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型护理硕士

2024-05-18

科研型护理硕士(精选八篇)

科研型护理硕士 篇1

1 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研究生更应重视临床实践的培养

护理学是一门专业, 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无论是科研型或临床型都脱离不了临床实践。国际护理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主要培养方向是面向临床, 服务于临床培养各种专科的临床高级护理人才-临床护理专家 (clinical nursing specialist) , 他们对临床护理科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临床实践重点在于培养相应专科的护理能力包括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和临床护理综合技能。美国护理硕士生在担任本科室护士们的在职教育学习和临床护生的带教任务的同时, 到门诊和病房实习是必需的, 当然, 因其具有教师的身份, 实习有一定的自主性, 是由自己做出一系列的实习计划。临床护理博士 (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 DNP) 是美国护理实践中最高水平的教育, 主要是针对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 其培养类型类似于医学博士。韩国则在培养护理硕士实施护理程序的能力、与其他学科专家的协作能力、承担临床和教育岗位的教育能力、发挥护理专家的实践能力、运作与管理护理组织能力上突出重点。这有别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体系。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的培养, 高学历的护理人才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培养临床高级实践者的发展方向, 也是加快我国护理专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4]。

2 护理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临床实践

2.1 从事护理教学到临床护理的思想、行动转变是适应时代需要

研究显示[5], 高级临床实践护士对加快美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目前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护理人才走上临床工作岗位, 从事高级临床护理实践活动将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护理事业的专业化进程;还将有利于护理事业的整体长远全面发展。

医学院校的附属教学医院是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就业不错的选择。因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相对缺乏临床实战经验, 操作技能有待提高。侯睿等[6]对北京大学护理学院1992年—2008年毕业的44名护理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 68.2%的人毕业后希望从事护理教育工作;27.3%的人希望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可见, 目前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还是倾向以从事护理教育工作为主, 随着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护理硕士毕业生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希望将来可以能够为国家培养临床护理专家提供平台。调查显示[7]绝大多数医院均表示计划在10年内增加科研型和 (或) 临床型硕士学位护士的比例, 其计划的比例最少在1%, 最多可以达到30%, 这也意味着在临床一线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护士需求强烈。能够合理、高效地培养利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 使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将不仅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使病人满意;而且对于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而言, 也有助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护理教育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才能, 而护理研究生在临床上的突出表现和卓越业绩也能提高全社会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普遍认同和肯定, 从而也推动了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

2.2 护理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

护理科研的灵感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护理科研成果又服务于临床, 指导临床实践操作。护理研究生具备发展成为临床护理专家的潜力;高级实践护士培养可以为研究生的临床就业开辟新路。一般而言, 医学院的专职教师因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临床经验相对偏少;而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丰富, 但理论基础相对不够扎实。医学院校的附属教学医院可以为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提供广阔的空间发展, 使其享有更多的平台去发现自己, 去上级医疗单位、甚至出国进修机会。考虑我国的国情[8], 也可借鉴国外的经验, 促进学校和医院联合的学科建设, 同时通过远程教育或函授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专科领域人员进行特殊培训, 完善专科领域护理专家的培养教育, 从而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临床护理教学、科研队伍。加强临床医疗卫生机构对护理研究生的重视程度, 我们相信医院领导会从根本上重视和支持护理学科的发展, 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合理高效地使用, 使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继续深造和发展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追求知识、争取优秀, 永远是正确的大方向, 这是无须质疑的。护理博士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我国现行的护理学博士教育主要包括全日制统招和在职两种形式。有科研型和临床型之分, 一般是每个博导每年可以招收1个~2个名额 (可以包括在职) ;公费、自费、委培三种录取类型。根据每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 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4年不等;期间必须发表与研究课题相关的SCI论著[9], 文章数量以及影响因子可由各个学校二级学科、教研室自行规定, 原则上不达要求不能毕业或是延迟毕业, 所谓“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激励着博士生们的勇攀科研高峰, 也意味着护理博士毕业的难度相对有所提高。另外, 博士研究课题, 要从更宽、更广的角度去探索、去思考, 应该是有独创见解的科研问题, 将有别于硕士课题。

因此, 对于科研型应届护理学硕士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何时攻读, 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也或许曾经是每个即将毕业的应届学生日夜思索的人生抉择。中国学生比较看重学历, 有时忽略学历和能力的关系, 学历和能力是不一定成正比的。没有一定的临床知识经验的积累, 开展临床课题有困难, 从某种程度上讲, 只是纸上谈兵。从历年全国护理硕士招生来看, 科研型应届护理学硕士的招生来源不一定都是护理科班出身, 虽然顺利通过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 并顺利录取、毕业, 三年的硕士科研学习是否真的使其达到了应有的临床适应标准, 还有待商榷。毕竟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各不相同, 其并未经过专业的护理理论学习和系统的护理临床实践培训[10], 硕士期间短短几个月的临床实习, 是难以应付日后临床护理工作的。这不利于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另外, 年龄、家庭、个人问题, 也是需要考虑一下的。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从基层做起, 走好每一步, 收获每一步, 脚踏实地, 不断总结人生经验, 不断完善自我, 成长壮大。每一个人生重大决策的背后总是有太多的顾虑和牵挂, 特别是对于即将真正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 道路曲折, 但前途光明。

4 小结

我国急需一批能够在临床一线担当专家角色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护理学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艺术和最年轻的专业, 我们将是艺术和专业的完美结晶, 为这最年轻的专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就业是一种结果, 永远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将承担起为促进专业发展、提高和增强护理的专业地位作出贡献的光荣使命。

摘要:科研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护理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就业何去何从, 关系着高等护理教育的成长壮大。我国当前不仅仅是需要高学历的护理教育专家, 更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临床护理专家。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探讨我国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就业定位及自身发展。

关键词:护理学,科研型护理硕士,就业

参考文献

[1]娄方丽, 韩世范.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地区差异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11A) :2823-2824.

[2]孙静, 张新宇, 陶巍巍.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8) :370-371.

[3]姜安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15年实践与发展思考[J].护理研究, 2007, 21 (3C) :733-735.

[4]徐娟, 商临萍, 王斌全, 等.构建与CNS接轨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9, 23 (4C) :1103-1105.

[5]邵欣, 李峥.美国护理专业化发展现状对我国护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0) :30-32.

[6]侯睿, 朱秀, 陈华, 等.护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9) :38-39.

[7]孙宏玉, 路潜, 王志稳, 等.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2) :51-52.

[8]李春玉.中韩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比较.中华护理杂志[J].2010, 45 (7) :638-640.

[9]马伟光, 刘华平.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中华护理杂志[J].2009, 46 (6) :541-543.

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 篇2

时间 内容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入学师生见面会 确定研究生学位课程。研究生处统一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由导师负责。研究生处和院系监督检查。入学三个月内 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交院(系)和研究生处。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学有余力者可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查阅文献,完成综述,确定课题,进行开题报告。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等的学习并取得成绩。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一年。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对所进行的学位论文总结,并在杂志上发表与论文相关文章(见具体要求)。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论文评审、申请答辩。每年在6月10日之前完成答辩。

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流程

时间 内容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入学师生见面会 确定研究生学位课程。研究生处统一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由导师负责。研究生处和院系监督检查。入学三个月内 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交院(系)和研究生处。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按照《培养计划》要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继续在所要求科室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在各个专科轮转结束时由考核小组组织考核。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在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等的学习并取得成绩。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继续进行临床技能训练,重点掌握专科临床技能。进行临床实际能力考核,考核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

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篇3

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水平与护理学教学、临床护理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休戚相关。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关系着护理硕士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几年,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扩大, 由于各护理院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生源质量的不同, 导致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良莠不齐,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要继续加强。研究者根据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状况, 借鉴国内外护理学院护理研究生培养的经验, 提出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1 文献阅读能力培养

专业文献不仅是研究生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 也是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大量、广泛阅读, 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提高专业知识, 而且也能对专业的研究动态与方向做到整体把握。文献阅读分泛读与精读。在泛读文献时, 学生应当大量地阅读和专业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但不必局限于护理专业。通过文献泛读基本掌握本专业与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使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 逐步提高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精读阶段, 应将重点放在与自己研究领域相近或相似的文献上, 分析这些研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与结论的可靠性, 与研究的不足,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如何弥补这些不足缺陷。文献的精度对学生全面掌握所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构建研究理论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1]。在精读阶段学生应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在记录笔记的同时加深对已有文献理论、方法、结果、结论的理解, 也可以记录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为日后的论文撰写准备好素材。有学者研究显示, 专业文献阅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贡献率达19%, 提示通过大量阅读专业文献来提高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是一条可行途径[2]。

2 积极参与科研学术活动

参与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是提升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科研学术活动, 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 拓宽学术视野。通过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做研究汇报, 或者与其他学者教授就专业研究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提高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帮助其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更快地成长[3]。然而, 由于我国护理院校办学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护理硕士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没有机会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更谈不上境外或国际学术会议, 能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发言与交流的学生更少。因此, 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学生在读书期间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或通过聘请国内外护理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 把护理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和研究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 给学生与专家进行充分交流探讨的机会, 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参加学术活动, 与同行专家学者接触交流, 激发学生灵感, 孕育创新思维, 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以此来培养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另外要大力支持护理硕士研究生举办并参与本专业的研究生论坛, 给研究生充分展现自我科研能力水平的平台。

对护理研究生而言, 科研活动的积极参与对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除了参与护理学院举办的科研活动, 还要积极参加其他学院举办的各种科研活动, 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观点的融合, 加强与其他专业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在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3 建立学生科研研讨制度

学生科研研讨制度是组织护理硕士研究生定期开展文献研究、论文报告以及论文学习 (学生为主、内容自选、形式灵活多样) [4]。根据学生在研究生学习的不同阶段, 学生轮流作为主讲人向同学及导师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或文献学习心得。一年级的学生可以汇报自己学习相关护理领域文献的情况, 对不理解问题可以向高年级同学或老师请教咨询。二年级同学可以就自己准备开题或已经开题正在进行资料收集的研究工作经验向低年级同学传授, 或对开展研究期间存在的难题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对三年级的学生可以汇报资料收集过程、数据的整理分析、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内容。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不同阶段文献阅读的状况, 分享高质量的文献, 包括其研究领域、研究设计、研究结果、统计学方法等, 为其他同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定期学生科研汇报, 同学会了解到在不同研究工作阶段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研究领域、使用的类似研究方法, 鼓励他们开展专题的学习汇报。如德尔菲法、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干预研究的设计、横断面调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等, 有研究经验的同学就这些专题向老师与其他同学汇报, 介绍经验给大家, 互相交流学习。另外, 汇报内容可以是针对一、两篇权威护理专业期刊上的论文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和分析论文是研究生科研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习研究步骤和方法的一种途径。通过对论文的评判, 学生逐渐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提高对论文质量的鉴别力。

研究生针对自己研究领域和专业知识背景, 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在阅读文献、开展护理研究、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 激发研究的灵感和创作的激情。以护理硕士研究生为主的护理科研探讨, 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学术交流能力、提问能力、思辨能力和自我形象展示等能力[5]。这一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专业知识,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领域的研究知识, 完善丰富了原有的知识体系, 为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4 主动获得导师的指导支持

导师在从事护理科学研究的经验与经历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要积极主动的与导师联系。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懂的问题要向老师及时请教, 寻求帮助, 获得导师的指导。导师要相信学生的科研能力, 并给以充分的机会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邀请学生参与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 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状况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逐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供给学生提高、展示科研能力的机会, 资助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 鼓励学生在会议上发言, 提高他们在学术方面的交流与表现能力;也有助于他们了解本领域学术研究动态, 开阔视野。在科学研究中, 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独立自主开展研究, 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 如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等。

导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 还应该增强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参差不齐, 很大部分没有接受正规的研究生教育, 缺乏严格规范科研训练。导师自身科研能力的限制制约了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 要重视导师的培养工作, 针对性的开展培训项目, 提高导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科学素养。

5 创立护理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

为了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护理研究生管理机构应该专门为护理硕士研究生设立科研基金项目, 鼓励积极申报[6]。学生通过选题、独立撰写申报书, 立项后独立开展研究, 科学的训练学生独立从事护理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护理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的设置, 给学生机会从事护理科研研究, 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通过基金项目的资助, 可缓解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经费不足的缺陷, 提高他们对护理科研的兴趣与热情, 借助这一平台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总之, 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贯穿于整个研究生科研学习和实践中,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高等护理院校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 不断调整研究生管理模式, 努力探索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关系护理硕士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从护理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培养、科研学术活动参与、学生科研研讨制度建立、导师指导支持与护理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创立5个方面来阐述提升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 为我国护理院校探索适合自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护理,硕士研究生,护理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Long KA.Nursing Ph D consortia:a model for maximizing scarce resources[J].J Prof Nurs, 2007, 23:262-266.

[2]杨宏力, 宋士云.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三阶段培养法”创新体系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7 (1) :64-67.

[3]Brewer BB, Brewer MA, Schultz AA.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building the capacity for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community hospitals[J].Nurs Clin N Am, 2009, 44:11-25.

[4]李峥, 许岩, 汪健.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4) :154-155.

[5]Records K, Emerson RJ.Mentoring for research skill development[J].J Nurs Educ 2003, 42:553-557.

提高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4

1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上改革

在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 增设科研方法系列课程, 科研方法系列课程开设的形式多样, 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形式, 可以通过各领域专业人士开设各种专题讲座, 内容可以包含文献综述写作、研究设计、课题申报书的撰写、科学研究方法介绍、中英文专业文献检索等等。

相应的在教学方式上要进行改革, 例如:在基础课教学过程贯穿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激发学生培养自己创造能力的自学性, 增强创新意识, 建立创新的信心;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2导师在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的指导

2.1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导

虽然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有了一定学习, 但相对来说都比较宽浅和落后, 所以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研究生开始阶段的必经过程, 但基础知识也相当的繁多,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这些都需要导师的指导。

2.2走向学科前沿的引导

导师长期从事的研究领域的方法、操作都是学生要学习的目标。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研究领域, 导师的带领可以避免很多弯路, 细到数据库的使用, 专业论文的查询办法, 大到研究这一领域的目的、方法和方向。

2.3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

在吸纳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实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导师应当将研究生引入自己的课题内核, 了解课题的关键性研究方法、创新思维, 在导师的传、帮、带下, 使研究生能够把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 从而熟悉研究步骤, 学到研究方法。

2.4加强对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

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研究生训练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综合体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 可以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实践活动

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会。研究生在校期间, 参加学术研讨会是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捷径, 导师应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

鼓励参加科技竞赛, 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科研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生通过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 可以大大提高科研创新的热情, 并借助这一平台取得科研能力的提升。

2.6导师团队的指导

导师团队是研究生集体培养的基石, 推行导师团队模式是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 导师团队不但对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科研得到较大提升, 而且导师团队也有足够的力量不断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和项目, 使研究的成果不断创新。导师团队的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提升研究生的合作能力, 有利于攻克比较大型的课题等优势。

2.7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无论对研究生的培养还是科研都十分有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 建立有效的机制, 多方吸纳人才, 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第二, 导师要注意对研究生的指导方法, 不压制研究生创新的欲望, 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性, 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的研究计划。

3 提高研究生自身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3.1 强化创新意识, 学会独立思考

导师的正确引导和研究生自身的努力钻研,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工作习惯, 为今后从事创新要求较高的工作奠定基础。

3.2 学会归纳总结和重视积累

在日常的学习、阅读、思考和交流中, 要细心发现、及时记录各种心得与体会, 善于在平凡中捕捉细微的思想火花。因此, 注重文献检索、阅读综述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对创新性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3.3 注重交流与团队协作

经常性与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可以弥补一般文献资料的时效性较差问题, 可以较早较准确地掌握本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进展, 以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开展。

4 构建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环境

4.1 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规章制度

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管理, 要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评价的硬指标, 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既有量的具体规定, 又有质的明确要求。

4.2 改善研究生的科研条件

充分整合学校的资源, 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 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让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 共建产学研基地;加强国际合作, 开展国际间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邀请国际著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4.3 加强学术交流, 创造学术交流氛围

首先, 导师要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加强内部交流, 组织讨论, 互通信息, 相互提高。其次, 学校应从制度上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做出规范, 规定研究生每年或每学期应该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 并计算学分。第三, 研究生本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收集有关学术交流的信息, 积极组织和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4.4 加强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同一课题可由多种学科的专家和教授集体指导启发, 有利于发挥各人的长处, 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工作。从研究生的培养来看, 综合性课题可使研究生扩大研究视野, 得到实际科研工作的锻炼, 并能培养在科研集体或课题组中与别人合作研究的能力, 最终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5 结论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随着研究生的扩大招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始终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只有不断更新培养思路, 推行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才能真正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取得一些高水平的创新性强的科研性成果, 使研究生教育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季俊杰.优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 (4) .

[2]郭学渊.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3]阮利, 肖利民, 祝明发.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J].计算机教育, 2010 (13) .

[4]胡忠举, 刘文辉.坚持“导-研-本”路线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8) .

[5]王建美.跨学科团队科研中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D].复旦大学, 2012.

[6]范芳娟, 程捍卫, 张军厂.论导师团队指导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必要性[J].管理观察, 2015 (34) .

[7]巩宪伟.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提高办法[J].现代商贸工业, 2016 (7) .

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篇5

目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 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集中表现为科研和创新的能力不足, 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由教学方式、科研硬件条件、导师、研究生自身等方面构成。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直接指导者, 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尤其是科研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一名硕士生导师的视角, 对如何培养研究生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科研能力, 首要树立正确的科研审美观

与本科生相比, 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该学科科研教学的能力, 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开端, 因此首要任务是让其本人理解什么是科研, 培养其对科研的审美观。即什么样的工作算得上是科研, 真正有意义的科研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这里用科研审美观来概括。这对于研究生之后的科研道路都是必需的。只有具有了科研审美能力, 才能真正走向科研道路。要培养科研审美能力,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导师先要把研究生当作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培养, 而不是当作简单的劳力去使用。要指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科研的殿堂。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一个完整的科研工作, 从选题到实验设计, 再到论文撰写, 学生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尤其是选题依据的设计, 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研究生本人要做到多读文献, 并能够总结提炼文献, 通过阅读文献, 能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明确自己所从事科研工作在整个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就好比时尚界要时刻把握最新的时尚潮流, 具有鉴别时尚度和欣赏时尚美的能力。

二、培养科研素质, 创新思维是核心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是培养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因此,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相关的测试检验, 得出文、理、工三科研究生综合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排在前5项的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其中, 创新能力最为重要。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循序渐进, 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首先, 创新是建立在掌握科研领域前沿的基础上。研究生要通过研读文献,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并通过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 有了大量文献积累, 掌握了整个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 下一步就是指导研究生独立思考, 提出科学问题, 也是科研立题。最后, 在成果总结和论文撰写阶段, 要鼓励督促学生及时整理数据、总结结论的习惯。定期安排研究生报告工作进展、组织研讨会和学术报告等, 不仅可以了解研究生的阶段性成果, 还有助于培养其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自信心有助于创新, 要经常鼓励学生创新。科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因此学生做的科研工作一般是导师没有亲自尝试过的。要鼓励学生超过导师, 尤其是在研究生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生本身意识到科研事业的这一特征, 树立自信, 大胆尝试, 不断挑战。所谓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正是对科研发展特征的很好诠释。创新是在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现在的研究生多以“90后”为主, 思维比较活跃。在指导研究生时首要强调踏实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鼓励其在此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

三、重视科研实践与训练

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研究生在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科研实践的训练, 包括实验操作能力的锻炼和论文构思、写作能力的训练。实验操作能力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也是发现科研问题的最前线。尤其是初次踏入科研道路的硕士研究生, 在实践中锻炼, 一方面为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可以快速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袁隆平教授曾说过: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 你怕下田、怕吃苦, 我就不接收你, 我说电脑很重要, 书本知识也很重要, 都是基础, 但是电脑里面, 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 也要到田里面种出水稻;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 不怕困难, 努力钻研, 我想一定还是会出成果的, 你一次不行, 两次、三次、五次、一百次, 总会出成果的。由此足以看出, 实践对于科研成果取得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论文构思和写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之所以称之为科研, 其主要特征是要具有科研意义, 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释某一理论。饶子和院士说过, 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一个故事, 文章的写作就是把科研工作的整个流程写成一个完整的有科研意义的故事。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综合能力的展现。作为硕士研究生要先阅读文献, 在培养科研审美观的基础上, 具有鉴别文献的能力, 进而培养写作科研论文的能力。读文献应该是先泛读再精读, 然后再泛读。首先, 要通过泛读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总体状况, 把握前沿;其次结合自己研究实验内容精读文献, 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科研实践;最后, 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 又应该泛读文献, 通过各相关领域的交叉知识, 激发自己的灵感, 能够独立提出科学问题。

四、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是驱动力

科研本身是一件烦琐、逻辑型强, 又略显枯燥的工作。一方面, 刚刚踏入科研道路的研究生, 很容易走向思维死胡同, 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通过接触交流, 可以开阔眼界, 激发灵感, 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因此, 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前, 国内研究生的培养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培养, 实验设计、写作, 大都是一个人或与少数几个同门“师兄弟”一起完成, 缺乏与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交流。另一方面,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研究生参加更多的国际、国内学术活动较少。基于以上现状, 笔者认为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包括课题组内和研究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首先, 要强调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导师与研究生应以同事的关系进行平等的学术问题交流, 而且交流要保质保量, 把问题谈清谈透, 充分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 重视团队效应, 多与高年级学生交流。上研究生后, 提前参与高年级研究生的实验, 学会做试验、用仪器。与研究内容相近的同学多交流讨论, 发挥团队效应, 集合多人的长处解决一个问题。充分重视开题和中期考核, 开题和中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研究生以及硕士导师都应该充分重视, 而不能让其流于形式。开题和中期考核应按期举行, 导师应形成导师组, 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充分讨论, 给予意见建议, 本身就是对研究生的帮助, 也是导师激发思维和学习的好时机。研究生该如何认真对待呢?首先, 要认真准备报告, 从PPT的准备到逻辑思维的安排都要精心准备, 当成一次锻炼机会。其次, 从认识层面上, 不要害怕老师批评而回避问题, 应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难, 和专家交流请教, 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达到开题和中期考核的真正目的。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活动。参加学校邀请组织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的学术报告会。使研究生多接触科研的前沿, 对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可能。最后,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 并做学术报告。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导师本身更要走出去, 将最新的科研动态带回来, 通过学术专题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界一直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最终成就的大小, 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科研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因此要取得科研上的伟大成就, 对科研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高。除前面讨论的基本科研能力外, 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应该注重其他个人素质的培养。科研工作者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科研工作向来被认为是坐冷板凳的、枯燥的。因此,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有较强的毅力和恒心, 一方面能承受科研的压力, 另一方面能够将科研坚持到底。此外科研工作者还需要有较好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坚守一块净土, 坚持科研工作者的“清高”。此外还应具备处理各种关系的管理能力、较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等。

六、结语

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导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审美观。最重要的还要提供宽松优越的科研氛围, 给予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 大胆创新, 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科研人才。导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引导者, 而不是“保姆”。

参考文献

[1]陈立伟, 裴蓓.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0:10.

[2]严俊.关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3]丁诗华.论指导研究生的有效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科研型护理硕士 篇6

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教育只有坚持科研, 不断创新, 才能与时俱进, 肩负起“科教兴国, 教育先行”的历史重任。探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 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其结构要素目前说法不一, 尚未达成共识。关于科研能力的定义, 有人指出“1.单个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2.整个科研队伍的数量、素质和集体的研究能力, 以及科研信息的系统性、效率、实验技术装备的拥有量和优势等”。有关研究人员从科研活动的角度出发, 把科研能力分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应用外语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能力、科学实验的能力、科技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讲解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九种, 对不同专业、不同人才各有侧重。

(二) 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

透过科研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 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学生要具有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这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结合学科知识形成学术预判,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钻研,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 导师、学术会议、科研课题、学术氛围等是推动科研能力发展的外在因素。教育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然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 科研能力较弱。他们很少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活动或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和实践研究, 而一些外在的影响因素又限制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影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研究, 我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近几年获得了迅猛发展, 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然而,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速度较快, 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如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单薄、高校科研环境制约、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

(一) 学科理论知识缺乏

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布鲁纳主张无论教什么学科, 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 十分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 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的中心。学科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然而, 许多教育学的研究生并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特别是跨专业的学生, 他们对教育学科缺乏理解、很难找到学科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 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之外, 缺乏其他获得学科知识的途径, 例如:学术会议、实地考察和调研等, 所有的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的开展。

(二) 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是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也是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在教育学学科中, 创新主要表现为:善于运用不同的观点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 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善于发现教育中的新课题;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等等。然而, 我国一些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主动思考, 由于缺乏创新的意识, 很难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些研究内容也只是对前人的重复研究;缺乏创新的研究方法, 不能很好的理顺事物间的内部联系、探索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

(三) 高校科研环境制约

科研环境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学校缺乏较好的引导机制, 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课题不多, 学术交流不够, 高校举办学术会议、学术报告的次数有限, 学生很难接触到学科领域的前言知识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 学术氛围不浓

通过相关的资料查阅和笔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育学学科的学术氛围不浓, 高校对于教育学科的学术氛围建设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 导师对学生引导和影响不足, 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等等。这些问题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其中, 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很大:一些教育学的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的态度并不端正, 他们只是为了混个文凭, 单纯地学习考试时的知识, 缺乏教育科研的热情和动力。在这种“气候”的传染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满足于现状, 并不会积极的思考和学科钻研, 在这样的氛围下又何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

三、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若干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若干建议如下:

(一) 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 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 有的大学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入了任选课和补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外语课。总体来说, 我国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较多, 实践课较少, 因此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1. 增加方法论课程及研究方法课程的设置。

通过这类课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信息、从事实验操作和实际调查, 使学生掌握开展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设计、教育科学的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教育科学的行动研究、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与数据处理等, 并聘请经验丰富的图书资料中心人员进行信息检索、数据查询、文献下载等技能知识讲座。掌握这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2. 构建“研究与学习型”课程。

关于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教育动态给学生布置任务,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提出研究课题和解决方案, 老师最后给予补充和点评。关于授课形式, 采用团队学习方式的教学组织设计,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通过查找材料、讨论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 学生“研究性”学习目标。

(二) 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

导师在学生科研能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导师高尚的人格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都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科研的态度和思维。导师具有丰富的课题资源, 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在不断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将学术知识深化、内化的同时, 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除此之外, 当前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着惰性心里, 投身科研活动的自觉性并不高, 导师的监督和指导可以帮助和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科研活动。导师还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 集中学生, 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三) 改善高校科研环境

高校的科研环境是影响学生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 为一些教育学专业学科购买图书、数据库、信息软件、文献搜索平台等, 为研究生提供更加自由便利的信息平台, 并指派专门人员进行系统维护及更新, 以便研究生能够及时地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数据资料等。另外, 可以邀请知名专家讲学, 突破自我封闭, 吸纳新鲜信息, 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除此之外, 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小型报告厅、学术研究交流室, 为教育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更加便利的场所。

(四)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良好学术氛围建设需要学校、教育学的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完善学术团体、科研社群和虚拟研究所的建设, 要给予科研主题以充分的自主权利, 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高校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组织学生参加学术阅读、读书会、学术节等活动。而教育学的教授和老师应精心制定好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探讨的主攻方向, 教育学的师生举办学术讲座, 达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教育学的研究生们应该树立端正的科研创新态度, 积极学习理论知识, 与导师、同学经常进行交流沟通, 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刻苦钻研精神。

摘要:我国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单薄、高校科研环境制约、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逐渐涌现出来, 针对这些问题, 探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改善高校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途径以促进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科研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影响因素,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瓂.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

[2]梁岩.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过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5.

[3]林云.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5.

[4]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

[5]孟万金, 官群.教育科研创新的途径和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

[6]毛锦华.“研学结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3, (3) .

科研型护理硕士 篇7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会计研究生是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以学术活动为抓手, 培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更加重视举办学术活动, 活跃校内学术氛围。长期以来, 与其他学科相比, 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比较不受重视。通过校内外学术活动的引导、激励, 激发会计学研究生对学术活动的热爱, 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增进师生情谊, 培养团队意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指导, 大都是老师业余时间的辛苦付出, 在指导活动中有助于增进师生感情。参加学术活动的研究生们互相帮助、鼓励、合作, 有助于增进同学情谊,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催生学术成果, 提高自信心及知名度。会计学专业研究生通过积极参加学术活动, 把握学术前沿, 激发创新思维, 鼓足学术干劲, 积极撰写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课题, 从而催生研究生学术成果。通过参加学术活动, 尤其是取得发表学术论文等成绩后, 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 从而增强自信心, 更容易激发上进。发表论文、获得科研奖励等, 可以使研究生很快成为周围学生的“学术明星”, 提高知名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同城或异地校际间开展学术活动, 有助于增进校级间的友谊、交流与合作。取得学术成果丰硕的学校, 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更容易找到科研合作伙伴。通过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开展, 培养科研意识, 引导并指导其参加学术活动与科研课题, 从而培养了其科研创新能力, 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高层次会计人才。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内文献

国内众多学者从科研能力的内涵、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学术活动形式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 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状况的改善, 提高了研究生教育质量, 为形成中国独特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科研能力是科学研究能力的简称, 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之一。高希言、张五洲 (2000) 认为, 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科研设计, 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操作和创造性劳动的技能。田新强 (2000) 认为, 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 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 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 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黄忠仕 (2004) 认为, 科研能力是指属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 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可见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 导致研究生知识面、视野狭窄, 缺乏学科前沿知识及研究方法, 从而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李玉娥 (2005) 通过研究, 发现国内大学的开放程度与国外大学相比还远远不够。这种封闭的、自成体系的格局不仅束缚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而且限制了研究生在更大范围内吸取新的思想, 获得新的需求, 掌握新的发展。学术活动是一个研究生展现自己研究方向、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舞台, 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缺陷。吴照云 (2007) 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上存在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缺乏学术创新所必备的学科前沿知识、研究方法知识、跨学科知识以及研究论文写作知识等缺陷, 进而得出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要取得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必须具备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知识和科研能力的结论。杨玉良 (2008) 认为, 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研究生拓展视野、开阔眼界。他主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建立定期的研究讨论报告会制度等方式, 使学生能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项本武 (2008)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测度, 主要探讨了研究生自身的主体因素:具有创新意识、把握学科研究前沿、提出或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具有敏锐感知能力和理论抽象能力。他认为在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论文写作、以及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 都应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和造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将“研究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夏泉 (1999) 基于暨南大学学研会开展学术活动的主要做法, 得出了如下结论:学术活动利于研究生培养, 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学术活动还可以锻炼研究生的组织能力, 有助于倡导新学风。宋梅 (2003) 提出要将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化———要计划性、经常性的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健全组织机构、提供必要经费、建立考核评估制度等途径, 大力提升研究生学术活动效果。辛英 (2003) 指出学术活动可以增进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的各种能力、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在学术活动的作用下, 研究生必然会更具创造性。夏阳、屈晓婷 (2004) 认为通过加强对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指导, 分享成功经验, 营造良好氛围, 完善引导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研究生学术活动更加有效。最终, 能够为研究生营造创新氛围, 开发其创造思维和潜能, 从而塑造创新人格。陈艳、吴永明 (2006) 针对研究生自发学术活动进行研究。他们指出:由于学校组织的学术活动存在诸多限制, 不利于双向学术交流。因此, 应当激发研究生进行自发学术活动。同时他们还认为研究生自发学术活动还应当处于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三方的共同组织管理之下。温志桃、邹波 (2007) 认为构建创新型的学术氛围可以促进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促使研究生更加及时的了解学术前沿, 能够活跃研究生的思想、激发学术创新。他们指出学术活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来增强研究生的参与程度。另外, 加强校际交流,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也是提升和构建创新型学术氛围的重要方式。翟丽霞、孙岩梅 (2008) 着重研究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她们通过将跨学科研究应用于英语教学, 得出如下结论:跨学科研究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学术素质提高, 科研兴趣的激发和学术活动的丰富。刘晓岚 (2009) 指出多层次的学术活动可以激励学术创新和跨学科专业性交流。而且, 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可以共享教育资源, 借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徐贵宝、范文辉、王泰鹏 (2009) 认为, 研究生学术活动可以起到巩固专业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 拓宽研究生知识范围,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作用。闫杰 (2009) 从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研究生学术活动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利用激励理论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通过激励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和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培养。高博、张博 (2010) 利用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对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组织工作进行分析。他们指出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国外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具有常态化、功能性和开放性, 因而其自组织特征更为显著。我国研究生学术论坛由于发展尚不健全, 目前仍呈现出他组织的特征, 所以研究生学术论坛应当从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张月玲、陈红丽 (2008) 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意识因素、责任制度与激励机制、环境因素, 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创新培养。张月玲、刘梅月、刘超 (2008) 探讨了课程设置改革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指出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课程设置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又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 作者在分析了我国现行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面向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张月玲、王静、戴金川 (2009) 分析了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影响, 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提供科研机会、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等积极作用。针对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主观及客观影响因素, 提出了规范研究生导师制度、建立有效的导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主要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的新型指导方式、注重导师的科研创造和创新能力以及师生关系中导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四个方面的建议。张月玲 (2010) 提出从校内校外两个层面为本科生、研究生搭建各种平台, 开设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营造学科文化氛围。校内第二课堂形式有:成立教师层面的学术组织、成立学生层面的社团组织、以学院、学校团委为依托, 搭建竞争竞赛平台、原创发明平台;校外第二课堂形式有: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参加省乃至全国的比赛或竞赛、参加名牌高校举办的暑期学校或参加专题学习班、参加学术交流。

国内学者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术活动和跨学科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学术活动参与程度的方法和建议, 这些意见均为各高校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 目前针对研究生学术活动形式的建议多集中在校内和校际, 比如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读书会、合作科研、学术社团、学术活动节和网上学术沙龙等形式, 这些学术活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校内, 而其中的一小部分则是涉及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校内和校际的学术活动虽然可以满足研究生之间对理论的探讨和交流, 但是却很难满足研究生接触更高层次的理论交流和理论应用。研究生与社会应用型专家和理论研究型专家进行深层理论探讨, 或者仅仅是作为专家的讨论听众都有助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高。

(二) 国外文献回顾

创新这一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 他把创新定义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 将创新定义为“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而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20世纪70~80年代开始, 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 (J.M.Utterback) 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 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 “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 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著名学者弗里曼 (Freeman) 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现在创新的内涵已经延伸到社会领域, 欧盟 (1995) 创新是指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 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可能。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2010.05) 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指出, 比广博的视野更重要的是, 学生应该有能力去接受知识, 运用知识重新评估已有的结论并得出新的结论。国外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开展得较早, 也比较深入。克拉克 (Clark.B.R, 1994) 就美、英、法、德、日五国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全面介绍和比较研究, 并就各国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赫伯 (D·O·Hebb) (1966) 认为, 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 教师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教师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却大有学问。德莱蒙特等 (S.Delamnotetal, 1997) 及皮纳德等 (Peluehette, J, .V, et.al, 1996) 则论证了集体指导在提高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兰森 (E·G·Lanser) (2000) 就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认为指导双方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更是一种合作关系, 导师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走独立思考、刻意创新的学习、研究之道。国外学者还主张, 对研究生来说, 从导师那里学习专业或学科知识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做学问的方法, 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文菲尔德 (Winfield) 委员会通过调查认为, 应该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并提出了有关建议。史密笔 (Smeby) (2000) 提出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是极其重要的科研训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以批判性的方式处理问题。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学徒式, 其主要以“导师制”为核心, 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德国研究生教育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课程, 坚持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人才。德国的高等院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在科研探究的过程中是科研伙伴, 他们充分利用讲座、讨论、实验室这些基本的科研手段进行科学研究。英国实行宽口径综合课程教学, 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英国教育理念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批判式思维,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为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英国研究生教育将课程教学氛围选课式和研究式两种。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秉承创新这一主旨, 重视研究生独立思维的培养, 注重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大学的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招生、师资、课程、教育方法等多种途径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招生时双向选择, 重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研究潜力, 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优秀生源;导师集体指导和个别化指导相结合;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授课很少采用制式教材;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其研究生教育既重视基础又关注前沿, 大力训练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精神。法国创新教育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中“多科性”和“多面性”是法国教育的特点。法国的教育内容更加全面,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关注。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将德国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糅合。这种教育方式更为凸显了企业和高校的科研创新协作, 由企业同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促进科研创新。同时, 各高校还积极寻求各种科研合作。国外学者深入探讨了创新的含义, 将创新从技术经济的角度逐步拓展到社会的范畴, 认为创新是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上述学者普遍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作用:导师要着重训练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研究生也要主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批判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研究生。通过研究德、英、美、法、日等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发现, 各国的研究生培养均强调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精神, 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因此, 国外的研究普遍强调了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并且通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基于学术活动的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一) 搭建校内学术活动平台

我国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 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 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培养相对薄弱。从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着眼, 以学术活动为抓手, 以参加学术征文、参加学术会议、搭建学术活动平台、组织承办学术会议等为手段, 立足会计学科, 放眼相关及交叉学科, 发挥研究生、国家主管部门、学校、学院、会计系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培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校内学术活动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搭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 如研究生论坛、学术论坛、会计学社、会计学术活动节和网上会计学术沙龙等, 开展丰富的学术活动, 如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读书会、科研合作、征文比赛等。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学术活动平台, 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或利用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学术报告会可以是校内外专家的主题报告, 也可以是研究生中较为出色的成果报告;学术讲座则主要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科前沿研究的半开放式讲座, 既面向本专业又面向外专业学生, 然而学生的层次需要限于研究生层面以便于听众与专家的互动交流;学术交流会、学术活动节和网上学术沙龙是校内外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交流互动的有力平台, 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可以互相激发科研灵感;读书会从本质上讲与学术社团近似, 二者均是根据成员的兴趣范围进行内部成员讨论, 这种形式更为松散但是也更加自由, 是各种学术活动的有力补充;合作科研可以是教师主导也可以是研究生团队自主研究, 合作科研主要目的是发挥跨专业组合的综合科研素质, 这种形式能够更好的激发科研创新。

(二) 参加校内交叉学科学术会议

综合性院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其他学科的学术会议。尤其是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可以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新颖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 改变研究生因知识结构单一而造成的科研局限。鼓励学生参加此类会议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渗透, 提高研究生跨学科创新能力, 从而为产生更多的创新科研成果提供平台。

(三) 参加校外学术活动

校内学术活动是有限的, 在充分开展校内学术活动的基础上, 鼓励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走出校门, 参加国内外重点大学、知名高校等组织的学术活动。参加学术征文。学术会议征文均充分体现会计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为研究者提供学科前沿信息, 也可明显促进研究生撰写论文的规范、技巧与水平, 从而提高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撰写、投递学术会议征文更是可以直接锻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与掌握, 提升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加学术会议。在参加学术征文的基础上, 以文赴会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 亲临会议现场, 领略会计学著名学者教授的学术风采, 聆听大师们的教诲, 广交同行朋友, 进一步修改完善会议论文, 刺激研究生的学术神经, 激发科研热情与动力, 从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参加暑期学校。重点名牌高校都在积极举办暑期学校, 是一种新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开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将产生深远影响。暑期学校具有立足学科前沿、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特色, 如北京大学2010年举办会计与公司财务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利用暑假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吸纳国内外一流师资, 开设国际通行的“名教授、短学时”核心课程, 使学员开阔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加同城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利用地缘优势, 就近开展学术交流, 成立校际研究生学术交流组织, 定期开展活动, 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不但有利于学生积累学术交流经验, 开拓思路, 相互学习共同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还有利于营造地区学术氛围, 提升地区科研水平。而且这种合作研究更易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和支持。

(四) 实施校际间交流培养模式

交流培养的模式可以使学生们吸取对方培养单位学风、教风和研风之长, 实现优势互补, 突破自成体系的教育格局的限制, 使研究生在更大范围内吸取新的思想, 获得新知识与研究方法;还可以增强双方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为学生的择业及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合作性科研提供了空间。

(五) 承办学术会议

有条件的学校承办会计学术会议, 研究生通过参与会议的承办, 可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 开阔视野, 感受学术气氛, 解学科动态和前沿知识, 结识同行朋友。学校组织大型学术会议势必有许多高水平的专家与会, 通过在研究生中召集志愿者, 可以使研究生全程参与会议的各个环节。在会议筹备阶段, 研究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发邀请函等工作了解业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 为会议期间听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提供帮助。未成为志愿者的研究生可以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以文赴会。会议开幕期间, 研究生志愿者从事接待来宾的工作, 这项工作可以使研究生与专家近距离接触, 为双方的学术讨论提供便利。会议期间, 研究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听取学术报告或讲座。论文被大会采用的研究生则可以通过报告的形式与参会的专家交流学术问题。会议结束后, 研究生可以同参会专家保持私人联系, 向专家请教科研难题。总之, 学校举办学术会议可以通过让研究生亲身参与大会整个过程的形式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结论

通过上述举措的实施, 努力达到三个层面的目标:基本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使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遍意识到参加学术会议的重要性, 树立科研意识。通过鼓励、指导、促进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 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质。使研究生了解会计学科的前沿, 提高其会计专业水平和学术表达能力, 开阔眼界, 拓宽知识面, 启迪创新思维。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 力争使绝大多数会计研究生能够真正参加学术活动, 拓宽科研思路, 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科研素质, 使其能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拓展会计学研究生对其他学科的了解, 从而培养综合性、交叉学科人才。在基本目标和中级目标的基础上, 使得具有科研潜质的研究生能够脱颖而出, 加大指导与培养力度, 为其创造条件参加高层次的学术活动, 培育会计科研成果, 深入、全面的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为会计学博士研究生输送优质生源, 为国家财政经济等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输送具有研究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

科研型护理硕士 篇8

1 研究过程

1.1 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G中医药大学硕士生科研活动状况”问卷,该问卷是课题组在借鉴国内外众多高校广泛使用的学术体验与发展状况相关问卷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活动特点独立自主设计而成。该问卷通过小样本预试测及专家咨询之后,形成了正式问卷。问卷共41道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题为单选题)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学位类别、现学专业和专业级别及导师所在单位类型,第二部分(7~40题为多选题)为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活动情况,第三部分(41题)为主观性题目,就如何更好的让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1.2 抽样方法介绍

本次调查总体为G中医药大学2011级到2013级学术与专业型研究生中在校的同学486名,抽样框2011级到2013级学术与专业型研究生3个年级,样本由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出的50名同学构成(150名)。抽样框的获取方法为:首先,从G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获得2011级到2013级学术与专业型研究生学生号,按学号从小到大排列,再从随机数字表中任取一行,本次调查取第10行最左端横向取数字,再按随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编序号,如随机数字相同,则先出现的为小,事先设定规则,每个年级序号1~50对应的学号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为88.7%。其中男性占55.64%,女性占44.36%;学术型为61.65%,专业型38.35%;被调查者现学专业学科级别中,国家级重点学科占20.30%,省部级重点学科占42.86%,一般学科占23.31%,由于部分学生尚不清楚自己所在学科级别,故有13.53%的学生未填写此项。

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调查结果

3.1 硕士研究生参与的科研活动形式

由表1可知,总的来说,硕士研究生参与的科研活动最主要形式为论文撰写,占81.20%;其次为参与导师课题,占75.19%;再次为自主进行设计性实验,占24.81%;在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占14.29%;参与科技下乡,野外调查等占12.78%;撰写专著与独立申请并完成科研课题均占8.27%;发明专利只占3.76%,为最少的科研活动形式。

3.2 硕士研究生学写论文方式概况

由表2可知,硕士研究生学写论文的方式主要是由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占63.16%;理论授课占38.35%;师兄/师姐的指导占27.08%;最少方式的为请教其他老师,占8.27%。其中硕二、硕三的学写论文方式占据第二位的为师兄/师姐的指导,分别为28%、30.23%,而硕一理论授课的方式占据第二位,为40%。

3.3硕士研究生通过科研活动公开发表论文的最高级别期刊情况

由表3可知,硕士研究生通过科研活动公开发表论文的最高级别期刊比例最大的是普通期刊,占37.59%;其次为核心期刊,占25.56%;再次为权威期刊,占4.65%,而三大检索期刊(SCI/EI/ISTP)无发表论文情况。

3.4 硕士研究生撰写课题申请书情况

由表4可知,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课题申请书方面,39.10%的硕士生没有写过课题申请书,占比例最大;36.84%的硕士生会写课题申请书;21.80%的硕士生尚不会写课题申请书。

3.5 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的类别

由表5可知:硕士研究生参与省部级及国家级课题所占比例最大,均为45.86%;本单位课题占25.56%,居第二位;厅局级课题占20.30%,居第三位;硕士研究生参与的国际合作与企业委托课题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2.00%和3.76%。

3.6 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技术学习途径

由表6可知: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技术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师兄或师姐的指导,占42.86%;导师指导与自己摸索分别占33.83%和33.08%;实验员指导与实验课学习分别占24.06%和15.04%。

3.7 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7可知: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研究思路,占67.67%;其次为缺乏实验技术,占62.41%;论文撰写有困难占26.32%;文献检索有困难占18.80%;没有困难仅占4.5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总体来讲,本次调查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参与的科研活动主要形式为论文撰写、参与导师课题与实验方面,要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需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建立更有效更完善的培养制度。尽管在论文书写方面导师指导占比例最大,从硕一到硕三,师兄/师姐的指导比例逐渐加大,仍有将近四成的学生未受到导师的指导,故加强导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依然重要。硕士研究生通过科研活动公开发表论文的最高级别期刊主要为普通期刊,而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等高级别期刊相对较少,说明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水平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培养硕士研究生课题申请书的撰写能力,是学校培养硕士生成为一名合格研究生的必不可少的课程,本调查显示只有不足四成的学生会写课题申请书,需要引起学校、导师及学生本身的高度注意,并重视硕士生这一方面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的级别越高,越能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研究生,故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应该加大硕士生参与国家级课题及国际合作的课题,为硕士生提高科研能力提供优越的条件。

实验技术是完成科研活动的基本科研能力,实验技术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实验结果的可信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生实验技术的学习主要来自师兄或师姐的指导,而导师指导与实验员指导所占比例较少,因此为了更好提高硕士生科研能力,需要加强导师与实验员的指导力度。本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研究思路与缺乏实验技术。由此说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及实验技术问题,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4.2 建议

论文撰写方面:1加强导师对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指导:鼓励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特别是对计划发表于SCI上的论文进行系统的指导,给予适当奖励如报销版面费、给予奖金以激发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2加强硕士研究生各种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生要大量阅读与专业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扩宽自己的眼界,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2];还可以在导师的组织下,每周每位研究生选出一篇有讨论价值的论文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内容包括论文的摘要是否精要、研究方法是否有效可行、统计学方法是否恰当、讨论部分是否有创造性内容与独到见解等,在不断的学习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课题方面:1加深硕士研究生课题参与的深度:导师所研究的课题水平、研究经费的多少、实验室条件的好坏等都会影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高低[3],因此导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多申请国家级课题或多参与国际合作性课题,而且导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做实验的工具,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专业特长等“因材施教”,让其参与课题的设计、资料搜集与整理、学术交流等环节,加深对课题的了解,拓宽视野[4]。2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学校针对硕士研究生设置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科研活动积极性与培养科研创新性,让研究生在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提高科研能力。

实验技术方面:1硕士研究生的实验技术必须有导师或实验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验前,在实验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至少1个月的训练,包括熟悉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程序、实验程序、实验相关技术与实验记录方法等;试验中也应配备实验专业指导人员,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如遇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可及时咨询以保证实验顺利完成[5]。2在实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实践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在总结中进步,每月可以组织一次实验室学术例会,在导师与实验专员的参与下,要求研究生做10min左右的报告,汇报本课题实验研究进展情况、遇到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困难、实验经验总结等,在与导师、实验专员及其他研究生的探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卢长方,于海涛,张可勇.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c):156-157.

[3]周欣,张志毅,倪超.医学院校以导师组模式培养研究生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107-109.

[4]马秀娟,张晓冬,弓雪莲,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135-1137.

上一篇:秋色叶植物下一篇:发展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