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

2022-09-10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 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之后, “一带一路”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并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一带一路”建设, 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 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 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 中国更是非常重视与其加强各方面合作。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 中越两国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合作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中越两国出于国内国际综合考虑, 更应该积极地开展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的合作, 尽可能的把两国打造成政治互信、经济交融和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必要性

“非传统安全”的定义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王逸舟认为:“非传统安全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 具体地说, 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1]概括地说,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 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 生态环境安全, 资源安全, 金融安全, 跨过犯罪, 恐怖主义, 非法移民, 走私犯毒, 海盗行为, 洗钱等。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2]越南作为我国的周边国家之一, 加强双方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是极其必要的。

(一)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国际局势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述, 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纵向推进、上升和横向扩展、整合交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自给自足”。[3]为了不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 各国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 “一带一路”不仅可以增强亚太地区的整体实力, 更是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国家作为理性人, 往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所以“搭便车”现象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4]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 中越两国都有参与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偏好。在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过程中, 中越两国形成了有条不紊的合作, 有效的规避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局势。

(二) 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所在

由于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因此对该问题的解决不能靠哪个单一的国家行为体, 而是要多个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治理。越南作为与中国陆海相连的国家, 在绵长的边境地区自然环境复杂, 所以该地区受非传统安全威胁严重。这里存在着大批的“边境难民”和跨境少数民族,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难民问题和非法跨境婚姻问题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使其与国家发展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加强中越乃至周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国内社会矛盾, 也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增强中国在东南亚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 建立和完善国际制度的责任所在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越两国开展非传统安全的合作促进了国际双边和多边协作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在双边协作机制的指导下, 两国在文化、外交、公安、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两国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不仅在制度与实践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 同时也为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树立制度规范。比如, 为了应对两国边境非传统安全威胁, 进一步巩固两国人民的睦邻友好关系,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订立了《中越陆地边境口岸管理合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等相关制度规范。这些协议和制度不仅有利于建构多边协调机制, 更能够为推动区域性、全球性公共问题的解决树立典范。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可行性

(一) 地缘优势

越南作为中国邻国, 战略地位突出, 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和桥梁。从地缘经济角度看, 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的越南正处在一个快速上升时期, 经济发展呈现积极的态势, 在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和侨汇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 中越两国经贸往来频繁

自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 两国的经贸相互依存度也呈逐年递增趋势。2016年中越双边贸易额更是接近1000亿, 越南成为了中国在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17年两国贸易额再创新高。由此可见, 中越两国的经贸往来已经形成了“发展惯性”。经济与政治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中越两国经贸联系密切可以促进双方建立政策层面对话合作的长效机制, 拓展两国的合作渠道, 从而更好的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威胁。

(三) 文化优势

中国和越南拥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和骆越文化, 这都会给两国合作带来共识。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组成要素, 对两国双边合作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中越两国在19世纪都曾遭遇过西方列强侵略, 都在不断地摸索着适合本国发展的改革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 中越两国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观社会主义国家。中越两国相同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为两国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动力, 进而推动双方合作的进程。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程

回顾中越两国开展的各项非传统安全合作案例, 不难发现两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不管是从合作的领域还是从合作的层次来说, 该进程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经济金融安全领域, 两国积极开展经贸与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中越双边合作, 两国于2006年成立了中越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鉴于越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中国, 越方基础设施建设也远不如中方, 为了改善两国合作的客观环境, 中国通过BOT和BT等形式帮助越南完善基础设施进而推动“两廊一圈”合作进程。

在社会文化领域, 自古以来中越两国历史文化渊源颇深。骆越文化本属同源, 再加之两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 两国不管是官方文化交流还是民间文化交流都发展迅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中越两国成功举办过“中越友好之约”、“中越大联欢”等一系列文化活动。2015年两国更是积极的签署了2016-2018年中越两国文化交流执行计划。

中越两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涉及的范围之广, 除了已经提到的经济金融领域、社会文化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还包括信息网络领域和跨国走私贩毒领域等。虽然两国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在多方面开展了合作, 但不管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来说,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未来展望

中越两国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是两国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使然, 虽然两国开展合作存在一些阻碍因素, 但这绝不是中断两国合作的理由。为了拓展两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两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 利用“一带一路”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大国的关系

“一带一路”的实施对沿线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正值世界经济因金融危机影响缓慢复苏之际, 推行该战略是发展大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进入新时期以来, 越南实行“均势外交”风格, 为了本国在大国博弈中获得更多利益而在大国间游离。

中国完全可以把这次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一个契机, 加强中美两国友好关系, 改善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对俄罗斯面临西方国家制裁, 卢布大幅度贬值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时机, 适当的为其提供援助, 来强化中俄两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从而改善中国的周边环境;借“一带一路”加强与日本、中东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打破“第一岛链”对中国的封锁。通过这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来发展周边国家以及域外大国的关系, 从而加强中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力度。

(二) 加强构建中越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

中越两国互为重要邻邦国家和合作伙伴, 中方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对越关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两国均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双方应该视对方的发展为自身发展的机遇, 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中越两国加强构建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 可以使得两国在治理非传统安全的具体问题方面更加的符合规范。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在经贸方面越南公布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协定》2016-2018年特别优惠关税方案等合作机制;在文化交流方面, 两国签订了《2016-2020年教育交流协议》等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另外, 中越两国作为“10+1”和“10+3”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中的成员国, 两国在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为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中越双方在能源、外汇、劳工、海关、投资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应继续推进构建。同时, 中越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也能为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的建构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三) 强化身份认同, 加强互信互助

越南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之一, 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指导下, 中国更是十分重视两国关系的发展。打造“中越命运共同体”, 不仅需要两国加强经贸合作认同, 更应该需要中越两国在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亚历山大·温特提出了影响集体身份建构的四个主变量: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自我约束。[5]因此, 强化身份认同就必须从这个四个方面分别着手, 中越两国可以通过经济互补, 加强双方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中越两国有着相似的历史和遭遇, 两国都在积极的寻求深化改革的良策, 这些“相似”都有利于夯实两国共同命运的基础;两国均属社会主义国家, 同属于“儒家文化圈”, 具有相近的意识形态。另外, 两国可以通过民间互动的方式来推动打造“中越命运共同体”, 通过民间和官方两种途径的沟通与交流来加强两国的政治互信, 从而推动中越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越非传统安全合作除了构建中越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和强化两国身份认同之外, 还可以成立第三方协调机构来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中越双方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不仅是对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的响应, 更是对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努力。中越两国推进经贸合作与政治互信, 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建立命运共同体, 带来的是地区各国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环境与结果。

中越两国在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构建完善的双边和多边机制, 可以及时有效的规范两国开展的各项合作, 这势必会为中越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契机, 对于两国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中越两国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必定会为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都带来繁荣与发展, 为两国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基石。

摘要:在新时代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 “一带一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战略在推进的过程中, 中越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两国在非传统安全合作问题方面却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例如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非法移民、气候变化等。本文通过论证中越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分析中越两国合作发展的进程, 给出深化两国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越,非传统安全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逸舟.中国外交十难题[M].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39.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500.

[3] 杨信礼.马克思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J].理论学习, 2000 (1) :26.

[4] 曼柯·奥尔逊.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8.

[5]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334.

上一篇: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阅读教学下一篇:山莨菪碱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