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一种良知

2024-05-02

师德是一种良知(精选四篇)

师德是一种良知 篇1

一、用师爱的光芒, 温暖幼儿的心灵

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也是教师的天职。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能教育孩子。”无限爱心可以开启每个幼儿的幼小心灵。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长疼爱的家庭, 独自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 开始集体生活的开始。许多幼儿不适应新的环境, 产生不安的心理, 因此, 在教学工作中, 幼儿教师就要时刻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之产生安全、愉悦的心理。把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爱心洒向每个幼儿, 把关爱倾注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让所有幼儿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对爱他的教师产生依恋, 这也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师爱在具体的教学中, 就是认真做好幼儿在园内期间的每个细节, 保护、关心全体幼儿, 认真做好晨检和午检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做蔑视、侮辱、体罚幼儿的行为, 不说伤害幼儿自尊心的语言, 加强对幼儿的日常保健护理, 对体弱或有病的幼儿进行仔细、周到的照顾。耐心做好生活护理, 保持幼儿在园期间的仪表整洁, 午睡后要为头发散乱的女孩梳理好头发, 不反穿衣服和鞋子, 系好鞋带;若有大小便粘在身上的情况, 及时为幼儿擦洗并换上干净的衣服, 把换下的衣服洗干净, 再让家长带回。在教学活动中, 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只有做到对幼儿的体贴、爱护和尊重, 幼儿才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 师生之间才能很好沟通, 学生才肯安心在幼儿园接受教育。

师爱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行为要求, 同时也是真正做好幼儿教育的法宝。

二、做好示范引导, 美化幼儿的心灵

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 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幼儿教师, 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 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 启蒙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如果没有扎实、良好的启蒙教育, 那么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 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严于律己, 注重自己的行为, 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必须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 以饱满的精神和足够的耐心投入到工作中。

幼儿对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能力。在幼儿的眼中, 教师就是榜样, 是知识的化身,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只要经过教师的嘴讲述出来, 就成了真理, 只要是教师做过的事, 就一定正确, 就可以模仿。教师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思想境界以及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 如果教师言行不够严谨, 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好影响。教师的形象在幼儿的心目中是可信赖的, 因此, 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养成真正发自内心、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 教师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平时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 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幼儿在幼儿园得到良好的教育, 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美化, 为将来的成长和为人处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自身修养, 提升幼教工作水平

教师工作中应时刻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通过不断学习积累, 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丰富自己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丰富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幼儿教师要经常阅读关于幼儿教育专业的有关书籍、报刊, 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 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与新形势的发展相适应。例如, 针对现在电脑的普及, 很多园内的幼儿都会进行简单的操作, 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开拓思路, 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新路径, 掌握包括课件的制作、教程的编排等一系列的工作。

2.借鉴先进经验。教师要积极争取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会和观摩活动, 开阔眼界, 向同行学习。教师要通过学习研究来剖析自己, 找到存在的差距。例如, 在本单位内部主动听有经验教师的课, 学习教学经验, 加深自己对工作观念的理解;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学习幼儿教育中的先进经验;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 强化自身理论水平。

3.勤于思考, 不断提高自己。思考是一种好习惯, 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在空闲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思考。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 思索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 进行总结归纳, 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时这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学会对自己工作的创新进行思考。教师要以幼儿的研究者自居, 悉心研究幼儿, 善于吸收新的理念, 思考幼儿的动态思想发展, 思考自身的发展。通过思考总结, 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 不断改进幼儿教育方法、方式和措施,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以幼儿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在共同学习中提高专业技能, 获得专业成长。

4.方式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培养幼儿优良的素质,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式创新和提高幼儿实践能力。例如, 在音乐教学中, 运用传统教育方法, 幼儿记不住歌词、在演唱中的表演动作呆板等情况很多, 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 同幼儿一起模仿歌曲里描写的角色, 做出动作的同时唱出歌词, 通过幼儿自己的实践, 了解其中的内涵, 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实践能够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 增强养成幼儿的“动手”能力。

对话李镇西:“教育是一种良知”A 篇2

(2011-02-01 21:38:57)转载

□ 中国教师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

语文名师、魅力班主任、博士校长、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些身份和美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李镇西在基础教育领域特有的影响力。在李镇西的教育生活中,他不断在这种多重角色中转换,但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独立的教育立场——办真正的平民教育,践行完整的民主教育。

2010年12月18日,广州课博会上李镇西在《课堂改革的民主追求》主题报告中接连抛出了几个追问:“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在现行课堂模式下,我们的师生幸福吗?新教育实验的抓手是教师成长。那么教师成长的主要空间在哪里?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之一是构筑理想课堂,那么理想的课堂是什么?”

李镇西是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这些追问来自他一个时期以来的思考。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再次走进杜郎口,研究杜郎口,他与全体教师一起将民主思想植入课堂,深耕民主课堂。

学习杜郎口是否代表您的一种胸怀

中国教师报:今天回过头来学习杜郎口是否代表着您的一种胸怀? 李镇西:不是。学习杜郎口是我们学校发展本身的需要。当然,我们不可能绝对照办,而在杜郎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当然,学习杜郎口客观上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超越,我这样说,不是在标榜自己多么“虚怀若谷”,每一位真诚而有良知的教育者都应该勇于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学习杜郎口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学校与杜郎口有很多相同点。我们同属于乡村中学,只是我们学校的校舍很好,以至于人们已经忘记了我们是农村中学——当然,随着成都市城乡统筹的推进,我们学校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村中学了,但无论是所处区域还是生源构成,至少还是涉农中学,实际上,我们和杜郎口面临的学情基本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关键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我想我们主要是基于需要而学习杜郎口的。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杜郎口为什么能够“成功”?

李镇西:杜郎口中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她选择了最可能也最容易突破的因素——课堂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改变统编教材,无法改考试制度,也无法短时期内改变教师的素质,更不可能改变生源状况,剩下的就只有课堂教学方式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杜郎口中学正是从这里入手,开始了轰轰烈烈而扎扎实实的改革。

他们改变教学方式,又不仅仅是在更加“生动”“直观”之类的教师个人技巧上做文章,而是从砸掉讲台开始,限制教师多讲,鼓励学生多说,把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中心”完全颠覆了,课堂流程由教师教的过程转化成了学生学的过程。或者说,教师由过去着眼于自己怎么讲得精彩转变为现在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得有效。于是,教室成了“知识的超市”,学习成了“生命的狂欢”。

但是,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杜郎口的课堂改革不是孤立的,至少还有三个关键因素支撑着课堂改革,这就是领军人物崔其升校长的改革魄力与人格魅力,老师们对教育的宗教情怀以及学校无处不在的反思文化。离开了这三点,单独的课堂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在一些学校孤立地学课堂改革,收效却并不大,原因就在于此。杜郎口的课堂,只是其教育整体改革的冰山之一角,可是我们有些的学校却把这“一角”当做杜郎口经验的全部,这样学杜郎口当然很难真正有效。

中国教师报:您是如何认识并解读杜郎口经验的核心价值的?

李镇西:我们需要澄清对杜郎口的认识。杜郎口的经验很简单,很朴素,如果说他们对教育的贡献是有所创新的话,我想他们的创新就在于追求教育的常识:让学生讲。我们知道,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这个常识很深刻,也很朴素。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相信了这个常识,并利用了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当然就提升了。就这么简单。

杜郎口中学是从改变教学方式开始的,但是他们最后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及师生素质的变化。在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下,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师生共同成长在杜郎口中学成为现实。

中国教师报:您曾在博客中写了多篇博文,呼吁大家善待杜郎口,保护崔其升,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您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镇西:我是出于教育者的一种良知来为崔其升校长辩护。他是一位朴素而纯粹的教育者,保护他就是保护更多的教育改革者。我真诚希望我们每一个理想不灭、良知犹存的教育者,要支持杜郎口,包括指出其不足以完善它,要宽容崔其升,保卫真正的改革者。因为崔其升做到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实现了我们想实现却无力实现的教育理想,因此,保卫崔其升,就是保卫我们自己,保卫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教育良知!

当然,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当然是可以质疑的,但谩骂与诽谤则不应该。学者谢泳在谈到民主的时候说过大概这样的话,民主不是没有缺点,但在我们很缺乏民主的今天,不宜多说民主的缺点,而应该多说说民主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民主理念的普及。我想,今天,研究杜郎口,完善杜郎口,超越杜郎口,才是科学的态度。

从爱心到民主

中国教师报:从爱心教育到民主教育,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李镇西:爱心是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即使是真诚的爱心也可能出现两个导向:专制和民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中国教师报:民主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李镇西:民主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民主性二者的和谐统一:它把受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民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以民主的教育造就富于主体性的一代新人。

中国教师报:民主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镇西:民主之于学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课堂的民主教学。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导学稿”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班级的民主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与引领,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走向成熟,让他们成长为人格高尚、个性鲜明、精神自由、举止文明的现代公民。三是学校的民主管理,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发展能力和动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设计,尽可能给教师自我培养的空间,让教师成为自己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主人。

中国教师报:民主管理的要义是什么?

李镇西:关于民主管理,我有四个层面的解读。一是“以人为本”,把人放在首位,当然,在学校管理者眼里,这里的“人”首先是教师,尊重人性,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包括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维护人的尊严,尽可能让每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的精神发展的空间与前途。二是“以人为善”,就是把每一个人都视为善良的人,并与之和谐相处。最大程度地相信老师,以宽广的胸襟善待每一个老师。

三是“以身作则”,管理者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出表率,并树立标准。“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做善良、宽容、勤奋、智慧、廉洁的管理者。

四是“以规治校”,通过老师们的参与制定出一整套互相监督、彼此制约的规范和制度,以形成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公共规则。面对这些规则,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严格常规管理,维护制度尊严。

中国教师报:您一直主张民主管理,即便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您也没有搞“一刀切”,而是让大家自主选择,但是,这样的过程是否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呢?

李镇西:这一点我和崔其升校长不一样,他可以采取刚性措施全面推行一种模式,而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具备“铁腕”,我还是主张让大家自愿参与改革,我不会通过行政命令去推动,主要是担心教师们有抵触情绪。现在看来,这个过程虽然比较长,但实际上是教师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教师达成改革共识的过程。如今,关于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了,而是怎么改和遇到困难怎么办的问题。当然,我们的课堂改革包括各个方面都存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有人曾说我“太软弱”。我觉得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就工作推进和效果来说,校长的魄力与强力推进的“霸道”,至少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策略。我这里当然不是否定我所追求的民主管理。民主制度需要土壤,在土壤没有形成之前,孤立地搞“民主”,到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中国教师报:民主教育要批判和摒弃现实中的哪些被异化的教育? 李镇西:正如“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一样,“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无疑是“专制教育”,而专制教育是“非人教育”,是“听话教育”,是“共性教育”,是“等级教育”,是“守旧教育”。所谓“非人教育”,就是非人道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不但老师不把学生当人,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尊严感、耻辱心也被剥夺得干干净净。“听话教育”就是以“听话”为目的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或者说客观的教育后果是培养“顺民”。说穿了,听话教育是把学生作为工具,目的是培养一种只会听话的听从者、顺从者、服从者,不能独立、毫无主见的驯服工具。“共性教育”就是抹煞学生个性而用一个模式去强行规范学生的教育。这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划一呆板,致使本来色彩缤纷的精神世界只有一种颜色,使许多完全可以从不同方向发展的人才最后“同途同归”――成了一个模子里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所谓“等级教育”,就是充满等级的教育,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等级观念的教育。对学生而言,首先体验到的“等级”,便是师生关系。所谓“守旧教育”就是面向过去只注重经验知识传授,而非面向未来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培养的教育。

课堂为民主教育提供最丰富的土壤

中国教师报:民主课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李镇西: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与此同时,在这种以“尊重”为核心的民主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民主课堂作为民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同样是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教师把自己当成“与学生一道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然而,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度不够,总是对学生的理解不放心,对学生的思想不信任,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引导”,以结论或权威人物的看法否定其他人的分析――如此缺乏平等的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课堂民主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当然,教师是“教学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他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行为的约束者,不是思想的主宰者,但他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中国教师报:教师如何发挥“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李镇西: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都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民主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面对争议,特别是面对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他不是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教师的发言尽管只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发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教师报:如何有效落实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

李镇西:具体到语文教学,我认为,其实新课程标准中谈到的许多基本理念,在我看来背后还是民主精神。比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让语文课堂先“民主”起来!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不民主现象,最根本的一点,是教师更多的还是着眼于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民主,我以为首先要是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优生与优生、学困生与学困生、优生与学困生、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读者与作者、教材与生活等多种关系。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参与,必须理顺和处理好这些关系,让每个师生以民主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对话与合作,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分辨其闪光点与需要发展的空间。中国教师报:民主课堂倡导还课堂于学生,主张教师少讲,甚至规定了教师讲授的时间,这样做是否合适?

李镇西:在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为了纠偏,做出一些教师讲授时间的硬性规定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在非常时期可以采取非常手段,是一种策略。新课堂倡导教师少讲,但不是不讲,该出手时教师必须出手。关于教师的讲授,我认为,主要定位于点拨。教师的讲授取决于三点:一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与教材内容有关,充满人文思想的内容老师可以讲,但必须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三是与学科有关,美术、体育等学科贵在让学生动手去做。改革的核心过程就是从教师“教”的过程走向学生“学”的过程。好的课堂有两个朴素的标准:一是有趣,二是有效。有趣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是手段,有效是目的。至于怎么有趣,我认为不是插科打诨,而是要让知识与学生生活对接,并让学生多多参与。

教育要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

中国教师报:您怎样描绘您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李镇西:当下的教育因为过于急功近利,很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这样的教育,我们痛苦,孩子也痛苦。但我们往往这样对孩子说:“现在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 理想的教育应该让孩子现在就幸福,让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成为他们生命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记忆。当然,这个“幸福”显然主要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论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由这多方面的“快乐”所汇成的少年幸福,将成为孩子将来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这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也是科学质量观应有的追求。

中国教师报:请具体谈谈您所理解的科学质量观?

李镇西:“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些说法一点错都没有,我们还应该继续并永远这样强调质量。只是,这里所说的“质量”应该是“科学质量观”之“质量”——它是可持续的质量,是整体的质量,是和谐的质量,是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是“让孩子现在就幸福”的质量。

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是指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追求整体的质量,就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追求和谐的质量,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思想”,而是良知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课改10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李镇西:首先是教师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一些教师在行动上还没有太大变化,但至少在思想上知道了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便一些老师做的是应试教育,他们也会套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包装;即便一些老师还在满堂灌,但他知道这样做不对,只是还没有找到改变自我的方法与路径。这就是新课改理念普及带来的变化。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先锋和课改英雄。这些经验正在影响着评价机制的改革,正在撼动着传统的课堂。他们的探索可能最初会引起一些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非主流走向主流。

中国教师报:在实践领域,推进课改的路径有很多,有从课堂教学寻求突破口的,有从课程开发追求完整教育的,您如何看待课改的未来走势? 李镇西:通往素质教育理想目标的路径有很多,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三种与“新”字有关的改革力量。一是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动的“新课程改革”,是以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为切入点的一项改革。一是朱永新老师领导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改变教师行走方式为切入点的改革。一是叶谰教授倡导的以构建生命化课堂为切入点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这曾被媒体誉为“三新鼎立”,其中后两种改革被誉为民间力量推动的草根行动。

这些改革虽然路径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最终是殊途同归。我觉得不管哪一种改革,最终教师的专业素养必然要提升。但遗憾的是,当下,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阻碍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浮躁、功利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教师缺乏职业追求,缺乏对教育的信仰。

中国教师报:除了教育信仰的缺失,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

财富是一种良知 篇3

我们究竟抱有怎样的财富人生观,才能修复这个社会架构的平衡?

随着社会财富过度集中而形成的社会利益阶层结构的分化,经济利益的考量开始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的界定标准。过去温暖的社会融洽氛围,中间横亘了一层层利益取舍的墙垣。

在日益丰富的财富面前,我们怀抱着传统的道德良知,不禁想问彼此句我们怎么了?

殊不知,财富与道德根本没有天生的交换功能。花钱买不来道德良知,良知也不可以用金钱采衡量。

这既是一个辩证,又是一个让人觉得很纠缠的人生财富命题。既然财富与道德不存在天生的交换功能,那么我们的财富所有者,或者说我们今天的企业家,能不能在财富面前,让自己的道德良知闪耀光芒?

这种光芒的耀眼度,完全是由企业家们的财富价值观决定的。

相信,有低调传统的豫商企业家们,他们所作的事情已经低调得用沙子将光芒一层层地掩盖起来。但即使这样,下面依然是一颗颗金子般的心灵。豫商:低调慈善大义人生

禹舜尧

卡耐基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小沈阳说,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完。 社会财富累积到今天,慈善事业也适时地悄然起航。作为财富所有者主体的中国企业家,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慈善施行的主角。放眼看去,有的企业家心怀大爱,甚至决心“裸捐”,有的企业家力所能及,积极伸出友爱之手,弘扬着种道德援助精神。 然而,在慈善事业深受那些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热烈响应推动的时候,也有一些企业家,他们藏富于深处,不肯为社会挤出半个子儿。有人一语道破,那是因为那些所谓的企业家,身负沉重的财富“原罪”,不敢显山露水,十自遭罪。所以,他们在慈善面前集体失声。

不过,还有一群无声的企业家,他们富有爱心,救急扶贫,把慈善作为一个安静的事业,默默地传承接递,援助相帮。不求声张后的荣誉,不要感恩后铭记。 这个群体,就是豫商。

沉重的基金名分

9月21日21时,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在其博客中正式发表中国红十字会的官方回应,称“壹基金”不存在关闭问题。而当天,李连杰在回应媒体时称,中国红十字会与“壹基金”没有任何矛盾和障碍, “我觉得很抱歉,因为我说的一些话,给中国红十字会带来一些被动。”

一篇博文化解心忧。 此前,李连杰曾表示,担忧“壹基金”因发展的身份不独立而面临与中国红十字合作到期后的解散问题。虽然“壹基金”经过几年的成长,已经羽翼渐丰,但一直因为“体制”因素,始终离不开中国红十字会的笼子,难以展翅高飞。 相比此前稍早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声称要“裸捐”的中国首善陈光标,李连杰少了一种畅快淋漓。陈光标在中国富豪中算是中坚力量,但他表示至少十年内不会成立任何基金会,只是用自己的钱,做自己的慈善。汶川地震时,自己决定带领60台挖掘机前往灾区抢险救灾,并在现场向灾民分发百万元钞票。相比李连杰,陈光标的爱心表达来得更简单直接,虽没有“规则”,但很有效应。

正如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在其新浪博客中说的, “做慈善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所以,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学习陈光标式慈善的同时,也开始着手成立各式各样的基金。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主任彭建梅认为,我们的民族是向善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也崇尚“性本善”、“善有善报”理论。

在价值观上,我们中国人一点也不缺乏行善之心,中国富豪也一样。

中国富豪的慈善价值观是中国富人财富观的延伸,也是人生观的核心表现。

因此,从人生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富人的财富创造和谋求手段,乃是一个不可绕过的话题。

“原罪”的集体失声

面对一些企业家在慈善方面的失声,彭建梅表示,即便中国富豪不愿意捐款,也并非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拖泥带水的“原罪”也是部分富豪不愿意捐款或公开捐款的重要因素。一位知名企业家也表示,捐赠所带来的财务透明可能会让一些“原罪”暴露在阳光下,会成为富人自身的一种风险。

企业家的“原罪”,让中国一些企业家在慈善的光环下,表现出了某种本能性的防卫和胆怯,就像某个贪官家里被小偷偷走百万元赃款而不敢声张,一声惊叫,吓到的不是贼,而是自己。

从这个层面来看一些企业家对慈善的表面冷漠,并非不是他们没有爱心,不愿意捐款,而是不敢捐款。害怕掏出的钱来路不正,让人嗅到自己的罪恶。

“原罪”是中国企业家的“原痛”。如果说企业家的善举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小善之举,那么,企业家财富累积过程的阳光化,则是真正对国家和社会的大善之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此道重干行善之道。 舍之道,源于得之道。 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一年,纪检部门反腐风暴劲刮,诸多高官纷纷藩马。在这些“雷老虎”落马的身后,亦浮现出一批“帮派”人物,这些人被合称为“权贵资本”。其中,官商勾结,靠灰色产业发家之事,不胜枚举。 这一年,涌金集团魏东自杀,“公路大王”刘根山被捕,金元帝国向德洪被双规,中国首富黄光裕遭调查。此外,古井贡的王效金、福禧投资的张荣坤也于这一年获刑,而三鹿集团曾经的全国劳模田文华亦被刑拘。

新的时代,新的阶层,公众执著于对企业家进行“道德”追司。 道德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不靠谱的东西,在你死我活的江湖之中,更是如此。

在被冠以“中国首善”之后,陈光标声明自己是中国这么多企业家中赚钱最不容易的。他说 “因为我就做房屋拆除,就是把建筑垃圾通过机器变成路基材料,卖30块钱一吨。而且你们可以去调研,我的业务95%都是来自二手,一手的我陈光标拿不到。这背后是什么,我就不说明白了。他拿到后再转给我,他吃肉,我啃骨头。所以我是中国赚钱最不容易的企业家。”

天机深藏其中, “原罪”牵扯着很多中国企业家的心灵之痛,他们欲善而不能。

低调的豫商慈善

相比那些狭隘的财富人生观,作为朴实的豫商集体,恰恰表现得低调而真实。

7月底,河南明天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李进军一行到新密尖山村旅行时,发现坐落在山沟沟里的尖山村小学破烂不堪,天上只要一下雨,教室里就得有积水,窗外只要一起风,孩子们就得挨冻。 见此景,李进军实在不忍,马上找到校长,把随身带的1万元钱直接塞进校长的手里。经过简单了解后,李进军得知整个学校的校舍已经是危房,学生上课几乎是冒着房屋随时倒塌的风险。而整个校舍的修葺需要80万元。

听着让人沉重的数字,看着令人揪心的校园,李进军在还未到家的路上,就毅然作出决定,成立~个基金,帮助尖山村小学筹集建校善款。 像李进军这样触景生情而行善举的年轻企业家,在我们身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出现。这种生长,是发乎生命的种自然本真。很多慈善家是抱着一种简单而崇高的愿望,然后孜孜不倦地为这个愿望奋斗不止。

比如,私房小厨的女企业家邱黎红,自己的企业并没有在全国做得“很大”,但她现在几乎每天都会考虑在100个乡村小学建图书馆的工作,甚至在跟丈夫商量家务事时,也会突然插上关于建图书馆的想法。

他们中有很多人我们并不很熟悉,因为他们的企业不是著名的大企业,他们自身不是大老板,他们也不会因为做一些慈善就争着在媒体上形成“知名度”,甚至有时候,他们自己的企业已经比较困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去承担远在天边的责任和关爱。

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是一种师德修养 篇4

此次事件中葛老师的处理,有两点难能可贵。

一是显示了教师鲜明的学生立场。教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实施,取决于能否及时根据学情调整设计方案,而这一切正是教师学生观的体现。面对笑场的局面,葛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变身为评委,对课本剧的表演进行点评的教学环节,并允许课本剧的编剧和导演进行自我陈情,进而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蕴涵。可以说,这是一个聪明的现场调节与生成,体现了教师因学生之势而利导之的“现场设计”的教学智慧,而根源正在于教师鲜明的学生立场。

二是蕴涵着教师高尚的仁爱情怀。语文教学的功能、价值和意义,在于展现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光辉,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这种滴灌不仅体现于师生共同对文本的“涵泳体察”,其实也体现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面对学生对文本的变异解读,葛老师没有当即中止学生的表演,而是坦然接受学生自发且由衷的情绪反应,且在编剧和导演陈情之后,顺着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就悲剧的冲突、中西方经典悲剧创作手法的不同进行交流,认同个体差异、时代变迁可能产生的审美变异。这一份理解和包容,是一种仁爱情怀,更是一种师德修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师德是一种良知】相关文章:

师德是一种智慧06-11

师德演讲稿:宽容也是一种爱06-20

致良知06-18

良知之演讲04-11

致良知心得04-20

良知作文素材范文05-29

知识与良知作文04-12

用诚信守护良知04-23

让良知归来作文04-28

坚守良知阅读答案05-21

上一篇:全面改造下一篇:内部审计职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