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艺术

2024-06-07

茶器艺术(精选五篇)

茶器艺术 篇1

根据资料记载, 紫砂陶茶器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随着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 古代人的品茗方式也随之改变。宋朝时期盛行的“点茶法”, 逐渐演变成“冲泡法”, 到了明朝时期, 品茗更为注重简约化以及自然化。伴随着这种变化, 茶人对于茶器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紫砂陶茶器由于具有无釉、胎色柔和等典型特征, 与当时人们品茗追求中的自然和质朴相一致, 再加上其艺术特征与当时人们崇尚的品茗意境不谋而合, 紫砂陶茶器的产生就有了一定的“需求基础”。远至明清时期, 近至当代, 不少文人雅士都参与了紫砂陶茶器的设计, 使得这种类型的茶具备受青睐, 成为了一种闲雅的象征[1]。茶器造型中借鉴的艺术类型, 包括青铜器以及古代玉器等许多种, 也正是因为这样, 紫砂陶茶器才能取得不断的发展, 样式丰富且广受欢迎。

2 紫砂陶茶器设计对其它艺术类型的借鉴

2.1 瓷器

宜兴是紫砂陶茶器的产地之一。就造型来讲, 紫砂陶茶器设计中借鉴了不少的传统艺术类型, 其中, 尤以瓷器最为明显[2]。以“僧帽壶”为例, 江西明朝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文物中, 该类瓷器多达五十多种,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 僧帽壶出现在明朝永乐之前。对于僧帽壶,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瓷器之所以设计成此种样式, 是当时的皇帝为了赏赐一位德高望重的法王而专门下令烧制的。宣德窑出土的文物中, 也存在不少的僧帽壶瓷器, 整体造型与紫砂陶非常相似。而紫砂陶僧帽壶和瓷器僧帽壶出现时间分别为万历年间、永乐之前, 前者比后者约晚100 年, 所以, 很显然是前者借鉴了后者。另外, 紫砂陶“包袱壶”首次出现是在万历年间, 与其造型极为相似的瓷器包袱壶目前收藏于我国故宫博物院, 该瓷器出现在南宋时期, 因此, 结合两件包袱壶的制作年代来讲, 必然是紫砂陶借鉴了瓷器。上述例子均可以证明, 紫砂陶茶器设计中借鉴了瓷器的造型, 并且有一部分只对细节做了改动, 是对瓷器造型的模仿。同时, 还有一部分紫砂陶茶器设计中模仿痕迹相对较轻, 比如清朝时期的紫砂“掇球壶”, 与元朝“将军罐”造型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制作过程中, 对瓷器造型进行的是加工之后的借鉴, 壶盖连接壶身的部位借鉴了明式家俱的处理手法, 这样一来, 二者之间连接效果更佳。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紫砂陶茶器设计中对于瓷器的借鉴是比较直接的。

2.2 青铜器

青铜器艺术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类型, 其对于紫砂陶的影响非常深刻。举两个例子来讲, 比如紫砂陶“筋纹器”, 借鉴的艺术类型就是青铜器艺术, “四足方壶”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其借鉴的主要是青铜器中的“鼎”, 造型非常优美、端庄;再比如“回纹小水盂”, 其对青铜器进行了直接模仿, “秦权壶”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权”是一种青铜器, 主要应用在秦朝时期, 属于度量器具。紫砂陶茶器设计者对青铜器造型进行了模仿和借鉴, 并逐渐学会了更好的把握“体”。以清朝晚期的“高柱础”为例, 表面看起来其形式与建筑“柱础”较为类似, 但是, 就其整体来讲, “高柱础”中“面”、“体”的处理手法与明朝时期的“宣德炉”极为相似, 是典型的间接借鉴。

2.3 明式家俱

就造型艺术来讲, 明式家俱的成就足以令世界瞩目, 其对紫砂陶茶器设计产生的影响则是深刻而长远的。以“方形器紫砂壶“为例, 其成型手法中对明代家俱成型手法的模仿痕迹极为明显。方形器紫砂壶在制作的过程中, 先是将需粘接的断面切成斜角, 之后将它们进行对角相接, 此种成型方法使得成品中不会存在接缝。此种成型手法与明代家俱非常相似。另外, 紫砂陶茶器设计中还借鉴了明代家俱处理线条的手法, 提升了紫砂陶茶器的完整性与艺术性。以“上方桥壶”为例, 其处理“云肩线”的方式以及壶盖的“凸线处理”, 都是对明代家俱的借鉴。此种借鉴使得紫砂茶器更具层次感以及生动感。再比如“蛋宝壶”, 其处理壶口至壶盖线条、壶颈的方式, 均模仿的是明代家俱的线条处理手法, 这些手法当今仍在沿用。因此, 明代家俱对紫砂陶茶器设计的影响是十分长远的。

2.4 古代玉器

玉器艺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部分。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讲, 玉往往代表着“德”, 因此, 我国古代有“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的说法, 古人常说“以玉养性”, 有着很深“玉器情结”。这种情结对紫砂陶茶器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审美方面。紫砂陶茶器设计中不仅模仿了古代玉器的形态, 还借鉴了一些其它的东西, 比如, 人们在模仿玉器进行紫砂茶器设计、制作过程中, 经过不断探索, 掌握了部位过渡的处理手法;模仿打磨玉器的手法, 紫砂陶茶器制作中使用了与之相似的岈光技术, 经此技术处理的茶器具有与玉器类似的润泽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紫砂陶也叫紫玉的原因。纵观紫砂茶器的发展历史, 玉器艺术在其中的贡献极为显著。

3 紫砂陶茶器艺术特征分析

3.1 造型生动

紫砂茶器形态不一而足, 样式丰富, 包括多种实用造型, 是艺术的“资源库”。就造物形式来讲, 紫砂陶茶器可以分为下面两种:一、自然形。自然形中包括对蔬菜、树木、飞禽等的模仿。二、怀古形。怀古形主要指的是对于传统艺术类型的模仿, 主要指的是玉器、陶瓷等。依据形式结构, 紫砂陶茶器可以分为自由形、几何形等许多种;依据表现手法, 紫砂陶茶器可以分为写实、意象再造等。紫砂陶茶器设计中虽然借鉴、模仿了多种艺术类型, 但是, 结合紫砂器具精品不难看出, 其对这些艺术类型并不是单纯的照搬, 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和改造, 其中融入了新的内容, 因此, 结果更为丰富。无论是借鉴青铜器, 还是模拟自然界的事物, 紫砂陶茶器设计中均是把原有形态作为基础和表现方式, 并加入了设计者、制作者的艺术想法, 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实现了自身文化与艺术技巧的完美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 紫砂陶茶器就成为了艺术家的语言和个性标签。以“提壁”紫砂壶为例, 其设计者与制作者分别是中央工艺美院的高庄教授、美术名家顾景舟, 属于典型的意象再造优秀作品。其造型没有直接模仿玉器艺术, 而是以玉器艺术中对于点、线、面的合理运用为基础, 将紫砂壶特点融入其中, 是对玉器艺术的意象再造。与此类似, 紫砂茶器中借鉴自然事物的本质是设计或制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理解和认识, 作品表现的是作者心中所想。以“东陵瓜壶”为例, 壶上的题款使用了东陵侯种瓜的典故, 故事出自《史记》, 其中记载了一位安贫抱朴的东陵侯 (邵平) 。因此, 借用邵平这一人物形象, 传递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 东陵瓜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说瓜, 但是, 实际上却是在说东陵侯。由此可见, 紫砂茶壶能够借物抒情, 这也就使得茶壶本身更具文化与艺术气息。

3.2 工艺细致

工艺细致是紫砂陶茶器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紫砂茶器成型工艺相对复杂, 主要技法是“泥板镶接+拍打成型”。就形态而言, 紫砂茶器具有结构严谨、线条优美等表面特征[3], 茶器的各个部位搭配的比较协调, 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的细致, 茶器整体极具美感, 体现了设计者和制作者一丝不苟的态度与精神, 是紫砂艺人严格要求制作工艺的结果。得益于高超的制作工艺, 紫砂陶茶器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在造型方面, 线条形式多种多样, 不仅有凹线、碗口线、竹叶线, 还有云肩线、圆线等;在壶盖形式方面, 不仅有压盖、平盖, 还有嵌盖、盆地盖等。丰富的形式, 均昭示着茶器工艺的细致, 工艺美在紫砂陶茶器形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经细致工艺处理过的紫砂茶器, 可以给使用者带去心灵上的愉悦感和视觉上的美感享受[4]。以“一粒珠壶”为例, 其整体呈现圆形, 为了与此种造型相衬, 壶盖使用的是嵌盖。所谓嵌盖, 指的是将壶盖隐含于紫砂壶整体中, 这样一来, 紫砂壶的样式相对简洁, 具有比较纯粹的美感。

3.3 材质朴实

以宜兴紫砂壶为例, 其烧制温度约为1170℃, 使用的是当地特有的天然泥料。紫砂土颗粒比较大, 内含大量铁、硅。在高温烧制之后, 胎体孔隙有内外两层, 颗粒分别是团形、鳞片状, 具有透气性但是不具有渗水性。颜色可以分为紫泥、段泥、红泥三种, 将上述三种泥依照比例配置而成, 再加入熟泥沙等材料, 经过烧制的过程, 即可获得极具美感的颜色。

3.4 美感与功能相得益彰

紫砂陶茶器之所以长盛不衰, 流传至今, 与其造型优美、功能合理、材质特殊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紫砂陶茶器的长期发展来看, 其大多用于日常生活, 制作是为了满足品茗需求, 为观赏而烧制的器具数量并不算太多。茶器一般由口、身、盖、底、把、嘴等组成, 茶器之所以呈现此种结构, 与其功能是分不开的。真正的大师和艺术家并没有受到功能的约束, 而是将其作为了参照和依据, 构思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创造性设计, 能够实现茶器功能与美感的统一, 既保障其实用性, 又使其具有观赏和艺术价值。观察紫砂壶精品不难看出, 经过合理设计, 茶壶的功能与形式美总是相辅相成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 紫砂陶茶器设计中借鉴了瓷器艺术、青铜器艺术、明代家俱艺术、古代玉器艺术等多种艺术类型, 模拟、借鉴、加工了各种艺术类型中的精华内容, 使得紫砂陶茶器独具一格, 呈现出造型生动、工艺细致、材质朴实、美感与功能相得益彰的艺术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 才使得中国紫砂陶茶器文化源远流长, 享誉国内外。

参考文献

[1]许息根.宜兴紫砂茶壶的文化艺术价值[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 (03) :98.

茶器艺术 篇2

“2014 China Shanghai Spring Tea Set Exhibition” is held at Hanguang Ceramic Art Gallery of Shanghai Expo Center. This exhibition attracts potters from more than 20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ch as Yixing, Jingdezhen (China), Taiwan and Japan. More than 1,000 artworks are on display, such as traditional Yixing Earthen Teapot, high-end handmade ceramic tea set and tea set with creative concept.

“2014中国上海春季茶器展”在上海南京东路558号上海陶瓷博览中心汉光陶瓷艺术馆举办。本次展览来自中国宜兴、景德镇、台湾,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陶艺家参展,汇集了传统宜兴紫砂茶壶、高档手工陶瓷茶具和极富创意的概念茶器共1000多件作品。

参展艺术家以中青年陶艺家为主体,参展作品均为作者的代表性原创作品。本次作品展把创新放在首位,同时强调造型、工艺、材质、功能等综合因素。强调茶器它的本质是喝茶好用、好看、好玩。在使用功能方面还要考虑茶器的容积、重量、高矮、手柄执握的舒适度、壶嘴的出水流畅度等。使用上的舒适度可以愉悦身心,给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尤其是宜兴的紫砂壶, 工艺精湛、文脉厚重、质朴高雅,以师承的形式将一整套的手工拍打成型技法薪火相传至今,一代一代的紫砂艺人在不断地创新中传承悠久的制陶文化。

本次展览不但有代表当代最高水平的紫砂传世精品,包括徐秀棠、蒋蓉、王石耕、李昌鸿等紫砂艺术大师的作品;亦有如葛军、蒋国兴、蒋艺华等一批技艺超群的中青年紫砂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同时还有一批崭露头角、极具潜力的紫砂界的新人新作。展览几乎涵盖了宜兴紫砂茶壶的所有种类,品种特点各异, 个性鲜明,追求独特的陶瓷艺术语言。宜兴实力派紫砂新秀张宏的花货作品《知秋》,圆润造型上加以捏塑,生动灵巧,全器宛若天成。作品《道转乾坤壶》系出自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亚平之手,古语云: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壶在握,倒转乾坤。该壶提梁如拱、交通天地,紫泥金砂、气骨内蕴。

李扬设计的汉光瓷茶具《反复》,不但充分表现汉光瓷“白、透、润、纯”之高贵品质,造型上打破常规,型体形式与实用结合恰到好处,淡雅温婉的装饰、潜心精良的制作,使得汉光瓷茶具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国外二十多个艺术家概念壶,不拘精神和形式,充分反映了艺术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把壶的概念上升到纯精神层面,引导人们新的审美兴趣。一套清新典雅的茶器,浓缩了千年瓷文化的精华,配合色、香、味三绝

的茶品,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品茶的同时,欣赏把玩精美的茶器,感受茶与器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当今的茶饮活动已经超越物质层面的满足,已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文化与精神的需求,那乐在其中的情趣就是一种优雅的艺术享受。

为了配合茶器作品展,让大家了解茶具设计背后的故事, 以及茶与器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办方还组织了“茶与器”的系列专题讲座,如杭州和茶馆创始人庞颖的“茶旅人生”讲座,从她与茶结缘、到私人珍藏的古董茶器、再到茶水的养生之道,与大家一一作了分享。按庞颖的说法:茶是有灵性的,在水中,茶叶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释放出的是它生长所在的那片山水和人文景观,品饮落肚自然生出无尽回味,唇齿留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汉光陶瓷创始人李宇的讲座《茶器的造型设计与鉴赏》通过浅显易懂的话语并结合实例从协调均衡、节奏韵律、气韵生动、构图动态几个方面归纳了茶壶造型设计的形式法则;从造型设计的基本概念、制作工艺、设计创意,分析茶具设计与制作重点要素。

茶的精神在于无味至味,茶的冲泡之法在于器为茶之父, 水为茶之母。古人又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器具选择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茶文化发展。品茶不仅是一种养生养颜之道,更是一种视觉、味觉、嗅觉的完美体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最高享受和一种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不同的茶搭配不同的茶点,摆在精致的茶盘中,犹如一幅山水画。喝一口茶,吃一口茶点,让浓香的茶水将茶点包裹起来,然后慢慢化开,一时间唇齿留香,心神荡漾。

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才能进步。茶器造型设计就是创意设计,是对人们饮茶方式的设计,需要平时的观察、分析和积累, 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同时,艺术设计要有群众基础,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能让老百姓理解的美才是真正的艺术。茶具,是中华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是经济、实用的生活用品,又是可以把玩的工艺品和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那些设计新颖、制作精良达到收藏级别概念性茶器,更能满足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的需要。

茶器艺术 篇3

1 茶和茶器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茶和茶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补、不可分离的关系。茶文化的普及、发展, 必然会带动茶器制作行业的繁荣, 反过来说, 茶器制作行业的繁荣发展又会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完善。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 介绍了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饮茶方法, 其中就涉及到茶的煎煮、点试到饮用、清洁、收藏等一应俱全。由此也构成了完善的茶道文化, 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为人们对茶的喜爱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文化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没有断层。随着饮茶风气的盛行, 不同阶层的人群对饮茶方式的需求也各有特点。它逐渐成为人们待客、养生的重要形式, 并进一步丰富了饮茶文化的内涵, 使其饮茶活动的本质意义发生了改变。品茶和饮茶两种形式逐渐有了不同之处, 这就对茶器制作的工艺和技术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要兼顾到茶叶的具体用途, 掌握实际品用的差异, 保证茶器和茶两者的高度融合[1]。

2 景德镇手工茶器的物化载体作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所面临的压力来源明显增多, 面对众多方面的压力,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途径予以释放, 久而久之, 就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开始增多, 并且向往自然、绿色的生活状态。饮茶作为一种闲适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与现代人的心理深层需求是相一致的, 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阶层人群开始更多的接触茶文化。这就促使茶器制作行业有了发展的推动力, 手工陶瓷茶器的手工制作痕迹和天然的泥性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内涵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内心精神需求, 可以让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感受到茶文化所带来的独特体验, 与此同时, 饮茶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也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们社交、调压的工具。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开始侧重于向回归自然和追求精神境界, 人们对传统的手工茶器制作有了新的认识, 并且从古老的制瓷技术和工艺中逐渐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更加强调手工的艺术感和创新意识。这一点以景德镇手工茶器制作为代表, 景德镇手工茶器制作作为茶器生产发展的重要代表, 它的现代意义就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完善提高, 以人们不同的需求特点为准,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景德镇手工茶器的制作主要以手工为主, 陶瓷充当着中间媒介的作用, 创作出兼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日常艺术品, 把人类的造物活动通过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手工劳动来表现出来。此外, 从手工制作的工艺流程来看, 手工制作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生活艺术化两者可以有机结合, 使得景德镇手工茶器最后可以以物化的形式来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更好的彰显出实用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2]。

3 景德镇手工茶器制作的工艺完善

景德镇的制瓷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文化和工艺为象征, 彰显手工业继承和创新的“慢生活”价值, 这样可以有利于认识到景德镇的地域特征和新形势所面临的文化转型, 能够在茶文化大背景下对自身的文化创意产业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 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手工品牌和创意产业。那么从这个层面来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就在于人们手工创造力以及最大的潜在可能, 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所在是其存在的前提, 那么茶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独特性要求在新形势下景德镇手工茶器的工艺创意完善, 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 手工技术工艺的精巧

众所周知, 景德镇陶瓷制作技术是最为精湛的, 它的具体制作流程十分复杂繁琐, 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明确, 衔接得当, 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工业文化生态的独特性, 在长期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自身的体系结构。在手工茶器的制作上, 不仅仅需要体现出手工工艺的独特性, 还需要对景德镇陶瓷的不同材料质地和特性有明确的认知, 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中都要对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完善, 力求得到新的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得到新的创意和灵感, 进而塑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景德镇在长期发展中手工工艺也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体系, 例如它的跳刀技术方法可以和现代手工造型相结合, 进而形成新型的茶杯、包括宋代汝窑釉色和彩绘两者的结合等形成的新颖的手工茶器产品等等, 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出现都是在技术和工艺精巧的基础上来获得新的突破, 形成具有当前时代特征的手工产品, 这些制作出的手工产品自身不仅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拘束, 而且也带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

3.2 造型设计的新创意美感

在茶文化背景下, 景德镇手工茶器制作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变化, 就单单从茶器的造型方面来看, 它的成型方法多种多样, 每一种成型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各有特点和变化, 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完善。时代的发展, 对于景德镇手工茶器制作来说, 它的造型设计也要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 从设计的目的角度来看, 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特点, 它已不再是单单的物质形态表象, 更包含了审美、功能以及社会群体的集体意识, 属于是一种物质和艺术的综合化表现方式, 在造型设计的作用下可以反映出当代人们内心包含的丰富情感, 属于是人类生活的物化形态。除此之外, 要在手工茶器制作中凸显出新的造型设计之美, 为其美感表达创造良好条件还需要对当前社会大众的审美特点有全面详细的考虑, 保证设计可以兼顾到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特点[3]。

3.3 体现生活的悠雅闲适

上述提到, 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各方面压力增多,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在身体和心理上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对于闲适悠然的生活更加向往。当前茶文化背景下, 饮茶品茶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接受, 它也逐渐成为人们追求慢节奏生活的一种途径。在茶文化的熏陶下, 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闲适和淡然, 心境得到放松。茶文化的这种功能作用在古代也有很强烈的体现,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以茶为情感寄托, 表达内心之所向往, 例如李渔的《闲情偶寄》。在当前形势下, 对于传统文化要有理性的审视, 对现代社会生活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对待, 保证生活质量。对于景德镇手工茶器的发展, 要体现出闲适悠雅的生活之美, 实现创新, 就要充分考虑到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首先, 从物质角度来讲, 手工茶器的形态物化要突出内在气质和审美, 表现出多样化的品位和趣味, 体现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次, 从精神角度来讲, 要从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出悠雅闲适的情境, 并与当前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理念相一致。

3.4 人机功能作用的显现

茶器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属于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它的设计制作手法不论是手工还是机械, 最后成型的作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它的使用价值始终没有发生改变。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演变创新, 茶器的造型设计逐渐兼有实用性和审美性, 同时也体现出对人性的一种关怀。一旦茶器设计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忽视了使用和被使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就会导致这一市场的失调。手工茶器在使用过程中给人造成的直观感受和使用便利, 逐渐成为其是否得到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重要因素。这一现象在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形势下表现更为突出, 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产品外形的美观和功能, 而是更关注产品给人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感受。这就需要景德镇手工茶器制作创新要考虑到这一点, 突出人机功能的作用。

4 总结

景德镇手工茶器制作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具制作上占有重要地位。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 它的手工茶器制作工艺和手法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在当前茶文化背景下, 人们加大了对饮茶的重视, 使得景德镇的手工茶器制作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功能使用方面都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 把握时代发展特征, 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

摘要: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它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韵味也变得更具有艺术性和多样性。在新形势下, 随着茶文化的广泛普及, 它的构成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优化, 同时也带动了与茶相关的茶具制作行业的发展创新。茶具的设计和制作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茶文化的繁荣, 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手工茶器制作典范。景德镇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手工茶器制作地, 它的手工茶器制作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当前茶文化背景下, 对其制作工艺和设计实现创新发展具有时代发展的客观性。本文从景德镇手工茶器制作入手, 对其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景德镇,手工茶器,设计

参考文献

[1]詹伟.试论茶文化背景下景德镇手工茶器的创意与发展[J].艺术评论, 2014 (, 12) :107-109.

[2]詹伟.景德镇手工茶器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陶瓷, 2014, 47 (06) :5-6.

茶器香器走俏拍场 篇4

香器关注“四大金刚”

香器品类、材质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创新和丰富,其中最为经典者,莫过于香炉、香筒二类。铜制香炉自明清以降,即为皇室、文人所珍赏,并成为随手把玩之品,亦可案头清供。2003年,中国嘉德推出了一个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收藏的31件宣德炉,共拍得1179.2万元的成交额,均价达38万元。而到了2010年秋拍的时候,原先拍卖的那批王世襄收藏的铜香炉中的20件在北京匡时以9844.8万元的总成交额成交。其中,“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1512万元拍出。

2011年6月,北京匡时推出了台湾著名铜炉收藏家杨炳祯先生旧藏的铜炉十余件,所有藏品全部于早年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览,并著录于《金玉青烟》一书,可谓清代铜炉佳品。

在北京匡时2012年的香道具专场中,一件清早期铜鳝鱼黄雪花金双耳炉连座成交价为247万元。此器铜质精良,手感沉重,铜色温润古朴,环耳出角为押经炉特征,通体洒金装饰,金点细密似雪花纷飞,洋洋洒洒,若隐若现,与铜色浑然一体,炉身及炉座底部均冷雕“宣德年制”四字悬针篆书款,雕工利落,颇具神韵,实为炉中佳器。从近年来铜炉拍卖的场次来看,铜炉拍卖有跨地域增多的趋势。从上拍藏品数额及成交率来看,均逐年攀升,稳中见涨。

香筒是古代净化空气的一种室内用具,一般是直接将特制的香料或香花放入香筒内,香气便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是古代富贵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实用品。同时,由于香筒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又是一种清雅的室内陈设品。香筒也是清代宫廷陈设用品,小型的一般立于香案之上或作文房用具,尤其于清代乾隆时期较多,纹饰以山林楼阁为主,并衬以各种人物等题材。

目前拍卖市场上香筒的最高价是2011年北京东正春拍出现的一件清乾隆白玉镂雕御题诗山水人物纹香筒,成交价为632.5万元。其配有紫檀绢丝盒,尤为难得的是采用了虎皮纹紫檀,此类品种是当时惟一由明流传至清宫廷的材料。绢丝柔美细腻,紫檀盒透雕嶙峋山石,郁郁青松,气势博大,与香筒相得益彰,更增添了本品不同一般的华贵尊荣,实为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除了玉雕的香筒之外,竹雕香筒也非常珍罕。在2012年的拍卖市场上,有一件115万元成交的清初竹雕松山论艺纹香筒,其截取竹材所制,色呈枣红,包浆滋润。采用深浮雕兼透雕法,通景刻绘竹林七贤图。构图以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隐遁山林、文会行乐为主题。

在古代的品香过程中,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而放置香炉、香瓶、香盒各种香具的香盘,其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在2012年北京翰海的秋拍中,一件清乾隆剔红海月香盘以138万元成交。此香盘呈海棠式,通体髹朱漆,盘心以戗金工艺做月兔捣药图,香盘四周隆起,下承随形圈足,足内髹黑漆,并金彩填绘“大清乾隆年制”横款并“海月香盘”四字。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剔红海月香盘,亦采用此法表现器型。

在北京匡时2012年秋拍的香道具专场拍卖中,则有一件白玉素香盘,以整块大料白玉雕制,线条流畅婉转,通体光素,极为简练。底足阴刻“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当是宫廷承香之雅具,殊为难得。另外一件紫檀错银变体龙纹香盘香盘,呈椭圆形,撇口,斜腹,圈足,外壁光素无纹。内壁以阴刻手法表现纹饰,口沿饰如意云头纹,间以圆形几何纹点缀,盘心刻变体夔龙纹,中央为兽面纹,为典型的仿青铜器纹样,纹饰古拙,最终的成交价为29.9万元。

过去的文人雅士或贵族妇女,会使用专门用于盛香的小型容器,称之为香盒。在2011年北京保利的春拍中,有一件清雍正伽南香雕百寿纹穿带多层香盒,估价30万至5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230万元。其为伽南香木胎,扁圆柱形,由三节一盖四层分组成,结合处为子母口。通体减地镂刻百寿纹,字体各异,姿态万千,雕工精细,刀法娴熟,整器规矩优美,端庄雅致,精工细作,挥洒自如而淋漓尽致,且配以寿字纹珊瑚为结珠,黄色丝绦收尾,构思奇巧,通体合律,古朴清丽,颇具文化底蕴,馀韵悠长,堪称一代精品。香盒的组成非常简单,就是盒身和盖子两个部分,大小通常为手掌可握,有竹、木、象牙、漆器、金属、玉、瓷等多种材质。小小的香盒,汇聚了雕刻、镶嵌、描金、书画等诸多工艺,精美别致,充满雅趣,是既有实用价值,又可执于手中把玩的艺术品。

茶器繁复精致

中国唐宋时代的茶具多为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器,达官显贵甚至推崇以“金银为优”。而随着中国的饮茶文化和茶道具的流传,在南宋末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在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交流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入日本后,日本人结合自己的文化特征将之发展成日本本土的茶文化。

如果说,现今中国的茶文化在于品茗,那么日本茶道则将注重茶道具的特点很好地保留下来。日本“茶道具”一词产生于室町时代中晚期,与“茶道”一词相生相伴。日本茶道相信喝茶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其茶道具正如交友与生活,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精湛低调的细心工艺。其中如壶、炉、水指、建水、盖置、水竹、茶五德、茶壶、罐、茶托、茶入、茶碗、茶刀、茶则、香炉、花插等等,每一种器物都精美至极,实为追崇者收藏赏鉴之佳品,更是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在精美的日本茶道具中,金质、银质、铁质茶壶集使用功能、审美性、收藏性为一体,堪称茶道重器和收藏佳品,近两年来正被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追捧,其身价也与日俱增。

一把好的日本老壶具有集雕塑、绘画、书法、镶嵌工艺等于一身的完美。由于受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诸多日本老铁壶中都有着中国书法绘画和茶文化的影子,很多老壶的壶身上都铸有汉字诗词或汉字名言。众多表现山水花鸟题材的铁壶壶身上的图案,俨然就是用浮雕形式来体现演释的中国画。而壶身或壶盖上的堂号和釜师标志也都用汉字来落款。

2012年,北京匡时春拍推出了“可以清心”—近代茶道具专场,拍品总数为156件,总成交额达1686.2万元。重点推出的日本金、银壶为历代著名斧师纯手工所造,囊括了藏六、中川净益、石黑光南、真锅静良、龟文堂、金寿堂等众多名家精品,表现不俗,其中,一件二世藏六造凤首夔纹纯金金壶以184万元成交。同年,在中国嘉德四季第30期拍卖会的“气极清芳”茶道具专场中,日本龙文堂安之介造铁壶以28.75万元成交,霰打银壶以10.12万元成交。

以旧为主 以稀为贵

一位知名业内人士表示:“香器、茶器属于一种‘艺术消费品’,与单纯的投资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消费群体非常大,不仅有以前购买瓷杂的老客户,还包括购买书画、当代艺术的客户,及一些社会高端人士,他们将茶器、香器作为提升生活品位的一部分。”

作为收藏香器、茶器精品的一个捷径,名家旧藏无疑是关注的重点。王世襄旧藏香炉的快速升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收藏香器、茶器,应该以旧为主,以稀为贵。特别是要从材质、器型上入手,材质越珍稀、器型越少见、工艺越精美,价值越高。

图1  清乾隆  白玉鹤鹿同春香筒

成交价:517.5万元

图2  日本龙文堂安之介造铁壶

成交价:28.75万元

图3“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茶器艺术 篇5

近代学者多认为龙是想象力丰富的中华民族,以蛇为身,再结合陆、海、空多种动物集体创作所出,更是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在神话中龙也分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但现代华人可管不了这么多,一律将龙视为吉祥的象征,会带来幸运。因此无论喜庆或庙会都会舞龙助兴,迁居入厝或婚嫁生育也都尽可能选在龙年进行,结婚喜帖或喜宴绝对少不了“龙凤呈祥”,以跳伞特技闻名的队伍称为“神龙小组”,龙的图案在现代生活中也无所不在。

不过尽管爱喝茶的华人都爱龙,以龙形呈现的茶器名作从古到今却不多见,未免让人感到遗憾。今年全球各地发行的龙年邮票中,独有澳门邮政推出大龙壶出现在四枚一组的邮票上,让爱茶人眼睛为之一亮。事实上,早在日据以迄光复初期,台湾民间泡茶所用的陶烧大茶壶,就统称为“大龙罐”或“龙壶”,尽管外观上并没有具体的龙腾意象,但上世纪50年代由苗栗福兴陶瓷厂老师傅曾火漾所制作的茶叶罐,就有了明显的龙头造型,算是台湾目前所知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龙形茶器了。

以多元缤纷创作闻名的台湾现代陶艺家,当然不会让龙在茶器中缺席,无论具体的龙形或抽象的龙腾意象,在号称“水龙年”的2012纷纷呈现,例如台湾茶器产业两大龙头“陶作坊”与“陆宝”,龙年伊始都各自推出了意象鲜明的龙形茶具组。而一向精准掌握时尚与社会脉动、深受欧美名牌服饰营销单位青睐的台湾竹雕名家翁明川,也雕出了龙腾意象丰富的茶则与茶匙作为龙年的献礼,其简洁却不失真趣的龙形与腾云,在开春茶席中让众多茶人惊艳不已。

陶作坊的“呈祥”岩矿茶具组,先以弯绕龙形显于把手,呈现祥龙劲力与王道风骨,再以潜龙腾云驾雾之姿悠游茶承之中。而茶壶与茶海的龙口分别以紧闭与吐珠呈现,颇具用心。而据说创作灵感取自行草笔势的“游扬”系列,则以神龙遨游太虚的体态,幻化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流畅动线,一气呵成地贯串壶、杯、茶海、茶承,质朴中展现祥龙的劲力,也象征爱茶人内敛不凡的气质。至于以极简设计风格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陆宝,则将龙形内敛于壶把与茶盘之上,并分别以黑红、黑白两组对比营造出简洁的现代禅风。

近年在两岸大放异彩的台湾陶艺家自然也不遑多让,壶艺名家邓丁寿早在上一个龙年,就有龙形古逸壶的问世,朴质的壶身搭配意象鲜明的祥龙提把,呈现古逸盎然的帝王气势,在当年造成抢购风潮。12年后的今天,他的大弟子古帛再以璀璨的抽象釉彩,挥洒在原本质地粗犷的岩矿壶上,呈现龙行四海的壮阔缤纷,令人激赏。

话说两岸三地民间大多将龙与凤凰、麒麟、龟并称为“四瑞兽”,因此“台湾民窑”主人麦传亮不仅在手拉胚的陶壶上以龙形树枝作为壶把,还特别以弥勒佛驭风乘龙或龙首龟身的茶壶呈现具体龙腾意象。而随着近年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崛起,象征招财储财的貔貅成了两岸商人甚或一般民众的最爱,果然也堂而皇之与龙并列,出现在壶艺名家李仁嵋的柴烧茶仓之上,再以龙头做盖扭,十分讨喜。

美术科班出身、“唐圣陶艺”人称“戴胡子”的资深陶艺家戴竹溪,手工制作的“龙袍”壶,则以龙首腾云、黄袍加身的意象具体呈现。戴老告诉我,原本是友人为庆贺龙年得龙子而要求订制的纪念壶,没想到甫推出就大受欢迎,成了茶人龙年泡茶的最爱。

陶艺家陈明谦手拉胚的茶仓,先将外观以彩釉雕绘出层层密密的中国传统云圈图案,再将陶雕如玉的龙形蟠饰于朱红盖上,营造风起云涌、飞龙在天的饱满画面。大隐于台中雾峰山区的壶艺新锐吴晟志,近年创作的“铁陶”充分掌握了台湾土质特色,呈现独一无二的黝黑金属质感而迅速窜红。龙年特别将捏塑的具体龙形蟠附于手拉胚的茶盅或水方之上,深受爱茶人青睐。

上一篇:全断面煤巷掘进机下一篇: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