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2024-06-18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精选十篇)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1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科目发展不平衡

首先, 尽管这几年师范类高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国家对此给予了政策倾斜, 在财力上大力支持, 但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仍在大城市里扎堆。不能够在大城市落脚的, 就会选择市级城市, 次之则是县级学校, 总之, 能够到乡村任教的仍数少数。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 农村学校的教师逐渐呈现老龄化态势。以笔者工作的单位为例, 从2000年之后, 学校就没有进过新教师。这并非个例, 本地区持续七八年都没有新上编的教师。有很多学校的教师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缺少新鲜血液的补充不仅使教师队伍缺少了活力和朝气, 还使得学校缺少了最新的信息和新鲜的空气。一个团体, 或者一个教学集体, 必须不断地吸引进新的成员才能保持这个队伍的竞争力, 才能使之充满活力。

其次, 迫于升学压力和教师资源的紧缺, 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小科目的发展。在若干年前, 农村学校并不缺乏音乐和体育教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 在农村教育行列里活跃着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拥有良好师德的小三门教师, 他们为农村培养出了为数众多的美术、体育和音乐人才。然而, 时过境迁, 随着升学压力日益紧张, 人们急功近利之心日益高涨, 文化科逐渐占领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很多学校逐渐压缩, 并最终取消了小三门。新课改以来, 人们重新提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始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重视起来。但因为过长时间内缺乏认识, 最终导致了这三门学科教师的紧缺。目前的现状是, 大多数学校没有音乐和美术课, 体育课也往往由文化课的教师担当。

要增加农村的师资力量, 除了在政策上继续给予倾斜、财政上给予补贴外, 解决的途径就是改革教师的聘用机制, 使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当然, 这需要有财政前提, 就目前的教师收入来说, 教师这一行业还缺少竞争力, 可利用岗位的丰厚待遇吸引合适的人才。科目发展的不平衡并非个别学校造成的, 也并非只有农村才有的“怪现状”, 而是因为目前畸形的教育形式造成的, 需要中国的教育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教师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 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相当数量的老教师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学观念陈旧, 方法比较单一。许多人抱残守缺, 没有更新理念的思想动力。还有一部分比较年轻的教师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鲜的教学理念, 但是, 他们本身具有的专业水平和相对狭窄的教育视野限制了他们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所以, 尽管他们在学, 往往学的似是而非, 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这个问题并非是农村教师独有的, 很多城市教师也并不能领会新课改的核心内涵。

其次, 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这并不是说农村教师不足够聪明, 而是因为地区的偏远造成信息的闭塞。当初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没有新鲜信息的刺激和最新知识的补充下, 很快被边缘化。多少年来, 讲来讲去的还是那些知识, 这是造成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的重要原因。农村的文化氛围相对来说要稀疏得多, 既没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也没有具有专业水平的图书馆。农村教师接受新信息的重要途径几乎就是单位组织的培训。一般来说, 大多数学校都会在假期进行比较集中的培训, 但培训的结果并不好。讲课的教师往往是培训教师, 他在接受的时候会发生偏差, 等到讲出来又要偏差。即使所用的教材是最新的, 也往往难以解读出最本质的精神。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多管齐下, 不仅仅有培训, 还应该形成常规的学习机制。还可以尝试和教育发达城市的学校联合办学的方式, 加强沟通和交流, 充分享受到那些学校的优厚资源。除此之外, 最便利的方式就是为教师们订阅期刊, 不仅订阅关于教育的, 还应该订阅那些相关专业的学术类期刊。只订阅教育类的, 就很难看到更深入和专业的分析, 难以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学术动态。

三、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大部分被闲置

尽管在之前的普九检查中, 每个学校的硬件都做了相应的添补和修缮工作, 而且几乎没有检查不过的学校。但是, 我们心里都明白, 所谓的检查不过是上级政府的一种督促行为。事实上, 这确实为广大农村学校带来了福祉, 使农村学校有了自己的图书馆、电教馆、卫星教学系统等。但是, 违背了检查初衷的是, 这些硬件设施被广泛的闲置着。图书馆多少年还是那些书, 许多学校一年开不了几次门;电教室几乎成了网吧, 能够充分利用电教室来上课的教师非常少;虽然也有卫星、电视, 但是教师们听课的时候少, 闲置的时候多。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2

近些年,素质教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同时国家也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促进了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提升了他们的业务水平。教学理念在改变,师资队伍也不断更新发展,管理模式也有所优化。主要分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

一、农村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仍受应试教育影响有待提升

新课改虽已实施,但是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对许多农村基层小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在对小学学生培养方面,还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成绩的高低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高分则得到肯定,低分则是被否定。“唯成绩论”的概念深植于教师思想中。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必然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行。这种思想的存在,限制了教师在教学方面创新能力的发挥,也是对“以人为本”这个教学原则的违背。对于学校的日常管理来说,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会过于注重分数从而只关注学习,对学校的各类活动不再感兴趣。他们会觉得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会耽误学习、会浪费学习时间,由此导致学校校园活动难以开展。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并不复杂,对老师的要求并不高。因此,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偏低,教学能力不高,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他们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文化素养也就很难得以提高。还有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这些因素是新课改推广的阻碍,使得改革现状与要求的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以及提高职业道德;提升业务素质和水平;加强对现代教学设备使用操作的培训,提高其对现代教学工具的掌握能力。

(三)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学课后反思缺乏有待完善

目前课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第一,教师调课成为常态,调课一般是因教师自身原因不得不进行调课时才发生的。然而,某些教师利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者疏漏,多次越过教学管理人员而私自调课,缺乏及时沟通。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还对教学秩序有所破坏。第二,某些教师只管上课并不在意课堂效果,不去维持课堂持续,对扰乱课堂的学生以及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们直接忽视。他们认为,只要讲课不被打断就不用去理会这些,从而导致教学不到位,课堂管理无序,影响到课堂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第三,在具体工作细节上,学校并未对教师做出较为明确的要求,仅仅是宏观上对课堂进行管理。所以,教师不注重教学设计或设计粗糙;教师也无法搜集课堂上所产生的问题并对之进行有效集体研讨,无法对课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二、农村地区小学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加强领导团队管理

学校的领导管理团队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撑,领导团队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整体管理水平。首先,学校的管理领导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周举行例会,每两周举行一次生活学习交流会。每个领导要对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工作认真且高度负责,坚决避免出现纰漏和过失。其次,学校管理人?T要有一定的亲和力,与一线教师要多多沟通,多多进入教师课堂听课,了解实际的教学状况,切实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并逐步提高。领导团队可以将听课以及评课的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对任课老师的业务水平进行评估。最后,学校管理人员要善于鼓励每位辛苦工作的教师,多表达对他们的欣赏。每个年龄段的老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年轻老师充满朝气,有冲劲;中年教师比较沉稳,教学方式也以稳为主,他们肯吃苦肯钻研;老教师则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层要依据不同老师的自身特点,看到他们的优点,发掘他们的长处,从而将每个老师的业务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教师队伍教育观念更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小学基层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具有优良业务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团队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学校管理着要组织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核心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作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体系对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测评。其次,组织和鼓励教师多学习以拓宽教学思路,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辅资料,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动向,也可以对课本进行补充。同时,教师个人修养要不断提高,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三)科学制定学校决策,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学校领导团队、以及教师队伍对做好小学学生管理工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领导者要会欣赏和鼓励每位学生,要用合适的方式去爱学生;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平等待人;要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其次,遵循《中小学生守则》,管理学生规范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会学生懂文明、懂感恩;要求学生多读书,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多读好书。学校的管理团队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管理制度,树立学校对外的良好形象,打造优质学校。

(四)创造优良教学环境,达到课改要求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保证。学校管理人员要努力创造一个舒适优良的教学环境给全校师生,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筹措资金来实现。舒适愉悦的环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放松下来,快乐的教和学。然后还要注重教学设备的配置,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以及网络的配备,有助于教学工作创新开展。此外,班级环境也尤为重要,团结和谐的班级大家庭对学生学习生活起积极作用,学生更易提升成绩并全面进步。所以,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全体教师要注意教室的布置,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要促进优良学风班风的形成,建设优质教学环境。

三、结语

浅谈课改下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3

关键词:音乐基础教育;思想教育;示范作用

自毕业以来,我一直从事着农村学校的或是面对农村留守孩子的音乐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音乐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水平还是较低,要想促进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有质的飞跃,必须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多年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一、充实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在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各级领导、家长、学生自身对音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学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全,有的小学音乐课是让语文或数学教师兼着,有的音乐课也实际上只有唱唱歌,教师教一句学生张嘴跟一句,有的小学毕业甚至中学毕业的学生连最简单的七个音都不会唱,更谈不上识谱、视唱了。所以,音乐老师应该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该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从基础知识入手,当然从基础开始,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像学语文、数学、英语那样主动用心,所以要求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授,就像跟学生讲授音阶时,可以跟学生说唱音乐上行时,感觉是我们天天爬楼梯,唱下行时,就像是下楼梯等等来讲授让学生易于接受。再者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让学生多听、多了解感受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吸收好的优秀的音乐元素,增强学生的乐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作为老师所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坐标与方向。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管是哪一届的学生,他们总是会跟老师说,我喜欢音乐,但是我不喜欢音乐书上的作品,它不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老师你落伍了……那么,作为专业的音乐老师,应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感化学生。动听的范唱、优美的旋律、高亢的音调,都会让学生流连忘返,深深陶醉。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音乐。记得我在给学生上欣赏《春节序曲》和莫扎特的《第40交響曲》时,刚上课时学生一听我要上欣赏课,一个个像泄气的皮球,唉声叹气;有的干脆说,老师我听不懂,不爱听;更有甚者,直接趴桌子上,准备睡觉……于是,我先播放春节晚会上开场的一段音乐,并提问学生题觉得这个音乐熟悉吧,有好几个学生能感觉到旋律很熟,有好几个学生能说出这是春节晚会上,主持人还没出场播放的音乐……再播放莫扎特第40交响曲时,先让学生跟老师一起聆听并跟唱SHE的《不想长大》;接着播放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学生听了眼睛亮起来了,情绪很高涨,说这不是《不想长大》吗,觉得很有成就感,自己居然也会听交响乐了……这样不但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同时让学生明白这首流行音乐《不想长大》早在200多年前的维也纳就已经创作了,使学生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这样也达到了学生学习的预期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起作重要作用。因为音乐能唤起青少年多种多样的情感,有助于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并对行为产生影响。所以音乐是德育不可忽视的一种特殊手段。而现在的通信媒体这么发达,学生很容易接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闭口都是情歌的主调子,这些不适合学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的歌曲,不仅对学生起不了教育作用,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性、民族性较强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爱国情感。

当然我们也不是全盘否定流行音乐的可取性,流行音乐进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积极有效的途径。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的、正确地引导、探讨流行音乐的优劣,正确把握和调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积极利用流行音乐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

四、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那么什么是“有教无类”?是指无论善恶、贫富、愚聪……都要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特别是课改以来的提出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最好的全释。“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两千多来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音乐教育的作用也是一样的。而且音乐艺术又具有他的特殊性,音乐也像其他科目一样,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音准比较好、有的节奏比较好、有的听力比较好、有的先条件比较好……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这一状况呢?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孩子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所以就是要平等热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字、字母和音符。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这句名言表达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即音乐教育不只是培养职业音乐家,她更担负着提高人类全面素质的重任。所以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校的音乐教育,我相信,通过这样的上课、关注,不管是农村学校的孩子,还是留守儿童,他们不仅在音乐方面,在各方面一定会是阳光灿烂的!

参考文献:

蒋百利.农村学校音乐改革中要强调的“四性”.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10).

新课改下农村音乐教学之我见 篇4

(一) 挖掘潜能, 变乡土资源为最大优势

首先要承认农村学校师资、设备匮乏, 但决不能允许教师不作为。农村并不缺少资源, 只是缺少发现资源的眼睛。身为一名农村学校音乐教师, 其主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如何想法整合乡土资源为艺术教学服务, 变劣势为优势。笔者非常欣赏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 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 是室外的艺术, 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 像风, 像天空, 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 成为学院派艺术。”农村可以没有吉他、没有钢琴、没有交响乐队, 但绝不会没有艺术。相反, 艺术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 走向社会。乡村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尽的艺术学习的源泉。学校所在村庄每晚都有人自发进行扭秧歌的活动, 学生当中有不少人略知一二。笔者以此为契机, 在保持当地秧歌长处的同时, 充分结合自己的舞蹈特长大胆对其进行改革, 以充分凸现其动感足、表现力强的特点;然后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学校舞蹈队, 利用学生课间操时间坚持排练。结果在当年的县文艺会演中一举获得了“舞蹈组第一名”和“最佳创新奖”两项大奖, 从而彻底摘掉了学校艺术活动在县里落后的帽子, 成为市各项文艺比赛的佼佼者。

(二) 重视特长生教学, 以点促面, 点面结合

不能否认, 农村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往往还是能够考上大学。因此, 要想音乐教学真正融入学校教学, 教师还需要能够培养出专门的音乐人才, 向高等音乐学府输送合格的大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特长生培养, 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音乐方面的专门学习照样可以成才。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音乐天赋好的学生相当多, 他们较少受过商业声音污染的嗓音往往高亢而嘹亮, 纯朴而动人。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地区的音乐人才培养问题, 重视农村地区的音乐特长生教学。特长生教学上去了, 对学校的音乐教学的深入开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特长生教学这一个点可以辐射到整个学校这一个面, 点面结合, 促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再上一个台阶。笔者让学校的器乐表演特长生坚持在课外活动时间通过学校广播面向全体师生演奏, 这样既提高了特长生的实战演奏水平,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吸引了更多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到特长生队伍里来。而且, 特长生教学也为学校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可谓一举多得。

(三)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创新教法学法

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提着一个录音机就走进音乐课堂的做法, 决不能依然满足于“音乐课, 放放歌”就行了的老一套。教师要在备课、授课、课后评价各个环节上有所创新,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课前备课时, 要从音乐是一门需要学生来聆听、感悟、欣赏、参与的艺术出发, 制定教学目标要充分依据新教材但又不能完全囿于新教材, 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 因人制宜, 不宜过分拔高。要让学生做到能够“跳一跳, 吃葡萄”, 吸引学生兴趣, 有兴趣学生才会来参与, 来创造。课堂授课时,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给每一个学生平等学习并充分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是一门不分国籍语言肤色、能够陶冶情操、有益身心成长的高雅艺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抛弃轻视教研课改的毛病, 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中来, 不断创新音乐教法学法, 让自己的艺术教学之树常青。

(四) 彰显学校特色, 寻找艺术课的突破口

当今社会呼唤有特色的教育, 过去那种“千校一貌, 万生同面”的“应试教育”模式早已经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淘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第二部分 (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战略和指导方针) 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特色的要求。针对办学特色问题, 特别指出:“一是要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三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 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必须在充分依托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彰显学校特色, 借此寻找到艺术课的突破口, 使学校的音乐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我校是在五十年代由当地侨胞投资兴建的, 因此, 学校一直把爱国教育、和谐育人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笔者意识到这为音乐课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优势条件。众所周知, 音乐课中有着数不清的爱国题材。国外如肖邦、西贝柳斯等音乐大师的很多作品中流淌着的分明是呼吁民族解放、激发爱国情操的真挚愿望;国内如抗日战期间涌现出的一大批保家卫国的革命歌曲更是被人们到处传唱, 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不断奋斗。这些音乐作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样, 笔者就找到了教学中的突破口。首先, 在音乐课堂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努力寻找课堂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之间的每一处结合点, 以凸显学校爱国教育、和谐育人的特色。然后,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以班级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爱国主义歌曲合唱大赛”。会场上, 师生们聆听着一首首爱国爱乡的经典, 胸怀中澎湃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联想到华侨中学几十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 不少人留下了热泪。大赛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赛后, 我不失时机地从各班的优秀选手中挑选出了校合唱队的成员。如今, 我校的“华侨合唱团”已经成为市合唱比赛的一支新军, 为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现在, 合唱比赛作为每年校庆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已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个整体。笔者认为, 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会真正融入到学校的特色教育中去, 并能够充分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实际上, 既然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提倡特色兴校, 音乐教师就一定要开动脑筋, 努力寻找音乐教学和学校特色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借机深化学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五) 借课改东风, 更新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

农村孩子一直被有些人诟病为“高分低能、性格怪异内向”, 在笔者看来, 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是有效改变这一现状的一剂良药。马克思曾经说过:“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这句话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者深思。音乐课在乡村中学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相反, 音乐在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生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其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 这对一个人正常人格的树立极为重要。而且,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更有益其聪明才智的发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对音乐教育的评价就是:“没有早期音乐教育, 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因此, 音乐教师需要坚持不懈, 长期努力, 借助新课改的大好形势, 积极促进学校更新办学思想和理念, 给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插上一副音乐的翅膀, 让他们真正能够全面的成长。

摘要:新课改对乡村教师来说要求更高, 难度更大。在实践中, 教师应切合农村实际, 以教材为纲而又不囿于教材;注意充分调动自身资源, 努力探索农村音乐教学新路子。具体应做好:挖掘潜能, 变乡土资源为最大优势;重视特长生教学, 以点促面, 点面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创新教法学法;彰显学校特色, 寻找艺术课的突破口;借课改东风, 更新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等这五个方面, 努力开创乡村艺术教育教学新局面, 给每个乡村孩子都插上一副音乐的翅膀。

课改: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 篇5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互联网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教师素质全面性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的特点。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非师范类教师,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基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对新课程的把握,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是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有的教学书刊掌握在领导手中,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是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领导者素质的挑战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

首先,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管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认识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致使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

四、课程资源多样性的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农村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84

当前,在不断开展素质教育的环境下,美术在整体的教学框架下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普及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改变,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课堂形式呆板,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日减,从而局限了学生的兴趣培养、思维发展、全面发展。那么,应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形式。具体如下:

一、尊重学生主体与美术教育规律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随着知识经验的累积,他们已有一定的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心智发展水平也更趋于成熟,世界观逐步形成。美术教育则是完善人、发展人途径的之一,美术作品的特点是其主题的不唯一性。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一般都会对该作品从头到脚,从历史到现在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习惯于把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及喜好先传达给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认为艺术作品鉴赏的结果具有唯一性,而且与做习题得到的唯一标准答案一样,都只认可教师给出的权威结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与美术教育的本质相悖。

因此,结合美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特点,要树立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述能力,不可独断专行。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避免作一些主观化地评说,要把畅所欲言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感受不同的作品,让他们明白,艺术没有恒定的答案,优秀艺术作品的主题都不唯一。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使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挖掘和施展。

二、尝试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整合

美术学科,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的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象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象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象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教学中能够尽量介入多媒体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多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

网络也提供给了我们教与学的新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沉重,没有时间去展览馆,在农村也很难见到画展、雕塑展等,但网络却能给学生打开一扇无所不能的窗,不论是画家、作品、背景、还有各种画派、画种等等,应有尽有。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作业,可以对作品进行巩固、拓展、延伸。

由于农村高中学生网络资源相对缺乏,也没有多少课余时间,我们尝试美术教育和计算机、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育的整合,让学生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效果很好。在鉴赏外国美术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以及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这时可以结合网络。比如:在教学欣赏法国画家籍里柯《梅杜萨之筏》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籍里柯”,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梅杜萨之筏》这一作品,还了解了作品的背景,了解了19世纪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突出了个性和情感的价值,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实践证明,这不仅仅是美术教育,它融合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等因素,真正意义上实现的是人的教育。

三、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

农村中学总是受到办学条件的各种制约,结合新课程改革,结合农村中学的学情、校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挖掘乡土艺术资源,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生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我们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侧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灵活运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经验的紧密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生活环境所积累的经验是学生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美术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又不了解,那么学生在进入新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就会对所学内容感到茫然,也就更谈不上兴趣,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什么经验。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灵活运用好教材。

在农村没有博物院、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但农村的自然风貌、人文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民间工艺美术品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如果教师局限学校现有的条件,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地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有悖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如《民间彩塑》和《泥塑创作》两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都用泥或陶土来做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泥,课上由教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其他的综合材料来表现,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始,内化知识,将知识上升到文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所持的艺术观念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必须考虑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如果脱离作品的文化情境孤立地去评价某件作品,势必会使学生走进“美与丑”地误区。比如:学生在欣赏我国商代青铜器时,凭感觉判断它很丑,又如在欣赏故宫时,从故宫地外形上判断它很美,而没有真正领略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下转第87页)(上接第84页)指向。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营造特定的文化情境。比如:故宫整体建筑群的中心对称布置体现了我国统治思想——皇权至上的思想。仅仅以课本中的图片,或收集的课件以及录象图片让学生体验故宫建筑的皇权至上的思想,是无法做到的。我们可以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从我们农村的堂屋开始,体验所蕴涵的小户人家的封建等级文化,体现了家庭的稳定性,以及各个房间的大小和不同用处,再扩展到传统的“四合院”,结合语文学科,通过让学生巧妙安排《红楼梦》中贾母、贾连、王熙凤、柳氏、秋桐以及陪同使女的住房,了解“四合院”院落的建筑格局,体验在住宅中蕴涵的封建等级制度。由此再迁移到由多个四合院重复组成的故宫,从午门到神武门的中轴线两边严禁对称(希望国家稳定,皇权稳定,具有不可动摇性),皇家建筑造型的雄伟高大,红墙黄琉璃顶的各种大殿,各种龙纹、凤纹的装饰,使故宫呈现处一派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无不体现皇权至上的大一统思想等等。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比较,鉴赏我国古代的艺术中所蕴涵的生活环境,通过这种手段把学生带入到我国传统的文化情景中去,古代的诗词、古代的音乐、古代的祭祀仪式……体会特有的魅力,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指向。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学生而教,据学情而教,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成长,是美术教师的使命。作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身心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舞台上应加快适应自己的角色。笔者相信,课堂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美术课必然会活起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会更好。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7

一、现状分析

新课改实施前, 学校化学课的教育模式大多是, 老师讲学生听, 一节课有两三次提问, 要不就是问些“是不是”, “对不对”。实验就是老师在前面演示, 注意力基本是在自己做实验上, 学生到底有没有在看, 看不看得见也无暇顾及。一学期大概也会有三四个学生实验, 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过多, 时间有限, 也是草草完成任务。可著名诗人叶芝教育我们说:“教育不是往桶里装东西, 而是点燃求知的火焰”。实行新课改后, 校方作了很多方面的努力, 教师们观念上也有了一些转变, 课堂结构也有所调整。每节课教师讲课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了, 有的问题学会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 上课有了讨论环节, 多媒体也用上了。新课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二、问题的提出

通过学习教师们有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也很有改观, 上课不再是满堂灌, 教学方式方法也多样化了。但是在如火如荼的课改热潮中, 特别是在农村中学, 教育的成效却不明显,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分析问题

笔者通过对本校学生的第一手调查和化学课堂的教学实际进行的考察研究后发现, 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小学甚至是学前教育模式带来的影响。教育本身应该是长效性的一项工作, 应该具有传承性。目前农村的学前、中小学教育未跟上新形势。对学生们的教育更多停留在知识的授受方面, 很少关注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自学习惯、动手能力等的培养, 久而久之, 学生们就养成了“老师喂, 他们用‘嘴’接”的条件反射式的习惯。所以, 高中教师经常说的是“这些学生太懒了, 有一点不会的就绕过去, 坐等老师解决”。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 收获行动;播种行动,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人格;播种人格, 收获命运。”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尤其是学生的早期教育者们。

其次是家庭环境带来的影响:就笔者统计发现, 农村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中有35%左右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而有百分之七八十是家里只有一个小孩读书的, 其它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都是去打工了。这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笔者曾与多名学生交流对话:“你想考什么样的学校?”“进行什么专业的学习?”“将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结果发现父母亲家族寄予厚望, 而学生本人却很茫然。虽然也有目标, 但是目标由于欠缺具体化, 所以有几乎等于没有。

再次是学校教学环境带来的影响。国外实行探究合作式课堂, 他们的教室硬件设施都很齐备, 每班15到30人, 小学生上课时间为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十分, 而且在每班有一名教师上课的同时, 教室内还有一名助教负责安排辅助教学活动的落实。而农村小学上课时间为为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 高中上课时间是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点, 并且实行的是大班级授课制, 平均每班也有六七十人, 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才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而一般都没有。再者, 不少教师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教育理念是有了很大的转变, 但理解不是很到位, 甚至有偏差, 不是要学生自主学习吗?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自己来学习……”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不是要讨论式课堂吗?“下面我们来讨论……”实际上是自言自语, 自导自演。不是要丰富课堂, 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兴趣吗?有的老师也学会了运用多媒体, 但不管什么内容都用电脑展示, 甚至有些简单的实验都通过电脑展示了, 而实际上, 如果这样不分主次, 不从实际出发, 那还不如直接给学生放映各科名优特级教师的讲课碟片, 还要教师做什么呢?学生本身早已养成了自觉性差的行为习惯, 老师又疏于督促、引导, 如此一来, 新课改中讨论、探究等很多活动也就有很多都流于形式, 不少学生混混就算了。

最后就是师资队伍的欠缺。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都基本上是在传统课堂模式下的产物, 传统的教学思想模式方法策略等都已经根深蒂固, 平均综合素质不高, 而对最基础的学前中小学教育而言, 稍微好的老师就上调, 以至学前小学教育者多为年龄较大的女教师, 连男性都很少。

四、问题的解决

上面诸多问题都有待解决, 而有的问题又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解决的, 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主渠道, 所以笔者仅就新课改形势下农村中学如何通过化学课堂提升素质教育, 谈谈个人的想法。

1. 改变教学理念。

不管外界的条件是否能跟上, 作为转型期的老师首先是意识行为要跟上。那么就要通过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跟上新课改的要求。想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老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也要跟上, 要践行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否则就是老谈“爷爷讲的五斤粮票的”故事, 没有学生会愿意听你的课, 更谈不上提高兴趣了。

面对新形势教师要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是当今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 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自主学习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 笔者以为尝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有一定的收益。

2. 调整课堂结构。

变农村中学只注重知识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启发—建构式课堂教学、创新学习五步教学课堂教学、模拟—探索教学法课堂教学、引导自学法课堂教学、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互动—探究式课堂等教学模式, 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 引起他们自发自主的学习,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与人交流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当然, 这些方式方法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照搬, 不仅能依葫芦画葫芦, 还要会根据实际需要依葫芦画瓢, 甚至依葫芦创造出“艺术作品”。

针对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有限, 教室内没有多媒体, 不可能带动学生边上课边一起做化学实验, 笔者在高三复习酸碱中和滴定课中做了一些尝试: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回忆这节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请学生上讲台讲酸碱中和滴定基本原理、所用仪器、酸碱指示剂的选用原则——再请同学们分组实验——讨论各组实验过程中哪些操作会带来误差, 并进行误差分析。

在这节教学设计中, 由于无法实现分组实验, 笔者让学生对照着讲台上的一套仪器, 想像自己桌上也有那么一套仪器来做实验, 并让他们学会分工, 一个同学实验, 其它五个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然后先请四组同学上去写各组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 再综合全班情况进行补充, 完成了误差分析的教学。

课后反思:新颖的教学方式让这节课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连平时不太听课的部分同学也都主动在做实验前通过看书来熟悉实验操作, 有的学生边看书还边用手比划。做实验的时候积极性很高, 因为不是在讲台操作, 也不紧张了, 同学们在边做边指出问题的轻松环境下就完成了实验操作过程的学习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角色, 而是带领着学生自主地从联系、想像和互动中去建构知识和从自身错误中学习。

3. 要关注班上每个学生的成长。

在英国, 各中小学都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很重要, 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分享生活、了解知识、快乐生活”, 他们体现的是健康、快乐、享受、感恩、关爱、平等、尊重、参与, 这让笔者很有触动。每一个孩子被送到学校, 都是家庭的希望, 而在农村中学每个班上人都比较多, 一学期结束, 有的任课教师由于带班比较多, 甚至记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学生。这就无法实现教育的公平性, 这让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成为了“弃儿”。有感于此, 作为一名讲台上的老师, 笔者把学生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也做过很多的尝试。首先, 不管带几个班, 上课初始, 自己会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小档案, 从班主任那里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通过后面的观察和交流逐步完善, 上课时的提问就变成有的放矢了, 再加上适当的肯定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次, 在晚自习辅导时, 不是总坐在讲台上, 因为笔者知道有的学生是不好意思问老师问题的, 所以笔者一般是来回走动观察, 发现问题主动蹲下跟学生讲, 这样便于我们之间先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慢慢学生也就喜欢自己的课了。再有就是每次考完后就会给学生讲些小故事借以鼓励, 让他们养成不畏艰难的性格, 对他们进行抗挫折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 尽力教育学生发展自己对个性、力量和弱点的理解力;发展自尊和自我约束力;明确我们的生活意义和目的, 并基于此使自己努力做到要充实地生活一生, 负有责任地运用我们的才华而奋斗终生;为追求知识、智慧和理解力而奋斗终生;尽我们所能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课改在行动, 它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 我们正在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虽然我们农村中学的条件很艰苦, 虽然我们的知识理论水平也还有差距, 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改变着, 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得到正确、有效的推进, 最终使我们千千万万的孩子受益。

参考文献

课改的农村音乐教育 篇8

一、品德教育是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18世纪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的苦心取得成效。”教师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学生的心里话都肯告诉老师,和老师成了忘年之交……教师可以探索到平时在课堂上几年也发现不了的心灵的奥秘,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简单的说教,表层的敷衍,带来的只能是学生的浮躁与厌学。新课标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作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就要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互动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迸发“对话的灵光”。我们每位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真正走向广阔的心灵对话。要让教学有所深入,教师首先要深入教材,做到滚瓜烂熟、游刃有余,要善于把握精神实质,驾驭知识脉络,找到问题的本质,立足着眼点,直接渲染主题,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或对其内心有所冲击和震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动事例的穿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要对学生有震撼,教师首先要震撼自己,只有这样,师生心灵才会产生共鸣,达到心与心的默契,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二、品德教育是渗透情感的教育

品德教育,其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则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情感的表达或流露,会对学生产生最为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比如,教师通过口头表达给学生展现一个生动例子的时候,老师的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体态动作都会给教学增添色彩,给学生以感情的辐射,让学生在感动中领悟,达到“师乐生亦喜,师悲生也伤”的情感效果。富有情感的课堂充满喜怒哀乐,不再有照本宣科的烦躁,富有情感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的对话与互动的平台,不再是“师说生听”的呆板范式,品德课要精彩,师生情感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进行激情而诗意地教学。教师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打动和感动自己。“只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才能产生情感与思想共鸣”,当前,我们的课堂用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了优化的教学设计,如果教学中师生表情淡漠,缺乏情感,缺失思维,能够给学生留下值得铭心而温馨的记忆则很少,这不能不说是品德教育的失败。

三、品德教育是侧重实践的教育

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内,品德教育的重头戏在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它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教学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学生的反思来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如评价一个同学的品德不能止步于品德课考试成绩一样,品德教育需要延展与延伸,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生活中的积累与钻研,是品德教育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开始。如果没有具体的生活实践,或者没有理论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那课堂上的一切都只能停留在表面,都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没有依据的空泛口号。实践首先从教师开始,只有教师深刻感悟生活、课标和教材,善于整合生活、教材和学生等教学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和投入,教育的效果才会更明显。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如生命的喜悦、生命的跃动、生命的挑战、诗意的生命等,促使学生理解生命、愉悦生命、磨砺生命、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发掘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品德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实践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品德教育要走向真实,必须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当中去。

四、品德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育

品德教育既要紧跟国内外形势,把握时代脉搏,又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乐于反思,乐于进步,加强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有经常反思,才会不断提高,提高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作为农村品德课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并倡导学生乐于反思,一节课下来,让学生反思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反思遇到的矛盾与冲突,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与体会,才会有真正的提高——人格品质的提高。同时,要善于并敢于创新,教学相长,教与学两方面都会面临创新这一课题,教师应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上不断钻研,尽可能高效地上好每一节课,学生应在学法上有所改进与创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化课堂,用真实鲜活、生动有趣的事例充实教学环节,用师生灵魂深处的感动优化教学效果,以实现品德课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农村青少年品德教育是农村教育的灵魂,在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大前提下,农村一线的品德课教师,应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新理念,探寻新教法,让新课改理念渗透到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让品德教育真正担负起净化青少年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灵魂的重任。要不断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积极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责任,我国目前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绝大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农村,对他们的教育结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素质及农村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农村教师课改培训的思考 篇9

2002年暑期, 随着全国各实验区课程改革的开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县拉开了帷幕。参加完省课改一级培训, 我们就开始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辅导员培训, 从解读课标、更新教学理念, 每一位教师都在反思着自己的课堂教学, 努力转变着自己的角色, 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功地展现在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上。

2006年暑期, 我们又深入一线, 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开始全员培训。每到一个地方, 我们总能看到教师们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我们不断与教师们交流经验, 努力寻求最有效的课改培训方法。多年来, 课改培训得到各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大力支持, 可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记得我们第一次下乡培训时, 一位50多岁的男教师说:“搞什么课改啊, 我都教一辈子书了, 已经习惯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还能改得了?”更有人这样说:“课改也不过是唱高调, 说起来好听, 做起来难啊!不信, 你们站讲台上试试。”听着这些话, 想起自己任课时也是拼命地抓学习成绩, 拼命地走自己的老路, 并不管学生们是否愿意接受,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启示1:我是一名教师, 也是一个家长。儿子上小学时, 为了让他能考上重点初中, 我在城小代了他整整三年语文课。听、说、读、写训练很是到位, 在我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下, 他还发表了《我爱扁豆》《给香港小朋友的一封信》两篇作文。我也因许多学生作文的发表被评为编委。那时, 我很得意, 总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可哪儿知道儿子刚考上大学就抱怨:“我一点特长都没有, 学校一开晚会, 我就想躲, 真丢人!计算机课上东北地区的同学什么都懂, 而我像文盲似的。”一向要强的他埋怨起我来。

听到儿子的抱怨, 我也很懊悔。是啊, 那时我怎么只知道抓他的学习成绩呢?在他复习的那段日子里, 他回答问题、写作业样样都得比别人强, 稍有不服还遭老师一顿训。在一味追求分数的前提下, 我们班三位教师都很尽职。我清楚地记得屯留一中在全县只招100人, 我们班就考了38人。那时, 教师们是何等的骄傲啊!

本以为把儿子送入一中就可以松口气了, 哪儿知道他趁机放松自己, 课余总是偷偷地去书摊儿借书、租书, 晚上“加班加点”, 手里拿着两套书糊弄大人, 什么小说、杂志、童话故事, 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苦恼中, 我向儿子的班主任请教, 向有经验的教师咨询。一位教师告诉我:“孩子没玩儿够啊!”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心底, 是啊, 儿子才只有六岁就匆匆忙忙被送往一年级, 他能玩儿够吗?

值得庆幸的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们开拓了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学生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能够广泛读书, 发展潜能, 争当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们也深深懂得:学生是有个性的, 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 鼓励他们发表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参, 甚至是不同于教师的见解;学生是有兴趣和爱好的, 也是有个性的, 要时时刻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鼓励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写到这里, 也许会有教师说:“说着容易, 做着难啊!”是的, 我也很理解教师们的苦衷。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发展, 教师们确实太辛苦了, 弄不好还会受到领导的批评。可是, 为了学生的将来, 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创造适合于他们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这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所需求的。诚然, 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 也是很复杂的, 但我们应该相信,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 我们会形成并掌握理想的教学方法, 而且会成为习惯, 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反而会很快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因为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时间, 需要养成习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 我们将一定会在课改的征程中结出累累硕果。

启示2:纵观目前农村小学教学现状, 还存在课程开不完整的现象。每次下乡, 总会听到“我们这儿的老师年龄偏大”“老师不够用, 因此课程总也开不完整”等等的说法。对此, 我觉得, 同样的童年, 同样的时代, 农村的孩子们却得不到完整的教育, 这对他们太不公平了。其实, 农村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有着城里孩子所看不到的景、物、事。课文《闰土》中的看瓜刺猹、海边捡贝壳, 曾让人羡慕不已;《走, 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让人流连忘返。我们为什么不很好地挖掘农村生活资源, 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呢?比如写作、画画, 比如去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那样, 我们农村孩子不是比城里孩子更有发展优势吗?

因此, 我觉得应该也能够很好地分配和开设所有的课程, 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大自然, 不要觉得这样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而且能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许还会有人说:“这样会耽误教学时间的。”我认为, 光靠磨时间是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要知道, 对于这样漫长的学习, 大多数学生早已厌烦。

让学生长时间自由学习, 是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 我想可以利用一切该利用的时间, 把该开设的课程都开设起来,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启示3:走出去, 请进来。在平时的教学中, 好多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学生们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增进了友谊, 而且增长了见识。城里的学生能弥补一下自己的不足, 丰富自己的生活, 农村孩子更能大开眼界, 亲身感受教师的精彩教学。记得1990年, 示范课、电教课就屡见不鲜, 轮讲课、推门课更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课堂里, 在每周学校按时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理、有效地运用在他们的教学中。教师们不再生搬硬套, 而是走入学生中间,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 而且教师也成了他们无话不谈的知己……

如果城乡学校之间真能坚持不懈地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我想将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农村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反思 篇10

(我们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桌面上只有一本语文课本,全班50多位学生只有两本参考资料,少数学生桌上有一本《小学生字典》或《新华字典》)

教学实录

师:大家知道现代文学史上的十大文豪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你们……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风筝》的作者鲁迅先生!

(用小黑板出示教学目标)

师:现在大家自由组合,四人一组讨论上面小黑板上的内容。(内容略)

(学生自由组合过程花了5分钟,秩序有点乱,学生表情告诉我们平时没有组合过)

师:好,下面大家自由讨论!我课前叫大家读课文了,只给6分钟时间讨论。

生1:(小声)不给点提示,怎么讨论?

生2:(小声)没有!没有资料!

(学生讨论,教师在教室来回巡视)

师:时间到了,讨论得怎样了?

生3:没有得!

师:那再给两分钟!

生4:老师,不用给时间了,我们手上没有资料,不知道鲁迅的相关资料!

生5:老师,你给点提示吧?

老师只好让学生举手提问,由他自己来回答问题,介绍鲁迅相关资料。

……

师:这节课我们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了6个问题,大家问得还是蛮踊跃的。(生笑)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完成了第二个教学目标,时间关系,第一个教学目标我们不讨论了、看着小黑板的另一面。(在小黑板的另一面工整地写着词语的读音)

师:(指着小黑板)大家齐读生字词。

生:(很大声)读生字词。

师:下面布置作业。

——(学生做作业)

教学评析

这是一节公开课,一节农村中学语文课改课!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学生表面上是自主、合作、探究了,(起码时间上留给了学生),似乎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了!可实际还是教师在“灌”,在“填鸭”,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罢了。这就是“换汤不换药”。我想在我们广大农村中学,类似的课不只这一例吧。我们是不是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不自觉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呢?扮演这样的角色我们当然不是自愿的,说不定心中还有一百个委屈呢!可我们起码也应该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

为什么在新课改思想指导下,我们还会不自觉地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呢?我们应该怎样尽量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呢?是不是该多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呢?就以上面课例来说吧。

首先,工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面教师备教材做得不错,比较熟悉教材),更要备学生。这学生是比较复杂的,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但至少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懂得学生手头资料情况。例如上面课例,如果事先料到学生工具书少,参考资料跟不上的话,第一大题关于鲁迅的知识就不用为难学生了。教师讲述,不到一分钟就“搞定”,从而赢得时间来突破其他问题,这不是更好吗?

其次,时间要用在刀刃上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的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上面的课例,学生自由组合的时间花得太多,平时没有训练是一个原因,但如果教师事先考虑到了时间的利用率的话,这一个环节可以安排得更好,不但争取了时间,也避免了学生的紧张、慌乱。

第三,问题设计要适合学生现状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均有,最好先易后难,这样可使学生先获得成功感,从而激活课堂。上述课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中5个是比较难的,如果事先教师不提示的话,一般水平的学生是无从着手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该先提几个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例如,(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弟弟放风筝?(2)“我”扯坏小弟的风筝,这样对吗?为什么?(3)“我”认识自己做错了,想对弟弟“补过”,文中讲了哪两种方法?(4)如果你做错了事,心情怎么样?想补过,却又没机会,你的心情又将怎样?这样先易后难,可循序渐进,学生既从提问中读懂课文,又增添他们的兴趣,岂不事半功倍?

第四,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写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分析为主的基础教学形式,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例如,以上课例,围绕听、说、读、写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即说)前,先简明扼要述说课文精髓,让学生先听;听懂主旨后再让他们说(讨论);之后再读难句段;最后再写(写那些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字词句含义及理解)。

第五,端正教堂态度,正确认识课改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切切实实把课改落实到行动上去,不能平时不课改应付检查就临时才课改。另外,应切实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动作,不仅是这些形式上的动一动,而更主要的是精神,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上一篇:网络数控系统分析下一篇:国际大电网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