境来讲我们在诚信建设、法制健全方面都有待完善,这也是我们一直呼吁的。”

小环境方面,王梅认为,安全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与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有关;另一方面,大众对于网络安全认识还不足。

“据我们了解,目前绝大多数的P2P网贷、第三方放贷网站都没有采用数字证书等互联网安全必须的安全手段,这对于大众使用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王梅说,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行业门槛不明确、监管不完善;此外,从业者良莠不齐,对互联网安全技术方面也不甚了解。

企业自律

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可监管体系的空白却令多数管理者处于窘境。上述北京市海淀区金融办负责人表示,目前只能通过临时方法逐步管理,但他们最希望的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做到自律。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互联网金融中心实施登记备案的方法,对于违规的企业要拉黑,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这十分需要企业自律。”这位负责人说。

曹磊建议,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可以要求企业支付一定的担保金额,防止企业卷款。他也强调,投资人不要盲目跟风、要谨慎投资、多了解企业资质等信息。

“投资人也出现了偏离小额贷范畴的现象,本身P2P是小额贷款,但是国内投资人的出款很多,30万、50万的比比皆是,国内绝大多数P2P平台对投资人附加‘本金保障’条款,过高的投资额让平台运营压力增大。”曹磊说。

但若想P2P网贷企业规范操作、提高风控的难度也很大,张萌说,P2P平台的信用评估体系搭建困难,主要是央行的征信体系还没有向互联网公司开放。

对于目前国内的征信体系,曹磊认为P2P网贷平台的征信成本较高也将影响行业发展。“大多数P2P网站依靠诚信判断融资人借贷额度,但是融资人的诚信度很难判断,虽然国家级信用信息平台已经在酝酿建立,但具体信息尚不对公众公开。征信成本过高是影响民间借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曹磊说。

从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角度出发,王梅还是认为,大众对于网络安全的认识仍有待提高。

她告诉记者,网络安全分为客户端安全、网络渠道安全、服务端安全,后两个部分要靠专业人员或者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进行保证,但是客户端安全与大众使用者个人有紧密关系。“例如,曾有人抱怨网上支付输入密码时需要用安全控件,觉得非常麻烦,但是,正是这些小小安全控件保证了我们的密码安全。”王梅说。

“因此,目前来说,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以及大众对互联网安全的认识,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重中之重”。王梅说,安全建设,是所有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必经道路,也是全体参与且都受益的事情,“安全性的改善不但将提振社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也将推动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防控研究 篇7

1. 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在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为世界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了便利, 但同时, 各种弊端也层出不穷,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恶意插件和电脑病毒, 使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面对这种挑战, 了解企业信息安全的现状。首先, 我国很多企业里缺乏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员, 这是跟我国的计算机研究起步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原因, 在技术方面处于劣势。其次, 很多企业只是把重点放在了生产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 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对网络信息泄露带来的损失估计不足, 企业里的计算机使用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电脑维护习惯, 如定期杀毒等, 是的企业里的很多计算机系统处于不设防的状态。

2. 企业计算机网络存在的隐患

2.1 计算机安全系统存在漏洞

现在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仍比较落后。如果硬件发生故障, 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服务器出现故障, 对信息的读取就会产生影响。很多企业使用计算机仅限于文件的传送和档案的管理, 很少用到网络。所以在这一方面存在着管理的漏洞, 计算机一旦联网就很容易会受到病毒的入侵和感染, 很多数据就会莫名其妙的丢失, 给不法分子和黑客以可乘之机。

2.2 管理不到位, 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在网络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网络安全正确的认识, 而且网络建设研究的理论在我国尚不成熟, 企业创设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专业性尚待提高。我国对企业的局域网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对网络安全系统的维护也缺乏专业的人才, 甚至有的维护人员是门外汉, 没有接受过一天的岗前培训, 在安全意识方面缺乏警惕性。企业管理层对网络安全知识基本不了解, 管理工作有疏漏, 导致企业的各种机密信息经常泄露, 有些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 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3. 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 物理安全措施

为了防止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受到黑客的袭击, 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策略, 首选是物理策略。物理策略的侧重点是对电脑硬件进行防护, 防护的内容主要是防止计算机硬件由于受到外力的冲撞或者是不可抗力的损害。物理策略是计算机保护措施的基础, 物理安全策略有利于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设置。

3.2 信息加密措施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各个部门会经常传送文件, 在传送文件的过程中, 会导致信息的泄露, 所以, 只有采取措施对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 才可以防止企业内部的信息被泄露, 特别是那些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的商业机密, 加密措施可以防范不法分子盗窃信息, 通过密码保护, 最大限度的阻止了黑客进入企业内部。比如说, 设置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密码钥匙, 就可以起到阻止非法用户进入的作用。

3.3 提高安全检测技术

安全检测技术的提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计算机系统内部存在的木马病毒以及恶意插件等, 并第一时间排除掉这些异类, 把对企业系统造成的破坏指数降到最低。提升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系数, 为企业的正常经营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涉及企业经济利益的问题, 对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如电脑病毒的入侵以及商业机密的泄露等。所以, 作为企业, 首先要做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风险防范工作, 通过技术创新来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安宁.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的网络安全体系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年34期.

[2]文凯, 朱江.基于策略的网络安全管理[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3年11期.

安全风险防控 篇8

粮食安全是直接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粮食价格相关的生产问题,也是直接与贫穷和粮食价格相关的消费问题。粮食安全的硬核是:“国家满足所有人以合理价格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并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1]粮食安全的风险是粮食安全状态的不确定性和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过去三十年,广义的粮食安全基本上得到保障,狭义的粮食安全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的国家既定目标。[2]粮食供求总体上呈现紧平衡状况,粮食供给面临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3]2012年以后,从国际市场上大规模进口粮食,在国际上再次引起“中国粮食威胁论”的质疑声。[4]当中国变得更加工业化和更加城镇化时,更加依赖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进口,特别是饲料粮。粮食自给率下降不可避免将破坏国家粮食安全,而且持续的农业与非农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将引起社会不稳定。[5]

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国内粮食生产“十三连增”,夯实了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但是政府依靠政策刺激强制粮食供求平衡,导致粮食安全的脆弱性。[6]以石油农业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粮食生产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同时带来了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系统性风险。[7]2008年开始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粮食安全的政治风险。[8]粮食进口的风险较低,不会造成粮食安全的问题。[9]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粮食安全具有“产品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贸易安全”四位一体的特征,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使粮食的自主性存在一定风险。[10]农民过度逐利和政府监管乏力,使粮食品质安全存在巨大风险。[11]未来的粮食不安全更多表现为粮食流通与贸易问题,口粮尤其是稻米贸易面临更大风险。[12]到2020年中国具备7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城乡居民的粮食需求,但是需要注意防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风险。[13]

粮食安全风险问题研究的基本趋势,是从过去重视粮食数量安全到重视数量安全、品质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从强调粮食进口冲击的外源性风险到重视国内粮食生产潜能的内生性风险。多数研究是从政府立场和农业资源利用的角度识别粮食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以国内粮食产能提升为基础的,但它绝非是政府外在的粮食支持政策的激励和农业资源不断投入能够维持的。农业资源大量投入推动的持续粮食增产只是一种提高粮食产能的便捷方式,所带来的过度消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显而易见。伴随农业资源大量投入,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关于粮食安全的文献,较少有对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考察。笔者认为,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资源配置效率对国内粮食产能提升和实现动态的粮食安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粮食安全的本源性和持续性的影响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受到阻碍时所蕴含的粮食安全风险,以期前瞻性地管理粮食安全风险。

二、粮食安全与资源配置效率

1. 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界定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有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获得充足、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其饮食需求和食物偏好,以维持其积极、健康的生活”。[14]根据这个定义,改进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粮食的可用性、可获得性和效用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粮食的可用性是满足一国粮食消费需求的稳定的、可靠的粮食供应,通过国内生产和国际粮食进口实现。粮食的可获得性是家庭在任何时点及时获得足够的粮食供应,与粮食供给总量和不同阶层对粮食的支配能力密切相关。[15]粮食的效用反映了粮食能够满足人们健康和营养的饮食需求的程度,与消费者的饮食偏好和粮食品质密切相关。中国粮食安全的底线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粮食的可用性主要依赖于可以利用的农业资源总量和资源配置效率,明智地利用农业资源和持续地改进资源配置效率是粮食综合潜能增长的源泉。受到粮食支持政策的激励,农业资源持续投入推动粮食生产“十三连增”,显著增加了粮食的可用性。2012年开始,国际粮食进口快速增加,一定程度上压低了国内粮食价格和增加了粮食的可获得性,降低了粮食安全风险。国内粮食产能增长和粮食进口共同造成的部分粮食品种高库存和种粮农户利益受损,凸显了粮食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2013年,国家提出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明确了“确保谷物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粮食安全的新目标,收紧了粮食安全保障的范围和重点,人们开始用谷物自给率替代过去狭义的粮食自给率,这符合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在粮食生产中,谷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左右。如果谷物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就能够满足未来城乡居民的谷物需求。在粮食需求中,口粮需求占粮食需求的比重在40%以上,重点保证口粮安全能够减少刚性的粮食需求对国内资源的重压。从谷物自给率的标准看,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良好。2012年、2013年、2014年,谷物自给率分别达到97.7%、96.8%、96.6%。但是,实现谷物自给并不代表粮食安全就高枕无忧,相反,谷物自给率这个单一目标可能忽视粮食安全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紧迫性及其面对的诸多制约,忽略大国的国际粮食贸易可能蕴含的经济风险。

2. 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粮食安全

城镇化发展引起农业资源存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增大。在此形势下,改进资源配置效率是国家协调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的经济基础。首先,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潜能和粮食的可用性。立足国内,盘活农业资源存量和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发掘增产潜力、缓解粮食增产对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压力,适时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和增加粮食供给,最大程度地降低国际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稳定供给的冲击。其次,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反作用于国内的粮食价格,弥补粮食的可获得性。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倾向于压低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有利于粮食购买者特别是低收入者对粮食的支配能力和消费数量。最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可以提高粮食的效用,保障粮食的品质安全和生态安全。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微观含义,是由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主导粮食生产,面向市场重视粮食生产的效益,注重粮食品种质量和主动适应消费者对粮食需求的品质提升。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宏观含义,是在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主动调整农业结构、粮食产业结构和粮食品种结构。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的外部压力,是诱导农业内部的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向质优价廉的粮食生产的重要推动力。概言之,立足国内生产,改进资源配置效率是减少因资源约束收紧而产生的粮食增产困难的内源性风险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粮食贸易出口和国际粮食价格冲击的主动性防守。

农业经济史表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增长几乎全部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增长有1/3~1/2来自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是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价格体系下由农户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优化和资源要素整合带来的产出能力增长,构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资源稀缺和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农业产出的增长不仅依赖于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用程度,还依赖于农户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所产生的技术效率损失,使农业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资源配置效率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严重的技术效率损失,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将降低总的全要素生产率。[16]16〕

按照资源配置主体进行划分,资源配置方式分为市场决定和政府引导两种形式。市场决定农业资源配置方式是农户在价格激励下调整要素组合比例与资源由竞争机制引导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集聚。这两个过程持续累积将推动农业产出增长和农业结构调整。理论和实践表明,市场是高效率配置资源的方式,但是单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将出现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生产者收入差距扩大等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引导资源配置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要补充,此时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取决于农业政策设计的原则。如果农业政策设计以公平为原则、以农业产出增长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补贴、减税和价格支持等政策手段可能扭曲要素-产品相对价格,倾向于抑制资源配置效率。如果农业政策以效率为原则、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农业保险补贴等政策手段可能较少扭曲要素-产出相对价格,倾向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实践看,农业领域确立市场机制和普遍的农业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引导农业资源配置主要体现为中央政府的各项农业补贴、价格支持与农业公共财政支出,这些措施刺激农民物质投入的积极性和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扭曲了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用于农民职业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保险等财政支出都是农业产出增长和粮食安全的短板,不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

3. 资源配置效率的制约因素

综上,耦合市场和政府力量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而诸多障碍限制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第一,粮食市场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市场价格机制是调节生产、均衡供求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中,主要由粮食供求关系决定的粮食市场价格机制,并不总是能激励生产和出清市场。通常,政府主动调节粮食市场价格和市场供求,试图达到激励生产、稳定市场两个“相悖”的目标,而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方向、范围、力度和时机等把握不准确,将扭曲粮食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实践中,政府调控市场形成的“粮食市场政策化”,破坏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17]扭曲要素-粮食相对价格、粮食-其他农产品相对价格,弱化生产者调整要素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粮食品质的动机。由此形成的粮食生产成本和粮食价格竞相上涨,为粮食进口提供了价格和品质空间。最低收购价格和粮食补贴措施,过度刺激粮食生产,破坏农业内部各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投入产出均衡,延迟农业结构调整。

第二,农村要素市场。市场高效率配置资源的前提,必须有一个能准确反映各种要素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使生产者能够根据要素市场价格变化灵活地调整要素组合。农村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滞后,要素价格扭曲严重,无法自动地调节要素市场供求平衡,降低了农民节约要素投入的激励,推动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土地的资源属性和家庭保障的价值属性之间的矛盾,造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交易程度低和交易成本较高,弱化了土地租金调节土地产权交易的功能。农业水资源的市场定价机制缺失,加剧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农民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农业资本的专用性,决定了农业资本总量不足和资本集聚程度较低。在农业部门劳动力相对充足和高工资经济中,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小规模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技术低效率和缺乏长期国际市场竞争力,[18]而且导致短期收益不足和持续排斥精壮劳动力逃离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劳动力季节性需求的冲突造成劳动力单位成本较高,压缩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农业利润率和农业工资性收入偏低,阻碍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均衡配置以及配置效率的改进。

第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界定清晰、分配合理和富有弹性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具有稳定预期、激励生产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多重功能。在法律上,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拥有承包权、经营权和分配权,缺少土地抵押权和处置权。实践中,农村集体成员的边界模糊和集体土地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不规范,形成所有权“虚化”和产权排他性“缺口”,弱化农民长期投资土地肥力的信心。土地分配的不合理,体现在农村土地承包权第二次调整以后“维持长期不变”,排除了在此之后的农村新增人口基于农村集体成员资格获得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一旦土地承包权“确权、颁证”,新增人口就丧失了一直以来从父辈那里自然继承土地的机会。以自然人生命为限的承包权的不稳定性,助长了农民掠夺性利用土地的短期行为。富有弹性的土地产权制度能够容纳市场运作,通过土地自由化流转产生的拉平边际产出和交易收益效应,促进配置效率提高。[19]目前农村土地产权市场化交易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交易均受到严格限制,土地产权交易价格行政色彩浓厚,土地抵押融资、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的交易成本高。农民通过产权让渡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渠道不通畅,固化了传统农户生产经营和农业兼业化并存的局面,延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现代农业发展。

第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合理的农业组织形式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载体。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分为企业和非企业两种类型,其中,企业组织形式是各种生产经营要素的所有者通过签订契约而结成的生产经营关系,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的作用。实践中,以家庭土地承包制为基础的传统农户生产是非企业的组织形式,家庭内部利他主义具有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和灵活调节要素投入的优势,劣势是市场交易成本高和组织效率低,表现在利用现代要素、应对市场风险和外部规模经济性弱等方面。传统农户生产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化的要求。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家庭农场、小农横向联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向市场配置资源,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发展现代农业的激励足和市场竞争力强,就成为农业组织形式演进的基本方向。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利用现代要素、应对市场风险和规模经济方面具有优势,劣势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高和稳定性差。目前传统农户的总量规模庞大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程度低,整体的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组织效率偏低,两大类组织形式不能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体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广泛地为传统农户提供农业再生产各环节所需的技术、要素、信息等生产性服务,阻碍了传统农户向家庭农场方向的质变。以传统农户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辅的组织结构,形成农业专业化分工和合作程度低的产业格局,不能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吸引要素流入以推动农业资本集聚和农业结构升级。

第五,粮食主产销区的利益调节机制。基于资源禀赋和政策因素形成的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粮食安全格局,随着粮食生产在空间上的集聚、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和累积循环,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粮食安全的行政性责任和资源配置的区域性矛盾,扭曲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劳动力持续向东部粮食主销区转移,构成东部粮食主销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扩大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差距,还引起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中的老龄、妇女务农者居多,推动粮食生产中的机械推广和化学产品大量投入,破坏生态环境。粮食主产区的资源环境破坏、种粮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缓的严峻现实与粮食流通引起的粮食补贴收益外溢和巨额粮食运输费用增长问题,反映出粮食主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失衡。出现此种情况的关键原因是粮食主产区承担了保障国家粮食市场和安全的重任,没有以牺牲粮食和耕地为代价去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20]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中利益博弈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地区间的经济竞争远大于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粮食主产区吸引资本、劳动力回流的力量较弱,暂时还不能依靠发挥地区优势和发展现代农业等内生力量弥补自身利益失衡,从而失去在不同地区有机整合农业资源配置的机会。目前以“财政转移支付换粮食安全”的补偿机制,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不利于粮食主产区通过延长粮食产业价值链、粮食主产销区合作投资等市场力量扭转粮食生产投资增长和粮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趋向。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是一国推动农业增效和维持动态的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资源配置效率受到限制,一国的粮食安全将会面临诸多挑战。由于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使资源配置效率未能随着粮食产能增长而持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受到抑制很大程度上制约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和粮食产业结构调整。

三、粮食安全风险

如果资源配置效率不能得到持续改善,从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看,粮食的可用性的风险比粮食的可获得性和粮食的效用风险更甚。粮食的可用性的风险可能来自粮食生产潜能下降;粮食的可获得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粮食进口的供给冲击和粮食产业可持续性脆弱;粮食的效用风险可能来自于粮食支持政策执行不到位。

1. 粮食产能风险

目前,生产领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粮食生产潜能下降。粮食生产潜能是资源、劳动和技术等因素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粮食生产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粮食生产潜能的重要源泉,后者主要依赖于耕地、资本、智力投入的增加及劳动生产效率改善。如果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能够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考验是农业科技进步和智力因素的投入。2004年~2014年,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2.3%,其中,粮食单产的贡献率达到85%。粮食单产提高的推动因素是科技进步,如高产品种推广和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质要素投入增加。在短期内,粮食持续增产的最大困难来自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和农民利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较低,后者主要源于农民利用新技术受到粮食生产规模和预期收益的制约。智力因素投入的障碍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后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比上升的情形下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粮食生产和日常管理需要务农经验的积累,目前务农者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恶化,平均年龄达到55.3岁,再过10年,当这一代勤勉的务农者逐渐退出农业经营领域,如果缺少新加入者或新加入者缺少务农经验和勤勉品质,改善劳动效率将变得比较困难。

2. 粮食市场风险

粮食安全的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引起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的风险更加复杂。粮食安全高度依赖粮食价格变化和农民收入变化,后者依赖于要素报酬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中,粮食价格变化将为生产者提供信息、刺激生产和分配收入的作用。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特别是粮食价格下降,将扰乱价格预期、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土地租金上升,倾向于压低农业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对于高涨的生产成本,粮食价格偏低将压低种粮利润,降低了利润作为生产刺激和长期粮食安全指示器的激励作用。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特别是粮食价格上升,将提高部分低收入者的粮食消费价格并破坏粮食的可获得性。在国家缺少为7000万低收入者提供出售粮食的供给网络和保障基本食物需求时,国内粮食价格持续提高将引起部分低收入者的经济福利下降。因此,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主要是种粮农民积极性不稳定和低收入者的粮食需求得不到满足。

国际粮食市场风险体现在外部供给冲击和价格冲击。外部供给冲击来自于未被预见的诸如粮食歉收、战争和禁运等供给侧的冲击。在未来国内粮食需求缺口扩大和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形势下,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粮食成为确保粮食安全和稳定供给的常态。在粮食进口中,所占比重较低的稻谷因主要的进口国家集中在亚洲地区、与中国具有相似的气候条件、国际贸易量小和进口市场集中度高,缺少其他可供选择的供给来源,国际稻谷市场似乎不可信赖。由于进口总量中比例较高的大豆和豆粕的供给来源多元化、市场集中度可以分散,供给不确性较小。就国际粮食进口对粮食安全、农民的收入和就业而言,国际粮食价格变化的实际影响取决于国际粮食价格变化超过国内粮食价格的程度和农户、市场的调整程度。真实情形是,国际进口粮食到岸价格低于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大豆和豆粕进口增加反映出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刻意寻求降低成本的动机;谷物进口增加反映出国内对高品质的谷物需求和低成本的饲料粮需求增加。农户尤其是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农民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大豆种植规模急剧缩减甚至豆农转产等问题突出。以黑龙江省为例,大豆种植面积从2010年6735万亩缩减到2013年3015万亩,豆农将土地转作玉米生产,玉米丰产进一步转化为玉米供给压力。2014年以来,玉米大量进口和高粱、大麦等粗粮进口替代玉米,加重了消化国内庞大的玉米库存的压力,国内玉米价格下跌明显,一定程度上抑制种植玉米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收入增长。相反,当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时,特别是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出口关税和数量限制措施,粮食进口的边际成本增加可能抑制国内粮食进口。考虑到此时国内有剩余农民和为数不多备用的土地可以随时投入和积极响应国际粮食价格冲击,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主要是粮食进口常态化挤压农民生存空间。

3. 粮食产业风险

粮食产业可持续,反映在自然层面上粮食生产能够满足粮食的代际需求和不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经济层面上能为粮食生产者提供恰当激励使之扩大再生产;在社会层面能为粮食生产者提供足够的收入维持体面生活和稳定的从业人员。粮食产业可持续性比较脆弱。在自然层面上,由于以数量为导向的粮食支持政策催化和忽视对农民环境保护的激励,粮食生产正在遭遇资源环境的倒逼。在经济层面上,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以后,农民工的工资上升带动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农村土地供给缺乏弹性推高了农村土地流转租金,收益偏低的粮食生产不能为生产者提供足够的利润激励,粮食生产的副业化、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蔓延。在社会层面上,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彻底实现市民化,形成日渐固化的农业兼业化经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陷入僵局。目前全国范围内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所占比例30%左右,占主导地位的是规模狭小的传统农户生产,远不能为农民安心务农提供维持体面的农业收入,而种粮农民在非农忙季节的就业机会匮乏。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农民依然处于底层且经济流动性较差,出现阶层固化现象,对农民的职业身份缺乏认同。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后,农业部门大量的精壮劳动力继续流失,将阻碍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改善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二代农民工轻视农业和去农化倾向明显。粮食产业可持续性比较脆弱,其潜在风险是破坏粮食再生产中的“物质循环”和“人的再生产”。

4. 粮食政策风险

粮食支持政策对粮农的激励效应递减,粮食补贴性收入不能真正形成农民生产性投资,粮食价格支持扭曲粮食市场效率。[21]2014年,国家调整粮食支持政策,明确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转向目标价格,以确立粮食市场价格随行就市的调节机制。目前国家只是对大豆、棉花实施了目标价格,对小麦、稻谷的目标价格尚未实施,可能的困难是确立目标价格的标准和粮食目标价格差额补贴的执行成本较高。为缓解粮食补贴的中央财政支出压力和提高粮食补贴的精准性,国家调整粮食补贴政策的方向,在WTO框架内增强职业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鼓励粮食主产区的新增粮食补贴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需要补贴的农民家庭数量庞大,粮食补贴总额被稀释、粮食补贴标准偏低,种粮补贴对普通农民保护力度和激励作用不足,而且在部分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不与粮食种植品种或粮食品质相挂钩,弱化农户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和提高粮食品质的积极性。国家调整粮食支持政策,释放出来的信号:主要由市场机制配置粮食生产资源、由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粮食市场价格;农民不种粮拿不到补贴、农民专业化种粮或加入农民合作社才能拿到补贴。由此形成的粮食政策风险:农民种粮意愿和投入积极性下降,部分地区出现抛荒、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现象;粮食市场价格下跌引起部分地区的“卖粮难”问题;职业农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未缩小,而普通种粮农民与职业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普通农民将日益陷入相对贫困状态,老龄、妇女务农者更甚。

中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已经超越粮食生产本身,粮食安全的公共性、资源环境的外部性补偿和粮食流通、贸易领域的利益失衡等问题突出。如果缺乏改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恰当激励,不能对收入边缘化的种粮农民给予保护,不能对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给予适当补偿,利益分配失衡下的粮食持续增产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能立足国内,提高粮食生产潜能和粮食产业可持续性,粮食进口常态化的外部冲击迟早会使国内粮食市场受制于人,稳定粮食供给和大国粮食安全的处境堪忧。

四、粮食安全风险的防控思路

防控未来的粮食安全风险,必须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在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框架下,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资源配置效率弥补资源不足,明智地利用农业资源发掘国内粮食生产潜能和依靠国外粮食进口,稳定粮食供给。同时,配合政府纠正粮食生产中市场不完善与粮食流通、粮食国际贸易中的分配性失灵问题,理顺粮食再生产中的利益关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

1. 以改革释放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以改革促进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粮食生产潜能。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地方政府粗放型用地行为的约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村耕地市场化流转与集中。推进农业水资源的定价机制改革,利用市场、政府“两只手”纠正农民在利用土地、水资源中的短视行为与生态环境破坏。改革户籍制度,以新型城镇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永久定居城镇,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高粮食生产劳动效率。推进农业种养结合,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扩大饲料粮和优质品种的粮食种植,提高农业资源的效能。

2. 以农业制度创新促进粮食生产者收入分配公平

制度创新的功能是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责权利、稳定生产预期与获得潜在收益。政府主动引导农业组织形式演进、调整粮食支持政策和实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农业制度创新培育粮食产业竞争力,平衡粮食生产者与其他群体、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积极改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交易、保险、信贷市场等方面的交易弱势地位,扶持传统农户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变,弥补传统农户生产的短期收益和长期国际竞争力的不足。粮食支持政策调整,兼顾市场效率和分配公平的价值导向,实行“价格+补贴+公共投资”的模式,灵活运用价格支持、粮食补贴和金融手段,增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激励和向种粮农民的转移收入作用。转向粮食目标价格补贴,继续实行粮食临时收储稳定粮食价格市场;完善粮食补贴方式,锁定职业农民作为粮食补贴的主要受益对象,用足粮食支持政策的补贴空间。建立跨地区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以粮食主产县为载体加强粮食主销区政府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利益补偿责任。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食物需求和健康营养,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

3.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均衡农业资源过度流出,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智力反哺农业,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富裕。市场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增强地方政府服务农业的功能,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引智和培育职业农民的财政投入,弥补农业生产的短板。形成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激励农民种粮,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对粮食需求的调节作用,完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鼓励工商业农业企业与种粮农民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让粮食生产者分享流通中的部分利益。粮食主产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转移,推动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三产融合为载体,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时间均衡利用,扩充农民收入来源。

4. 协调内外政策监控粮食国际贸易

遵循WTO框架协议,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管制粮食国际贸易,谨慎应对粮食进口的外部冲击。政府灵活利用进口配额、关税、非关税手段对进口谷物进行数量和价格管制,与走出去的农业企业的订单农业相配合,稳定粮食进口来源。在国内粮食价格走低时,运用进口配额、出口退税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管制大豆进口数量和进口价格,降低国产大豆的生产成本和提高品质。增强国内粮食产业保护力度,加强“绿箱补贴”中的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地区扶贫和国际粮食援助的财政支付水平,用足“黄箱补贴”中的粮食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提升长期的粮食国际竞争力和粮食出口比较优势。

摘要:资源配置效率是提升粮食生产潜能的主要源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改进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的经济基础。耦合市场和政府力量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而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机制、农村要素市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粮食主产销区的利益调节机制等因素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基于此,中国可能面临粮食产能、粮食市场、粮食产业和粮食政策等风险。防控未来的粮食安全风险,必须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配合政府纠正在粮食生产中的市场不完善与粮食流通、粮食国际贸易中的分配性失灵。

安全风险防控 篇9

1. 电力信息技术的风险。

通过对电力信息风险的分析, 能够较为有效地保护好整个电力信息系统。首先我们不难发现, 此信息系统有十分明显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其中。其中这些风险具有多样性, 既可能是外在客观问题, 也可能是系统本身所存在的风险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电力信息系统要保障好电力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才能进行有效的替代工作。

2. 电力信息系统的防护。

上面所提及的物理安全是指本系统中软件、硬件以及各项物理设施的安全隐患;而针对网络问题, 则包括了网络结构安全和权限控制问题等。针对网络安全问题, 需要一个独立行之有效的合理布局, 保证其中一个程序系统出现了问题以后, 问题不会导致其他系统一起瘫痪, 如此就应当设置一道行之有效的防火墙。

行之有效的管理安全, 是逐渐完善电力信息系统安全措施的有效方法。而如何提高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风险防范的技术防控水平, 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技术

1. 信息的权限安全访问。

在电力信息系统中进行身份认证, 从而保障权限管理的安全系数, 只有在进行了身份识别以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权限操作, 这样不仅对人员管理上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在系统安全系数上也有了新的改进。这项技术,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信息系统在责任人上有一定的责任义务和操作正常性, 进而保障整个操作的有序进行。

2. 信息的传输安全保障。

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确保信息安全的传输, 是检验一个信息传输系统对数据加密程度的一项重要检测标准。而这些都应该是在设计电力信息系统中所要考虑的因素。在规定的网络内进行有序的数据交换, 是对本系统的一项重要考验, 所以做好加密, 处理好黑客、病毒的入侵, 也是保障电力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3. 安全隔离技术。

在电力信息系统中, 公用互联网并不能作为主要的网络来源, 而这个网络是电力企业内部的网络, 防火墙和相关的入侵检测系统都是其保障措施的一个重要装置, 是保障自身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任务的安全隔离。在保障了一系列职责之后, 假如说一旦出现了黑客入侵, 首先要确保的是整个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那么将整个系统与外界隔离就是这个技术的最大保障, 也是对整个系统的一项重要安全措施。

三、针对系统层面的安全技术

1. 针对电力信息系统的操作系统。

在计算机发展的当今形式下, 一个操作系统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这个系统。而这个操作系统是否属于安全的对于电力信息系统而言有着很大的潜在风险。针对这个问题, 应该对操作系统进行严格规范化的改进和不断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及时进行病毒清理。

操作系统是关乎到源头的系统, 一旦出现闪失将是对整个系统的沉重打击, 这样在即便有良好的操作权限控制下, 也无法正常的进行工作, 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如果不能及时的修复将是对整个电力信息系统的沉重打击, 甚至会影响到相应的产业链结构。

2. 电力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安全。

信息化的建设, 无疑是建立在数据库建设上的, 电力信息系统也是这样一个存在, 如果要保障系统安全, 数据库的安全永远是最为重要的。而数据库的不安全因素就在于权限要求中录入和导出的差异问题, 其中在数据库共享的时候, 是最容易导致数据库异常的时候, 而如何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这就需要深思熟虑了。首先针对权限访问, 我们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做到身份验证, 从保障作业人员的正常, 做到信息数据的安全。其次对于录入和导出的差异, 我们也进行相应的权限安全措施, 让每一个用户必须在一定的安全数据共享下才能够进行, 从而保障数据库的独立完整。

在电力信息系统遭受到不同风险的时候, 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和相应的信息安全系统, 是对此类威胁的一项有效措施。也只有不断的总结同类经验和教训, 才能更为完善的完成电力信息系统的风险预控建设和信息安全系统, 从根源上提高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保障系统的有序进行和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冯登国, 张阳, 张玉清, 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述[J].通信学报, 2004, 25 (7) :10-18.

安全风险防控 篇10

1 计算机安全防范的意义

在计算机应用过程, 需要为其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质量。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 应该积极的明确计算机的安全管理理念,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安全知识, 能够实现自我对计算机的安全进行防护, 保证计算机使用的有效性。如果计算机能够安全运行, 就能够保证一些重要使用数据的安全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如果不法分子对计算机进行恶意攻击, 就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使得一些机密数据出现泄漏现象或者导致个人隐私泄漏, 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 积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计算机系统网络的信息安全防范现状分析

2.1 网络信息安全现状

在发展过程中, 已经越来越重视网络的安全问题, 并且已经针对其中的安全问题, 构建了一些完善的防御系统, 例如:防火墙墙、漏洞扫描、IDS等, 能够实现对网路外部存在的危害源的全面监控,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信息安全。但是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终端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并不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 十分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不利于事业的单位的持续发展。

2.2 计算机病毒分析

所谓的计算机病毒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工作过程中, 隐藏在某种介质中渗透到计算机中, 能够改写磁盘的相关内容, 就会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破坏, 甚至会导致数据泄露, 严重影响了信息安全。通常来说,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主要包括了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宏病毒等。

3 计算机系统网络的信息安全防范存在的问题

3.1 人为因素分析

计算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至关重要, 但是, 通常都是由于一些人为因素导致计算机的数据信息安全出现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们工作的开展。就现阶段来说, 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 成为了人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自身利益, 通过计算机对相关的系统以及数据安全进行破坏, 甚至有一些人将一些恶意的木马以及病毒植入到计算机, 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2 非人为因素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 除了人为因素, 还包括了非人为因素。所谓的非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计算机自身存在的问题, 例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硬件故障主要指的是电磁波会对信息的安全造成干扰, 因此, 在此种状况下, 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能够减少故障所带来的损失。

4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措施

4.1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

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 积极对网络技术进行研究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因此, 应该积极加大对网络技术的研究投入, 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控制,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其次, 还有积极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保证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总的来说, 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局域网, 将其范分为各个部分, 然后在采用区域网络实体利用隧道技术连接成各虚拟的独立网络, 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加密, 采用虚拟的方式相应的数据进行传输, 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信息被窃取。

4.2 加强对加密技术的利用

在实际的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中, 存储加密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是整个加密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的存储加密技术主要指的是在计算机信息储存过程中, 对数据信息的安全进行控制, 依据不同的加密方式, 能够将其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其中密文存储通过相应的加密模块或者一些加密算法进行转换而实实现;存取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权限的合法性进行区别, 从而进行限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所谓的传输加密技术主要指的是对信息加密技术进行处理, 从而保证信息在传输数据中的安全。通常来说, 传输加密技术能够分为线路加密和端-端加密两种类。线路加密技术是对信息的不同的传输线路进行加密, 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端-端加密是在信息传输开始之前就应该对其进行加密, 通过信息数据包, 将数据以不能阅读或者不能识别等形式进行传输, 当传输工作完成以后在对数据进行解密。另外, 在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管理工作中, 密钥管理加密技术以及确认技术也能够对信息数据的安全进行控制。一般来说, 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密钥的媒体有半导体存储器、磁卡或者磁盘等, 并且其安全管理环节涉及密钥的产生、保存以及销毁等环节, 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密钥进行控制, 从而那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所谓的确认加密技术主要指的是工作人员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共享范围进行控制, 从而达到保证信息数据安全的目的, 并且还能有效防止他人篡改或者伪造。信息安全确认系统包括:身份确认、消息确认、数字签字等, 此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

4.3 加强对杀毒软件的应用

在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 首先, 应该从自身提高计算机安全防护意识, 可以自主安装一些杀毒软件, 积极对计算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查杀。例如:瑞星杀毒软件, 它的主要以瑞星云安全为基础进行设计一款杀毒软件, 能够实现对电脑外部所有病毒的预防, 它主要采用全新引擎对木马进行扫描, 然后在结合云技术对相应的文件进行分析, 不仅能够确定相应的病毒, 还能在第一时间内提供相应的处理措施。另外,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工作人员还应该在局域网中划分VLAN, 将业务专网与行政专网隔离, 还应该积极设置防病毒服务器等措施;在防毒服务器设置过程中, 确定一个计算机作为主机, 选择一些网络版的杀毒软件, 将其和电脑终端进行连接, 然后在局域网内所有的电脑上安装该杀毒软件的客户端, 就能够实现对局域网内所有电脑的统一监控, 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5 总结

综上所述,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 积极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应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从不同层面出发, 制定完善措施,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闫雨石.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的安全维护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11) :73-74.

[2]白箫扬, 李波.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与建议[J].信息化建设, 2015, (12) :92.

[3]舒翔.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与建议[J].科技传播, 2015, (20) :89-89, 100.

上一篇:网络搜索引擎使用技巧下一篇:外国美术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