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概述

2024-06-26

系统概述(精选十篇)

系统概述 篇1

移动通信技术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到90年代的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全球迎来了移动话音业务的高峰,每年的用户量呈现倍数的梯级增长,但其业务类型单一,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近几年,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3G已经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AMPS系统和后来改进型系统TACS,以及NMT和NTT等。AMPS(先进移动电话系统)使用模拟蜂窝传输的800MHz频带,在美洲和部分太平洋国家广泛使用;TACS(全向入网通信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欧洲的模拟移动通信的制式,中国在80年代也是采用这种通信制式,使用900MHz频带。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为模拟制式,以FDMA技术为基础,主要提供话音通信业务。其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业务种类有限,不能满足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是以传送话音和少量数据为主的数字通信系统,典型的系统有GSM(采用TDMA方式)、IS-95CD-MA、DAMPS和日本的JDC(现在改名为PDC)等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除提供话音服务之外,也可提供低速数据服务和短消息服务。但其业务主要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9.6kb/s),远不能满足新业务和高传输速率的需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系统,它最早是国际电信联盟(ITU)于1985年首先提出的,1996年ITU正式将其更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意即工作在2000MHz频段,预期在2000年左右商用的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致目标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全球化就是提供全球海陆空三维的无缝隙覆盖,支持全球漫游业务;综合化就是提供多种话音和非话音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个人化就是有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

2 IMT-2000最主要的目标和特征

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制式,全球无缝漫游;

2)高频谱效率;

3)支持移动多媒体业务,即室内环境支持2Mbi t/s、步行/室外到室内支持384kbi t/s、车速环境支持144kbi t/s等。

移动通信从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必须有足够的频率,不仅能提供话音、低速率数据等业务,而且具有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能力。

3 3G的主流标准

3.1 W-CDMA

也称为WCDMA,全称为Wideband CDMA,也称为CDMA Direct 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W-CDMA的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包括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GSM网络上,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但是GSM系统相当普及的亚洲对这套新技术的接受度预料会相当高。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

3.2 CDMA2000

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它是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建设成本低廉。但目前使用CDMA的地区只有日、韩和北美,所以CDMA2000的支持者不如W-CDMA多。不过CDMA2000的研发技术却是目前各标准中进度最快的,许多3G手机已经率先面世。

3.3 TD-SCDMA

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1999年6月29日,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ITU提出。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2.5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

4 3G业务

1)话音业务:上下行链路的信息速率都是16kbi t/s,属电路交换,对称型业务。

2)简单消息:是对应于短信息SMS的业务,它的数据速率为14kbi t/s,属于分组交换。

3)交换数据:属于电路交换业务,上下行数据速率都是64kbi t/s。

4)非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中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384kbi t/s、上行为64kbi t/s。

5)高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2000kbi t/s,上行为128kbi t/s。

6)交互式多媒体业务:该业务为电路交换,是一种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应用于高保真音响,可视会议,双向图像传输等。

3G的目标是支持尽可能广泛的业务,理论上,3G可为移动的终端提供384kbi t/s或更高的速率,为静止的终端提供2.048Mb t/s的速率。这种宽带容量能够提供现在2G网络不能实现的新型业务。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现在无法想像的业务。

5 3G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3G系统很多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得业界一致认为3G系统将成为移动通信的新一代技术标准,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并不是完美无暇的,无论哪种制式都同样面临着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多径衰落。这个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2)时延扩展。不同路径的信号有不同的传播时延,当时延超过检测脉冲宽度的10%时,脉冲间的干扰就明显存在,从而限制了移动通信的数据速率。

3)多址干扰。由于3G系统采用不同的扩频码字来区分用户,这就要求用户的扩频码具有强自相关性和弱互相关性。但实际上各用户间的干扰不可能完全消失,所以来自本小区和邻近小区用户的干扰成了决定系统容量和性能的主要因素。

4)远近效应。是一类多址干扰,在3G系统中表现十分突出。

5)体制问题。第二代系统已被广泛使用,所以,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考虑,3G系统必须兼容前代系统,而且能在将来平滑的过度到第四代系统,甚至个人通信系统的最高目标。但目前,第二代系统种类繁多,标准层出不穷,体制多种多样,所以,如何是3G系统起好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6 我国3G现状

我国于2004年实现了在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领域的群体突破。从2004年4月至今,陆续有展讯、凯明、T3G、大唐/ADI、重邮信科相继推出了终端基带芯片,目前已开发的芯片经过各项测试,设计达到预期目标。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经有基于上述几款芯片的数十款终端、数据卡研发成功。伴随着TD-SCDMA终端芯片领域的群体突破,我国TD-SCDMA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也步入了快车道。经过TDSCDMA产业化专项测试的检验,这些终端的通话功能已经基本稳定,目前正在进行复杂环境及切换、数据业务的测试。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其号段为157。标志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TD的商业化应用正式起航。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标主要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其主流制式有三种:欧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的WCDMA-FDD/TDD、以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的cdma2000和以中国大唐为代表提出的TD-SCDMA。3G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新型特色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的新一代技术标准,但同样也面临多径衰落等几点主要问题。伴随着TD-SCDMA终端芯片领域的群体突破,我国TD-SCDMA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已经步入了快车道,商业化应用也正式起航。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3G,IMT-2000 WCDMA cdma2000 TD-SCDMA

参考文献

[1]卢孟夏.通信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大成.cdma2000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CBTC系统概述 篇2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这一思想的萌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开始系统地展开研究并进行阶段性测试,90年代开始进入试验段测试阶段。1999年9月,IEEE将CBTC定义为:“利用高精度的列车定位(不依赖于轨道电路),双向连续、大容量的车-地数据通信,车载、地面的安全功能处理器实现的一种连续自动列车控制系统”。定义中指出CBTC中的通信必须是连续的,这样才能够实现连续自动列车控制,利用轨间电缆、漏泄电缆和空间无线都可以实现车、地双向信息的连续传输。

借助先进的列车定位技术、安全处理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使得CBTC与传统基于轨道电路的列车控制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检查与平衡手段,通过车-地间双向信息传输,实现对列车的闭环控制,从而大大降低认为错误的影响,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2)、各级调度都可以随时了解区段内任意列车的位置、速度、机车工程及其他各种参数,利用上述信息,各级调度可以规范、协调地直接指挥行车。

(3)、车站控制中心依据列车状态及前车状态,结合智能技术调整列车运行,获得最佳区间通过能力,减少列车在区段内运行时不需要的加速、制动,增加旅客乘坐的舒适度。

(4)、区段内 所有运行列车的各种参数(如:列车号、机车号、位置速度、工况、始发站、终点站、车辆数、载重量等自动的发给各种管理系统,如:TMIS、DMIS,不需要人工键入,从而可以避免对参数的漏键、错键、迟键和其他认为的错误,将以上控制和管理紧密结合,实现铁路信息化。

(5)、减少沿线设备,设备组要集中在车站及机车上,减轻设备维护和管理的劳动强度,受环境影响小(如:可减少雷击等现象的干扰和损伤在遭受自然灾害或战争破坏后,易恢复运行。

统计信息系统构建概述 篇3

【关键词】统计;信息系统;构建

众所周知, 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统计数据, 只有通过建立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统计数据库和先进的网络通讯系统, 实现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数据转换、资源共享, 才能更好地发挥统计资源优势, 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进行宏观决策, 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所以,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

1.统计信息系统体系的建立

1.1建立统计工作管理体系

在当前条件下,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日益多样化, 如集团、总公司、公司、子公司等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统计工作管理体系。一是组织体系确定各级统计工作责任部门、统计负责人、统计员。对于集团公司尚应建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本单位的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行政一把手担任, 以加强统计管理力度。二是各级职责应明文规定。三是制定统计工作质量标准。四是加强统计考核,明确奖惩条文, 并严格执行。

1.2建立统计指标体系

首先应满足领导层对企业决策、发展、改革的需求, 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 还应满足上报统计报表、统计调查数据的需求。指标分类, 应能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通常应包括完成工作量指标、产品产量指标、成本指标、合同管理指标, 销售指标、销售收人指标、利润指标、库存指标、消耗指标、采购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内外信息、固定资产等。

1.3确定报表格式、种类

报表格式的确立, 如国家有标准报表格式, 应采用国家标准报表格式, 如企业需求指标, 其格式由企业自行设计。报表的格式设计, 应明确、简洁、适用, 报表分类应适合企业运行体制, 能够达到需求目的, 还应满足电子统计平台程序文件编制的需要。

2.建设信息系统必须要先确定统计流程

2.1建设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要具备5个前提条件

一是企业要确定一个部门, 赋予其信息化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 促使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 形成办公“一盘棋” 的格局。 二是要有统计分类的统一标准, 例如:统一的单位编码(即单位身份号) 、分类标准等, 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 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用户操作的信息化处理流程。四是建立完善的網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难点问题之一, 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 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操作系统, 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统计软件。

2.2统计工作流程的建立

统计工作流程是在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 它是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处理的全过程。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数据安全控制→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从人工作业向建立完整的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跨越, 是一次飞跃。统计数据采集的实现, 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 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实现信息的网上直报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 加快数据传输速度, 解决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统计数据处理的应角程序, 应由专业人员根据企业生产特征和要求进行编制、试运行。并做到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统一文件格式 统一实行统计“ 一套表”制度, 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 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 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统计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 由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 可做到路径清晰, 便捷通畅。

3.电子统计平台中数据的安全性

统计工作关系到企业商业秘密, 必须有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来保证统计数据的安全可靠。一方面利用计算机防火墙技术, 另一方面应设置一定权限, 不同的使用者(用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权限和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一般来讲, 本部门的使用者, 只可填报和查阅本部门申报的报表, 其它部门的报表不仅看不到内容, 而且根本不知道其它部门要报什么样的报表。总部领导层和总部统计工作职能部门, 才可查阅综合报表。报表的查阅, 应确定人员、密码, 这才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4.系统的总体设计

分析工作流程, 构建总体框架, 确定报表的上报和查阅的安全、保密措施, 初步设计出具有个性化、人性化而且美观的操作界面, 划分模块、制定接口标准等。主要功能:系统管理、部门设置、用户设置、报表设计、流程设计等。

总之,除上面之外,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认识水平, 转变思想观念, 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随着抽样调查为主的新的统计调查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各种普查、抽样调查相继展开以及统计范围扩大, 报表的增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和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 我们统计部门不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 将难以适应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从统计部门内部讲, 按统计流程设置的内设机构, 也必须以信息共享作为基础, 才能充分发挥机构设置的优势, 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邵建利.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M].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

[2]张泽厚,袁卫.统计学前沿发展建设[M].中国统计.2003.

[3]马玉敏.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M].内蒙古统计.2002.

供油系统设计概述 篇4

随着国家法规对环保要求的日益提升, 降低燃油蒸发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 其首要控制系统为供油系统, 以下我们来阐述一下供油系统的设计方法。

1 供油系统设计流程图

2 供油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功用

对发动机而言, 供油系统主要具有将不含灰尘、水分和空气等杂质的干净燃料输送给发动机, 此系统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排气烟度以及高压油泵、喷油器的正常工作等发动机故障现象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发动机有柴汽油之分, 从而供油系统也有着许多的不同, 包括零部件的种类、零部件的材料与布置方式等。

2.1 柴油机供油系统

柴油机供油系统可分为低压与高压两个油路。前者由油箱、低压燃油管、燃油滤清器等组成;后者由高压油泵、高压油管等组成。由于高压油路的设计取决于发动机, 其高压油泵的动力由发动机本身提供, 一般属于发动机总成部件, 所以其柴油供油系统的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低压油路。

燃油箱的主要功用是储存燃油。燃油箱的容积大小随车型而定, 燃油箱的安装部位通常是整车的后部或中部。油管则负责输送燃油, 油滤负责清除燃油中的杂质, 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2.2 汽油供油系统

汽油供油系统的原理与功用基本同柴油供油系统, 只是由于燃烧的介质不同, 从而在各零部件的种类、材料与功用上有一些差异。汽油是一种挥发较快的燃料, 在汽油供油系统中必须有收集燃油蒸汽的碳罐装置, 以满足排放法规要求。汽油机的燃烧形式不同于柴油的压燃式, 为点火式, 所以其需求的油压要求不是很高, 汽油供油系统提供油压的动力源装置一般布置在始端—油箱内部。

3 供油系统各零部件设计选型原则

供油系统各零部件的设计需满足其本身的功用外, 还需在布置上充分考虑其布置的合理性、安全可靠性以及布置是否整齐美观。

3.1 燃油箱

(1) 材质方面:塑料油箱与金属油箱。金属油箱:内表面必须有相应的镀层处理, 一般为镀锌层, 镀层的主要目的防止燃油箱金属本身材质的腐蚀, 需满足耐中性盐雾试验96小时以上, 达到排放要求。

金属油箱在镀锌处理后, 如果是长期存放柴油, 就会与柴油发生反应, 生成小的颗粒物质, 而这种小的颗粒物质能刚刚堵死满足欧Ⅳ排放的喷油嘴, 对发动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锌层不会与汽油发生反应, 汽油车用金属油箱达排放要求就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塑料油箱:对于复杂异型的形状的油箱用塑料材质, 其质量轻, 很受青睐。然而其工艺较复杂, 相应的制造成本自然就会较高。一般多使用在承载式车身的轿车上。

材质方面的选择, 主要受装配空间的复杂程度、燃油箱规定的容积与排放法规来定, 在金属与塑料两者都能满足的情况下, 应以成本方面做考虑, 优先选择金属油箱。

(2) 燃油箱最高液面线以上的膨胀空间应大于总容积的10%, 以避免因燃油吸热产生的体积膨胀而使燃油溢出, 故油箱标定的额定容积按标准要求为油箱最大容积的90%。

(3) 燃油箱容积的计算:在整车设计匹配计算中, 需要根据车型需提供的百公里燃油耗和要求的整车最大续航里程计算出所需油箱的最小容积供车型师确定油箱配置参考。比如百公里燃油耗为a, 要求的整车最大续航里程为b, 则油箱最小要求容积v= (b*a) /100。

(4) 燃油箱应设置通气孔, 通气口流量一般不小于340L/h, 阻力不超过5k Pa, 一般Φ1.5mm的通气孔已足够使燃油箱通气。通气孔的位置一般设在油箱的最高面, 或是油箱本身的最高面处可做成一个突起台阶, 保证不被油液面覆盖, 满足通气性能。通气孔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发动机工作期间, 维护燃油箱内正常的工作压力。通气孔必须加以保护, 以防止灰尘和水进入燃油箱。

3.2 燃油管路

一般而言, 供油系统中的管路选型主要取决于发动机, 对于发动机最大功率大于60k W的, 其管内径必须大于8mm (横截面积50mm2) , 最大功率小于60k W的, 其管内径必须大于6mm, 并且燃油管路不得有锐边。管路布置主要取决于油箱与发动机之间的零部件布置情况。油管属于安全件, 需保证与其运动部件的安全间隙。

(1) 燃油管路应具有较好的耐油性和抗老化性;能在-40℃~100℃范围内安全可靠地工作;在内外压差100k Pa时不会吸扁或开裂。

(2) 管路有硬管与软管之分, 硬管一般采用镀层金属管, 金属管多为 (Fe-Cu) 合金管或邦迪管。

软管则为橡胶管, 橡胶管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其本身材质性能能否满足使用性能、排放要求。不同的橡胶管其工作的性能有很大的差异, 受具体的环境与法规限制, 不同的工作环境需选择不同的橡胶软管。

由于每种橡胶都有不同的性能差异, 所以橡胶软管一般是由几种或多种橡胶组合而成, 制作成的橡胶软管也应满足一定的要求, 例如:耐压性、密着性、耐动态臭氧性、热老化性、气密性能等。

主要用在汽车行业当中橡胶的种类:EPDM、NBR、CR、ECO、FKM等。由于不同橡胶有不同的性能, 所以制成的软管一般是两者之间的叠加, 常用橡胶的主要性能表如表1。

根据燃油品质与排放法规, 柴油机一般使用CR与NBR的组合, 外层CR——抗氧化作用, 中层NBR———耐油, 高压油路中的软管中层还需有一定的编制层———绦纶线。汽油机橡胶软管一般为ECO与FKM的组合, 也有单用ECO。由于FKM的性能相当好, 主要是防止燃油渗透, 满足燃油管路的国六蒸发排放要求。

软管由于本身有一定的软度, 在布置过程中, 需充分考虑与其它相应零件的间隙, 由于是运动零部件。间隙过小的地方需加装护套, 保证软管的正常使用性能。

3.3 燃油滤清器

发动机燃油滤清器的功用是为了防止燃油箱与燃油管路的杂质与沉淀物质进入发动机。燃油滤清器必须安装在易于检查与维护的位置上, 并且需容易拆装, 燃油滤清器一般是行驶10000公里必需更换。

燃油预滤器的额定流量应不小于发动机燃油滤油器的流量, 其滤清效率应不小于95%。

柴油发动机的燃油滤清器一般是布置在发动机高压油泵之前。柴油滤清器还需配备油水分离装置———油水分离器。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导向结构, 使燃油在预滤器中旋转, 利用油和水的比重不同的特性, 使比较重的水汇聚到预滤器的底部, 从而实现油水分离功能。油水分离器有放水开关, 水的收集通过传感器显示, 并且要做定期排空, 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滤清器一般是在电子燃油泵之后, 也有油泵本身自带滤清装置。

现今汽车大多采用折叠式的纸制滤芯, 其性能良好, 制造和使用较为方便。

3.4 油箱盖

油箱盖是发动机注入燃料的口端, 与金属的加油管口配合使用, 两者之间保证其整个供油系统的密封性能。

油箱盖按结构形式分, 有槽型与螺纹型, 具体见QC/T488-2000。

槽型结构油箱盖使用逐渐减少, 现大多采用螺纹型。

螺纹型又分为内螺纹与外螺纹, 现在的汽车趋势大多采用内螺纹结构, 并且尺寸已经有统一的规格, 为M45。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其尺寸公差的配合, 保证密封性能。同时还需有良好的自锁和防松功能。

3.5 碳罐

碳罐是汽油车必须有的装置, 它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是一个重要的3C件。碳罐一般为三腔室结构, 有三个管接头:T口 (吸附口) 、P口 (脱附口) 和A口 (通大气口) , 三口不能接错。

碳罐的容积要求与发动机排量有一定得联系, 一般2.0的发动机用1000ml, 2.4的用1500ml。

碳罐连接进气歧管中间有一电磁阀, 控制碳罐的的脱附, 主要受整车ECU碳罐集成模块的控制。

碳罐符合环保技术要求:HBC32-2004。

4 供油系统设计与布置应注意事项

燃气轮机CEMS系统概述 篇5

一、系统简介

望亭发电厂两台燃机的CEMS系统是采用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对燃机排放烟气进行连续、实时的跟踪监测。

1、系统组成.(1)烟尘监测子系统;(2)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3)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4)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

2、系统特点.(1)功能丰富,具有手/自动取样、吹扫、校准、故障自诊断和报警等功能(2)系统控制柜模块化设计,操作简便,维护方便;(3)日常维护少,可长期无人值守;(4)采用直接抽取采样法连续监测气态污染物浓度;(5)采用M&C采样探头技术,过滤面积大,滤芯更换方便;(6)采用PLC设计,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高;(7)气态污染物的监测采用德国西门子分析仪器;(8)DAS数据采集系统功能齐全,操作直观简便;(9)多种数据输出方式,支持网络扩建,支持系统扩展;(10)可方便的与环保单位联网,实现数据远/上传

3、主要功能.(1)连续监测排放烟气中的烟尘浓度,SO2、NO、CO、CO2,烟气温度,烟气压力、烟气流速、氧量、烟气湿度(2)数据采集系统(DAS)对系统进行监控,对监测数据储存、处理和管理

二、系统结构

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由烟尘监测子系统、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组成。

三、工作原理

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气态污染物监测采用直接抽取法:样气经过采样探头的加热保温与2u的过滤除去颗粒物,再经加热管线的加热保温,到预处理单元处理迅速除水后输送到分析设备中,连续检测出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分析仪器再将相应的测量参数的干基信号以4—20mA的形式送到控制柜的PLC;烟尘浓度及烟气排放参数监测是将一次表安装在现场,现场信号以4—20mA的信号送到控制柜的PLC,进行模数转换,再以通讯的方式与DAS系统进行连接,由DAS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数据的上传方式是通过PLC输出信号到燃机DCS控制系统,再通过MIS网上传到集团公司。以下分别介绍烟尘监测子系统、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和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的工作原理。

1、烟尘监测子系统.烟尘监测子系统采用的是国电环保SPEP-2000D型烟尘仪,该烟尘仪基于烟尘粒子的背向散射原理,用于对固定污染源颗粒污染物进行在线连续测量。(1)技术特点.1)采用激光背散射原理,不怕烟道的机械振动及烟气温度不均造成的折射率不均造成的光束摆动2)单端安装,无需光路对中3)仪器设计贯彻“无工具”现场安装思路,最大限度的降低场安装的复杂度,仪器及防雨系统的安装仅电器连接需要一支螺丝刀,不必带连接螺栓、螺母,10分钟内即可完成安装,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现场安装调试带来的诸多问题4)采用4—20mA工业标准电流输出,连接方便,整体功耗很小,约5瓦左右

(2)系统原理及构成.光学部分包括激光光源及功率控制、光电传感、散射光接收部分。激光器发出的650nm束以一个微小的角度射入排放源,激光束与烟尘粒子作用产生散射光,背向散射光通过接受系统进入传感器转变成电信号进行处理。电路部分实现光电转换、激光束的调制、信号放大、解调、光源的功率控制、V/I转换功能。标准器用于产生一稳定的光信号,对仪器零点及跨度校准。系统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2、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1)工作原理.系统采用加热抽取原理,用国电环保SPEP-2000H型电加热采样探头抽取烟气,采样流速≥2L/min,烟气在进入采样探头前经过滤器去除颗粒物,经过加热、保温等环节,样气被导入到预处理单元除湿,然后送入ULTRAMAT23型气体分析仪中进行分析,连续检测出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因为烟气中的水分已被除去,所以系统提供的是干烟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2)系统组成.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包括:烟气采样单元、样气预处理单元、分析单元三部分组成。下面介绍各部分的原理及特点:1)烟气采样单元.烟气采样单元主要由SPEP-2000H电加热采样探头和伴热采样管线组成。SPEP-2000H电加热采样探头适用于在高尘、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中连续抽取气体,特别适合用于烟道气在线分析中的采样。电加热采样探头的独特设计使得安装操作极为简便,并且性能可靠、维护方便,在更换过滤器时不需要使用工具,并且不必拆除采样管线,避免了杂质渗入到样气系统中。特制的加热器可以对整个过滤腔进行温度调节,保证温度不会降至零点以下。伴热管线由输气管、电热带、隔热层、护套四部分组成,可使采样气体在输送过程中恒定在120℃,避免结露而影响测量精度。2)样气预处理单元.样气预处理单元主要包括冷凝器、精过滤器和空气净化系统,冷凝器主要目的是除去烟气中的水分,通过精过滤器进一步过滤样气中微量水粒和微小尘埃后,烟气被导入ULTRAMAT 23型气体分析仪中進行分析。冷凝器体积小重量轻,运转平稳,露点稳定性好,并且冷凝器的制冷功率较大,在热交换器中,气体冷却速度快,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气体在结露水中的溶解量,提高了测量精确度,减少了结露水对器件的腐蚀。空气净化系统包括仪用空气和减压过滤器,仪用空气压力要求0.4—0.8MPa,出口配置有水分离器、油分离器和压力表,净化后的吹扫空气用于吹扫探头和样气管路。3)分析单元.分析单元采用西门子公司的ULTRAMAT 23型气体分析仪,该分析仪采用非分散红外发射吸收原理,依据不同波长其发射衰减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浓度气体的测量。其基本特点是:a)由于可采用环境空气进行自动标定,所以分析仪实际可做到免维护,且零点和量程都是在线标定b)在规定范围内每种组分可有两个量程,所有量程都是线性的,用量程识别功能的自动量程c)自动纠正环境压力波动d)气体流量监测,当流量<1L/min给出报警信号e)维护请求报警f)每种组分可任意设置上下限报警g)大屏幕背光LCD显示测量值,简单快速编程和分析仪调试,通过菜单实现编程输入、功能测试和标定h)三个二进位输入、取样泵开关、触发自动标定、几个设备同步,八个继电器输出可任意配置,包括:故障、维护请求、维护切换上下限、限制、量程识别和外部电磁阀等。ULTRAMAT 23红外单元操作模式原理如下图:

3、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包括烟气流速、烟气温度、烟气压力、烟气湿度和烟气含氧量等辅助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1)烟气流速连续监测.烟气流速采样装置为南京国电环保公司研制的SP2000-PTG型皮托管流量计。该流量计是一种利用压力传感器、皮托管等测出烟气的动压和静压,动压与被测烟气流速呈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定量烟气流速。测量系统由皮托管、差压变送器和PLC组成。(2)烟气压力连续监测.系统采用3051 AP/G型压力变送器连续监测压力。变送器即将压力信号转换成4—20mA的二线制输出的电信号。(3)烟气湿度连续监测.系统采用SPEP-2000M型氧化锆测量系统,该氧化锆探头安装在CEMS小室的控制柜内,采用气体流通池加热保温到150℃,测氧传感器加热到700℃的氧化锆原理测量烟气中的湿氧含量。利用测量出的湿氧与干氧(U23分析仪器电化学法测出的干氧)从而计算出烟气的绝对湿度。(4)烟气含氧量连续监测.烟气含氧量采用西门子公司的ULTRAMAT 23型气体O2(干氧)分析仪来测量。ULTRAMAT 23型气体O2(干氧)分析仪中的氧气传感器依据燃料室原理操作,氧气在阴极和电解液之间的边界层被转化,不同的氧气浓度相应产生不同的电流,从而测出烟气中的含氧量。(5)烟气温度连续监测.温度监测采用PT100热电阻进行测量,再通过WZPB1-23U型转换器转换为标准4—20mA电流信号输出。

4、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由硬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和工控机)和软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可编程控制器PLC是CEMS系统的数据采集控制单元。(1)硬件系统.硬件系统由两台互为冗余的工控机为操作站,一个SPEP-2000型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柜为控制站,操作站与控制站间采用RS485通讯口连接。硬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自动控制烟气抽取,对采样点循环采样.2)执行分析仪的零点和满量程校准3)自动执行反吹4)显示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状态,包括采样、处理、分析、报警、等待、校准、反吹、手动或自动状态以及标准气体浓度值5)电气控制单元报警包括采样探头温度报警、加热管线温度报警、分析仪故障报警、样气湿度报警、冷凝器高温报警和系统故障等6)与网络交换系统数据,可提供实时数据的DAS接口,通过激活其控制指令,将实时数据传输给数据采集系统(2)软件系统.软件以WindowsXP为操作系统,具有如下功能和特点:1)全中文显示界面,多级画面,操作直观简便2)实时显示系统状态和故障监控3)实时显示系统监测参数,有实时棒图、实时曲线等多种形式4)具备监测参数实时曲线显示和历史曲线显示画面5)具备监测参数报表查询、打印功能6)具备系统参数设置功能7)可根据不同口令,在不同模式下(操作员、系统管理员等)进行切换登录,确保系统参数安全

四、系统操作说明

1、开停CEMS系统系统供电按照设备类型分别设置断路器.在开机时将相应的空气开关(如总电源、电伴热、配电箱、浊度仪、U23、蠕动泵、冷凝器、PLC、泵阀、风扇、照明等)合上,在达到预热的时间,系统则可正常工作。

2、系统运行模式.1)系统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运行方式,通过仪表柜操作面板“自动/手动”按钮进行切换。系统正常应处于自动状态,手动状态是在系统检修维护时采用的方式。2)在自动方式下有三种工作模式:取样模式、吹扫模式、校验模式。3)在手动方式下有4种模式:停止模式(所有按钮均未按下)、取样模式、吹扫模式、校验模式(零气、标气1、标气2)。4)操作面板有显示运行状态的指示灯:零气、校验、手动/自动、取样、吹扫。这几个指示灯和相应的按钮开关是带灯自锁按钮。5)有两个故障指示灯:系统故障、分析仪故障。

3、数据采集系统(DAS)操作说明.数据采集系统(DAS)实现对整个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状态和参数监控,并对系统进行管理、记录、报表和打印。它的操作通过鼠标键盘在工控机上完成。双击工控机桌面上CEMS.EXE图标,自动加载数据采集系统和应用软件,进入监控系统主画面,主要有:系统状态、报警一览表、实时棒图、实时曲线、历史曲线、系统校验系数设置、系统数据报表查询、系统量程设置等功能模块供运行和维护人员浏览、查阅和设置。

五、系统维护及故障处理

1、系统日常维护.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应做好如下日常维护工作:1)检查ULTRAMAT 23型气体分析仪的运行状态,检查是否有故障或维护报警指示2)检查ULTRAMAT 23型气体分析仪上的流量计指示,应在0.8—2L/min;3)检查保护过滤器滤芯应干净,玻璃杯内无水滴;4)检查蠕动泵转动排水正常,应能看到水柱由冷凝器排水管进入蠕动泵内排出;5)检查吹扫气源供气压力在0.4—0.7MPa之間;6)检查取样泵应正常运转无异声;7)检查控制柜上有无系统故障与分析仪故障指示;8)检查冷凝器正常制冷温度指示应在1—5℃之间;9)检查加热管线正常加热温度指示应在110—150℃之间。

2、故障处理.一般常见的故障主要有:取样探头温度报警、伴热管线温度报警、冷凝器报警、湿度报警、样气流量低、精过滤器变色快、PLC与DAS系统通讯故障、温度不正常、压力无显示、U23分析仪维护请求报警、U23分析仪报警,出现“F”等,都可通过查阅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操作维护手册,根据不同的报警码及故障现象找到相对应的故障处理方法进行故障处理。

六、结语

通过加装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对两台燃机烟囱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并通过SIS进行数据上传,从而完成两台燃机CEMS系统与集团公司的联网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华电望亭发电厂)

作者简介

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篇6

作为通信系统的“心脏”,通信电源在通信局(站)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含48V直流组合通信电源系统,而且还包括DC/DC二次模块电源,UPS不间断电源和通信用蓄电池等。通信电源的核心基本一致,都是以功率电子为基础,通过稳定的控制环设计,再加上必要的外部监控,最终实现能量的转换和过程的监控。通信设备需要电源设备提供直流供电,电源的安全、可靠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1 通信设备对电源系统的基本要求

1.1 可靠性高

一般的通信设备发生故障影响面较小,是局部性的。如果电源系统发生直流供电中断故障,则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往往会造成整个电信局、通信枢纽的全部通信中断。对于数字通信设备,电源电压即使有瞬间的中断也不允许。

1.2 稳定性高

各种通信设备都有要求电源电压稳定,不允许超过容许的变化范围,尤其是计算机控制的通信设备,数字电路工作速度高,频带宽,对电压波动、杂音电压、瞬变电压等非常敏感。所以,供电系统必须有很高的稳定性。

1.3 效率高

能源是宝贵的,电信设备在耗费巨资完成设备投资后,日常的费用支出中,电费是一笔比重很大的开支。尤其随着通信容量的增大,一个母局的各种设备用上百、上千安培直流的用电量已是司空见惯,这时效率问题就特别突出。这就要求电源设备(主要指整流电源)应有较高转换效率,即要求电源设备的自耗要小。

1.4 模块化

提高安全系数,模块化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功率器件的模块化,其二是指电源单元的模块化。实际上,由于频率的不断提高,致使引线寄生电感、寄生电容的影响愈加严重,对器件造成更大的应力(表现为过电压、过电流毛刺)。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而把相关的部分做成模块。把开关器件的驱动、保护电路也装到功率模块中去,构成了“智能化”功率模块(IPM),这既缩小了整机的体积,又方便了整机设计和制造。

1.5 自动化、智能化

要求电源能进行电池自动管理、故障自诊断、故障自动报警等,自备发电机应能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

1.6 小型化

现在各种通信设备的日益集成化,小型化,这就要求电源设备也相应的小型化,作为后备电源的蓄电池也应向免维护、全密封、小型化方面发展,以便将电源、蓄电池随小型通信设备布置在同一个机房,而不需要专门的电池室。

2 通信电源系统的构成

通信电源系统一般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接地系统组成。

2.1 交流供电系统

通信电源的交流供电系统由高压配电所、降压变压器、油机发电机、UPS和低压配电屏组成。交流供电系统可以有三种交流电源:变电站供给的市电、油机发电机供给的自备交流电、UPS供给的后备交流电。

为防止停电时间较长导致电池过放电,电信局一般都配有油机发电机组。当市电中断时,通信设备可由油机发电机组供电。油机分普通油机和自动启动油机。当市电中断时,自动启动油机能自动启动,开始发电。由于市电比油机发电机供电更经济和可靠,所以,在有市电的条件下,通信设备一般都应由市电供电。

为了确保通信电源不中断、无瞬变,可采用静止型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也称UPS。UPS一般都由蓄电池、整流器、逆变器和静态开关等部分组成。市电正常时,市电和逆变器并联给通信设备提供交流电源,而逆变器是由市电经整流后给它供电。同时,整流器也给蓄电池充电,蓄电池处于并联浮充状态。当市电中断时,蓄电池通过逆变器给通信设备提供交流电源。逆变器和市电的转换由交流静态开关完成。

输入市电,为各路交流负载分配电能。当市电中断或交流电压异常时(过压、欠压和缺相等),低压配电屏能自动发出相应的告警信号。

大型通信站交流电源一般都由高压电网供给,自备独立变电设备。而基站设备常常直接租用民用电。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重要通信枢纽局一般都由两个变电站引入两路高压电源,并且采用专线引入,一路主用,一路备用,然后通过变压设备降压供给各种通信设备和照明设备。另外还要有自备油机发电机,以防不测。一般的局站只从电网引入一路市电,再接入自备油机发电机作为备用。一些小的局站、移动基站只接入一路市电(配足够容量的电池),油机为车载设备。

2.2 直流供电系统

通信设备的直流供电系统由高频开关电源(AC/DC变换器)、蓄电池、DC/DC变换器和直流配电屏等部分组成。

整流器的作用是从交流配电屏引入交流电,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压后,输出到直流配电屏与负载及蓄电池连接,为负载供电,给电池充电。

蓄电池在交流停电时,向负载提供直流电,保证直流系统不间断供电。

直流配电屏为不同容量的负载分配电能,当直流供电异常时要产生告警或保护。如熔断器断告警、电池欠压告警、电池过放电保护等。

DC/DC变换器将基础电源电压(-48V或+24V)变换为各种直流电压,以满足通信设备内部电路多种不同数值的电压(±5V、±6V、±12V、±15V、-24V等)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设备已向集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许多通信设备采用了大量的集成电路组件,而这些组件需要多种直流电压。如果这些低压直流直接从电力室供给,则线路损耗一定很大、环境电磁辐射也会污染电源,供电效率很低。为了提高供电效率,大多通信设备装有直流变换器,通过这些直流变换器可以将电力室送来的高压直流电变换为所需的低压直流电。

另外,通信设备所需的工作电压有许多种,这些电压如果都由整流器和蓄电池供给,那么就需要许多规格的蓄电池和整流器,这样,不仅增加了电源设备的费用,也大大增加了维护工作量。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目前大多数通信设备采用DC-DC变换器给内部电路供电。

2.3 接地系统

为了提高通信质量、确保通信设备与人身的安全,通信局站的交流和直流供电系统都必须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通信机房的接地系统包括:交流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直流工作接地、机壳屏蔽接地。

通信电源的接地包括:交流零线复接地、机架保护接地和屏蔽接地、防雷接地、直流工作地接地

通信电源的接地系统通常采用联合地线的接地方式。联合地线的标准连接方式是将接地体通过汇流条(粗铜缆等)引入电力机房的接地汇流排,防雷地、直流工作地和保护地分别用铜芯电缆连接到接地汇流排上。交流零线复接地可以接入接地汇流排入地。但对于相控设备或电机设备使用较多(谐波严重)的供电系统,或三相严重不平衡的系统,交流复接地最好单独埋设接地体,或从直流工作接地线以外的地方接入地网,以减小交流对直流的污染。

以上四种接地一定要可靠,否则不但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对人身安全、设备安全、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威胁。

3 现代通信电源

在通讯网上运行的电源主要包括三种:线性电源、相控电源、开关电源。

传统的相控电源,是将市电直接经过整流滤波提供直流,由改变晶闸管的导通相位角,来控制整流器的输出电压。相控电源所用的变压器是工频变压器,体积庞大。所以,相控电源体积大、效率低、功率因数低,严重污染电网,已逐渐被淘汰。

另外一种常用的稳压电源,是通过串联调整管可以连续控制的线性稳压电源,线性电源的功率调整管总是工作在放大区,流过的电流是连续的。由于调整管上损耗较大的功率,所以需要较大功率调整管并装有体积很大的散热器,发热严重,效率很低,一般只用作小功率电源,如设备内部电路的辅助电源。

开关电源的功率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有体积小、效率高、重量轻的优点,可以模块化设计,通常按N+1备份(而相控电源需要1+1备份),组成的系统可靠性高。正是这些优点,开关电源已在通信网中大量取代了相控电源,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开关电源成为现代通讯网的主导电源,它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美国研制出了20k Hz的DC/DC变换器,这为开关电源的发明创造了条件。七十年代,出现了用高频变换技术的整流器,它不需要50Hz的工频变压器,直接将交流电整流,再逆变为高频交流,再整流滤波变为所需直流电压。

八十年代初,英国科学家根据以上的条件和原理,制造出了第一套实用的48V开关电源(Switch Mode Rectifier),被命名作SMR电源。随着器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功率高压场效应管,它的关断速度大大加快,电荷存储时间大大缩短,从而大大提高了开关管的开关频率。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开关电源的各方面的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地源热泵系统概述 篇7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利用部分高位能(电能)从地球表层提取地热资源的一种能量交换的空调系统。它是热泵应用领域的一个分支,通常只需输入少量的高位能,通过利用热泵机组设备可把土壤中贮存的低品位能源转化成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热能。可以实现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工况的相互转换。冬季,机组提取土壤中的热量用于室内供暖;夏季,机组把室内多余的热量释放到土壤中达到制冷的效果。

2 地源热泵系统的优缺点

与其他形式的能源利用形式相比,地源热泵具有明显的优点:(1)稳定性高;地下土壤中的年平均温度相对稳定,相比空气源热泵,它的性能系数要高许多,基本不受天气和季节因素的影响。(2)对大气环境无污染,与常规能源的利用方式相比,它的整个运行过程不会产生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废弃物。(3)热泵机组成本相对较低,相比水源热泵系统的净水装置系统的费用和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打井费用,地源热泵系统组成相对简单,只需在地下埋入地埋管换热器即可,从而大大减少了初投资。但是地源热泵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连续运行时,热泵的冷凝温度或蒸发温度受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波动;土壤导热系数小,导致地埋换热器的面积较大,长期使用会破坏地下土壤中的温度场,导致土壤层的平均温度发生变化,从而会引起其他一些不利的影响。

垂直埋管热泵系统较水平系统有许多优点。首先它不需像水平埋管系统那样需要大的场地面积。其次在许多地区,地面以下的一段距离,土壤处于湿度饱和状态,而这段距离又正是热交换器所在的位置,因此对热交换有利。在制冷季节,水平系统流入盘管中的溶液加热了饱和的土壤层使水分降低,从而降低了土壤导热率,使得热交换的效率也降低。而垂直埋管中这种水分转移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垂直埋管热泵的稳定工况和部分负荷的运行效率比满负荷情况好,而一般的空调系统设计工况是在满负荷情况下,但实际却很少在此情况下运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是在高效区。

3 地源热泵系统的发展概况

地源热泵技术起源于欧洲,在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瑞士佐伊利的一项专利中,但地源热泵技术的真正应用却是在1950年左右。在近20年内,地源热泵技术在北美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美国地源热泵安装数量的增长率在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0%以上,预计到2010年,其安装总数将达到约150万套折合每套12kW制热量的地源热泵机组。据美国地源热泵协会的统计,美国地源热泵安装数量的增长率在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0%以上,预计到2010年,其安装总数将达到约150万套折合每套12kW制热量的地源热泵机组。由此可以看出,北美地区是地源热泵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商业应用最广泛的地区。

地源热泵技术在引入中国后,相比在北美地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双U管的采用和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相结合利用等形式的出现。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国土面积大,住宅较分散,有足够的埋管面积,基本不采用混合形式的地源热泵;而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密度大,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埋管面积,,混合形式比较多,如将地源热泵与传统空调系统形式结合或采用地源热泵与其他节能形式相结合。二是在北美,政府补助主要通过电力部门进行,流程简单,能把财政激励政策很好地落实到使用该系统的房屋业主方面;而中国目前是采用专项资金补助的形式,针对部分经过审批的项目进行补助,流程复杂,,这样业主与设计者要在初投资和运行费用上做更多的平衡比较,从而因地制宜选择投资较低的技术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地源热泵系统发展的多元化。

我国在土壤源热泵领域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天津大学和天津商学院,其他少数单位也先后在土壤源热泵供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但是,由于我国能源价格的特殊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土壤源热泵的应用推广非常缓慢。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内能源政策的初步提高和完善,特别是在1997年11月,为了加强中美两国在能源效率与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促进节能、环保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美国能源部和中国科技部签署了中美能源效率及可再生能源合作议定书,其中一项内容是土壤源热泵的发展战略,拟在中国北部寒冷地带、中部夏热冬冷地带和南部亚热带三类气候类型区,各选一家示范推广单位与美国能源部推荐的美国地源热泵生产商作为合作伙伴,建立三个土壤源热泵的示范工程,以推广这种“绿色技术”,削弱中国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程度。在此形式下,国内的科研机构进一步深入认识到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优势,逐步展开了对土壤源热泵技术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国际能源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源热泵自身所具备的节能和环保优势,这项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很多大学纷纷建立了土壤源热泵的实验台架。与此对应的是,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生产厂家,跟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在开发利用土壤源热泵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做了许多实验研究和工程示范;产生了很多有效测试跟踪数据,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势必将有助于加快发展土壤源热泵技术的步伐。最近几年,国内已经开始对土壤源热泵的系统匹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系统各部件的理论计算模型,同时对新型制冷剂在地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在变负荷状况下土壤源热泵的运行工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4 影响地源热泵性能系数的因素

提高地源热泵的性能系数意义非常重大,关键在于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个因素对地源热泵的换热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4.1 地埋管换热器的长度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管长越长,从土壤中抽热的速率就越大,地埋管换热器出口的温度越高,进出口液体的温差越大,换热效率越高。但是,管长不宜太长,过长不仅初投资大,而且影响地下管路的整体布局,导致地下土壤利用率低。

4.2 地埋管换热器内的液体流速

当管中的流速太低,流动处于层流状态时,管内的对流换热系数很低,会影响换热效果;曾大管中流体的流速,使流动状态处于紊流时,管内壁的对流换热系数将大大提高,换热效率将明显提高。但是,流速不宜过大,因为当管长一定时,流速太大,将会减少单位管长的吸热率,从而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

4.3 地埋管换热器的管径

工程实践表明,管径越小,换热能力越强,但是管径不宜太小,太小则会增大管中流体的流动阻力,从而会加大水泵的能耗,反而会降低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

4.4 地埋管换热器的间距

U型管两管之间的间距,对换热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靠近液体出口的管子吸热能力低于靠近液体入口的管子,靠近液体出口管子周围的土壤温度高,靠近液体入口管子的土壤温度低,如果U型管两管之间的间距过小,温度高的土壤部分将会向温度低的土壤部分传递热量,将会影响靠近液体出口管子的吸热效率,从而使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降低。

4.5 土壤中的含水率

研究表明,当土壤中的含水率高时,地埋管换热器管外的换热效率明显增大,这是因为当含水率太低时,管外主要以导热传热为主;而含水率增大时,管外不仅存在导热传热,而且还存在对流换热。长期使用地源热泵系统,会导致土壤中的含水率降低很多,因此,应该间歇使用地源热泵系统,才能使地源热泵的性能达到最佳化。

5 结论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概述 篇8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之争已经进入群雄争霸的时代,新势力的不断崛起,使其不断进步。因此,对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当前移动计算技术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但是,目前手机操作系统有哪些,哪个操作系统才是未来智能手机的主流操作系统呢?本文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

2. 智能手机的概述

所谓智能手机,是指使用开放式操作系统的手机,同时第三方可根据操作系统提供的应用编程接口为手机开发各种扩展应用硬件。这种手机除了具有普通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有PDA的大部分功能。另外,在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通信功能方面也比较突出。现在把是否具有嵌入式操作系统与是否可以支持第三方软件作为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的两大区分点[2]。

3. 智能手机的分类

现在市场上的智能手机共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它们分别是:Symbian,Windows Mobile,Linux,Palm,Android,Mac OS X,Rim和OMS。

3.1 Android操作系统

2008年手机市场最值得期待的就是谷歌新推出的Andriod,它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掀起了波澜。谷歌把其命名为Gphone。Andriod实际上是一款基于手机平台的操作系统,它是以Linux为最底层技术进行开发,依仗开放源代码。它是完全开放的,几乎能在所有硬件上运行,充分地开放和自由,并且拥有完全的原始代码。

虽然,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出现安全技术漏洞),但是现在按照它的发展趋势,瓜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已成为定局,它现在不仅仅是一部手机操作系统,许多厂商已经计划把该操作系统移植到其它电子产品上。

3.2 OMS操作系统

为了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并保持中国移动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在苹果i Phone以及谷歌Andriod平台的启发下,中国移动将要携联想推出自有的手机操作系统OMS(Open Mobile System)。OMS同样是基于Linux内核,采用Android源代码,但在业务层和此前的谷歌手机完全不一样,OMS将集成大量中国移动的业务。显然中国移动并不愿意把采用该操作系统的手机叫Gphone或谷歌手机,而是使用了新代号Ophone。

3.3 Symbian操作系统

智能手机从产生发展到现在,Symbian操作系统一直是现今手机领域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操作系统,占据了当前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拥有相当多针对不同用户的界面。其中,诺基亚手机是其代表。最近诺基亚将把微软的Silverlight网络视频技术添加到其手机平台上。在谷歌推出Android手机后,开发过程中遇到新的困难后,Symbian将与其合并在一起提供一个单一的操作系统。

Symbian前身其实是一种名为EPOC的操作系统,它是一个实时性、多任务的纯32位操作系统,具有功耗低、内存占用少等特点,非常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使用。经过不断完善,可以支持GPRS、蓝芽、Sync ML、以及3G技术。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标准化的开放式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用支持Symbian的设备开发软件。但是,也存在以下的缺点:各类机型采用的处理器主频较低,兼容性较差,细节不够注意。

3.4 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

Windows Mobile并不算是一个操作系统,只是微软旗下的一个品牌而已。目前微软的Windows Mobile系统已广泛用于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虽然手机市场份额尚不及Symbian,但正在加速追赶。最近微软与苹果i Phone血拼手机操作系统。另外,将于2009年或2010年发布Windows 7操作系统。

Windows Mobile系列操作系统包括Pocket PC、SmartPhone以及Pocket PC Phone三大平台体系。Windows Mobile系列操作系统是在微软计算机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变化而来的。它采用弹出式菜单、左右键功能,操作形式类似PC,PPC版本更接近PC。触摸笔的功能类似鼠标,有别于传统手机的操作,步骤相对繁琐,但熟悉电脑操作的人会更容易适应。但有以下的缺点:第一,对于不同的平台采用统一的代码编写。第二,沿用了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界面和操作都和电脑上的Windows十分接近,对于使用者来说十分熟悉又上手。

3.5 Linux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刚进军手机市场,但却也具有相当突出的优势。Linux操作系统是全免费操作系统。系统资源占用率较低,而且性能比较稳定。Linux操作系统与JAVA的相互融合,是任何一个操作系统所不能比拟的。Linux+JAVA的应用方式,能够给用户极大的拓展空间。但是,Linux操作系统也不是十全十美。采用此操作系统的手机基本只有摩托罗拉的少部分机型(例如A780、E680、A768i),所以专为这些少量用户所制作的第三方软件还非常少,影响了Linux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内的势力扩张。它对厂商的要求比较高,并且需要更强大的软件设计能力。另外,安全性、实时性能、电源管理都是Linux智能手机的天然缺陷。其代表机型为:摩托罗拉公司的A系列商务手机和E系列部分娱乐手机。

3.6 Palm操作系统

Palm OS是Palm公司的是一种32位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它的操作界面采用触控式,差不多所有的控制选项都排列在屏幕上,使用触控笔便可进行所有操作。它本身所占的内存极小,基于Palm操作系统编写的应用程序所占的空间也很小,但可以运行众多的应用程序。Palm操作系统本身不具有录音、MP3播放功能等,需要另外加入第三方软件或硬件设备方可实现。

Palm在今年推了最新手机操作系统“Nova”以及基于该操作系统的新款智能手机“Palm Pre”。新的Nova系统将会拥有像是Blackberry OS的出色移动商务功能,同时也将具备Mac OS X一样丰富的多媒体娱乐功能。

3.7 Mac OS X操作系统

苹果手机的操作系统(Mac OS X)近几年也是智能手机的一个新亮点,它已超过微软跃居手机行业第二。为此,微软和苹果两大巨头正在血拼操作系统。现在,苹果手机又推出了新的手机操作系统—雪豹。

Mac OS X使用基于BSD Unix的内核,并带有Unix风格的内存管理和抢占式多任务处理,大大改进内存管理,允许同时运行更多软件,这实质上消除了一个程序崩溃导致其它程序崩溃的可能性。它还具有极度华丽图形用户界面、极高的运行效率和稳定安全性。其不足在于Mac OS X是一套封闭的操作系统,不支持第三方软件。

3.8 RIM操作系统

黑莓是智能手机中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简称为Blackberry,这几年的发展也比较迅速。黑莓采用RIM操作系统。RIM操作系统基于JAVA平台,运行极为稳定流畅,对JA-VA软件兼容能力强,也有不错的软件资源。Rim一直是移动电邮的巨无霸,比较适用于商务人士,但在多媒体播放方面的功能非常孱弱。

4. 未来手机操作系统的主流

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地为用户所接受。从近期表现来看,手机操作系统已成为智能手机厂商间的竞争重点。市场上形成了Android阵营、Symbian阵营与苹果自有Mac操作系统阵营的三足对抗之势。在这三者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应该是Android阵营,但是推动市场普及的却是Symbian阵营,而苹果在高端市场占据不错的比重。可以说这三大阵营的对抗只会给手机市场带来更多的看点,并且在各自的市场定位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苹果和谷歌两大巨头正逐步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新霸主。此外,中国移动的强势介入,也将为智能手机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自2008年下半年谷歌手机推出后,手机操作系统的“世界大战”已经打响,中国移动只是为这场战争增加了一个新的看点及不确定因素。2008年,3G版i Phone大放异彩,基于谷歌Android平台的Gphone手机一面世就制造了轰动,而黑莓智能手机则在稳健中保持快速发展。相反,之前手机操作系统巨头Symbian以及微软Windows Mobile,在各种新势力的冲击下,节节败退;Palm和Linux系统则逐渐式微。

5. 结束语

智能手机市场将在2009年继续蓬勃发展,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日渐火爆,手机操作系统的争夺战也越演越烈。上述几大手机操作系统为了稳定自己在手机领域的地位,都争先恐后的推出自己的新产品。3G手机已经闪亮登场,其操作系统的性能更加完善。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领域,更好的推动手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常青,彭木根.手机程序开发于实用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孙孺石.智能手机操作系统[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3]王沛然.基于Windows CE.NET的手持终端系统软件设计[D].浙江大学,2004.

[4]张棣.基于嵌入式Linux的PDA及其功能扩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

[5]牛王强.手机开发程序的案例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4.

[6]郝木兰.JAVA手机程序设计[D].天津大学,2006.

新型数字航空通信系统概述 篇9

近年来, 空中交通流量的飞速增长给现有的空管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国际民航组织 (ICAO) 在1990年通过了通信、导航、监视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CNS/ATM) [1]系统方案, 开始在全球建立新航行系统。航空电信网 (ATN) 是CNS/ATM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建立一个全球一体化、地空一体化的新型通信网络。经过20多年的发展, ATN中得数据链技术也得到了逐步完善。随着空中通信业务量的快速增长,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方向的迅猛发展, 民航数据链技术也逐步从模拟通信系统过渡到数字通信系统, 并进一步过渡到新型数字通信系统,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民航通信业务量对通信带宽和高度通信准确性要求。目前, 针对未来航空通信 (FAC) 系统, ICAO正致力于下一代基于IPv6的航空电信网 (A T N/I P S) [2]的相关技术标准化工作, 而欧洲EUROCONTROL和美国FAA也正在进行用于航空的未来无线接入技术的标准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开始涉及, 主要参与到ATN的VDL模式2的部署, 以及开始进行宽带机场接入通信系统的研发。E U R O C O N T R O L提出了L波段数字航空通信系统 (L-DACAS) [3,4]作为FAC的候选, 为地-空数据通信提供服务, 并扩展到空-空通信, FAA提出在C波段使用Wi MAX (802.11e) [5]技术作为机场宽带接入系统, 为机场飞机宽带接入地面设备和机场管理提供通信服务。在海洋和远距离空域, 飞机通过卫星与地面网络进行连接, 实现空中流量服务 (ATS) 和航空运行服务 (AOS) , 以及为旅客提供地面通信网络接入服务。各网络之间采用IPv6 (包括移动IP) 协议进行互联, 构成一个新型的数字宽带移动通信系统。

2、新型数字航空通信系统组成

新型数字航空通信系统由地面网络、机场地面宽带接入网络、地-空数据链通信网络、空-空数据链通信网络和卫星数据链通信网络组成, 形成一个陆、海、空三维一体的全球性航空通信系统, 为空中交通服务 (ATS) 、航空运行控制 (AOC) 、航空管理通信 (AAC) 、航空旅客通信 (APC) 等业务提供通信服务, 如图1所示。

2.1 地面互联网络

在ATN中, 规划了地面网络互联采用IP技术实现不同IS之间的信息交换, 用光纤链接取代了以前使用的异步传输模式 (ATM) 广域网。用VPN技术分别构建了各空管局、航空公司、各机场自己的专网, 由通过IP互联进行航班、机场、天气、管制等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目前, 以光交换为主的计算机网络主干网的速度能远远满足各民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对带宽的要求。

2.2 机场无线宽带接入网络-Aero MACS[6]

机场数据 (如电子围栏、视频监控、飞机在机场上得感知状况、机场移动用户宽带接入等业务) 的增长要求数据传输带宽越来越大, 并且, 有线网络也不能满足机场移动用户宽带接入需求。新网络的设计和部署需要在机场增加光纤和电缆, 这将导致成本增加和施工难度。因此, 无线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应用于机场, 来支撑机场环境下得高数据速率航空应用业务。F A A考虑将C波段 (5 0 9 1-5159MHz) 用于未来机场环境下宽带网络的频段要求, 并采用IEEE802.16e无线宽带技术标准, 构成航空移动机场通信系统 (Aero MACS) 。

A e r o M A C S采用I E E E 8 0 2.1 6 e标准并进行了改进, 采用OFDMA技术接入, OFDM帧为时分复用 (TDD) 帧结构, 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均采用5MHz和10MHz的两个不同信道带宽, 采用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允许网络根据接收到的信噪比 (SNR) 来调整信号调制方案。在采用64QAM调制方案, 3/4编码速率, 10MHz带宽, 单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条件下, 上、下行峰值速率分别约为24Mbps和30Mbps。

2.3 地-空数据链通信系统-L-DACAS[3,4]

新数字航空通信网络中, 欧洲EUROCONTROL提出了L波段数字航空通信系统 (L-DACAS) 作为地-空数据链通信系统的候选。L-DACS要求覆盖360公里的地理范围, 支持1080公里/小时的飞机速度, 200多架飞机的同时通信, 支持4.8kbps话音速率和跟高速率数据传输。根据载波调制方式不同, 分成基于多载波调制技术发展起来的L-D A C S 1和基于单载波调制技术发展起来的L-DACS2两种类型

L-DACS1系统由B-AMC (由B-VHF演进) [5]、TIA-902 (P34) 和WIMAX (IEEE902.16e) 演进而来。最终采用OFDM调制技术进行多载波通信。L-DACS1系统采用蜂窝网络进行组网。能同时给飞机提供各种空中交通服务 (ATS) 和AOC通信服务, 并且能通过空-空接口直接在机载设备之间进行通信。L-DACAS1主要用于数据通信, 同时也支持语音通信。

L-DACS2由LDL、AMACS[6]和UAT演进而来。最终采用TDM进行单载波调制通信。L-DACS2采用TDMA技术, 提供半双工服务。在高密度空域能够在每个小区同时为204架飞机服务。采用有效的切换技术, 来保证在飞机移动过程中得地-空通信的Q o S。L-DACS2提供灵活的方案配置, 支持点对点通信和广播通信, 支持地-空、空-空通信需求。

2.4 卫星通信数据链路

在远离城市区域或者海洋上, L-DACS系统和其他陆地移动通信系统覆盖不了这些区域, 因此基于卫星通信数据链路的空中交通管理通信系统应运而生, 目前, 主要是发起的专用欧洲卫星系统 (ESA Iris) [7]提供海洋和远程陆地的空中交通管理服务。大概在在2020年进行左后布置。该系统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开发:目前系统定义已经完成, 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系统开发, 包括标准制定和验证, 而第三阶段的在轨认证和预操作系统已经进行全系统部署也已经进行了规划。

2.5 空-空通信数据链

当飞机离港后, 进入空管区域, 在飞行航线高度上飞行时, 飞机与飞机之间通信的需求目前不是很高, 现有的ADS-B系统提供了飞机与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自动相关监测, 告警, 但是飞机本身并不能进行直接碰撞判断, 需要飞机将飞行数据通过卫星传到地面站, 地面站再传输到计算中心, 进行飞机位置计算并进行碰撞判断, 然后再将计算结果返回管制中心或者飞机上, 这样的实时性大打折扣, 增加了飞机撞击风险。在ATN的VDL模式4中, 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实现空-空通信, 允许空中飞机之间进行必要的数据和话音传输。在L-DACS系统中, 空-空通信是必须支持的一项业务。目标是通过空-空通信提供比ADS-B更好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模式。

3、新型航空信息业务应用

在目前的飞机上, 飞行相关数据通过专用数据链进行传递, 在目前的航空数据链网络上, 因为传输带宽的限制, 只能进行有限的信息传输, 所以, 客舱数据信息服务、飞机机载黑匣子数据传输、适时视频监控都不能进行, 而新型数字航空通信系统的发展, 则为这些应用提供了通信技术支持。

3.1 客舱集成通信

目前, 客舱作为一个公共场所, 是禁止打手机和有限度使用信息电子设备的。除了电磁兼容考虑以外, 带宽和成本是限制提供数据通信的重要原因, 飞机可以通过卫星和地面进行通信, 但是旅客通过卫星进行电话、数据通信成本就很高昂。所以空-空、地-空宽带通信技术发展为客舱与地面低成本通信提供了契机。除此之外, 飞机上有很多传感器, 飞行过程中得各种感知数据一般是先存贮, 在飞机到达机场后, 再通过机场接入系统传输到地面处理中心进行处理。而宽带通信技术能够让客舱数据和整个飞机感知数据集成, 通过宽带空-空、地-空通信数据链实时传输到地面处理中心, 实时监控飞机的飞行状态, 并同时给客舱旅客提供数据通信服务。

3.2 在线黑匣子数据传输

飞机黑匣子是用来记录飞机的飞行状态信息, 在很多飞行事故中, 黑匣子要么找不到, 要么找到的黑匣子里面的数据在事故中丢失, 都不能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新型数字航空通信系统支撑下黑匣子数据连续实时传到地面, 这对监控飞机事故监控是非常有用的。实时黑匣子记录的数据要求通过宽带数据链路来进行传输, 可以通过专用卫星通信链路或者宽带航空通信网络来实现。

4、结语

在航空业务发展趋势下, 基于IPv6技术的无缝集成的新数字航空通信系统构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为各种民航通信业务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各种网络之间使用IPv6进行高速互联, 而机场使用Aero MACS通信技术来提供高速数据通信, 目前L-DACS已经规范化, 并提供数字数据/话音通信, 性能高, 满足特殊通信需求, 作为陆地系统平行链路的补充, 覆盖海洋和远距的卫星通信链路也能支持所有相关ATS/AOC/AAC应用。高速、宽带的未来航空通信系统将把民航业带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Aeronautical telecommunications manual (ATN) comprehensive ATNmanual (CAMAL) , Part I, II, III, Ⅳ[z].1999.

[2]“Manual for the ATN using IPS Standards and Protocols, ”ICAO, Tech.Rep.Doc 9896-AN/469, 2009.

[3]EUROCONTROL, &quot;L-DACS1 System Definition Proposal:Deliver-able D2, &quot;Feb 13, 2009, 175 pp., .

[4]EUROCONTROL, &quot;L-DACS2 System Definition Proposal:Deliver-able D2, &quot;May 11, 2009, 121 pp., .

[5]Gheorghisor, Izabela, Ka Ho Leung, September 2007, “Investigating Wireless Broadband for Airport SurfaceApplications”, MITRE Technical Report (MTR) 070228, The MITRECorporation/CAASD, McLean, VA.

[6]Izabela Gheorghisor and Ka Ho Leung, “Broadband WirelessNetworks for Airport Surface Communications”, IntegratedCommunications,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Conference, 2008.ICNS 2008.

OA系统工作流模型概述 篇10

关键词: 过程模型    组织模型    资源模型

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之前,首先要重组业务流程及规划与梳理业务流程,其次,要分析业务过程并且建模,再次建立清晰的业务流程,最后从实际操作向计算机处理转换建模工具。

因此,当一个要定义的业务流程产生时,访问控制模型、组织模型和资源模型这三类模型成为必然需求。

1.过程模型

OA系统中的工作流的过程逻辑被定义为过程模型。过程模型担当基础与核心的角色,所有工作流模型都是围绕它运行的,其他模型也要服务和支持过程模型。过程模型存在多种不同描述方式,如活动网络图、Petri网、事件驱动的过程链等。

(1)活动网络之过程模型

基于活动网络图的过程模型用一个有向图表示完整的运行过程,有向图的节点间的连接弧代表过程中的控制流和数据流,节点元素表示可执行的步骤或任务。节点、连接弧和条件三个方面构成了模型的组成元素。

(2)过程链模型之事件驱动

事件和功能是过程模型中的主要部件,主要通过对基于事件驱动的过程链模型(EPC)的建立实现的。功能产生事件,同时被事件触发。交替出现的事件和功能彼此连接而形成控制流。

(3)基本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

Petri网是对形式化系统的描述方式,在系统分析、设计规划和实际模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状态:结果、条件及内在联系等相关变化能清晰展示,其对系统变化的描述较为擅长。Petri网被称做工作流网(WF-net),是对工作流的控制流纬度的建模。

一个输入库所(i)和一个输出库所(0)构成了一个WF-net。充分阐述一个案例的生命周期,所有被WF—net过程处理的案例一旦被工作流管理系统处理完毕就立即被删除,而且只在它进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时被创建。

工作流模型的WF-net描述中,圆圈表示库所,概括总结其作用为:

①正确执行任务的次序;

②案例基本状态的显示。

在Petri网中,并行路由、循环路由、顺序路由、选择路由4种基本结构构成了工作流建模。不同工作流执行语句又可以帮助辅助表达,在建模过程中,当这些符号和结构被直接使用时,不同结构、建模速度及建模效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2.组织模型

对于人员组织结构的描述可以用组织模型阐述。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主要对多种组织元素形式及各元素内部的递阶层次关系进行充分展示。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里,下边五种实体是构成组织模型的基本元素。即“工作组”、“角色”、“人员”、“部门”和“职务”。

人员:是自然独立,组织中的每个员工与人员相对应,承担相关任务的人的实体,并具备一定的技术与能力。

角色:具备完成特定岗位任务的人员的统称,岗位需求作为其定义标准,诸如辅导员、任课教师等。

职务:代表行政管理上的层级关系,根据行政责任进行区分,如经理、职工等。

部门:由实际部门设置情况决定,可以是现在流行的面向过程与客户的,也可以是传统面向职能的,是组织内部功能结构的静态划分。

工作组:是由于某一任务的驱动而形成的动态的组织结构形式,并非组织内的静态结构。工作组会随任务的完成而消失并且会因任务的下达而产生。

组织模型为过程模型的建立和运作提供支持,可以从人员角度对工作流进行定义,同时确定每个活动节点的相关组织属性,即谁管理、谁执行等相近内容。如果没有组织模型支持,那么过程的细化、分配与管理在工作流系统模型中将难以实现。

3.资源模型

协同办公系统进行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只有当相关资源对相应的组织实体进行支持时,协同办公系统才能在工作流执行过程中按照要求完成活动。由此可见,在构建工作流基本模型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各类资源在运转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资源的类型”和“资源的个体”两个基本概念构成对资源模型的定义。资源模型比过程、组织等模型看上去简单一些。过程模型将具体资源对象进行整体引用即级别最低不可再分的“资源个体”。而多个资源个体被资源类型进行了概括描述,因此可以将其按照资源个体进行划分。它由多个资源个体集合而成。同时,二者之间既是抽象与具体的反映,又是分解与包含的关系。

4.结语

本文基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归纳建构工作流需要的三种模型:过程模型、组织模型和资源模型,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刘伟.工作流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

[3]罗海滨,范玉顺,吴澄.工作流技术综述闭.软件学报,2000.

[4]李寿兵,张佑生,刘立华.工作流管理技术[J].微型电脑应用,2000.

上一篇: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下一篇:主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