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质量管理

2024-06-21

图书馆质量管理(精选十篇)

图书馆质量管理 篇1

1 实施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意义

实施质量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质量意识, 有助于图书工作者对图书资料形成和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的理解与认识。

高校图书管理服务的质与量未进行系统的测定和度量, 对图书管理服务的质与量缺乏系统全面地测定和度量。因而需要结合图书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引进、移植其他管理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 以指导图书管理的实践活动。

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基本上处于“你来我借, 你走我闲”的被动状态, 未顾及用户对图书资料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专指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难以适应高校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引进质量机制来强化图书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图书管理运作的透明性差。导致图书馆工作与社会的隔离。因此要让社会真正认识和了解高校图书馆的工作, 需从多方面进一步努力。而确立质量和利用者的中心地位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2 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内容

2.1 文献采访工作的质量管理

图书、资料、期刊文献是大学图书馆的组成, 采购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图书馆的形象, 所以确保文献采访的质量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做好深入的调研工作,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 这样即避免了资金浪费又提高了图书、资料、期刊的利用率, 同时, 应做好读者需求的调查研究, 征求读者意见, 掌握读者阅读倾向。采访人员应熟悉和了解各出版社的性质及出版内容, 不断关注出版动向, 定期跟踪重点出版社的信息, 以增强购书的针对性。

2.2 图书分编工作的质量管理

随着图书馆网络化的建成, 图书分类、编目也由传统的手工编目转化为现代化编目。因此, 对图书馆分类、编目要求很高, 如果编目分类有错, 将导致图书上架的错误, 给读者查找资料带来困难, 使图书资料不能被利用而闲置。图书馆进行微机管理后, 高质量的分类、编目可以给读者带来很大方便, 读者可用索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在书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查询。图书分编加工以后, 要送到各阅览室、书库进行分类上架, 高质量的分类、编目给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上架、排序带来很大方便。

2.3 书库与文献中心的质量管理

书库与文献中心是直接面向读者服务的, 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化技术条件基础上的图书馆开架书库和学科文献中心是将图书期刊的收藏、借阅、咨询为一体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的应用, 遵循“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原则, 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展读者服务工作, 大大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 为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改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然而在这种模式下, 由于读者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极易造成图书期刊的架位错乱、丢失和破损, 因此, 提高开架书库的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4 电子阅览中心的质量管理

电子阅览中心是通过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 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 网上数据库文献资源服务超越了时空界限, 对校园网内, 甚至校园网外的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专门开发馆内各种馆藏信息在校园网上发布。其中包括图书馆简介、专题题录、推荐书目、新书介绍、信息查询、问题解答等, 通过"网络导航"检索浏览其它图书馆和网上的信息, 读者的咨询和建议可以方便地利用主页上的电子邮件按钮进行。电子阅览室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指导用户上机阅读检索, 收集用户意见并及时反馈, 对电子出版物的整理清洁和贮存, 作好宣传咨询工作。电子阅览室人员在和读者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检索课题的实质, 制定最佳的检索策略, 运用最恰当的检索方法, 以帮助读者找到最准确最完善的信息。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的不断完善, 电子阅览室的自动化系统逐渐与全馆融为一体, 电子阅览室质量管理如能进一步推广、完善, 必将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实现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的途径

实现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贯彻"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图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图书, 运用图书所蕴藏的信息为社会、为经济服务。要使图书资料发挥最大效益。作为图书管理工作者最根本的一点是要研究读者的取向理念, 达到读者满意。将读者置于图书管理服务的中心和主体地位, 以读者满意作为质量的核心;二是要构建科学的图书管理的质量测评体系, 从图书馆的馆藏、设备、人才资源和基础业务工作等多方面, 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档案管理的测评体系。

3.1 确立读者取向的质量理念

质量等同于读者, 读者满意是质量的惟一衡量尺度, 建立读者取向的质量理念, 将利用者置于图书馆管理服务的中心和主体地位, 完全从利用者的角度来看待质量, 将利用者满意作为质量的核心, 追求质量就是追求最大程度的使利用者满意。

3.2 构建科学的图书管理服务的质量测评体系

3.2.1 做好图书资源的优化工作

首先, 在馆藏资源方面, 要从收集范围、种类、载体、渠道和途径等各个环节把关, 力争在保持最低限度的馆藏数量的条件下, 保存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应根据高校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及服务对象, 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收集、积累, 使馆藏信息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与教学需求达到一定的耦合程度;在设备资源方面, 要借助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 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在人才资源方面, 应拓展人才来源渠道, 尽量充实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素质和业务能力,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

3.2.2 打好图书管理服务的业务基础

在基础业务工作中贯彻质量标准是对图书资料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图书管理服务水平的必要前提。因此, 一定要重视各项基础性工作, 确保各项基础业务工作稳妥扎实。

3.2.3 创造良好的保管环境和条件

图书馆馆藏环境和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资料的保存期限的长短, 也是对图书馆管理进行质量评价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3.2.4 充分做好图书资料的利用工作

具体要求为:图书馆工作人员高质量的服务意识和态度;检索工具具有一定的数量、种类和配套性;对图书资料利用者各项数据的准确分析, 如借阅数量、借阅类型、借阅要求、借阅效果等;对利用者进行经常性的预测研究, 包括图书资料信息的需求动态分析、重点用户跟踪调查、用户潜在需求与临时需求的特点、周期性需求变化等。图书资料的利用服务水平是评价图书管理水平和图书馆工作总体质量的出发点和标准。

3.2.5 开展好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协作

如:进行信息交流、组织参观学习、联合举办图书陈列展览、轮流主办学术报告会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等, 从而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促进高校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上等级、上档次

3.3 加强质量管理应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质量控制系统中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 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质量管理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3.1 要提高政治素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图书管理工作的职业特点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也是质量机制和质量管理对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必然要求。

3.3.2 要勤奋好学、精通业务、钻研理论

图书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各种门类的图书资料涉及多种学科, 只有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 才能做好工作, 提高管理质量。为此, 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图书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规律, 熟悉有关知识, 精通业务。要加强学习, 用理论武装头脑, 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智能型人才。

3.3.3 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图书管理工作要在知识经济和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必须注重培养各种能力, 特别是开拓创新能力。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加强学习外, 更要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3.4 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努力适应新的形势

知识经济的时代说到底是信息利用时代, 各类图书馆的作用将更为明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 一定要有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观念和意识, 只有创新才能开拓新的局面, 才能适应质量管理新的要求, 才能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 对于某一具体的图书馆来说, 其管理应该是结合本馆的实际, 确立集多种管理思想方法于一身的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作为其中的一种最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确保图书馆工作质量的稳定性, 能够弥补现有图书馆管理方法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不足。树立长远眼光, 从各方面加强质量管理, 以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每个图书情报工作者的追求和梦想

参考文献

[1]张玉凤.论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1, 2.

[2]黄秀金.论全面质量管理下的大学图书馆文献建设工作[J].情报探索, 2004, 1.

[3]刁建英.图书馆质量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天中学刊, 2004, 4.

[4]程亚男.图书馆工作概论, 2000.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篇2

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图书馆管理 创新

邱均平教授指出:最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不过,在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热潮中,大部分是介绍和跟踪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对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将从基本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图书馆管理工作与图书馆文化5个方面创新图书馆管理。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

1.基本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

2.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②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③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④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⑤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⑥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管理原则的创新

过去,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①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②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③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

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事务模式、专家模式、集成模式和协作模式。

知识管理的事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规范”,通过核心业务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它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作的自动化,或工作常规化、操作程度化、员工行为标准化,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员工。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低。

知识管理的集成模式着眼于“整体最优”,着重于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高,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低。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集成管理是图书馆常用的管理方法,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创新这些管理方法。

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是图书馆为保证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动员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做到最适质量、最低消耗、最优生产和最佳服务,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

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集成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集成管理,是指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文献信息资源、人员、机构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增强管理对象的交融度,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由此看来,图书馆集成管理只不过是实现了对图书馆管理要素的整合与集成,是信息管理的一种高级形式。一方面,图书馆集成管理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可以运用集成管理技术与方法来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图书馆知识管理吸收了集成管理中的“集成”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即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的角度来拓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应用。

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探讨 篇3

1.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是图书馆为保证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动员图书馆的全体员工, 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 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 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 做到最高质量、最低消耗、最优生产和最佳服务, 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图书馆全体员工参加质量管理;二是综合运用各种质量管理方法, 组成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三是包括业务流程和环节、服务方式和理念等不同层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 高校图书馆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障碍,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 部分高校对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和缺点, 并且这种管理潮流会很快过时。 (2) 部分高校图书馆员工对全面质量管理存在抵触。员工的工作态度及价值取向存在差异, 全面质量管理对图书馆员工有着更高要求, 导致员工对该体系认识不同, 产生抵制。 (3) 高校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的障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等级观念依旧存在, 高校图书馆内部的组织结构等级分明, 这种管理机制上的缺陷无法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4) 管理术语上的障碍。全面质量管理源于生产制造业, 其概念和方法中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术语的技术化和专业化导致高校图书馆员工理解上的困难。

3. 构建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把质量管理纳入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 对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需求、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能力都具有长远意义。第一, 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对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规划, 确保工作人员以积极的态度尽职尽责, 为高校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第二, 促进高校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让每一位馆员熟悉全面质量管理标准, 不断学习和实践图书馆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从而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持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图书馆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4. 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起指导作用, 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是读者满意原则。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目标,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要求其对读者负责, 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在高校内的读者的需要。第二是读者评价结果原则。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是对高校图书馆质量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考评工具,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读者的评价。这些评价可以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改进和发展的决策依据。第三是持续改进原则。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导致读者的信息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图书馆应该适应这种变化, 对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持续地进行改善。

5. 高校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建立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评价机制。一切以用户为主是高校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思想, 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以读者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该机制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增加读者满意度。

(2)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通过各种措施对全体馆员进行培训, 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发挥其创造性, 提高馆员的服务能力。使馆员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 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实施质量改进措施。高校图书馆要对高校用户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 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逐步改进, 对于不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的问题要纠正和妥善解决。

摘要: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也成为图书馆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探讨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毛蜀平.大学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与关键环节[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 (4) :70—71.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篇4

和用户联系起来,使他们能随时随地接受来自图书馆或员工/用户间的信息与知识;四是知识共享。图书馆应该吸收那些愿意并有能力参与合作与共享的员工、用户来组建图书馆的知识库,通过该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使知识共享成为图书馆内部结构的一部分[16]。五是鼓励创新。图书馆不仅要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而且要容忍创新失败,允许奇思妙想付诸实施。这种知识共享文化必将全面创新图书馆文化,同时也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氛围。建设这种知识共享文化的措施包括:

・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图书馆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如通过人员培训传送知识共享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庆典礼仪等创建知识共享氛围等。

・建立知识共享的技术基础,如建立图书馆网站及Intranet来快捷地进行知识交流。

・建立知识库。在图书馆的Intranet上建立知识库是实现知识共享必不可少的,其内容至少包括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主要用户资源、先进的工作经验与技术、图书馆工作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等。

・发挥高层管理者的示范作用。图书馆高层管理者可通过自身行为来强化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如高层管理者同员工进行网上业务交流与指导。

・制定知识共享原则,如允许每位员工都能通过便捷的方式访问知识库、鼓励每位员工对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24小时的上网服务、确保每个关键词都能在知识库中搜索、及时更换知识库中陈旧的知识、提供多种语言服务等[17]。

・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奖励政策促进知识共享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情报资料工作,(3):5

2 潘寅生主编.图书馆管理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 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4 南方等.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3):23-25

5 孟广均,徐引篪主编.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 CarlGustavJohannsen.Totalqualitymanagementinaknowledgemanagementperspective.JournalofDocumentation,,56(1):42-54

7 吴怡青.试论现代图书馆的集成管理.情报资料工作,2000(5):30-33

8 何立阳,盛小平.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112-117

9 杨熔.让知识管理走进图书馆――兼谈深圳南山图书馆的管理探索.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3):25-28

10 李桂华等.知识服务之运营方式探索.图书馆,2001(1):18-22

11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12 吴建中.浅谈21世纪图书馆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1):35-37,26

13 吴中伦.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企业经济,2001(2):25-26

14 李炳穆.迎接新千年到来的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01(1):12-17

15 SharonTengandSulimanHawamdeh.Knowledgemanagementinpubliclibrary.AslibProceedings,2002,54(3):224-239

16 盛小平.论知识管理的实现.图书情报工作,2000(7):39-41,36

浅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质量管理 篇5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与优势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是进入90年代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中一个为较多人认同的概念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环境终信息资源的组织形式,是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结合。因此,数字图书馆具有传统图书馆不可比拟的优势。

1、占用物理空间小。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个磁盘存储器终,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收集信息范围广。数字图书馆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還收录其他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更多需求。

3、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数字图书馆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资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现实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4、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二、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体系结构

1、资源库。资源库的功能包括存储和管理各种数字对象,通常是由关系型数据库来管理。应用程序通过资源库提供的库访问协议(RAP)来访问资源库。可实现存储、访问、复制、移动和删除数字对象等操作。与web上的信息所不同,数字图书馆中数字资源是以数字对象的形式进行封装的,一个数字对象包括:(1)一个全球唯一的独立于地址的长期标识符;(2)数字资料;(3)元数据,关于数字资料的数据。

2、命名系统。命名系统是针对长期标识符的分配、管理及解析的一个综合系统,CNRI为数字图书馆提出完整的命名系统“调度系统(HandleSystem)”,它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其职能是负责数字资源的全球唯一的、长期的、独立与地址的命名的分配、管理和解析。在取一个调度系统的名称空间,这样所有的本地名称在全球调度名称空间中将是唯一的。

3、索引与搜索系统。索引的创建可能是由机器的自动扫描、手工录入和干预,或者是这两者的结合。客户机把查询式提交给索引服务器,将返回相匹配的数字对象的URN(统一资料命名,如调度码)。索引服务还提供被索引信息的元数据和查询机制。

4、用户界面。用户界面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的接口。数字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最终服务都是通过用户界面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数字图书馆借助通用的Web浏览器作为其用户界面工具。此外,用户界面的内容编排和服务方式问题是很复杂的,不同的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简单灵活的需求首先就表现在用户界面上。

三、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软硬件配置要求

图书馆目前使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如ILAS等,均以MARC格式作为元数据的基本格式,其局限性在于不能占用较多的字符对文献资源的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如文献的目次、分析、 评价、引文、多媒体信息、置标链接等,不能满足数字图书馆以内容服务为主的特征。

1、系统的功能需求

资源的分布与定位是数字图书馆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当图书馆走向网络之后,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针对数字资源,主要分为元数据、对象数据、索引数据等。从应用的角度就会产生元数据、对象数据、索引数据三级分布的需求。

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的功能:(1)实现可接受目前已数字化的各类型、各种格式的文献(包括网页、电子文献、数据库等);(2)实现基于unicode内码、CNMARC和USMARC、DC自动转换;(3)原则上保留和改进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编目模块的各项功能,同时新增大量的数字化功能;(4)实现众多数字化处理软件的功能集成。

2、支持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

服务器是数字化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硬件设施,数字图书馆建设所要求的服务器应具有以下的特点和功能:第一,扩展性。服务器要能够从低档配置一直到能够处理TB量级的数据和数千个用户的高档配置,保证处理器和内存能够扩展,再现磁盘存储容量,在个处理器、内存和I/O配置之间没有冲突,可同时达到最大配置。第二,可缩放性。要求服务器结构高度模块化。用户很容易配置满足他们应用和需求的系统。只要简单的将CPU模块、内存和I/O板加上去就成了。大吞吐量的系统总线和I/O架构能够消除系统的瓶颈问题,并提供平衡的系统性能,及时把cpu和I/O配置到最大,也一样能够保证系统没有瓶颈。第三,可升级性能。要求服务器模块化的设计,能够迎合新技术和高性能做升级。系统能够支持新一代的处理器、磁盘阵列、磁带设备、外设卡和网络接口卡等。第四,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服务型。要求服务器没有单点是小、组件全冗余(控制板除外)将保护配置恰当的系统可以自动重新配置,并在故障后重新启动。第五,可管理性。要求服务器能够在网络上进行监控=减轻系统管理员的负担。

3、操作系统

(1)服务器。NUIX作为一种成熟、可靠、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平台,在部门级以上的高端服务器上,UNIX凭借其稳定可靠、功能强大、伸缩性好等优势,稳稳地控制uzhe主流企业级平台的地位。近两年来,主要的UNIX厂商纷纷推出功能更强大的新版本UNIX和64位UNIX。服务器选择主流的64位UNIX操作系统。(2)客户端。根据客户端程序所要实现的功能、文档处理速度和可靠性能及内码转换的要求,选择Windows2000或XP。

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1、关键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在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示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的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借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3、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的互借。

五、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有效配置系统元素,使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如何加强质量管理,强调信息知识系统建立、开发与使用的全过程中各项因素的质量,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全面优化,使之具有远程、快速、全面、有序等服务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1、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对象。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是管理者与全体员工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综合運用现代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用全面质量管理去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与使用的全过程。分析数字图书馆的组成可以看到,数字图书馆的质量管理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信息系统质量、工序质量、工作质量等。

2、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准备工作。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数字图书馆的优化组合,以用户为关注焦点,满足用户需求。其质量管理的实现方式就是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调动气力啊,在各项工作中预防为主,用防止的方式来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从而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水平。

3、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模式。20世纪30年代后,图书馆管理者又致力于把起源于制造业并在制造业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质量管理策略和方法运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形成了相应的图书馆质量管理模式。

4、数字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实施策略。

第一、P为第一环节,其内容是制定计划,确定目标。也就是说,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确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第二、D为第二个环节,其内容是依据P环节的要求,制定措施,并贯彻执行。计划已定,标准明确,系统管理者应放手把具体工作交给员工,自己则去抓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完成计划、确保质量要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三、C为第三个环节,其内容是对按照计划和实施步骤所做的工作进行逐项检查。质量检查是保证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所谓检查就是用规定的标准测定工作结果,判别此项工作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质量检查首先应该通过工作人员的“自我控制”及责任意识来防止在工作中出现偏差。同时也要通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来自我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

第四、A环节的内容就是对通过C环节已经判明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分别处置,纠正偏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未进行新的循环做好准备工作。纠正偏差的工作可能涉及到个人的工作。所以,要找出造成偏差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质量管理展望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篇6

1 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图书馆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指对知识的搜集整理获取、精心加工再造、妥善合理科学存储以及应用和广泛传播等过程中的管理;另一方面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包括了对知识本身的管理, 还包括了对与有关的知识组织管理、知识作为资产管理、知识使用设施管理、开展知识相关活动以及相关的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全过程化的管理工作。图书馆知识管理属于广义知识管理。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以及具体措施

2.1 知识管理在理论上的创新以及措施

图书馆管理是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 对图书馆的书籍和人员进行调配使用, 让馆内藏书得到充分利用, 完成图书馆传播普及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重任。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用科学系统知识管理新模式, 对图书馆所存大量珍贵资料进行科学配置及使用, 充分展示新时代图书馆的社会教育, 文化传播,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各项功用, 使图书馆传播知识、普及教育的功能发挥淋漓尽致。图书馆管理理论基础是传统管理学, 管理对象以工作人员、图书资料、文献信息等信息为主。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在规范知识的基础上, 实施的创新管理方式, 为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供了依据。图书馆知识管理还会侧重一些重要的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执行。

2.2 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措施

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包括:协助、集成、专家以及事物四大创新模式。知识管理协助模式应以全局为基础, 对各个方面知识全面统筹综合考虑, 不仅调动历年储备多种知识, 分期分批解决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经年累月积存复杂的问题, 还要求建立学习型组织模式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 培养科学自助又互助的管理理念, 培养图书馆管理人员或集体的改革进取完善优化意识。知识管理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把整体最优的观念当成关注的重点, 协调各个不同的部门, 采用集成的方法在图书馆管理中实现信息反馈和目标共享。使更多部门在功能决策中共同发挥作用。知识管理的专家模式在专业基础上确立核心业务, 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激励办法, 吸引专业性的知识人才, 使图书馆管理队伍中优秀的管理者具有更专业的素质。知识管理的事物模式突出特点是知识的规范化, 为确保重要业务及日常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不断发展, 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对重点业务知识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总之, 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是在规范知识的基础上, 实施的创新管理方式, 为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供了依据。

2.3 知识管理办法的创新以及措施

目标管理是传统图书馆管理办法, 这种方法虽然制定总目标, 但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目标不一致, 也不是所有部门员工统一行动参与, 不能很好地发挥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自觉地努力工作的意识, 难以完成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任务目标。图书馆知识管理方法不仅完善目标管理方法的种种不足之处, 还采用科学统筹集成管理方式, 对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成效作出贡献。图书馆知识管理提倡提拔和重用知识性人才, 把用户服务至上, 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宗旨。对用户的信息、数量、组成特点, 阅读方式, 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针对图书馆不同层次用户需求, 及其变化发展, 建立科学的用户信息交流渠道和客观的评价系统。从而强化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对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技能培训, 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中, 适应大数据, 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为新兴的电子阅读方式, 开辟用户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用信息化集成的知识管理取代传统的目标化管理, 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局面。

3 总结

总之, 文化的传承,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图书馆正是肩负着传播普及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重任, 只有使图书馆管理工作在理念模式办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适应信息化社会,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才能真正发挥图书馆的收集整理保存知识和传递普及知识的价值。所以, 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普及。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鹏.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D].山西大学, 2010.

[2]陈扬.知识管理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实施策略[D].天津师范大学, 2004.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篇7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与发展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和主基调,是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的迫切要求,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源泉。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变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各大院校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作用。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已经成为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重要保障。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图书馆管理知识起源于管理学领域,如今已经逐渐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图书馆知识管理除了对图书馆知识系统的管理以外,还包括一些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的资产的管理工作。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当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进行加强和改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进作用。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枢纽之一的图书馆,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将明显提高,人们必然把渴求知识、智慧、信息的目光,更加集中地投向图书馆,其社会作用更为社会所公认。在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管理对于其管理的理论、原则、概念、职能等各个方面,均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完善,这对图书馆进行科学性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图书馆服务被动性较强,对文献的管理也有重藏轻用的倾向。在新时期的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共建图书馆的服务职能需进行改变,正确把握创新发展和传承文明的作用。

2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中各个方面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管理内容、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图书馆文化内涵,均有所创新。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提高,都直接改变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如今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已不仅仅局限于文献借阅和封闭在藏书楼内,而是在充分享受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资源。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采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图书馆资源合理的配置和使用,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创新后的管理原则主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掘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增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八大原则。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这样一种能力叫做创造,其能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开发出做事的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现如今的图书馆已从传统图书馆成功转型为复合型的数字图书馆,因此,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就理所当然的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对市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有了新的要求和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枢纽之一的图书馆,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将明显提高,人们必然把渴求知识、智慧、信息的目光,更加集中地投向图书馆,其社会作用更为社会所公认。对于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是市校共建图书馆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 结论

综上所述,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文化内涵均进行了创新。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在主动地支配和使用图书馆资源。我国图书馆在实际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和塑造人本管理模式,不但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为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新理念,更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自身的发展优势相结合,努力开发高校图书馆知识网络管理系统,促进图书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方,武春发,叶瑛.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3-25.

[2]盛小平,何立阳.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3(1):36-39.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质量管理研究 篇8

1 图书馆采访工作的质量管理

图书馆采访工作质量管理是指在图书馆中的一个部门, 即采访部门, 以采访的质量为中心, 以其他部门为辅, 采访部门为主, 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 对采访流程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 以经济最小化的方式使客户得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最大满意度, 让读者、社会和图书馆实现多赢, 从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它构成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管理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 以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学校的总体规划、学校的性质、目标以及各学院的科研方向为出发点, 结合本校图书馆的馆藏及现在的经费计划来实施安排的一项工作, 其具有辅助性和其本身的独特性。

2 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核心质量问题

2.1 文献资源建设目标不明确

图书馆的管理就是一个文献资源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完善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是指引采访工作的指明灯, 只有明确了本馆现存在哪些文献,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 图书馆还缺哪些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 才能在总体的部门工作分配中明确采访部门的具体目标。

许多图书馆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随着市场的总体出版量大幅度增加, 而图书质量却良莠不齐的情况下, 图书馆采访工作者往往认不清哪些是图书馆真正需要的, 不明确本馆的文献建设目标, 却盲目的采购, 采访工作就只是一个质量的增加, 而不是采访工作质量的增加。往往造成图书的重复, 缺失或者采购到的图书不能发挥作用等问题。

2.2 馆藏文献体系结构不合理

一些图书馆的采访质量一直提不高, 究其原因并不是采访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技能经验问题, 而是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体系结构的设立本身就不合理, 使图书的归类界限不明确, 图书的管理混乱无序, 在这样的条件下, 采访人员在对图书采访做计划调查时, 对每种结构的图书的需求就会存在混淆和具体的不明, 一些图书可以放在这一结构中, 而又可以在另一个结构中, 诸如如此等的问题就会使采访人员在采访中重复采集或者漏采, 甚至采集到的图书就不是该种结构的图书, 这样不仅浪费了采集经费, 而对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馆藏文献的不合理带来的危害不仅只是图书经费成本的增加, 对整个图书馆来说, 它的不合理将会致使读者对信息的检索存在偏差, 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这样读者在推荐购买中就会大量提及, 采访人员在采访前读者荐购是其计划来源的组成部分, 此造成采购人员对图书采购的恶性循环。采访工作质量的持续低下。

2.3 馆藏文献特色不鲜明

一个图书馆的馆藏特色综合地反映了学校对相关领域发展的重视, 明确地反映出各个文献结构模块的优势和劣势。由于市场经济等的高速运转或者图书馆与高校的发展规划相脱节等原因造成当今图书馆的馆藏一刀切, 基于这样的状态, 图书馆采访人员对哪类图书该重点补充, 对哪类图书该做适当的消减没有足够的认识, 这就导致了图书采购重点没有得到把握, 从而出现有些板块图书的闲置, 而一些模块图书却出现缺失或者供不应求的状况, 此问题同样对采访工作的质量造成极大地影响。使得采访人员的采访与学校的长期规划目标相背驰, 图书的采购失去意义。

2.4 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不具有协作性

高校的扩招造成了对图书量的增加, 于是在许多高校出现了这种情况, 图书的增加只是偏重对某一类图书的增加, 譬如重视对纸质版图书的大幅增加而忽略电子图书系统的建立, 或者偏重电子图书系统的建设而忽略了纸质版图书的增加, 总之就是使得两种图书之间极度的不平衡。这只是采访人员工作质量低的一个现象。

图书馆的各个管理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 离开任何一环的工作都会使相关工作受到影响, 一些高校总会存在这样的现象, 馆内的各个部门相独立, 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作, 文献的流通存在滞凝, 使得采访人员不知道读者对前期采购的满意度, 不知道资源的运用所达到的层次, 在没有流通部对其图书的运转, 前台服务人员没对下期图书的预告做一定的宣传, 使得读者对图书的动态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那么采访部门是在朦胧中独立前行在无援的丛道上, 不知该如何前进。而我们知道在一次采访中, 或多或少采访的图书总会出现重复, 内容偏离了教学研究需求的状况, 若采访部及时与流通部门不进行及时沟通协调, 对图书的采访手段进行调整, 则采访工作的偏差将会继续扩大, 重复率大大增加, 甚至使馆藏图书的馆藏价值与图书数量成反比, 重复图书反而占据了大块位置。

2.5 文献采购渠道不满足要求

图书馆招标是高校近年来普遍采用的采访工作的一种模式, 招标过程中, 由于参与招标人员多数来自其他一些非专业采访部门, 他们对图书馆的工作业务不甚熟悉, 在招标过程中往往重视的是供应商的书刊折扣或者资质, 而不重视图书是否符合本校及本馆的实际需求, 从而阻碍了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流程的优化改进。

由于现在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 出版社屹立在各个角落, 出版商更是比比皆是, 各种销售渠道销售手段毅然兴起, 采访人员面临这样的情景已是对图书采购需求的一种挑战, 而对图书的采购中采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可避免, 有些采访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相应的销售渠道, 这不但使得图书来源的单一化, 一些图书甚至采访人员会在这些销售中找不到, 更甚者所采购到的图书根本不符合学校及图书馆的实际需求。

2.6 读者的意见没有得到有效征求

图书馆面对的是直接的读者, 它主要是为读者服务, 读者的需求就是图书馆的需求, 在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中, 一些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采访计划的制定的数据来源中就把读者的意见这一块给省略, 使得采访就是为图书馆采购, 而不是为读者采购。

许多图书馆明确地知道读者对采访工作的的重大意义, 但由于在读者信息的征求当中方法单一, 得到的信息太过片面, 不能代表大部分读者的需求, 而一些图书馆又出现使用的方法过多, 使得方法之间的问题相重复, 得到的读者意见数量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访人员因为自身素质等问题, 不能对这样大批量的信息进行重点分析和把握, 导致最后的结果偏离了读者所需的重点, 在偏离了读者需求下采购的图书最终将也是一次失败。

3 图书馆采访工作质量的确保与提高

3.1 图书馆采访前的质量控制

高校图书馆采访前的质量管理也就是对采访前的工作的一个科学、合理的准备使图书的采访质量得到提高在采访前可以实施以下几点: (1) 选择优质的图书代理商图书馆通过对图书代理商进行公开的招标竞争, 在众多的代理商中选择为我所需, 图书质量高、服务能力强、信誉良好的代理商, 使得经费和质量得到双赢。 (2) 制定采访工作的质量目标, 这是采购图书之前,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现有馆藏, 馆藏建设目标, 学校长期规划目标, 学生的总体需求, 教学科研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购书的经费预算等制定明确的采访实施目标, 有针对性地购进图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相关教师共同参与图书的采购。 (3) 加大提高采访人员的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在采访工作中需要对读者的需求及意见等进行调查, 为了图书采访质量的提高, 就要深入到读者的群体中去调查, 去细致地了解和分析读者对图书的需求, 从而使得为采访人员的采购提供明确的方向,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最终采访质量和采访工作效益都会得到一个全面的提高。

3.2 图书馆采访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图书馆采访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提高: (1) 了解教师需要, 对书目进行预订。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应到学校教务处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 相应的授课教师及课程安排情况, 采访人员根据所了解的情况, 有目的和选择地将书目送给教师进行分类和选择, 使各渠道的书目与教师授课的专业相符, 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专门的平台, 让教师把自己所需或学生所需的书目进行反馈, 从而提高采访的质量。 (2) 现场采购, 提高图书采购的准确性。现场采购到中标的图书公司, 这种方式可以更直观、准确地避免靠书目介绍预订图书的盲目性, 采购人员要提前组合好采访团队, 做好采访前的一切准备, 到达采购场地后, 最重要的是做好图书的查看工作, 要切记的就是采访中要携带笔记本电脑或者便携式数据采集器, 从而提高采购的准确性, 保证了图书采购的质量。 (3) 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零星地采访。采访人员要不断地拓宽采访的渠道, 利用网上信息作为其提高采购质量的辅助手段, 零星的采访主要是针对那些学术性强、出版数量少、急需或者不溶于买到的图书, 而网络的信息量大、检索快捷、小批量运送等特点正符零星采访的特点, 所以是一种较好地提高采访质量的一种渠道来源。

对于小批量的图书, 教师组团参加书市展, “教师选书”等方法也是比较有效地提高采访质量的方法。

3.3 图书馆采访后的质量控制

加强高校图书馆采访后的质量管理, 是做好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起点及依据, 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加强采访后的质量控制: (1) 通过加强图书馆对图书验收的质量监控, 采访人员购买到书后, 验收人员要根据预订的目录对图书认真细致的查看和验收入馆, 对到书时间, 清单是否清楚, 是否有加塞图书, 包装是否完好, 图书加工质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认真仔细地统计好定准率、差错率、到书率等。对不能到达的图书要注明原因, 并及时与书商联系, 这样不仅有利于书目的更快到达, 也为下次的采访奠定基础和经验。 (2) 对图书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书馆购进图书资料后经一定的工作程序, 对图书进行加工处理, 无论是销售商承诺的对图书进行加工处理, 还是图书馆自己进行加工处理, 都要有一套明确的质量加工标准, 只有严格地遵循质量标准, 才能达到加工图书的规范和质量的提高。 (3) 对文献编目的质量控制。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找规范化、CALIS联机中心数据全的编目中心, 利用网络技术, 最大限度减少书目的加工量, 有利地保证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数据质量。在以上的基础上, 对质量监控的内容进行界定, 使采访人员能更好地掌控图书质量。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对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 在具体问题中, 要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 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采访工作的质量。

摘要:变革中的高校图书馆给图书馆采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 认识和加强图书馆采访工作质量管理使图书馆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赢。

关键词:采访工作,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协作性

参考文献

[1]张范.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质量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0) .

[2]王建党.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 2010 (5) .

[3]马慧, 严涛.谈高校采访工作于沟通工作的协调[J].河北科技图苑, 2008 (5) .

图书馆质量管理 篇9

1. 文献述评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图书馆界为了提高服务的质量和用户的满意度,尝试了识别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进行了图书馆服务的数据统计,比如文献传递率,馆际互借率等。美国图书馆研究协会又出现了面向用户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指标集中在馆藏、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设施三个方面。随着服务营销理念的发展,图书馆引入了服务质量的理念,通过对比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感受和期望之间的差距来测量图书馆服务质量。加拿大学者Francoise Hebert率先将SERVQUAL用于评价公共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业务。Danita Niteck选定美国8个学术图书馆的1240名用户对馆际互借、文献和预定三项服务进行服务质量调查,运用SERVQUAL方法的5个维度和22个指标进行评价,显示出不同用户群体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期望和感知的异同。

随着研究的深入SERVQUAL评价模型在图书馆界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的引起学者的争论。Andaleeb和Simmonds的研究发现SERVQUAL原有的5个维度和22条指标只能解释64%的图书馆服务质量;Stamatopolos和Mackey则发现它们只能解释50%的图书馆服务质量差距。许多学者开始进行SERVQUAL的修改和评价方法创新。Herron和Altman认为图书馆服务质量测量有两种选择:用户的期望与服务质量的客观指标之间的对比,或用户的期望与用户对图书馆和图书馆管理者表现的感知之间的对比。基于此,Herron和Altman运用差距模型重新分析图书馆服务过程,建立了一个由100多个指标构成的用户期望评价指标集,这些指标涵盖资源、组织和服务传递三个方面。LibQUAL+TM这一旨在根据研究图书馆特点,融合SERVQUAL的建构,通过对大量用户的调查和数据处理,寻找新的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的质量评价模型应运而生。最终形成了服务影响、图书馆环境、信息控制三个维度2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

我国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初景利率先将SERVQUAL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我国图书馆界。任馨等则较早地介绍了LibQUAL+TM的研究。而服务评价体系的实践在我国也得到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宁波大学图书馆对SERVQUAL原型的应用,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对LibQUAL+TM进行一定修正后的应用等。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验证和完善上,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不能代表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效果评价。基于此,本文构建基于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对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评价的意义

通过评价可以实现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面向过程控制的长效机制。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方面强调是全过程的管理,而以PDCA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强调在过程管理中检查环节的重要性,因此评价是全面质量管理面向过程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全面质量管理实现面向过程控制的长效机制。

通过评价寻找不足,及时整改达到用户最大满意度。评价的一个维度综合绩效就是面向用户满意度的评价,因此,通过对用户满意度的调查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改进,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通过评价构建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机制和模式。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查找隐患和不足,通过评价可以找出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合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目前有关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有多种,而哪种更适合,更具有针对性,是要在评价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

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对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评价是图书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一环节,关系到全面质量管理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目标实现。因此指标的设计必须遵循科学原则。

普遍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是针对整个图书馆的质量管理,不是针对某一个图书馆的设计,要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同时也要体现出实用性,再好的指标没有办法量化考核,等于没有设计,因此指标的设计一定要可操作。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全体员工、全部业务,对其评价是复杂的过程,因此要正确处理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这也是指标设计科学性的体现。

4. 评价体系构建

从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来说,一个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价,就要结合政策的具体实施步骤来设计评价体系,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贯穿于政策实施的每个环节。遵循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结合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体系和模式,运用PDCA模式的管理理论,本研究从管理评价、资源评价、过程运行评价和综合绩效四个维度来评价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并借鉴上述研究的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访问图书馆界的专家、馆领导、实际工作者、以及参访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成果的图书馆来设计具体的指标体系。

管理评价体系,主要用来评价图书馆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视、规划以及机构人员的安排情况等。具体指标包括,是否有全面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以馆长为首的全体承诺,全面质量管理的主管机构设置,最高领导,各部门分领导的职责和全体员工的质量责任划分,以及体现上述规定的制度文件记录情况。

资源评价体系,主要是用来评价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资源支撑,包括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和信息资源情况等。人力资源包括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馆员素质,包括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态度、和用户的沟通能力等。以及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质量管理培训的情况。设施资源包括图书馆的现代化的设施、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资源情况,有资源数量方面的指标、资源利用便捷方面的指标,包括读者能方便获取书刊资料、能便捷查询下载数字资源。

过程评价体系,用来评价图书馆几大主要业务流程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情况,采编流程中,图书采访的方式、采访的质量、采访的规范性、图书编目的准确性、科学性等。流通流程中,图书排架的正确性,整齐性,图书超期、污损处理的规范性等。信息咨询服务方面,咨询服务的方式、咨询的业务范围等。

综合绩效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是基于用户满意的评价,主要考察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主要指标有用户的投诉率、图书的流通量、数据库的访问量、下载量,图书馆人员的进入统计、开放时间、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等。

5. 结语

随着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应用实践也逐步推广。对其进行绩效评估既是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基于PDCA模式的必要环节,也是推动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步骤。本文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但由于各个图书馆的规模、业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重心和层次的差别,这个指标体系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但是本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各个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调整各维度下指标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玲, 邓玲.海南大学图书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现代情报, 2006, (3) .

[2]杨芳.图书馆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关注点[J].情报杂志, 2004, (11) .

[3]卢莉华.读者满意———ISO9000族标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体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5) .

[4]肖鹏, 唐世纲.对我国高校引入ISO9000标准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 (1) .

[5]罗曼.图书馆ISO9000认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4, (6) .书馆学报, 2008 (1) :13-15, 32.

[6]马林, 罗国英.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7]孟广均, 徐引篪.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8]庄子逸.借鉴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J].图书馆学研究, 1982 (3) :18-26.

[9]宋彦军.TQM、ISO9000与服务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0]Karl Albrecht.Service America in the New Economy[M].New York:McGraw-Hill Trade, 2001.

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图书馆管理分析 篇10

关键词:柔性管理;图书管理管理;应用

柔性管理提倡以人为本,根据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调整,将其应用于图书管理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图书馆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服务意识,在文献资源的丰富、文献的查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与柔性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如今,图书馆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想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可实现管理的灵活化和人性化,我们就柔性管理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予以探究。

一、柔性管理理念概述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存在的,转变由定性的规章制度约束的管理方式,提倡管理的人性化,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迎合大众的需求,是柔性管理存在的最大优势。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应服务于人们,服务于大众,将柔性化的理念应用于社会建设中,更具合理性。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柔性化管理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恰到好处。一般来说,我国图书馆传统的管理理念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去执行,受到硬性制度的约束,管理手段过于机械化,管理理念存在滞后性。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特征,将人性化理念贯穿于整个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会营造良好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可畅所欲言,有利于创意性观点的采纳,对图书馆的管理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过于陈旧。管理理念是驱使管理行为、动作的关键,陈旧的管理理念会为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问题,导致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馆员在思想认知上存在滞后性,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只有在管理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才会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服务意识不高。长期按照硬性规定开展工作,容易产生惯性思维,不利于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构建是影响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直接关乎着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由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相对繁琐,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激励机制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包括图书的日常管理、借阅、登记、补货等工作,要求相对细致,若出现图书遗失或忘记登记的现象,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和激励制度,会为图书馆带来损失,管理质量下降。

三、柔性管理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增强馆员的归属感。将柔性管理理念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应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理念,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增强馆员的归属感,可有效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质量。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对馆员服务意识的训练,要尊重每个馆员的人格,理解馆员,根据馆员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待遇,在薪酬管理上要保证公平性和透明化,根据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贡献大小来进行薪酬的分配,更容易被馆员所接受,有助于赢得馆员的忠诚度和信赖度,是柔性化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此方式,能有效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不断的调整自己,增强职业道德,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明确了解服务的真正内涵,能让馆员放下芥蒂之心,更好的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让馆员感觉备受重视和尊重,可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南京图书馆为充分调动和激励馆员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为己任,充分发挥馆员创优的积极性,为馆员创造一个展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增强馆员的职业荣誉感,树立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法人榜样,在全馆员工中形成一种争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特制定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明星细则,对优秀馆员进行嘉奖,增强馆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南京图书馆始终坚持尊重馆员的个性发展,倾听馆员的意见与建议,并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联络馆员之间的感情,有效激发了馆员工作的热情。

2.营造和谐的閱读环境,提倡“以人为本”。图书馆是文化的聚集地,是文化储备的宝库,和谐、安静的阅读环境是必然条件。图书馆是公共阅读圣地,保证安静、和谐是重要基础。为了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应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服务于读者作为重要目标,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以全方位、系统性的视角来对待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为了更好的贯彻柔性管理理念,应实现馆内运营模式的创新,可以设立多个小型的茶水间和休息室,为读者提供一定的私人空间,营造平静、和谐的读书氛围。营造和谐的图书馆氛围,应在图书馆中贴上温馨提示语,以随时提醒要保持馆内安静的氛围,馆员要以微笑服务示人,要尊重人,利用情感来感染每位读者,以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以南京图书馆为例,作为江苏省文化版图的新坐标,南京图书馆禀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坚持人性化的服务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各种条件为读者营造和谐的阅读环境。南京图书馆新馆馆内设有读者座位3000个,信息点4000多个,并配有各类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建设均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标准。在功能布局上,南京图书馆主要体现以“用”为主、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开架为主要方式,实现藏、借、阅、咨询、管理的一体化。为更好地落实“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南京图书馆新馆实行全面免费开放,365天对外服务,开展阅览、外借、参考咨询、讲座、展览等各类读者活动,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服务,积极促进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南京图书馆仅2014年就开展公益讲座145场,讲座听众人数共计5.2万人次,其中“南图讲座”基层行巡讲41场,听众1.2万人次。

四、结语

将柔性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柔性化管理能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具灵活性和敏捷性,为馆员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增强其服务意识,管理更具人性化,提升馆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营造安静、和谐的图书馆阅读环境,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有利于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将柔性管理理念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中是创新的重要体现,迎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林楠.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应用研究[J].才智,2013,22:312.

[2]黄化雨.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132.

[3]郑秀红.柔性管理及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9:203-204.

[4]文淑君.柔性管理在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4,35:65.

上一篇:群众性教育科研下一篇:区间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