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管理决策

2024-05-24

医疗管理决策(精选八篇)

医疗管理决策 篇1

精准医学[1]是指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基因、环境、生活方式、个体差异、疾病特征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患者或高危人群提供正确的诊断、治疗或预防措施的一种医学模式。精准医学的核心[2]是将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多方面信息关联, 包括组学信息、临床、环境、个人行为等, 精确地理解疾病的状态和发展过程, 明确患者所属的疾病亚类, 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公式[3]:健康=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条件+7%气候条件+60%自我保健, 反映生活方式、遗传、医疗、气候和社会因素对个健康的影响。

精准健康管理是精准医学的长远目标, 以美国倡导的精准医学计划为基础, 推行个体化基因组学研究, 制定个体化医疗方案, 必将推动经典的健康管理进入“精准健康管理”新高度[4]。

1 精准健康管理

精准健康管理[4]是运用精准医学的理念技术, 根据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结合个体遗传特征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精细化的健康管理。精准的健康管理是精准医学的长远目标[1]。精准医学的研究成果将提升人类对疾病风险评估、疾病机制把握以及许多疾病最佳治疗方案的预测, 这将对扩大精准医疗在健康和卫生保健等诸多领域带来益处。

精准的健康管理包括基于个体基因的健康管理, 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医学;基于基因组学的药物匹配, 为患者已核实的计量提供合适的药物。精准的健康管理与预防医学是密不可分的, 它的范畴不仅仅包括“未病先治”概念, 他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由数据支撑的健康的模型, 在此框架下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指导[5,6]。

以医疗为核心的健康管理策略是按照个人身体状况进行划分, 即是: (1) 低风险人群; (2) 中度风险人群; (3) 高风险人群; (4) 紧急状态人群; (5) 慢性病状态人群; (6) 灾难性疾病人群。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评估与教育、疾病预防、生活行为方式改变适用于除患灾难性疾病之外的所有人群, 这些人群要么经过健康风险评估后没有发现风险因素, 要么通过教育、疾病预防与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可以防止慢性病的发生。但当患慢性病或者灾难性疾病时, 就需要对应的疾病管理及进行相关治疗。如图1所示。

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相关指导适用于所有人群。广义的电子健康档案 (EHR, ElectronicHealth Record) 是居民健康服务和自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 包含个人健康信息和接受健康服务的信息[7]。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和公众健康管理是健康档案的重要应用领域。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 贯穿整个生命过程, 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 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

(1) 自我保健。居民可以通过安全认证程序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了解自己不同生命阶段的健康状况和利用卫生服务的情况, 接受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咨询和指导。

(2) 健康管理。卫生服务提供者可通过持续积累、动态更新的健康档案系统地掌握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重要疾病或健康问题、筛选高危人群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从而达到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目的。

(3) 健康决策。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 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基于个案的各类卫生统计信息, 帮助卫生管理者客观地评价居民健康水平、医疗费用负担以及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为区域卫生规划、卫生政策制定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健康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体检记录和疾病调查记录, 面对医疗大趋势。电子健康档案的分析应用需要打造一个更强大的大数据平台做支撑[8], 不局限于院内数据整合, 还要求院与院之间,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数据的联合和共享。不仅整合临床信息, 还应包括基因信息, 这也是实现精准医学的需求。基于统一的健康档案标准, 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利用此平台共享信息资源, 建立居民健康服务应用系统, 并经过合法授权程序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供给其他应用系统使用[9]。

2 智慧医疗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是智慧医疗的基础。智慧医疗脱胎于智慧地球, 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智慧医疗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 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 将与医疗卫生建设相关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 并智能地响应医疗卫生生态圈内的需求。

决策支持贯穿健康管理整个生命周期, 其属于智慧医疗应用的范畴。精准健康管理需要一个实时的知识传递的途径, 为健康服务提供者、医务工作者或个人提供知识、特定个人或人群信息, 在恰当的时间智能化地过滤或表达信息, 目的是提供更好的健康、诊疗或公共卫生服务[10]。

决策支持是基于一系列个人健康状况特点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辅助健康管理。决策支持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覆盖广泛且全面, 包括支持卫生信息的管理, 卫生服务计划指南与协议的创建、支持与管理, 药物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提醒, 对相关知识 (临床指南、患者信息) 的存取等[11]。

推进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应用, 需要整合基因检测数据、临床数据和生活环境数据。可以预见, 精准的健康管理要求决策支持具备传递基因信息的功能。在临床上的应用基于患者和疾病的特点, 包括基因组突变检测和所有患者特异性数据的临床应用, 许多临床医生缺乏利用基因组信息的知识和正规训练而面临了解和整合基因组数据的挑战。对于医生专家来说, 实现精准的癌症诊断不仅需要了解先进的最佳治疗方案实践, 不断地对庞大且复杂的肿瘤研究资料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最大的挑战还包括每天以秒递增的海量数据, 这其中包括80%的非结构化数据 (例如声音、行为等) 。利用世界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和认知技术, 辅助临床诊断, 提高诊断的效率和精度。

范德堡-英格拉姆癌症中心2011年研发了一个个性化的癌症决策支持工具MyCancer Genome[12], 为肿瘤科护士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其数据来源于护理、医学文献及因特网, 并将医学知识与EHR整合, 给医生提供突变靶向治疗和可能的临床试验的决策支持, 通过互联网向医生、病人或研究人员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美国圣犹达儿童医院研究中心研究出一套机制将药理基因组学检验报告自动整合到EHR中[13], 并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来辅助医生下达医嘱。

面向精准医学的决策支持的广泛应用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 基于基因组学的决策支持设计与实施依赖于特定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信息系统运行, 没有独立于应用程序的可重用的决策支持资源, 是目前制约决策支持广泛被采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实现资源共享和可重用最后还是要归结到标准化的问题。

无论是美国电子病历MeaningfulUse还是中国电子病历分级评审以及几百个临床路径强制性的推行, 都把决策支持功能的实现列入对医院临床实践的现实要求。但当前开发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决策支持系统, 还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14,15]。包括:

(1) 没有广泛可接受的、标准的方法表述基于计算机的决策支持干预和它们的结构化成分;

(2) 缺乏统一的表达临床规则的结构化模型;

(3) 患者数据还未达到语义的统一, 各医院和各软件实现决支持的方法各不相同, 远达不到可重用的水平。

因为以上原因, 决策支持很难得到普及。决策支持的标准化有利于促进决策支持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决策支持服务的提供者来说, 如果没有一个广泛采纳的标准, 那么需要实现不同的接口来适应与不同决策支持系统直接的交互, 就只有很小一部分的服务提供者愿意投资。遵循一个广泛采纳标准则可以减少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互操作的成本, 并有利于打开市场, 吸引服务提供者投资。对于厂商来说, 标准化也能够降低他们投资于开发系统框架的风险。因此, 要解决决策支持普及的问题, 标准化是不可避免的。

3 总结

精准的健康管理是精准医学的长期目标。精准健康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管理, 其特点是运用精准医学的理念技术, 根据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结合个体遗传特征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 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精准健康管理的实现需要依托电子健康档案和智慧医疗建设。健康档案的实施贯穿健康管理生命周期,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将促进健康档案的统一和规范化, 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健康信息共享, 支持精准健康管理应用。智慧医疗的将是精准医学和精准健康管理实现中重要的策略, 决策支持属于智慧医疗的范畴, 在恰当的时间为恰当的用户传递知识, 决策支持的正确应用将提高精准医学和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医疗管理决策 篇2

一类数字化医疗信息优化决策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传统的非数字化医疗决策由于研究思想、方法与应用前景的局限,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信息社会中医疗决策信息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将非数字化医疗信息空间中的信息决策深入拓广到广义医疗信息测度空间中的.数字化医疗信息的最优决策,这已成为当今医疗信息决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充分运用了最优信息熵方法与现代统计信息优化方法,对医疗诊断中的诸多数字化复杂信息进行了深入搜索、挖掘、利用与优化研究,进而建立了一个全方位、多指标、多因素复杂客体的疾病诊断的数字化医疗信息优化决策最佳数学模型,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非数字化医疗信息决策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减少了医疗决策的失误,增强了医疗综合决策效益,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化医疗决策水平.经应用实例分析及应用单位与专家鉴定,该应用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达99.2%以上.

作 者:肖筱南 XIAO Xiao-nan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刊 名: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00746(6)分类号:O21关键词:数字化医疗信息 优化决策 数学模型 信息熵 统计分析

医疗管理决策 篇3

经营管理学认为:“管理的中心是经营, 经营的重心是决策。”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 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 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 选择并决定采用一个最优方案过程称为决策。决策分析的意义在于选出可行合理的方案, 以达到未来行动目标。决策分析是把决策目标变为行动的关键。错误的决策分析可能使正确的决策目标不能实现。由此可见, 科学合理的决策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对于医院充分发挥社会功能, 取得较好的医疗效果, 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2 决策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现以我集团医疗资源整合为例, 谈谈运用决策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1 决策问题的形成

平煤集团公司作为全国重点煤炭产业基地之一, 设置卫生机构42个, 在职人员3 903人,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 162人 (医师以上人员1 259人) 。医疗机构配置床位2 996张。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的医疗模式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大型企业分支机构多, 各自为政, 多层次办院, 布局不合理, 缺乏卫生区域规划, 医疗市场狭小, 规模资产差, 管理混乱;医疗资源浪费严重;非专业人员比例超编, 加重隶属企业的负担等等。我们从个人人格与团体决策的心理分析和制度分析入手, 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实地考察法, 设计了调查表格7套 (涉及到调查内容156项) , 采用召开区域会议、座谈会、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对42家医疗机构的现状、运营情况、人力资源状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 确保了决策问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2 决策方案的提出我们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由三级医院引领, 对基层单位进行定期业务指导, 基层医院隶属关系不变。

此方案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不涉及隶属关系的改变, 不触及员工的切身利益;但其弊端较多, 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重复配置、浪费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隶属企业负担重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三级医院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等。

方案二:改革现行的医疗体制, 重组整合医疗管理方面的人、财、物资源, 重组兼并集团公司下属各矿 (厂处) 医疗机构, 纳入母体医院统一管理, 产权转移, 重组整合成一个紧密型的医疗集团, 组建医疗集团。

此方案的优点:一是能有效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有利于人、财、物的集中归口管理, 以同一种管理模式, 同一种经营理念, 同一种医院文化, 进行医疗市场的扩张, 形成规模效应;三是使人浮于事、管理低效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此方案的缺点是触及到隶属关系和职工切身利益, 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

2.3 决策方案的选择

我们对两个方案优缺点进行了对比, 把质化与量化分析相结合, 通过制度分析、头脑风暴法、成本效益和经济预测方法, 对两种方案所要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前景预测, 经过再次论证和风险分析, 认为方案一虽然实施难度小, 但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案二实施难度大, 但从医疗卫生市场预测情况、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和财务测算等情况看, 方案二成功实施后社会效益明显, 经济效益可观, 我们最终选择了第二方案。

3 结论

英特尔的CEO葛洛夫曾这样说过:“我们并不特别聪明, 只不过在激烈的竞争中, 比对手做出更多正确的决策。”他告诉了我们, 管理者的每一次决策会给企业带来什么。通过决策分析方法, 医疗集团重组方案已成功实施, 经过三年的磨练, 医疗集团正向“全省最大, 全国一流”目标奋进。

众所周知, 企业决策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以及企业目标的进一步多元化, 现代企业管理决策需要先进、科学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技术的支持[2]。实践证明, 科学分析问题与正确决策的能力, 能够帮助管理者全方位提高日常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丽平.道路一步步清晰—公立医院改革方向及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 008 (12) :2-4.

医疗管理决策 篇4

1 我国医患共同决策的现状

从20世纪中期,西方就开始思考患者和医生谁在医疗行为的开展中更有决定权的问题。在美国,是患者而不是大夫,通过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建立、选择及中止医患关系的主要道德及法律权利[2]。患者也不是盲目的参与决策,在很多医院和大学设有共同决策中心和图书馆,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助患者解答问题,寻找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以便患者更加有效的与医生沟通[1,3]。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关于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起步较晚,医患共同决策的理念还仅仅停留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和高端医疗当中。很多大型公立医院过度扩张,病人数严重超标,医生不要说向患者详细说明病情,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目前国内知情同意最常见的形式是书面同意,但很多情况下知情同意书文字冗长、不易理解,不仅没有提供清晰的信息,反而成为知情同意的障碍,容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反感和抵触。

我国关于患者知情同意的法律法规最早是在1982年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 》中关于“手术前必须有病员家属或单位签字同意 ”的规定。1994年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三十三条增加了“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的条款;并在实施细则第六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利;应当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这是我国法规对患者知情同意和医务人员告知义务的第一次明确规定。之后颁布的《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等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逐步走向完善;范围也从单纯的术前告知扩展到整个医疗服务过程。

2 重要性

在具体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医生主动、全面和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医疗的风险和实施某些检查或治疗手段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以及对某些疾病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充分取得患者的理解、支持、同意和配合,与患者共同决定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案,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2.1 患者参与医疗决策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诊疗方案

众所周知,一些疾病存在多种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例如早期乳腺癌通常有两种治疗方法——乳房切除术和乳房肿瘤切除术,如果选择乳房切除术可以彻底清除局部肿瘤,杜绝复发,但是带来的后果是失去一侧乳房,通常术后还要进行乳房整形的手术;选择肿瘤切除术可以保住乳房,但是也可能需要接受多次手术以确保肿瘤被清除干净,并要在术后接受放射治疗,而且不能保证以后会不会复发。因此在存在“可选性”的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患者往往有一定的“敏感性偏好”。医生在不了解患者偏好的前提下,做出的决策可能并不是患者真正想要的结果,也就不能让患者真正的满意。有研究显示[4,5,6],如果医生在做治疗方案的时候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让患者真正了解他们所患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的利弊,他们的选择与没有被充分沟通的患者常常是完全不同的。

2.2 患者参与医疗决策有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多与医患之间在知情决策问题上存在认识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医方和患方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对知情决策有着不同的理解。患方认为自己作为购买医疗服务的消费者,理应得到更多尊重和沟通的机会;医方虽同意知情决策是有必要的,但认为实行起来有很大困难,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将过程简单化。医生和患者在医疗知识和医疗信息的获取方面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6,7,8]。

传统医疗中,患者依赖医生的专业知识,不得不信任医生的所有处置。而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如果缺乏充分而有效的沟通,患者会质疑医生的诊断。如果治疗结果没有达到患者的要求,很有可能导致病人的不满,进而质疑医生的水平和医德,甚至导致伤害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发生,只能使已经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事实上,如果医患之间能够很好交流,建立良好的协助治疗关系,病人可以作出理性的、自愿的选择,那么当病人对治疗的结果有切合实际的期盼、 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所准备、 并同意自愿地与医生合作时,医生的工作会更容易,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也会更和谐。

2.3 患者参与医疗决策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

由于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基本知识,不能够正确地认识疾病,容易影响其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执行,出现随意减药、停药,或者不能坚持正确的运动方式,或治疗态度不够积极主动,将导致疾病难以彻底治好或恶化,从而导致再入院,或延长治疗时间,从而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如果通过医患之间的充分沟通,患者了解到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生活的哪些方面会受到影响,并与医生讨论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和影响,则患者能够更加容易的遵循治疗方案并获得满意的结果[9]。

3 途径

目前虽然很多医院开始重视医患沟通对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要求,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医患关系的改善、医患沟通体系的建立,需要制度、理念、设施等方方面面工作的协调、配合[10]。

3.1 改善医患沟通的制度条件

从制度层面上看,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导致这部分医疗机构的病人数量过多,医生无力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因此医患矛盾也往往是从这些大医院中集中爆发。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不畅,是任何一家过度扩张的大型公立医院的常态和必然。因此,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需从国家层面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和职能,避免其过度扩张,让医疗资源能够均衡的分布,使患者不再集中在“北、上、广”的大医院里,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沟通病情、了解患者需求。

3.2 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是所有医疗行为的根本目的。因此,医务人员要转变观念,改变“让患者配合医生”的陈旧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认真了解患者的疾病及其检查治疗情况的基础上,要认真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把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情绪变化、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般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专业内容沟通,即对疾病、检查、治疗方案等进行解释和指导,这种沟通通常涉及很多专业术语,需要医生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另一类是情感沟通,通过了解病人的喜好、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帮助病人选择最适合他需要的诊疗选择,医生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应注意将这两类沟通方式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3.3 建立“共同决策中心”等配套机构

在公立医院、医学院校和社区诊所,可以建立“共同决策中心”、“决策援助图书馆”等机构和设施,提供疾病和健康服务相关专题的图书、手册等教育工具,并设置专门的咨询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决策支持咨询,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做决策。如果患者通过查阅资料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信息或知识,可以预约与这些共同决策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咨询,或者向他们发电子邮件寻求支持。共同决策中心的医务人员可以帮助患者针对任何医疗保健服务选择作出一个知情决策。共同决策机构中涵盖的疾病应囊括所有具有“可选性”的疾病或检查,如背部疾患、心脏病、乳腺癌、膝盖或髋骨疼痛、癌症筛查(结肠癌,宫颈癌检查)、骨质疏松、疼痛管理、冠心病、前列腺疾病、抑郁症、糖尿病(2型)、睡眠障碍、临终决策、体重管理、老年病、妇女健康等。

3.4 开发指导性辅助材料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决策指南》等指导性辅材,借此帮助患者评估其决策需要,为患者下一步决策制订计划,并跟踪患者的决策过程,尽可能地帮助居民进行健康相关和社会决策。

参考文献

[1]沈慧.浅析国外文献中病人参与对医疗机构管理决策重要性[J].中国电子商务,2010,(6):319Shannon Brownlee,John E.Wennberg,etc.Improving Patient Decision-Makingin Health Care,A 2011Dartmouth Atlas Report Highlight-ing Minnesota:3-10.

[2]O’Connor AM,Bennett CL,Stacey D,etc.Decision aids forpeople facing health treatment or screening decisions.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9Jul;86(3):218-223.

[3]McGuire,Amy L.,McCullough,Laurence B等.医生是否应该让患者参与医疗决策[J].医学与哲学,2005,26(12):79-80.

[4]张琼文,万晓莉,刘颖,等.病人参与临床决策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

[5]魏晓冬,程志乾.患者威胁对医疗决策的影响[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1,(4):189.

[6]李慧,唐四元,贺达仁等.争取处理知情同意的相关矛盾,积极防范医疗纠纷[J].医学与社会,2007,20(11),44.

[7]钱宗鸣,朱宁.临床决策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地位与作用[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32(3):3-5.

[8]吴镜,张震,李锦等.医患直接沟通联合远程随访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及医疗费用[J].四川医学,2011,32(9):132.

医疗管理决策 篇5

近年来,各级医院为了提高竞争力及自身的发展,纷纷引进各类医疗设备,一些医院为了突出特色,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更是不惜重金引进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虽然国家各级卫生部门对引进医疗设备已有若干政策规定,但一些医院还是在引进大型设备过程出现决策失误[1,2]。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管理者不按有关程序办事,往往是先决策后论证,甚至不论证,引进方案由少数人凭主观意志、凭经验,“拍板”决策,缺乏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的技术论证和可靠的经济评估。二是决策者视野太窄,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为了用好每一笔卫生发展经费,使医院能以合理的价格购回适合本院使用的设备,并确保这些设备购回后能物尽其用,收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须建立一个体系,为医院决策者(院长)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而如何构建一个标准化、程序化的医疗设备购置决策评估体系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一般而言,医疗机构对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的购置都应通过系统的评估,然后才进行购置决策,整个决策评估体系由以下四个部份组成:

(1)临床/技诊科室提出申报。

(2)设备科进行论证。

(3)设备专家委员会评估。

(4)医院决策管理层决策。

1 建立设备购置的年度申报制度

在现今市场上,医疗设备供需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供方处于知识和信息的主导地位,在某些外界条件的刺激下,就会产生设备提供者诱导需求的发生[3]。具体表现为:厂商或产品代理公司积极地到临床科室进行游说,夸大产品的治疗效果或诊断功能,诱导一线医务人员产生超出实际的预期,从而让临床科室向医院的决策层提出超出其实际需求的购买意向。而科室大量的需求信息(报告)提交至决策层,必将造成决策者频于应付。因此,建立设备购置的年度申报制度,对各临床科室的需求进行汇总、分析、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设备购置的年度申报一般定在每年的10~11月,临床科室在内网上填写统一格式的《医疗设备购置立项申请表》,内容包括五个部份:

(1)需求信息(设备名称、数量、预算金额)。

(2)设备需求的必要性分析(主要阐述设备的用途及其对本专科发展的作用)。

(3)效益分析(收费标准、预计年最低使用人次、每例配套的卫生材料费、试剂费等)。

(4)设备使用的配套条件(安装地点、人员配备、电力负荷等)。

(5)对投资风险的承诺(科室负责人确认如无不可抗拒的因素,上述投入产出,如不能按计划完成,愿意接受批评并承担相关责任)。

2 设备购置论证程序及运作模式

为确保购置论证不偏不倚,此工作应由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独立完成,论证的步骤如下:

2.1 深入一线科室,了解科室的现状,明悉设备的作用

在设备购置前,首先要明悉科室的现状及所需购置设备的作用、功能。它要求论证者深入一线科室及相关设备的供应商,去问、去听、去求证,才能明悉一线科室的需求,取得真实的一手材料。

2.2 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

每家医疗机构的卫生发展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设备购回后,需求的病人少,设备利用率低,就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因此,病患对新设备的需求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购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2.3 走访兄弟医院,开展调研

走访兄弟医院,了解医疗设备在其它医院的运行情况,对于判定不同品牌产品性能的好坏、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新购设备的市场前景等多个方面有极重要的帮助,有时还可能有一些意外的发现[4]。

2.4 开展医疗设备的效益预测与分析

对将要购置的医疗设备进行效益预测与分析,是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设备效益又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者是非赢利性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所购置的新设备能否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而后者则是医院能否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即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收益如何,能否按期收回投资。因此,对于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应作深入研究、通盘考虑,才能为医院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2.5 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的分析

大型医疗设备价格不菲,如设备购回后发现所引进设备的水平一般或不具先进性,不能为医院带来竞争优势,无疑是对医院卫生发展经费的浪费。

在考虑技术先进性的同时还应关注所购置设备的可靠性问题,比如:一些医疗设备是最新开发的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就应成为论证者仔细了解的重点之一。

2.6 配套条件的分析

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1)安装地点及环境的要求:是否需要基建的配合。

(2)技术力量的配备:现有人员技术力量是否满足未来新设备运作的要求。

(3)水、电负荷:是否要对原有的水、电系统进行调整。

2.7 引进新设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研究

对于一般的医疗设备,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主要突出设备的医疗效果及可产生的经济效益即可,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设备,如高级的大型手术无影灯、快速消毒炉、10万级的无尘净化空调系统、气压管式物流输送系统等,它们的购置主要为医疗提供辅助作用,不会为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其价值主要体现为可提高医院对病人的服务层次。对于这类设备购置的可行性论证,应特别强调引进新设备的必要性,突出此类设备的引进可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可为病人的医治环境带来巨大的改善。对于科室急切需求的新设备,应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中特别强调此项设备购置的迫切性,这样能提醒设备购置的决策者,在设备采购计划中,在时间上作好安排,解决设备购置中轻重缓急的问题[4]。

2.8 购置设备时的法规和伦理问题

充分评估所购设备与国家法规、医疗伦理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995年卫生部发布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其后各省市也陆续公布一系列的法规或指导性文件[5],如安徽省就公布了《安徽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这些法规或指导性文件主要对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加强了宏观管理,同时规定了设备配置、应用的管理秩序,对大型医用设备实施了“三证”管理,即《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合格证》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因此,论证者在论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家管理法规、政策。

医疗伦理也是论证者应充分考虑的部分。医学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以高技术为特征的医疗、护理活动实现了精确化、遥控化与信息化等特征,“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病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就会出现医患纠纷,为医院的经营带来风险[6]。例如在购买一些美容用医疗设备时,除了解设备的功效外,对其可能产生的意外伤害也是考虑的重点,论证者不能只简单凭产品经营者是否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就忽略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2.9 建议

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的最后一部份是“建议”,它是整个可行性论证的总结,论证者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所购置的新设备是否具有先进性,能否给医疗业务带来发展,新设备对基础设施、配套设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医院自身的资源条件、经济实力、病人来源、设备使用率及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最后,提出新设备是否应购置及购置哪一类设备的建议。

3 设备专家委员会的组建与评估

设备专家委员会由临床各专业技术专家、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一人。其在决策评估体系中的作用是:衡量成效、纠正偏差。具体工作是对科室提出的申购理由进行评议,对设备科论证过程的不足或偏差进行必要的纠正,并以评分的形式,对新购置项目进行客观的评估,为最后的决策提供导向性的意见。其操作过程如下:

⑴召开设备专家委员会会议,纪检部门派员列席。全体专家分批听取申购科室代表的陈述,并提出质询。

⑵听取设备科对申购项目的论证意见。

⑶专家们进行闭门讨论,就科室的申购意见和设备科提交的论证结果进行评议,最后各专家独立行使打分权,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评估调查表》上打分(见表1)。

⑷对专家打分的结果进行汇总,取平均分,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生成《设备购置可行性评估图》(见图1),最后上报医院领导供决策参考。

4 决策

决策者(院长)作为最后的把关人,应综合考虑申请者(临床科室)的意见、设备科论证的结果、设备专家委员的评估。在微观上判定新设备在学科发展、经济效益、科研推动等方面是否满足医院的发展需要,在宏观上判断其是否符合本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最后做出批准或否定的决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设备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许多“高、精、尖”医疗设备价格都是非常昂贵,少则上万,多则过百万,一些大型设备如:多层螺旋CT、MR、PET更是一千万元以上。对于这些大型设备的购置,如果仅靠个别领导凭经验来进行简单决策,其决策风险将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与现代医院科学管理宗旨相违背的。医疗机构只有建立完善的购置评估决策体系,通过周密的考察、分析与论证,才能确保选购到最适合本院未来需求的最佳医疗设备。

参考文献

[1]吴正,王哲,等.试论医疗设备购置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解放军医疗管理杂志,2001(1):63-64.

[2]陶琳.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6):1-4.

[3]罗韶晖.浅谈如何开展医疗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3(1):44-45.

[4]黄葭燕,陈英耀.某省各级医院医疗设备购置管理现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3(7):48-49.

[5]李宗彦.医学技术装备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88.

[6]林洁娜,林小玲,等.新形势下医疗设备采购和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增刊):432-434.

[7]张洪鹏,等.卫生装备采购风险的评估[J].医疗设备信息,2007(5):58-60.

医疗管理决策 篇6

MCDA可以用于评估药物[11]、公共健康项目[12]、手术[13]以及筛查技术[14]等, 所得到的评估结果用于支持医疗保险报销项目、确定疾病干预措施、评估卫生许可、分配科研基金等。2014年, 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 (ISPOR) 成立了医疗保健决策的MCDA良好实践专案工作组, 用于在医疗保健决策领域定义MCDA, 并在该领域开发良好实践方法。在2015年5月举行的ISPOR大会上, 专案小组论述了MCDA应用于卫生保健项目评估的一般工作框架[15]:一是明确问题, 二是选择准则, 三是性能评价, 四是准则的评分和赋权;五是计算方案的总分, 六是不确定性分析;七是解释说明。本研究以此过程为主要研究脉络, 关注MCDA在医疗保险报销决策方面的应用, 总结分析医疗保险项目评估所考察的准则和用以描述准则的指标、准则权重的计算方法、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分析方法, 为在我国应用MCDA进行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准则

准则是衡量、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 可度量事物对主体的有效性, 是评价的基础。在MCDA中, 应在明确决策事件的基础上, 主要依据完整性、无冗余性、非重叠性、偏爱独立性原则确立考察准则[15], 并需制定评价准则具体指标。如在综合评估某个药物时, 将安全性作为准则之一, 就需要考虑用什么指标来描述安全性, 可能是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和频率、副作用的强度等。

确定准则和指标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和专家法。可以是先依据文献分析结果列出拟考察的准则和指标, 然后经专家筛选, 最终确定[16], 也可以直接由专家确定准则和指标[17]。有些研究则直接选用EVIDEM决策框架确立准则和指标[18]。EVIDEM决策框架是由非盈利组织EVIDEM合作组在2008年制定的医疗卫生决策框架结构, 其包括4个准则, 共计15项指标[19]:准则1是关于证据质量的, 包括3个指标——符合决策需求的程度、证据完整性和一致性、证据的相关性和有效性;准则2是关于疾病影响的, 包括2个指标——疾病严重程度、疾病影响人口数量;准则3是关于决策方案 (即参与评价的干预措施) 的, 包含7指标——现有医疗指南、现有干预措施的局限性、效益和效果改善、安全性和耐受性改善、报告的患者依从性、方便性以及用药结果改善、公共健康利益、医疗服务类型;准则4是关于经济性的, 包括3个指标——预算影响、决策方案的成本效果、对其他项目消费的影响。

在医疗卫生评估的MCDA有时也可以直接用指标作为准则 (这也正是多数研究的做法) , 所以为了叙述方便, 以下对准则和指标不做区分。

2准则的度量

准则确定后, 需对各个方案的每一项准则进行赋值。在一般的多准则决策中, 准则的值可能是确定的或不确定数字——如通过文献分析、经济模型、政府文件和试验得到的各类数据, 也可能是由专家意见得到的诸如“优、良、差”。由于语言参数在后续的决策中难以定量比较, 所以为了研究方便, 在卫生评估领域, 通常建议将这类不可量化描述的准则 (有时甚至是全部准则) 应用评分方法来计量。如对疾病重要程度这一准则进行量度时, 可以用3代表疾病重要程度最大, 用0代表疾病重要程度最小。

3准则权重的计算方法

由于各个准则对决策事件的贡献程度不同, 需要对各准则的相对价值进行判断, 其为赋权。在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方面使用的赋权方法有摆幅权重法 (Swing Weighting) [20]、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21]、离散选择试验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DCE) [16]。其中, 摆幅权重法和层次分析法属于主观赋权法, 可以反映决策者的主观偏好;离散选择试验属于客观赋权法, 具有客观性。

4多准则决策方法

多准则决策问题的核心就是要依据决策信息 (准则和权重) 对各方案进行择优或排序, 多准则决策方法就是各方案择优或排序的方法。美国学者Belton and Stewart概括的将多准则决策方法分为3类[22]:价值评价法 (Value Measurement) 、优序法 (Outranking, 也称级别不低于方法) 、目标规划和参照点模型方法 (Goal Programming and Reference Point Models) 。价值评价法的原理是将综合效益分数 (overall benefit score) 作为各个方案的最终值, 以此来进行排序, 包括线性加权法 (Weighted Sum Method) 、层次分析法等。价值评价法是目前MCDA在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研究中已广泛应用的方法, 也是MCDA在卫生评估领域受到多数研究者推荐的方法。优序法主要包括各类ELECTRE (Elimination Et Choix Traduisant la REalite) 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方案之间的两两比较, 逐步判断, 最终得到全部方案的顺序关系。目标规划和参照点模型方法的原理是预先确定各个指标的满意水平, 然后找出与这些指标水平最接近的理想方案。Praveen Thokala和Alejandra Duenas通过一个假设的案例分析了这3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23], 认为与优序法和目标规划法比较, 价值评价法得出的结论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且较容易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5不确定性分析

在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MCDA中, 不确定分析主要是针对研究方法、准则值和权重的。

MCDA方法的不确定性分析是指研究准则、赋权法和决策方法等的变化对决策结果的影响。目前尚无针对这项内容系统的、全面的分析方法[24]。

由于用于描述各个方案准则值和准则的权重所依据的证据有可能存在不完备、不准确性, 所以需要对准则值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 所用到的方法有单向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单向敏感性分析合并情景分析、模糊逻辑分析[25]。

6讨论和展望

多准则决策分析自1990年评估法国东南部血红蛋白病的筛选策略后[26], 特别是近十年间[24], 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卫生评估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现出了对MCDA的研究热情。其中许多研究一方面结果肯定了MCDA在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也显现出了在多准则决策理论方面认识和学习的不足。但这些研究中无论是准则赋权、决策方法还是不确定分析都主要应用传统的多准则决策理论, 与已经应用的模糊理论、粗糙理论、灰色理论、群决策等理论处理各类MCDA事件效果相比, 目前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MCDA方法略显基础, 同时也提示研究者在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中MCDA方法及应用研究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我国也有应用MCDA方法进行卫生项目评估的研究, 如王健等[27]应用MCDA方法评估卫生适宜技术, 成刚等[28]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卫生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梁丽军等[29]应用DCE与满意度函数研究了医患共同决策方法等, 但相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MCDA方法并没有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同时医疗资源需求并不低于发达国家,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使得提高我国医药资源利用效率显得更为重要。MCDA可提高我国医疗保险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是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

未来我国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的MCDA研究应在深入学习和认识各类多准则理论的基础上, 依据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结合我国社会环境, 灵活运用MCDA方法, 探讨所考量的准则、准则的权重、决策方法以及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研究制定多准则决策指南, 为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遴选建立严谨的、透明的、具有政策持续性的科学决策方法。

摘要:总结分析国内外医疗保险项目评估所考察的准则和用以描述准则的指标、准则权重的计算方法、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分析方法, 为在我国应用多准则决策分析 (MCDA) 进行医疗保险报销项目评估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医疗管理决策 篇7

医用设备作为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效益,反之,若盲目地购置,会造成医疗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因此,如何对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进行科学的决策,是医院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也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论证及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层面:(1)研究重点放在国家对大型医疗设备的宏观调控管理上,在全国乃至区域内控制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型医疗设备的作用[2];(2)研究医院引进大型医疗设备的经济分析框架,探讨医院引进大型医疗设备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内、外条件;(3)研究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计划、原则与方法,考虑设备的投资回报率、使用效率、设备的先进性和性价比;制定医疗设备购置计划时要做好信息准备,从旧设备的更新、完善系统性、依医院发展计划制定购置计划逐步推进,并做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估[3];(4)研究重点放在建立合理的购置流程和加强“阳光采购”,设备的选型方法,公开招标、注重评标的灵活性和技巧性[4]。但以上研究多是一般性和政策性的,缺乏深入、系统、科学的研究,不能把引进决策中的定性问题定量化,难以做出科学的购置决策。

2 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决策体系的建立

科学地引进大型医用设备,应采用系统分析法,从医院内、外因素全面地进行分析,而不应单纯考虑医院内部或外部的情况。

外部因素主要有:(1)地理位置:相同级别的城市,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带来较大的差异[5]。(2)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和消费承受能力,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健康意识[6]。(3)服务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决定了医院可能的门诊量指标和住院量指标,决定着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率。(4)相近设备的数量和使用情况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内部因素主要有:(1)病人的数量及数量发展趋势:决定着设备的可能使用率。(2)医院融资水平:是购置设备的前提条件。(3)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条件: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要和医院的技术水平相适应。(4)效益分析:对将要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进行效益预测和分析,是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也是医院决策者判断是否购置新设备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将从设备寿命周期费用(LCC)、直接效益分析、间接效益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几个方面分析。

2.1 模糊逻辑的可行性

大型医用设备购置是一个多元化目标决策问题,决策过程的非程序化且决策条件呈动态变化,决定了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众多的可能性、模糊性使得整个决策系统显得非常复杂。因此医院的决策者也只能凭经验、凭感觉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因为主观因素多、主观色彩强,操作起来误差大,所以结果往往不近人意。

模糊数学非常适合解决这类不确定型决策问题:

(1)科学性。模糊数学对问题的研究更关注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它摒弃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模式,对解决非程序化问题更为合适[7]。

(2)合理性。它符合客观事物存在的实际状态,同时有些结论也给与决策者更为开阔的视野。

(3)经济性。作为一项经济决策,在这点上,模糊数学因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计算过程,所化的成本比普通数学方法小[8]。模糊数学在决策领域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利用综合评判模型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模糊综合评判的优点在于它的综合性,面对涉及众多因素的被评判事件,使用模糊多层次评判的方法,能保留和显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从而避免了决策结论的片面性。

2.2 模糊综合评判在设备购置中的应用

2.2.1 评判指标体系确定[9]

在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决策系统中,评判系统比较复杂,层次多,考虑的因素也多。如果仍然使用单级评判系统,那么由于权重必须满足归一性,每一个因素分到的权重都会很小,在“∧”运算下使各单因素评价变得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到多级模糊评判,即用层次的细分来代替因素的细分,本系统使用三级评价,评价指标因素,见表1:

2.2.2 评价指标确定

本系统分为三级评价系统。一级评价集包括:外部因素集(U1)、内部因素(U2),即:U1=(U1,U2)。

(1)二级评价集U1的指标因素(Z表示指标因素):地理位置(Z11)、经济结构和水平(Z12)、相近设备使用情况(Z13)、人口数量和结构(Z14),即:U1=(Z11,Z12,Z13,Z14)。

(2)二级评价集U2的指标集或因素:病人数量和趋势(Z21)、融资水平(Z22)、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条件(Z23)、指标集为效益分析集(U24),即:U2=(Z21,Z22,Z23,U24)。

(3)三级评价集U24的指标因素:设备寿命周期费用(Z241)、直接效益分析(Z242)、间接效益分析(Z243)、社会效益分析(Z244)即:U24=(Z241,Z242,Z243,Z244)。

2.2.3 各级评判系统权重分配

各级评判系统中,每个评价指标对结果的影响不相同,因此,需要给每个指标加以权重系数,以体现主次。权重系数的分配比较复杂,可以在多次购置大型设备的过程中进行统计,然后通过计算贴近度来确定,也可以由专家投票后取平均值作为参考[10]。评价因素权重分配的模糊子集为A,A=(a1,a2,a3,a4),满足。在系统中的三级评判,每级评判都要有各自的权重分配。

2.2.4 建立评价等级集

为评价准确,需将每个评判指标分成若干等级,在本系统中,我们分为4个等级:很好、较好、一般、差,即:V=(V1,V2,V3,V4)。

2.2.5 评价矩阵确定

设备购置评审委员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填写表格,规定在每行的评判指标的选项中只允许划一个“O”,然后统计表格。

设购置评审委员为10人,在效益分析评判集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表中,假设很好:1个“O”;较好:6个“O”;一般:2个“O”;差:1个“O”。再设r11=0.1,r12=0.6,r13=0.2,r14=0.1,则对“设备寿命费用周期”因素评价结果的模糊集为:R241=(r2411,r2412,r2413,r2414)=(0.1,0.6,0.2,0.1)。同理,可得到对直接效益分析、间接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因素评价的模糊集:R242、R243和R244。因此根据数据,写出效益分析的评价矩阵,即:

2.2.6 综合评价

对多因素多层次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是,首先对最低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带入上一层次中,以此递推,一直评到最高层次得出总的综合评价结果。

确定A和R后,便可建立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Ai。Ri=Bi[11]。Bi则是被评判事物在评语集上的综合评判结果,记为Bi=(b1,b2,b3……bm)。

对最低一层(效益分析)进行评价运算,通过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到:

求出B24后,同样可计算出B2、B1和B:

最后,得到的集合便是对大型医用设备购置总的评价结果。

3 思考与结论

(1)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理性的人”和“经济的人”,总是以寻找决策的最优解为目的,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决策都有明确的目标函数,有固定程序可遵循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对一些复杂的系统,最优准则往往无法达到目的,为此,近代决策理论便提出了以“令人满意原则”来代替“最优原则”,从而找到了非程序化决策的解决之道[12]。这是模糊数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处理问题所遵循的原则,这也是解决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问题的理论依据。

(2)建立大型医疗设备引进决策中的模糊评判评估模型,将大大降低大型医疗设备引进中的主观因素行为、不确定性行为,把设备引进中的定性问题定量化解决,使大型医疗设备引进决策科学化、简单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将对医院引进大型医疗设备起到积极的、巨大的指导作用。

(3)在大型医用设备购置模糊数学多重评判系统中具体应用的评价指标、等级、权重等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医院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

参考文献

[1]于转云.模糊层次分析法及其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赵广宇,李捷玮,刘吉祥.我国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现状及利用评价方法简介[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12):41-42.

[3]刘燕婷.制订医疗设备购置计划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医学装备2008,5(3):18-20.

[4]张广明.浅谈医院如何合理的购置大型医疗设备[J].医疗装备2010,24(8):53-54.

[5]李少虹.大型医用设备引入的经济分析框架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2003.

[6]李伟,潇潇.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86-88.

[7]Kosko B.Neural Networks and Fuzzy Systems:A DynamicalSystems Approach to Machine Intelligence[M].Prentice Hall,1991

[8]Kosko B.Fuzzy Systems as Universal Approximators[J].IEEE Trans on Computers,1994(11):1329—1330

[9]吉利侠.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决策系统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10]李鸿吉.模糊数学基础及实用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李士勇.工程模糊数学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高校财务管理决策初探 篇8

1 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现状

财务管理决策是指财务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采用合法的手段、方法,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与企业相比,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决策者构成方面

从影响财务管理决策内因的角度来看,高校的组织结构对其财务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财务管理决策机构是高校党委会,财务管理决策者只是由上级部门任命的学校部分党政领导。而在企业财务治理中,财务决策的责任往往是由经营者承担的。企业经营者又分为3类财务主体:董事会、总经理及财务主管。其中,董事会与总经理承担财务管理的决策职责、财务主管主要是决策的执行者。现代大学要求行政权与决策权相分离。显然,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这种主体构成不符合现代大学的发展要求。我国高校财务决策一般由财经领导小组或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高校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很少能参与到决策中去,财务决策机制不完善。如有些高校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存在着领导“一支笔”的现象,财务管理部门及人员很少参与到财务管理活动。这种集中领导决策的机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财务管理决策的风险性。同时,由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决策主体仅为部分学校党政领导,缺少职工代表、专家等多方参与决策,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受到影响。

1.2 决策目标方面

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在财务管理决策上明显不同于企业组织,尤其是体现在决策的目标上。从本质上来说,财务决策的目标取决于组织生存目的或其存在目标,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模式。高校决策者在进行财务管理决策时,要更多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财务管理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高校的非营利组织属性使其在决策中容易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这也体现在决策的目标中。而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

1.3 决策内容方面

从财务管理决策的内容来看,尽管高校与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根本上都是基于资金的财务管理活动,但二者在具体的决策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高校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使其内部事务可以分为两类:行政事务、学术事务。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考虑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预算的合理编制以及其执行过程的控制,对学校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规范高校的经济秩序等。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基础是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问题,决策的内容涉及到筹资、投资、资金的运营及分配活动。企业的财务决策往往要权衡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的实质是管理资金运动及运动过程中与各方面产生的关系。本文主要从筹资、投资两个方面对高校财务管理决策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的贷款额度截至2005年底已达2 001亿元。《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的数据则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亿 ~5 000亿元。另外,有教育部内部权威人士测算,保守估计我国高校的负债约为4 000亿元。对我国高校而言,每年仅偿付贷款利息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再加上贷款结构的过度集中,特别是当还贷高峰到来时 ,这样的财务风险给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凸显了高校在财务管理特别是筹资决策上的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高校已不再仅具有教学职能,也在开展各种投资增值活动。但由于我国高校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决策者往往缺乏适应市场化的经验。高校的投资决策机制不完善缺乏合理的投资论证和有效监督机制,如有些高校关于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并未建立论证、决策机制等内控制度,以至于造成对外投资决策失误,给高校造成了经济损失。显示了投资决策的风险性,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以上论述的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近年来,我国高校虽然整体发展迅速,但高校的财务决策机制却落后于高校的发展速度,高校的财务决策机制尚待完善。高校财务部门还不能完全统一管理全校的经济活动,财务部门往往只是作为既定政策和决定的执行者。另外,高校校级领导大都兼有教学科研任务,造成财务管理的决策层中缺乏专人系统的研究学校的经济问题。同时,由于高校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决策者市场操作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风险性。

2 高校财务管理决策问题解决的依据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决策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借鉴企业财务决策的角度,对解决高校财务管理决策问题提出建议,高校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决策其原因主要是二者在内外部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高校与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决策一般都按照6个步骤进行:确定决策目标、收集相关数据信息、提出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确定最优方案、监督和评估决策的执行情况。高校作为教育性组织有其特殊性,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高校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依附于政府的事业单位到独立自主的法人,这种角色上的转变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面向市场的高校在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必然要树立市场意识,在进行财务管理决策时将效率与效益的成本考虑在内。因此,高校借鉴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财务活动中基建、筹资、投资以及一些有风险的活动也随之开展。如近年来,北京大学目前已拥有包括5个上市公司在内的一系列校办企业,这其中就有北大方正集团(香港上市)、未明集团(上海A股上市),这些校办企业给北京大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有力地支持了北大的科研项目发展,高校开展的这些活动与企业的财务活动相类似。现代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财务管理决策机制。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些成熟的决策方法,可以为高校决策提供新思路。同时,高校与企业在一些经营活动上有着相类似的业务如上文所论述的校办企业,在进行此类业务的财务管理决策时,可借鉴企业的决策方法,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效率与科学性。

面对着高校财务管理决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高校在其财务管理决策中应立足自身实际,有选择性的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手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以构建高校财务管理决策新模式:该模式既要满足内部信息需求者的需求、管理层监督控制的要求;同时,要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因此,结合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索高校的财务管理决策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值得研究的。

3 高校财务管理决策问题的解决路径

高校不同于企业,因此,高校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借鉴企业的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方法。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侧重点要向发展职能进行转变,为决策提供专业的信息支持。也就是说,基本目标是要完善高校财务决策机制,适应经济形势及市场的新变化。

3.1 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的集体决策机制

著名的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和“满意准则”,该假设说明了管理者的有限理性,集权式的决策往往会降低决策的科学性。根据Gallupe R B等的研究:在集体决策中当成员少于5人时,成员参与讨论的程度高;而当人数多于7人时,成员参与讨论的机会就会降低,易造成决策受少数人支配,使群体再分裂成小的群体。这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已经在企业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成效,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决策中要建立集体决策机制,可以通过建立财务管理决策小组的方式。一方面,要根据决策的具体内容确定合理的人数,如当决策一些重大但不紧急的事务时可以采用中等大小的群体决策,对于日常事务就比较适合小规模群体决策,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面临需要快速做出反应的危机决策则可以减少决策的人数甚至是个人决策;另一方面,决策小组的人员构成中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存在着学术与行政两大并行的事务,这就要求决策层应充分反映这两大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在决策小组的成员中有行政人员、学术人员的代表。同时,根据决策的具体内容适当地增加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加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参与度,为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提高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总之,建立高校财务管理的集体决策制度,不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结构都要依据具体的决策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

3.2 强化高校财务决策中资金的时间价值

以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借贷关系的普遍存在为前提条件的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决策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往往容易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把资金时间价值引入高校财务管理将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决策者做出科学的决策。如应将引入金融机构贷款或BOT固定资产的产生的贷款利息等超出购建成本的支出计入购建成本中,改掉在预算中用资本性支出中的财务费用进行支出的旧习,减小购建成本的核算决策的偏差,实现高校资产的有效利用,为财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3.3 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是根据财务报告及有关财务信息对组织运行状况及成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的过程。财务分析不仅是对财务活动的事后总结,也是对未来财务活动的预测,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无法为财务决策提供充分的指导,因此,必须完善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见表1)。首先,应将高校各部门的财务报告及有关材料进行收集,然后,再将收集整理好的资料通过专业的系统分析评价,客观分析已完成的财务活动、详细列明其中的利弊得失,并对高校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决策层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优化决策。

3.4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质就是学校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财务信息进行整合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财务决策信息系统构建主要分为:信息的采集、利用以及展现3个方面,财务决策数据仓库可以提高财务数据的利用率,并产生相应的财务图表,为各级部门提供有效财务数据信息,帮助决策人员进行分析决策。高校可以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开发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列示有关财务信息,使高校各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财务信息。同时,建立专门的数据端口对接,将决策层需要的数据随时上报,并通过不同的口径进行汇总。这样高校的决策层就可以根据这些不断更新的财务信息进行相关预测分析 , 形成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4 结 论

科学的财务管理决策制度,可以实现高校财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文在考虑到高校组织的特殊性,对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剖析。结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方式,提出了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新思路,以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的良好发展。在决策方法的适用性上,主要是在考虑到高校与企业具有一定类似性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参考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部分做法,提出适合高校的财务管理决策模式。但是本文中关于高校借鉴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研究特别是对一些方法的适用性的分析还不够深入也缺乏定量的研究。同时,由于笔者的研究水平有限,因此文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

摘要:财务决策既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校资金的管理及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运用有限的办学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成为高校财务管理者所决策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现状入手,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模式,对高校财务管理决策进行探索。

上一篇:境外交流下一篇:企业家培训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