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2024-05-30

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精选八篇)

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篇1

1. 巧设情境,引起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砌砖墙》一课时,因为是习题中碰到的问题,虽不是重点但却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如何化解呢?我灵机一动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情境,美丽的青青草原上生活着一群快乐的羊,因为有了灰太狼的攻击,羊村的墙上被掏了一个大洞,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显然他们已经被故事吸引了。就这样,我们一起编故事,一起为修补这个大洞而出主意想办法。当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聪明机智的喜羊羊时,我们的墙很快就修好了。我们的课堂也变得趣味十足。

2. 表扬鼓励,调动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作出肯定。当学生成功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加以鼓励;对于数学学习中常出现错误的学生, 要善于发现错误中潜在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帮助、鼓励和激发,让学生在教师的爱心中良性发展,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印象深刻的是班里的一个小男孩, 由于家庭原因使得本该快乐的童年蒙上了阴影,整个人每天总是沉默寡言,其实他还是很不错的学生的。一次的数学课上,当大家都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他突然的一句话使得大家茅塞顿开,我当时很惊讶,几乎睁大眼睛看着他,但我很快意识到,于是微笑地冲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相信自己,你依然是咱们班的小诸葛。也许是我的话语中带有了坚定与信任,他也笑了。此后的数学课上又能经常听到他的声音了。

3. 动手动脑,增进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情感。

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我让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 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4. 现代科技,指引兴趣

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迅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办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中,我巧妙地出示了四幅课件:八戒见猴哥带来了四个西瓜,猴哥打算每人分一个,而八戒不同意,“小朋友,你们同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了起来,同学之间纷纷合作、交流、探究,师生畅所欲言,学习效果很好。这时,我及时用课件演示了分瓜的过程, 学生们灵机一动,分析讨论后得出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没有口干舌燥的讲解,铺天盖地的说教, 设计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5. 走进生活,服务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像水电费收取、储蓄利息的计算、日常购物等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也离不开数学。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不断增加课堂趣味性,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梦想。

摘要:数学,是一种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从本质上反映了客观自然的纷繁复杂和多姿多彩;但大部分内容却表现为抽象和乏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在课堂上,通过巧设情境、表扬鼓励、动手动脑、多媒体运用等多种方式,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趣味十足。

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篇2

桂林市临桂县六塘镇小江小学 蒋翠兰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有趣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讲授中激发学生兴趣 有趣的导入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置疑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有趣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五、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在本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道扩展题。

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三角形,我一刀把它剪成两个图形,你猜这两个会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把刚才的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得到一个五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继续剪掉一个角,得到一个六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猜测→动手操作→计算内角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学生以为是本节课内容,所以会很感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后面却发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从三角形的内角和知道了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练习,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六、“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的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七、课后练习

1、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结果会怎样?那么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是50°,另一个锐角是几度?

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气氛;趣味教学

数学学科是我国各学习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属于最为基本的必修科目。今天对数学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可以分为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和现实数学观。这三点认识无疑增加了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也为今后教师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突显出这几点认识,还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事实上,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数学的教学都是很枯燥乏味的。不可否认地说,这种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影响了很多人。包括老师、学生家长甚至学生。确实,在教材进行改进之前,数学书“打开就尽是些算式、公式、符号和练习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理念不断地进入教学领域。这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教学压力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空间。

一、授课内容丰富多样,情节悬疑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吸引学生来听学习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我们学习的内容就要让他们觉得有趣。怎样让他们觉得有趣呢?作为学生,他们感兴趣的是贴近他们生活、和他们自己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可以细心地去发现,生活中有非常之多的数学现象。比如买多少东西要多少钱、水电费,上网费缴纳问题、几点起床、到学校要多久……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这些隐含在生活中的与我们的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找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关于贴近生活的例题,我们现行的教材改进就专门针对这一点做了很大的改动。数学书上开始出现了很多的插图。图上画的东西,所举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兴趣。

二、导入新颖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要学。一位教育家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我常常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我在课前设计了如下练习:8÷4= 6÷3= 4×2= 3×2=即巩固学生对乘法知识的复习,又加深对除法的认识为新课打下了良好基础。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饿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前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前练习。

三、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乐学习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习活动中迈出可喜的一步。而要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时找准增趣点,挖掘学习内容内在的“趣”,而操作活动正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例如在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我用了小朋友熟悉的“哆啦A梦”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可真能干,瞧,哆拉A梦也来为大家加油了!它给大家送来了气球!”

这里运用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扬性语言使学生上课更有积极性,同时也把他们从上面的教学中吸引过来看这个课件。虽然这里只是在课件上出现“哆拉A梦的”拿着气球的图,但是画面一出现他们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他们的兴趣中进行教学,让他们更加好的理解加法的含义,认真的听讲。

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单独提出本点,是因为我越发的感到各学科之间的教育缺乏有机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如高考试卷般机械而失败的融合,而是意指将数学教学放在一种大生活环境里面进行有效的教学,这种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实际生产生活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而且能够有效的辅助其他诸如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整体提升。

这种融合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更为科学细致的探讨研究,然后才能得以解决此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将语文课本中一些曾经学过的涉及数字的诗词恰当的运用到低年级数字的学習之中,这对于学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这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对这两门学科的兴趣。

五、在授课结束后还要设计有趣的课后作业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真正喜欢上数学,为了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开启思维,提高能力,我们就应该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教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疏导学生,变死学为活学;引导学生,变难学为易学;指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多探索、多观摩、多实践、多总结。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7

[2] 常碧军.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探析[J].2009.3

[3] 谢军.小学数学应强化教学的趣味性[J].2008.3

[4] 王双成.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J].200

让趣味与小学数学教学同行 篇4

一、趣味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开端也就是导入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反而能从中获得乐趣。导入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渴望,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这样学生自然会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相反,导入不成功,已经让学生产生厌恶感,那么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是没有兴趣。这正如一本好书,开头精彩动人,就会吸引学生读下去,但是如果开头一般,那么学生也会失去读下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用多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1.游戏导入。

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与学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师生对抗赛,一起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纷纷出数来考我,我当即就说出对与否。学生又接着报出几个比较大的数,我也能及时答对。但是当我考学生时,对于简单的,他们还可以回答及时,但是遇到较大的数时,就不得不埋头苦算,很明显速度与准确率都不如我。这样学生自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教师就可以又快又准确地判断出来,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此时正是学生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最旺的时刻,进入学习,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故事导入。

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为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羊村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喜羊羊负责分西瓜分给四只羊,喜羊羊给每只羊分四分之一,贪吃的懒羊羊非常不情愿,想要多吃一块,此时喜羊羊说:好吧,那就分给你八分之二。懒羊羊一听高兴极了,想可以分到两块西瓜。小朋友们,你们说懒羊羊是否吃得比其他羊多呢?这样的故事趣味横生,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更为关注。

二、趣味授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只是教学的一个引子,教师在导入阶段激起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在后面的授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还要不断使学生产生兴奋点,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1.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做中求知,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求证三角形内角和。有的学生剪出各种三角形,将这些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学生通过将长方形或正方形沿对角线进行对折,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长方形四个是直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热情高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的图片、直观的图像、悦耳的声音与精彩的视频来展现,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起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与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点。如在学习分数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将长方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表现方式更加立体化、形象化,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多媒体所呈现的数学知识上。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与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让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汇、意见得以交流、创新的火花得以闪现。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当学生通过操作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将一个大三角形从中间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都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第一个问题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和360度,第二个问题的小三角形内角和是90度和180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合作学习,在激烈的交流与讨论中达到一致见解,既让学生享受到了合作的乐趣,同时又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的理解。

三、趣味练习,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练习是巩固所学,延伸认知的重要手段,但是以往的练习内容枯燥、形式呆板,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不高,机械被动地进行练习,这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而且并没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对传统的练习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改革,设计出趣味性练习,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做到当堂训练当堂达标。作业不要只限于教材与练习册上的习题,我们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趣味作业,让学生积极完成,使作业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杠杆,达到巩固知识、强化理解与记忆的作用。如学完分数这一节后,为了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我让学生采用画一画的方式来表示各个分数,并由此来判断大小。这样的作业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学生完成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娱乐的氛围中顺利地达到了练习目标。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教师可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以小组为单位来集体完成。不管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作业,只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能够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完成,达到巩固所学、提升兴趣的目的就是好的练习。

让趣味与小学数学课堂同行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趣味 实践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拿着自己的教案有板有眼地进行诵经式上课,学生们只负责认真地听好,无须发表任何的意见和看法,甚至教师也不允许学生有别的看法;考试时的每道题都有其固定的答案模式,不管学生喜不喜欢,都得硬着头皮去学去做。这便是我们经常说的“填鸭式”教育。教师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地填,使教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机械而没有任何的生机,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根本毫无兴趣可言,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改过去不良的教学习惯,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角色,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由心底里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并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即“我想学”“我要学”,不断地走进一种新的学习境界,在新的学习境界中感受到一种学习成功的自豪与信心。

当然,要真正做到使课堂上充满乐趣是不容易的,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情况下,学会一种幽默的精神。幽默包括语言的幽默和肢体的幽默,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可以让学生们顿时热闹起来,有时候教师的一个动作会让整个教室充满生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让课堂充满乐趣,教师首先要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的素质,带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兴趣呢?我们都知道,有准备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将课堂趣味的元素加进去。每个教师都应该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以便根据这些来准备上课的内容。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将要上课的内容来设计一两个小问题,以便在上课的时候抓住学生的听课思维。在上课的时候,一节课45分钟,前20分钟是学生听课最积极、最有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个时间。20分钟后,教师就要暂时转移一下学生的思维,比如说一些最近发生的有趣的事,并带动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等,让学生精神振奋起来,兴趣盎然地继续听课;或者利用课前准备的小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等;或者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游戏等,小学生是比较活泼好动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带孩子进入课堂学习,会更有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态度来提问,以期待的心情来等待学生思考问题,以热情的态度去点拨和指导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容易或是多幼稚,教师都应该耐心去解答,并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让数学教学课堂充满趣味,我们还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和途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很大,多媒体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这也是教育事业的一种进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动画,在动画中融入教学内容,小学生比较喜欢动画片,在观看动画的时候,他们会对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而在课堂上才会更容易接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来源广,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收集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料,为自己更好地进行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教学课堂充满兴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参与实践。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有些学生并不是非常认同,他们会想自己去证实,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这个质疑的心理,给予他们亲自证实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地发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更进一步地思考问题,从中去感悟。教师只是引路人,有时候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自己探索,他们的印象会深刻许多,经过独立思考,他们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想法,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这是教师所不能给予学生的。例如,在学习容器的体积的时候,两个形状不同的体积却是相同的容器,目测不会装下同样多的水,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让他们自己发现其实装下水是一样多的。我们不能教会学生一切数学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认识数学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提升数学修养。要让小学数学的课堂充满趣味性,我们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下一节课的时候,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探讨结果,谈谈自己的作业体会。也许并不能每一组学生都做对,但是在小组讨论实践的时候,那种互相合作、互相统一的过程,却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篇6

一、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调动学生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数学知识, 这对于学生了解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课堂上, 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的重点采用不同的语速与音调, 同时还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用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故事去说明一些较为深奥的道理, 如此便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 消除听觉疲劳. 在数学课堂上,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教师应当因势利导, 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采用数学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者课后习题来让学生自己编数学故事. 刚开始采用此种方法时, 很多学生都无从下手,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们都发现课后练习不再枯燥了, 都希望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一位小同学就编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春天来了以后, 小草小树都长出了嫩芽, 小松鼠也积极的种了一些小树, 一共种了5 行, 每一行3 棵树. 一天松鼠妈妈说:“孩子们, 咱们种下去的小树苗长大了吗? ”小松鼠开心的说:“对呀, 妈妈, 都已经长大了呢. ” 可是小松鼠数来数去就是算不清楚到底种了几棵树, 我得出了两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加法3 + 3 + 3 + 3 +3 = 15, 另一种是乘法, 3 × 5 = 15. 讲完故事以后, 其他学生纷纷表示故事讲得很棒, 而且有数学知识在里面, 在听故事的时候, 就能够学到数学知识, 一举两得. 此时教师就可对讲故事同学提出表扬, 同时奖励给学生一支铅笔, 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二、以教材为依托, 选择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 想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就需要将一些较为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 如此便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感受数学. 因为数学对于一些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多数学生都觉得数学很难, 而且很枯燥, 也不知道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处, 无法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就应当结合教材, 选择一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还可通过举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如商场打折的例子或者是计算路程的例子等, 都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导入新课后, 教师就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课前预留一些家庭作业, 让学生去观察自己熟悉的场景, 例如有些学生对于“160 - 99 = 160 - 100 + 1”中先减去100 再加上1 的过程无法理解, 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联系在生活中买东西找零钱的场景来理解:“周日时, 妈妈带了160元逛商场, 看中了一双99 元的鞋子, 妈妈给售货员100 元, 用160 元减去100 元, 售货员找给妈妈1 元钱, 这一元钱是妈妈多付的, 所以要加上1 元. 题目中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做减法的时候, 我们先把99 看作100, 多减了1, 因此后面需要加上1. ”经过教师的解释, 学生便能够轻松的理解这一难题, 同时也会觉得学习数学真的非常重要, 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端正态度, 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生活实际上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将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知识,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动, 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就可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 如此便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面积的计算”时, 学生一般都是死记硬背公式, 至于面积的计算到底有什么用处, 学生并不了解, 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通过给教室做窗帘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面积. 学生听到要做窗帘后, 兴趣高涨, 有的学生负责测量窗户的大小, 还有一些学生围在一起讨论家里的窗帘是什么样子, 做窗帘需要注意什么等等, 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此时教师可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告诉学生先要测量窗户的大小, 而窗帘需要比窗户长一些, 宽一些, 假如窗户的面积比一般的窗户大, 可采用两幅窗帘对拉的形式, 此时就需要预留一些重叠的部分. 随后让学生组成小组来讨论, 将讨论的结果画出来, 同时计算出结果. 经过这一实践活动, 每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并且深刻的理解面积的知识与作用.

四、结束语

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篇7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应注重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激情、激趣, 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猜想为动力, 激发求知欲望

众所周知, 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 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 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 我多次采用"估一估, 猜一猜"的形式, 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 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如我在教学《认数》时, 我让学生猜我手中卡片上的数, 学生说一个数, 我说大了, 然后学生再猜一个数, 我说小了, 这样反复进行几次, 学生最终猜出了这个数, 显得非常兴奋, 加深了对数的认识, 为今后学习数学做好了铺垫。

再如, 我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 事先准备了10个玻璃球在一个布袋里, 让学生随意抓一把, 数出有几个, 然后我很快猜出袋里还剩几个, 而且我每次都能猜对, 几个头脑反应快的同学立刻知道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袋里一共有10个球) , 但其他同学还觉得挺纳闷, 这时, 我乘机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准确地猜出来吗?”同学们都兴奋地说:“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了。

二、以童话为线索, 调动学习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 学习效果一定明显。

布鲁纳说得好,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只有学习者焕发出学习热情, 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才能学有所获, 获必有丰。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童话激趣, 能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 我在教“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时, 就是利用童话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上课一开始, 我给学生讲“熊猫宝宝”的童话故事。说熊猫宝宝如何聪明, 能够用竹枝在地上列竖式来计算乘法。但后来, 熊猫宝宝被动物园的叔叔阿姨们请进了动物园, 动物园的地面是水泥的, 熊猫宝宝再也不能用竹枝在地上列竖式计算了, 他们再也不聪明了, 他不会算乘法了……学生们听到这里, 都为熊猫宝宝感到着急。这时, 我话锋一转, 说:“隔壁的数学博士大象伯伯安慰熊猫宝宝不列竖式也能算出乘法。同学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随着故事情节的步步发展, 学生在童话故事营造的欢快情境中很快掌握了利用乘法分配律来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以比赛为活动, 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 爱表现自己, 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 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增强勇气, 胜不骄, 败不馁。

如在学完加减混合运算后, 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算式接龙”的计算纸条, 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认真计算, 这个小组才会获胜。为了使本小组能够获胜, 每个学生都算得特别细心, 生怕因为自己个人原因而影响整个小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以幽默为调控, 培养学习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老师的每个风趣幽默的话语, 精妙而诙谐的比喻和联想都会使学生惊奇、兴奋, 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因时、因事制宜, 充分发掘教具、实物、知识本身或某些生活情节蕴藏的魅力, 让学生去领会数学内容的真谛, 激励学生去探索发现。

如, 我在教学时, 遇到“学校离家有多远”的问题, 学生们在列出算式后, 单位就写“远”, 经常强调, 他们还是错。于是, 我就换了一种方式, 将这些写错的同学叫到面前, 一一笑着问:“××, 你有多高?”“我1 53厘米。”“不, 你应该说你1 53高。”又问:“××, 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12岁。”“不, 你今年12大。”再问:“××, 你多重?”“我72斤。”“好像是72重吧。”

他们听后, 一个个都笑着低下了头, 很快更正了错误, 以后再没出现类似的错误。

兴趣是教学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 以趣促学。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 必不乐学。”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 教师如能多形式、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就容易成功。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一线教师和理论研究者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一线工作者认识到, 只有设计合理有趣的教学过程,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堂的教学也不例外, 又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去看待数学,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 篇8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大妈交水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王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现实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向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2)到书上或其他地方寻找10条数据(至少有4条数据是小数),再把你认为可以比较大小的加以比较,并做好记录。再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总之,为了更好地让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应深入学习研究,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

上一篇:物理实验数据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