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心理健康

2024-06-09

职校生心理健康(精选十篇)

职校生心理健康 篇1

职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心理、逆反心理、独立心理、情绪不稳定、应试焦虑、孤僻、感情脆弱、依赖性强、偏执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因素、个人感情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等[1],这些都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其中,学习因素、个人感情受挫折等因素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产生思想问题的起因,具体体现有:对分数有过高期望,厌学、不思进取,感情受挫等等,除了这些常见原因之外,家庭因素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本来家庭对于每个人都是心灵的避风港,在独生子女成为普遍现象之后,过分溺爱子女、迁就放纵不管等等新闻常常见诸报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疏于管教,不关心照顾孩子也成为一大问题,此外因为父母离异导致的孩子心理变化也需要引起更大的重视。前不久有个学生,平时机灵活泼,非常自信,积极为班级的各项活动出谋划策,突然有一天晚上情绪失控,甚至有轻生之念,感觉是全世界都遗弃了她,我当时非常吃惊,没有想到平时如此开朗活泼的孩子会突然这样想不开,甚至前一刻还把阳光般的笑容洒满周围人的身上,在认真了解倾听之下,我感觉这是她平时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平日里为了不让周围人担心,她的阳光笑脸背后其实有很多负面情绪被压下,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总是要集体爆发,特别是在晚上,无人在身边的时候。后来再与其家长的联系中又了解到父母不久前离异,她为了让父母安心,没有任何反常的表现,依然开心快乐,依然极度自信,但是心里总是种下了忧虑,而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过于自信有时候也是为了掩饰心底的自卑情绪,在脆弱的时候会爆发,所以她才会觉得好像全世界都遗弃了她似的。在了解了原因之后,我对症下葯,抚慰了她的脆弱,真心实意的告诉她我对她的欣赏,历数她的优点,和大家对她的关心喜爱,让她在鼓励中慢慢恢复了自信,能够较好的对待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我们不能采用成人教育模式去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更不能用简单的命令手段去规范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行为,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2]。追根溯源,就是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全面、主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纠正心理偏差,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会适应、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而竞争中的失败和挫折又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他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职校生很快就要面临职场的挑选,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仅仅要注重技术实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能够以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人生的挑战!S

摘要:本文分析了职校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常见原因,以及面对这些因素该如何着手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问题,家庭因素,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余东芳,李平芬,杨徽梅.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45-47.

职校生惰性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篇2

摘要:惰性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乏责任感,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如今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惰性尤为突出。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学生的惰性心理就像智慧之门的锁,打不开它,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就无法谈起,因此本文对职校学生的惰性心理的形成及对策的研究谈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职校生 惰性心理 成因 对策

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古今中外的人们无不意识到劳动是人生存的基本要素。一个人是否热爱劳动、是否勤奋努力,是影响他未来发展的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在基层

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非正常心境的影响,或因大脑皮质的兴奋周期处于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惰性。这通常时间较短。当影响情绪的事件过去之后马上就能恢复正常,惰性也不随之消失。二是疲劳惰性。这是在学生的学习紧张或家务劳动过多时出现的。这时,思维困乏,精神涣散,精力不集中。热衷于自己的爱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对于主要事物只是应付,在学校时表现出作业敷衍和拖拉。三是习惯惰性。由于缺乏严格要求,长期懒惰敷衍而形成习惯。这种惰性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一般表现在家庭富裕,娇生惯养或好说好动不守纪律的学生身上。四是生理惰性。这是因身体有病,生理发育不全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表现在少部分有生理或身体负病的学生身上。

二、学生惰性心理的表现

1.心理自卑,不自信。学生表现出自我迷失,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由于生理惰性引起,长期的失败心态加上缺乏表现机遇就会让学生形成“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生活学习方式。宁可和别人一起错也不愿出一把风头。

2.思想懒散,甘守平庸。对学习生活不肯下苦功,懒得动脑、动手;对学习上遇到的难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敷衍塞责,遇到问题爱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3.自以为是,盲目自满,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事物,以为自己处在“高位”,盲目地乐观与自信,沉湎于过去的成绩上,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学习方法甚至对新事物产生抵触情绪,采取逃避或排斥。

4.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胆小怕事,不敢创新,总走“套路”“老路”,学习模式化,人格奴隶化。

三、克服职校生惰性心理对策的研究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结合懒惰心理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孩子的懒惰心理进行矫正。

1.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水平低表现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为学习动机的不足所产生的惰性心理

所抑制。要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学习动机是一个关键.具体来说是:

(1)要巧用奖励与惩罚。对惰性较强的学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惩罚包括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和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

(2)要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而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极易诱发学业不良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应通过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用类似分层作业的方法提倡互助与协作,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3)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德威克指出:“习得性无能学生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自主性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策略不对。”两类学生的目标和信念不同,其归因也不同。

(4)创设成功的机会。惰性心理强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5)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胜任感。将学生改变为用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就能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因此,在对懒惰学生个别辅导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目标与计划,并制订出落实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2.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

是件痛苦的事情。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焦虑,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者会由于连续的失败而逃避或回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由此学业就会下降甚至学业不良。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

(3)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特别有趣所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诸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奇思妙想等,以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

(4)及时帮助学主解决学习困难。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即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度过这些难关,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兴趣也会渐趋稳定。闯不过这些难关,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就会锐减,甚至会感到味同嚼蜡。难点或关卡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3.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在学业不良的学生中,有的学生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同学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去攻克困难。此时,教师或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于

鼓励的话,都可以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其次,帮助他们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使之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总之,关注学生生命的和谐、全面发展,在时间上要求我们不能只盯着职校生的今天,而应该更多的思考职校生的明天。惰性对于职校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顽疾。此病最易感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难题,意志稍一松懈,就易滋生惰性。如不及时克服,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惰性对职校生带来的严重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学生的良性心理的积极作用,抑制惰性心理的发展。用智慧的教育培养出勤奋的职校生,才能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会做人、会学习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繁荣着色添彩。

职校生心理特征调查 篇3

中高职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

学生从普通初中、高中进入职校,最主要的变化是从单纯的求学、求知期进入了求职与创造期,随着学习环境、教育方式、学习压力、人脉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变化。

减负心理 中学阶段几年苦读,一直承受着来自考试的沉重压力,大部分学生认为过了“独木桥”就可以开始轻松的生活,因此有61.5%的高职新生和39%的中职新生存在着一种“解放”式的轻松与愉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走出这种减负的心理状态。

孤独与不安心理 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模式、管理方式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容易产生孤独不安,甚至是茫然和苦闷的情绪,部分学生还会因为不适应职业教育宽松和开放的管理方式及多样、自主的教学方法,出现找不到自学方法,失去学习方向而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有31.5%的高职新生和45%的中职新生始终将自己困在中学生的状态中,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

失落与自卑心理 很大一部分学生就读职业院校并非是他们的意愿,寒窗苦读后没有进入自己的理想院校,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所以才会出现58.5%的高职新生和36%的中职新生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自卑感的现象。

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差异

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及学龄、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入校后的心理变化的确存在明显差异,如高职学生减负心理(61.5%)、失落心理(58.5%)明显强于中职学生,中职学生这一比例分别是39%、36%;而中职学生在孤独感(56%)、依赖心理(56%)及角色适应(45%)等方面的问题比高职生更突显,高职生这一比例分别是43.5%、30%、31.5%。

试读思想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没条件读高中,更不能上大学,只是由于年纪太小不能进入社会才在家长的强迫下进中职读书,这部分学生占被调查中职生总数的20.5%,他们没有目标、自理能力差、缺乏自知力,对前途一片茫然。

情感困惑 有27.5%的中职学生内心有很多困惑,又不知怎么缓解压力,有些学生会通过谈恋爱来释放心中的不悦。据调查发现女生占了这部分学生的63.6%,明显高于男生,这和女生本身内向,很少参加文体活动有关。

厌学现象严重 很多中职学生被家长强制送进学校,这就造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再加之对家长为其挑选的专业不感兴趣,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也就成了这些学生的普遍行为表现,更有甚者选择出走。有22.5%的中职生心存较重的厌学心理,其中男生比重略高于女生,但选择离校出走等极端方式的女生要多于男生。

中高职学生的心理辅导

基于中高职学生心理差异,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也应该有所不同。高职学生进校后其主要的心理变化为减负心理、失落心理及角色的转换与适应,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61.5%、58.5%、31.5%,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很现实的问题。而中职学生进校后主要的心理变化为孤独感、依赖感和角色转换与适应,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56%、55.5%、45%,即有一半以上的中职学生心理还不成熟,情感比较脆弱,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应该以此为主。

高职学生的减负心理主要体现在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大一新生身上,他们来到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长和老师的监控而不能自律。对于这些学生要帮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使其有新的学习动力。新目标要具体、有层次性、切合实际,这样才具有可行性,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失落的心理主要是部分高职生对自我认识过高、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因部分学生的最初目标本不是职业院校,因而有明显的失落感。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变化,避免这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认真帮其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重新调整目标,同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

在交往方面,要指导他们认识大学与中学的异同,确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从寝室、班级做起,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表现自己、充实自己。在意志上下功夫,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缺乏毅力、自制力和自控力,不能自觉而持久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高职学生知道就业压力,知道财富的重要,但不能持久地约束自己,获取职场的专业武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自觉锻炼意志品质,通过自我度量,强化其持久坚持的能力。告诉学生“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胜己就能胜学”,就能把远大理想和实际的行动结合起来,就能使自己将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贯穿到每天的学习过程中去。

中职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因此老师的关爱是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投入新生活非常关键的因素。不能读高中考大学也许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因此教师要关心他们,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人才观。中职学生在家时多由家人代劳,因而入校后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欠缺。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传、帮、带,培养其自理能力,并帮其找出自理能力不足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适当肯定他们的能力,鼓励他们克服依赖性。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情况及社会用工需求,对中职生进行专业思想和就业情况的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关爱职校生的心理健康 篇4

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数量较大, 在中考、高考中除少部分顺利升入普通高中、大学外, 相当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因此, 他们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将来社会的发展, 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那么,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 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 自信心不足。这种心理现象主要来自于学习挫折和升学挫折。职校生大部分是普通中考或高考中的失败者, 家人、同学甚至老师对他们的失望、轻视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心理压力造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不行”、“我做不好”。在这种心理状况下, 学生对学习普遍产生畏惧心理, 遇到一点困难即产生退避放弃的想法, 缺少积极进取知难而上的精神。在做其他事情时也表现得十分被动。这种心理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 迷惘焦虑。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对前途的担忧。在他们看来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二等公民, 远比不上重点高中或普通大学的学生, 认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才是天之骄子。社会需不需要职校生?职校生的就业前景如何?毕业以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问题时时困扰着他们, 让他们感到迷惘焦虑。在这种心理状况下, 不少职校生对学习没有耐性、浮躁、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三, 依赖性强不能吃苦。职校生当中有不少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富裕的家庭经济条件给他们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 在这种生活环境下, 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行为习惯。在学校生活中, 具体表现为花钱大方, 好要面子, 吃穿讲究, 爱攀比, 没钱就向家长要,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满足, 动辄耍脾气重者甚至以退学相要挟。在文化课学习和技能实习中, 表现为不能吃苦、拈轻怕重、嫌脏嫌累。

第四, 自私、孤僻、好冲动、心理不稳定。职校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这种特殊的时期再加上求学生涯中的失落感, 造成了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心理不健康。有的自私、孤僻、不合群;有的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和家长、老师、同学关系紧张;有的特讲“哥们”义气, 好冲动;有的早恋……

二针对职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的策略

笔者认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在校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而且也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职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教师乃至家庭、社会应予以充分重视, 并对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 应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如何使职校生建立起自信心?多年的教育让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 认为在他们取得一点成绩 (哪怕是一点点) 的时候应不失时机适当地给予鼓励, 让他们获得一点成就感以重建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建立来自于一点一滴成就感的积累。

第二, 应该加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现状的认识。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当前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的事实, 打消他们的顾虑, 让他们建立起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 让他们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一方面服务他人, 一方面接受他人的服务, 只要是社会需要的正当职业都是高贵的。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谁, 只要不努力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 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三,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精神。针对职校生怕吃苦的现象, 我们认为, 应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学校和家庭应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辛苦, 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父母应有计划地给学生生活费用, 必要时可以与学生签订协约。另外, 学校举行成人礼仪式, 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独立自强教育、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举行一些劳动技能竞赛、远足活动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 做好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自私、孤僻、不合群、强烈的逆反心理等是青春期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针对这些状况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如交流合作教育, 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形成较强的交流合作意识;进行意志坚强的教育, 让学生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教育,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评价自我, 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教育, 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力, 能较快适应不同的环境, 尤其是培养学生敢于直面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 职校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 全社会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我, 有意识地关注他们的心灵, 努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

摘要:本文主要对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根据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职校生毕业留言 篇5

那日子里,我们每个星期换一次位置。于是,轰轰烈烈搬桌子,挪书本,计算着与心上人的距离。那些年,上课时总会偷偷望向喜欢的那个人。时光过去,过不去的是美好的记忆。

同桌的你,前桌的你,同桌的前桌的你,我们像一块凝固的水晶,凝成了一群。

不久,同桌换了,同桌的后桌,同桌的前桌都换了,向前抑或向后,小世界开始变了,窗口的那一片风景不再属于我们了。

三年了,换了多少同桌,走了多少同桌,多少个熟悉的,多少个陌生的。

用了一周的时间去熟悉,不久,我们一起k歌,一起打球,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从此,下课便多了一个你。慢慢的,你变成了你们,我变成了我们。我们学会铭记。懂得什么叫友谊。

看着我们的毕业照,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不想与这里分离,因为我怕我会被你们忘记。

小议职校生常见心理问题 篇6

[关键词]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64-02

近两年,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其健康心理素质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职校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

1.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职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职业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2.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技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3.情感心理问题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业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情感问题主要为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4.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此外人际心理问题、性心理问题、择业心理问题等也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

二、职校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影响。社会对职校生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出现了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2.家庭影响。家庭环境如文化素质、教育方法、父母关系、经济状况,也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3.学校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会严重影响学生成长,如果被教师嫌弃,很容易自暴自弃。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条件,会诱发心理问题产生。

三、培养职校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对策

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可以使学生心理放松、自在,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民主,任何强迫命令、简单生硬、粗暴干涉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其对一些差生,不要一味训斥、责怪,而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2.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能

(1)回避法:当出现心理问题时,最先采用的方法就是回避,躲开那些烦心事,也就是,“耳不听,心不烦”。例如,同学之间闹矛盾时,如果两人争吵下去,很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并伤害到同学情感,埋下心理阴影。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等过一段时间,双方情绪稳定下来时,再到一起把问题说开,把矛盾解决,同学之间依然和好如初,不会留下心理问题。(2)自慰法:在心理困境中,人们经常使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进行自慰。用“阿Q”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安慰自己,接受现实,摆脱心理困境,比较重要。(3)升华法:困难和挫折。绝非人们所乞求的,因为它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历史上把困难和失败做为动力,最后取得成功的人物比比皆是:孙子、孙膑、韩非、司马迁、勾践、苏武,他们就是把困难和挫折升华为一种力量,拯救自己,争做强者,从而达到心理平衡。(4)宣泄法: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通常都是用意志的力量压抑自我情绪,表面上谈笑自若,实际上内心却很不平静。这就很容易陷入心理困境之中,甚至危害身体健康。这种情况下,只有宣泄,才能解放自己。把心中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向你的亲人或朋友倾诉出来。即使是大哭一场,也是好的,可使心里的苦闷释放出来,对身心发展不无裨益。

3.进行挫折教育

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大多是在不同程度上受过挫折,可能是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导致对前途茫然,对生活缺少热情,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敢于接受失败、承认失败,进而正确对待失败,经得起考验,绝不能一蹶不振,锻炼其过硬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真正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

4.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生活可谓是酸甜苦辣应有尽有,每个人面临的矛盾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也千差万别。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应该单独辅导。个人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私下当面谈心,或者采取写信笔谈、手机短信谈心、网上聊天等形式。

中等职校生心理现状分析 篇7

一、学习上存在消极应付心理

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中地位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职校)的生源日益萎缩,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由于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因此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心理。一是学习目标不明。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二是具有厌学情绪。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三是存在应付心理。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对学习基本都是应付了事。四是存在被迫学习心理。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二、情感上存在自卑抑郁心理

职校生普遍认为自己是被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因此在情绪情感上常常表现出自卑、抑郁、焦躁等心理。一是情绪波动较大。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也有一些职校生经常性地大惊小怪,给人一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二是社会性情感冷漠。不少职校生曾经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他们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三是挫折承受力较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职校生稍遇挫折,就觉得受不了,产生“还不如死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四是存在压抑消极情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能进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会被很多人视为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活得真累。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职校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三、个性上存在封闭偏激心理

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一是理想追求不高。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二是适应能力较弱。如今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三是不良性格较多。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容易自暴自弃。部分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

四、生理上存在烦恼焦躁心理

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性心理问题。一是容易产生烦恼情绪。第二性征的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许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担心自己的形象不佳。不少男生常反问自己:我的长相怎样,是不是具有成熟男子汉的气质;而女生常反问自己:我的外貌如何,有没有青春女性的现代风度。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兴高采烈、兴奋无比;一旦获得别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二是反应过于敏感。有些职校生经常被原始的性欲望所困,对性问题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知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籍,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有些职校生养成了习惯性的手淫等自慰行为,常常自责不已,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负疚感,生怕别人识破自己性方面的隐私或秘密。

五、择业上存在悲观恐惧心理

择业就业是职校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一是依赖退缩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职校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二是紧张焦虑心理。一些职校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三是困惑矛盾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职校生心理自卑的原因及对策 篇8

我所接触到的学生, 年龄一般在15~18周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属于青春初期, 它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 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 也可称之为人生的黄金时代。

然而, 就在这一时期, 在我所接触的职校生中, 85%的学生或是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自卑心理, 或是对当今社会充满不满情绪;或是对学校及家长不理解;或是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或是对某些现象存在抵触心理等, 相当一部分学生便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 如任性、说谎、多虑、沉默少语、孤独自闭、冲动等。那么, 这种自卑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职校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1. 初中时学习成绩差

从现在的职校招生情况来看, 可以说95%的学生都是在初中学习成绩较差或纪律较差的。学校为了完成职校的招生指标, 动员学生上职校, 大部分学生是被逼着而上职校的, 这就造成与成绩优秀学生的差距, 在心理上就形成了“我不如他”的自卑感。

2. 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

在这一阶段的孩子, 正处于青春期, 生理的变化, 使他们想追求美, 追求时尚, 希望让别人赏识, 虚荣心比较强, 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 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 自愧不如, 于是就慢慢产生了“我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3. 就业渠道不亦乐观

在研究中发现, 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就业难的问题。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不少学生认为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更何况我们这些职校毕业的学生, 既使找到工作了, 报酬也很低, 而且地位也不高。

4. 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从目前情况来看, 政府对职业教育比较重视, 如为职校盖教学楼、配备教育教学设施、配备专业教师等。但从职校生就业安置上来看并不十分重视, 没有一个政策直接向职校生倾斜, 从这一点上来说, 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亟待提高, 也是造成职校生自卑的原因之一。

5. 学校在毕业生走向方面安排不尽如人意

学校应对社会所需的人才有一个统筹规划, 所开的专业不要多而杂, 要有主打专业和特色专业, 这些专业要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从职校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并不是很高, 而且所选的就业单位也不尽如人意, 从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确实令毕业生头疼。

6. 社会舆论不高

所说社会舆论, 是社会对职校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到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率等方面的评价, 因为生源的质量问题, 造成学校管理的难度大, 也给各专业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所以也给学校制造了不良的舆论氛围, 社会对其的认可度不高, 也是造成职校生自卑的又一原因。

二、解决职校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 转变政府职能

我所说的转变政府职能是指转变政府对职校毕业生的看法。特别是在招商引资的今天, 应该将职校毕业生的安置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如当地建厂所需的工人应向职校毕业生倾斜, 这样既安置了剩余劳动力, 又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发展了职业教育, 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强了职校毕业生就业的自信心。

2. 加强家校联系

作为学校要经常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 经常向家长汇报孩子在职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孩子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和表现。家庭、学校双管齐下, 在家庭中让孩子享受亲情的温暖, 在学校中让孩子享受友情的温馨, 使他们树立起“我与生活共精彩”的信心。

3. 健全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倾吐心声、发泄情感, 表达对社会、对师生等某些现象不满的情绪的场所。所以, 学校要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心理咨询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 善于与咨询学生交朋友,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使学生愿意与你交往, 愿意跟你交流情感, 有话跟你说, 有情跟你诉。

4. 用情感感染学生

职校生心理健康 篇9

一、SFBT的基本理念及主要技术

SFBT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 由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短期家庭治疗中心的创办者史蒂夫·德·沙泽尔 (Steve De Shazer) 和其韩国裔夫人因苏·金·伯格 (Insoo Kim Berg) 等人共同发展起来。SFBT“强调构建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 治疗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受助者想象其希望事情变得如何不同以及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什么是必须的” (2) , 同时设定什么样的目标则由来访者本人决定。一方面, SFBT深受后现代建构主义的影响, 在其基本理念中浸润着浓厚的后现代精神, 即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是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 这一理解是多元的, 不同的人由于其立场以及背景的不同, 对同一事物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 SFBT受到系统观的影响, 认为整个系统是平衡的, 系统中某一部分小的改变会引起整个系统大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 SFBT特别重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每一次小的成功以及其可能带来的更大的改变。SFBT的哲学取向决定了其对个体自身力量的重视, 是一种“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 (3) , 其主要特点是“治疗关注未来, 目标明确” (4) 。

(一) SFBT的基本理念

1. 事出并非有定因

与传统的心理咨询理论不同, SFBT并不探究造成来访者问题的原因, 因为有些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确定, 而且一旦原因过于复杂, 刨根问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SFBT强调“怎么做”可以使问题发生改变, 而不是“为什么”会造成当前的问题。

2. 语言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石

SFBT特别强调语言的意义, 认为所谓的事实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建立起来的, 语言沟通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达成一致的历程, 语言是创造意义的工具。“‘语言—谈话’变成一个治疗工具, 治疗过程即是协助来访者对问题产生新的诠释, 进而改变旧的行为并导向新的解决方式。” (5)

3. 每个人都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基于个体经验构建起来的事物的意义, 对于不同的个体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构成了个体处理问题独特的资源。没有一个人能比自身更加了解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即由自己所赋予事物的意义, 因此, 没有人能代替自己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4. 从正向意义出发

SFBT重视人性积极的一面, 相信每个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改变自我的能力, 都有过去成功的经验与信心, 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能力、经验以及信心, 以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从而做出积极的改变。

5.“滚雪球”效应

SFBT认为, 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改变, 整个链条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的改变可以促成整体的变化。

6.“例外”是解决之道

问题不会一直存在, 解决的过程就是寻找例外的过程。例外也即成功的经验, 从这些例外中提取成功的要素, 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二) SFBT的主要技术

基于“语言—谈话”为主要工具的SFBT, 其成效的关键在于语言的使用, 为此SFBT通过合理利用语言技巧提出了其主要的咨询技术:

1. 改变式问句

一般用于每次会谈的开始阶段, 主要是和来访者探讨从上一次会谈结束 (或是从预约开始) 至本次会谈开始这段时间来访者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从上次会谈结束到现在为止, 这段时间里有什么变化吗?”以此营造一种解决导向的氛围。

2. 奇迹式问句

有些来访者的目标并不清晰, 特别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通过奇迹式问句一方面向来访者表达咨询师对其问题的关注, 另一方面引导来访者提出更为细致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如:“如果有一天, 当你一觉醒来时, 奇迹发生了, 问题解决了, 这时你如何知道奇迹发生了?而事情又会有哪些不同?”

3. 评量式问句

所谓的评量式问句, 就是划分等级, 等级为0-10。评量式问句包括:“如果0代表最糟糕的情况, 10代表最完美的情况, 那么你现在处在哪个等级?如果处于0, 那么是什么让情况没有变得更糟?如果处于5, 那么你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你想上升一个等级, 那么你觉得你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当‘奇迹’发生后, 你处在哪个等级?”评量式问句一方面有助于咨询师评估咨询进展到哪个阶段,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来访者关注以往面对相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和经验。

4. 例外式问句

由于来访者往往不易看到例外的存在, 咨询师要去发现来访者的例外行为, 使来访者能够有意识地再使这些例外发生, 提取这些例外中成功的内涵和要素, 以供来访者参考。比如:“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没有发生?什么时候这种情况要稍微好一点?”

5. 应对式问句

来访者对自身发生的一些细小且积极的改变往往不易意识到, 咨询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应对式问句唤起来访者对自身潜能的关注, 如:“今天你是如何熬过最难受的时候的?你是如何支撑自己走过来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6. 关系导向问句

SFBT非常重视个人生活系统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让来访者的重要他人的观点参与来访者思考自身问题解决的架构, 可以有助于来访者调整、修缮以及落实解决方法。如:“如果奇迹发生了, 你的目标实现了, 那么教师对你的态度会由哪些改变?你觉得你怎么做教师就会知道你确实在努力了?”

7. 追踪式问句

当来访者找到一些解决方法时, 咨询师可以继续追问来访者的下一步行动, 以增强来访者在结束本次咨询的这段时间内执行的动力。如:“今天结束以后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你决定怎样使自己保持下去?如果需要对和你拥有同样困扰的人讲几句对他们有帮助的话, 你会怎么说?”

总的来说, SFBT不仅是一种高效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 “在平均4.5次的会谈次数内, 约80.37%的来访者认为问题有所改善” (6) , 其背后蕴含的理念以及价值取向, 更值得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领悟、反思、借鉴:关注SFBT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与肯定, 领悟SFBT积极正向的人性观, 根据SFBT反思目前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与缺失, 借鉴SFBT的理念和技术以构建更为完善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SFBT应用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从理论上讲, 任何一种心理咨询技术都可以运用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职校育人环境的特殊性, 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技术都具备在职校运用的可操作性。SFBT耗时短、效率高, 其理念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相吻合, 具备在职校运用的可行性。

(一) SFBT契合了职校生的心理需求

当代职校生被称为“90后”的一代, 有着强烈的个性。强调自立自主的90后职校生有着更多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他们渴望被尊重, 希望被理解, 期望能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民主、宽容氛围下展开师生间的“双向互动”。SFBT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为“非专家的立场”, 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的关系, 认为“咨询师—来访者的合作是咨询开展的关键”。SFBT甚至提出了一个对传统心理咨询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咨询师承担的是学生的角色, 而来访者承担的是教师的角色。” (7) SFBT的理念顺应了当代90后职校生对平等师生关系的期许, 在这种平等关系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能够赢得职校生更多的欢迎, 因而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 SFBT有助于职校生心理潜能的充分开发

潜能开发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话题, 然而如何真正实现学生潜能的开发又是困扰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题。SFBT认为, 人们在咨询前实际上“已经知晓做什么去解决治疗中的抱怨;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经知晓” (8) 。也就是说人本身具有一种正向的能量, 只是尚未被发掘出来。而SFBT通过语言沟通这一环节, 利用提问的技巧, 不断引导来访者探究问题的“例外”, 唤醒他们对曾经成功经验的感知, 将来访者没有意识到的自身的潜能都激发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实质上就是一种潜能开发的过程。

(三) SFBT有助于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指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心理咨询 (辅导) 室。” (9) 虽然一些职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然而囿于条件限制, 大部分职校面临着心理咨询师与职校生人数不成比例的困境。再加上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不专职, 还需要开展其他工作, 精力有限, 更是无法满足职校生的现实需求。而SFBT作为一种短期心理咨询技术, 由于其不需要溯及过往, 且把每次咨询都看成是最后一次, 周期短、耗时少, 因此可以减少在个案上所花费的时间, 使咨询师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内帮助更多的学生, 这将有助于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四) SFBT有助于心育在职校的全面实施

《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10) 。另外有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学科教育的全过程”11。现实的困难在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或是管理人员, 很难在其学科教学或是日常管理中结合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SFBT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以迎刃而解。SFBT没有像精神分析那样深奥的原理以及复杂的操作流程, 只要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掌握基本理念和技巧。并且这些理念和技巧并不局限于专业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的过程中, 专业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 班主任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 以及学校行政部门在处理所谓的“被动来访”的“问题学生”的过程中, 完全可以通过“例外式问句”、“评量式问句”、“应对式问句”等来与学生交流, 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力量来预防或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SFBT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积极借鉴SFBT的理念和技术用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SFBT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将大有可为。

三、他助、互助、自助:SFBT在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策略

由教师的指导走向学生的互相促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自助, 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将SFBT的理念与技术运用于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就是要从他助、互助以及自助三个层面花力气、下功夫, 提高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 有效他助:职校教师对职校生的心理援助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导。运用SFBT指导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SFBT的技术, 推动、促进、实现职校生的心理发展。比如运用“评量式问句”、“假设式问句”等致力于创建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职校生可能发展的程度, 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前面而不是停留在现有的发展水平, 从而引领职校生向着更高的、可能的、潜在的水平不断发展。其次是要确立职校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SFBT打破了咨询师的专家身份以及对话语的“独霸权”:“在咨询过程中, 来访者发挥专家的作用确定咨询的目标”12○。这就需要在肯定职校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以发挥职校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为基本特征, 以提升学生的主体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心理的最优发展为根本目的来开展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尊重职校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肯定职校生积极的主体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 坚信职校生具有正向的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向上成长的潜能;二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给予职校生足够的话语权以及自主选择、自我判断的自由, 让学生自己去评估自己的心理需求、目标等是否已达到;三是要重视学生自主体验的重要意义, 鼓励职校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 并以活动中的体验为切入点, 促进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影响, 以生成和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

(二) 倡导互助:职校生之间的朋辈心理帮助

SFBT格外重视人际系统对个人心理内容建构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同于传统心理咨询理论认为的“咨询的焦点在于来访者同咨询师的关系上”, SFBT强调“发生在咨询室以外的来访者的生活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13○。另外, 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更喜欢与同龄人交流、更乐于向同龄人倾诉、更愿意接纳同龄人的意见。因此, 基于SFBT的理念开展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要重视同学支持系统对职校生心理的重要影响, 更应当充分开发利用这一系统给予职校生更多的互动与互助的机会。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建立班级或学校心理委员制度来实现, 其基本架构可以设置如下:一是制定甄选标准, 在职校生中选拔心理委员, 对选拔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等要重点考察;二是对选拔的对象进行SFBT理念和技术的培训, 这样的培训并非要求学生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水准, 也并不一定需要掌握规范的SFBT流程, 更多的是培养他们一种心理健康的理念, 一种沟通的技巧;三是明确心理委员的工作标准, 规定好他们工作的内容以及担负的职责;四是建立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密切联系的“准督导”工作机制, 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进行全面监控。职校要敢于放手发动职校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发挥职校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职校生的互帮互助来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 助人自助:职校生个体的心理自助

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曾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4○教师再高明的教育理念、再先进的教育手法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 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理需求, 最明白自身的优势所在, 教师始终无法取代学生的自主建构。SFBT基于后现代建构主义的哲学取向, 为职校生开展心理自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刻, 人们都在依据自己的愿望、目的、意义和价值从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当中, 即从人们的精神中创造着自己。”15○应该看到,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自我判断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具有自我教育的潜力和资源。助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 就是在肯定学生主动建构的基础上, 发挥学生自我建构的潜能, 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 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 实现学生心理最优发展。开展助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 要培养职校生心理自助的意识, 激发职校生心理自助的动力, 鼓励职校生心理自助的行为, 教会学生利用SFBT技术进行自我提问, 学会自我心理探究、自我心理激励、自我心理暗示等, 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

“一个学科的视野不是一个目的, 它只是一种可能的出发点;一个学科的方法论不是一个解决办法, 它只是提供了处理问题的可能性。”16○借鉴SFBT的理念、技术服务于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 只是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其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摘要:积极借鉴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 已成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从介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咨询这一新兴的心理咨询范式出发, 分析其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适切性, 探索其在职校生他助、互助以及自助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这为研究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完善了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校园文化对职校生心理影响探析 篇1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在我国,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正式提出来并得到推广, 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源于大学校园。1986年4月, 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在第十二届学代会上共同提出了“校园文化”学科研究新课题, 在我国首次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接着, 国内其他高校也先后掀起了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的热潮。校园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 它包括一所学校的学习风气、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师生的人格态度、社会心理、理想信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

一、校园文化与性格养成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 其导向性十分明确, 就是必须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活动, 是必须调整的。校园文化的这种导向性, 使培养职校生的爱憎分明、对社会和工作负责、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性格成为可能。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格养成有两方面的可塑作用。

1. 校园文化可使性格变得明晰而稳定

性格有好坏之分, 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汇集了各类性格的学生, 其性格在不断地交融、碰撞、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 良好的性格, 如独立、谦虚、诚实、勇敢、正直等受到欢迎和尊重, 而不良的性格, 如依赖、虚伪、怯懦、马虎、阴险等受到排斥和指责。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 学生会择其善而从之, 逐渐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明晰。同时, 教师是活动的主导, 学生仅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就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 以他们自身的权威性和人格力量, 足以左右校园文化的全局, 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模仿、稳定, 让性格成熟起来。

2. 校园文化可使性格变得丰富而优良

马克思认为, 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 也在改造自己。个体是在参与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完善起来的。职校生往往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 随着活动来调整、改变、修正、发展自己的性格, 不断地内化一些大家公认的受欢迎的优良性格品质。一方面, 不良性格得到不断修正或克服, 如自卑变成自信, 懒惰变成勤奋, 孤僻变成合群等。另一方面, 优良的性格也在不断优化复合。如原本勤奋刻苦的学生, 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可逐渐变成一个勤奋刻苦、独立乐观、果断宽容的优良性格复合型的学生。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与激励。

二、校园文化与能力培养

校园文化对职校生能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可提高职校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些职校学校在寒暑假期间都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内容, 主要是以了解社会为内容, 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培养社会参与能力为目的的社会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后, 一般都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还专门召开讨论会、报告会, 对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经验交流并表奖, 职校生往往对这类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2. 可培养职校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影响工作的活动, 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职校的各类学生活动组织或协会, 大部分由学生自主管理、经营, 学生社团组织的这种自治特点, 为职校生锻炼自身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的能力提供机会。一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社团组织负责人的学生, 在职业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了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 可培养职校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 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在一切社会活动中, 尤其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 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 都是很难胜任的。为培养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都增加了专业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竞赛性活动的比例。一方面, 能够加强专业操作训练, 使学生尽早掌握本专业实训技能。比如, 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工具化, 要求职校生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工操作;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电算会计相关技能等等。另一方面, 各类竞赛活动和社团组织, 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展示机会。例如, 英语俱乐部、电脑爱好者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心理学社、礼仪队、环保协会等一些实用性强的社团普遍受到职校生的青睐。

4. 可培养职校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应用一切已知信息, 创造性地完成一定的创造活动, 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 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思维成果。在职校的各类校园团体、协会的活动中, 从活动方案的构思设计到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 都由参与的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们积极思考, 缜密构思, 大胆设计, 开拓了许多有创意的活动, 这个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校园文化与心理卫生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职校生的身心健康。注重研究和探讨校园文化与职校生心理卫生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效能,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1. 物质文化与心理卫生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文化 (如办公场所、教学设施、后勤设施和各种娱乐场所的基本设置、内部环境等) ;校园环境文化 (如校内建筑的形状、结构和布局, 校园内的绿化和卫生状况等) 。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设备, 有利于职校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 克服因基础设施落后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优美的校园环境, 能给学生以宁静、乐观、向上的心境, 减轻紧张和焦虑, 同时还能陶冶情操, 愉悦身心。在这和谐的生活环境中, 同学之间能彼此敞开心扉, 倾吐心声, 有利于学业的有效进行。

目前, 一些职业学校在校园内设计了各种塑像或浮雕, 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并努力使其体现该校办学宗旨的一种风格或一种精神。例如, 医学类学校一般有华佗、李时珍浮雕, 师范类学校一般有毛泽东、陶行知塑像等。每一个人物都能让人追忆辉煌的过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 每一个人物都蕴藏着一种人格力量。类似这些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既起到了美化校园的作用, 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可谓无声胜有声。

2. 精神文化与心理卫生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 “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师生发表演说, 而且师生的确会注意它, 并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校风建设, 通过校风的熏陶和感染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影响。如某职校“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对学生无疑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驱动力量, 它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 促使学生内省自我, 见贤思齐, 从善如流, 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校风不正、班风不良, 那么, 生活在这种氛围下的校园成员, 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烦躁、紧张、压抑和对立, 就会对集体、对他人冷漠, 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反过来, 学生长期处于心理冲突氛围下, 亦绝不可能营造优良的校风, 绝不可能营造优良的精神文化。

3. 校园网络文化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互联网日益显现其巨大的威力和诱惑。职校面临着网络文化的挑战, 受其影响最大的是学生。一方面, 校园网络文化因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扩大知识面, 部分地改变人际互动和交往方式, 从而提高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效率。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存在形形色色的暴力犯罪手段以及网上危险交往的可能性, 职校生的道德防线和心理健康随时可能受到冲击, 个别职校生可能出现网络文化中毒和网络成瘾综合征等。因此, 职业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络心理教育。比如, 针对那些整天沉湎于电脑世界中, 退缩、孤僻、外表冷漠、内心焦虑, 对人充满敌意的职校学生, 要帮助他们重新塑造自我的健康人格, 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 学会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综上所述, 校园文化活动对于职校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对于职校生人格塑造、意志的磨炼、个性的发展、自信心的培养、言行举止的规范、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职校生要科学合理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有着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 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对职校生人格塑造、行为养成、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校生,心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2]肖沛雄, 陈国海, 许国彬.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染料合成下一篇:崇左市江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