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功能

2024-06-18

美术教育功能(精选十篇)

美术教育功能 篇1

一、激发想象提高创造能力

以往的美术活动一般都要从写生活动开始。对于专业的美术教师, 以造型能力为标准课程设计, 对事物观察和表现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 还要能对所观察对象进行精准的描绘。这种教学设计对于职业美术教育来说是无可挑剔的, 它也必须重视对美术造型能力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 不加修改地把它照搬到儿童美术教育上, 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直接给儿童讲关于造型技能技巧的理论知识的话, 他们接受不了, 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力, 并且它很容易把儿童已形成的艺术直觉, 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抑制下去, 从而把儿童的艺术思维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 不利于提高儿童的绘画兴趣和能力的发挥。

以提倡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把儿童美术教育看作是对全体儿童的基础教育。它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美术专职人员, 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大众审美能力, 挖掘他们的艺术性细胞和培养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能力。创造性美术教学恰恰体现了素质教育, 它主要是通过外界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性美术教学摒弃了只教授绘画的造型技艺和一味的强调写实, 它强调要充分发挥儿童的艺术想象力, 不仅仅是能够把观察到的东西画出来, 而且能够把与该事物相联系的一些本质也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不要拘泥于事物本身而要凌驾于之上。采用这种办法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创造灵感, 提高了审美能力。它能让每个个体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体会, 并能自由地表达他对所观察事物的认知。这种创造性美术教学方法还可以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儿童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树立了自信心, 没有所谓的赢家或是失败者, 氛围和谐,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上熏陶出来的孩子不仅基本功过硬, 而且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他们在未来的事业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造性美术教学的实践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 扩大参照框架, 以便使儿童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和改善鉴别力的必要词汇, 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新观念。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们创造性思维, 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模式中, 要有不断发展的教学理念, 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理论指导下, 我认为上好一堂写生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观察

一般在传统的写生课上,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比例等客观属性, 这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被动的客观性观察方法, 学生观察什么就是什么, 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在实际的绘画中, 很多地方都用了夸张或者是抽象的手法, 并没有完全的写实。所以在原有事物特征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如教学《牵牛花的画法》时, 美术老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安排。让学生们在了解牵牛花的形态结构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的生长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观察花、叶、茎之间内在关系。这时提示学生, 我们画的时候, 不能光画它的形象, 还要表现它的内在精神, 表现出花的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一面。教学活动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牵牛花, 使学生表现的物象既要自然同时又要变化统一。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进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 使自然与表现较好的结合起来。

2、展开联想进行观察

艺术品之所以会吸引人主要是因为观赏者通过它的艺术形象可以产生各种或愉悦或悲伤的联想。艺术品的创造者实际上在对艺术品创造的过程中也会根据事物的特征赋予自己的想象或情感, 并通过他的作品把这种想象或情感向观众展现出来。儿童的天性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想象力也特别丰富, 特别符合儿童的特点。展开联想进行观察并不是摒弃原有事物的特征, 而是在事物原有的特征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找到与事物的相通之处并赋予自己的真实情感或想要表现的内容, 对事物进行艺术上的加工与创造。例如在《手》这一节课上, 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让学生们观察手的形状以及手指的长短等, 而是利用导入这一环节先把手摆成几个不同的姿势, 让学生说都代表什么含义。我可以把手摆成OK形, 表示好的意思, 或摆成V形, 表示胜利, 或握紧拳头表示愤怒或力量, 或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学生们对我做的这些姿势很是感兴趣, 他们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 他们根据我所做的手形,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也把自己的手摆成各种形象并赋予生命力。绘画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察的好坏,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焦点放在事物本身的造型和特征上, 就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他们的视野, 把他们的思维限定在一个客观世界里, 画出的作品势必表现单一, 缺乏创造力和内涵。相反,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观察的时候做适当的联想, 那么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引领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他们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运用抽象的手法表现所见物象。进而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 打破平时的想法, 调动发散思维, 创造和提炼新的物象。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物象的接受能力, 拓宽表达物象的思维方法, 进而提高表现物象的思维能力。

3、利用比较的方法观察

客观物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宽窄、轻重等, 这些都是相对其他物体而然, 当我们引导学生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 往往要与相邻的物体作比较, 通过比较观察, 很容易发现其不同的地方, 例如我们把一本书和一本字典放在一起, 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高矮、薄厚、长短等。利用比较的观察方法写生, 有助于表现物体, 如写生苹果和香蕉时,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 观察物体大小、粗细、长短等, 提高反复比较观察, 确定物体的形状。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现状象什么, 通过观察而形象,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方法, 进而较好的表现物体。

比较观察在写生教学中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它能锻炼学生的手脑并用, 能交流师生的情感, 能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比较观察使美术教学活动变得灵活多样, 使课堂中的学生更加有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教学中, 通过比较观察学生也提高了表达能力, 提高了自我表现意识。利用比较观察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有所感受, 有所表达,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 2001年第17号

[2]钟启泉等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

[3]相毅敏编著.«美术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

[4]钟启泉主编«美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美术功能室解说 篇2

大家好,欢迎莅临我校美术室检查工作。我是美术室管理员XX。功能室面积为52.6平方米。共有8个美术工作台,6个展示台,8个教学用品柜,放置了23类美术教具,共434件,有美术专用画板,画架各100套,以及一套石膏头像和一组石膏几何形体静物。墙面上张贴的都是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这些都为美术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里也是我校三至六年级20个教学班,平时进行美术教学的场所,同时每周三也会在这里开展一次美术社团活动。

美术室中的教学用具种类齐全、配置充足,所有设施均达到国家配备标准,能够满足正常教学需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校教师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美术教室及其教学设备,让XX的学生们,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学资源及条件,提高了教学效果。

浅议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 创造能力观察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时代,美术科目的教育功能一直被忽略,步入素质教育时代,尤其在培养人才多样化、全面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美术教育看似简单,描描画画,但是在培养孩子能力、提高素质方面有很大作用,如通过构思、构图,最后一幅完整作品的完成,在这些过程中,孩子的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等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下面我就从这几方面浅谈一下,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思、习、行”,这四个字可以代表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主张。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认真研究美术教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开展“自主——创新”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绘画实践中,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那么,学生的思维力、注意力就会调节到高效学习状态,学生就会在学习和应用中理解、巩固、掌握新的知识。

1.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的内驱力。对于学生来说,它可以使学生保持经久不衰的学习热情,从而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还要细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反应,以欣赏、鼓励的心态拉近师生距离,给予学生关怀与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学习美术。

比如,在静物课中,可让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熟悉的或喜欢的物体,然后亲自设计和摆放静物,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实践心理,而画的过程中也会有成就感;在人物速写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轮流做模特,然后将学生作品在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自己组织评比和评价;在设计课中,让学生不受约束的天马行空的去构思创作。这样,在看、评、讲以及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真实地投入和参与其中,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从而真正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2.科学设疑

教师如果能科学地设置问题,也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的钻研和思考,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启知识宝库,发展思维能力、创造力都有益处。所以,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和广泛了解对象的基础之上,经常设置一些引发思考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努力开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性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3.积极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实践训练,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敏捷性、变通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外出或实地写生,让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人文特色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就能激发出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创作出能表现自己创造能力和有生命意义的好的作品。

二、观无定法,培养习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都知道,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作基础,就谈不上艺术想象力、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力。

美术学习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是通过观察把握物象形体、色彩、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全面、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美术课的观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的外部特征,另一个是把握内在变化。通过外部特征表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内在变化表现作者的情感。

1.明确观察任务

如果观察事物时对目的不明确,对任务不明确,往往就容易把握不住主、次,分不清详略,不能很好的展现整体。例如,在一些实物写生时,很多学生往往只是看上一两眼,没有仔细的观察就凭主观的印象来画。还有一些初学者,在画人物全身像时,很容易把头部画得很细致、很大,最后身体画得瘦小。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人的视觉活动是有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性是受思想支配的。所以,在一些美术课上,由于兴趣的关系,学生可能注意观察被观察对象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因此在美术课上,一开始教师就要明确地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观察,这样就能使学生视觉的盲目选择变为有目的性的选择。

2.观察方法要准确

做任何事情,掌握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美术创作过程中,人的视觉不同于“照相机”,具有选择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还要教给学生们正确的观察方法。

一是要学会鉴赏性的观察。无论什么事物,都有美的所在,在观察时切记不能盲目的看,应找出它们美的地方,学会鉴赏。比如,观察风景时,要注意是宁静的美还是壮观的美,也就是说应让观察者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激情,作画时才能立意明确而深远。另外,对画面的观察也要看出它是否色彩和谐,结构得当,例如,很多学生画画时往往画面构图过于简单,而追求色彩“丰富多样”,这样才觉得色彩斑斓,赏心悦目了。但其实不然,这样的颜色既不能形成对比,又使人感到不协调,往往会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二是要学会分步骤的观察。有三个步骤,先观察物体整体方面的关系,再深入局部细致的观察,然后再回到整体关系上观察,这就是被艺术家的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宏观——微观——宏观的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观察方法。这样的观察有什么用意或作用呢?首先,整体观察就是看事物的全局、整体、物质间架结构,等等。其次,局部观察是为了看得仔细、看得深入,把握好物体形象的个性特征,再次,回到整体,这样就能避免因强调物体个性而忽视事物总体,也是为了把局部巧妙的纳入整体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绘画效果。

3.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习惯

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对于观察来说,会使观察者更仔细认真,记忆更持久,目标更明确。经常有目的有意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观察能力的提高也在于实践和锻炼。例如,老师向学生提出,公园或广场里偶尔会看到一个人在跑的交通标志,你们是否注意到,这是什么意思?而且通常都出示在什么位置?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对平时经常见到而又不善注意的问题能够留心观察。这样,学生通过有意观察,能开动脑筋,对以后的创造性劳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还有很多,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润物无声,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有意培养,这样的孩子在喜欢上美术课程的同时,也会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谈美术课的功能和功能强化 篇4

一、美术的功能

⒈德育功能

德育智育是贯彻于各科教学中的, 美术课是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情感教育的有力手段。从中学教材中可见, 美术课富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感染, 富于高尚品德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陶冶。如果欣赏油画《开国大典》,能使我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为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而欢欣鼓舞,慷慨激昂。如观赏兵马俑等秦汉雕塑,观摩顾恺之、郑板桥、任伯年、齐白石等等的名作,能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人民的杰出智慧和精妙创作,体会中国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如敬览《大刀进行曲》、《过雪山》、雷锋、方志敏图象, 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雷锋事迹,都有利于青少年的茁壮成长。美术课对物象的描绘,工整秀丽的美术字,端正美观的图案画,严格规范的透视图,板报设计,合作展览,实物写生的客观认识和反映等等,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系统观念、整体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唯物主义观念等等。艺术课以生动感人的形象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心性品格的教育,是理论性的德育教育无法取代的。

⒉智育功能

美术课是开发智力、催发智能、丰富知识、激发学生聪明才智的有力手段。美育对智育起着补充、激扬、促进作用。美术有美有术,内容优美生动,学生通过观察、摄取、表现自然物象,通过动眼动手动脑而描绘成画的过程,可以培养、提高观察、概括、表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认识事物能力。如“现代设计”一项,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驰骋想像,自由创意,分析比较,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的创制本领,激发他们的学习、创新的热情。

⒊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美术课的独特功能。美术课以美育人,它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直接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学生的识美眼光,辩美意识,审美智能,赏美心灵,求美情操,爱美行为,创造能力。通过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教学和绘画实践,提高学生多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审美心理规律的掌握。绘一张画,从取材、设计、布局、造型到描绘、着色,无不贯穿着审美意识;将客观物象变为有形有色的美丽画面,无不渗透着作者对美的理解和意愿。再如通过室外景区写生,就可以培养学生爱好自然美景、厌恶环境污染的意识。审美素质是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轻视的一部分,无庸赘言,美术课对此情有独钟。

二、美术课功能的强化

教育部把中小学美术课定位为必修课,肯定美术课不可或缺的功用,就证明只有德智体而不言及美是不完全的, 故美术课的功能应当重视和强化。强化美术课的功能,首先必须清楚认识和重视美育和美术课的作用,必须加强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参与和示范,去感染、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素质,提高审美修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真善美;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和绘画原型的教育功能和应有作用,从社会实际、时代要求、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⒉要联系实际,注意效益。

美术课在课堂上进行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无疑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还应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基本功练习。比如,室外写生,即可以讲述许多作画知识,锻炼绘画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又可以在选择美好风景中,体会保护自然生态和清净宜人环境的意义,强化环保意识。又如考察、观评建筑艺术,既可获得结构、形态、格式、风格知识,又可领会建筑造型的智慧。

⒊美术课智育功能的强化,就在于重视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的培育。

评价的教育功能 篇5

1.激励功能

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合理有效运用教育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评价的激励作用是分等鉴定的必然结果,它也包括对后进单位与个人的督促作用。这是因为在被评价对象比较多的情况下,这种不同的等级会使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不自觉的比较。这对被评价对象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被评价对象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恰如其分的评价结果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对于先进的单位和个人来说,评价的结果是对自己过去成绩的肯定与表扬,会对成功的经验起强化作用,使被评价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对于落后者则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如果仍不努力就会被拉得更远。

要发挥这种激励作用,应注意评价指标的制订不可过高或过低,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最适宜的指标应定在大多数被评价对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因此必须将条件评价、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如评价一位原来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差,经努力,取得了较大进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应特别注意三者的结合,既要看到他当前的学习成绩又要看到他初始的学习基础,还要看到他个人主观努力的过程,应予以较高的评价。

只有公平、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发挥教育评价内在固有的激励功能,对评价对象情感的激发,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一般来说,当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需求影响下,主观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时,有可能外显出教育评价内在固有的激励功能。同时,评价要素的内涵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规律,评价过程操作程序技术的科学性,主持评价人员的心理、道德、品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激励功能的发挥。

教育评价功能是教育评价系统潜在的、理想的功效与能力,要对教育产生作用,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外部环境与条件,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教育评价系统的结构决定教育评价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功能也制约和改变着教育评价系统的结构。教育评价功能问题涉及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等。教育评价功能随着教育评价自身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而不断改变。教育评价是为了鉴定、考核,还是为了推动、改进,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为了教育、发展,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评价观。

早期教育评价目的是“为了选拔适用于教育的儿童”,故教育评价偏重于鉴定、选拔功能,可以说评价目的在于筛选适合于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儿童,淘汰一部分或大部分儿童,所以在评价方法上偏重于实施相对评价、总结性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故教育评价强调改进、激励、导向等功能。评价是为了诊断评价对象的需要,为了激励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评价方法上偏重于实施绝对评价、形成性评价。随着教育评价思想的不断发展,教育评价的目的由单一的教育目标测定,发展到教育信息资料搜集和为教育决策服务,进而发展到进行教育价值判断,因而教育评价的功能也不断地扩展。

2.诊断功能

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是指教育评价对教育的成效、矛盾和问题作出判断的功效和能力。科学的教育评价的过程是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测验等手段,搜集被评价者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严格的分析,它能够根据评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分析出或者说出、诊断出教育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同时也能指出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找出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途径和措施的过程。教育评价过程与如同看病就医一样 ,只有经过科学的诊断才能 “对症下药”。教育评价的这一作用使其在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3.监督作用

教育评价的监督作用是指教育评价有对被评价对象起检查、督促的功效和能力。它的检查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评价总是将被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以确定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它的督促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评价总是找出被评价对象与目标的差距,使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督促被评价对象朝着评价目标前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是通过教育评价来实现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宏观管理的。

4.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指教育评价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成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内在规范、影响评价对象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按评价指标设定的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其计划制定和行动方式的价值取向,一般要以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为依据。

教育评价管理功能显示的效度和力度,一般取决于教育评价管理系统及其教育行政性权威的大小。就管理功能之一的调控功能来说,是指依据预定目标而编制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调整或控制的机制。教育评价过程中,对评价对象教育活动逐项全面检测,获得必要信息,掌握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的结果及其需要。动机与行动方式的内在联系,作出目标达成度的判断,进行肯定、表扬、奖励或否定,批评、惩罚,可以强化评价对象的积极倾向,抑制评价对象的消极倾向,对评价对象未来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的价值取向。努力方向或目标定位具有内在的规范、指挥、强制等调整、节制或控制的功效和能力。

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的开展,一般能够自我意识到要达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所设定的目标或要求,必须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或学习活动,以及活动的基本要素,合理组合,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才有可能达到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目标要求。为此,需要对照评价指标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调整、自我节制或自我控制。教育评价调控功能实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要素及其组合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受到评价人员自身素质和评价技术的影响。

5、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影响评价对象的思想、品质、思维的功效和能力。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目标体系,采用他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的。首先,评价目标系统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和价值取向,无论是何种评价都要以此为基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必然受其熏陶和影响。

第二,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动态的形成性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注重即时反馈和调整的过程发展。

第三,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重视他评语自评相结合,注重自我调节的过程发展,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按照评价目标体系,使评价过程成为“学习――对照――调节――改进――完善”的过程,有利于评价对象及时看到成绩,受到激励和鼓舞,找到差距,及时改进和提高,有利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美术教育功能 篇6

关键字:现代美术;美育功能;德育功能;智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79-02

前言:

美术教育作为灵魂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人们的道德素质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特点,对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推进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与社会发展目标效果一致。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价值理念得到了改变与提升,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不再拘泥于表面,而是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去探求其内在的含义属性,有效的避免了功利性质事物的诱惑,达到了现代社会安定发展的要求。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扩展与交流的范畴,教育内容突出了艺术全面性的特点,通过美术教学授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纯粹的艺术美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习惯,发展艺术审美的良好品格,由此可以看出美术与教育想要实现的目标效果保持一致,都是通过学习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价值观,从人们思想的角度出发,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1]。

(二)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一致。

美术教育内容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作为文化交流与个人思维想法表达的主要手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想特色,凸显了不同发展时代的主要特色文明,始终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内涵,并在人类教育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纵观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美术教育与时代进步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受美术学科特点的影响,提高美术学习者技巧能力的同时,引导美术学习者建立了良好的品格,偏离社会发展的功利性,提升了人们自身的素质文化内涵,从最基本的层次入手,激发了人们内在的良好品德素养,继而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

(三)与社会思想进步追求一致。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运用不同的绘画表达技巧,以及或明或暗色彩的辅助填充,表达了作画者内心实际的思想感受,体现了绘画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韵味。美术教育活动对人们内在素质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艺术空间的拓展达到了美术知识内容传递的要求,与此同时受艺术思维的影响,提高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促使学生的品德行为逐渐向社会思想发展方向靠拢,利用美术直观欣赏不可替代的影响优势,帮助学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的追求目标与社会发展思想保持一致[2]。

二、现代美术教育功能的价值分析

(一)从美术教育美育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

美术教育与传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不同,美术教育不是固定文化知识的堆积,而是以现实环境实体事物为基本,依靠人们直观性的观察与分析,从而得出具体评价内容的过程,从根本上充分体现了艺术文化的感性色彩。良好的审美能力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不同程度的审美感受能力,就会将学生置于不同的创作环境,可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传授,与此同时也是灵魂教育的宏观体现,美术教育将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媒介,通过日常教学的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美术学习中丰富的感情色彩,发掘学生自身潜在的感受能力,继而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将实体事物自然的应用到绘画创作中,让人们发现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特征[3]。

(二)从美术教育德育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

个人德育素质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思想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上文的叙述不难发现,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美点,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个人健全人格的养成,对于基础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德育素质教育是有级别性质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道德要求的认知不同,这种思想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得到了广大文人的认同,美术教育以唯心理论为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提倡从作画者的内心出发,鼓励作画者将自己内心的实际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具有给人们灌输必要道德感的功能性作用,是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措施,在灵魂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从美术教育智育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

美术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让学生记住特定事物带来的感受,继而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创作过程中。优秀美术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要求作画者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与此同时还要求作画者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和感知能力。以事物色彩为例进行说明,在普通人眼中,不同的颜色不过是不同事物的特征标识,不会继续探究其内涵的深意,而在绘画者眼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以颜色为线索在原本框架结构上进行深入的探索,不仅能够发现全新的构图世界,还能将自身的想象内容具象化,通过联想的方式感受色彩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4]。

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美术教育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内容,美术教育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范围非常广阔,通过美术教育的应用与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还能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自然感知能力,除此之外美术教育也是提高思维灵敏度的有效手段,能够让学生在大量绘画联系中,形成良好的记忆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任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陈宗花. 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D].河南大学,2003.

[3]毕红艳. 20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思想变迁之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初中美术教育重点及其功能定位 篇7

一、初中美术教育重点

要体现初中美术教育的重点, 首先需要加强教学实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课程安排中, 加大实践比例, 多开展美术参观、欣赏等体验活动。优秀美术作品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 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入。学校可利用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 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实践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对于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增强其灵活性和开放性, 实现人性化教学管理。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 应根据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教学和学习方面的需求进行选择,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相适应。初中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发展空间比较大。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利用、开放和拓展各种教学资源, 在课程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此外, 教师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 多运用开放式的研究学习方法。

最后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可充分发挥教学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能够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此外, 校本课程也为教师个人才华的展现提供了平台, 提高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美术教学中的灵活性和人文性更突出。

二、初中美术教育功能

1.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美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文化行为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国人类文化历史中, 表现时代文化潮流的美术作品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 美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 也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传统人类文化历史,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促进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2.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在心理学中, 智力是在不同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一般能力, 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概括力、创造力, 等等。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除了先天遗传外, 还有后天环境, 学生的智力水平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等能力方面, 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初中美术教育创新

1.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借助现代教学设备, 丰富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生动、形象, 更能吸引学生注意, 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有效节省了教师在课程准备方面所花的时间。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 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初中生的美术学习, 更多的是模仿, 在美术教学中, 可有目的地开展临摹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室外活动, 使学生摆脱课堂限制, 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接触, 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作更优秀的美术作品。

3.改善课堂环境。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其教学意义, 摆正教学心态, 不宜过分关注“升学”这一目的, 把知识点的讲解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而偏离了美术教育的实际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良好的课堂环境, 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创作灵感的激发, 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美术创作的关键, 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可通过安排教学任务, 为学生提供独立创作机会,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美术创作, 发掘学生创作潜能, 突破传统限制,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创作。

浅析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功能 篇8

伴随着近年来高校美术专业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发挥高校美术教育的功能。其实,高校美术教育不仅仅限于专业教育,还包括非专业教育。美术教育从它诞生的那一时刻起,就拥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特性。这也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特点是相契合的。根据教育性质的不同,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美术学生的专业教育,另一类是对普通学生的公共课教育。二者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实用和审美的教育,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所以,现代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两个功能:一是高校美术教育要适应社会、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需求,即达到服务功能;二是高校美术教育要适应由此而产生的新的人才观以及满足每个社会成员个性全面发展的需求,即达到美育的功能。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美术人才,达到服务功能

专业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绘画技法性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某些基本的绘画技法和相应的材料工具。但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时代也对美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的专业美术教育必须要跳出低层次、纯绘画技法的训练,必须要增加现代科技、工艺创作、美术欣赏等内容,从而改变“重画轻理”的传统学艺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去启发、开拓学生的想像和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让学生从过去那种单纯性知识记忆和过分注重专门技术的教育中跳出来,让高校专业美术教育向注重培养人的创意能力与想像能力的方向充分发展。

近年来,高校美术教育的专业倾向日益模糊,从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等等分门别类到划分绘画与设计两大类,高校美术教育已开始摆脱纯艺术的“高精尖”,而趋向相互融合的“大美术”。我们可以看到,纯艺术人才已经饱和,成千上万的美术毕业生不可能都进入纯艺术创作单位工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术教育走错了方向,因为在纯艺术领域人才饱和的同时,其它领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还远远不能被满足,尤其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开发、运用和普及,社会对有新技术含量的实用型美术人才的需求,正呈现出飞速上升的势头。即使是传统的设计领域如平面、环艺等,也因有新技术的渗透而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以往独立的领域,如新闻、摄影、文学、影视等专业与美术的界限在新技术的介入下已经被打破,这些新的以及未知的领域,必定需要美术人才的参与。因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趋势和社会对美术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高校美术教育必须调整过去的教学体系,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高校美术教育正可以在美术材料的利用及加工技术、美术与光电技术、美术与生物技术、美术与机械技术、美术与表演艺术等等这样一些边缘领域开设或参与专业,让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密切地与社会职业相结合。

当然,人才并非都是一次成型,岗位锻炼和接受继续教育往往是许多人成功的经历。我们不可能为所有职业都设立完全对口的专业,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调整优化学科和课程结构,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坚持走高校美术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检验学校发展实效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高校美术教育在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二、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达到美育的功能

前苏联的美学家们曾对美育的潜效应转化为显效应的问题,专门作过考察。他们选取同样两个条件差不多的车间,对其中一个进行环境美化,车间里的通风、色彩、光线都安排得比较好。结果这个车间比另一个不重视这方面工作的车间的生产率提高了10%-30%。这是因为工人在较理想的车间工作,心情舒畅,更能发挥积极性。由此一点我们便可看见美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灿烂与辉煌。未来的20年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伴随着困难与风险,时代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在当代社会,国家和时代都对高校提出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学理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动机。像以往那种封闭在象牙塔中“高、精、尖”地培养固定技术精英的路子注定是走不通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主动融入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潜能,能产生独特思维、创造思维的火花,真正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发展的有生力量,成为创意社会的先行者与催生者。

而在高校普通学生中开展美术教育,就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美术的本质就是人类永恒的创造精神,那么美术教育的本质也应理解为创造精神的教育。人类的创造力量显示了对未知领域不懈的探索、开拓和超越的精神。作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人才的高等院校,应当始终把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以感性思维能力见长的创意人才放在首位,正视人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承认每一独特个体存在的合理性,尊重每一个体的个性化选择和发展的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求异、“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的见地,鼓励学生不断扩展创造性思维视角,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

正如康德所说,“美是沟通道德和知识的桥梁”,也如朱光潜所论,“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实践证明,美育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美能解除压抑,释放郁积,使人在对世界的审美观照中获得眼界的解放和生命的活力,从而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高校美术教育,就是要把人所具有的求知、向善、爱美和健康成长的潜能加以开发,使大学生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并形成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全新的能力结构模式。

摘要:在这种社会经济大潮、文化价值大潮的推动下,中国高校美术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现代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两个功能:一、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美术人才,达到服务功能。高校美术教育必须调整过去的教学体系,在边缘领域开设或参与专业,让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加密切地与社会职业相结合。二、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达到美育的功能。国家和时代都对高校提出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而在高校普通学生中开展美术教育,就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与拓展 篇9

然而儿童美术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往往会碰到一些矛盾性的问题, 如在培养的方向上, 是偏重于儿童的“童趣”呢, 还是注重于基础知识, 技能的培养、训练, 众所周知, 儿童美术由于童年的生活、心理特点, 使其在绘画的表现上有独特的“稚趣”美, 但随着儿童心理年龄的生长, 便会逐渐去对“稚趣”美的兴趣, 再加上“应试教育”产生的功利性影响, 使得人们更注重于技巧、技能的培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无论是偏重于“童趣”还是偏重于技能都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材多元化的要求, 因此, 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上述二个层面, 需要研究其特征, 拓展其潜在的功能。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一) 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

儿童学习绘画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 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 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就是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 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 认识自身的价值, 引导儿童去发现美, 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 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 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由其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实践性, 即集手、眼、脑为一体的学习特点, 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 美术教育涉及到美学、社会学、历史、人文、地理等广泛的教育面, 使得儿童美术教育更适合作为教育创新实践的一个载体, 从而带动教育的整体创新。

(二) 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正如前面所述, 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集手、眼、脑为一体, 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培养, 因而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样的, 全方位的, 明确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功能——包含艺术知识的获得,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功能——通过美术创作和技能练习, 丰富想象力, 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 体验制作和创造的快乐;生活功能——增强精神的涵养, 学会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 控制自己。

以上这些功能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思维和悟性的启迪。

二、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功能及拓展的背景

(一) 时代所需的人材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充满竞争的社会, 竞争的核心, 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因此, “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 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

(二) 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育要发展, 并在素质教育一地中建立好自己的位置, 就需要渗进一些新内容、新涵义, 众所周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在素质教育中将更重视学生智力的启发,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当然, 智力并不仅仅是智商的体现, 它包含了智商、情商等多种元素、智力启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因为清晰的思维逻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能否以此为契机, 利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独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全方位拓展自身的功能, 并使儿童美术教育走在教育创新的前沿。

(三) 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 在强调重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时, 却忽视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 似乎儿童美术教育只与想象、感知、形象思维有关, 而与抽象思维无缘。其实, 尽管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不高, 只能达到简单、浅显的逻辑思维程度, 但它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儿童进行的美术活动的思维, 虽然是直观形象性思维占优势, 但在活动过程中却把实物的特性概括成概念加以表述的, 如造型、构图、色彩等, 感知的是实物, 反映到脑中却是抽象的符号。

并且儿童有一个心理特点, 那就是“喜新厌旧”, 如果老是把画画停留在“稚趣”美上, 就会逐渐失去兴趣, 因此随儿童心理年龄的成长, 儿童的绘画也因逐步脱离“稚趣”, 而失去发展的方向, 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思维的逻辑性为什么重要?

说到逻辑性往往感到高深, 其实逻辑性与思维是一体的, “思维发展心理”学揭示, 逻辑性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主要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规律性关系的反映, 指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 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 这是认识的理性阶段, 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外联系, 产生认识过程的突变, 才能是体会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 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思维逻辑能力的定义

在学习和生活中, 每逢遇到问题, 总会“想一下”, 这种想就是思维。而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 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 就是思维的逻辑力, 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逻辑思维, 其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 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

(二) 如何利用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在美术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可以遵循思维逻辑的表现, 从形式、辩论、数理、感情几个主要方面来尝试。

1.形式逻辑能力的培养

形式逻辑是把握事物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本领的基本规律。就美术来说它的表现形式可分为雕塑, 油画、国画、画、水彩、水粉、书法、篆刻等, 而每一种表现形式又涉及到颜料、笔法、工具、题材等内在因素, 然而, 学生在初学画时, 由于缺乏理解, 往往在概念上显得混乱、模糊。

举例一——色彩知识红色的色相、色性, 在具体分析时, 有的学生把“口红”也作为一种色相, 这时我用树枝分叉的形象来说明红色是主杆, 而粉红、朱红、梅红等是主杆的分枝“口红”就等于树边上的一只“七星瓢虫”, 它可以爬到每一个分枝上, 但不能等同于树枝。

举例二——画欣赏课。在一幅画黑白的欣赏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明白, 这种黑与白的“单调”, 因为绘画主要的表现之一是色彩, 而且我平时也总是强调画面色彩要丰富, 这时就不能用“画就是这样的”来回答, 而用画的来说明, 从而指出黑白也是色彩中风格的一个成份, 从白到黑包含着无穷变化由浅入深的层次, 它们同样可以表现画面所要表达的光与影的交替, 意境的深远, 因此, 黑白也是一种色彩的表现方式, 并在特定的意境中起特别的作用。

2.辩证是逻辑能力的培养

所谓辩证逻辑能力也就是分析、辩别的思维能力。

举例一——水墨画笔法分析课

水墨画是一种对色彩笔法很敏感的画种, 因为水墨画是不能修改的, 一笔定位, 初学画时尽管教师反复强调“笔不能这样拿”, “色彩不要这样涂”, 但由于拿笔基础关系习惯, 这样, 干脆就来一课笔法错对效果分析, 当错误的笔法与对的笔法一同出现在画面上时, 引导学生分析出对与错以及相对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拿出示范画 (有错的) 让学生自己修改、分析, 从而加深了正确笔法的印象。

3.感情逻辑能力的培养

(1) 情感教育不只是情感态度的培养, 还包括情感智慧的培养延伸。例一, 喜爱, 喜爱的前提是玩, 学生通过玩耍引起对某一事物的兴趣, 如写生就是一种方法, 春天公园里花红柳绿, 春光明媚, 带领学生去写生, 体会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美, 奇花异卉, 小桥溪水, 都是具体的形象, 因此学生的感受是生动而又具象的, 这样, 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写生课, 而且直接通过画笔去发现, 捕捉内心对美的感受, 并创造性地艺术性地再现于自己的作品中, 从而加深了对画的兴趣。例二, 淡定, 所谓的淡定其实就是沉着, 冷静的延伸, 如在水墨画物书法课中, 上课前要求学生“静思默想”, 情感态度的培养解决了儿童的行为动力方向问题, 而情感智慧的培养却保证了儿童行为动力的高效能发挥。 (2) 情感智慧教育和其它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与情感智慧教育体验性培养统一儿童的情感素质发展都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 在活动中, 既要有参与活动的动力, 又要有完成活动的任务的心智操作, 二者不可缺一。5分钟, 就是培养学生做事前理性冷静的习惯, 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 不管今天学的是简是难, 都要沉着应对, 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件事, 许多学生在考试时都体验了这种习惯养成的好处。

4.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

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数字, 它是一连串的推理, 识别模式和顺序的能力, 因此它包含数字、比较、计算, 记录等各个方方面面, 例如, 美术课中的课后点评, 我把每个学生的画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等逻辑能力去比较哪幅画画得最好, 并讲出原因及理由, 长期以往, 学生就能很快辨别画的好坏原因及自己的画处在什么位置。

儿童画画房子, 我要求他们对各类房子作一个形式判断, 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 然后给一个大致的数字概念, 比如不能少于多少幢等等, 学生在画完房子后, 让他们归类 (归纳) , 如三角形画了多少, 长方形多少, 圆形多少, 最后要求总数多少, 这样既锻炼了他们形式的辨别能力, 也锻炼了形式的归纳能力及计算能力。

要改变儿童美术教育的传统习惯, 拓展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就应依靠感性的形象思维和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结合, 但现实的重点是要更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这一功能。

未来的社会是属于儿童的, 而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便是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并成为思考的习惯, 从而改变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型、从众型思维方法, 这也是儿童美术教育功能拓展的价值所在。

摘要:当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 在强调重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时, 却忽视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 似乎儿童美术教育只与想象、感知、形象思维有关, 而与抽象思维无缘。其实, 尽管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不高, 只能达到简单、浅显的逻辑思维程度, 但它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育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美术教育功能 篇10

一、转变重技“术”轻审“美”的教学观

美术包括“美”和“术”,“美”与“术”是同一概念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互为联系的统一体,但又可分离相对独立。“术”指的是技巧、技法等,属于技能性的东西:而“美”属于意识、情感、趣味等审美观念范畴,它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素养。

而在当前的美术教育当中,有许多教师存在着偏于技能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倾向,而忽略美术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培养。表现在:①教学方法缺乏启发学生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着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缺少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②目前中学开辟的第二课堂的美术小组,实质上是报考美术专业的高考补习班,学校领导人也以有多少学生通过考试和参加美展获奖来评估教师的成绩,客观上造成美术教育的工作重点只在兴趣小组上下工夫。这种教学只能使小部分学生受益,同时也倾向于技能的训练,背离了普通美术教育的本质。这些情况都是一种重“术”轻“美”甚至有“术”无“美”的教学状态,这是当今美术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美”与“术”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必须和谐地统一、结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美”与“术”在教学中不可分离,两者应是同时兼施,“美”、“术”相济,寓“美”于“术”,以“美”导“术”,在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给予“艺术的享受”,使他们“眼明、脑灵、手巧、心美”。

二、全方位调动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

美育的教育功能是多元的,表现在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意志及益智健体等方面。因此实施美育的教育功能时,应全方位调动和发挥美术教育功能。

(1)“以美陶情”。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有其特定美的形态、材料和思想感情。在教学中特别强化在指导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这方面的引导,使学生不但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应有感应事物的心灵,升华到有审美能力的高情操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异化的机械感受力的低情操的人。如在欣赏美术教材中的《阿芙罗蒂特》时,面对着裸体形象,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与低级、庸俗形象进行区别:“阿芙罗蒂特”这一形象线条优美、造型丰盈有力,强调了女性美、材质美,关键一点就是动态表情自然、优美;而低级庸俗形象的动态表情是很生硬、做作,带有轻佻性的,从中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抵制腐朽、庸俗和低级趣味的文艺侵蚀。同时再引导学生通过该形象对“残缺美”进行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2)“以美辅德”。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或思想道理。在指导欣赏时,除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外,还要注重欣赏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例如,通过山水画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风格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喜爱。平常带学生外出风景写生,使学生在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领略家乡优美自然风光,并在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过程中,激发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又如宣传画——《珍惜我们的世界》,在指导学生了解其属于绘画哪一分类标准时,把它的主题思想延伸开。如设问:除了画中所反映的工业废气污染外,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哪些危害?通过这些延伸的问题,加深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只要我们尽量挖掘美术信号器的思想内涵,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以美启智”。科学家们发现,艺术学习有利于开发智力和发展创造才能。尤其是美术的学习与训练,在开发人类大脑的右脑潜能方面功效显著,同时促进左脑语言和逻辑等功能的提高。比如:①身体运动智力。每幅作品的创作,都要求画者眼、脑、手并用,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通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即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即准确的表现力;同时提高了大脑的分析、思考、想象能力及眼、脑、手的多种器官协调能力。②空间能力。美术也称空间艺术。在绘画和欣赏中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如绘画中“透视原理和现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尤其是西方写实画的空间表现,提高其空间能力。“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作品,采用了多点透视的画法,从多个视点的角度来描绘一个物件,产生了“变形”的艺术效果,这就使三度空间的立体性更加鲜明,表现的视野更加开阔。指导学生对此类作品的欣赏,也能很好地提高其空间能力。③言语能力。美术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世界通用语言,通过欣赏、创造就能更加丰富这一言语能力。④人际社交智力。艺术渊源于生活,学习美术,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与人们交往,多到社会中去,到农村去,体验生活,挖取素材,从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正确教育引导,“以美启智”就能得到很大的收益。

(4)“以美健体”。在欣赏教学中,选择一些展现人的强健体魄的绘画或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对体态美进行欣赏,使学生对美的形体产生赞叹和羡慕之情,从而加强了锻炼身体的决心,并付诸行动,增强了身体素质。

上一篇: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方法下一篇:《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