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口调查报告

2022-07-14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社会人口调查报告》,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社会人口调查报告

人口信息及社会环境调查报告

积玉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0-

2积玉桥街社区人口信息及社会环境调查报告

一、现有资料来源

 武昌区公安分局积玉桥街派出所,武昌区统计局统计年鉴提供社区人口,自然环境和卫生资源状况等资料。

 武昌区疾病预防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

 武昌区积玉桥街街道办事处提供政策支持的资料。

 个社区居委会协助调查。

二、.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样本来源:积玉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不同医疗团队,分别调查纺织村、民主里、幸福里、新生里、康乐里、新河街、华兴里、三角路8个社区中的3300户共9682人。调查项目:一般状况,疾病情况,住房面积,个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习惯,医疗付费方式,人均收入,既往病史,家族史

 质量控制:慢病指导小组;社区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质控要求执行建档程序。

三、 社会学环境调查

◆社区概况:

1、人口结构:我辖区总人口数30035人,女性人口数1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49.69%。

2、环境状况:我中心濒临长江南岸,毗邻沙湖,位于新生路特1号。新生路像一条纽带将临江大道、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连接起来,新建的过江隧道驻足门前,本中心服务范围3.14平方公里,属于旧城改造区。拨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与待拆的低矮楼房及大片的建设工地相互错落。因此,人流量大,绿化差,空气质量差,这些因素都给居民生活、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3、居民的经济收入:我辖区属武汉市的纺织老区,昔日的国棉五厂、国棉六厂、天一印染厂都已破产。因此下岗职工多,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低保户多,整个辖区居民平均经济收入在武汉市区偏低。

4、社区卫生资源:我中心是辖区内唯一一家由政府举办的具有医疗保险定点医疗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设一个卫生服务站,长期担负辖区内的基本医疗保障工作,与其它街比医疗卫生资源偏少。因此,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我们这里更显重要。

四、社区人口信息调查

2009下下辖社区调查个年龄组人口构成表

男女

年龄组

人数构成比(%)人数构成比(%)〈30283626.18284625.47

30-40145713.45156213.98

40-50246522.76230720.64

50-60202618.7192617.56

〉60204818.91253522.68

合计1083210011176100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大于60岁的年龄组人数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男性18.91,女性占22.68。积玉桥街卫生服务中心下辖人口老龄化较明显。

积玉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9-2

第二篇:关于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司法局组织课题调研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在*县召开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座

谈会,并查阅大量资料,对*市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状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当前社会流动人口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于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的概念,有着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排列和等同,更不能混淆。流动人口的内涵可以包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会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在外延上大于刑释解教人员和闲散青少年。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虽然都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但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社会流动人口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动,亦称社会流动。它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流动,有时只限于从一个职业群体向另一个职业群体的流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学问题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实践问题,具有社会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征,折射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社会主义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人口状况,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素逐步渗透,尤其是生产力中人的活跃因素,其作用大于经济和技术引起的流动,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个体系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社会各种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和政治、经济、文化均开始显示独立性,而且影响力日渐加大,引发了新的社会流动。

(一)经济发展型。*市和全国一样,自“三线建设”以来,以××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市,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同时存在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推动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为社会流动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建设的进程中,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省级公路四通八达,为人流、物流提供了交通便利,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周边省、市人们向往发展的“宝地”,市中心城区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50,000余人,增加到现在300,000多人。

(二)政策引导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从沿海、东南向内陆延伸,人民的政治权利上升,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向地位变动和经济生活的富裕上来。在城市进行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涌动,推动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资产重组,客观上引导一部分才华精英的社会成员流向了*市,也刺激了当地的有用人才向东南沿海流动,就是人们常说的“孔雀东南飞”。在农村推行各种各样的承包制,政府部门的部分权利下放,逐步放宽了农村与城市人口流动的限制,在传统体制下的绝大多数农民深刻地理解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道理,遵循“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于是,农村社会流动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直到如今仍然保持着“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势头。实行土地承包之后的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和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在人多地少,石漠化严重的偏僻山区,农业成本上升、农业效益下降的压力下,面对城市较多的社会福利,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寻找生存的空间。

(三)资源分配型。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社会位置的改变,其目的是改变自己所处位置上的社会资源的质和量的分布状况,大多数人争取自己所期望或应得到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职业声望等社会资源,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江南煤都”之称,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钢铁、建材、电力、铝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长足发展,基本形成有矿必有城,有厂必有镇,外地人口的流入,本地人口的自发流动,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向都市型转化,必然形成人口集中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得城市人口相对于整个地区人口的比例上升,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闲暇娱乐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对社会资源重新再分配。如盘县境内的盘江矿区、城关镇和红果镇片区人口比例占盘县总人口116万的60左右。城乡人口互动表明了投资的增长,推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流动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社会流动人口的闸门是依次被突破的,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社会流动人口的浪潮第一波是从农村开始,亿万农民工主动适应社会化分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社会各个成员阶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对市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对市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

会各界的关注。*市司法局组织课题调研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在*县召开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座谈会,并查阅大量资料,对*市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状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当前社会流动人口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于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的概念,有着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排列和等同,更不能混淆。流动人口的内涵可以包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会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在外延上大于刑释解教人员和闲散青少年。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虽然都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但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社会流动人口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动,亦称社会流动。它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流动,有时只限于从一个职业群体向另一个职业群体的流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学问题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实践问题,具有社会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征,折射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社会主义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人口状况,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素逐步渗透,尤其是生产力中人的活跃因素,其作用大于经济和技术引起的流动,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个体系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社会各种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和政治、经济、文化均开始显示独立性,而且影响力日渐加大,引发了新的社会流动。

(一)经济发展型。*市和全国一样,自“三线建设”以来,以××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市,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同时存在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推动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为社会流动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建设的进程中,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省级公路四通八达,为人流、物流提供了交通便利,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周边省、市人们向往发展的“宝地”,市中心城区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50,000余人,增加到现在300,000多人。

(二)政策引导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从沿海、东南向内陆延伸,人民的政治权利上升,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向地位变动和经济生活的富裕上来。在城市进行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的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涌动,推动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产权制度的改革,企业资产重组,客观上引导一部分才华精英的社会成员流向了*市,也刺激了当地的有用人才向东南沿海流动,就是人们常说的“孔雀东南飞”。在农村推行各种各样的承包制,政府部门的部分权利下放,逐步放宽了农村与城市人口流动的限制,在传统体制下的绝大多数农民深刻地理解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道理,遵循“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于是,农村社会流动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直到如今仍然保持着“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势头。实行土地承包之后的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和支配劳动时间的权利,在人多地少,石漠化严重的偏僻山区,农业成本上升、农业效益下降的压力下,面对城市较多的社会福利,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寻找生存的空间。

(三)资源分配型。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社会位置的改变,其目的是改变自己所处位置上的社会资源的质和量的分布状况,大多数人争取自己所期望或应得到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职业声望等社会资源,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江南煤都”之称,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钢铁、建材、电力、铝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长足发展,基本形成有矿必有城,有厂必有镇,外地人口的流入,本地人口的自发流动,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向都市型转化,必然形成人口集中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得城市人口相对于整个地区人口的比例上升,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闲暇娱乐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对社会资源重新再分配。如盘县境内的盘江矿区、城关镇和红果镇片区人口比例占盘县总人口116万的60左右。城乡人口互动表明了投资的增长,推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流动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社会流动人口的闸门是依次被突破的,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社会流动人口

的浪潮第一波是从农村开始,亿万农民工主动适应社会化分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社会各个成员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互动之中,增加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向东西南沿海转移,形成前所未有农民工浪潮;社会流动人口的第二波是从没有职业社会闲散人员出于谋生的需要,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纷纷加入个体、私营经济活动,借政策的倾斜和市场的短缺

迅速致富;社会流动人口的第三波是从公有制内部流动的,一些人不愿意吃“大锅饭”,不甘于平庸生活,又有一定能力和胆量的“公家人”跃入商品经济的海洋,通过经济致富改变社会地位。流动者成功的示范效应逐步扩散,更多的人受到启示,开始对人生重新定位,希望通过变换新的职业或寻找第二职业带来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发生,改革使社会流动人口的条件逐步形成,以往禁锢社会流动的政策与制度调整了,如户籍制度、商品粮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农民进城居住制度、个体和私营企业政策等,都做出了有利于社会流动的调整。但是,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行为失范。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行为失范,是指人们不认同规范,不遵守规则、破坏规范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是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就是一个规范只有当人们认为公正而甘受约束时才有真正效力。在社会转型期,老的标准被打破了,新的标准正在建立过程中,这段时间各种价值观念产生冲突,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社会闲散青少年对是非标准模糊不清,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由此,在社会闲散青少年中的欲望失去了约束,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社会规范教育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据统计:*市2003年小学在校生为395,228人,2004年小学在校生为411,152人,2005年小学在校生为414,051人;2003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62,566人,2004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72,780人,2005年初中在校学生为169,521人;2003年高中在校学生为33,452人,2004年高中在校学生为35,812人,2005年高中在校学生为40,482人,可以看出历年高中生逐步增加,同时叠加2003年职业高中在校生319人,2004年职业高中在校生198人,2005年职业高中在校生410人,不能进入高中和职高系列的学生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反映了家庭与社会管理、社会就业、社会福利的互动。尤其是离开学校的年青人,既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也无法改变家庭经济的来源,又没有才华参与社会竞争,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渴望得到社会报酬,理性思维不受控制,导致心理失去理智,从而行为失范铤而走险。

二是行为越轨。马克思把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迈向共产主义人类最高理想社会的进程中,难免有超越社会规范的行为,在社会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冲突反映出来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在犯罪与违法之间,一方面,是指被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禁止性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让习惯容忍的社会行为,必须受到刑法和行政处罚。在法理学和行政法学上统称为刑事追究和劳动教养处罚。受到刑事惩罚和行政强制处罚的刑满释放和解教人员回归社会,不经意地就会被人们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因为越轨的负功能行为可能减少社会效益和扰乱社会秩序。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5年全市刑释解教人员3761人,其中:2003年刑满释放808人,解除劳动教养295人;2004年刑满释放718人,解除劳动教养516人;2005年刑满释放893人,解除劳动教养531人。重新犯罪33人。社会对这部分人的第一反映是:他们存在可能毁掉他人规范、他们可能毁掉人们预期的制度安排、他们可能会伤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尤其在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部分人在择业上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不但受到市场的排斥,而且本身原来把家庭酿成支裂破碎,没有经济的支撑力进入市场进行经济活动,有的只能打工度日,有的对城市低保费用不予满足,有的对艰苦生活很茫然,重操旧业走上犯罪道路。这部分人统称为有“劣迹”的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置帮教方面,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视性、排他性因素。然而,有个别人员不能正确判断社会公正标准,甚至心存对社会进行报复,作案手段翻新,危害社会的程度更为凶险,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是利益冲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首选的历史命题,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解决和必须解决的是各种经济利益冲突。可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高收入阶层不愿对低收入阶层负责,既得利益集团不愿为共同富裕作贡献,社会强势群体通过不正当竞争占有弱势群体的物质成果,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经济增长,让人民得到实惠。社会流动人口的目标是获得平等机会,经济上参与并获得法律和政策规定的个人所得从中受益,然而,这对大多数流动人口在现行法律和政策保障下可以实现。但是,对刑释解教人员以公民身份参加“市场运作”比普通公民要困难得多,当既无资本又无技术无力参与经济活动时,心理失衡,往往酝酿有悖于社会有序发展的矛盾和纠纷,制造不利于社会安定的事件;极少数人员心存逆反心理,一旦有机可乘,在我们内部寻找保护伞以达到违法占有别人物质成果的目的;有的个别极端分子把黑手伸向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爆发富”和“新贵”,对需要安全的公民来说,这种个案虽然不多,但它的影响对社会危害极大。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

政法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关键在于宏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方面,通过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法治实践,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确诠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妥善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社会治安管控能力,依法管理社会流动人口,教育感化挽救刑释解教人员,加强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统筹城乡治安稳定,统筹区域安全,统筹内外防范,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社会稳定的新跨越。

一要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社会稳定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重要战略的指导方针,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指导方针。发展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没有发展,就没有稳定,只有稳定,才有发展。社会流动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因素,对社会稳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压缩流动人口中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减少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教育闲散青少年遵守社会规范,必须采取专门机关与社会各责任部门相结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城市社区、乡镇社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强宏观就业引导,克服盲目流动,增强微观就业指导,完善用工制度,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要改善就业。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抓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以抓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以抓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区域就业平衡;以抓西部大开发,改善整个社会就业需求;以抓发展非公有经济,吸收社会剩余劳动力;以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适应经济发展的就业需求,是解决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就业的根本出路。要求社会各责任部门要坚持劳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创业和就业环境,把现有的就业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起来,促进社会就业,同时,建立健全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失业人员实行完善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的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再就业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为他们就业和再就业创造好的环境。

三要标本兼治。解决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犯罪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社会治安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公、检、法、司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警素质,增强社会治安管控能力,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家庭、学校互动制度,推动安置帮教健康发展。深化法治建设,在全社会加大对公民的普法力度,坚持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打防并举,提高社会防范功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总之,要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

第四篇:论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设人口均衡社会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设人口均衡社会

内容摘要:

我国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发生着转变,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正在发生着转变。在新形势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

人口均衡

老龄化

正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在此背景下,“促进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

一、

人口均衡概念

均衡的本意就是平衡,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应用在人口发展方面,它至少包括下面两层含义:

第一,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与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力量相平衡。它是指人口发展既不能落后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所能承受的范围。

第二,在人口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力量作用要平衡。人口内部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而且各要素都有自身的理想状态。例如,人口规模的理想状态是适度,人口素质的理想状态时不断提高,人口结构的理想状态是各部分比例恰当,等等。所以人口各要素内部力量的平衡是指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应向其理想状态发展,不会由于其中某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发展而使其他一个(或多个)要素背离它们的理想状态而发展。

综合上面的观点,我们对人口均衡作出如下定义: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实现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分布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等目标。

二、

人口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人口发展就是风险——安全、代价——贡献、成本——效益关系的演变过程,所以积极的人口发展就是风险最小化但安全最大化、代价最小化但贡献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但收益最大化的人口变动过程。

第二,人口各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必须实现均衡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先发展其中一方面,然后再发展另一方面。因此人口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一个都不容暂缓发展或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人口变量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变化具有长期性、世代复制性的特点,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当我们为了顾及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发展,而等到日后再来纠正这种失衡的现象时,所付出的时间、经济和社会代价将会是巨大的。

第三、人口均衡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中人口自身往往不能自动实现均衡,甚至我们观察到更多的是人口不均衡的想象,人口要素之间、人口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人口均衡”作为一种人口发展的总体性目标提出,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三、

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人口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与30年前相比,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已经得到缓和,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并相互交织,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第一是人口“三大高峰”将先后到来。今后20至30年,我国将先后迎来劳动人口、总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明显。

第二是出生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据测算,我国每年出生时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的缺陷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到6%,这直接影响到近百万家庭、几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2009

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下降了1.11,但仍然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将严重影响性别平等、妇女权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第四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还将加快。

第五是人口迁移流动呈现新特点。《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表明,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将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在现居住地生育现象十分普遍。流动人口长期定居和举家流动的趋势明显,“二线”城市和城镇人口流动活跃,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新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仍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人口发展规律。人口变化和人口发展都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要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并以其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做到“两个统筹”:一方面要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挥人口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战略性思维。人口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口变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人口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科学的、综合性的战略思维和创新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以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和人财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教育、行政等方式,提高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形成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超越人口手段。人口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因此,人口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人口手段,而是需要更多地依靠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手段,要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进一步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制度,同时探索人口计生政策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社会政策环境。

第四、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核心准则,保障人的权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本宗旨,人口计生系统还要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面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逐渐向全人群和生命的全过程转变,如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老年人服务关怀等工作,不断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的不均衡,科学的人口均衡发展需要左盼右顾、瞻前顾后、统筹协调。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口观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人口治理模式,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要向“确保家庭权益,倡导适度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优化”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适度生育和人口优化的积极人口政策将从数量、素质、结构等全方位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人口社会学》作者:佟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3出版)

[2]《新人口论》作者:马寅初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01出版)

[3]《人口原理》作者: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Malthus.T.R)、王惠惠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4]《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

作者:张恺悌、张恺悌、郭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01出版)

[5]《人口论-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马尔萨斯)北京大学出本社

[6]《人口社会学》

王树新著

中国劳动社会科学出版社

[7]《中国人口》

田雪原、周丽萍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第一版(2004年5月1日)

第五篇:人口普查彰显中国社会现实

人口普查彰显中国社会现实 作者:本刊记者 尹鸿伟 发自云南来源:南风窗日期:2010-09-24浏览:1209

4显示全文

将于2010年11月1日至10日正式进行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已经在前期开始了一些初步摸底、统计,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此前的2009年5月,国务院就已经成立了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由副总理李克强担任组长,国家统计局、公安部、人口计生委等部门的4位副部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其成员也由与之相关的20多个部级单位的领导组成。

“住户不愿意开门”、“开门后不愿意如实登记信息”、“躲避普查人员的询问和登记”„„并非所有人都在政府的一声令下后就积极、无条件地配合着普查工作,无论在边远的农村,还是繁华的城市,甚至首都北京,都不时出现类似的情景,使此次人口普查工作遭遇到一些难题。

全国动员打大战

“这次又是一场人、财、物全国动员的‘大战役’,即便是我们这样的边陲小城也积极行动起来了。经过前期初摸底,估计瑞丽的人口总数在20万至21万左右。”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统计局局长王懿表示,“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人口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但是我们感觉有些吃紧。”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梁中堂表示,新中国建国后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进行了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并从1982年普查开始逐渐建立起每10年一次的普查制度,第六次普查估计中央财政将投入7亿元,加上地方政府的投入,总量或达到80亿元。

“应该说这样的工作安排是必要和合理的,人口普查是许多现代国家反复实施的一项活动,已经有许多公认的、操作性很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按照这些办法去做,一般都能获得比较满意的调查结果。”他说。

此次人口普查从2007年底进行“人户分离”试点已经开始,全国将动员起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国家统计局为了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已经制定了具体的进度表和流程图,将整个工作列了20多个大项和120多个小项,每个大项、小项的工作完成时间都有具体要求,其中要求每名普查员按照划定的工作量(大约80户~100户,250人~300人),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所负责“普查小区”的登记,达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全部结果预计2011年四五月正式公布。

“借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一直都把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的情况,此次人口普查首次将在中国境内长期居住的境外人员包括港澳台人士也作为普查对象,

便于及时了解情况,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并进行管理。”王懿说,“由于少数民族比重非常大的瑞丽市地处山水相连的中缅边境地区,又是中国重要的国际通商口岸,全国各地都有流动人口汇集到这里。其他如缅甸人及各种无国籍人员也达数万人之多,而边境线上跨境而居、早出晚归的边民更是无法准确统计,这些情况给普查工作增添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她表示,鉴于瑞丽市辖区居住、活动的少数民族、外籍人员和无国籍人员众多,普查使用语言非常复杂的实际情况,已经在全市动员了1200多名普查员,工作人员密度已经高于国家的正常部署。

“此次人口普查,‘人户分离’、‘未登记户口’及‘人口流动’等现实情况皆为难题。”昆明市的一名户籍警察说,“一方面是社会开放、经济发展使许多人跨地区流动,因为涉及孩子上学、就医等原因,许多人家搬了户口却没有迁移;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国家、地方政策导致许多人不愿意、不能正常登记户口。”

有专家已经表示,现在无法说清楚有多少人口没有进行户口登记,但有30%的城市人口是人户分离的,而要对2亿多的流动人口做到比较精准的普查也非常困难。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也进行了多次针对“外出人口”、“外来人口”、“同城人户分离”等的专项试点。

“离开户口所在地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存在形式种类繁杂,要弄清楚显然很困难。”梁中堂说,“极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使进城农民和早已经被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吸纳的农业人口,却不能及时转化为已经接纳其工作和就业的所在城镇人口,形成中国所特有的、大批量的农民工现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2.6亿的人口数据并不是普查登记汇总出来的,而是按照平时的动态监测推算的,因为之前初步汇总的普查登记人口还达不到12亿——比1999年统计公报少1430万,比1998年少450多万。”梁中堂说,“如果总是这样做,中国的人口普查就不是一般的质量问题,而是等于取消、否定了实际普查的意义。国家的主管部门会不会继续像上次普查那样用改变普查程序和结果来迎合平时的监测结果,将是本次普查质量的一次严峻考验。”王懿表示:“多年的工作经验证明,如果没有公安部门的配合,很多普查工作都很难正常开展,所以公安部门的工作投入和态度举足轻重。”在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已经先行一步开展了户口整顿工作,时间大致为2010年5月至9月,希望摸清人户分离、流动、外籍等人口数量,随后人口普查部门据此进行普查小区的界定,为入户调查做准备。

尽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一再强调,普查机构不能利用入户核对的机会,从事与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无关的其他调查、收费、办证等地区行政管理事务,不得把普查到的信息移交别的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使用的数据,以免对普查工作造成影响。不过,“政令不通”的情况仍然存在。2010年8月19日下午,4名陕西省渭南市警察在3名北京当地警察的陪同下,假冒“人口普查的”骗开了客居北京的作家谢朝平的家门,随后冲上去给其戴上手铐带回陕西

调查。

普查的难点

“怕打扰”、“怕超生罚款”、“怕隐私暴露”已经成为人口普查中存在的三大特点。学者何亚福表示,多处住房情况,离异、再婚、私生及领养子女等情况,都被视为个人隐私,更有人担心如拆迁补偿、领取未销死亡退休金等利益得失,还有的人始终认为人口普查与自己无关。

梁中堂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人为逃避处罚在一个时期内会隐瞒出生人口,所在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为避免连带责任和直接的领导、管理责任,实际也会鼓励和纵容瞒报漏报。”

“超计划生育在每年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研究过去3次人口普查,低年龄的漏报人口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字。”他说,“例如对照1990年普查中8岁组和1982年普查的0岁组,可以发现8年间不但没有因必定会发生的一定量的死亡减少了人口,反而还多了123万;用相同方法可以计算出,1982年0~2岁3个年龄组至少遗漏了297万人;同样对照2000年和1990年两次普查,1990年普查时0~9岁组至少漏登了1266万人。”

“计划生育政策几乎只能在公职人员那里能落实,在一些农村里,几乎每家都偷偷生

二、三胎,生一个孩子的几乎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在那些地区几乎算流产了。”云南省的一名乡镇干部说,“由于这些超生人口多数不正常登记户口,没有人清楚具体数量。现在,大部分学历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结婚晚、生育少或不生,相反偏远、贫穷地区的人结婚早、生育多,极大地影响中国的人口素质。”

云南省公安厅的一名警官则认为,人口普查最重要的是人口质量和分布情况,其次才是精确的人口数据,“在一个人口10多亿的国家里,即使全国有1000万人数的误差,也不会影响到国家在大政方针上的决策。当然,这次普查的统计、计算方法都很先进和科学,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被遗漏了”。

他说:“有一个情况很多人并不清楚,现在还没有登记户口的人主要是小孩和社会边缘人员两大类,他们对社会活动造成的影响非常小,更不会影响到国家大型政策的实施,在这样的问题上,无论公安机关还是各种政府部门都是有思想准备的,是能够承受的。”

梁中堂表示,如果这次普查仅仅发生了像1982和1990年那样的低年龄人口的漏报现象,就属于较高质量的人口普查了,“主持人口普查的国家统计局应该不会再发生像2000年人口普查中,用平时监测的动态人口结果影响和指导普查工作,甚至直接用推导的方法来改变和决定普查结果了。”

除了超生人口造成人数实际增长,现实中“一人多户、有户无人”等人口虚假增长的情况也很突出:一些人在农村有户口,在城市也有户口,甚至多个城市都有不同名字的户口;还有一些城市居民也存在多个地方都有户口的情况;更有甚者已经获得他国国籍或港澳台地区身份,仍然保留着原来的中国户口。

另外,除了公职人员的死亡因为有抚恤金、丧葬费,还能及时注销户口外,很多城乡居民死亡后,除非家人主动去注销,否则很少有人问津。还有一些人为了各种附着在城乡户口上的利益,也有意隐瞒死亡人口情况。由于中国管出生、死亡、户籍的分属不同部门,部门壁垒造成信息不能共享,加之城乡二元管理,使中国人口虚增的数量可能非常惊人。

人口管理政策的争议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普查行动,难免会遭遇一些非议:人们不明白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统计人口会那么难,这还是在一个户口管制如此严厉的国家,各个地方总是准生证、出生证、身份证、暂住证、居住证„„弄了一大堆证,最后仍然说不清楚有多少人口。

“人口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而户口登记往往落后于人口的变动,所以仅仅依靠户口管理还无法准确、及时地了解人口状况。”梁中堂认为,通过户口管理了解人口和人口普查并不一样。

王懿表示,人口普查是由政府统一确定的某一个时点,譬如这次的普查规定2010年10月31日24时或11月1日零时全国所有的自然人都要进行登记,凡是这一时点上出现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登记,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的人口状况,就比户籍统计科学、准确。“种种问题实际上已经暴露出国家在人口管理工作的严重不足。”何亚福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可以说第一次到第四次的人口数目都是比较真实的,而2000年第五次就让人半信半疑了,根源在于国家的人口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受到了基本国策之一——计划生育政策的明显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正式施行,各种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开始出现:未婚生育、婚外生育、超计划生育„„层出不穷,成为各地计划生育部门、公安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工作难题,很多地方基层政府的工作精力大多都用于计划生育。于是,强制缴纳“超生罚款”、“社会抚养费”,强制进行上环、结扎等医学措施逐步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应对方法,甚至将该工作与《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等联系在一起,即不满足前面的各种条件公安部门就不允许登记户口。“一个人从上学、医保、社保、旅行、工作都需要身份证,没有户口就不会有身份证,各种生存问题都会受到影响。”云南省公安厅的一名警官说,“所以各地方把登记户口用来协助计划生育工作很有效果,但也导致大量的孩子不能正常登记户口,或者父母不愿意登记户口,最后形成常说的‘黑人黑户’。”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0年7月也透露,有6个省核查出实际出生人口比报表出生多10%以上。

不过有许多地方的情况已经反映出,没有缴纳计生罚款或社会抚养费,计划外出生的孩子仍然不能上户口。典型的“游戏”过程是:公安要医学出生证明才办理户口登记;而医院要计生委开的入户通知才办;计生委则说不交钱(社会抚养费)不开证明。事实上,各地计划生育部门一直允许违法生育人口落户,但前提是必须按照规定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即在人口普查中违法生育人口落户的条件没有改变,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也不改变。

山东省在2010年7月规定,对在人口普查登记过程中如实申报的政策外生育人员可依法从轻处理;2002年9月28日之前违法生育的,按照“从旧兼从轻”原则处理;之后违法生育的,以较低标准征收社会抚养费;生活确实困难的家庭,经当地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分期缴纳社会抚养费。

“要求政府的其它工作都不与户口工作挂钩,理论上谁都清楚是好事情,但各方学者不能只简单批评现行方法,而不提供有效措施。”云南省公安厅的一名警官说,“国家的各项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能互相兼顾求得较好效果,不可能单独强调哪一方面。现阶段,在控制人口数量与查清人口数目的工作权衡上,显然国家只能偏重前者,那么即便在后者上有一些疏漏,也是必须理解和承受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国家让很多超生的“黑孩子”都登记了户口。为了确保这次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公安部又专门发文,规定任何地方和单位都不得限制政策外生育的婴儿落户,也不得将户口登记的情况作为行政管理和处罚的依据。

上一篇:上海网络有限公司下一篇:生活老师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