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工作

2024-06-24

环评工作(精选十篇)

环评工作 篇1

1 水利工程环评工作的原则

1.1 客观独立原则

水利工程环评工作人员要遵循客观事实, 不可主观臆断, 尊重真实的历史和现状资料, 客观独立的完成评价任务。对于水利工程前期评价人员以及项目决策者、执行者、管理者的意见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以保证后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独立性原则要落实到评价工作的全过程。从环评的授权委托、人员的组成、评价工作大纲的编制到资料的收集、整理、报告的编写以及综合信息的反馈, 要根据客观数据, 确保评价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1.2 科学性原则

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经过科学合理的筛选, 用真实客观的数据说话, 分析过程不得有半点虚假, 评价结果要经得起科学论证。总之, 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客观的调查分析, 在水利工程环境评价过程中, 始终坚持实事求的科学性原则。

1.3 可行性原则

水利工程环评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资料要便于收集、计算。评价工作的整个过程要突出重点, 避免程序繁琐复杂。遵循可行性原则, 才能保证评价结果易于被相关部门接受, 便于其他类似项目对评价方法和成果的借鉴。

2 当前水利工程环评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环评风险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方面的工作开展比较迟, 缺乏理论研究, 和国外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此外, 当前的环境管理对污染物的环境风险控制评价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综述、分析上。针对如何实施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 完成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风险评价等问题和工作, 仅仅由国内外上水利工程环境风险来对我国本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环评标准是开展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起着导向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 是水利工程水环境风险评价的科学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统一的环评标准系统能有效避免各部门、各环节之间标准的冲突或缺漏。当前标准体系建设水利工程环境风险标准还很不完善, 这大大降低了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评价风险的体系, 确立有效的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2.2 现行环评缺乏水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的生态保护等相关标准

现行环评标准主要是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缺乏水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的生态保护。现有的标准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业标准鱼目混杂, 对河流生态需水量、水生生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规定没有充分考虑, 对水资源属性和适度开发分类不清, 偏离流域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工程规划建设的实际, 造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与流域生态保护脱节。另外,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很少, 很少涉及到对河流、流域尺度的影响指标, 这样就导致水利工程在进行规划施工中难以科学地确定保护和修复的目标。最后, 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不到位, 缺乏有关流域规划环境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流域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的技术依据

2.3 缺乏对水利工程建设对库区局部至整体生态环境影响的考虑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环境评价工作对水利工程实施后运行期内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 以及相应的恢复措施等考虑比较少, 主要是针对影响的预测评价。水利工程对库区影响的主要表现为二次污染物。水库的二次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水库内部泥沙的富集作用, 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的过量堆积。由于要进行二次污染发生区域、时段、条件的研究, 分析其对水生生物及人体的危害, 和相关影响、叠加作用、链锁反应都是十分复杂的, 所以, 增加了水利工程环评的难度, 不管是从局部或者整体来看, 都会欠缺对生态环境影响考虑。一条河流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才形成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只在朝夕, 这种影响是急剧的, 甚至是灾难性的。重新形成的河流生态系统会引发物种数量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而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是对水库入库、出库污染物计算只是静态的, 忽略了水库调度方式和流域内营养物来源的时间变化, 从而导致调节型水库内积存的营养物的量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 对生物及其生境的影响评价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

3 做好水利工程环评工作的建议

3.1 做好风险评价和管理

首先做好环境风险识别。水利工程环境风险评价的前提是建设过程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对环境产生危险的环节进行有效全面的识别, 对可能风险的影响范围进行量化研究, 对于可能产生的“多米诺”效应及其后果要有前瞻性研究分析。其次要做好包括安全风险, 水环境风险, 公众健康风险, 生态风险等几个方面的风险评价。安全评价 (即危险评价) , 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对水利工程中潜在的危险、隐患进行识别, 对水利工程可能发生的意外进行预测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预测, 同时制定防范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案, 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的安全建设和正常运行。水环境风险评价是对水利工程建设活动所引发的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程度。公众健康风险评价是采用相同的危害指标定量地描述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危害程度, 并把污染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加以定量描述和相关化, 从而明确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影响。生态风险评价是指水利工程所在的区域内, 在生物学, 环境学, 毒理学, 生态学, 地理学等理论基础之上, 采用概率论等风险分析手段来预测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影响。

3.2 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估

水利工程所在的流域是一个生态系统, 开发前必须综合考虑, 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水电梯级规划中要对流域水质、水量、水能进行统一管理, 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做好流域水电站梯级开发规划、水库 (电站) 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的评估。首先是河流湖库化对水质的影响评估。大坝建设导致河流湖库化, 水体能量变小, 低能的湖库环境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在此要分析水文变化规律、污染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机理。其次要做好水文情势变化对生境的影响回顾评价。对单一电站, 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水文生态资料的对比, 突出变化明显的生态水文学指标, 为分析生境变化对于生物生长史、种群与数量变化的影响提供依据。此外, 水电梯级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要对典型水利工程运行与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调查, 系统研究典型流域大坝建设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 探索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

4 结语

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要在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全面预测和描述工程对生态环境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并对此作出准确评估, 为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失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水利工程环评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主要有环评风险体系和标准的不完善, 缺乏对整体至局部的生态环境的考虑,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评,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吴泽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 2005.

[2]雷声.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环评工作总结 篇2

环评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事业,一份责任心,一份光荣的使命。我从事环评工作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热心关怀和同事们的精心帮助,坚持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环评业务水平,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拓展思路,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在环评工作上,缺少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知识,要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必须加快更新和补充知识。为此,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学态度学习法律法规、业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争取不断进步,提高执行力,使自己成为对环境保护用之人。

1、提高法规政策水平。法规、政策是环评的基础,每一个环评工作者一定要吃透法规、政策的内容,正确理解其思想,才能保证在环评工作中不犯错误。同时环评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国家发布的新的环保政策,因为政策是具有时效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会调整以前的政策,发布新的环评政策,这些都是环评的要领和方向,任何环评都不能违背政策!

2、提高业务水平。环评是一门技术工作,入手容易,但是要想精通,是非常难的,它要求每个人认真细致的工作,宽广知识面,同时环评工作者要以事实为依据,报告中的每个数据都要有依据,要多查资料,尽量找相关资料加以证实,并且多向行业专家请教,每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方面的知识,环评的业务水平没有顶点这句话很有道理。

二、努力实践 扎实工作 在信息时代,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才能实现的、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显人的意志,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1、恪守本职工作。无论是紧急工作还是常规事务,都要把岗位职责、领导布置的重要工作放在首位,认真对待,不打半点折扣。既注重准确领会领导的指示精神,全力以赴贯彻执行,又讲究方式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既注重主动上手、熟悉情况,又努力发挥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辅助、协调、综合作用,促进团队整体合力的发挥。既注重跟踪重点工作,认真思考问题,又积极带领本部门和热情协助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2、提高文字写作能力。环评是一项文字工作,文字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文字写作的功底很不扎实,一本报告写出来,语句不顺、词义不达,这样的报告一定会被批的体无完肤。另外,环评的文字写作能力中尤其要强化逻辑性、层次与因果关系。后面的内容前面要铺垫,有了前面的原因才有后面的评述与结论;各方面的内容是并列关系还是纵向关系一定要清楚。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个环评新手来说,勤于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总结及时改进,使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才能与甲方的交流专业准确,才能在交流的基础上获取你所需要在甲方那里的第一手资料。

三、严格自律 诚信朴实

为了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与专家的关系、与管理者的关系、与甲方的关系,我努力做到诚信不虚妄,热情不虚假,处事不急躁,心中始终有党纪国法,有规章制度,以清正廉洁、朴实勤政为本,准确把为人处世做事的分寸和尺度。

在生活作风方面,平时注意严格约束自己,不乱讲瞎说,平等待人,热情友善,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生活上有规律、有节制,积极锻炼身体,踊跃参加集体文娱体育活动,保持了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由于本人工作经验不多,能力还有欠缺。虽然敢打敢拼,能胜任本职工作,但主要还是由于“强将手下无弱兵”,受益于身处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在鞭策中得到了磨砺;虽然能严守法纪、谦虚谨慎,但主要还是由于“近朱者赤”,受益于领导和同事的督促,在关爱中得到了陶冶;虽然能勤奋好学,但主要是由于“名师出高徒”,受益于领导精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在领悟中得到了提高。为此,今后在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拓创新精神,磨练意志,提高执行力,生活上更严格自律,学习上加强财经专业素养,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努力拼搏,扎实工作,以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效率、更扎实的作风做好本职工作,为我们这个光荣的集体、辉煌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篇二:2012环评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 2012个人工作总结

篇三:环评 工作总结

工 作 总 结

这一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期间在领导的培养帮助、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逐步融入环保工作者这种环境和角色。我静心回顾这一年的工作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首先,保证了自己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性,强化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其次,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虚心向资深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同时,我还自觉学习了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常识,积累自己的业务知识。

二、踏实努力完成好各项业务工作

在单位里工作的这一年时间里,通过领导和同事们的耐心指导,我在熟悉的基础上已经基本能完成各项日常工作,期间我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积极配合领导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制工作。通过参加专家评审,我学习到编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规划程序等,认识到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几个月以来,按照单位的部署和环保总局统一编制工作要求,编制了21个不同行业项目报告表;另外完成了4个报告书的编制。期间,我自觉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密切关注国家及荆门市规划的政策理论和进展动态,收集学习同事编写的全市各项目环评报告的经验。同时通过学习、听取和参与领导们关于环评报告的讨论,使我逐渐加深了对责任性和重要性的深刻了解,为我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几个月以来,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长、成熟,但我清楚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等。今后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希望领导和同志们对我进行监督指导:

1、自觉加强学习,向理论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互联网时代提高环评工作项目措施 篇3

关键词:互联网;环评;措施;提高

环境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在对一系列工程建设之后,对环境做出评估、检测与预测,已达到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在这个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我们不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关注,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所以提高环评工作项目措施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

1、环评工作项目的概况

环评项目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决定开发建设活动能否进行和如何进行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它对可以开发的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超前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现阶段,由于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环评工作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

2、环评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体系

环评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体系内容如下:先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然后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接着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之后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最后、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3.环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环评工作的时效性问题

规划环评项目工作的滞后是影响环评工作时效性中很重要的一项问题。本该在规划草案形成之前开展环评工作,但该项工作经常滞后于规划编制工作,依据环评工作提出的规划调整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困难,只能在既定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削弱了规划环评应起的指导性作用。[2]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某项规划到了报批阶段,才临时开展环评工作,或是为了使某具体项目立刻实行才开始草订规划并开展规划环评,导致现有的规划环评大多是在决策链的末端进行或流于形式,无法体现规划环评作为战略决策一部分的重要意义。所以,解决环评工作中的滞后性是刻不容缓的。

3.2环评工作管理中的不足

环评工作如果想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管理人员,不过根据当今社会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在环评单位中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不过关、环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不够、环评单位的审查方式不够科学都是常见的问题。在建设单位中还存在监督管理不够的问题。所以,解决环评工作中管理不足的现象很具有现实意义。

3.3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公众参与是环评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环评项目工作中的公众参与是让项目所在地周围即项目环境影响范围内的公众充分了解该项目的内容,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使项目采取更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敏感保护目标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公众参与调查多由建设方委托环评单位进行,环评机构为了得到环评费往往会“得人钱财,替人消灾”,想办法提高公众的同意率;还有公众一般不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往往会受建设方或调查人员的引导,忽视项目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附和建设项目对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观点。

4、提高环评工作的有效措施

4.1提高环评工作的时效性

想要提高环评工作的效率,首先要提高环评工作的时效性,减缓环评工作的滞后性。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方便。在进行环评工作时,各环评工作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这样每个部门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度,对自己部门的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可以根号的衔接,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这样,应用互联网平台就可以提高环评工作的时效性。

4.2提高环评工作中的管理措施

要想提高环评工作的管理措施,最先应该加强对环评单位的管理,方法如下:保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提高环评人员职业道德、改进环评单位的审查方式。之后就要对建设单位进行监督管理。有效监督是规划环评有效性的最重要保障,是环境决策公平性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现阶段规划环评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对西方环评体系研究,可知独立的监督机构和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监督有效性的关键。所以适当的管理措施在提高环评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4.3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原则即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它是是环评体系的核心,是预测、评价和制定环保政策的重要依据。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我国公众参与并非一个独立环节,而更多靠政府召唤进行,存在一定随意性。所以提高公众参与的办法主要有项目信息在大众媒体公示,公众参与调查时要选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公众参与评价,切实做到能够代表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公众意见。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各行各业的公众可以很迅速的得到关于环评的信息。环评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调查问卷在网络上发布,然后呼吁群众积极填写或是提取意见,这样就可以充分的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更可以使环评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4有效实施环评影响后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估是在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准确地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目前,大多数项目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后常态化监管严重缺失,这就要求环评影响后评价起到作用了。此时,我们需要保证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例行监管,奖惩分明"对污染治理做得好的企业通报表扬,并给与治污资金和税收方面的奖励;对有问题的企业严罚重罚,大幅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直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管理部门可以将检验的结果公布到网上,这样群众也可以及时的进行监督。同時,我们还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和排污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跟踪评价,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环境影响后评价在环评工作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5、结语

环评工作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环评工作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探究提高环评工作项目措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传播途径广泛,使得公众对信息的取得更加便捷。这也使得公众参与环评工作内容也不断增加,更加强了公众对环评工作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法规汇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6~7

环评工作 篇4

关键词:规划环评,问题,对策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首次明确了规划环评的要求:即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和工农业等10类专项规划应进行规划环评工作;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进一步规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查工作的工作细则要求;2014年修订颁布的《环境保护法》 (2015年1月1日实施) 更加强调了环境规划以及规划环评的重要性, 强化了规划环评作为项目环评的前置审批地位。尽管我国的规划环评工作具有相关法律、条例的保障, 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 规划环评仍然存在执行率不够、流于形式、环评结论难以落实等突出问题。

1 规划环评在实际中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部门对规划环评工作重视不够

首先, 我国虽然在环评法中明确了规划环评的审查内容和范围, 但对于审查主体的规定比较模糊。环评法中将规划环评工作根据规划性质的不同划分为环评报告书和篇章说明两大类。在实际工作中,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作为环评报告文件由同级环保部门审批, 但对于需编制篇章和说明类的规划, 审查主体不明确, 审查工作基本没有开展, 存在部分规划已经实施后环保部门仍不知情的情况。

1.2 现有机制难以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

在我国受多种因素制约, 现有机制难以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没有改变, 规划环评难以提出制约规划的结论;第二大部分规划环评报告书是在某建设项目受到环评审批上的制约时, 由投资方 (或急于引进某项目的政府部门) 委托编制的, 评价费用的支付与能否最终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直接挂钩, 在这种机制下, 为取得审批文件而进行环评难以保证环评报告的独立性。

1.3 规划环评中提出的结论和要求难以实施

一般来说, 规划环评文本中会对规划提出合理的落实相关环保措施、规划调整的要求和建议, 但在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 规划环评中提出的要求特别是与规划利益相冲突或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措施难以实施。规划环评审批文件难以对后续项目的建设形成有效制约。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GDP的增长, 对于妨碍建设项目落户的环保要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能拖就拖, 或者采取行政干预给地方环保部门施压;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规划编制单位、审批单位以及环保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关系没有理顺, 规划环评中提出的部分环保要求规划编制单位难以独自承担和实施, 地方政府对规划中存在的要求不知情无法协调, 审批单位及环保部门对存在的问题只能进一步提出要求和建议, 缺乏相关的管理手段, 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2 提升规划环评在实际工作中作用的对策

2.1 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规划环评

将环保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制中, 并在实施中具体量化考核指标, 例如规划环评执行率等指标。同时建议在法律层面上规划环评的审查工作可交由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管理, 人大环资委委托环保部门开展规划环评的日常审查监管工作, 可大大提高规划环评的权威性, 也更容易协调政府部门与环保之间的利益冲突。

2.2 调整现有环评体制, 增强规划环评的独立性与科学性

首先, 目前环评审批工作已经实行了全本公示制度, 审批过程中环评报告全本以及建设单位、评价单位信息基本全部在网上进行信息公开, 这点有利于提高环评的客观性。但从实际工作中来看, 信息公开大部分仅限于当地环保部门的官方网站, 普通民众参与性不强, 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大型规划或者与民生联系较紧密的规划其规划环评应在当地主流报刊或者媒体予以公示, 以增强规划审批部门、规划编制部门和规划环评编制单位的责任感。第二为保证规划环评工作中评价机构的独立性, 应使环评单位在利益上与建设单位断绝关系, 政府可以考虑将规划环评的评价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且费用的支付与环评审查结果无必然联系;此外, 地方环保部门也应加强对辖区内环评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审查工作, 并设立奖惩制度, 从而促使环评机构报告质量的提高。

2.3 完善规划保障机制来促进环评结论的实施

规划环评的落脚点在于规划, 规划环评中的要求和建议能否顺利实施在于规划是否能按既定的目标实施, 因此加强各级规划、各行业规划之间的协调关系尤为重要, 如果各类规划彼此独立, 缺乏协调, 最终的执行度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过程中要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隔阂。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规划审批机构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在空间布局以及准入指标方面的硬性要求, 来规范规划区域内具体项目的实施。

3 结语

在我国, 规划环评工作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 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来协调解决。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规划环评管理机制, 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 才能真正发挥出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天威, 周卫峰, 谢慧, 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保护, 2007 (11) .

规划环评需要公众参与 篇5

汪 劲: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集意见稿,是在两年前开始起草的,先后共拟18稿。当一个法规文件涉及利益交织较多时,出台的难度就会比较大。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的构建,一直都是比较困难的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征求意见稿)在我国不单纯是环评规划,实际上涉及到绝大部分政府部门的权利问题,他们各自要把牢制定规划权。过去在我国没有环评规划,报上级主管部门批,通过就是了,从来不请第三方代表公共利益来做协调性分析,不愿意把自己的规划拿出去让别人审。当制定影响评价条例时,难度就很大。

李 :

中国有一个现象,立法之前争论少,法律一公布争论就多。由于立法之前缺少对各种意见的听取,所以制定法律无法执行。我们的法律太缺少公众参与了,无论是制定法律,还是执法过程给公众留下的参与空间太少了。现在已经分化成利益主张各不相同的人群,更需要集中协调调停各种利益,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走向和谐,我不知道汪教授制定这个法律的时候,为什么把公众参与的内容制定得这么少?

汪 劲:

环评规划制度是西方国家提出的。通常一个部门要决定做一个规划,就要把这个规划大体的目标告诉编制规划的人,这些机构同样是直接编制规划的单位。一个规划做得好不好?未来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应当考虑第三方的利益。比方说某地被有关工业主管部门批准为新型化工园区,然后教育部门和建设部门又批准在这里设立高教园区,城市的建设部门把这个地方确定为小城镇,那就是说,一个小城镇,一个高教园区和一个化工园区同时在一个地方。这三个规划单看没有什么问题,三个审批的过程都有合理性,但把这三个规划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它很不合理。在制定规划之初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应当让大家来参与、来讨论,要进行不同的利益平衡。

做规划的时候,要有途径可以参与;规划做好后进行评估的时候,老百姓要有提意见的管道;评估完了,审批规划,老百姓还得能提意见。这三个部分在一开始的草案中都规定得很细,但是删掉了许多。而不做细致、明确的规定,立法就很失败。

李 :

我觉得政府官员只不过是大大小小的管家而已,我们现在做规划环评,项目是一个整体工程,应该关注对人生命健康的直接影响,所以主人首先要说话。现在非常大的问题是,本应人大立法,现在是政府各机关立法。政府各机关的责任应该别人立法,你来执法。现在是自己给自己建立规则。条例中有这么一条,规定什么东西需要做规划环评,由环境保护部门,也就是现在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其他各政府部委来会同拟定。搞环境的和破坏环境的坐在一块儿商量什么需要审定,那就等于我们和小偷商量怎么防贼。我觉得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

汪 劲:

李教授说得很深刻。

李 :

立法要限制政府可能失误办坏事,也可能出于利益办坏事。这是我们立法的基本假设。

汪 劲: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政府强势主导立法,这个过程有优点,那就是主管哪个部门对某个方面了解得最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最清楚。由于过去的制度给他这个部门带来的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甚至是和个人利益纠葛在一起的利益,特别是有利的一方面,肯定要维护。所以在起草这个条例时,只要遇到冲突,绝大多数的部委都会说,时机还不成熟,不适合中国国情,应该有中国特色。

公众参与程序简化了。说把概念解释得太清楚,政府工作就不好做了。特别是政府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愿意把概念的解释权利拿在自己手上,而不愿意用立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包括程序上的很多内容也删除掉了。

李 :

我觉得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专家是不是坚持自己的立场?我尽到了责任,没有退让,是最后权衡把我的意见去掉了。第二,能不能立法过程公开?过程由电视台直播,把争论都展现出来,最后没有立上的大家也知道。公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更多的声音都表达出来,听取了这样、那样诸多的声音之后,再确定一个法律。哪怕我们把这个权利只给立法者,比如人大,比如部委,比如国务院,我们承认立法的权利在那儿,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首先倾听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

汪 劲:

其实我们的政府还是在进步的,现在大部分的法律草案基本上都要征求公众的意见。从本届政府的很多条例开始征求公众意见,这也是进步。公众要利用这种进步,多关注对个人、民生相关的事,与我们个人相关的国计民生之事。现在绝大多数的公众对居住区的周边在干什么都不知道。早晨打开窗户看见有一辆拖拉机在清场地,一会儿把院子架起来了,这是干什么,不知道。后来发现在建一个污染工厂,这个时候你再告它,通常这种情况下,政府没办法,还是要批准的。如果说规划环评条例实施以后,像这种规划,公众首先要知道,要从规划的源头把未来可能出现的影响告诉大家。

李 :

我觉得政府有责任,应该公布背景材料和请专家解释。否则这里建一个工厂,工厂是什么样的,一般的公众可能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政府要聘请专家讲给非专业的人听。

汪 劲:

在我看来,环保总局还是持积极的态度的,包括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后,它的环境条例颁布的办法,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序和方法等等,这些东西在环保部门制定还是前卫的,但是没有用。因为规划的审批机关不是环保部门,审查可能让环保部门介入。审查项目的环评,除了环保部门还有其他部门,环保部门说我要公开,我要参与,其他部门说那是环保局自己的规定,我不做规定。国务院在这个问题上能否坚持人和自然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不是要真正以民生作为自己执政的追求很重要。

李 :

谁能帮助环保部门或者说谁是更直接的利益相关人,是我们一个一个的公民,这是我一再强调公众参与的原因。也是我为什么一再强调要召开目的明确、让公众参与的听证会,并且要使听证会成为政府的常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现代的新科技,实行政府多部门,网上协同听政。使听政成为立法、执法中日常的工作方式。法律需要有严格程序的听证会规则。我们现在的听证会缺乏严格的程序规定,想开就开,不想开可以不开,公众参与没有制度化保障。听证会不是决策,不是说看来的人哪种意见多,决策权全在政府。听证会必须要求各种不同意见都能进入,不是他代表多少,而是意见不同就能进入。这是一个关键性要求,正是因为这样它形成一种制衡,使我们能够充分的听取各种不同意见,而不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

汪 劲:

审批和审查不一样,审批是说,这个东西在我这儿,我不批,你这个项目就做不成,这是审批权。审查权就是说,我仅仅是审批权前面的一个前置程序,比方说规划,一个省的水利厅做的规划通常是由某某省政府来审批。省政府在审批之前要把这个规划拿给一个中立的机构审查一下,看看这个机构到底符不符合公众利益需要,你把规划说得很好,是不是综合考虑不很好的。例如一个部门把某一个地域作为它的污水排放的区域,而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环保部门把这个地方又作为饮用水保护的水源地,这两个规划都被批准了,而显然这两个是很矛盾的。需要有一个相对中立的机构出来说话,指出这个规划是有问题的。

按照我们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其他综合性规划法律的规定,通常审批机关是上一级的人民政府,如果说上一级的主管部门,那刚才说的水利厅就由水利厅所在省省政府来批准,省政府有审批权。谁是省政府?其实这里头具体来说还要找专家,找部门,找什么人来。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有一个把关的人,这个把关就是审查。这个把关人是审查机关自己。

李 :

有一个常识,这也是法律制定程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现在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汪 劲:

刚才谈到,我们过去在规划和审批这个环节是自己把关,把完了以后说我这个很好,然后走一个程序,就批下来了。现在是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应当有一个能够代表公众的第三方来审查,不应该经济部门的规划由经济部门来审查,从目前国务院的机构架构来看,环保部门是最好的代表。现在环保部门是作为召集审查小组组成的一个机构。

李 :

如果制定新的思路的话,完全应该交给人大,如果按照老思路交给环境部门比别的部门好一点。每一次对于规划环评做出参与评估的专家,把自己的名字公布出去。日后真出了事就得实行问责。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太重要了。如果让公众都动起来,不管是个人,是志愿者,是民间环保组织,就可以提供很多信息,就可以帮助政府把事情办好。

汪 劲:

对完善环评机制提高环评质量思考 篇6

近年来, 我国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无论在基本建设或技术改造过程中, 都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一些项目的盲目建设, 对建设项目起到了“参谋”作用。但从高层次的要求来看, 我们现行的环评制度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些建设项目的环评缺乏公正性、客观性, 受拟建项目单

位或其主管部门的影响和干预较多, “关系环评”、“奉命环评”, 唯其意图是从, 以求通过审批关, 使环评成为上项目的“通行证”。

1.2 由于委托单位对其所编制的环评不承担经济责任, 明知工

艺技术不过关, 或项目环境效益低下, 但是为了能够上项目, 对编制的环评质量不负责任, 变不可行为可行。

1.3 一些建设项目的环评缺乏多因素的比较和行业、地区发展

规划的指导, 注重局部、近期效益多, 对环境、长远利益考虑少, 造成进一步开展工作后不得不对项目指标进行调整, 甚至造成决策的失误。

1.4 有些环评工作深度不够, 基础资料和标准尚不完备, 对建

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缺乏深入研究, 有的只进行静态分析, 而没有动态分析, 使得建设项目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

2 提高环评质量的措施

尽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现行的环评体制不利于环评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必须改革现行的环评管理体制,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环评体制, 以进一步提高环评质量, 个人认为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环评工作应该引入竞争机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 环评工作应尽快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引入竞争机制。建设单位找委托单位进行环评工作, 在目前情况下, 容易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建设单位找委托单位的时候, 往往从“关系”的角度, 或“近水楼台”找委托单位, 较少考虑委托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好条件的适宜性, 这就是说, 环评工作不是在竞争的环境下进行, 缺乏竞争机制。

没有委托单位的竞争, 往往形成不正常的委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环评工作很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 全面反映客观实际, 而常常是投其所好, 自然环评质量也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势必会给环评工作带来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为此, 环评工作一定要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 端正环评工作的态度。通过竞争产生委托单位, 真正做到“货比三家”, 从中选

*来稿需知:

1、来稿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请作者自留底稿, 恕不退稿。

出具有一定工作基础、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委托单位进行环评工作, 确保环评工作的质量。

2.2 建立双向论证制度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为什么其中环境

保护方面认为可行的建设项目, 上马后由于环境质量出现问题而后来就变为不可行了呢?除了从事环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个别领导不深入调查研究而盲目拍板外, 恐怕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由于没有推行环评的双向论证制度所造成的。所谓双向论证, 就是在进行环评时, 不仅重视可行性论证, 更重要的是下功夫进行不可行性论证, 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项目的环境未来前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由于现行的环评体制存在着弊端, 委托单位很容易受到某些决策者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在索投资、争项目的热潮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项目时, 对其进行环评认识往往集中正向思维方面, 考虑有利条件多, 习惯于把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是”的一方面, 希望建设项目有较高的成功率, 分析不利因素少, 用正向思维取代了逆向思维, 这就很自然地降低了对项目的环评质量, 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 这种单向思维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的教训,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少见。

当然, 进行环评的双向论证, 其工作量和难度要增加很多。逆向思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只有下大力气对建设项目的环评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 才能增加项目选择的可靠性, 大大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鉴于此, 为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最大限度地提高投入的环境效益, 我们必须推行双向论证, 建立环评的双向论证制度;同时, 主管领导和审批部门工作要从实际出发, 多搞些调查研究, 真正把好关, 拍好板, 确保经过审批的项目上一个成功一个, 见效一个。

2.3 建立健全环评责任监督制度, 严格执行环评法规建设项

目的环境质量, 首先取决于环评的质量。过去许多环评实践表明, 建设单位领导决策上的失误, 大多数并非决策者本身的失误, 而往往是环评人员向决策者提供的观点、论据和论证失真, 不全面和不科学所致。为防止环评工作主观上所造成的偏差, 应该通过强化法制建设来解决, 2002年, 我国《环评法》正式发布, 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委托单位出具环评的真实性、公正性所应负的经济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因此, 目前要尽快建立健全环评的各种责任监督制度, 确保法规的执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委托单位不但要为建设项目单位的合法利益服务, 还必须对国家负责, 为国家利益服务。

公正的态度, 科学的方法, 可靠的数据, 高质量的环评意见, 不但是统一人事的有效途径, 也是委托单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委托单位应尽快进入市场, 认真搞好建设项目前期环评工作, 建立项目总结评价制度以及项目决策反馈系统, 认真搞好建设项目的周期管理和后评估工作。

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 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 赠当期杂志一册, 以供用途。

稿3、本刊常年征稿, 所有文稿均在一周左右时间做出处理。

4、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 (区、县) ××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邮编、邮箱及QQ。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

*本刊为旬刊, 欢迎有一定组稿能力者为本刊组织稿件, 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经审核合格者, 可设为当地工作站负责人 (需寄申请书) , 欢迎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工作者推荐、自荐。

事*投稿方式:1、投稿专用邮箱:GL-KJ@163.COM

投稿地址:石家庄槐安西路88号卓达玫瑰园物业楼A501室

2、本刊网站投稿:WWW.GL-KJ.COM电话:0311-83993949

摘要:认真搞好建设项目前期环评工作, 建立项目总结评价制度以及项目决策反馈系统, 认真搞好建设项目的周期管理和后评估工作。

环评工作 篇7

1.1 环评体制单一,从技术力量上难以保证环评的高质量

目前,环评主要由环评机构完成,较少有与主体工程设计单位、环境工程设计单位通力协作完成环评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环评质量受环评机构专业能力的限制、环评滞后以及环境管理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工程分析不深不透;污染防治对策可行性低、缺乏可操作性;水、气、声预测结果缺乏准确性;厂址选择评价流于形式等一系列的问题[1]。

1.2 环评市场利益扭曲和鱼龙混杂、机制不健全,影响环评结论的客观、公正

环评市场机制不健全,某些环评不能做到客观、公正。这是由于建设单位自主选择环评机构时常以收费的高低作为确定环评机构的唯一标准。另外环评经费拨付受制于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出于利益考虑,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限制了环评机构独立开展工作,迫使环评机构成为其“辩护律师”,以期求得环保审批通过。达不到目的时,建设单位就拖、扣环评经费,使环评机构处于两难境地。

更有甚者,一些环评机构与建设单位之间有不正常的利益关系,紧盯建设单位的钱袋,顺从业主的意愿,把法律要求的独立环评变成业主建设愿望的合理性论证,丧失客观、公正立场。

借证环评、转包环评等现象时有发生。某些没有资质的公司受利益趋动,利用人脉关系承接环评业务,然后编制环评。为使环评通过,便挂靠一个环评机构,借证放在环评文件中,而环评机构对环评文件的审核又不能认真负责。另外有些环评机构承接超越自身承载力的环评,然后转包给一些小公司甚至委托个人编写,审核时又难以做到尽心尽力。这些都影响了环评质量,也扰乱了环评市场的正常秩序。

1.3 缺乏科学有效的环评结论验证机制,导致难以消除人为因素影响,造成某些环评结论有失客观、科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在环评法的实施中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目前环评很大程度上在建设项目获得审批通过后,就可以功成身退,环评所作的分析、预测和结论以及项目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等并没有跟踪至生产实践中去检验其准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2]。这样,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环评结论验证机制,导致某些环评机构迫于时间限制和对利益的追逐,迎合建设单位的意图,使得环评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造成环评预测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而与实际情况不符,难以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致使环评法的意义、作用与实际的环境效益相脱离,衔接性差。

1.4 环评审批存在力不从心现象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情况报告时表示,“省市县各级层层设立专家库,专家水平参差不齐;选择环评审查小组的专家带有主观意向。据统计,2007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共审批的环评项目达到28万个。有专家认为,环评审批任务如此繁重,而全国尚未建立统一的环评质量标准考核体制,以现有行政审批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高质量完成”。

环评审批的不严格或者说力不从心,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环评质量的低劣。

2 对策

2.1 改革现行单一的环评体制,开展协作化环评

开展协作化环评,即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环境工程设计单位和环境科研单位专业协作、联合起来进行环评。

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做工程分析,这样可克服现行环评中受环评机构人才限制而造成的工程分析不深不透的缺陷,也可有效克服因工程分析对污染源分析不准确,造成水、气、声等预测结论不准确的弊病。

由专门从事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的环境工程设计单位为项目设计污染防治措施,而污染源资料是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的,是准确可靠的,这就保证了污染防治对策设计有的放矢,准确性、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

协作化环评有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参与,这样环评在项目最初阶段就可进行。这时厂址尚未选定,这就可突破现行环评中只能在从经济角度出发比选的一两个厂址中进行厂址选择的局限,从环境、社会及经济角度出发,广泛比较厂址的优劣,选择最优厂址。

环评协作化中的工程分析、污染防治研究分别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环境工程设计单位负责。这实际上就是人尽其才,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

2.2 改革现行的环评机制,开展环评招投标

建立类似于工程招投标机构的环评招投标机构,操作过程也采用类似于工程招投标的方法,中标的环评机构与建设单位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环评经费的给付、环评所需资料的交接以及后期的环评评审等均通过环评招投标机构完成。

2.2.1 环评招投标可为建设单位有效节约资金,防止环评市场暴利

环评业务已经走向市场,环评费用也应逐步市场化。这样通过公开公正的招投标,一方面可以为建设单位有效节约资金,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环评市场暴利。现在的环评收费还是偏高,连一个房地产项目报告表都动辄数千上万,难怪有那么多的人盯着环评市场这块“大蛋糕”!

2.2.2 环评招投标可避免环评机构因受利益驱动受制于建设单位,从而影响环评结论的客观公正

一旦有环评机构中标,建设单位就要把环评经费交付给环评招投标机构,由环评招投标机构直接全额给付环评机构。这样环评经费拨付不再受制于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可以独立开展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而且环评机构和建设单位不发生直接接触,可以有效避免两者之间发生不正当利益关系。这些都从根本上保证了环评结论的客观公正。

2.2.3 环评招投标可有效杜绝借证环评、转包环评等现象的发生

环评招投标机构可以根据环评机构的资质情况、评价实力及环评的时间要求,对一定时间段内的中标环评机构进行有效调控。比如1个月内,虽然依据投标结果某个环评机构可以中标4次,但根据该单位的资质情况、评价实力,它没有能力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这4个项目的环评,环评招投标机构此时根据具体情况有权废除该单位部分中标资格,从而有效避免借证、转包环评等现象的发生。

2.2.4 环评招投标可理顺环评市场紊乱的秩序,为环评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

环评市场鱼龙混杂、秩序紊乱主要还是利益的纠结,环评市场的利益太大。通过建立环评招投标机构,有效消除环评市场的暴利,再辅以规范有效的环评招投标,环评市场自然秩序井然。

2.3 开展环评后评价,用实践对环评质量作出客观评价,督促环评机构自觉提高环评质量

环评后评价可以通过项目环保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有效验证环评预测结果是否准确、污染防治措施是否可行、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等,从而用事实对环评质量作出客观评价[3]。另外可以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改进整个环评过程及其方法,有效提高以后类似项目预测的准确性。同时也为管理部门对环评机构考核提供有效依据,督促环评机构自觉提高环评质量。

2.4 严格环评审批

2.4.1 切实把好评审关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设立和管理环评审查专家库。具体到项目的评审时,必须做到评审专家结构合理,要有对该行业熟悉的专家。提前数天把环评文件发送给专家,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审阅、发现问题。另外,评价单位对评价结论和评审组织对评审结论实行负责制。

2.4.2 建立和完善环评技术评估机构

暂无条件的地区,可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展技术评审工作。同时加强对辖区内评估机构队伍、能力、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切实增强评估机构对环评审批的技术支撑作用。

2.4.3 建立审批行为考核制度

首先环保主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审批程序。然后通过实行审批监督检查制度及违法行政审批行为督查制度对审批行为进行考核。对于违规现象,按具体情况处理,情节轻微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审批资格、调离审批岗位并予以通报;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5 建立环评责任追究机制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改变以往那种只对环评机构进行管理、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的状况。把机构和人结合起来,一旦出现问题,不仅追究评价机构的责任,还要追究具体人员的责任,特别对那些为牟取个人利益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的评价人员,要取消其从业资格;坚决淘汰技术力量不高、人员贮备不足、责任意识不强的评价机构;整顿那些有资质、有能力,拒绝建设单位合理委托、害怕承担责任、不敢以科学态度进行环评的机构。

3 结语

环评质量同我国经济建设一样:成绩与不足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只要我们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环评质量一定能够有效提高。

摘要:从环评体制、机制及管理等层面上挖掘环评质量不高的原因,提出开展协作化环评、环评招投标、环境影响后评价、严格环评审批及建立环评责任追究机制等改进对策,力求从根本上提高环评质量。

关键词:环评,质量,协作化,招投标

参考文献

[1]潘岳.环评机构将与环保部门彻底脱钩脱利[N].法制日报.2008-11-04(8).

[2]刘用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0(2):24-26.

居住小区环评浅论 篇8

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从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以来,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我国在1979年9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中, 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2003年9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又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建设项目扩展到各类开发建设规划。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居住小区的建设越来越多, 如果只按房地产环评教材所关注的内容去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影响[1], 就会感觉居住小区项目几乎不会引起什么环境问题。而实际上, 因规划不合理或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 导致居住小区与工业区、商业区混杂,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围绕住宅小区产生的环境纠纷日益增多, 这些已成为区域不可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2 居住小区环评概念的片面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所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从字面上理解,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项目本身所产生的影响, 对居住小区的环境影响不大, 不是环评工作的重点。

3 容易忽视的几个方面

3.1 选址合理性问题

居住小区用地往往是先经过规划部门审批后才由国土部门供地, 一般是符合城镇发展规划的, 但目前有许多居住小区用地是从工业用地调规而来, 会形成居住小区与工业区、商业区混杂, 居住小区用地碎片化, 因周边是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 居住小区难以达到应达到的环境质量标准。

3.2 排水去向问题

环评人员不进行仔细的实地调查研究, 想当然地认为城镇开发活动所产生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三级标准。而实际上一些地区因城镇化速度过快,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跟不上, 一些居住小区建成营运后10年甚至20年了, 周边的纳污管网都没有建成, 导致污水肆意乱排, 对周边环境 (鱼塘、水井、河流等) 造成污染, 污染纠纷不断, 而环评人员不进行仔细的实地调查研究, 对项目污水的排放去向没有搞清, 乱下结论, 埋下污染纠纷隐患。有一个地级市在城市北部建设了一个开发区 (已是省级开发) , 20世纪90年代开始, 陆续引进一些企业, 因资金问题, 只修了路, 而纳污管网一直未建好, 后有一些居住小区在开发区建设, 目前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乱排, 区域水环境污染严重, 当地环保部门不断接到投诉, 处理十分棘手。

3.3 外环境对小区的不利影响

我国城镇化速度十分快, 房地产发展中存在一些怪象:一是本来是工业用地, 因价格便宜, 老板看上了, 通过做政府领导的工作, 硬是变为居住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 周边的工业企业对居住小区的不利环境影响往往容易被环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忽视;二是工业区被居住小区包围, 或居住小区被工业区包围, 二者的距离越来越近或互相融合, 因居住小区位于工矿企业下风向, 工业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对居住小区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有一个城市有一个制浆能力20万t的造纸厂, 位于工业区, 与城市的居住小区相距6km以上, 多年来人们对其臭味反映不大, 而随着该城市房地产的火爆, 居住小区慢慢地建到了纸厂的围墙边, 周边住户 (特别是2km左右的住户) 不断投诉纸厂的臭味, 纸厂面监搬迁问题, 本来是一落后地区, 引进一个企业不容易, 纸厂搬迁费用也不少。

4 居住小区环评的技术要点

4.1 居住小区规划合理性评价

城市规划应以城市环境与人的和谐为要义, 环境保护的考量应该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因素。西方很多国家, 在进行规划时要做详细的土地合适性分析, 综合考察这片场地到底适合用作什么用途规划时, 都有环保部门的介入。我国2002年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年又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以下简称《导则》) , 环保部门亦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规范, 但规划部门在进行城镇规划时, 往往更关注本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环保方面的法律、规范并不十分了解, 特别在当今城镇化快速发展、房地产十分火爆的时代, 在进行居住小区规划时, 对环境要素考虑很少。尽管目前各个层面的城市规划都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但是做得很粗浅, 往往几页纸带过。因此我们在强调城市规划环评的同时, 在对具体的居住小区进行环评时, 要充分论述居住小区规划的合理性。对居住小区进行环评时, 第一个要考察的问题就是选址是否合适。现在, 很多居住小区选址就是错的, 不是在工业区就是在交通要道附近, 有的地方即使现在看起来挺安静, 但是却在城乡规划的工业区内或交通要道附近, 这类小区建成后肯定会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选址不合理, 环评人员应建议修改规划, 另行选址或采取适当措施。

4.2 外环境对小区的影响

现有居住小区的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小区施工、运营过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却忽略了外部环境对小区的影响。对居住小区进行环评时, 第一个要考察的问题就是选址是否合适。现在, 很多小区选址是错的, 这类小区建成后肯定会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就笔者接触到的案例来看, 因居住小区环境问题引起纠纷的情况很普遍, 矛盾很突出。作为建设项目, 居住小区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 但很多居住小区的环评报告, 根本没有考察外界环境的内容, 一般工业项目在进行环评时重点在于考察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但是居住小区很特殊, 与工业等项目不同的是, 居住小区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要保证小区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避免外界的水、气、声等因素对小区居住环境的污染。

如果工厂建设在先, 工厂就享有优先权, 在对居住小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就必须考虑工厂对小区的影响。在小区选址时就要同工厂保持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 如果没有安全防护距离, 开发商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即使环评中提出采取减轻周边环境对小区影响的措施, 也要考虑这些措施是否能够真正消除影响, 如果采取措施后外环境的影响难以满足功能区划的要求, 该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是不可行的。

4.3 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广泛的公众参与对于完善小区环评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加强公众参与, 广开言路。知道相关信息的人的意见应被采纳, 环评的过程必须有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 环评的信息应及时、完全地公开,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而且, 为了弥补公众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缺失, 提高公众参与小区环评的有效性, 公众应该有熟悉相关情况的代言人。

4.4 排水去向与排放标准

必须核实废水的排放去向, 若建成营运时, 污水不能排入城市纳污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所产生的废水须按纳污水体的要求进行处理, 例如纳污水体执行的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Ⅲ类水标准, 那么居住小区的废水经处理后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一级标准。

4.5 舒适度评价

近年来“宜居城市”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 舒适性的环境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舒适才是人类居住和城市发展的核心[2]。舒适的环境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卫生的、清洁的, 远离各种污染;其次, 应该保留着一定的自然景观或一定的绿色、开敞空间;再次, 应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特有的街区景观[3]。在环评时, 可以从安全、卫生、清洁、景观、文化特色、环境质量等多指标进行舒适度评价, 或以同城市不同地段居住小区的人们的舒适、幸福感, 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对拟建居住小区进行舒适度评价。

4.6“三同时”验收的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小区建成后, 投入使用前应实行“三同时”验收, 即要求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防治污染设施和小区主体建设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但是, 由于相关配套法制不完善, 小区验收时的要求并不强硬, 现在对居住小区的验收主要针对房屋质量的本身, 很小有环保方面的验收。因此国家应出台可行的法规, 强化居住小区的环保验收, 在居住小区验收时, 应加入更多硬性的环境要求, 比如房间内噪声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 (社会区域) [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 2005:178~180.

[2]张文忠, 尹卫红, 纺锦秋, 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北京)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煤炭资源整合环评问题浅析 篇9

1 项目基本情况

煤矿属于生产矿井,井田东西宽10km,南北为9km,井田面积约为89.76km2,目前开采能力为2.5Mt/a。根据某地资源整合意见,将现在井田范围与井田界外8 km2的采矿权进行整合,提高产能。资源整合后该煤矿井田面积为98.27 km2,生产能力为5 Mt/a。

2 环境保护目标及其评价标准

2.1 环境质量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3、4b类标准

(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III类标准

(4)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III类标准

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 《锅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第Ⅱ时段标准

(2)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0426-2006)

(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4)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3、4类标准

(5)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6) 《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限值》(GB12523-90)

3 环境影响分析

3.1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 粉尘

选矸楼:资源整合后利用原有选矸楼,选矸过程有粉尘排放。

在胶带各转载点设置洒水降尘设施。在固定筛和振动筛等产尘点设集尘罩,废气经袋式除尘器处理,除尘效率达99.5%以上,除尘器风量为2000Nm3/h,经15m排气筒外排,粉尘年排放量为0.85t/a,粉尘排放浓度符合《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的排放限值要求。每年运转率为60.3%,废气量为1056万Nm3/a。

(2) 堆场粉尘无组织排放

1)受煤坑煤尘:

整合后,采用原落煤方式,原煤由各粒级出料口直接落地,露天堆放。

将原煤各粒级出料口的露天受煤场改为受煤坑,受煤坑底部做防渗处理,四周做围挡。在原煤胶带转载点处洒水,确保下料时原煤的含水率,以减少扬尘。

2)露天储煤场:

整合后利用原储煤场,分布在主井工业场地内的露天储煤场不但会污染空气环境,同时也影响场区景观。

为减少煤堆起尘对环境空气的污染,选用摇臂式喷头四个,布置在煤堆四周,当全部工作时雾滴可全部覆盖整个煤堆表面。洒水次数根据天气条件而定,干燥大风天气多洒水,多雨时可减少洒水次数,一般每天喷洒3~5次,每次10~15分钟,就足以使煤堆表面保持一定的水份,以控制煤尘飞扬。

3)临时矸石山

整合后,仍利用原有临时矸石山。

在临时矸石山周边种植防尘树带,并在矸石车卸载点设置喷雾洒水装置。随着该治理措施的落实及塌陷区的复垦工程的实施,临时矸石山扬尘将会大大降低。

(3) 锅炉烟气

本项目锅炉房20t/h锅炉配置了花岗岩水浴除尘器,烟气经50m高烟囱排放。根据监测数据可知,该除尘器除尘效率为66%,脱硫效率为34%。3t/h常压热水炉没有安装除尘设施。根据监测结果可知,20t/h蒸汽锅炉烟尘排放浓度为66.5mg/Nm3、SO2排放浓度为180.9mg/Nm3;3t/h常压热水炉烟尘排放浓度为57.5mg/Nm3、SO2排放浓度为307.5mg/Nm3,均能够达标排放。

3.2 水环境影响分析

(1) 地下水环境响分析

本井田表储量并不大,说明井田上覆地层内的含水量较少,地下水对矿井开采的威胁较小。同时井下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程度也不大。破坏的储量以矿井水形式排除地面后进行重新利用。

(2) 地表水环境响分析

资源整合后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280m3/d,最大涌水量为7500m3/d。井下排水仍进入到现有的矿井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1183.4m3/d用于选煤厂补充用水,1954.3m3/d用于井下消防洒水,128.7m3/d用于场地喷淋、冲刷及系统喷洒防尘等杂用水,剩余排入生态水池,不外排。

资源整合后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仍为293.8m3/d,经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和道路洒水以及冲厕用水,剩余部分排入生态水池,不外排。

因此,正常情况下,本项目无废水外排,不会对地表水造成影响。

3.3 噪声影响分析

由于资源整合后工业场地内不再增加新的噪声源,本次评价不再进行厂界噪声预测,直接利用现有厂界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根据监测数据可知,东厂界昼夜间均超标,且超标量较大,主要超标原因为驱动机房、通风机房以及筛分车间离厂界较近所致。

目前驱动机房、通风机房以及筛分车间均采取了有效的降噪措施,但由于离厂界较近,导致厂界噪声超标。根据现场调查,工业场地周边200m范围内没有村庄等敏感目标,所以评政统一处理。

4 生态恢复措施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需避免的生态影响是施工期引起的水土流失,因此避免生态影响的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应严格按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实施项目水土保持的工程和植物措施;本项目运营过程中需避免的生态影响是干扰土地的生态恢复,因此生产中必须注重地表沉陷区土地修整与恢复工作,必须以恢复和改善被干扰土地的生态平衡为主要目的。

5 结论

综上所述,对整合地方煤炭资源,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实现矿井安全、高效,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大意义。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煤炭资源整合要求等。通过实行清洁生产与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可有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减轻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整合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环保角度衡量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杨昌明.付传君.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3:24-26

福建宁德:环评名单迷局 篇10

在听证会前,企业所在地的居民代表查看了此前环保局公示的该企业二期项目环评报告,他们发现,在公众参与环评问卷调查对象名单里,标注跟他们同村的,他们却几乎都不认识,于是对其公众满意度为 99%的结果产生了怀疑。

他们就名单逐个核实确认,过半数的人并非当地居民,而且相当一部分人也不在当地居住。名单中的村民受访称,当时企业来人只收走了个人信息但未填表,有的压根不知道所谓调查。

居民代表查询发现,鼎信三期并未公布环评公众参与者详细名单及联系电话。他们申请公示,环保局回函称名单“涉密”。

在鼎信三期听证会上,他们质疑企业环评 “大规模造假”。

对此,鼎信二三期的环评报告出具者——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宁德市环保局、鼎信实业均拒绝了笔者的采访请求。

当地镇干部对笔者解释,环评征集公众意见还面向了在当地居住打工的外地人。但他没有回应名单涉嫌造假的疑问。

而笔者调查还发现,鼎信三期在听证前就已投入试生产。鼎信一二三期,都曾因未批先建收到环保罚单,但都未停止其相关违法行为。

核实名单

6月初,宁德市湾坞镇的村民陈子春等人拿到了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鼎信二期所作的环评报告简本。当看到公众参与环评问卷调查对象名单时,他们发现,地址栏标注跟他们是同一个村的人,他们却从没听说过。而 6月 18日,宁德市就将对“福建鼎信实业有限公司镍铁合金及深加工配套三期项目环评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事项”举行听证会。作为该听证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人,湾坞镇村民陈子春、兰义城、兰弟弟、陈命庄通过申请,获准参与听证。

他们商量了一下,6月 16日,4人找了一辆车,开始挨村走访核实求证鼎信二期公众参与名单的真伪。

在半屿村,负责户口管理的会计、 65岁的林奇振一一对照核实了半屿村 17人名单,确认 14人非本村人。

兰弟弟根据名单拨通了其中两人的电话,对方表示完全不知道环评问卷调查的事情。其中一名女性称,她的丈夫是在鼎信二期上班,不过他们并不住在半屿村。

名单中龙珠村的有 82人。他们找到负责户口管理的村会计郑兴生,核实了有 35人不是该村的人,在名单上的龙珠村人,大多在鼎信二期打工。陈子春说,他打了几个名单中非龙珠村人的电话,其中有一对夫妻讲湖南话,他们表示是在鼎信二期工作,不过一直住在市里。

浮溪村的有 36人,村委核实有 23人系非本村人。还有村干部指出,其中有 6人是镇里的干部,怎么会在浮溪村名单里呢?

白马村会计陈财生核实了该村在名单中的 39人后说,没有一个是本村的。4人试图委托该村村委会出具一份证明,但没有成功。陈子春告诉笔者,一村干部回复说,你们调查名单的事情镇里知道消息了,不许我们说。

作为利益相关人,半屿村村民陈命庄的代理人尤勋也参与了核实这份公众参与名单的真伪。

尤勋说,他们对鼎信二期环评报告简本附录提供的公众参与信息名单中 4个村的 177人进行了核实,确认至少有 111人不是这 4个村户口上的人。他说,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村里,但他们核实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都不住在村里。

尤勋对笔者称,根据他的调查,名单中,只有部分村民知道鼎信二期环评调查一事,但只是被企业来人收走了个人信息而未填表,另一部分人压根就不知道有环评调查。

然而笔者在鼎信二期的公众参与调查名单中看到,公众个人征求意见栏里总共 288份问卷,99%为满意。其中涉及拆迁户为 74人,占比 26%。

质疑听证

村民们担心,鼎信二期环评报告公众参与信息名单有如此问题,那鼎信三期会不会也这样?

他们网上查询发现,鼎信三期环评报告简本中的公众参与名单,仅有姓及所在村组,而没有名及联系电话。兰弟弟告诉笔者,根据这份名单,村民代表核实发现,其公示的 198人,很多人的姓是村户籍里没有的。

“鼎信二期在拆迁群众中意见都闹得那么大,而鼎信三期公众参与调查的满意度是 98%,这完全不可能。”尤勋表示。

6月 17日,听证会前一天,陈子春等人赶到宁德市环保局,希望其提供一份鼎信三期环评报告公众参与的完整名单及联系方式。宁德市环保局书面复函称:“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对此,北京义派律师事务所王振宇律师对笔者表示,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涉及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并非绝对不可公开:“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王振宇称,环评公众参与调查名单本身并非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而是环评透明度的重要环节,宁德环保局的答复在形式、程序、实体上都是违法的。

在次日鼎信三期听证会上,尤勋“这样大规模的造假,福建省环质疑: 境科学研究院还有什么资格承担三期的环评?”

6月 23日,笔者联系采访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鼎信二期环评联系人钟厚璋,他表示:“这件事情我们不便接受采访。”“我们不接受采访。”“请宁德市环保局称: 联系市委宣传部。”

此前的 6月 20日,湾坞镇党委副书记张民顺对笔者说,在鼎信二期的环评征集公众意见过程中,考虑到一些村民意见比较“激烈”“片面”所以未完全采集当地村民的信息,而是面向所有居住在当地的人,包括在鼎信二期打工的外地人。

对上述村民称调查名单存在造假的嫌疑,张民顺称,他在听证会上也听到村民对这个事情的反映,但这是环评单位的事情,他自己不清楚。

笔者在鼎信三期环评报告简本中看到,对公众意见调查对象的选取要求是:“主要是可能受项目建设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地区公众。调查对象以工程建设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村民为主,主要是湾坞镇等地的村民。”

王振宇表示,环评调查对象选取的原则是“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公众”,而且越受影响越有权表达意见。此次相关环评机构的做法不但不妥,而且涉嫌违法。

未批先建

村民代表兰弟弟表示,6月 18日的听证会实际上“开和没开没什么两样”。

按项目环评审批流程,企业经环评批复后才可以建设,而笔者在当地调查发现,鼎信三期实质上不仅已建成,而且已开始试生产。

6月 12日,笔者在鼎信三期厂外看到,重型车辆进出厂内,高耸的烟囱排放着白烟,工厂车间敞开的玻璃窗内飘出白色烟雾。即便百米以外也能清楚听到车间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厂区附近飘着一股刺鼻气味。

笔者查证到,宁德市环保局对该企业环评未批先产的情况是清楚的。

2014年 12月 16日,宁德市环保局在该局官网公示了一则对鼎信实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书写道: “2014年 10月 10日和 11月 11日,我局执法人员对你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发现你公司三期项目至今未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擅自建设并投入生产。”

也就是说,鼎信三期至少在环评听证会召开的半年前就已试生产了。

尤勋告诉笔者,对于环评未批先建、环评未批先产,鼎信三期的代表陈劲松回答他:“这是根据政府重点项目特事特办、大事快办、急事急办原则,申请了容却预审。”

对此,鼎信实业、宁德市环保局均未回应笔者采访要求。

笔者从宁德市环保局官网查询到,鼎信实业是当地环保部门处罚名单上的“常客”,鼎信一期和二期都曾因未批先建受过多次处罚。

同属于一个集团的鼎信镍业有限公司、鼎信实业有限公司、鼎信科技有限公司、鼎信物流有限公司,自 2013年 6月到 2015年 4月,仅被当地环保部门公示的环境处罚就达 18次。

其中,对鼎信实业的处罚有 7次,分别为 2013年 2次、2014年 4次、2015年 1次。违法事实主要为:先后多个建成投产或试生产的项目未办理环评手续、烟尘排放超标、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酸洗车间煤焦油池发生渗漏、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等。

未迁先产

按照鼎信二期和鼎信三期公示的环评报告要求:该项目周边应设置不低于 1000米的环境隔离带,卫生防护区内居民实施搬迁和安置后,企业才能投入生产。

而根据笔者调查,事实又并非如此。

66岁的龙珠村村民郭松玉的家是一栋面积 4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大门正对着鼎信三期项目的铁围栏,距离约 20米。因噪音和气味,郭松玉的儿女们被迫带着孩子迁到另外一个村,如今这个大宅子只有她留守。

6月 11日 20时许,笔者在她家里看到,客厅里所有的家具都盖上了报纸,虽然大门紧闭,仍能听到工厂的机器轰鸣,闻到刺鼻气味。老人告诉笔者,即便门窗关上也挡不住粉尘。

和郭松玉一样住在卫生防护区内的还有十几户居民,大部分是老年人。 70岁的张富乃告诉记者,今年 3月,上面来人检测了家门口水井的水质,告诉他“水污染了,不能吃”,但检测人员没有告诉他污染原因。

距离郭松玉家数百米,是龙珠村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居住有 500多人,也处于鼎信三期和鼎信二期 1公里卫生防护区内。早在两年前,鼎信二期就已投产,而这个被二期环评要求搬迁的村落至今未动迁。

该村村民兰义城等人告诉笔者,他们每天都在巨大的噪声中生活,而且空气、水、海岸养殖场的污染也越来越重。当地主要以养殖龙须菜和渔业捕捞为主,但自从一些企业陆续投产后,向海里直排污水的现象比较严重。两年来,大部分养殖户因亏本放弃养殖,龙珠村的养殖业投资缩水 2/3。

6月 20日,负责卫生防护区搬迁工作的张民顺对笔者表示,在鼎信二期 1公里卫生防护区内,大约有 3个自然村 1000多居民需要搬迁,目前有 64%住户签订了搬迁协议,剩下的还在协调中。

而对于涉及鼎信三期项目 1公里卫生防护区内需要搬迁的居民,张民顺表示,目前还来不及顾及。

他说,从目前看,全部安置还是有很大难度,市里已准备整体推动卫生防护区内的搬迁安置事宜。

上一篇:暗示也是一种力量下一篇:幼儿舞蹈培训班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