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人才

2024-06-19

高尔夫人才(精选八篇)

高尔夫人才 篇1

1.高尔夫产业的发展现状

高尔夫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较猛。

从球场数量上看, 从1984年中山温泉国际高尔夫球会诞生, 至今只有27年的历史。据朝向集团调查, 截至2010年, 已营运的球场有395家, 共8814个球洞, 折合约490个18洞高尔夫球场。

球场数量急剧增加, 引发了球场设计和建造行业兴旺, 产生了以兰星、朝向为代表的一大批高尔夫设计和建造管理公司。

我国作为世界高尔夫产业的制造基地, 以球杆、球、球鞋、球衣等用品的生产为龙头, 带动了一大批相关的生产制造业。目前, 世界上90%以上的高尔夫球杆头产自我国的内地和台湾地区, 标着美国品牌的球具80%均在亚洲装配和生产。我国已成为高尔夫球具加工的“大工厂”, 深圳、中山、东莞、广州、上海等城市, 正逐渐成为世界品牌高尔夫用品的加工生产基地, 尤其是东莞市塘厦镇聚集了众多高尔夫用品加工厂及其辅助配套工厂, 被称为“高尔夫之都”。

通过赛事组织机构和旅游中介机构的操作, 高尔夫与竞技赛事或旅游有机结合, 已发展成高尔夫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项目, 运作较为成功的有海南省、云南省和山东省等。此外, 高尔夫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园林绿化、草坪育种、农药肥料等产业的发展。

2.高尔夫教育的现状

高尔夫健康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护航”, 而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 将直接决定整个高尔夫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我国高尔夫教育仅有15年的历史, 目前已有几十所大专院校开展了高尔夫教育, 但各院校办学硬件和师资均不足, 学科归属、教学理论、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均处在初级阶段, 而高尔夫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如经营管理、草坪养护管理、赛事组织和管理、用品销售、球场设计和建造、用品设计和制造等高级人才。据调查, 目前高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大多过分注重高尔夫人才在总量上的增加, 忽视了人才质量的提升及各种人才比例的协调。大多数培训机构、企业和民办院校因资金和师资问题, 往往只着重培养球童、巡场员和前台服务员等低端服务型人才, 而对于草坪养护、球技传授和经营管理等需要投资较大的技能人才, 培养较少。培训机构和民办院校只注重“多快好省”和“短平快”,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 不利于高尔夫产业的健康发展。按照当前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势头, 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直接导致了该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已成为抑制高尔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如何使高尔夫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是高尔夫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高尔夫产业与高尔夫教育不协调

在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初期, 因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立项和经营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大多数球场从立项开始, 几乎没有专业人才参与, 导致球场选址和占地极不规范, 占用耕地和“圈地”现象时有发生。球场建成后没有专业人才参与管理, 造成经营混乱、业绩惨淡, 加上滥用水、肥和农药, 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 导致国家一直调控高尔夫产业的发展。高尔夫教育跟不上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步伐, 教育与产业不匹配、不协调, 造成高尔夫产业在可持续发展上动力不足。

高尔夫产业人才培养对策

根据高尔夫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殊差异, 高尔夫教育应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学历教育为辅。我国的高尔夫教育, 有挂靠经管类的, 如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有依附体育类的, 如运动训练、社会休闲体育和体育管理;还有在草业科学开设的。大专院校大多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设置课程, 未突出高尔夫经营管理和球技特色, 而是“拼装”专业教学内容, 主要体现在内容多而杂, 各类学科课程比例相当, 管理学科课程少、比例偏低, 球技所占课时较少, 下场实训的次数几乎为零。总之, 理论偏多、实践实训偏少, 严重偏离了高尔夫产业的需求,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

1.深化专业结构, 细化培养方向

瞄准国内高尔夫产业的发展方向, 调整布局,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建立人才培养与高尔夫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近期着重培养大量的球童、前台、销售等服务型低端人才;长期着重培养赛事策划、经营管理、球场设计和建造等高端人才。

在现有专业基础上, 适当拓宽、深化专业结构范围, 细化专业培养方向。由于高尔夫产业过快发展, 高尔夫教育与之不匹配, 因此拓宽高尔夫专业方向, 既要兼顾产业发展的长期、中期和近期对人才的需求, 又要保障专业设置相对稳定, 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急需性、多样性的高级人才。

大专院校可在经营管理、草坪管理和高尔夫球技为主体的前提下, 根据区域特点和办学条件, 逐步增设球场设计和建造、用品设计和制造、会籍营销、用品销售等专业, 以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 满足高尔夫产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时, 在细化培养方向中, 既要满足高尔夫产业发展的需求, 又要兼顾实际的办学条件;对影响产业长期发展的或代表学院办学水平和特色的, 受行业局限、就业面窄、人才需求量小、发展较困难的球场设计和建造专业、用品设计和制造专业, 实行少招生或隔年招生的政策。

2.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打造“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

鉴于国内高尔夫师资严重不足, 各大专院校应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在稳定师资队伍的基础上, 在职称、课酬和晋升等方面, 适当向专业教师倾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促使他们迅速提高教学水平。高尔夫教育是学历与技能教育双结合, 球技技能和服务技能占相当大的成分。因此, 专业教师应转变理念, 吸收高尔夫运动的精髓, 并亲身体验高尔夫运动的魅力。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高尔夫用品生产企业的一线工作岗位进行挂职锻炼, 提高相关岗位的技能, 促使他们积累一定的从业经验, 打造“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

3.优化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实习模式

改革传统的高尔夫教学模式, 应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学历教育为辅。大专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不同的学科背景, 积极开展高尔夫教育研究, 大胆实践, 采用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快成立由专业教师、企业管理精英和高尔夫协会共同组成的高尔夫教育委员会, 并由委员会组织专家对高尔夫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纲要、教学实施方案进行统一论证, 促进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评估考核制度等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高尔夫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应创新实习模式采用“四级”实习模式———识岗、跟岗、助岗和顶岗,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一级实习是岗位认识、行业认知。学生一进校就适时安排他们接触高尔夫产业、接触具体的岗位, 揭开高尔夫神秘的贵族面纱, 熟知具体岗位的要求, 明确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级实习是课程实习, 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向企业员工学习岗位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三级实习是助岗。在一、二级实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岗位的需求, 作为助理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四级实习是毕业顶岗实习, 是将学生安排在合作办学的企业管理岗位或服务岗位上进行工作实练。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加大对技能的考核比例, 同时邀请企业管理精英共同参与对实习学生进行课程的评估考核, 促进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比如, 对学生毕业答辩, 创新性地采取在企业现场的答辩形式, 并邀请企业管理精英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 共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企业预留人才, 巩固校企合作平台。

4.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高尔夫课程建设, 并通过课程建设带动教材建设和实训中心建设, 在此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 共同编写高尔夫教案教材, 解决教材的空缺与行业脱轨问题。各课程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仅要反映当今世界高尔夫经济、文化、赛事、球场设计和建造等最新研究成果, 还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突出重点和要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逐步引导学生走进高尔夫、热爱高尔夫。

5.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学科发展

大力提倡院校之间、院校与高尔夫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学术交流, 比如, 相互兼职、合作研究、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扩大与国外高尔夫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比如, 邀请英国、美国高尔夫教育专家和行业精英来华讲学, 派遣骨干教师出国观摩、进修。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的人才、资金、教材等, 促进我国高尔夫教育迅速发展。

高尔夫人才 篇2

关键词: 高尔夫运动 竞技类体育 人才培养 江苏省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被注重。高尔夫作为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尔夫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健康、文明、时尚、高雅的运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随着高尔夫被列为2016里约热内卢奥林匹克运动之一,其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国高尔夫教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高尔夫运动的快速发展,壮大高尔夫专业人才队伍已成为培养高尔夫后备人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把高尔夫后备人才培养尽快列为奥运会的管理培养范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总局将增加高尔夫运动的强度,基本策略是从青少年开始,点亮中国未来的希望。

1.江苏省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江苏省九大练习场随机抽取200名青少年高尔夫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由表1可知,江苏省56%参加高尔夫运动的人年龄在6~12岁,3~6岁的人数只占到13%,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太小,家长没有办法培养,6~12岁的青少年正是培训的好时机,而12~15岁参加高尔夫运动的人数在58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愿意培养孩子。

由表2可知,江苏省年龄在12岁~15岁的青少年喜爱高尔夫运动的比例最大,这是由这个年龄段青少年活泼好动,对体育运动兴趣广泛的原因引起的。

由表3可知,江苏省大部分参加高尔夫运动的青少年的运动水平还是优秀的,61%的青少年多半得到家人的支持且有专业教练指导,26%的青少年运动水平良好,可能平时课业比较紧张没有安排好训练学习时间,29%的青少年的运动水平较差,可能因为本身并不热爱这项运动,是被家长逼迫的。

由表4可知,江苏省愿意开设高尔夫课程的学校占51%,大部分学校愿意开设高尔夫课程。另外,13%的学校不是特别愿意培养孩子,21%的学校不愿意开设高尔夫课程。主要原因是开设高尔夫课程需要很大一笔经费投资,另外需要考虑设备与师资的问题。

通过对江苏省青少年参加训练及比赛的情况进行统计总结,了解目前江苏省高尔夫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情况,以及江苏省相关教育部门培养青少年的力度,家长的支持情况,中小学的课程安排情况,希望对我省人才培养有所贡献。我们应以健全的高尔夫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强力的培训理念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关课程,对存在问题的部分训练过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并合理地解决,促进我省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由表5可知,江苏省参加高尔夫运动的青少年拥有专业教练接受指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剩下65%的没有专业教练进行指导。原因大致有两个:一种情况是家长注重青少年文化课程的学习教育,不想在课外体育竞技类上面浪费太多时间。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家庭负担不起高尔夫球场教育基金。

2.培养建议与策略

竞技体育以现如今的市场经济为条件正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其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改进和完善。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应该基于目前后备人才培养,从有关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学习,结合中国竞技体育的具体实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展储备人员培训市场。

2.1训练和文化学习相协调

随着中国教育力度的加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逐渐增加,因此,学习之余学习高尔夫有何利弊?在沉重的文化课学习中,高尔夫训练不仅可以使中小学生放松身心,还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因此,课余训练成为高尔夫训练必要的途径,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培训。根据学生的课程计划制订严格的训练计划,使文化课和高尔夫训练互不冲突,也可以选择在周末参加高尔夫训练。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可以培养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运动,使孩子们可以在阳光下锻炼身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高尔夫运动更注重性格对抗和社交礼仪互补,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高尔夫运动还有“绅士运动”的美誉。崇尚高尚品德和优雅气质是高尔夫运动特有的。注意礼貌,遵守法庭规则;为他人着想,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些细致入微的礼仪文化可以通过年轻人的环境影响和道德教育的影响特征,帮助他们培养高雅的气质。

2.2加大教学体系建设力度

重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条件进入球会寻求技术推广。高尔夫技能训练是我校特色,培养高水平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教师都接受过培训,具有一定的技能,让学生在校园里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但因为我们没有高尔夫标准18洞,球员做教练的经验水平不高,只有学校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去俱乐部,凭借其良好的设施和专业的教练队伍,提高竞技水平。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在教学和训练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入球会后,会珍惜球会非常先进的条件和环境,增强学习高尔夫技能的主动性,选定一个教练,安排练球时间。由于早期在学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更好地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练习高尔夫技能的学生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的观察,咨询资深教练,观看各种各样的方式,如模拟比赛视频,推广技术更明显。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高尔夫运动教育,按照高尔夫最新要求,选择相关专业的教学材料,目前,大多数教练员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是让家长和学校肯定的。但也有少数教练员高学历和低容量,或质量低,不重视业务能力,只是不想离开“铁饭碗”。虽然,国家體育总局颁发《教练管理暂行办法》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教练员的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收获不大。

2.4增加比赛项目

现今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希望。中国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重视体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学校或机构可以适当增加竞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乐趣,在竞争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2.5科学培养人才

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篇3

1 高尔夫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状况

1.1 高尔夫专业教育发展起步阶段

我国最早的高尔夫专业教育开始于1995年, 它是由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第一个高尔夫管理专业, 但它属于于职业教育的范畴, 但是它仅仅是职业教育, 并不是真正的高尔夫产业, 直到1997年, 随着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的成立, 它把高尔夫职业教育合并过来, 使得高尔夫专业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2 高尔夫专业教育发展第二阶段

21世纪初, 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林业大学在高尔夫产业的不同领域开始了高尔夫的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这一段时间的发展是艰苦卓绝的, 但是也填补了高尔夫不同领域专业教育的空白。

1.3 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

2003年以后, 我国的高尔夫专业教育开始了两极化发展, 不只是停留在技能教育和管理的层面, 还涉及到了许多实际操作以及服务的领域, 但是由于高尔夫专业并没有进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 只能通过于其他专业的结合来实现高尔夫专业教育, 例如一些院校开设了EMBA高尔夫课程教育等。

2 当前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

高尔夫为世界公认的三大体育产业之一, 具有非常可观的前景。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超过80家, 它们正不断的探索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但这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单一

通过对已开高尔夫专业高校的培养计划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一个问题, 就是他们的培养目标十分相似。伴随着高尔夫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尔夫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而高尔夫专业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就与这种变化难以适应。另外, 每个高校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设施条件,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考虑到这点。

2.2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一致

国内现有的高尔夫专业教育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方向:高尔夫运动技能训练, 如南山学院;高尔夫产业经营管理, 如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高尔夫球场管理, 如中国农业大学。现实的高尔夫场地资源与条件的差异性现实, 也就决定了各高校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制定方面要有所不同, 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应有不同的结构和内容, 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当下很多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没有做足调查研究, 以至于思路混乱, 这也就导致教学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还有很多学校对高尔夫专业的介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都很雷同, 但具体的教学体系却又千差万别。很多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忽视了现实课程的整合与培养体系的优化搞不清学位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差别, 盲目的全、大、广最终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2.3 授课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对高尔夫专业人才的需要

高尔夫专业教育在国内只有不到20年的发展, 总体来说刚刚起步, 很多方面都还不完还要对使学生对高尔夫产业能有系统化的认识, 实现这些都要通过教材这一载体。因为发展的比较晚, 所以也就缺乏专业性的教材, 而且授课的老师也没有相应高尔夫课程的亲身经历, 对高尔夫的运营管理缺乏经验, 导致了一些与高尔夫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不能很好的开展, 就像《高尔夫赛事运作和组织》这门专业课程, 授课的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 也就不可能对比赛的组织、筹划、人员配置、场地要求等具体操作事项有所了解, 授课教师往往只是介绍一下现有的高尔夫大赛的情况等。还有一点, 就是课程体系中主要把专业课集中在技能训练范围内, 高尔夫专业的综合性特点难以体现, 作为高尔夫专业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不够;高尔夫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人文社会能力的培养, 否则学生很难积淀深厚的文化品德底蕴。这种状况若不能及时加以改变, 毕业生将很难在高尔夫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2.4 保证课程设置实施的条件不足

高尔夫进入我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0几年, 中国的高尔夫专业教育还处于创业阶段, 多半教师都是转专业过来的, 既缺乏高尔夫的专业教育, 也缺乏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也是导致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专业化的高尔夫教育必需有足够学生实践操作的场地和器械, 就像《高尔夫球杆的设计和修理》这门课程, 几乎没有一所高校能为学生提供操作的车间以及专业的操作指导, 这也就导致此类的课程没有实质的开设意义, 学校缺乏与学校及高尔夫球场以及高尔夫制造商的交流, 专业教师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积累, 这也使得使得高尔夫人才培养的专业化难以实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又很难得到企业的支持, 这给高尔夫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使得很多操作性强的课程不能开设, 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等一系列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 就是由于国家宏观土地政策的限制, 对于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审批非常的严格, 这也就使得国内的高尔夫场地设施资源非常匮乏, 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校开设了高尔夫的相关课程, 但大都缺乏教学用练习和训练场地设施, 这也是制约我国高尔夫专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3 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建议

3.1 更新观念

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要想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就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从教学目的、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入手, 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把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还应当与时俱进的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授课内容, 开拓大学生视野,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3.2 明确专业定位

明确的办学定位是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以及培养的方法等。这一切的前提是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 扬长避短的开设和组织课程, 充分的利用自身具备的优势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特色, 才能在高尔夫专业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仅要考虑到高校现如今的发展水平,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就要求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应构建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对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各位专业授课教师必须统筹全局, 明确目标,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 同时还要积极的鼓励和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 让学生能够探索和创新。

3.4 完善办学条件

借鉴美国的成熟运营模式, 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化的高尔夫培训学习, 培养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引进美国PGM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并根据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革与创新;增加中高协与国内高校的交流和联系, 委派中高协的专业高尔夫教练和讲师到各个学校作专题讲座,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尔夫会议和研讨班, 与专家面对面的接触, 使学生能够开拓视野, 获得最前沿、最新的专业信息和行业发展动态;实现高校与球场间的合作, 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通过签订就业协议的方式让球场为学生提供充足实践学习的机会。

4 结语

本文针对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变化的要求, 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性的建议。应该注意到, 本文所针对的几个问题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高尔夫人才培养体系应该追随高尔夫产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而做出不断的改革发展。只有将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环节积极面对实践, 进行基于源头的改革与调整, 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高尔夫产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高尔夫人才。

摘要:我国高校高尔夫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高尔夫产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但因为高尔夫运动在国内开展较晚并且场地设施等严重不足, 导致高校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出现了很多问题。经分析, 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建议:更新观念、明确专业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办学条件等。

关键词: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华清, 孙华敏, 付毅.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8) .

[2]李杰凯, 郭亦农, 马艳红.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8) .

[3]谢芳.中美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对我国高尔夫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 (硕士论文) [J].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6 (5) .

[4]陈慧琴.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探索[J].才智, 2011 (5) .

高尔夫人才 篇4

一、我国高尔夫教育发展现状

(一) 高尔夫专业教育发展起步阶段

1995年, 深圳大学率先开办了高尔夫专业课程, 挂的是工商管理的牌子, 内设高尔夫草坪管理和高尔夫俱乐部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方向, 并于1997年成立了高尔夫学院。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的成立揭开了我国高尔夫教育殿堂崭新的一页。

(二) 高尔夫专业教育发展第二阶段

21世纪初, 在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建立的基础上, 全国好多高校也先后设立了有关高尔夫相关的教育课程, 如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 上海复旦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等都积极地开设了高尔夫专业方向。

(三) 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第三阶段

2003年以后, 我国高尔夫专业教育开始了两极化发展, 不只是停留在学历教育和管理的层面, 还涉及到了技能教育和服务的领域, 但是由于高尔夫专业并没有进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 只能通过与其他专业的结合来实现高尔夫专业教育。

二、当前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部分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没有做足调查研究, 只看到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而忽视了不同岗位特点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大而不精。

(二)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受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限制, 目前院校开设的高尔夫专业只能挂靠或嫁接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如旅游管理、体育等专业下增设高尔夫方向。体育专业 (高尔夫方向) 主要以体育学为理论基础, 而旅游管理 (高尔夫方向) 则偏向于旅游学, 两者都忽视了高尔夫作为课程主体的重要性。

(三)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绝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师都不是高尔夫院校科班出生的, 没有系统学习, 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 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致使部分高校只能开设高尔夫理论课或简单的技能课, 得不到系统完整的高尔夫教学。

(四) 教材体系缺乏权威性

虽然中国高尔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一些院校和出版社也陆续出版了高尔夫专业教材, 但是教材只讲高尔夫入门的一些基本东西, 内容过于笼统简单化, 重理论的陈述, 缺乏实践指导, 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

(五) 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高尔夫专业的办学条件有限, 教育费用投入较高, 从练习球场、果岭到室内模拟高尔夫、挥杆探测分析器的准备, 需要投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这对于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是一笔高昂的支出。所以很多高校都缺乏教学练习场地和训练设施。

三、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 以行业需求为依据,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以及培养的方法等。这一切的前提是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 扬长避短的开设和组织课程, 充分的利用自身具备的优势资源, 按照高尔夫行业市场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特色, 才能在高尔夫专业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二)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工作结构是高职院校教育的课程结构之源, 课程体系要根据高尔夫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认真分析工作岗位职责, 参照高尔夫管理的职业资格标准,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 以工作结构为逻辑, 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 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体系。

(三) 以教学需要为切点, 构建专兼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

重视专职老师的培训。选派专职老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吸取教学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 增强实践经验;到欧美发达国家进修, 掌握专业知识;参加各类行业会议, 培养行业嗅觉;形成一套“走出去”的制度, 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重视兼职老师的层次。聘请高校教授、行业高管、资深国际PGA高尔夫职业教练担任兼职教授, 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形成一套“引进来”的制度, 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此同时, 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技能比赛, 掌握行业专长, 使“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到实处。

(四) 以专业特色为核心, 开发实用型校本教材

目前高尔夫教材主要以国外为主, 国内高质量的高尔夫教材较少, 而国外的教材特点是对高尔夫运动的知识结构把握较为清晰, 教学训练方法较为科学新颖, 但是价格较昂贵, 建议学院加大对高尔夫专业教材的采购力度, 让学生掌握当前业界最前沿的动态。除此以外, 教师应在不断的实践中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的自身基础, 开发出符合学院特色的系列教材。

(五)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 搭建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将得到不断创新。各高尔夫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 为师生搭建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企业是否能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的平台, 是否能学到行业内最佳的管理方法、培训内容等方面对高尔夫企业进行筛选, 建设与高尔夫专业对口, 在行业中起到标杆作用的产学研实习基地, 同时制定“校企合作管理, 阶段考察, 双面考核”的实习考核制度, 最大程度保证实习实践效果。

结语

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追随高尔夫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做出不断的改革。只有积极实践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各个环节, 从源头上进行改革与调整, 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高尔夫产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高尔夫人才。

参考文献

[1]朝向白皮书编撰委员会, 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朝向集团, 2013.

高尔夫人才 篇5

1 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

1.1 有助于资源共享的实现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其相对于其他途径的人才培养而言,有着优越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学生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以及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更是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来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但是与此同时,由于高尔夫专业场所和专业基地的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大的,因此,对于很多学校来说,仅仅依靠学校投资硬性建设的方式来满足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专业场所和基地的需求,通常是难以实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寻求现成的、经营运作成功的企业,例如:高尔夫俱乐部,就成为了一种可行且有效的途径。

类似高尔夫俱乐部这些高尔夫相关企业,多数都具有硬件设施、运作模式以及培训理念和消费人群等方面的优势,而这些则都是高校所不具备和无法比拟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各取所需,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高尔夫场所和设施来开展高尔夫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而企业则能够通过学校输送的“准人才”来选拔和培养人才,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1.2 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获得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尤其是对于高校高尔夫专业来说,由于在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非常重视和关注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岗位业务知识的培养。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实践教学活动能否得以顺利、有效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传统的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受实践场所的限制和约束,很多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了影响,以至于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也水平也都因此受到了限制。然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在合作的高尔夫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但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对于教学场地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逼真的实践环境和更加良好的实践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3 有助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高校高尔夫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不但能够提高地方教育的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提升,而且由于这种产业群人才培养的方式,能够为地方的高尔夫产业提供大量的、专业的、高水平的人才,从而为地方产业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后备人才资源,对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2 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双赢原则

在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开展高校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以两者的双赢为基础的,只有遵循了双赢的原则,合作才能够健康、长远的持续下去,确保合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2 积极主动原则

学校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是以培养服务于企业的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的的;而企业之所以会与学校之间达成合作的共识,是出于自身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的考虑。因此,为了确保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目的的实现,学校不但应积极的寻找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且在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为了预期的合作目的的达成,均应始终遵循积极主动的原则,通过双方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来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促进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3 人才培养原则

企业之所以会投入人力、物力以及精力去开展“校企合作”其最直接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择符合企业需求,有助于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这一点在上文已经有所论及。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企业在“校企合作”的态度上是积极的,而且是由利益驱动的。但是在合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企业必须要通过相应的综合培训工作让合作的具体操作人员明白“校企合作”的深远意义所在,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以此来避免将学生简单地视为廉价的劳动力的情况出现。

3 高尔夫专业常用的“校企合作”形式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在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开展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时,概括来说,常用的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首先是阶段培养,分层递进的形式。阶段培养,分层递进的形式,是目前很多开设了高尔夫专业的院校所采用的一种较为普遍和常见的形式。在利用这种形式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一般的流程为: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提升、反馈与学生能力的再培养、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是较为传统的,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后熟期相对来说比较长,通常需要到企业培训一段时间后,才能够真正适应岗位的特点和需求。

其次是工学一体的形式。在利用“工学一体”的形式来实施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时,学生既是一名学生,需要通过在校学习来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又需要到合作的球场进行实践,随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学习与实践同时进行,相互交融。利用工学一体的形式来实施“校企合作”时,高校可以根据合作的高尔夫企业来实际情况来适当的进行课程的调整,而且还可以直接进入合作企业或者是直接由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来给学生授课,因此,这种形式不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处来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开展实际的工作时,多数都能够很快地胜任岗位的需求。例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辽宁职业学院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来开展高尔夫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虽然说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形式,具有上述的优势,但是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与约束。例如:这种“校企合作”的实施形式,往往需要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距离较近,而且还需要在学校与企业达成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顺利的进行。

再次是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的形式。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属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和企业在充分考虑了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高尔夫相关岗位的需求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共同建设专职以及兼职的师资队伍,制定人才培养验收标准的一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的并重,并能够实现校训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不但属于院校专业的班级,同时也会根据培养的方向编入合作的高尔夫企业,有计划地参与企业的相关活动。而且由于在这种“校企合作”形式中,学校的任课教师与俱乐部专业人员是相互兼职的,因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均是十分有益的。目前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仍然处于探索和摸索的阶段,而且多见于职业技术学院。例如: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球场管理专业与营口远大高尔夫俱乐部之间的“校企合作”所采用的就是上述的这种合作形式。临沂大学体育学院下所设置的高尔夫学院与青岛天泰温泉高尔夫发展有限公司所进行的“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属于这种订单式培养的合作形式。学校与青岛天泰温泉高尔夫发展有限公司之间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意向协议书,为青岛天泰温泉高尔夫发展有限公司定向培养“天泰班”,青岛天泰温泉高尔夫发展有限公司会为“天泰班”的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及助学金,而学生在毕业考核合格之后就会直接进入青岛天泰温泉高尔夫发展有限公司工作,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

最后是成立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的方式来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目前,我国也有少数院校采用这种形式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例如: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就是采用股份制合作办学的形式成立了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学校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就是依托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开展的。但是,一般来说,如果学校的高尔夫专业规模较小是不适合采用这种“校企合作”的开展形式的。

4 高尔夫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高尔夫专业在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开展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时,为了确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在应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开展高校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时,应注意,一定要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注意构建高效率的沟通机制和协商机制,以此来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合作流程的规范性。

其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校和企业双方角色的科学、明确定位。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的角色还是企业的角色都是多元的。对于学校来说,其不仅是合作的主导者,是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人才的培育者,同时其也是人才的提供者和校企合作的协调者。

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不但是合作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利益追求者和人才的需求者与锤炼者。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只有对自己和对方的角色定位有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出符合双方角色的行为,开展符合双方需求的合作活动,才能够确保合作的顺利达成和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最后,在应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开展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时,还应注意强化教师实践,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当今我国很多开设了高尔夫专业的院校都存在任课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因此,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针对任课教师实践能力欠缺这一个实际的情况,学校一定要注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选派专业技术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利用企业实践的机会直接参与企业基层工作来积累实践的方式,来提升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

[2]孙婕,郑刚.“体教结合”系统工程下云南省高尔夫人才教育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和”创新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82-83.[3]张明洪.高职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21-123.

[4]卢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唯实(现代管理),2012(1):51-52.

高尔夫人才 篇6

关键词:高尔夫,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概况

高尔夫运动起源于苏格兰, 于1985年正式导入我国, 近30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国高尔夫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参与高尔夫运动的人数约300万人, 并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高尔夫球项目成功入奥催生了新一轮高尔夫球热潮, 加快了打高尔夫球人口的增长速度。高尔夫业内人士认为, 中国高尔夫发展比世界各国更具潜力, 正成为继美国、日本、加拿大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高尔夫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我国高尔夫人才培养现状来看, 我国高尔夫专业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都远远未能跟上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基于产业发展特征的人才需求分析

1. 高尔夫产业发展迅速, 人才需求数量激增。

据调查显示, 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高尔夫设施总数近500家, 共10000多个球洞, 折合近600个18洞球场, 分布在国内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如果按照一家18洞高尔夫球场需要300名高尔夫球场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实际情况, 目前全国范围内就需要高尔夫球场管理与服务人员至少15~20万, 其中包括1~2万名项目经理以上的中高端管理人才。高尔夫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从人才供给来看, 国内目前大概有92家正规高尔夫专业教育院校, 其中本科及以上教育院校有35家, 大专约有30家, 中等院校以及其他非高等学历教育院校约27家。按照每所学校平均每年毕业生60人计算的话, 每年培养高尔夫相关人才约5500人, 而其中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管理人才不足2000人, 人才供应数量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需求。

2. 高尔夫衍生产业链相关市场逐渐形成, 人才需求范围扩大。

伴随着高尔夫运动在我国的逐渐普及, 由高尔夫球运动衍生而来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包括高尔夫媒体、教育、赛事、活动, 高尔夫博览业, 高尔夫球具、用品, 以及与高尔夫运动相关的设备和制造业等。目前我国高尔夫市场已经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要素的市场运行模式, 包括由产品生产制作、产品营销服务和消费市场构成的“主体市场”, 由高尔夫旅游市场、高尔夫竞赛市场和高尔夫房地产市场构成的“边际市场”, 以及由竞技经营、产品经营与综合开发等企业经营模式组成的“衍生服务市场”。随着高尔夫产业的精深化发展, 高尔夫旅游、高尔夫赛事策划与运营、高尔夫房地产的运作与销售、高尔夫教育与培训、高尔夫产品经营与综合开发等高尔夫边际市场及衍生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将会出现递增的趋势, 而且这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集中在对高尔夫相关产业的管理人才方面。

3. 我国高尔夫产业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 急需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

中国高尔夫运动虽然发展势头强劲, 但是行业并不规范, 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各地高尔夫发展水平不均衡, 经营管理不规范以及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匮乏等。在经营管理上, 中国高尔夫产业的高层管理者们普遍关心近期效益, 忽视长远利益。很多高尔夫球会在球道建设、房产开发等硬件设施上面投入大量资金, 但却忽视了在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导致球场虽然硬件很好但却管理混乱、服务水平较低。总的说来, 目前中国高尔夫关联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要解决高尔夫产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其关键就在于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输入。因此, 进行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是有效解决高尔夫产业中经营管理人才匮乏问题, 促进产业规范化、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4. 我国的高尔夫产业进入转型期, 对人才培养有新的要求。

由于全国多地盲目建设高尔夫球场, 引发占用耕地以及破坏周围生态等问题。我国从2004年开始对一些地区的高尔夫设施建设持限制态度。但是, 高尔夫设施建设仍然显现出禁而不止的态势。2011年4月以来, 国家再次出台政策, 整治违法违规高尔夫球场, 继11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之后, 2011年7月初, 国务院又再次督促国土资源等部门抓紧清理整改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项目。然而, 仍有不少高尔夫球场顶风建设或非法运营。但另一方面, 我国对于高尔夫产业的相关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 鼓励高尔夫产业的依法、健康、规范发展。2009年12月1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文) 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和“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对高尔夫一贯使用的“限制、遏制、禁止、严禁”等词汇已经改换为“规范发展”了。由此可以看到, 国家对高尔夫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还是予以认可的, 高尔夫产业正逐渐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尔夫产业进入由量到质的转型期, 开始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急需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 促进高尔夫产业的科学、精细化发展, 将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科学运营有效结合, 有利于改善目前我国高尔夫行业中的盲目开发等粗放、无序的发展方式, 促进整个高尔夫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我国高尔夫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我国高尔夫人才培养现状来看, 目前我国高尔夫人才培养主要有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硕士以上教育三个层次。职业院校主要培养高尔夫相关服务技能和运动技能, 在高尔夫人才培养上具有专业设置灵活、人才定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践性强、其培养的基层人才市场需求量大等优势。但同时我国的高尔夫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专业设置混乱、不规范, 师资、教材、设备等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另外在一些地区出现职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立高尔夫相关专业的现象。在本科教育层面, 目前我国已有大批高校以各种名目设置了高尔夫相关专业, 主要以体育院校的高尔夫运动人才、农林相关院校的高尔夫球场规划设计及场地养护人才以及其他院校的高尔夫相关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主。但是由于我国专业目录上没有专门的高尔夫专业, 所以导致现在各高校纷纷各辟蹊径, 将其设为社会体育、休闲体育或旅游管理等专业下的一个方向, 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本科层次高尔夫教育专业的门类不清、名称不统一,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滞后状态, 也反映出我国高尔夫高等教育存在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过于宽泛, 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同时专业设置的不规范, 也导致了目前高尔夫本科教育在师资、教材、课程设置、场地设备等方面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性。这些问题将影响高尔夫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影响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 有必要在充分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产业特征, 确定业统一的学科门类和明确的专业名称, 保证高尔夫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以高尔夫EMBA课程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培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较小。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与国外知名高尔夫院校或机构合作办学, 主要针对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业内人士, 培养高尔夫行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同时也具有为商务人士提供高尔夫交流平台的功能, 体现了高尔夫的商务特性。在目前高尔夫本科教育未能正式列入国家专业目录的情况下, 这种模式有其灵活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尔夫高端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高尔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高尔夫教育的进一步规范, 这种模式将会有进一步发展和调整的空间。可以看出, 在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中高端人才的培养, 也就是本科以上层次高尔夫相关人才的培养还处在摸索阶段, 呈现较为混乱的局面。

四、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 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 提升职业培养的质量。

高尔夫职业教育由于不受国家专业设置的限制, 近年发展较为迅速, 成为高尔夫产业基层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职业院校的高尔夫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 加强师资、教材以及设施等建设。同时要在充分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人才定位, 密切关注高尔夫产业发展趋势,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要积极与高尔夫俱乐部、球场等合作,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另外可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

2. 整理和规范现有高校本科高尔夫相关专业的混乱局面, 发挥本科教育在高尔夫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 随着产业升级与规范化发展, 对人才需求的层级上升。高尔夫产业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然而, 目前我国高尔夫本科以上层面的人才培养呈现出混乱的局面, 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针对目前本科高尔夫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的混乱局面, 应该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现有的高尔夫相关专业进行整理, 将其规范化。根据产业市场细分状况以及各高校的资源优势,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 并使其有效运行。通过高校的高尔夫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复合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可以对应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中中高端人才的缺口, 利于改善我国目前高尔夫行业存在的诸多弊端和发展隐患, 促进整个高尔夫产业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3.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综合利用国内外资源, 开拓多种人才培养渠道。

由于其运动的特殊性, 高尔夫人才培养对场地和设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制约高尔夫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尔夫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性, 加强与高尔夫球会、球场以及高尔夫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 一方面可以解决教学场地、设备以及实习基地等问题, 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对产业和行业的了解, 更好地把握高尔夫产业人才需求的动向, 培养真正切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另外要积极学习国外高尔夫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探讨与国外高尔夫教育机构或相关企业合作的途径, 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随着高尔夫运动及相关经济产业近年来在中国高速发展, 人才问题从最初的初级从业专业人员需求缺口问题, 逐渐转换成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问题;从最初的人员数量问题, 逐渐转换成人才质量问题。只有面向整个高尔夫产业, 建立规范的、多层次、高规格的专业人才培养输出体系, 才能真正为我国高尔夫产业培养其所需的人才, 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高尔夫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进而提高整个产业发展水平,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亚初.试论我国高尔夫运动的产业发展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 2004, (03) .

高尔夫人才 篇7

1 我校高尔夫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高尔夫专业是我校优势特色专业,建立于2002年,12年来为高尔夫行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2008年高尔夫专业被确立为省级首批特色专业立项建设,2010年高尔夫专业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学校在坚持已有特色的基础上,以培养特色鲜明的高尔夫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龙头,狠抓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经过12年的办学经验积累,学校在高尔夫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目前,我校高尔夫专业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级体育竞赛中,获得金牌43枚、银牌30枚、铜牌37枚。荣获2008年珠海全国高校高尔夫邀请赛获得团体季军、2009年“卓越杯”中国大学生高尔夫邀请赛团体季军、2010年“第三届迎大运全国高校高尔夫球邀请赛”团体亚军、2011年全国高校高尔夫球邀请赛男子组冠军、2013年“全国大学生高尔夫球锦标赛”团体亚军。2011年12月17日,我校高尔夫球队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亚洲大学生高尔夫球锦标赛获得女子团体第四名、男子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2014年8月,第二届亚洲大学生高尔夫球锦标赛在沈阳青岛顺利举行,由我校高尔夫专业学生王牡丹、雷婷,大三学生龚权、戴芳丹组成的中国大学生高尔夫球女队在本次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三名好成绩,这也是继2011年12月在泰国举行的首届亚洲大学生高尔夫球锦标赛(我校男、女队代表中国队出战比赛获得的女第四、男第五名之后的又一次进步。至今为止我校高尔夫专业学生已有13名学生入选大学生高尔夫国家集训队,有7名毕业生成为高尔夫职业球员。学校已毕业的4届高尔夫专业大专生和4届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97% 以上,分布在全国100多个球会(场),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济南、长沙、东莞、顺德、厦门、三亚、青岛等地。

2 确立高尔夫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尔夫球运动始于1984年,早期建立的高尔夫俱乐部有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广东的中山、深圳、珠海等地,相继也建立了一些高尔夫球场,中国的高尔夫球运动也随之兴起。据《朝向白皮书》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从1984—2013年,高尔夫运动在国内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普及率逐渐提高。2013年,我国营业中的高尔夫设施总数为440家,同比增长11.39%;高尔夫核心人口上升至35.8万人,较2010年上升7.5%;国内球场共产生1065万打球轮次,相较上年的992万轮次上升了7.4%。”高尔夫消费水平明显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高尔夫运动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高尔夫方面的专业管理与服务人员的需求量随之迅速攀升,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出现了匮乏现象。由此产生的高尔夫教育市场发展更为迅速,一些高校开设了高尔夫专业,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然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高尔夫专业人才仍极度空缺业,界内的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专业化的高尔夫人才缺乏。

2014年我校高尔夫专业教师队伍有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国外访问学者1名,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本着与市场接轨,又与学校对高尔夫人才实际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出发点,学校确立了以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吸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进一步优化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

3 改革创新高尔夫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 .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充分考虑高尔夫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按照高尔夫市场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高尔夫球会深入到高尔夫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俱乐部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

建立“3+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包括:第一阶段,在校学习三年,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主要让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基础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教育主要让学生学习高尔夫专业学科基础知识、高尔夫专业与专业前沿知识和相关的学科实践训练。第二阶段在企业实践学习一年,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技能训练,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进行专业实践实习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基本技能的能力。

3 . 2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是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由不同的课程平台和课程模块组成,形成“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

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为56,占总学分比例为33.1%,其中通识必修课程为44学分,通识选修课程为1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总学分9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53.2%。

专业方向课程:设有高尔夫草坪与管理、高尔夫运动与管理二个方向,突出高尔夫运动竞技能力的培养。

改革前的原计划共有47门选修课程,内容混杂,没有方向和系统性,学生选修比较盲目,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运行管理。实行模块和方向后,涉及选修课程共有39门,突出了专业方向和应用性的特点。

3.3 改革课程内容

围绕高素质高尔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力求在课程内容更新与拓宽上有所突破,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改革课程内容,减少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根据专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更新和补充有关教学内容,突出课程中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如,球僮学、草坪学、高尔夫技能训练学、高尔夫规则与裁判法、高尔夫技术教法、高尔夫技战术与实践等。

调整和停开部分与专业方向关系不密切的部分课程:体育概论、田径、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高尔夫球场排灌系统、体育心理学等,接近10门课程。

修订高尔夫专业的教学大纲,2012年修订了高尔夫专业的教学大纲,加强了核心课程的建设。

3 . 4 建设具有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

3.4.1 建立科研促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平台和较为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将实践教育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建立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的实践平台。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工作,多渠道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科技服务中去,提高科研能力。近5年,高尔夫专业学生主持的“大学生创新课题”有4项,参加的学生有16人。其中:2013年由高尔夫专业学生袁建波、曹彭晗、龙林侠、彭洪聪、易志高组成的课题小组、舒必超老师指导的《湖南省高尔夫球场果岭草坪冬绿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3.4.2 探索多样化的校企研合作教育模式

我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积极进行自身特色和内涵建设,塑造我校高尔夫教育的品牌形象,通过12年的发展,学校高尔夫专业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与全国范围内多家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如:湖南龙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广州九龙湖高尔夫球会、山东青岛石老人高尔夫俱乐部、广东佛山云东海国际高尔夫球会、山东青岛金山高尔夫球会、北京华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山东烟台南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长沙青竹湖国际高尔夫球会、河北秦皇岛滨海森林高尔夫俱乐部等。2013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新猎鹰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清水湖国际会议中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校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这为我校高尔夫专业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教学场所,对我校优秀人才的集聚、高尔夫竞技水平提高及相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训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 . 5 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高尔夫专业师资培养,并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送出去攻读学位和分期安排青年教师到校内外实践基地参加实践环节的培训等方式,改善和提高本专业整体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技能结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梯队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结构趋向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目前高尔夫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100%,其中3名教师考上博士研究生、出国访问学者1名;“双能型”教师占高尔夫专业专任教师80%。学校同时广泛吸引全国各大俱乐部、球会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充实“双能型”教师队伍。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不断改革探索,目前我校高尔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构科学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学校在实践教学基地经费投入还不够等问题。学校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尔夫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使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高尔夫运动的了解和喜爱程度与日俱增,社会对高尔夫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我国高等学校的高尔夫教育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高校如何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尔夫专业人才成为我们亟待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高尔夫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分析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适时社会人才需求,采取的与时俱进,合乎实际的创新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之路。

浅析我国高尔夫球人才培养现状 篇8

关键词:高尔夫,人才培养,现状,高尔夫产业,困惑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高尔夫运动发展现状

高尔夫运动自1984年进入我国, 得到了飞快的发展。2009年, 高尔夫运动被列入2016年和2020年奥运会的竞赛项目。2011年, 我国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进一步促进了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目前, 国内有百余所高校开设了高尔夫运动相关专业, 高尔夫相关俱乐部或产业更是超过千余家。当前, 我国急需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人才, 而现有的高尔夫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严重不足。

1.2 高尔夫人才培养的现状

1.2.1 高尔夫人才培养概况。

我国高尔夫运动发展自90年代中期至今, 在高速经济的带动下迅速发展, 高尔夫人才的培养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相关学科不断丰富, 已初步建立起高尔夫球童培训、球场管理经营、技能培训和高尔夫教育等体系。在我国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院校中, 有仅少数院校拥有校内练习场。其中, 辽宁职业技术学院, 校内拥有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湖南旅游职业学院拥有9洞的校内高尔夫球场, 而多数的院校内没有具备练习场, 由此可见, 高尔夫人才培养的条件较为落后。

1.2.2 高尔夫人才培养目标。

高尔夫人才的培养需要目标的引导, 调查高尔夫人才培养的目标显示, 有39人认为应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占65%;有14人认为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层次和专项水平不同, 制定多层次的发展目标, 允许学生向不同层次进行选择, 占23.3%;另外有7人表示, 高尔夫人才培养应该向专业单一化的目标发展, 占11.7% (见表1) 。

1.2.3 高尔夫场地设施情况。

通过查阅中国高尔夫行业咨询报告可知, 近几年高尔夫场地和设施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高尔夫设施总数为500余家, 共1万多个球洞, 折合约600个18洞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练习场数量约400家, 其中北京有超过100家, 居各地之首。高尔夫球场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沿海、半岛和京津地区。

1.3 高尔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3.1 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目前系统掌握高尔夫管理的教师非常少, 许多教师都是根据教学需求转型, 缺乏球场经验, 导致教学与高尔夫专业脱节。

1.3.2 教学场地和配套设施缺乏。

目前我国高尔夫人才培养单位硬件条件较差, 高尔夫球练习场和球场严重缺乏。这也由球场的造价高昂、投资较高制约的, 也是中队高尔夫人才培养单位的发展瓶颈之一。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2.1.1当前我国高尔夫人才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具体, 开设的高尔夫专业不够全面, 高尔夫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尔夫人才培养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场地和配套设施缺乏, 导致高尔夫人才培养的发展瓶颈。

2.1.2当前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和相关产业人才, 另外我国的高尔夫专业运动员缺乏, 培养高尔夫运动员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学生学习高尔夫运动的动机呈多元化发展。

2.2 建议

2.2.1清晰高尔夫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培养计划, 进一步加强对高尔夫人才培养方面的教材研究, 编写与时俱进的高尔夫方面的相关教材, 适应社会对高尔夫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2.2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提供进修的机会, 增加教学经验来缓解教师经验不足的现象, 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上一篇:线性公共空间下一篇:190柴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