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应用效果

2024-06-03

技术应用效果(精选十篇)

技术应用效果 篇1

目前,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经营比较零散, 特别是田埂较多。一家一户5 m宽、7 m宽也得筑顺埂边界;土地落差比较大 (300 m落差在25~40 cm之间) 。至使横埂更多, 这样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机械效率发挥不出来, 而且土地浪费大, 利用率差, 根据调查测算每亩土地田埂就占11.8%, 有的更多,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土地多年未进行深翻深松 (只旋耕) 形成了犁底层, 土地通透性差, 不利于蓄水保墒, 土地板结;水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进行水田激光平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该项技术是现代化农业的模式, 能将科学技术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水稻生产的科学贡献率, 使水稻栽培技术、水田机械化程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水稻单产居同纬度前列, 亩均商品粮贡献率名列全国前茅。即向大农业、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发展, 形成规模, 树立典范。该项目的实施, 将为我县、我市、我省乃至全国树立一个楷模, 是现代化农业的示范, 是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 必将推动水稻生产向着精细农业方向发展。

一、国内外现状

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并明确指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放在突出位置。无水就无农业, 水是农业的命脉。大力实施节水灌溉技术, 改变目前灌溉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 成为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条件。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平整是提高地面灌溉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地面平整度对田间灌溉效率和灌溉均匀度见下表。

激光平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平地技术, 具有平地技术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近20年来,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高效地面灌溉新技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引进美国光谱精仪有限公司的激光平地设备, 在国内进行了激光平地技术的应用实践, 并在此基础上, 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中的“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研究”专题。应用研究显示, 平地精度达到了标准偏差值Sd≤2 cm, 平地精度指标每提高1 cm, 综合平地成本约增加15元/亩;田间灌水效率达到了80%, 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我国农田土地平整程度差, 加上灌溉管理粗放, 田间灌水效率只有50%~60%, 西部地区甚至更低。按土地平整状况改善26 cm左右考虑, 每亩平地的投入约为400元, 田间灌溉水效率可由平地改造前的40%~50%提高到70%~80%, 这就意味着灌溉用水量可降低30%左右。我县现有水田面积80万亩。如全部进行土地平整改造, 可节水27万m3, 在改造后的农田实施改进地面灌溉新技术, 并与其他农业综合措施相结合, 可增产粮食10%~20%, 使单方水粮食生产率达1.5 kg/m3以上。总体来说, 这项技术比较成熟, 投入产出率高, 直接节水效果显著, 为采用高效灌溉技术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项目应用推广措施

水田激光平地技术作为一种提高地面灌溉质量的重要措施, 被誉为改进地面灌溉的突破性实用技术。激光平地系统主要由激光发射器、接收器、控制箱和液压阀等主要部件组成。激光发射器发射一束极细的能旋转360 ℃的光线, 为整个施工场地提供一恒定的坡度基准。再利用大型拖拉机及平地铲进行组合作业, 通过驾驶员的操作, 带动安装有激光接收仪的平地铲把高处的土拖到低处, 来对不平整土地的平整改造, 实现土地的精密平整, 使其达到0.5~1 hm2一个田块。2003年, 方正县农机推广站率先引进该项技术, 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截至目前, 该项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推广范围覆盖到我县8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40多万亩的水田, 推动了我县新一轮的土地平整改造的高潮。目前, 该项目投资累计达到520万元, 主要用于设备及整地费用的投入。我县拥有耕地面积105万亩, 还有多半没有进行激光平地改造, 推广前景十分可观。

工作原理就是接收器装在拖平铲的支撑杆上, 从激光束到刀刃之间这段固定的距离视为标高测量基准, 接收器检测到激光信号后不停地给控制箱发送标高信息, 如果激光扫在接收器的上半部, 表明拖平铲刀处于完工表面的下方, 一个提高拖平铲刀的修正信号就发送给液压阀;如果激光扫在接收器的下半部, 表明拖平铲刀处于完工表面的上方, 一个降低拖平铲刀的修正信号发送给液压阀。 液压阀控制提升拖平铲的油缸, 该阀收到来自控制箱的修正信号后, 提升或降低拖平铲以维持正确的标高。从激光扫在接收器到整个动作在几个毫秒内完成。

三、项目应用推广效益

1.经济效益

(1) 提高土地利用率12%。

由于田块落差大, 池埂占地面积较大, 通过平整, 将大部分池埂移为平地, 每亩可提高土地80 m2, 按亩产600 kg计算 (可增产0.899 kg/m2) , 仅此一项就可增加产量72 kg/亩。

(2) 平整后的土地提高产量20%~30%。

其原因是通过植物释放其生长所需要的适量的水所获得的。水的平均分配改善了发芽和植物生长的环境, 提高了作物产量。平整土地后, 种植的水稻平均产量为610.8 kg/亩, 对比田为488 kg/亩, 比对比田提高产量20%加之多平出的土地粮食产量72 kg/亩, 增产11%, 总增产达到31%。

(3) 节水30%~50%。

利用激光平土地不仅可以实现对水的节省使用, 还解决了用水争端, 土地被平整到落差2 cm的理想标高应能得到适量水的灌溉。一般来说被平整的土地理想的水位标高为5~10 cm。经过平整的田块放水1次, 对比田就须放水3次, 这样就节省了大部分抽水用的油料费及电费, 节水效果显著。

(4) 减少化肥流失, 提高作物对肥料的有效利用。

土地经过精密平整后, 不仅水能得到精确的利用, 而且放水次数少, 水层稳定, 灌溉排水时可大大减少化肥的流失, 使化肥更有效的保留在作物的根部, 从而提高作物对肥料的有效利用。

(5) 提高机械作业效率20%~30%。

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由于田块中无池埂, 这样机械可以匀速前进, 减少因越埂产生的冲击和振动, 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田块变大, 减少了机车转弯次数和空行程, 大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减少了作业成本。

(6) 减少了用工量。

由于平地后池埂数量大大减少, 这就减少了打旱埂和水埂的用工量8个/hm2, 同时也降低了作业强度, 土地平整后可永久利用。

目前, 我县激光平地40万亩, 按610.8 kg/计算, 总增产31%, 即增产189 kg/亩。每年我县可增产粮食7 560万kg, 按2.6元/kg计算, 每年可增收19 656万元, 经济效益巨大。

2.社会效益

课堂教学技术应用方法、效果阐述 篇2

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亲自提一桶水去尝试、谈感受等教学方法。我认为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执教《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用让孩子感兴趣的动画把学生引入到三个儿子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同时,我在讲到三个妈妈提着一桶沉甸甸的水时,还让学生亲自提一桶水去感受水有多重,妈妈有多辛苦,从而达到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的效果。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效果 篇3

关键词:生物反应堆;温室作物光合作用;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1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35-2

1 实验的相关内容

选用山东省燎原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菌种、疫苗、设备以及玉米秸秆。试验地点是八一镇兰胜村、红菱镇小台村、王刚乡金大台村、沙河铺镇于家村。主要实验的试验作物为番茄、葡萄、辣椒、黄瓜、茄子、草莓。本次试验面积总计7.3亩。

1.1 使用方法

1.1.1 内置式反应堆 建造时间在育苗播种或定植前7天建造完毕即可。建造方法在种植行下或行间开沟20cm深,宽度根据要求而定,铺秸秆,撒菌种和疫苗,覆土,浇水,打孔,定植。菌种、疫苗制作菌种亩用量6-8kg,疫苗亩用量3kg。将菌种和麦麸按1:20、疫苗和稻糠1:20,拌匀均匀后加水,干湿度以用手握住即将滴水为准,避光透气发酵,堆积厚度10cm左右,4-5小时后可以使用。如当天使用不完,应放于室内或阴凉处,降温防热,第二天可继续使用,一般存放时间不宜超过3天。

秸秆亩用量为4000-6000kg。

1.1.2 外置式反应堆 外置式反应堆建造时间在农作物生长不同时期都可应用。外置式反应堆建造方法在大棚的一头,挖一个宽1-1.2m,深0.8-1.0m,长度不等的沟。将沟用单砖水泥砌垒或用厚农膜替代,然后在沟上沿作隔离层(箅子),在箅子上面铺放秸秆,一层40-50cm厚,撒一层菌种,一般3-4层,最后淋水浇湿,盖膜按机抽气。菌种用量亩用量4-5kg。

秸秆亩用量为2000-3000kg。

2 试验管理要点

建成后,每天开机,苗期5-6h,开花期7-8h,结果期10h以上。10天后,使用储气池中的肥水对西瓜进行冲施,每7-10d冲施一次。内置反应堆做完后2-3d,在铺完地膜的垄上面,每隔20cm用14#钢筋扎一排孔,穿透秸杆。定苗后,再在苗四周扎4个孔。外置式在反应堆塌实后,用木钎或竹钎在堆上扎孔,穿透反应堆,确保通气。头10d用储气池中的水对反应堆补水两次,之后用井水每隔十几天视反应堆干湿程度进行补水。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作物生育性状表现

应用该技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8倍,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3-4倍。植物生长表现:叶片浓绿、叶面积增大、叶片变厚;植株主茎变粗、节间缩短;坐果多,均匀;整齐单果重增大、根条数增加130%等,详见表1。

表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试验情况调查

试验地点设施

类型采用

形式建造

时间蔬菜

种类提早

上市

(天)提高

地温(℃)提高

棚温

(℃)病害

情况

区八一镇

兰胜村温室内置式11月21日茄子12510轻

温室内外置式12月2日茄子10510轻

红菱镇

小台村温室内外结合1月3日黄瓜1266无

王刚乡金

大台村温室内置式2月16日番茄1546轻

温室内置式2月18日番茄1045轻

沙河镇

于家村温室内置式12月10日茄子1243轻

温室内置式12月12日草莓1543轻

红菱镇

南红村温室内置式11月20日李子2058无

温室内置式11月21日李子2058无

由表1可见,应用了内置、外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温室,通过秸秆发酵产生的热量可使20cm地温提高4-6℃,气温提高4-6℃,有效解决了冬季大棚温度过低的问题。利于作物根系发育,促进植株生长,比对照提早6-12d上市。应用该项技术试验地的8种作物,植株生长健壮,整个生育周期不发生病害或发病轻,农药用量减少了50%。

3.2 效益分析

3.2.1 社会效益

(1)提高保护地质量:近年来耕地地力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由于保护地有机肥投入减少,肥料使用结构不合理,我市相当部分保护地地力衰退,质量呈现下降或隐性下降趋势,持续产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产量大、分布广,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其含氮、磷、钾、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3%、10%、45%。利用这一技术,可大大提高保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保护地质量。

(2)减少环境污染:由于我国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低,春秋季节随意焚烧秸秆的现象时有发生,“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财产安全等造成恶性影响,是目前政府十分关注、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利用该技术,可加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既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拓展有机肥料的来源,又能减少化肥用量5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90%以上,从而也减少大规模化肥、农药生产造成的“三废”对生态环境污染,为创建生态沈阳创造了有利条件。

(3)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连作障碍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该技术以秸秆替代化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解决了由于大量连续使用化肥农药而造成的土壤严重板结、盐渍、病毒、土传病害严重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难题。

3.2.2 经济效益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试验项目建设第一年投入和传统栽培生产应用化肥、农药的投入基本相等。项目建设第二年,投入比传统栽培生产费用少40%左右。

4 结论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通过在我市的试验,明显表现出:内置式反应堆具有显著的地温效应、有机改良土壤效应和生防效应;外置式具有显著提高CO2浓度和棚温的优势。生产中建议晚春、夏季和早秋采用内置式,晚秋、冬季和早春采用内外置结合式。

水稻隔离层育秧技术应用效果 篇4

试验设在两处:一处是二九一农场第10作业站某户育秧基地, 本田为多年老稻田, 地势平坦, pH值7.5, 有机质含量4.83%, 全氮0.25%, 速效磷23.12mg/kg, 速效钾308.58mg/kg;另一处是二九一农场第1作业站某户育秧基地, 本田为多年老稻田, pH值8.29, 有机质含量3.69%, 全氮0.18%, 速效磷16.59mg/kg, 速效钾231.86mg/kg。供试水稻品种为空育131。

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法, 不设重复, 每处理面积380m2。第10作业站大棚为南北走向, 第1作业站大棚为东西走向, 分别采用两栋钢骨架大棚进行处理。试验设2个处理, 处理1为常规育苗;处理2采用隔离层育苗, 隔离层实施方法 (两处方法相同) :上年的秋季在大棚高台置床下30cm处铺稻壳, 压实后保证稻壳15cm厚, 用塑料布包严, 稻壳上洒上驱鼠和杀虫药剂, 再覆土整平压实。总体要求:“四字”要领, 即密、厚、深、防。密:密封稻壳确保不漏水不渗水;厚:稻壳厚度要达到15cm以上;深:稻壳埋于地下30cm处;防:防治地下害虫和鼠害。两处试验同在3月29日扣完棚, 第10作业站在4月8日播种, 播量一致;第1作业站在4月10日播种, 播量一致。试验依照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进行栽培管理, 田间管理同常规生产。苗床地温调查:将地温表插入地下5cm深处, 每日上午8时和下午2时定时观测记录地温。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007年3月4~6日普降大雪, 降水量达11.4mm, 比平均年份同期多13.4mm, 给做床摆盘播种带来了困难, 很多苗床因湿度大而摆不了盘;进入4月份, 上旬与历年正常, 中旬气温偏低, 比历年同期低0.4℃, 下旬出现了高温少雨大风天气, 使水稻前期出苗迟缓, 中后期的管理不便;进入5月份, 上旬与历年正常, 中旬低温多雨寡照, 气温比历年同期低1℃, 降水比历年同期多1.7mm, 日照比历年同期少38.3h。

2.2 苗床地温调查

地温调查结果表明, 地下隔离层可以有效提高地温。上午处理2平均温度比处理1高1.2℃, 下午处理2平均温度比处理1高3.2℃, 日平均地温处理2比处理1高2.2℃。尤其在4月12~19日 (未撤地膜期间) , 处理2地温明显提高, 日平均地温比处理1高5℃以上。

2.3 秧苗素质调查

秧苗素质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1) , 隔离层育苗秧苗素质各项指标均高于常规育苗, 出苗时间差异最明显, 比常规育苗早4~5d, 插秧时株高比常规育苗高1.4~1.5mm, 叶龄值多0.8~0.9个, 百株茎叶鲜重高0.6g, 百株茎叶干重高0.3g, 百株地下鲜重多0.1g, 百株地下干重高0.1g, 根数多0.9条。

2.4 生育期调查

生育期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2) , 应用隔离层育苗比常规育苗可早插秧4~5d, 各生育进程均提前1~2d。

2.5产量结果

寨上金矿区电法应用效果 篇5

为扩大寨上金矿区规模,用激电中梯测量圈定极化率异常,用激电联合剖面推断破碎带及金属硫化物地质体走向、延伸,用复合极距联合剖面及激电测深判断其倾向、向下延伸,根据测量结果布置钻孔.推断结果与钻孔见矿一致,效果明显.

作 者:郑振云 陈力子 陈彩华 ZHENG Zhen-yun CHEN Li-zi CHEN Cai-hua  作者单位:武警黄金第五支队,陕西,西安,710100 刊 名:物探与化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2007 31(2) 分类号:P631 关键词:电法勘探   金矿   IP方法   西秦岭地区  

★ 太平矿区煤炭成矿条件的分析论文

★ 中国西南低温成矿域铊矿床生物成矿初步研究

★ 广东省蓝屋顶钨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浅析

★ 退出机制 范文

★ 矿区人才工作会议总结

★ 矿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 矿区项目管理经理个人简历

★ 金怎么写

★ 完善机制加强整治

水稻高光效应用效果及综合配套技术 篇6

关键词:水稻;高光效;产量;综合配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29

1 水稻高光效应用效果

根据省政府文件精神,东辽县2013年开始示范推广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2013年示范1.2万亩,平均亩产636.35公斤,比常规栽培水稻亩产550公斤增产15.7%,高产田亩产达到724.02公斤;2014年水稻高光效推广2.1万亩,平均亩产660公斤,比常规栽培水稻亩产558.3公斤增产18.22%,高产地块亩产达到829.05公斤,创造历史以来东辽县水稻高产新记录,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通过两年的示范、推广、研究、调查总结看,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不单纯是通过调整垄向,提高光能利用率就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必须与综合配套技术相结合,满足水稻各生育时期生长对各种条件的要求,确保水稻全生育期健壮生长,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才能发挥显著的增产效果。

2 综合配套技术

2.1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根据本地气候条件,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通过两年生产示范推广,高光效栽培高产田适宜品种有吉粳88、通禾855、科裕47等。

2.2 大中棚盘(钵)育苗,培育壮秧

改小棚、无纺布育苗晚,秧龄短、秧苗素质差,影响水稻高产习惯做法,高光效栽培采取在4月5日前,凡是搭建完大棚骨架的农户免费发给棚膜,切实做到在4月10~15日育苗。人工配制床土、稀播育壮苗、加强水分、温度管理,防好立枯病,秧龄达到35~40天,叶龄4.0~4.5叶,株高控制在13~15厘米,带蘖插秧。

2.3 高光效栽培技术

2.3.1调整垄向 用地质罗盘定位,将垄向调整到磁南偏西19度36分。用插秧架拉线插秧,小行距20厘米,大行距50厘米,穴距13~15厘米,穴插带蘖壮苗3~4株。

2.3.2 插秧时间 根据东辽县气候条件,水稻适宜插秧期为5月20~28日。

2.3.3生育期间调查 分蘖情况。调查品种为通禾855,高光效水稻在6月26~28日,平均每穴茎数达到28个,每平方米茎数达到560个,小行距开始封垄至达到排水晒田指标。常规栽培水稻平均每穴茎数16个,有效分蘖还在进行。高光效水稻有效分蘖期终止期比常规栽培水稻早5~7天;有效穗粒数。据9月4日调查,品种通禾855,高光效水稻平均每穴有效穗数22.34穗,比常规插秧每穴有效穗数18.6穗,每穴多成穗2.74穗。每平方米增加有效穗54.8穗,每亩多成穗3.66万穗;高光效栽培平均穗粒数115.3粒,比常规栽培平均穗粒数89.4粒,每穗多25.9粒;病害程度。水稻纹枯病高光效栽培在7月5日发生,常规栽培的水稻纹病在6月20日发生,高光效水稻纹枯病比常规栽培水稻发病晚,发病也轻。原因是高光效水稻通风透光好,水稻抗病能力增强。

2.4 农化结合,测土配方施肥

水稻施肥量过大,易发生倒伏和稻瘟病,施肥量小,水稻高产低。根据化验土壤养分含量、品种喜肥特性、产量水平,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高光效水稻施肥量,结合旱旋耕每亩施生物有机肥160 公斤或腐熟农肥2立方米做底肥,化肥按正常用量(纯N:9~10公斤、P2O5∶5~6公斤、K2O∶6~7公斤)减少20%~30%。化肥40%氮肥、全部磷肥、70%钾肥做底肥、30%氮肥做蘖肥、20%氮肥和30%钾肥做穗肥、10%氮肥做粒肥。据调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水稻长势均衡、分蘖多、成穗率高,为穗大粒多、早熟、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2.5 采取浅灌—晒田—间歇灌溉控制技术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和施药、追肥等作业用水的特点,采取灌溉控制技术。浅水插秧;分蘖期寸水灌田,提高水(地)温,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快发;6月末~7月10日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发育;拔节孕穗-开花授粉期,田面保持3~4厘米浅水层;灌浆成熟期,采用间歇灌水,乳熟期干湿交替,以湿为主,5~7天灌一次水;蜡熟期干湿交替,以干为主,7~10天灌一次水;9月10日停止灌溉。

2.6 防治病虫草害

2.6.1 除草 选择杀草谱宽、除草效果好、对水稻安全的2.5%五氟磺草胺,在插秧后7~10天,每亩施入40~80克(纯含量1~2克),保持浅水层7~10天。

2.6.2 防虫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乳油防治潜叶蝇;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负泥虫、稻水象甲;选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在7月5日、10日各放蜂一次,每亩地放一点,用1.7米长玉米秆顶端破开,把蜂卡向内折叠夹入,下头插入田间,第一次放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

2.6.3 防病 重点防治稻瘟病,选用40%富士1号乳油、13%春雷霉素。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交替打药。在稻瘟病发生初期和水稻出穗前1~2天(破口期)用40%富士1号乳油100亳升或13%春雷霉素。三环唑100克,对水30 公斤喷雾防治稻瘟病。

2.7 适期收获

全田稻穗、支梗变黄,青粒率小于10%,水稻完熟期收割。

3 结论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的核心是调整垄向,宽窄行栽培,改善水稻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水稻群体光照、温度利用率的一种栽培增产措施。水稻要获得更高的产量,高光效栽培技术必须与综合配套技术相结合,满足水稻各生育时期对诸多因素的需求,尽量保证水稻健壮生长,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才能发挥更显著的增产效果。

多级细分酸化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篇7

纯梁采油厂所辖的油区大部分为粉砂岩油藏, 探明的储量覆盖区域油层渗透率变化范围大, 而中低渗 (渗透率在1-50×10-3μm2) 油藏储量占55%左右, 酸化解堵工艺作为中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导措施起着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采油厂经过不断引进创新形成了特有的酸化工艺。

2 主要酸化技术应用现状

2.1 常规土酸酸化技术

对于高孔、高渗透油藏及中孔、中渗油藏储层, 亦或虽然为低孔、低渗储层, 但是裂缝比较发育, 裂缝串通构成了主要的渗滤通道;若试油结果表明, 或试井分析认为储层具有明显的表皮效应, 为此, 最可靠、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堵技术是采用常规土酸酸化。但由于部分区块泥质含量高, 而直接影响酸化效果的好坏, 所以, 酸化设计的关键环节在防止粘土膨胀、微粒运移或地层坍塌, 特别粘土矿物中绿泥石含量相对较高, 需要重点优化铁稳定及防膨技术。共实施11井次, 有效率61.3%, 累增油7375吨。

2.2 有机土酸综合酸化工艺技术

有机土酸是由盐酸、氢氟酸、乙酸及酸化多功能添加剂组成, 通过调整盐酸、氢氟酸的不同混合比例, 把酸化施工过程中酸液对油层造成的损害降低到最小, 达到提高酸化效果的目的。适用于砂岩油层、注水井的酸化增注, 如纯化油田沙二、梁家楼油田及大芦湖油田沙三中等因粘土膨胀、微粒运移造成的堵塞及油层污染等。共实施应用38井次, 有效率79.8%, 累计增油11833吨。

2.3 有机缓速酸深部酸化技术

有机缓速酸含有甲醛、氟化铵、有机羧酸盐等组分, 其中的甲醛与氟化铵在地层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多级反应生成氢氟酸和六次甲基四胺, 生成的氢氟酸在油层中消耗后, 促使该多级反应向正方向延续进行, 从而不断提供氢氟酸以保持酸液的最大活性, 达到深部基质酸化的目的。同时有机羧酸盐与地层中的钙、铁等离子络合, 防止在酸化过程中油层中产生CaF2、Fe (OH) 3等沉淀物, 造成二次污染。该工艺适用于中高温砂岩 (包括灰质砂岩、疏松砂岩) 油层深部基质酸化, 如:纯化油田沙四段的纯化镇组和红层、梁家楼油田和大芦湖油田沙三中油藏的油、水井解堵等, 同时能有效解除因粘土膨胀、微粒运移造成的堵塞。共实施油井113井次, 有效率83.4%, 累计增油5.32万吨。

2.4 解水锁剂解堵技术

解水锁剂可以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防止并解除由于乳化造成的地层伤害, 增大驱替的能量;自主研发的H C Y解水伤害剂可以有效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 使岩石表面表现出强亲水性, 解除由于表面油润湿翻转造成的伤害;复合后的酸液配方含有可以解除机械杂质等伤害的综合性解堵剂, 可以解除各种无机和有机物的堵塞。能有效解除水锁造成地层润湿性改变及毛管阻力的增加, 我厂的油井因洗井、压井导致产量下降或不出。共实施9井次, 有效率77.8%, 累增油2785.6吨。

2.5 小剂量酸洗工艺技术

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进行, 在水敏性油藏上, 由于地层颗粒运移及矿物中钙、镁离子成分等的影响, 部分油水井炮眼附近及近井地带结垢严重, 堵塞了油流通道, 造成油井减产、水井注不进,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不断总结深化小剂量酸洗技术, 达到增产的目的。同时加强垢样的化验分析力度, 对含硫化物井实施了三氯化铁氧化和火碱中和的方式, 极大的降低了H2S有毒气体对人体的伤害。共实施27井次, 有效率79.4%, 累增油5527吨。

3 酸化井效果对比分析

(1) 从酸化措施的工作量看:酸化施工工作量是逐年升高, 可见酸化措施在油田开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 从酸化有效率看:除2009年酸化有效率较低以外, 2010-2013年连续4年酸化有效率均大于76%, 说明我厂酸化工艺技术已经初步走上成熟。

(3) 从平均单井年度增油看:单井年均增油为354.8吨, 可见酸化措施增油效果较为明显, 在日常的增油措施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2009~2013年我厂酸化工艺技术应用的总体情况。所使用的配方及工艺基本包括了国内砂岩油藏所使用的配方及工艺, 由于不同的酸化配方及工艺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不同井的油藏条件不同、损害原因不同, 在酸化措施的实施过程中, 要加以分析, 有的放矢, 才能取得满意的酸化效果。

摘要:近年来从我厂所辖油田储层的岩性、物性、敏感性等角度出发, 针对不同的油藏类型、油层污染类型, 通过对有机土酸、有机酸、氟硼酸、等酸化技术的改进应用, 满足了采油厂油田发的要。

燃气发电余热利用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篇8

1 天然气发电站现状

现有规格为400 kW的发电机5台同时使用, 规格为600 kW的发电机2台, 开1备1, 共计7台。常年实际运行总负荷为2 000 kW, 年运行时间平均为7290 h, 排出烟气温度在400℃以上, 具体情况见表1~表4。

而发电站的供暖则是采用2台0.7 MW和0.4 MW的加热炉供给, 锅炉使用情况 (同时使用) :冬天满负荷, 夏天主要是外输的换热器用热。工艺流程为回水进锅炉, 然后经循环泵加压后进入系统管线提供该发电站及附近几个站的采暖及生产伴热用热, 所有这些以热水作为热源的用户采用一套循环水泵作为动力, 共用一个管网。热用户情况如下:

1) 采暖热源:生活区、注水泵房、值班室。

2) 伴热热源:2具清水罐200 m3、压缩机燃料气管线伴热、8具原油储罐。

3) 换热器热源:外输换热器。

2 改造方案及工艺

2.1 根据用热负荷情况设计方案

在每台发电机的烟道安装一台余热锅炉, 余热锅炉的总热负荷为1200~1400 kW, 该发电站及周围几个站的最大用热负荷为1100 kW, 因此余热锅炉可用于取代2台锅炉 (锅炉总热负荷1100kW) , 其他设备、管线可以利用已建的锅炉房内的循环水泵、补水泵、系统管线。工艺流程为回水—循环水泵—余热锅炉—系统用户, 补水采用已建的补水泵, 水处理方式采用锅内加药水处理方式, 药剂可以从水箱进行补加。在锅炉进出口设旁通管, 当鄯勒油田生产能力上升热负荷增加或发电机组故障时, 可以把锅炉继续投入使用, 以解决天然气发电站可利用的烟气余热不足问题, 无新增的能源消耗。

余热锅炉进、出口设有温度、压力检测仪表, 并将检测数据上传至现场值班室;余热锅炉出口设有温度超限报警并上传至现场值班室。

2.2 主要工程量

改造方案主要的工程量见表5。

3 效果测试分析与评价

3.1 排放废气余热回收前的热量

根据热量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天然气发电机排出废气的总热量[2]。

式中:

V1——发电机尾部烟囱排出烟气体积, m3/h;

C1——尾气平均定压比热容, k J/ (m3·K) ;

T1——发电机尾部烟囱排出烟气温度, ℃。

则一台燃气发电机尾部烟囱排出烟气的总热量为:

Q1=20.22×106.7× (1.34+0.000 163×469.2) ×469.2=1433 883.60 kJ/h;折合电功率398.30 kW。

3.2 实际排放废气余热可回收的热量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 一台燃气发电机尾部烟囱排出烟气可回收利用最大总热量为:

Q2=1433 883.60-20.22×106.7× (1.34+0.000 163×127.9) ×127.9=1058 370.03 kJ/h;折合电功率293.99 kW。

3.3 测试运行参数

天然气组分和测试运行参数见表6、表7。

2011年12月21日对进入现场在运行的6台燃气发电机进行测试, 在环境温度-6℃, 燃气发动机燃气量为106.7 m3/h, 燃气低位发热值44 297.6 kJ/m3, 燃烧效率73.1%, 发电机输出有功功率为340 kW, 电压为0.4 kV, 电流为473 A, 功率因数为0.95的运行状态下经测试, 发电机尾部烟囱排烟温度为469.2℃, 氧含量8.4%, 二氧化碳7.3%, 一氧化碳741×10-6, 氮氧化物664×10-6, 燃烧效率73.1%, 过剩空气系数1.6%。排烟处排出干烟气体积为17.62 m3, 排烟处烟气体积20.22 m3, 排烟热损失为29.99%, 即发电机尾部烟囱排出热量为13 438.46k J/m3。通过余热回收利用改造后在现有工况下, 使排烟温度下降到127.9℃, 排烟热损失降到7.86%, 排放热量损失降低到3 519.34 kJ/m3, 循环水量为136.5 m3/h, 使循环水的出口温度达到94℃, 回水温度为76℃。在满足原有的伴热工艺和采暖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完全替代了冬季原有的总容量为1.3 MW的2台锅炉的供热任务和夏季主要是外输的换热器用热, 运行1台加热炉和1台循环水泵, 出水温度为35℃的伴热要求。

4 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实际测试可利用的最大余热负荷为1 763.94 kW, 实际利用余热负荷按70%计算, 可利用热负荷为1234.76 kW, 折合天然气100.35 m3/h, 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现运行状态, 全年运行7 290 h, 冬季满负荷运行5个月, 运行3600 h, 夏季运行3690 h, 可年节约天然气73.15×104m3, 天然气价格按0.98元/m3计算, 每年降低运行成本71.69万元。该项目总投资202.5万元, 投入产出比为1∶2.8。

5 结论

1) 天然气发电机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 在生产和生活场所应用技术上可行, 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节利用。

2) 目前, 多数燃气发动机使用天然气都为处理后的干气, 含硫量较低, 只要排烟温度不低于其水露点, 尾部受热面就不会发生低温腐蚀, 因此烟气余热利用的空间很大。

3) 余热回收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节能降耗手段, 也是节能发展的趋势;烟气余热利用技术基本覆盖了所有排烟温度较高的工业锅炉、加热炉、燃气发电等设备, 在未改变原有设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改造, 便可获得很好的节能效果。

4) 该项技术的应用, 减少了2台加热炉的使用, 等于是减少了两个安全风险源,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 投资少、见效快, 既环保又节能,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前景广阔。

摘要:燃气发电机排烟温度较高, 一般在430~600℃左右, 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约有30%随高温烟气排出, 为了使天然气发电机余热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 提高燃气发电站的自我供应能力、设备利用系数和油田的整体经济效益, 吐哈油田公司鄯善采油厂鄯勒工区应用天然气发电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对7台燃气发电机进行节能改造, 取代现有2台燃气加热炉供暖与伴热。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余热利用技术改造, 每年降低运行成本71.69万元, 节能效果显著, 该项技术既环保又节能, 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燃气发电,余热利用,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胡广涛.岳益锋.降低锅炉排烟温度利用烟气余热的实践与理论研究[J], 节能技术, 2012 (4) :295-298.

钻井地质设计技术的应用效果探究 篇9

关键词:钻井地质设计,关键技术,应用效果

对钻井过程中地质工作的整体要求和设计就是钻井地质设计,具体体现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部署上,对钻井工程的费用预算和编制钻井工程设计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项技术直接影响单井地质资料的采集、对比及整理化验,对施工的钻探成本和油气层开发甚至油气田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油气田勘探及开发中的重要工作环节。

1、钻井地质设计的关键技术

1.1 地层预测技术

该技术是一项传统的设计技术,是把三维可视化设计技术和传统的地层划分对比技术相结合,使其得到发展与提升。地层预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1.1 地层分层预测技术

以邻井实钻资料为主,结合地震、测井资料,统一提出划分方案;根据目的层和区域构造图,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邻井进行详细分层,然后预测设计井地层的分层数据,包括设计井将钻遇的层位及断层、深度、地层接触关系等,最后编制出设计井和邻井的地层对比图。影响地层分层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构造不整合面、断层的发育,会影响地层的厚度及产状。②沉积不同的沉积体系,决定地层的厚度及展布。③井型必须将邻并为斜井的分层数据,通过井斜资料进行转换,换算成垂深才能使用。

1.1.2 地层岩性剖面预测技术

提取到设计分层数据以后,然后在设计井所处沉积相带与邻井录井剖面中的纵横向位置的基础上,预测各个层段的岩性组成,最后编纂和绘制出详细的设计井柱状图。

1.1.3 油气层预测技术

根据试油资料、区域特征及邻井录井资料等预测有利的盖、储组合与含油气层的位置。预测中,如果甲方没有对井位设计时考虑目的层的上下方有可能存在油气层位置,应该立刻向有关部门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并对与之相应的井段提出对设计的具体要求。

1.2 油气层保护设计技术

根据测井资料、地震资料、钻井液使用情况、邻井实测压力、钻探过程中的显示等复杂情况,对设计井各层系的压力分布进行综合的分析确定,最后提出设计钻井液的性能及类型要求,并对油气层制定出保护的措施,尤其是主要的含油气的层段,在“活而不喷、压而不死”原则的指导下,平衡的进行钻进,保护油气层的安全。

1.3 地质资料录取项目设计技术

根据不同的油气性质,不同的地质剖面,也要设计不同的地质录井工程项目,最后形成不同井型、不同井别的单井录井系列。

1.4 钻井复杂情况预测技术

对邻井钻探过程中的卡、漏、喷、H2S、油气显示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对设计井可能出现的钻井情况进行预测,并提出预防井喷、油气浸、并漏、H2S、盐水浸及防碰等事故的预案。

1.5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开发“钻井地质设计系统”的应用软件,以计算机应用设计技术为辅助。在实践过程不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并对软件及时进行升级。

2、钻井地质设计技术应用效果

在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对钻井地质设计技术几个关键性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勘探开发的效益,更使得这一技术在实践中不段的成熟。

以胜利油田的B355井为例,该井是一口评价井。其钻探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该井区内的含油气的状况。其中沙四段火成岩是主要目的层,兼探测沙一段底层是否含油气矿藏,B355设计井深为1500m,以井底50m没有油气显示为完钻标志。

钻探任务书提供的资料显示:井区存在两套火成岩,自北向南合为一套,该井仅钻遇一套沙四段火成岩。设计中,通对井区资料的分析对比,研究认为井区在沙三、沙四段总共发育了三套火成岩,预测设计井会钻遇第二套与第三套。预测该井会提前钻达设计的目的层,因此建议把完钻原则改变为“钻穿火成岩至井底50米无油气显示即可完钻”,这个结论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实际上,该井最终的完钻深度为1387米。分为井深1301米、1344米钻遇沙三段和沙四段火成岩,最后将火成岩层钻穿显示没有油气后完钻,在圆满完成了钻探任务的基础上,节省了113米的钻井进尺。

以位于金家-柳桥缓坡构造带的C46井为例,该井主要的钻探目的是对C46井区内的古生界及第三系的含油气状况的勘测,该井的设计井深为1020米,以进入古生界50米内无油气显示为完钻标志。

该区经受多次地质运动,地震反射紊乱,潜山界面标定追踪较困难。潜山地层是容易漏失的地层,而且本区内潜山的埋藏浅。地层钻时短、可钻性强,如果对潜山的判断出现大的误差,就有可能钻入多潜山的地层而引起漏失。对以后的工作及油气保护都是不利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多口井各项资料。结合剖面沉积特征进行细致分析,认为该井深度680米位置可能就是寒武系潜山顶面,因而根据本井的情况。建议按潜山顶为680米、970米确定两套设计方案,要求地质人员钻至650米后要加强随钻分析。根据钻探的结果显示,C46井寒武系潜山顶深度为676米,对于潜山的层位有准确的预测,而且深度差值不大,这就为下一步实施的技术套管下入深度作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结论

在设计过程中对钻井地质设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钻井地质设计预测的设计合理性和预测科学性都得到了提高,钻井地质设计的整体质量也在不段的加强,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因此,随着勘探技术和看然形势的不断发展,设计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钻井地质设计技术也将会更加的合理、科学、准确,其可操作性必然会大大加强,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卫红,牛玉杰,陈新林,李飞,荣海波,王陶.复杂油气藏水平井钻井地质设计及跟踪方法[J].钻采工艺.2010(1).

[2]王振彪.水平井地质优化设计[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6).

[3]徐琴.侧钻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及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2).

非地震综合物化探技术应用及效果 篇10

关键词:非地震勘探,重要,发展,应用

目前物化探技术在随着各方面科技技术的发展, 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并且衍生出了大量更加先进、便捷的生产技术, 这其中所表现出的应用效果和优势性是极为明显的。下文着重对于非地震综合物化探技术的应用以及效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非地震勘探的方法和原理

非地震勘探工作本身主要是涉及到了大地电磁、连续电磁剖面、磁力勘探、重力勘探等多方面勘探技术, 而目前应用最新的还有时频电磁勘探、三维非地震勘探等方面的工作措施, 但在国内外的实际技术使用上,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重力勘探技术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对于地球物理加以利用的措施, 其本身在使用的过程中, 主要就是依据地球内部所存在的大量岩石表现出的不同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因素上, 所引起的重力异常现象, 进而针对其本身的构造、能源等加以勘探处理。在石油勘探工作执行的过程中, 重力勘探体系本身实质上有着极强的应用价值。直接通过重力勘探措施, 可以有效的针对油气层表现出的储集层孔隙度、封闭条件等加以分析, 这对于油气层的发现工作来说, 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并且通过这方面的分析数据, 能够有效的对于储集层流体状况加以分析、观察。

磁力勘探是根据各种矿物和岩石的磁性的不用, 在地面测定各个部位的磁力强弱来研究地下矿物的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构造。在油气田区, 会由于烃类向地面的渗透而形成还原性环境, 可以把岩石或者是土壤中的氧化铁最终还原成磁铁矿, 磁力仪就可以测出磁力异常, 加上其他的手段方法就可以发现油气田的存在。

电磁法勘探是石油物探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随着石油需求的增加电磁法勘探的作用也逐渐的被认可和关注。电磁勘探法可以分为大地电磁 (MT) 勘探、连续电磁剖面法 (CEMP) 勘探。大地电磁测探法师用原有的交变电磁场做为场源的地球物探的一种方法。在交变电磁场以波的形式往地下传播时, 不同的介质内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从而得知地下介质的电阻率情况。因为电磁场的趋肤作用, 各种电磁波因周期不同会有不同的穿透深度。因此通过对地表的大地电磁场进行观测, 研究它的响应频率就能知道它垂直地下的电阻率的分布情况。连续电磁剖面法 (CEMP) 勘探是大地电磁测探派生出的方法, 它是根据预期探测深度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固定的频率, 对剖面同步进行磁场和电场的测量并求值, 用于研究断面的横向变化。

2 非地震勘探的重要作用

2.1 具有普查的导向作用

非地震勘探技术本身主要就是使用在多方面的区域范围之内进行普查处理。特别是在如今时代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大量的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同时也直接使得非地震勘探技术所表现出的普查导向效果得以强化。非地震勘探技术本身所表现出的最为核心的优势, 就是其自身执行的周期要求不高, 但是依然有着极高的精确性, 并且其所表现出的相关低成本能够有效的对于各种条件需求加以满足, 达到精确有效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从国内外所表现出的大量实践数据来看, 非地震综合物化探技术本身属于针对新区进行开发最为便捷、便宜的技术措施, 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2.2 对勘探中的油田进行预测和评价

在部分地震技术即便是对于相关构造位置或者是地质形态进行了精确的查明之后, 其最终的探井部署表现出的成功机率也仅仅只有40%-50%左右, 其中所呈现出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就是由于构造落实, 但含油气的多方面根本状况不够清楚。如此一来, 非地震技术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多方面作用, 其本身不仅能够有效的提供含油气信息, 还能否为钻井的实际部署提供参考数据, 这对于提升探井部署的成功率来说,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油气储藏地层位置来说, 由于其中的油气在不断移动、聚集期间, 会表现出一些化学、物理上的变化, 进而使其完全转变成为和其他围岩有着巨大差异的综合体存在。在这一过程中, 这方面的变化因素是主要呈现在化学性质、电性、磁性方面, 根本无法有效的展现出相应的物性界面, 那么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 各个方面的地震措施, 也就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非地震技术在这一期间, 则是从油气本身的状态来作为切入点, 进而迅速的找出油气富集位置, 对异常体表现出的位置进行精确的掌握。

2.3 镶补和替代在地震勘探困难地区的地震勘探

在这地震勘探困难区, 地表是能量衰减很快的高速层, 所以有效反射的信噪比比较的低。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够穿透高速层的物理场做代替。而电磁波法整合具有这种穿透性, 这就和地震法勘探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但是, 电磁法也有缺点, 它的分辨率没有地震法高, 对构造的主要电性界面反映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因此, 电磁法可以为地震法做镶补。在依奇克里克地区进行的CEMP勘探就是成功的一例。这个地区受到了南天山的构造带的强烈挤压变形, 形成逆掩带, 背斜地层倾角大而且地表为山区。地震勘探投入大, 依然存在问题, 因此该区布置了CEMP实验测线做剖面产状。为该区无资料的部分做出了很好的镶补。随后此法也成了该区的有效勘探方法之一。

2.4 对开发中的油田的储集层有监测作用

在国内, 利用大功率充电电位法监测油藏的范围, 有很好的效果和经验。作法是注水后采用井套管进行供电, 地面布置监测网, 通过观测注水引起的电位变化进行指导油田开采。西方主要应用夸孔电磁层析成像法, 通过反演的成像监测两井间的电阻率变化和分布, 这样可以动态监测油田开采的变化或寻找剩余的油气。这种方法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非地震勘探综合物化探技术, 实际上就是严格的依照不同地址状况, 来直接在不同的条件基础之上, 来因地制宜的进行使用, 最大限度的降低物化探成本, 使得勘探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展翔.非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趋势[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 (7) .

[2]贾进斗.非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9) .

上一篇:社会福利观下一篇:日本枯山水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