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控系统分析

2024-06-18

网络数控系统分析(精选十篇)

网络数控系统分析 篇1

控制网络系统是由控制网络结合相应控制策略和方法所形成的分布法所形成的分布式网络化控制系统, 也称网络化控制系统。狭义的控制网络系统是指在局部区域内现场的检测、控制、操作设备以及通信线路的集合, 用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使该区域内不同地点的设备和用户实现资源共享和协调操作。广义控制网络系统既包括狭义的网络控制系统, 同时还包括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甚至Interent实现的对全工厂、车间生产线直至现场设备的监控调度, 管理优化等。其特点基本为分布式的网络体系结构, 全数字化通讯, 模块化的功能设计, 节点间较强的耦合性, 网络通讯的强实时性, 低成本和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网络的局域性, 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易重构性。其优点的大概六个方面, 首先控制网络系统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其次增强了系统信息集成能力, 有利于不同网络的互连集成;再者便于安装和维护;然后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成本;再者可以作为实现各种复杂分布式或优化控制算法的应用平台;最后对于系统开发者和用户而言, 它都打破了技术垄断。

二、控制网络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法分析

控制网络系统从整体上体现为一类复杂的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性价比、扩展性以及维护性等因素。这便意味着控制网络系统的整体设计过程必须依据严格的工程化方法进行, 以降低系统实施中的技术风险。针对目前控制网络系统设计与建模中没有一种成熟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模式的现实情况, 所以基于QOS性能分析和UML形式化建模的控制网络系统整体设计方法, 该方法是对于控制网络系统整体设计和建模过程的一种有益探索与尝试。首先该方法是有三个子模型构成, 分别是控制子模型、网络子模型和结构实体子模型。控制和网络子模型是较高层次的、抽象化的功能模型, 它们分别描述了控制网络系统在控制与网络上的功能和服务特征。结构实体子模型可以形式化的直接刻画控制网络系统内在结构、连接和具体实现形式。控制功能与网络服务特性通过实体对象的不同属性和方法而体现, 进而由相应软硬件具体实现。其次, 该方法有机的将控制网络系统的性能分析同系统整体设计结合起来, 分阶段完成了控制算法、网络服务品质和系统结构的设计和开发。该设计方法对于进行控制网络系统等大型复杂工程的设计与开发, 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

三、控制网络系统中的网络互连分析

3.1不同专用协议控制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连

尽管开放式系统是控制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 然而很多采用专用协议的控制网络系统仍在现实工程中广泛应用, 如各种传统的DCS系统等。对于受控对象范围有限、系统开放性和扩展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合, 这类控制系统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对于这类网络互连网关实现了不同协议间数据帧格式的转换和传递;同时还可以按照一定寻址策略完成不同数据帧的路由选择。目前在控制网络系统中, 因为部分协议可能没有网络层结构, 所以在应用层转换更为常见。

3.2统一开放式协议控制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连

相对而言系统采用相同开放式协议不需通过协议转换, 能够仅通过网桥和路由器就完成彼此网段之间的互联通讯, 实现了在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帧存储转发;路由器则是在网络层转发数据。遵循同一种开放式总线或工业以太网协议的控制网络系统互连与扩展结构。

3.3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不同协议控制网络系统的互连

当网络规模很大、数据通讯量较多时, 信息的完整性和实时性就会受到网关或路由器内存容量、处理器运算能力等因素限制, 这时若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不同控制网络系统的互连和集成, 高传输速率和高性能网络设备可以一定程度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实时性, 同时还可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

结束语: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算时间内控制网络系统将面临总线与传统网络系统共存的局面。在控制网络系统设计时, 考虑如何实现系统中异构网段互连和集成是很现实的问题。只有不断的进行控制网络系统设计与网络互连分析, 才能不断创新, 才能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 才能真正意义上取得时代性, 前瞻性的成就。网络创新才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阳宪惠.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顾洪军.工业企业网与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外挂网络验证系统需求分析 篇2

形势分析:

当前,外挂制作变得越来越“平民化”,很多程序新手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外挂由此不再显得陌生和神秘。在这些制作外挂的人当中,有些是为了研究技术,有些是为了好奇,有些是为了自己玩游戏不那么累,有些是因为应朋友的要求而制作,另外还有一些就是专门以营利为目的,这些人水平有高有低,做出的外挂有好有坏。当他们的外挂制作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成熟时,也就会想把自己的外挂进行推广。当然,这种推广不一定就是营利性质的,对于大部写程序的人来说,大家能使用自己写的程序是人生一大快乐,能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

由此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辛苦写的外挂如何能不被他人滥用或盗用?很多人会想到,做一个网络验证系统!对,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个写出外挂的人,都能写出网络验证系统。因为外挂技术与网络系统技术并没有太多的相似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能有一个通用的网络验证系统,那该多好啊。诚然,当前网络上有一些免费的或者破解的网络验证系统,但其实用性、易用性不足,用户要往其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影响原本的外挂开发进度。外挂制作者迫切需要一个简单实用的网络验证系统,以满足外挂网络验证的需求。

系统分析:

本网络验证系统,应当立足于外挂制作者的角度,全力构建一个简单快捷、方便实用的网络验证平台,要做到自动化程度高,同时追求安全高效,部署方便,使用方便。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本系统的通用性与易用性,充分发挥易维护性与拓展性,一劳永逸的解决外挂制作者对网络验证的烦恼。

技术分析:

本网络验证系统只是一个小型的系统,不需要很多的资源,因此,研究后认为,使用跨平台的JAVA技术可以快速实现该系统的功能,并且JAVA的相关工具及资源全部为免费资源,用户使用时没有后顾之忧。基于J2EE的JAVA系统,使用当前最新的SSH2框架,配合免费的MySQL数据库,以及免费的应用服务器Tomcat 5.5,组成本系统的主要技术成分及配备工具。

市场环境:

本网络验证系统基于面向外挂制作者这一受众,即决定了本系统的设计初衷:免费使用,有偿技术支持。对于愿意对本系统提供资金支持的用户,本系统开发员在此先谢过,相信有了大家的支持,本系统一定会更好更完美!

系统架构:

本系统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用户在线注册。

2.用户信息查看。

3.管理员对用户帐号的管理。

4.管理员给用户帐号冲值。(可选)

5.可多游戏共用

网络系统安全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网络系统;安全;分析;对策

一、前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一种逐渐加快的趋势,在我国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展。但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方面还存在一些风险与隐患,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也更加的复杂化;网络自身具备脆弱性特征,而且在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网络系统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病毒感染、数据丢失、病毒扩散、非法入侵以及系统崩溃现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必须重视网络系统安全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对策,提高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避免网络系统安全受到威胁。如何有效的解决网络系统安全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网络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事项。

二、网络系统安全的概述

网络系统安全,实质上就是指软件、硬件以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得到保护,不会受到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损坏、流失以及更改,确保网络系统能够平稳、安全的运行,网络服务不会出现停滞现象。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网络自身存在的脆弱性,计算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还有人们在运用网络系统时忽略了安全保护等一系列因素,使网络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网络系统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1、非法入侵 一些人员通过非法手段对网络系统进行入侵,对网络系统中存在的信息数据进行盗窃,破坏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干扰网络服务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破坏与篡改网络系统的使用信息,导致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丢失,甚至出现系统崩溃现象,严重影响用户在网络系统上的正常使用,主要包括身份供给、假冒用户、非法用户利用不正当手段进入到网络系统中,进行一系列违法的操作行为。

2、物理环境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综合性强,所处的物理环境容易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网络系统工作环境、附属设备、物理条件、传输线路以及计算机硬件容易受到意外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客观环境包括冲击、温度、振动、污染以及温度等。网络信噪比会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而处于下降的状态,网络系统运用中也经常出现误码率增加状况,严重的威胁了网络系统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

3、信息数据丢失 网络系统在对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储存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非法入侵的破坏,导致网络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出现丢失、修改、窃取以及伪造现象。网络系统中的存储介质具有复制简单、信息数据存储量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数据泄露的风险,还有一些计算机网络系统在构建完毕之后,没有重视信息数据的保护,缺乏合理的信息数据保护措施,一旦网络系统中的存储介质出现问题,信息数据很容易出现丢失、损坏的现象。

4、恶意代码 计算机网络中的恶意代码,主要包括木马程序、计算机病毒等,这些恶意代码通过网络、存储介质以及电子邮件等一系列途径在网络系统中进行传播、扩散,还有一些恶意代码隐藏在网络系统中的软件包内,一旦发作之后会对网络系统信息数据进行破坏、修改、删除,造成网络系统运行效率下降或者是网络系统出现崩溃现象,甚至导致计算机硬盘以及主板等组成部件出现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网络安全问题都是由木马程序以及计算机病毒造成的。

四、网络系统安全的对策

通过对网络系统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应当在网络系统设计阶段中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制定合理的对策,即管理与计算;构建一个多个安全组件综合在一起的保护系统,确保网络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

1、防火墙的设置 防火墙,实质上就是负责内外隔离、访问控制的一个安全设备,它在地层包中的过滤,对于IP伪装、端口控制、碎片攻击以及超大ICMP包等方面的应对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的阻止外界因素对网络系统内部中的信息数据资源进行非法访问,还能够有效的控制网络系统内部对网络系统外部中的特殊站点进行访问。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要根据网络系统的实际情况对防火墙进行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防火墙在网络系统中的作用,在防火墙配置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少开端口,对加密的HTTP协议以及经过严格过滤的WEB程序进行使用。

2、加密数据 网络系统在运行中,在对信息数据进行存储与传输的过程中应当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操作,确保信息数据的保密性;通过置换方法与变换方法将需要保护的信息数据转化成相应的密文,然后对信息数据进行传输或者储存,即使信息数据在传输或者是储存时被非法截取,也可以确保信息数据不被非法截取人员认知与利用,充分的保护信息数据。

3、物理安全对策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机房,为了确保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所以要使用相关的物理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在机房内部中安装监控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空调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火宅自动报警系统等设施,建造一个安全合理的电磁兼容环境,将防电磁辐射装置安装在所有含有机密信息数据的设备上,还应当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避免破坏、偷盗现象的出现。

4、安全防护软件 网络系统的运行处于一个实时、动态的状态,木马程序与电脑病毒等一些恶意因素随时都威胁着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由于这些木马程序与电脑病毒的传播、扩散、存储的方式都不相同,而且传播的途径有很多种,应当在网络系统中使用企业级防护软件,定期对网络系统中的防护软件进行升级,修补网络系统中出现的漏洞,同时对于一些来历不明的软件、邮件以及程序不要随意的执行或者是打开。

5、安全漏洞检测 安全漏洞检测技术,能够自动对本地主机或者远程主机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检测,能够在非法入侵者发现网络系统安全漏洞之前,预先让网络管理人员找到相关的安全漏洞并且对其进行及时的修复。安全漏洞检测软件主要有网络漏洞检测、主机漏洞检测以及数据库安全漏洞检测器,各种类型的安全漏洞检测器都要重视安全资料库状态的更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检测出网络系统中存在安全漏洞。

6、网络管理 在采取技术手段对网络系统安全进行防护的时候,还要充分重视网络管理工作,应当制定出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对相关的应急措施进行合理设置,加强每一个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控制用户访问权限,根据网络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安全策略进行规划,这样能够有效的保障网络安全的平稳、安全运行。

五、结语

网络系统在我国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对网络系统的应用,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重视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保障,确保网络系统平稳、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黄中伟.浅析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J].网络技术,2010(17).

[2]马丽芳,赵远东.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2011(04).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功能研究 篇4

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络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基本功能

在我国,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一般是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其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及时掌控所辖范围内网站上的信息情况(包括论坛、博客、网站等),防止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而诱发群体事件,维持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服务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应该具备以下七大基本功能。

网站的设置功能:舆情分析系统所配置的来源网站主要包括国内知名的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博客、所关注的境外网站以及辖区内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

Web页面浏览的功能:网站的设置是为了方便采集信息的管理,也方便用户在Web页面上的浏览。

指定网站的搜索功能:主管部门所关注的信息类似百度贴吧的网络社区,以及辖区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如各级论坛、各政府网站等;这部分的需求是通过配置指定网站的方法来实现的,指定网站配置采集可以做到信息的准确性。

全网搜索的功能:收集国内各个知名门户网站对该区域的报道和论坛中一些敏感的话题。由于全网搜索的准确性难免有所下降,应该可以通过配置关键字过滤来采集数据,保证采集回来的信息是用户所需要的。

主题事件的跟踪功能:主要通过主题词来监控一些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如突发事件、重大事件。

敏感词自动检测功能:基于敏感词典信息过滤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各种有害文字信息,以摆脱有害信息的侵扰,进一步监测各种严重政治性错误、淫秽色情、凶杀暴力、赌博迷信、非法、负面报道等内容的发生,可对各类有害信息及时有效地发起预警,并严防此类严重错误见诸报端。

短信提示功能:其主要作用是服务于领导。通过正常的配置,将采集的信息及时用短信的形式发给领导,使领导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某些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的情况。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

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对以上基本功能进行软件工程学的分析后,可以发现以上七大基本功能的具体实现涉及舆情分析引擎、自动信息采集、数据清理、代理服务四大部分。其中,核心部分是舆情分析引擎。

舆情分析引擎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至少应当具备八个模块进行功能分解。

识别模块: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可以根据新闻出处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一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倾向性分析模块: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

主题跟踪模块:分析新发表文章、帖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

自动摘要模块: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要。

趋势分析模块: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人们所关注的程度。

突发事件分析模块: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

报警系统模块: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

统计报告模块: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这些技术一向是国内外信息工作者关注的领域。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其他功能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舆情分析引擎部分是其核心功能,而自动信息采集、数据清理、代理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与舆情分析引擎作为整体进行信息处理,实现舆情有效分析。

自动信息采集部分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络中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目前,一些搜索引擎使用这项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网页进行检索。舆情监控系统应能根据用户信息需求,设定主题目标,使用人工参与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的方法完成信息收集任务。

数据清理功能部分主要完成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对于新闻评论,需要滤除无关信息,保存新闻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BBS,需要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条件允许时,可直接针对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代理服务部分主要是指使用者根据需要选择服务功能要求,每个月只需要支出很少的费用,获得一个使用期限的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登录使用系统平台,使用过程类似网页形式的电子邮件;或者完全将监控任务委托给系统,然后根据代理服务协议,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舆情监控服务,所获得的各类反馈信息,采用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汇报给使用者,支持个性化的报表定制。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相关技术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是系统的核心应用技术,该技术是一组管理、提炼、应用、共享所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信息资源的方法,主要包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信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相关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自动分词技术和自动关键词与自动摘要技术。自动分词技术是中文信息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以词典和规则为基础,综合利用了基于概率分析的语言模型方法,使分词的准确性达到一定的信度,并可根据不同的应用进行适合特定要求的分词。自动关键词与自动摘要技术:在篇章语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词频、词性、位置信息,实现准确的自动关键词与自动摘要。

信息检索技术主要包括全文检索技术和图片内容检索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即全文引擎将传统的全文检索技术与最新的Web搜索技术相结合,同时融合了多种相关技术,具有丰富的检索手段以及同义词等智能检索方式。图片内容检索技术,即图片检索不仅提供基于图片描述的检索,还提供对图片内容的检索,以及结合描述与内容的综合检索。

结语

网络舆情分析是有效掌控网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涉及多媒体数据共享、互联网搜索、统计分析、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和技术,是一个复杂而新颖的应用领域。尤其是随着语义网络技术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必将使其舆情系统分析的结果更准确、更科学。

参考文献

[1].许鑫、章成志:《互联网舆情分析及应用研究》,《情报科学》,2008(8)。

[2].郝爱峰:《网页结构化信息抽取技术方法研究》,《山西电子技术》,2008(4)。

[3].吴兴业、班成英:《互联网舆情分析预警初探》,《信息网络安全》,2008(6)。

[4].班成英:《统计挖掘技术与舆情分析预警》,《数据》,2008(6)。

[5].林业锐:《数据挖掘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华南金融电脑》,2008(6)。

[6].戴媛、程学旗:《面向网络舆情分析的实用关键技术概述》,《信息网络安全》,2008(6)。

[7].钱爱兵:《基于主题的网络舆情分析模型及其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

网络数控系统分析 篇5

【中文摘要】本文对具有不确定性时延的网络进行建模分析,首先简述了网络控制系统典型结构及基本问题,分析了具有不确定性网络时延的组成与产生机理,及其对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基于采样周期不同将具有不确定性的网络时延分为短时延网络和长时延网络系统,通过对线性时不变广义被控对象进行离散化,建立两种时延下的离散模型。最后对具有不确定性网络时延和丢包的网络稳定性的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建模,通过鲁棒控制和最优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控制律,使得具有不确定性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英文摘要】To model the uncertainty delay of the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ets forth the typical structure and basic problems of network control system.The element and the causes of the uncertainty network delay is analyzed and its effects is estimated.Based on the sample period, the network time dela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short delay network and the long time delay network system.For constant linear object, the discrete model under two kinds of delay is created.Finally the author deeply researches the stability of uncertainty delay network and packet loss in the network.Through the robust control and optimal control method,the control rule is designed 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 result shows that network control system with uncertainty delay has a good stability.【关键词】网络控制系统 不确定性时延 建模 稳定性 【英文关键词】Network control system Uncertainty delay Modeling Stability 【目录】不确定性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与建模研究5-6Abstract6

第1章 绪论9-15

摘要

1.1 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9-1010-12

1.2 网络控制系统发展及基本问题

10-11

1.2.2 网络1.2.1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控制系统中的基本问题11-1212-1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具有不确定性

2.1 网1.4 本文主要工作14-15网络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分析和建模理论基础15-24络控制系统时延的产生与解决措施15-20统时延的组成15-1818-20

2.1.1 网络控制系

2.1.2 网络控制系统时延的解决方案

2.3 2.2 Lyapunov 意义下的稳定性定义20-21不确定性网络时延概念与分类21-24延的概念21-22

2.3.1 不确定性网络时

2.3.2 不确定性网络时延分类22-24

3.1 具第3章 短时延特性的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与分析24-34有短时延特性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理论24-29短时延控制器采用时间驱动的模型24-26控制器采用事件驱动的模型26-29

3.1.1 基于

3.1.2 基于短时延

3.2 短时延不确定性网络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解与整定30-34析34-4334-3834-3636-3838-41

29-303.3 基于短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的求

第4章 长时延特性的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与分4.1 具有长时延特性的网络控制系统建模理论4.1.1 基于长时延控制器采用时间驱动的模型4.1.2 基于长时延控制器采用事件驱动的模型4.2 长时延不确定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与设计4.2.1 问题重现和模型建立

38-40

4.2.2 长时延网络控制器的设计与求解40-4141-4343-4943-4444-45结果47-4950-5353-5456-65

4.3 仿真结果第5章 不确定性时延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5.1 具有丢包和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建模基础5.2 基于丢包和时延网络控制系统分析与建模5.3 网络控制系统指数稳定性45-47

第6章 结论与展望49-50

5.4 仿真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致谢

54-55

作者简介

55-56

网络资源导航系统的调查分析 篇6

[关键词]学科导航 网络资源 建筑学

1概述

1.1 概念界定

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是以学科分类系统为基础,以提供重要学术网站和免费学术资源为目的的集中服务的全球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1]。

建筑学作为国家89个一级学科之一,其下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2]。目前,可利用的建筑学网络资源导航库(以下简称导航库)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建筑学”[3],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的“方略知识管理系统——土木建筑工程”等[4],另外,大连数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曾建有“数图之家——全球电子信息资源门户”。此外,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图书馆也建有导航库。

1.2 调查范围

据统计,全国共有144所高校设有建筑学本科专业,具有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有21所,具有建筑学“博士一级”授权单位的高校8所,具有“博士点”授权单位的高校6所[5-7]。本文以具有建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暨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22所高校图书馆,以及全国13所建筑院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8],以2010年8月底为检索时限,根据其所使用不同导航库之间,在界面布局设计、资源组织体系、资源类型选择、资源收录数量以及检索功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探求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3 分析意义

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存在大量有价值的无序文献。面对如此海量的网络文献及庞大的读者群,现有导航系统的利用不尽人意。以“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为例,在CALIS导航库开通数年,其收录资源量达160 514条时,共有145 437条数据从未被访问过,占其总数据量的90.6﹪;在11个大学科门类中,有8大学科的0次访问量超过90﹪,只有130条记录有超过10次的访问量[9]。为此,探求各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之间的差异,重新整合并不断完善其导航平台,具有相当之现实意义。

2调查

2.1 建筑学导航库引用调查

从上述35所高校图书馆引用导航库来看,除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的“学科导航”页面无法显示外,链接“CALIS导航库”的有25所,占其总数的74﹪;链接“方略系统”的有11所,为33﹪;链接“数图之家”的有1所(该库无法显示网页),为3﹪;建有自主开发的建筑学导航库并实际运行的有8所,为24﹪;其中拥有两个学科导航库的有15所,占其总数的44﹪。此外,北京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及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图书馆没有链接学科导航库(见表1)。

2.2 建筑学导航库自建调查

从自建建筑学导航库来看,东南大学一度为“CALIS工程技术类重点学科导航库——建筑学与工程”的参建者[10],天津大学现为“CALIS重点学科导航库子项目——建筑学”重点资助对象[11],武汉大学也曾作为“CALIS华中地区学科导航——土木建筑工程”的参建者[12],厦门大学自建的“建筑学导航库”所编制的“资源类型表”,曾作为“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中的《CALIS网络资源类型设定表》的依据[13]。此外,同济大学的“重点学科导航——城市规划与设计”,仅列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姓名;其“建筑信息门户”与青岛理工大学的“建筑土木工程”一样,实际上是一个集建筑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于一体的多学科导航库。

3分析

3.1 导航界面入口路径分析

学科导航库在我国高校中的利用,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因此,学科导航库在图书馆主页中的界面布局及其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利用率的大小。据对上述可以登陆网页的31所高校图书馆中的47个导航库的调查统计,在图书馆主页中经一次点击即进入导航库界面的仅有8个,所占比例为17﹪;经二次点击便能进入导航库界面的有15个,其比例为32﹪;经三次点击才能进入导航库界面的有16个,其比例为34﹪;而最多者,则需要点击7次方能进入导航库检索界面(见表2)。

此外,在18所链接有两个导航库的图书馆中,经同一个一级类目分别进入不同导航库检索界面的有7所,其比重为39﹪;经不同类目分别进入检索界面的则占61﹪。多途径并多次点击才能登陆导航库检索界面,不仅占用有限的馆藏主页界面资源,同时也耗费了检索时间。

3.2 导航库名称分析

导航库名称,不仅指其检索界面,还包括其在不同类目级别的名称。学科导航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如果是由馆员为之提供检索服务,其名称是否需要规范,则有待商榷;但如果是由师生自己动手检索,其结果很难预料。因为导航库检索界面路径不仅“幽深”,其各级类目名称,并未完全反映实质性的内容,甚至根本无法依据一级类目的名称,来判断导航库是否由此进入。普通读者是不太可能知道何谓“CALIS”及有关术语的真正涵义。因此,名称的不规范,不仅有可能误导读者,还有可能造成资源遴选的混乱,进而影响使用效果。

3.3 资源组织体系分析

目前,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主要采用学科分类方式和数据库资源类型方式对学科的网络资源进行组织。

“CALIS导航库,是以教育部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体系,作为构建导航库分类体系的依据”[14],其中建筑学一级学科下提供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3个二级学科类目。

方略知识管理系统4.0则是以国家技术监督局编制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为分类基础,其一级学科土木建筑工程下设有三级学科,其中建筑学的学科内容分别包含在15个二级学科中,如建筑史、土木建筑工程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等[15]。

其他自建的建筑学导航库则以《CALIS网络资源类型设定表》,亦即厦门大学所编制的“类型表”所设定的资源类型或部分资源类型为一级类目。

3.4 资源类型分析

“CALIS导航库”资源类型分为一、二级类型。一级有:参考资源、全文资源、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黄页资源、交互资源、事件、其他。二级资源类型有29种[16]。

“方略”资源类型则以知识要闻、国际动态、人物、学术站点、研招资料、会议中心、学术指南、必读书目、知识库、博客等为一级类型[17]。

其他自建的建筑学导航库则部分地以上述两导航库的资源类型为其一级类目,其中,同济大学与厦门大学的类目较为齐全。

3.5 收录数量分析

据检索统计,“CALIS导航库——建筑学”收录国内建筑学“专家学者”共计27人,“方略系统——土木建筑工程”为120余人,天津大学收录5人,同济大学收录17人,武汉大学收录29人,厦门大学收录《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土木建筑卷)》所提供的24人,福建工程学院收录36人。

3.6 检索功能分析

CALIS导航库提供学科分类检索等检索路径,其中建筑学以其3个二级学科(其中缺“建筑技术科学”)为菜单浏览,并以其二级资源类型及资源相关的字段交互为检索项;方略系统则分别以“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中的三级学科为菜单浏览、并辅之以其一级资源类型以及与资源相关的字段为检索项,诸如题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其他自建库除武汉大学辅以“关键字”检索项之外,均为菜单浏览。

以用户的角度为基点考虑,菜单式浏览或许更利于使用,但如果资源数量较多则反而使用不便。由此可见,CALIS导航库与方略系统的检索方式,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检索平台,但二者均有不足之处。前者的学科层次划分不仅不及后者,同时其与资源相关的字段检索项也不及后者全面;而后者的学科分类,是建筑学与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集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适合于工程技术领域。

3.7 更新周期分析

学科导航库以收录网上优秀资源为目标,网络资源的动态多变决定了导航库必须及时更新维护才能生存。但上述导航库除方略系统为商业运行机制之外,其他的自建成投入运行后,多年难有更新,唯有同济大学在一年内有数次更新。

3.8 利用统计分析

如前所述,“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总的利用率相当低,以其建筑学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为例,截至2010年8月底,其所收录的382条著录信息中,最大访问量仅为14次,其余大多数为零;从其他自建的建筑学导航库来看,情况基本一致,如苏州科技学院的总点击量为1 307次,福建工程学院则为5 770次。

4 结语

上述导航库从总体布局到界面设计,从资源收录数量到检索功能,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同缺陷,其结果必然导致利用率不高,以至造成人力及财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筑学网络资源导航系统有待完善。

首先,导航系统在图书馆主页的位置、路径及其名称,必须简单、明了。读者登陆图书馆主页,应能根据反映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的一级类目名称,通过下拉窗口的设计方式,直接进入导航库的检索界面。

其次,资源组织体系,应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所颁布的学科分类体系中的二级学科组织资源;同时以CALIS的网络资源类型设置检索条件。

同时,网络资源的收录数量,应有相应的收录标准。以建筑学人物为例,目前我国建筑学学科的两院院士有20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有78人,长江学者有4人[18-22],建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则数以百计,获建筑学博士学位的学者逾千人,其他具有各种名号的建筑学人物更是数不胜数。由此可见,收录数量较少,缺乏一定的收录依据,是各导航库的普遍现象。对于海量的网络资源,各导航库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但是没有一定数量的资源作为基础,其质量是难以保障的。

此外,导航库在定期更新的前提下,应具备统计功能,惟此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不断完善。只有不断充实、完善、更新导航库资源,其生存才有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建筑学网络资源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应根据建筑学学科属性,以特定的读者利用角度为依据,组建一个既具有建筑学学科背景、又具备图书情报知识的学术团队,尽可能地让建筑学学者、读者与馆员一起参与导航系统的建设,闭门造车只能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CALIS重点学科导航库子项目介绍.[2010-09-01].http://www.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3&class=6.

[2] 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国高等教育,1998(2):46-48.

[3] 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2010-09-01].http://navigation.calis.edu.cn/cm/main.jsp.

[4] 方略知识学科系统介绍.[2010-09-01].http://www.firstlight.cn/jieshao.html.

[5] 孙田,戴春,郭红霞.中国建筑教育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时代建筑,2007(3):1-10.

[6] 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2010-09-01].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sy/glmd/259613.shtml.

[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学位授予单位名册(2006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全国建筑院校情报网成员单位.[2010-09-01].http:∥www.lib.tongji.edu.cn/JZQBW/jzqb-index.htm.

[9] 夏翠军.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的使用情况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5):75-78.

[10] CALIS工程技术类重点学科导航库.[2010-09-01].http://www.calis.edu.cn/chinese/xueke1.htm.

[11] “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参建单位名单.[2010-09-01].http://www.lib.xjtu.edu.cn/lib75/daohangku/lib_list.htm.

[12] CALIS华中地区中心门户学科导航.[2010-09-01].http://202.114.65.58/portal/portal/media-type/html/group/whuguest/page/area.

[13] CALIS网络资源类型设定表.[2010-09-01].http://www.lib.xjtu.edu.cn/lib75/daohangku/zhlgz.pdf.

[14] 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FAQ.[2010-09-01].http://navigation.calis.edu.cn/cm/faq.jsp.

[15] 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24-25.

[16] 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资源类型表.[2010-09-01].http://www.lib.xjtu.edu.cn/lib75/daohangku/zylx.htm.

[17] 方略知识管理系统介绍.[2010-09-01].http://www.firstlight.cn/jieshao.html.

[18]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2010-09-01].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qtysmd/.

[19]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2010-09-01].http://www.cae.cn/cn/ysxx/qtysmd/.

[20] 历届勘察设计大师名单.[2010-09-01].http://bbs3.zhulong.com/forum/detail6443384_1.html.

[21] 长江学者名单.[2010-09-01].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wsytjxx/265626.shtml.

[22] 2009年度长江学者名单.[2010-09-0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2/info1263972869130222.htm.

[作者简介]刘征鹏,男,1960年生,馆员,发表论文20余篇。

物流网络办公系统分析 篇7

经济可行性:由于本系统的操作非常简单, 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完成许多工作 (例如处理各类文件、发布通知等) , 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运营成本的目的。考虑到市场推广的前景, 本系统的价格定位并不算高, 由此可见, 其在经济性上是可行上。

2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本系统需要的技术性要求非常容易达到, 只需WINDOWS操作系统, 以及开发工具软件ACCESS和ASP、Photo shop等网页制作工具, 这些基本的配置需求普通计算机就可以满足;另一方面, 考虑到员工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的差异, 本系统进行了操作设计的优化, 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具备了技术可行性的条件。

3社会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当今的时代, 是速度与效益并存的时代, 而本系统的研发正好符合了当今高速、高效的时代特征。本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通过强大的数据库的支持, 它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准确和及时, 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网络办公系统实施的基本条件:

本系统支持多种访问形式, 主要包括内部网络访问、外网访问及内外网同时访问。本系统自身采用完全B/S架构设计, 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就能通过IE浏览器直接对该系统进行访问。不同的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随意部署。该系统的运行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服务器的硬件支持;二、畅通的宽带网络。所以, 我们不主张使用虚拟主机部署该系统。如果单位有服务器的话可以直接在服务器中部署, 只需要在IIS中建议一个站点, 使用其中一个端口即可。所以用高级PC机就能使用本系统。

日常维护方面:按照日常网络维护流程的总体要求, 每天要分时段地对单位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要求做到对服务器出现的故障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保证各类设备运行正常。同时, 在不影响各类邮件正常使用的大前提下, 每周三晚间定期对该邮件服务器进行备份, 避免邮件模块故障的出现,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错误带来的损失。同时, 公司信息中心要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认真负责, 对单位及各部门计算机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要求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务必保证单位日常工作的稳定、有序。

ACCESS数据库无法更新问题:

一般在Winxp与windows 2003 server下, 文件目录的只读属性会影响网络办公系统写数据库操作, 即使用户已经去掉其只读属性, 但是之后只读又失效, 导致许多网络办公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事实上, 系统目录读写权限才是影响其运行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读属性能否去掉并不重要, 只需要把相应目录赋予读写权限即可。

在通常情况下, Web应用程序只读属性并不影响Web系统运行。在需要写入、更新数据库时, Web程序操作数据库因权限不够会提示"操作必须使用一个可更新的查询。"这种情况可能会在NTFS分区环境下出现, FTA32一般分区不会出现。将Web应用程序放在FTA32分区下运行时, 不会出现因权限等问题而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 但是其安全性不如NTFS好。因此, 一般网络办公系统软件可在FTA32下测试运行, 单位正式网络办公系统建议放置在NTFS下运行。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物流信息治理系统的实施与应用》[J].王国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1-04[1]《计算机物流信息治理系统的实施与应用》[J].王国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1-04

[2]《数据挖掘》[M].朱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2]《数据挖掘》[M].朱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物流系统工程》.胡双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4-01[3]《物流系统工程》.胡双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4-01

[4]《物流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许捍卫/俞小怡.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年12期[4]《物流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许捍卫/俞小怡.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年12期

[5]《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管理科学文库》.赵曙明.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5]《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管理科学文库》.赵曙明.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

[6]《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 (含盘) .陈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4-01[6]《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 (含盘) .陈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4-01

[7]《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方案设计》.刘琪彦.中国铁路, 2007年03[7]《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方案设计》.刘琪彦.中国铁路, 2007年03

[8]《营销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王朝辉.《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8]《营销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王朝辉.《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9]《管理信息系统 (含光盘) 》.苏选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1[9]《管理信息系统 (含光盘) 》.苏选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1

[10]《网络安全 (第2版) 》.彭俊好/张森/徐国爱.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7-9-1[10]《网络安全 (第2版) 》.彭俊好/张森/徐国爱.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7-9-1

企业网络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篇8

1.1 安全威胁

计算机安全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已日益为美国政府和私营部门的一些机构所认识。但是,由于当时计算机的速度和性能较落后,使用的范围也不广,再加上美国政府把它当作敏感问题而加予控制,因此,有关计算机安全的研究一直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内。

进入80年代后,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人们利用通信网络把孤立的单机系统连接起来,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但由于计算机信息有共享和易于扩散等特性,它在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上有着严重的脆弱性,很容易被干扰、滥用、遗漏和丢失,甚至被泄露、窃取、篡改、冒充和破坏,同时还有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等等,随之而来并日益严峻的问题便是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问题,并已成为未来信息技术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1.2 网络安全的体系结构

企业网络的安全涉及到平台的各个方面。按照网络OSI的7层模型,网络安全贯穿于整个7层模型。针对企业网络实际运行的TCP/IP协议,网络安全贯穿于信息系统的4个层次。

图1表示了对应企业网络的安全体系层次模型。

(1) 物理层的安全

物理层信息安全,主要防止物理通路的损坏、物理通路的窃听、对物理通路的攻击(干扰等)。

(2) 链路层的安全

链路层的网络安全需要保证通过网络链路传送的数据不被窃听。主要采用划分VLAN(局域网)、加密通讯(远程网)等手段。

(3) 网络层的安全

网络层的安全需要保证网络只给授权的客户使用授权的服务,保证网络路由正确,避免被拦截或监听。

(4) 操作系统的安全

操作系统安全要求保证客户资料、操作系统访问控制的安全,同时能够对该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进行审计。

(5) 应用平台的安全

应用平台指建立在网络系统之上的应用软件服务,如数据库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等。由于应用平台的系统非常复杂,通常采用多种技术(如SSL等)来增强应用平台的安全性。

(6) 应用系统的安全

应用系统完成网络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服务。应用系统的安全与系统设计和实现关系密切。应用系统使用应用平台提供的安全服务来保证基本安全,如通讯内容安全,通讯双方的认证,审计等手段。

2 企业网络安全分析

自信息系统开始运行以来就存在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目前,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和内部非法用户而构成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在Internet网络上产生的安全威胁已经成为严重问题。根据美国FBI的调查,美国每年因为网络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70亿美元,在全球平均每20秒钟就发生一次网上入侵事件,一旦黑客找到系统的薄弱环节,所有用户均会遭殃。

2.1 企业信息网特征

(1) 开放式网络环境,可与其它网络互连并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2) 遵循国际标准,包括网际互联协议标准, 网管标准等;

(3) 网络系统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留有网络扩展的余地;

(4) 所有设备都支持网络管理、扩充及升级。

以上特征充分反映了网络系统的高度开放性,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隐患,其中主要包括:

(1)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目前流行的许多操作系统均存在安全隐患,如UNIX服务器,NT服务器及Windows桌面PC。广泛使用的Linux为开放系统,安全漏洞更成为潜在威胁。

(2) 数据库系统的综合安全性。

(3) 采用的TCP/IP协议族软件,本身缺乏安全性。

(4) 与Internet连接间没有防火墙的安全隔离,外部黑客若想攻击,如入无人之境。

(5) 来自内部网用户的安全威胁。据IT统计,所有安全威胁及造成的危害中,80%来自企业内部。而目前对内对外的入侵均无风险漏洞评估审计和黑客入侵防护系统。

(6) 未能对来自Internet的电子邮件夹带的病毒及Web浏览可能存在的Java/ActiveX控件进行有效控制。

(7) 应用服务的安全,许多应用服务系统在访问控制及安全通讯方面考虑较少,很容易造成安全漏洞。

(8) 网络不可视,出现故障难以分析、排除,影响整体运行和应用系统,缺乏有效的手段监视、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2.2 企业的网络安全需求

鉴于以上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安全性威胁以及企业目前的购置能力和需求,我们本着以局域网信息安全保护为重点的总体设想,提出构造安全网络结构和加强计算机病毒防范,从而建立起一套适用于企业信息网的最基本的安全体系结构。

(1) 网络正常运行。即使有非法访问企图,能够被阻挡在内部网外,保证网络系统继续正常运行。满足基本的安全要求,是该网络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是建设企业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原则。

(2) 网络管理, 网络部署, 数据库及其他服务器的资料不被窃取。企业网络内部部署了众多的网络设备、服务器,保护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主要业务系统的安全,是企业网络的基本安全需求。

(3) 服务器、PC和Internet/Intranet网关的防病毒保障。对于各种各样的网络非法访问和攻击,以及日益猖獗的病毒袭击,阻挡非法访问并抵御网络攻击和清除病毒危害,以保证正常的灵活高效的网络通讯及信息服务,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 提供灵活高效且安全的内外通讯服务。

2.3 企业关键子网络安全需求

与普通网络应用不同的是,关键业务系统是企业应用的核心。对于关键业务系统应该具有最高的网络安全措施,例如:总经理子网,财务子网。

(1) 访问控制,确保业务系统不被非法访问。

(2) 数据安全,保证数据库软硬件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来自网络内部其他子系统(子网段)的破坏,或误操作造成的安全隐患。

(4) 入侵防护,对于试图破坏业务系统的恶意行为能够及时发现、记录和跟踪,提供非法攻击的犯罪证据。

(5) 系统服务器、客户机,以及电子邮件系统的综合防病毒措施。

3 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与保障

总体上企业的网络安全及管理方案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 平台系统中各级平台的防病毒安全及监控的需求。

(2) 应用系统中的内部业务系统网络安全需求与Internet服务的安全的需求。

3.1 平台安全的管理因素

平台安全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来增强和执行。但是,安全系统最终是需要由人来计划和管理,任何系统安全设施也不能完全由计算机系统独立承担系统安全保障的任务。首先,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有关系统安全方面的各项措施。其次,对各级用户的培训也十分重要,只有当用户对网络安全性有了深入了解后,才能降低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部门应根据管理原则和该系统处理数据的保密性,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或采用相应规范,其具体工作是:

(1) 确定该系统的安全等级;

(2) 根据确定的安全等级,确定安全管理的范围;

(3) 制订相应的机房出入管理制度,对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系统,要实行分区控制,限制工作人员出入与己无关的区域;

(4) 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要根据职责分离和多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自己的管辖范围;

(5) 制订完备的系统维护制度,维护时,要首先经主管部门批准,并有安全管理人员在场,故障原因、维护内容和维护前后的情况要详细记录;

(6) 制订应急措施,要制订在紧急情况下,系统如何尽快恢复的应急措施,使损失减至最小;

(7) 建立人员雇用和解聘制度,对工作调动和离职人员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授权。

总之,制定系统安全策略、安装网络安全系统只是网络系统安全性实施的第一步,只有当各级组织机构均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的各项规定,认真维护各自负责的分系统的网络安全性,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3.2 应用系统的安全及管理体系

与保安安全体系类似,企业应用系统的安全休系应包含:

(1) 访问控制。通过对特定网段、服务建立的访问控制体系,将绝大多数攻击阻止在到达攻击目标之前。

(2) 检查安全漏洞。通过对安全漏洞的周期检查,即使攻击可到达攻击目标,也可通过封查漏洞使绝大多数攻击无效。

(3) 攻击监控。通过对特定网段、服务建立的攻击监控体系,可实时防护出绝大多数攻击,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断开网络连接、记录攻击过程、跟踪攻击源等)。

(4) 多层防御,攻击者在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延缓或阻断其到达攻击目标。

(5) 隐藏内部信息,使攻击者不能了解系统内的基本情况。

(6) 多级防病毒体系, 中央管理监控服务。

(7) 网络各层可透明管理分析,及时排除故障。

(8) 设立安全监控中心,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体系管理、监控,保护及紧急情况服务。

企业网络安全需求分析为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并指明了加强网络安全的方向;网络安全评估可以检验安全策略是否满足网络的安全需求并可以指出安全策略的不足。因网络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只有不断地分析网络新的安全需求,制定新的安全策略,不断地循环上面提到的安全圈,才能不断地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保持网络的足够安全。

参考文献

[1]杭州数字电视网络安全评估报告.2006年9月.

[2]潘爱民.计算机网络 (第4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网络智能学习系统特征分析 篇9

在基于W W W的网络教育发展过程中, 一般采用了B/S浏览学习结构, 即:将课程资料、素材、讲义、电子教案等存放在远端的W E B服务器上, 并且如果系统使用了数据库则通过W E B服务器与数据库进行连接。然后学习者在通过Internet或者Intranet接入的方式, 对W E B服务器提出请求, 由服务器端进行处理, 然后反馈给客户端相应的内容, 这是传统网络教学系统所普遍采用的基于W W W的远程学习模型, 如图1所示:

这种基于W W W的远程学习模型满足了网络学习的基本要求, 能够实现网络学习。而且现在的很多网络学习系统和平台依然在采用这种模型, 其优点是学习系统结构清楚, 维护方便, 而且B/S结构和数据库的引入可以让所有接入这个系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果在功能上 (例如作业系统、评价系统、监控系统、讨论平台等) 和学习资源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将是实现网络远程学习的更有效的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 这种模型同样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这种学习系统主要以系统为中心, 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习惯, 要求人来适应系统而不是系统来适应学习者, 没有充分按照人的个性要求等因素来实施系统设计。实践也逐渐地证明了这一点, 那就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环境, 而且一成不变的学习环境、不感兴趣的辅助材料使学习会变得枯燥和无味。

2 网络智能学习系统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在传统的网络学习系统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系统对学生不能自动的适应, 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因素, 不利于学生完全自由的学习, 也无法做到个性化指导。

要解决这一问题, 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学习系统中增加对学生个性化因素、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支持的功能模块。因此, 需要研究具有智能分析学生个性化特征的网络智能学习系统, 在这种系统中, 不是简单的对传统网络学习系统的改进, 而是一种理念上的更新:这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 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在规律, 让系统智能的来适应学生, 从而更好的支持学生自行选择的学习策略, 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个别的学习指导。

在传统网络智能学习系统研究中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2.1 具有更强的交互性

在这里更强调人机交互的方便和易用性, 学生可以对系统提出相关资源请求信息, 得到系统及时的反馈, 比较常见的有智能搜索引擎等。

2.2 具有良好的导航功能

良好的导航功能可以使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源中清楚把握自己所在的学习位置, 并能迅速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避免出现迷航现象。

2.3 能提供一定规模的专家知识领域库

这就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借助比较智能的专家知识领域库来做出对遇到问题的解释, 在这里, 专家知识领域库并不是完全作为一种答案解答机制, 也不是对所有问题都提供详实的解释, 而是指导问题解决的相关概念, 这样可以让学生利用适当的学习策略, 通过知识的迁移来完成对问题的解决, 培养其学会学习的能力。

2.4 采用了具有一定智能测试反馈策略

在过去的研究中, 智能 (自适应) 测验也开始引入了智能学习系统的设计。自适应测验是计算机技术和项目反应理论相结合的测验方式, 它需要根据学生对试题的反应来选择下一个测试题, 它需要实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决, 并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选择下一试题。通过具有智能特征自适应测试, 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效果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

传统网络智能学习系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更加重视学生“学”的特点, 将学生学习置于中心地位, 是网络教育的重大进步。同时, 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 发现基于网络的自主化学习对网络学习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就要求网络智能学习系统有更深层次的改善和发展, 其主要结构特征发展趋势为:

2.4.1 建立动态学生的认知模型, 以存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征信息

网络智能学习系统最核心的特征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和认知特征提供最适合学生需求的学习环境。从这个角度看, 就要求通过一定的技术测控手段将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记录下来, 再通过分析决策得到相关结论, 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认知模型主要记录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特点。

2.4.2 智能学习内容呈现方式

能根据学生的动态信息特征来动态的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对学生特征有详细的掌握, 主要包括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学业信息、管理信息、偏好信息、关系信息、绩效信息、作品集信息、学习行为 (进度信息、课程内容学习信息、典型例题学习信息、练习信息、作业信息、测试信息、提问信息、交流信息、媒体学习信息) 等, 而且学生的这些特征将随着学生的学习发生适应性的改变。根据学生的这些特征信息进而确定不同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 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4.3 智能导航功能支持

智能导航主要为了解决学生在超媒体和超文本空间航行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因为在网络学习中, 学习内容虽然形式多样, 但主要是以超文本方式链接起来的。学生在其中学习的过程中, 容易在超媒体的复杂关系干扰下出现迷航现象, 所以需要有智能导航系统的辅助。如树形导航、路径导航、内容导航等。

2.4.4 智能学习策略的支持

网络学习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 每个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认知特征、元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会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对于网络智能学习系统而言, 就需要将知识以单元的形式, 通过对学生相关信息的判断, 提供对不同学习策略的支持。例如对同一学习内容而言, 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应该建立完备的设计规划, 充分考虑到传授式学习、探索式学习或是协作学习的具体支持策略。

2.4.5 智能语义搜索

根据语义网络原理建立知识库和语义网络的对应关系, 构建基于限定领域的搜索引擎。根据学科和学习者的特征以及他的历史搜索记录、历史学习记录等, 呈现其最需要的查询内容。

2.4.6 学生学习记录与智能分析

对学生学习的历史记录包括学习内容、参与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参与的讨论和提问、学习策略的选择、学生自行记录的学习日志等等, 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以一定的规则进行数据抽取, 以得到学生学习过程的概括描述, 这就是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智能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的历史记录进行智能分析, 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掌握、学习策略选择、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习时间分配等许多学习要素。然后根据这些要素分析的结果给予学习者一定的客观的评价, 同时推荐给学习者相应的学习建议, 包括可能需要的学习内容或学习资源等等。

2.4.7 智能答疑系统

学生遇有疑难问题时, 可以通过智能答疑系统中的智能语义搜索引擎来自动解答。在接到学生提问后, 首先在已有专家知识领域库和已解答问题库中进行搜索, 若找到相关问题则呈现给学生, 若没有找到则将问题存入未解答问题库, 待解答之后返回给学生, 同时并存储在已解答知识库中, 并定期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提问分布, 从而对网络学习内容的相应部分做出调整。

2.4.8 智能评价与反馈系统

网络智能学习系统中, 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获得可以通过测验、考试等办法得到, 同时利用智能评价系统, 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形成性评价, 对测验、考试的结果做出总结性评价, 并给予适当的建议让学生进行调整。

从上述研究来看, 网络课程的特征结构可以表示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组成。

3 网络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特征

在网络智能学习环境中, 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与智能学习系统进行交互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够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 自主选择学习策略, 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学习主要有以下特点:

3.1 是基于资源的学习

但是学习资源在呈现上并不是按照事先完全确定的顺序和模式来为学生提供的。而是由智能学习系统根据学生的个别化特征来有选择的呈现, 学生的个别化特征包括学生的个性化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过程分析、测试结果分析等。

3.2 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掌握和控制中的

智能学习系统中建立的学生认知模型, 是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学生将对自己的全部学习负责, 智能学习系统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推荐学习资源, 对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给予建议。

3.3 学生的学习是个别化、人性化的

在智能学习系统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数据提取、数据挖掘, 得到学生的个人特征模型。可以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是完全个别化的。

3.4 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在智能学习环境中探索、研究、讨论和交互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探索和交互时, 不仅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 同时也强调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5 学习过程是数字化和高度智能化的过程

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环境的构建可以说是一个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系统:对学生个性的智能分析和灵敏的主动适应, 快速的反馈和个性化的评测系统, 存储大量的媒体资源供选择, 方便的讨论和通信系统。因此, 这种智能学习系统的构建需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语义解析、网络通信等最新技术。

3.6 学习过程是一种不断反馈的过程

在智能学习系统中, 学生的学习将是自己不断调整的, 同时需要系统根据对其个性因素、智力因素、知识水平等等的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另外, 学生还要有和别的学习者进行交流的机会和条件, 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建议, 因此, 这种环境下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反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段培俊等.基于网络的智能自主学习系统设计[J].2006.

[2]刘立新.智能教学系统学生端导航模型设计[J].2006.

[3]李听.智能授导系统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研究[J].2005.

网络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篇10

1 网络教学系统现状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我国的远程教育起步比较晚,再加上统一标准的不确定性,所以关于教学网络教育课件的研究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很多的教学课件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了各子系统不能兼容的情况,这样显然是不利于网络教学的开展的。另外,这些教学课件的操作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少的课件在灵活性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且这种结构会影响到系统的升级和成本。

在系统的设计思想方面,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设计比较简单。大多数课件只注重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灌输,却忽略了对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于教师和管理员之间的交流也做得不够,很多的课件都忽略了这一点。故而在网络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及时突出管理员和教师、学生三类不同用户群对于系统的使用。对于学生而言,要注重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把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考虑进去,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监控,从而达到克服当前网络教学系统存在的缺陷。

2 网络教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通常情况之下,网络教学设计由三大模块构成,即目标分析与设计模块,目标达成分析与设计模块学习评价分析与设计模块。为了便于分析,可以将这三大模块分解成五大系统,通过五大系统来对上述模块的功能来进行划分。

2.1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重点

在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中,要根据远程教学的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及相应的规划。对于学生而言,要让设计的结果可以让他们很方便的进行操作。因此,网络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对这五大系统来进行分析和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要力求五大系统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要弄成隶属于某一模块的关系。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能有良好的整合性,而且还要有将独立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以便于加强系统设计的智能化。

2.2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组成要素与功能

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组成要素基本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具体的如下:

2.2.1问题情景分析系统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一些主要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师生之间进行一系列问题的场景设定和情景分析,这些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及学习习惯,都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准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风格、从而对于学习环境进行情景设定,并且将学习资源加以系统组合,对于学习目标而言,要及时进行阐述,促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很多的教学策略都要进行选择,对于设计依据也要进行考虑,从而达到整个课程学习均达到有效的保障。

2.2.2教学资源系统设计

教学资源系统设计是网络教学内容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教学资源的设计要结合情景分析系统的设计来进行,很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都要与此紧密结合起来,对于网络媒介,可以用多维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但是由于学习的个体能力,知识背景等方面,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学习资源的考虑,要从广度和深度出发,很多的学习资源设计都需要十分专业的知识,如果认知水平存在不同的个体性,那么学习资源的类别,资源音的链接关系,及各种教学方式及访问性的方式,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需要的学习资源,不同的课程,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于教学资源系统的设计也要体现课程本身的特色,同时,还要为学习者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最好设计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2.3教学互动系统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这两个方面要紧密结合,并且注重互动性,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网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互动性是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向提供一个指导的方向,当然,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双方的交互性决定了网络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很多的师生间的交流在网络教学中需要进行教学互动系统的设计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要为了这些互动的展开及交流提供有效的保障性。换言之,就是要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2.2.4教学专家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网络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与传统教学不同的问题,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要采用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要自主式与协作式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实践中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注意解决,当这两种方式进行的时候,必须借助一些外界的条件才能来达成。自身的决策水平对于网络教学系统而言是很重要的外界条件,要想完成学习的目标,就要学会将咨询、方法、手段等与网络信息技术联在一起来进行,也就是说要进行网络教学与决策的结合,很多的时候,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背景要进行细致了解,认知水平要进行沟通,目标能力要了解,这些要素都清楚,才能有效的提供教学方法,所以在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把教学专家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具体的设计,使之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方法,认知工具、学习资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进程。

2.2.5评价校正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系统是否有效,对于网络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很大。教学设计系统是否有效、网络教学效果好坏都需要及时获得评价反馈信息,评价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获取的评价信息,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网络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修正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相关内容,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实现网络教学目标。

2.3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基础

网络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心理理论是教学设计的主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设计模式的选择及教学设计过程的完成,每一步的完成都需要学习理论来做基础。

对于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要达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对在线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由于系统的规模受升级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大大降低系统的扩充和升级的成本,从用户来看,系统对于使用者实现了用户群的划分,这样才能便于学生和教师的方便使用,很多的时候,这三者互相结合,才能实现良性的互动,因此要在设计过程中避免单向的网络管理。对于远程教学的学习效率,也要注意在设计中有所保障。另外,网络教学系统还要使用效果好,容易维护,而且界面简洁方面,便于操作,具有公告发布,远程课程学习,网上答疑,网络考试、教学评估等功能,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注册和账号管理,还有题库管理的功能,这样才能实现办公自动化的性质,对网络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丰如, 罗晓奔.基于Web的全程教学环节网上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2, (7) .

[2]黄河.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2002, (4) .

[3]张桂新, 代国凯.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2, (2) .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下一篇: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