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教学中的基础研究

2024-06-27

油画教学中的基础研究(精选九篇)

油画教学中的基础研究 篇1

一、油画创作教学中符号应用的基本特点

(一) 民族符号的应用具有象征性的特点

在油画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 通过符号内容的应用可以充分展现出作品的构成, 通过视觉艺术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情感, 因此, 可以发现, 在油画创作教学的过程中, 民族符号的应用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一定的联系, 从而使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充分了解艺术表达的特点, 同时也可以掌握民族符号的象征性意义。通过视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的充分性融合, 为整个油画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因此, 可以发现, 通过民族符号的应用可以充分展现象征性的艺术特点, 实现社会性以及艺术性的艺术表达, 从而为民族问题的传承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 民族符号的应用具有隐喻性的特点

对于民族符号而言, 在整个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喻性特点。其中的隐喻性不仅可以分为“明示隐喻”, 同时也可以分为“复杂隐喻”。对于明示隐喻而言, 在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历史性的内容展现, 将宗教理念以及民族文化进行充分融合, 从而将民族艺术得到了全面性的展现。而对于复杂隐喻而言, 并不是一种直接习惯的艺术手法, 例如, 在蒙古族油画艺术展现的过程中, 会通过特定的艺术符号展现, 揭示人们的生活特点, 彰显出真实性的民族文化, 充分展现出隐喻性的文化内涵。

二、油画创作教学中的民族符号应用研究

(一) 将艺术内容进行充分性的借鉴及融合

随着整个艺术教育事业的逐渐改革, 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打破单一性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是应该将西方的油画艺术与民族文化进行充分性的融合,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文化艺术的创新, 通过不断的借鉴为整个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新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相关的教育人员应该抓住教学中的精华内容, 通过与民族符号的融合实现文化内容的传承。在油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总结, 将传统的文化进行充分性的展现, 从而为学生们创造力的形成提供充分性的保证。例如, 在少数民族符号应用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对于蒙古族而言, 图腾文化的展现可以充分展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 图腾可以展现出特色化的艺术特点, 因此, 当应用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优化原有艺术的美, 使人们充分感受到蒙古人们的热情好客, 以及奔放的性格特点。因此, 对于油画教师而言, 在整个艺术表达的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们在文化欣赏的同时充分感受到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 通过与少数民族符号内容的充分性融合, 展现我国艺术文化的精髓。而且, 也应该逐渐激发学生们对民族符号的应用能力, 实现灵活性的创作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艺术创新, 从而为整个优化艺术的展现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 油画创作中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

对于优秀的油画作品而言, 其作品内容的创作应该会充分的展现出创作者的精神内涵, 以及绘画技术精湛性的技巧, 在更深层次上可以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内涵。因此, 在油画创作课程内容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艺术观、思想观以及作品内容的展现形式, 从而优化基本的文化内涵。所以, 在现阶段油画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通过与民族符号的充分结合,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与社会发展的充分结合, 提高学生们的社会主义精神, 陶冶艺术文化的情操, 从而为其心灵的净化起到促进性的作用。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时代特点, 才可以为民族艺术的传承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因此, 教师在油画创作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精神内容, 就应该注重作品精神的核心性内涵。例如, 在欣赏著名蒙古油画家妥木斯的作品时, 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文化内涵。他的代表作品《蒙古女人、马》以及《垛草的女人》等作品时, 充分的展现出草原生活的抒情化以及诗意化, 同时也体现了大自然的繁衍生息以及和谐共处的艺术性特点, 这时, 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相关的作品进行自己的理解, 发现存在的民族符号, 将这些艺术特点充分地与自己的创作进行充分融合, 从而为学生们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因此, 在现代化油画艺术创作教学的过程中, 美术教师也应该将欣赏作品作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们的现象力, 在创作的过程中敢于实践, 从而将民族符号与油画创作进行充分性的融合, 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核心性竞争力。

总而言之, 在现阶段油画艺术教学内容建立的过程中, 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教学理念, 通过与少数民族符号艺术的充分性结合, 将基本的民族文化进行充分性的运用及传承。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实现绘画的图形构造, 运笔方式的模拟, 最重要的应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现代化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合理的运用少数民族的符号, 使学生在优化创作的过程中, 可以将民族符号得到合理性的运用, 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基本性特点, 从而为整个文化以及艺术内容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金捷.中国表现性油画创作教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08.

[2]黄平.油画创作教学中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D].南京艺术学院, 2006.

[3]赖琳.油画创作教学与名画欣赏的启示研究[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4.11.

[4]张龄愉.油画创作中符号化语言的运用方法[D].海南大学, 2012.

“零基础”油画教学实践初探 篇2

【关键词】 “零基础”;油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存在一种怪象:学龄前幼儿大多广泛地学习绘画,但随着年龄增长,美术课程却逐渐成为鸡肋并被挤向课程边缘。许多人在工作以后又想重拾画笔,可投师无门,有兴趣得不到指导,有潜能得不到发掘,而“零基础”油画教学便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得以舒展个性,可以诗意栖居。“零基础”油画教学班目前在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仅福州就有不下五家的机构组织开展“零基础”油画培训。据笔者的走访了解,各个“零基础”绘画班的主要参与人群以年轻女性居多,大多从事白领工作或为全职家庭主妇。这些人对于绘画较有兴趣,同时也注重生活情趣,但由于各种原因无缘参加科班学院训练。他们对色彩的有天性的喜好和敏感,但并不一定具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系统的绘画训练,其诉求更多的是轻松高效的绘画体验和以绘画为乐趣的休闲方式,传统的基础素描训练由于过于枯燥单调,对于他们并不适合。

油画作为最具表现力的画种之一,因其丰富的色彩、多变的表达方式,传入中国四百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学习油画不失为“零基础”人群开始学习绘画的一个好选择。如何开展好“零基础”油画教学呢,笔者尝试从教师能力、教学方法及如何进一步走入艺术殿堂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能力要求

“亲其师方可信其言,信其言方可悟其道也。”教师的个人素质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学员正确地欣赏作品、进而学习临摹,在轻松的氛围提升绘画技巧,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一个优秀的“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首先,“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一个称职的老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从范画的挑选到个人绘画技能(甚至包括良好的绘画习惯,),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可以带领学员在艺术的世界遨游。“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专业能力,在各个细节都树立了好的榜样,通过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技巧树立起强大的个人自信,才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员,真正地把学员带好。

其次,“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除了专业素养,教师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述能力。特别是针对“零基础”的学员,如何化繁为简,通过缜密而又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达出自己的观点、思维及要求,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员,与平时面对专业的学员不同,面对“零基础”学员时,对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显然有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零基础”油画教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学员的特性,发现每个人体悟艺术的能力,及时纠正学习上的误区,寻找学员闪光点,把控整个班级的绘画进度。争取让学员个人和整个班级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

二、如何开展“零基础”油画教学

对于初学绘画的学员,个性的表达并不是第一位的,只有掌握了工具和材料,才能发挥出个人的想法。临摹是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通过临摹,学员可以快速地体会颜料的特性,用笔的方法,调色的技巧等。通过临摹,学员可以逐渐明白如何以油画的视角和方式去进行具体的操作,同时对油画的基本特性,如绘画性、油画气氛、用笔、用色、边线等一些列细节问题有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教师的技法和品味也通过临摹的范画,让学员得到最直观最直接地体验,使复杂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易懂、有趣、快捷。

(一)选择范画

适合零基础绘画新手训练的画派主要集中于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以梵高、莫奈的作品为佳。梵高的作品用色大胆直接、画面效果强烈,如《星空》、《向日葵》这样的作品,用色饱和,调色相对简单,构图简洁,非常适合第一次接触绘画的学员。像《桃树》这样热闹的画面,也吸引了很多喜欢浪漫花草的女学员上手练习。莫奈的作品则更适用于进阶级别,如《睡莲》、《野罂粟花田》等作品适合掌握了一定的用笔用色技巧后的学员进行临摹。《麦草堆》系列作品“同场景不同光色”的效果,可以提供给学员更多的选择,学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色调进行临摹。

在范画的选择上,不必排斥一些色彩艳丽、格调甜俗的作品,这些作品通常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构图简单,在专业人士眼里略显艳俗肤浅,立意浅薄。但事实证明,确实有很大一部分的“零基础”学员对这类作品表示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选择范画时,可适当选择部分该类作品,先入门,再进行纠正提高,让学员在短期内即可信心倍增,为日后的学习积蓄冲劲。

(二)研读范画

范画选择完毕,教师应引导学员对范画进行解读。首先要让学员认识到范画的优点,在一次次的教学中逐渐认识到好的作品的构图及用色的道理。接着分析研究作品的作画步骤,“从神理中求法度,法度中悟神理”。在范画研读时穿插美术史知识,叙述画家生平或是画家在创作该作品时的人生状态,如梵高作为受到广大文艺青年喜爱的画家,他在创作不同作品时的精神状态,人生际遇,都反映在了画面上。给学员讲一讲作品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员理解作品的意义所在,也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三)临摹范画

由于是“零基础”学员,往往对于如何下笔毫无头绪,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示范,直观地展示绘画方法。示范教学时应采取分段式教学,不要一次性示范太多,第一次接触绘画的学员,在学习时往往心情紧张,讲多了记不住。教师要不断鼓励学员大胆下笔,细心收拾,在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一节课的所有学员都选择临摹同一幅作品,教师可选择“手把手式”教学,即教师示范一步,学员跟着学习一步,可高效地完成一幅作品,学员在学习时也能较为轻松地接受。但这样做的缺点在于阻碍的学员个人能力的发掘。

“零基础”绘画班在开班一两个月后极易出现一个问题:学员进度不一,每次课程的不同学员临摹的作品不同。通常一个15至20人的班级仅有一到两名教师进行教学,临摹作品不同就不能采用“手把手式”的教学,需要学员自行进行每一个步骤的探索,但好处在于学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四)绘画媒介的选择

油画有着各种丰富的技法技巧,对于材料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律。如画油画时需要“肥盖瘦”,即新画图层的用油的比例要比上一层的用油量要大;还有肌理的制作、直接画法、间接画法的不同等等,这些复杂的技巧会影响初学者的直观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绘画媒介进行教学。对于只是想浅尝绘画,对绘画好奇但并无长期学习意愿的学员,可以采用丙烯颜料进行学习。丙烯也称亚克力(音译),是最接近油画颜料效果的绘画媒介,用水即可调和,干燥速度快,可以加大量水进行调和后薄画。也可厚堆模仿油画颜料,制作肌理。即时练习作品即可带回家,干净便捷。而对于一些有着强烈意愿要长期学习油画的学员,即可采用油画颜料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材料特性的教学了。

三、进一步走入艺术殿堂

绘画的最终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临摹学习只能作为学习绘画的手段之一,最终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以找寻自己的表达手法。

(一)回归素描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剥离色彩的影响,只关注对象本身,用黑白感知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线与阴影、整体。临摹了一段时间的油画后,零基础学员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素描的渴望。他们在临摹时会遇到的造型问题都需要通过素描训练来解决,这种带着问题来学习的状态是激发学习热情的催化剂,可以让学员更透彻的认识绘画对象。在经过了入门培养兴趣的油画临摹训练后,可以适当回归基础,补充进行一些素描训练了。基础素描训练由于枯燥乏味,很容易抹杀绘画爱好者的学习热情,不适合进行长期课程,可作为短期课程进行基础训练,或是穿插于油画课程中,帮助学员加深对形体、光影、结构的认识。

(二)勤加练习

勤能补拙,就算是“零基础”学员在多次实践后也会对绘画有所心得,学员首先应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画派的范画,通盘临摹过一遍后寻找出自己擅长、喜爱的画风进行系统临摹。有的学员喜欢梵高的狂放自由,有的学员擅长色彩的细腻过渡,教学中应注意发掘学员的优点,鼓励学员们多进行练习。

(三)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生活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素描和色彩训练,“零基础”学员也具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除了坚持练习,“零基础”学员已经可以开始脱离教师进行一些个人创作,通过对颜料和技法的了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情或是思想和意境,“画如其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得以通过画笔跃然纸上,让学员自然地将艺术和生活逐渐地融合起来。实现最初学习油画的目的:画自己所想的愿望。

油画教学中的基础研究 篇3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作意识;油画教学

1 对我国当前高校油画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在进行油画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教授,而忽略了学生本该有的创作意识。若要应对当今世界人才辈出却缺少奇才和创作型鬼才的状况,我国的绘画形势不容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各大高校一般都只注重学生的绘画技巧,其还应注重学生习得的文化知识程度,方便学生在自己已知的知识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此,学校可以针对这些情况开设一系列相关的课程和知识讲座,围绕突破逻辑、调整比例、大胆着色、局部切断等基础点展开,以保证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事物或者写生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此外,高校也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与绘画相关的文化知识,鼓励其大量地阅读书籍、进行文化知识积累,以扩大其进行创作的范围。

2 全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1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突破固有的逻辑

发散性思维是创作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作思维的必要途径。由于学生对固有规律无法抗拒,形成了遵循客观规律的思维定势,其对于出现在的眼前绘画对象,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按固有的模式去理解和描绘。但是,如果各大高校的油画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逻辑思维,大胆地去创作,就会形成一个令人惊艳的结果。学生只有打破现实生活的束缚,才能让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维得到发散,这对于创作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

2.2 鼓励学生改变形象,突破正常的比例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往往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且事物本身的基本构造本来就有一个固有比例的衡量。高校在组织学生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可以鼓励其打破事物固有的比例,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想象将事物描绘出来。由于随意改变事物的原有比例,可能会影响绘画作品的美感,学生对于绘画对象比例是拉长还是缩小的问题,除了自己凭空想象外,还可以从校方着手。学校可以据此开设一门关于改变大小比例与美术作品美感的关系的课程或者讲座,多多训练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改变,鼓励其多想象、多实践、多完善,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绘画作品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而又不千篇一律。

2.3 鼓励学生大胆着色,突破原有的规则

色彩是油画作品中最能表现作品張力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色彩意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作思维尤为关键的一步。研究色彩对学生自身油画绘画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油画创作中,进行大胆的着色也催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和卓越画家的问世。高校可以在学生掌握色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其在学习中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色彩的主观感觉,大胆地打破事物色彩的原有规则。

2.4 鼓励学生局部切断,突破整体的结构

在绘画过程中,局部切断的思维方式往往显现在完美主义画者的笔下;中外都有的著名的雕像“狮身人面像”正体现出了这一规则,将人面与狮身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美。由此可见,局部切断,不仅是可以将同一事物进行局部切割,也可以是将不同事物进行切割重组。笔者认为,在油画教学中,高校应该将绘画素材经多方位改造,局部甚至是全体打乱重组,或是将某一部位进行放大或者缩小,不断进行“张冠李戴”突破整体结构,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作意识。

3 全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3.1 将具象变抽象,抽象变具象

高校若要提高学生的创作力和创作意识,则需要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其可以将具体的绘画素材抽象化,用几何描绘出具体的绘画素材,将具象的事物采用模糊画法进行表现,再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也可以根据对一角、一处的事物的观察凭感觉还原整体事物,使原本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也可以配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2 将正常变异常,异常变正常

在生活中并不缺乏扭曲反映事物原本状态的工具或者设备。如放大镜、哈哈镜、有色镜等,甚至可以通过现在比较流行的美颜相机或者其他有模糊原本事物真相功能的软件、工具或者器械。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多研究、多观察、多讨论,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和启发,使其可以将这个潜在的思维方式表现在绘画作品中,从而培养自己的创作意识、提升创作力。

3.3 将有关变无关,无关变有关

世界万物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联系。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进行联系、联想,通过联想不断获得新发现、新思路;对事物的许多片段通过各种各样的联系进行链接,获得新想法;打破固有的联系,将事物间的联系进行重新排列和再创造。高校在促使学生对事物的想象力高度发散和提高方面,可以通过油画教学过程中的想象力训练,鼓励学生将看起来无关的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联系,并发挥多种类的想象、大胆地进行联系和构造,将重构结果用绘画作品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打破常规,实现自己的独特创作。

3.4 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为创作提供素材

在油画绘画中,一幅油画不仅要表现出画者的绘画功底、创作力,其作品还要体现出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文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野,扩大其想象或思维发散的范围。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仅要要求其深度,还要要求广度;高校要用全面性的知识去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对小众文化的深入研究往往是学生出奇制胜的好方法,由于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对文化知识越来越不重视,更别提对小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高校要将大众的描绘素材与小众文化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不但有助于丰富作品的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文化借助绘画作品发扬光大,实现其继承和传承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油画基础教学过程中不妨加入对绘画作品的文化底蕴的赏析和了解,分析大师级画家的创作背景和经历;对于绘画教学,也可以对绘画作品的边缘文化进行解和传授,使独创性绘画作品成为每一个学习绘画的学生所追求的最终结果。

4 结语

创作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在油画基础教学过程中,高校不仅要对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技术进行关注,还要持续增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训。“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物心理进行一定的分析,对作品中的风景等细节描写进行揣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力和对所见所闻进行一系列描述和表现的目的。在不同的场景中,学生在表现同一种事物的同时,更容易体会到其中的区别与相同点,使自己的大脑处于一个发散、想象、再发散、再想象最后进行重组和再创作的过程。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创作意识的时刻警醒,也保证了其创作力一直处于“在线”状态。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以适应世界油画发展的趋势,并勇敢地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吧。

参考文献:

[1]王勃凯.高校油画基础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7):42.

[2]尹卫东.论高校美术专业课油画创作教学的整体意识[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6-87.

[3]高洁.浅谈油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意识[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1):60-61.

西方素描研究在油画教学中的意义 篇4

关键词:大师素描,临摹,油画教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西方的美术学院教学体制引入我国, 油画教学的基础, 普遍被认为是以写生为主, 先是素描静物写生, 之后是透视法则与人体解剖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 由此认为中国传统的师承临摹式的学习方法是不科学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认为“为了熟知事物之优良的方面, 年轻人首先必须学习透视画, 学习每一种物体的尺寸, 其次学习大师的手法。然后观看不同大师的手法一段时间, 最后去实践与创作艺术品。”这可以说是训练研究自然、学习传统与艺术创作的方法。我们从美术史中可知历代大师都有研究学习前人的经历, 如 : 米开朗基罗对马萨乔的临摹学习, 德加对安格尔的临摹学习, 塞尚对普桑作品的学习研究, 梵高对米勒的临摹学习, 巴尔蒂斯对弗朗切斯卡的临摹学习等, 由此可见, 研究大师作品在西方传统油画的学习过程中, 其学习方法与观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方法有极大的相同之处。

我国美术院校及其教学模式全部来自西方, 当时留欧的画家是在现代艺术兴起之时开始学习西方艺术的, 而当时西方正处在对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批判与反思的时代。我国的求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是缺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环节, 因此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西画教学体系。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术教育与创作观念, 全部以写实能力的训练作为教学的衡量标准, 全国高校都在实行所谓的“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 而这种教学体系又是经过重新诠释的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 它本身就存在着以点盖全的问题。因此, 西方绘画的传统学习方法在中国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这直接导致了学院的教学目的性过于狭窄, 仅在“实物写生”方面对素描的教学目的进行限定, 完全把素描当成一种被动模仿实物的技术训练。使学生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描摹与绘画本体无关的实物细节上, 割裂了素描教学与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关系。这种被动的“实物写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历史遗产中的经典作品缺乏必要的鉴赏能力。

从学生方面来讲, 他们考入大学之前, 基本上是在美术考前班的环境下认识和学习绘画的。这些考前班绝大多数都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成立的, 因而艺术教育的宗旨也随之被取代。在考前班授课的教师也多为艺术院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 所以其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质量就为日后埋下了隐患。而作为美术考前班主体的学生, 多数是把艺术当做上大学的敲门砖来学习绘画的,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都是“半路出家”, 到了高二、高三临时“改行”学习美术, 更有些学生是参加艺考前的三四个月才开始接触绘画的。我认为这些美术考前班的“乱象”是导致学生在现在的教学中缺乏艺术修养和艺术追求直接原因。

因此, 作为教师要解决当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教学的质量, 应该发现问题的本质, 把西方绘画大师的学习成长经历当做学习的榜样, 在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注重对大师作品的赏析与临摹, 这其中对大师素描作品的研究更能直接有效的反映在学生的课堂作业中。而学生通过对大师素描作品的研究临摹, 可以较直接的学习到大师作品中成熟的表现形式和处理画面的手段, 感受古典绘画中的艺术精神。在写生实践中学习和检验大师的观察方法, 不断地进行修正并且确定自己的艺术发展方向。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临摹以及在临摹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首先, 在早期阶段应该把“客观再现”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选择临摹的对象应以具象写实为主, 如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的大师作品。后期阶段应该以“主观表现”作为学习方向, 学生研究应该以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为主。这个阶段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应比结果更重要。其次, 要多读画, 读懂的越多, 学得就越多。初学者如果对大师的作品不理解, 那么临摹就很难达到目的。此时, 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很关键了。在学生不能判断时, 如果有教师能够对作品加以讲评和分析, 让学生更加明确临摹的方向, 就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 临摹时应该带着问题, 学习的对象要有选择。要明确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学习处理结构解剖, 学习处理光线, 学习处理画面的技巧等, 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大师作品进行学习。在有一定造型功底后, 要选择相对固定的, 自己喜欢的, 个性和风格较为接近的画家作品进行临摹才能更好的学习, 并且融入到自己创作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西方历代大师都有研究学习前人的经历, 在当下油画基础教学中, 应学习前人的经验, 从西方大师作品出发, 正视研究大师作品在油画教学中重要性作用, 应教会学生既能够在大师作品中学习其技术问题, 又能够从审美的层面去认识为什么历史上存在着的许多作品, 尽管它们的理念完全不同, 却同样都成为人类文化的经典作品的原因。教学中加强对大师素描作品的研究临摹, 将成为现有油画教学模式最为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赵健, 张宝洲.素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油画教学中的基础研究 篇5

一、高校油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油画教育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油画人才。所以,高校在油画教育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于偏重艺术的功利性,失去了艺术原有的价值。并且目前许多高校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准确,专业课比重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不到提升,长期使用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很多毕业后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此外,部分学校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理念陈旧,绘画手法和风格单一,无法传授给学生多元化的创作理念,束缚了学生的主观创新性。针对这些弊端,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鼓励学生创作。

二、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油画多元化的发展,采用新的创作式理念、尝试新的绘画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油画美术变得多姿多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一情境下,我们应该抛弃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陈旧模式。旧的教学模式极大地的限制了学生的绘图思维,束缚了学生的主观创新性。高校中采用互动、开放的模式,并且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将学校的教学与美术多元化的发展步调相一致,得到学生的认可。另外,以前的油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过于看重油画的专业性。所以,新时期的高校应该培养多样性的油画人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加强与西方先进国家的交流。

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建立新的油画教学模式:(1)高校对学校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教师变成学生的引领者、合作者,而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2)教师应该为学生绘画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创作,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表达绘画理念的机会。教师不应该限定学生的创作,而是给出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认真地分析,给出恰当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对绘画有独到的见解。(3)各高校应该变更油画评价的标准,将评价标准放在学生的绘画理念上,而不是传统的从油画造型、色彩、素描等要素入手。一旦学生有新奇的想法但是却欠于表达,教师更应该给与鼓励和肯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油画产生独到的见解。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高校油画教学中的实施

1、自主阅读大量的大师作品

现在有很多学生并不懂的绘画的真正意义,只是一味的追求考试通过即可,其根源在于学生看的太少,自己毫无目标,对于艺术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理解。学生看的作品多了,眼界变宽了,自然就能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大量的大师作品,从中寻找绘画灵感,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例如,我让刚入学的学生就看大量的大师作品,给学生布置看图的作业,让学生找300篇肖像,把找到的图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并且提取其中的绘画技巧和相似之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当作封面,强制性的让学生阅读大量作品。在后来的课堂上,学生面对着以前就画过的模特,有了新的感受和新的想法,这种变化是以前从来没有的。美术史是前一代人向后一代人学习、模仿、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的大师级画家,如梵高、马奈,都是喜欢向前辈学习、临摹,他们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绘画手法,绘画理念,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从构图开始到画面布局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对边缘线有了重新的认识,并且最重要的是学生之间会讨论、相互交流,也会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传授具体的绘画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具体的技法。例如如何做底,怎样裱纸,怎样调颜料的小技巧。但是画家在创作时头脑中的绘画轮廓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很难表达出来的,而这些又是最重要的一步,会成为学生画到一定程度的障碍,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绘画水平很难上升一个台阶。

例如我在讲这些抽象的内容时,我脑子里是有某个绘画大师的作品的,在讲课时把头脑中较为具体、好懂的这一部分拿出来给学生直观的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就会更好更快的掌握绘画技巧。而强制性的让学生去阅读大量好的作品,就是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小型的数据库,潜意识里对绘画有着深层次的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

3、课堂教学与社会衔接

在我国油画教学方面,各个高校应该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衔接的教学模式,绘画理念来源于社会生活,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课本上。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冷军和石冲之所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他们的艺术作品强烈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艺术源于生活,也终将回归于生活。所以,在油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被动变为主动、静止变动态的油画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室内走向室外,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提高绘画的价值和内涵。罗丹说过:“最美的题材摆在你的面前,那就是你最熟悉的人物。而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创造性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让学生从主观感受延伸到绘画创作,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富有生命力,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目前这个阶段,中国的油画教学应该致力于开拓新的教学方式,以多元化的油画教学模式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要,改善油画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油画人才。多元化教学针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多元化油画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当代油画艺术的长远发展,为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摘要: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油画教学的教育思想过于强调教育的特殊性、艺术的功利性,教学模式一味看重培养与学生专业对口,方便就业的艺术型人才,忽视了艺术本身对学生的熏陶。这种油画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然而,随着油画的发展,多元化的油画格局已经逐渐形成,单一型的油画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的需要,新的市场需要多元化、高素质的油画人才。

油画基础教学中各种绘画观念的建立 篇6

一、空间观念

“对于写实绘画,空间是一种虚幻空间,即视觉空间,画家们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世界,即再现出貌似立体真实的视觉幻觉画面。关于绘画的虚幻空间,美国符号美学的创立者苏珊·朗格曾说,这种虚幻空间是各种造型艺术的基本幻象。构图的各种因素,色彩和形状的每一种运用,都用来创造,支配和发展这种单独作为视觉存在的图画空间。”[1]

写实油画的画面是有限的,而它所表现的范畴和反映的纵深感却是无限的。室内摆设的静物和广阔的自然风景都可以在同样大小的画面上得以显现。当我们面对一张空白的画布时,应该将平面的画布看作一个具有无限纵深感和宽阔感的空间,当我们手中的笔在画面上移动时可以感触到空间的前后远近推移,可以想象出视觉所及的所有客观和主观物象及空间形态关系。

画面的空间观念在学生练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画一组有花的静物,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表现花的基本形状、体积、明暗和色彩,而应理解为表现以花为主体的一组静物在画面空间当中的不同分布关系。首先想到的是花及其次要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占有的面积及周围空间的各种关系,然后才是如何表现这组有花的静物。

在写实油画中,空间的表达与形的透视变化和色彩的透视变化密不可分,因此,在基础训练中,必须明确并努力实践这一要点,从而强化空间观念的建立。

1. 形的透视变化

对形的透视变化的准确把握是创造画面空间的最主要方法,也是画面构图的基石。虽然在油画教学中老师会三令五申透视的重要性,但犯这一错误的情况却是屡见不鲜,尤其在外出写生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学生会将房屋等建筑物的消失线的方向弄反,有的学生随意地抬高或降低视平线,将远山随意升高或压低,殊不知你在画面上的任意为之会出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错误。分析以上情况,原因如下:(1)缺乏对基本透视知识的掌握理解;(2)缺乏对透视知识的主动把握和运用。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曲线透视,阴影和反影透视的基础知识,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绘画毕竟是个相对感性的手工制作活动。在绘画中我们不可能像绘图那样去寻找准确的灭点、余点,况且我们所谓的定点观察其实并不能真正做到,因为在画画时人不可能保持绝对的静止,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多视点、多视域、多视平线的情况,与焦点透视的规律产生了矛盾。此时,我们就需要探索一种简便适用的方法来准确把握透视关系,因为影响透视变形剧烈与否的关键因素是透视缩短的比例,同一个形及空间的透视变化是通过其比例变化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直观地称之为“透视缩小法”。

2. 色彩的透视变化

由于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引起物体色彩的透视变化称为色彩的空间透视。“这个理论首先由达·芬奇在16世纪早期总结出来。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周围的空气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完全透明的,它总带有一点淡淡的蓝色。因此,在远处的物体比近处的物体更加模糊,且色调偏蓝。当然,这种效果也会随天气情况而变化的。在浓雾天气,百尺之外的树也会是灰蒙蒙的一团,而晴朗的天气里它在百米之外仍然清晰可辨。然而,无论气候情况如何,随着距离的增加,物体都会变得朦胧起来,而且颜色发蓝发灰。所以我们的潜意识已经学会把这种现象理解为距离产生的效果”。[2]在风景写生中,由于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这种色彩透视变化的规律格外突出。而画静物时,空间变化不是很大,色彩的透视变化程度也相对较小,但要在画面中处理好空间关系仍需认真对待。

综上所述,写实油画的空间处理不外乎形与色彩两方面。形的透视变化是画面产生空间感的骨架,是色彩变化的依据;而色彩透视变化则给画面带来空气感的氛围,赋予画面以特殊情绪和灵魂。这是写实油画家的基本观察方法,是写实油画的基本艺术规律,也正是写实油画生命力所在。

二、体积观念

任何物体都是有厚度、有体积的。现代主义绘画之父塞尚主张将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当做圆球体、圆柱体、立方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去理解,这对强化物体的体积感很有帮助。“初学素描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把任何东西都看作是简单几何形体的习惯。必须坚持这样做,它可以使你感受到形体的完整性,略过初学者容易关注的琐碎的细节。尤其是这样做可以让你从大体块着眼,增进你从整体出发的思考能力,应当使之成为一种本能的习惯”。[3]

当我们想在一张纸或一块画布平板的表面上创造一个写实造型的时候,能够运用简单几何体块来呈现形体是最有用。造型上与之有关的各种难题,诸如总体形状、比例、方位、块面、细节、明暗,还有线条,都可以作为简单几何体块来考虑,给予一一解决。

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用体块的方法画一个头颅的侧面。初学者容易陶醉于细节的描摹,结果很可能画出一个很歪曲平面的造型。但如果你先把这个头颅理解为从正面看是一个蛋形,从后面看是一个球形,细节的描绘服从于总体形状,这样画看起来就显得整体有力。

我们要明确一点,体块并不等于方形的或是比较硬的笔触。在油画学习中,有些学生一味地在画面上摆笔触,觉得这样就能增强画面的体积感,孰不知这样的认识是相当片面的。试想,古典绘画大师的作品,笔触大都隐藏于画面之中,但画面所传达出来的体积感、厚重感却是那么撼人心魄,这一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强调的是,体块也并不直接等于体积感,只有准确、确切的体块才能达到表现体积感的目的,反之,它就会起到肢解、破坏形体的作用,从而远离造型的目的,使绘画者处于机械被动的状态。比如在学习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在人体写生时,有些学生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丰满圆润的女人体,竟然将对象在画布上肢解成支离破碎的大块小块,然后进行拼装,结果可想而知。这一现象警示我们,体块只是手段,体积感才是目的,我们应该将体块的方法转化为体块的意识,从而建立起很强的体积观念,调动一切绘画手段,诸如线条、明暗,去表现物体的体积感。

三、结构观念

结构这一词常常被笼统地理解为物体的构造,但结构在绘画中的含义比较广泛,绘画的结构是绘画的内在形式,是构成绘画各种艺术形式的骨骼。它不仅包括物象本身的结构,即解剖结构、光影结构、形体结构,而且包括画面的构成结构,即形式的结构。初学绘画者为了建立绘画的结构观念,适宜分阶段有侧重地对各种结构知识进行专项训练。比如画人体时,可先侧重解剖结构的学习研究,其次逐渐介入其它结构因素的强化训练。当然,绘画从来就是一个整体的能动操作过程,分阶段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各种结构因素最终转化为绘画语言,为画面效果服务,切忌机械死板地片面对待。

掌握解剖结构是获得人物造型能力的根基,即所谓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庖丁解牛”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物象的外部形态也体现着一定的结构关系,尽管它决定于内在的解剖结构,但它仍然有自己的外部结构特点。大自然中解剖结构是生动的、多变的,如果没有形体结构去归纳、概括,画面就会出现琐碎,会使绘画过程变成被动的,绘画者将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人体写生时为了表现出人体的造型特征,就必须在人体结构基础上动用人的理性思维进行形体结构的概括。“结构是人的理智创造出来的,人体本来没有结构,有的只是解剖,结构是人认识人体解剖的方式。解剖是向无限细致发展,而结构相反,是向概括和简化发展。结构意识是面对自然时的组织和布局”。[4]光影结构是自然物体在不同的光线和照射角度下呈现出的特定状态,准确恰当地把握光影结构对烘托画面氛围,逼真地再现客观物象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光影结构是可变的因素,形体是不变因素,在特殊的光照角度下形体呈现的明暗现象会破坏形体的完整感,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照抄自然现象的光影明暗效果,要从理解形体的角度出发运用明暗。基于准确形体结构上的丰富明暗层次变化,是进一步深刻理解和生动表现对象的手段和方法。明暗光影的变化是受形体结构所制约的,把笔多用在结构转折处,自然能做到形色结合,反对脱离形体结构的明暗层次的涂抹。

物象的画面结构是物象结构在画面上优化整合的结果,它不同于物象结构,它也不是物象简单地在画面上的安排和局部的联系,而是物与“画”完全的融合,是画面构成的每一种形状、线条、明暗、色块、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的合理安排和巧妙组合,是形成画面意义和画家所要表达意思的画面基础,是一种全新的结构体系,亦可称之为“构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认为:“构图是一种艺术,画家运用这种艺术,以某种装饰手法把许多组成要素按他的处理排列起来,借以表达他的感情,在一幅画上,每一部分都将是明显可见的,他们扮演着画家要它们扮演的角色,不论这东西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在平时的写生训练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我们警惕:一是对画面构成感缺少认识,画面上出现的只是物像的形状“形”,而没有造型的“型”;另一种情况则相反,是只体现画面的构成关系而失去了物体的自然特质。对此,我们不可盲目偏向一方,不可走极端,最好两者兼顾,协调发展。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任何程式化的机械操作都会抑制艺术思维的独创性、抒情性和综合性的发挥。这里提出各种绘画观念的建立旨在培养绘画初学者在绘画实践中对画面的宏观把握能力。学生在各自绘画实践的探索中,是不容易得到完善的结果的,这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去引导他们,使他们得到一些他们必须得到的知识,从而建立起系统的绘画观念。

摘要:在基础油画写生训练中, 培养和建立空间、体积、结构观念旨在提升绘画初学者对画面的宏观把握能力, 这是学生绘画基本素养的体现。在学生各自绘画实践的探索中, 有经验的教师要引导他们逐渐建立起系统的绘画观念。

关键词:油画基础教学,空间,体积,结构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著.刘大基, 傅志强, 周发祥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86.

[2]希尔沃德·莱斯特·库克著.诸迪, 于冰译.向大师学绘画油画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10:31.

[3]罗伯特·贝弗利·黑尔著.朱岩译.向大师学绘画素描基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8:81.

油画教学中的基础研究 篇7

一、新媒材的概念、发展脉络及重要性

所谓“新媒材”,就是一切可以大胆组合运用于油画创作中物质材料,能赋予画面一种新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油画创作过程中的媒材,一般指纸张、颜料、画布、木材、橡胶、胶片、毛线、铁丝、五谷杂粮、塑形膏、各种DIY材料等。随着新媒材的使用,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之一,展现出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探索之路上,大胆启用新媒材,使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状态。纵观这些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为如下发展脉络。首先是新媒材的萌芽期,因科技力量的渗透,各种新媒材出现了,艺术家们开始试验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材料。随后,数字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图像化的时代,为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材料,如艺术家借用影像特性对油画创作进行现代性探索。现在,则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更注重艺术新观念对创作所带来影响和启迪,许多传统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样式被打破。

新媒材应用在当代高校油画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对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在艺术中实现了新生命。任何一项新科技的诞生,都可运用于油画创作中,一方面给油画创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

二、新媒材在油画教学中的作用

如今,新媒材在高校油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对油画基础课的作用

油画基础课当中,最根本的教学就是素描和色彩。因此,要画好油画最重要是提高素描与色彩的能力。油画基础课借助于新媒材的使用和延伸。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画制作参与到油画基础教学中的色彩及素描,如何借助数字动画技术来发挥油画基础教学的创意,则使学科交叉,诞生了一批新作品。另外,尝试多种画材运用到画面上,铅笔和色粉结合的画法,或水彩与钢笔的结合使用,使绘画材料的综合运用对基础教学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

2. 对写实油画的作用

新媒材在写实油画的作用,也是非常令人瞩目的。目前一些艺术家借利用影像技术的特性,参照照片的真实性光影效果,使油画作品创作更加写实和生动。此外,直接利用一些照片、图片拼贴于油画作品中,则形成一种新的油画语言表达方式。新生代画家刘晓东就是利用照片来搞油画创作,以及中国的写实绘画泰斗冷军也是利用新媒材,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甚至颠覆了油画创作的空间、边界的界定,使作品更加写实。

3. 对装饰画的作用

新媒材对装饰画的作用,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新媒材运用在画面中,必定会给整幅画面带来不一样的装饰美感。能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推动装饰画发展的新方向.油画创作中,克里姆特、劳森伯、毕加索等大师的画面中也都运用过媒介和材料。我们可以针对画面的题材和内容来选取用什么样的材料,由材料的质感、颜色、肌理感觉以及形式等展开想象和创造力。我们的画面有可能会出现偶然性,画面可能更有视觉冲击力。此外,一些真实物品直接镶嵌于油画的颜料层,也会塑造出各种画笔无法描绘的艺术美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新媒材的诞生,使油画作品在色彩、造型等各个层面都突破了传统油画美术创作的边界,同时也为人们营造了更具装饰感艺术作品。这些运用了新媒材的装饰性油画作品,往往能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来更真实的审美体验。

4. 对具象表现性绘画的作用

具象表现绘画极度重视绘画作品的真实感受和精神性特征。新媒材在这一类绘画作品中也是大有作为,我们当代的一些艺术家具象画面里就会采取一些材料放入其中,是画面更有层次,有肌理感觉,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形式内容多样。

三、新媒材对以上油画教学的影响和产生的延展性

高校的油画艺术教学中,能够广泛、大胆地运用各种新媒材,也对油画教学产生一些重要的延展性影响,具体如下:

1. 新媒材所产生的市场效益

新媒材的市场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一些新媒材在油画创作中的大量应用,催生一些新的绘画方式的容,如彩泥、炫彩纸、DIY材料等新媒材,本身的热卖及全国大范围的应用,就带来了可观的市场效益。其二是采用各种新媒材的绘画作品,因突破传统艺术风格,带来新的艺术审美体验也受到市场的热捧,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家居中也越来越重视艺术品的装饰和点缀,从而实现了可观的市场效益。

2. 社会效应显著,使绘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油画是整个艺术范畴内,一种比较传统的艺术形态,如何使高校的油画教学更贴近于时代科技的发展节奏,能够一出校门就被各类企事业单位抢着要呢。新媒材的应用,尤其是新媒材与油画教学的结合,使许多绘画的学生也成为网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影视制作中的应用型人才。擅于运用新媒体这一新媒材的学生,也能够为电影院体验制作出细腻、特效华丽的“高端”视觉享受。能够使更多大众足不出户,就在新媒体上体会到油画艺术带来的艺术美感,使油画艺术创作更加的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使绘画的学生成了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人类艺术史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的科技进步,是保持着同步进步的。中国的油画创作领域的新媒材应用,也是紧随科技步伐的。全国出现的,各类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技术之间的交叉学科,就足以说明新媒材在传统艺术创作运用中的强劲势头。未来,新媒材绘画在高校油画教学中,还将继续得以快速发展,进一步绘制出跨学科的“大美术”理念。

参考文献

[1]崔腾戌.新教学媒材让美术课堂焕发活力[J].甘肃教育,2016(10).

线条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篇8

一、线条的美学特征和意向性符号

线条能造出一种意境。什么是意?意属于精神范畴, 是人类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中国古典绘画推崇“象外之意”, 要求形与神相结合, 要求达到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效果。西方现代艺术, 是追求通过个性化的创作发展、重组架构现存艺术世界的语言规则, 无论是哪种主义拥有的一致性即:主观化、抽象化、形式化、非理性化、反传统、装饰化等。这些美学特征“恰巧”和属于东方线条所追求的“意象”特征不谋而合。

克罗齐说:“使艺术具有轻盈灵活的符号的, 并不是思想, 而是情感:被包进表象之内的灵感———这就是艺术。”[2]这种情感即为“自我表现”:是主观的灵感、潜意识和情感表现。纵观东西方绘画种种, “使艺术具有轻盈灵活的符号”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法即为使用线条。线条是一种符号, 卡西尔认为线条是人自身精神中的一种符号化能力, 一种赋予纷繁不定的感性材料以形式的能力[3]。中国绘画虽没有西方绘画如实描写, 但从没放弃对自然形象的结构特征刻画。这样造型就必然要求用概括性、表现性较强的“线条”, 而不是模拟性较强的“光影”, 又能传达出对象基本形象结构特点的造型手法, 从而建立起一套与自然形象相平行的画面形象再现符号系统。[4]东西方艺术家正是通过这种符号能力赋予创作的感性经验成为形式 (即线的形式) 。

二、线条在创造画面意境中的作用剖析

(一) 情感———线条是对情感的直接唤起

东方绘画和现代绘画都强调主观情感。中国绘画会把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在笔墨语言的规范中, 升华为一种“意象”式的审美图式, 营造出一个象外之境的绘画美境界。[5]西方“形象”式的用线不像中国画家那样讲究, 而是更多地关注整个画面的形式意味和线条与诸多绘画因素的组合方式, 以此来体现画家的内心和个性。如梵高总是用绚丽的色彩, 加以流动的笔触, 构成一条条生动的线。他的线条用丰富的色彩组合成蜿蜒曲折的线状, 延绵起伏, 形成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形式, 仿佛是他激烈的情感, 扭动而蔓延。

(二) 写意———线条是对结构的塑造

造型语言中代表性最强的是中国书法, 无论横写竖写都是方块字, 它的点画使转、间架结构, 形成了独特的书体, 所以书法首先是一个形的问题。线条的形状、质感、组织、变化等构成了形式语言的全部内涵。当书意正浓, 灵感达到高潮之际, 书法家通过意化的线条完成了即“物、意———作品”的全过程。

但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线是严格依附于形体的, 是形体中的一部分与观察者处于透视消失角度的面所构成的。它又是个性表现成分相当大的关于作者的情感流程 (克利:“用一根线条去散步”) 和动作轨迹 (波洛克:“滴洒绘画”) 的物化, 其不能被共性化的手法程式所归纳。而中国画的线在造型上比西画更具绘画表现性的特点, 因此, 西方绘画是画出来的, 而中国绘画是写出来的。[6]

(三) 有意味的形———线条对形式美的决定作用

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尝试着用几何眼光看世界, 他的新的探索代表了对艺术创造的新看法———形式的意味。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 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塞尚笔下的线条的“意”是指“意味”, 即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 线条、色彩在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 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可见, 这是线条在西方现代绘画的另一种转换和表现形式, 即:将线的含义扩大到线状下的块面, 并决定着整体的形式组成, 也就是“有意味的形”, 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7]

(四) 随意———线条表露时间和空间

绘画中与空间描绘紧密相关的是时间的表现。波洛克的“行动绘画” (抽象表现主义) ———创造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伸展性, 都无法缺失一组组“随意”的线条。这种意向线条, 其“意”重点在“随意”, 看似随意偶然性十足却并不是偶然所为, 他的画面没有构图, 却呈现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肌理表现。他的画看不出开始和结束, 与前人的绘画观念完全分离, 他的画变成了一种环境, 线条和色彩虽然没有形成透视幻觉的东西, 却能创造出在有限深度空间内的连续运动, 画面中, 你可以感受到一层层叠加的纵深厚度和时间的延续感。[8]

(五) 视觉———线条强化视觉语言

一位评论家用“纯粹美术”这一术语来概括中国“新潮”美术的形式化倾向。他说“纯粹美术建立在构成学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之上, 它以几何学、色彩学、现代心理学成果作为探索的支点……追求视觉效应”。[9]马蒂斯的画面注重形式美, 并利用结构线和色彩线的穿梭组合, 交织成现代艺术的某种符号, 透露出现代设计蕴含的伟大的视觉盛宴。还有杜马斯的作品总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强烈的视觉形象能一下抓住观众的心。和马蒂斯不同的是, 她用线性瞬间笔痕和线状外轮廓相互交织、包裹, 线中有线, 是瞬间精彩的形的“意”味和观念“意”图的综合。

三、以“意”生线在油画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以“意”生线是一种创作手段。中国绘画在线条自身的笔墨系统中形成了特定的形式规则, 具有和西画一样界形的功能, 但线条更多的还是通过起伏、穿插、重叠、顿挫、快慢、浓淡、疏密来表现体积、层次、质感和节奏, 塑造传情达意的形体, 以线条的艺术表现力抒发感情, 最终完成塑“神”。而西方“现代艺术的核心是以抽象否定19世纪的现实主义概念”[10], 当现代绘画大门开启时, 艺术便转变为以情感为基础、重主观与形式等偏主体方面的创作。此时中西方绘画中一种共性方式开始渐渐重叠:以线条为主导的大量运用。艺术家们发现, 线条是宣泄情绪传达灵感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方式, 线条加速了创作和灵感的契合, 这个方式太直接了太好用了。

线条在技法中的一种方式便是:自动主义。自动主义为以线性思维为创作手段提供了有利证据和参考。对一个画家而言, 完全没必要在油画布上的不同部位到处作画———他完全可以从一个地方开始, 然后以类似于在一页纸上继续书写的方法往下继续进行。“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或制图员知道……画一根直线或一条曲线不经意间就成了无意识的自动行为。每一个动作一旦以前做过……, 都会变成习惯性的、无意识的和自动的动作。……它是不受思考控制的。”技术技巧并不是训练有素的艺术家的特有专利, 人人皆自动地表现内心的幻想。莫里斯认为早期的立体主义绘画的表现形式证明了这一点:“ (线条) 正如它们所展现的一样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了, 这种组织可以说是偶然的。纯粹的灵感似乎主宰左右了这种绘画方式……”[11]毕加索的创作很多来源于此, 他清楚地知道图画的主题, 但他声称在创作时他并不知道第二个图代表的是什么;只在作品完成后, 他一看才知道它是同一个颠倒了的女人头像。它表明毕加索存心不想知道创作同一图像的主题, 他的有意识的作品也是其无意识的自由创作。[12]

意向“线条”的提出是为了强调要重视观念反映到技法上的线性关系过程。现代绘画若只考虑技术问题, 势必会消极被动地顺应其限制。关于油画中引入东方精神与元素, 我们发现, 线条所使用的技法本身虽然是平面的, 但呈现达到的期待却是立体的, 因此, 线条需要在创作观念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用意向线条技法来表达多重创作意图。最终达到以线条激发个人化的“本能”潜力, 从以线性思维之创作 (情感和观念) 、以线律流动之结构 (整体结构和形式) 、以线条之章法 (技法) 三方面, 在创作中充分注入线条的意向性研究, 不断探索与实践。

结合东西方绘画和自身在油画创作中作全面地尝试与实践, 研究线条创造意境的作用的共性和规律, 可以在创作中长期深入研究、反复尝试。这种研究既包含创作方法, 也包含技法和制作, 并最终左右着创作效果, 从而在探索绘画语言上寻求本质的突破, 真正激发艺术家无形潜在的创作能量。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J].宗白华全集, 第二卷.

[2]杨成寅.艺术美学[M].学林出版社, 2008.

[3][4][5][6][7][9]张强.中西绘画比较[M].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5.

[8]王克举, 闫平.色彩印象语言/油画语言研究[J].北京油画语言研究, 2006.

[10]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8.

肌理在油画艺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篇9

肌理在油画艺术语言中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 是形式的也是内容的, 是物质的也是感性的, 肌理语言随着各个时期不同艺术家对美感追求的层次不同而不断地升级、蜕变和更新, 导致了肌理语言的形式各异。肌理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效果、形式美感和描摹物象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共鸣而显示出油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此, 笔者认为肌理在油画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递画家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感染力

油画的肌理既反映出画家对对象的形、色、神的特殊感受, 同时又成为塑造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肌理从文艺复兴平滑的视觉肌理状态到巴洛克时期出现明显凹凸起伏的外貌。肌理在此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参与对象质感的摹仿和再现, 以及对画面的总体情绪的描述和表现, 使观者形成视觉感受并传达某种情感, 达到某种意境, 满足视知觉和内心审美的需要。

绘画艺术必须与观者取得沟通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共鸣。当人们从“观众角度”来观看或阅读作品时, 直接与他发生关系的不是画家而是作品, 观众只会去找寻艺术品的意味, 这种意味被看做是“作品中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只能由画家传达给观众。绘画的肌理恰恰充当了这一意味的视觉需要。油画作品笔触的抑扬顿挫抑或材料肌理的粗糙圆润都表现了画家作画时不同的心理状态、敏锐的感受力、魔术般的想象力以及卓越的表现技巧。如波洛克根据心灵的呼唤挥洒色彩, 下意识的倾泻出某种心态和情感, 就是绘画中肌理美与心境表达最直接的结合。透纳的《暴风雪》以不同色相的色彩自由溶合而造成色彩界域交混不清、模糊不定的狂乱形态, 挥洒干涩的枯笔从心理上传达了动荡不安的恐惧, 创造了暴风雪激烈狂飙的氛围意境, 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因此, 肌理的视觉形态与意境有机的结合, 会使人产生情感的联想, 助成特定的情绪与气氛的表达, 这就是肌理特质的更深层的价值所在。

二、增强油画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及表现力

肌理通过强化视觉冲击力形成“视觉力场”来增强油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直接画法”厚堆的功能和极强的可塑性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 这种特性使油画在观感上能与人们思想情感上产生出共振的节奏与力度。印象派大师莫奈曾经夸张地说过:“绘画的好坏, 只要闭上眼睛抚摸画布表面即能判断”, 显然这种触觉感受也是油画艺术触觉肌理的表现。

油画创作中主题多样、形象纷繁复杂, 合理应用恰当的肌理结构去塑造和表现作品不同的质感形态对于增强油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画家基弗专注于德国关于战争的回忆。他的作品中经常会使用多种媒介赋予画面以特殊的肌理, 给人以极具震撼力且非同一般、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 这种肌理感是传统的绘画所达不到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肌理效果成为艺术风格的印记, 油画肌理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也终于得以确立。

三、促进画家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

艺术风格是画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肌理之于风格充当的是实体价值, 肌理对于风格的作用和影响取决于时代、地域和画家的思想表达和审美情趣。

肌理技法是形成画家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基石, 通过对油画肌理语言的研读, 进而将之融合取舍, 将影响艺术语言的形成与表达效果。从油画的工具材料、基底制作、颜料的选用、媒介剂的选用、制作程序到各种表现技法、笔触肌理等无不对油画的肌理语言产生影响。材料技法的独特性构成了画家油画语言的独特性, 画家在长期对油画材料技法的锤炼中, 将自己的个性与材料、技法合而为一, 并将其物化成为画面的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画家个性化的语言, 形成一套适于自己而又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的材料技法。英国美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指出:“艺术家的笔法是他的个性和特质的主要线索”。由此可见, 油画肌理与艺术风格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塔皮埃斯的综合材料绘画, 许多作品都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多样的肌理变化, 而这些作品又呈现出统一的风格面貌。独特的肌理效果赋予了艺术家风格化特征, 产生了新的价值和内涵。因此, 油画的肌理技法是形成画家个性化语言的基石, 个性化语言的形成有赖于画家个性化的材料技法, 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

四、肌理赋予艺术品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推动油画创作的发展

创造性的思维是任何艺术创作和艺术生命力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油画创作的关键在于“创新”。在油画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 肌理的创新赋予艺术品更高的价值和意义并推动了油画创作的发展。

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 使肌理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呈现出众多不同的发展面貌, 各流派及画家致力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 使大量新媒介和非绘画材料融入绘画中。在当代艺术中油画已经不为特定的材料所限制而体现出了艺术的开放性。当代中国油画家群体中就有一部分画家运用一些新的材料、工具, 形成新的富有个性的绘画语言, 创作出丰富的肌理形式,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神奇画面效果。这不仅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经验, 而且也为艺术对象提供了新的审美趣味。随着更多关注肌理的画家的不断研究和探索, 必然会对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摘要:本文阐述了肌理在传递画家情感、营造意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促进画家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以及推动油画创作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PLC编辑程序电气控制下一篇:切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