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语文教案

2022-07-19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心中的语文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我心中的语文教案

我心中的偶像教案

六年级上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我心中的偶像

西安市三星小学

张亚静

教学目标:

1.同学们能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并能阐述清楚崇拜偶像的哪些方面。

2.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教学重点:

让偶像成为人生路上的动力,伴随同学们快乐、健康成长。 教具准备:录音机 名人图片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是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所以我要送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礼物——让大家听一首歌。放歌曲《七里香》。听完了歌曲,得回答问题:刚才放的这首歌,名字叫什么?生:《七里香》。演唱者是谁呢?生:周杰伦!师:非常正确,是周杰伦,同学们可翻开书第7页看一下周杰伦的照片。好酷的一个男孩哎!酷酷的发型,酷酷的眼神,就连鼻子也很酷!同学们,大家喜欢他吗?其实有许多花样年华的中学生都把周杰伦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你们心目中有偶像吗?他们又都是谁呢?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心目中的偶像》板书课题。

2.解释“偶像”

《现代汉语词典》把“偶像”正确解释为: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像。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其自己的偶像,不管是谁,这都可以说是一种健康的情感。

3.偶像的变迁:说起偶像的变迁,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看到老师在课堂上知识丰富、运用自如,那时候,老师就是我的偶像;等稍大了的时候,我非常崇拜歌星,蔡国庆又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他的歌我大都会唱,像《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我心中的故事》等;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崇拜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因为安妮·莎莉文把一个从一岁半就成了又盲又聋又哑的幼儿,变成了一种通晓五种语言、知识渊博的学者和一名创造非凡业绩,获得无数荣誉的社会活动家。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教育奇迹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崇拜着这位了不起的女性。

从大的时间跨度来看偶像的变迁,在原始社会,人们崇拜体格健壮的人,在奴隶社会,因为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因而一些自由人常被崇拜,封建社会,天子至尊,万民为臣,因而人们崇拜皇权,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所崇拜的对象更是五花八门。

4.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下面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向大家表白一下,注意一定要说出是他们身上的哪些东西感动了你,激励了你。

同学们发言之后,总结这些偶像的类别,并分析其原因与心理,此环节大胆地交给学生来回答,鼓励学生说出真心话就是好样的。

教师总结:偶像大致可分为生产型偶像(科学家、政治家等)和消费型偶像(歌星、体育名星等)两类。我们同学们心目中的偶像往往是消费型的,青少年对这些偶像的仰慕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或物的层面,如:服装,发型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们会意识到消费型偶像一般生命力不强,只能算是青少年生命征途中的匆匆过客,这样,在选择偶像时就不会太盲目,会很理性地认识到“偶像”的感人事迹、奉献精神、人格魅力更能熏陶我们,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激励与传承。

5.收获与体会的交流: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大,会对“偶像”赋予全新的定义,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下面一段时间交给大家,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6.感悟记录:

刚才同学们作了交流,下面请同学们把今天感悟最深的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一会儿让大家读,看谁的感悟最深?

7.小结:亲爱的同学们,45分钟的光阴转瞬即逝,我想:通过今天的活动,你定能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找到最佳偶像,那么这一课将是你人生路上的一段美好回忆,我们把这一课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新的姿态,新的风貌,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好吗?

第二篇:我心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不尽如人意的非语文现象:

1.脱离文本

一教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目睹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为了让他们感受“闪亮”“透明”“圆润”等特点,他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露珠图片加以展示,又播放了一段某知名导演拍摄的露珠影像。在和谐悦耳的音乐背景下欣赏,真是美轮美奂,亦幻亦真。再看学生反应,有的瞠目结舌作惊讶状,有的交头接耳作交流状,有的齐声惊叹作感慨状„„我不禁窃语:“你想让学生学什么?”“学什么”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问题。在设计教学时竟没有深入考虑,而一门心思在搜集课件素材„„静下心来思考,从表面看教学的目的好像达到了,即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露珠的美丽;但如果只是用欣赏课件取代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就如登山一样,是坐观光缆车到达峰顶,却没有自己经过攀爬来得深刻。由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放手让学生独自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交流,给学生扩散思维,放飞想象,张扬个性的机会,使得课堂充满互动生成的活力。要把握好“目的——工具”的关系。高花费、高技术不一定带来学习的高效率。信息技术是个好帮手,但不可无原则、无节制的滥用,否则,具有语文特征的学习活动(语言文字的诵读、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少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会成为虚幻的“海市蜃楼”。

2.随意拓展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总结全文时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

生:乌鸦还上过狐狸的当,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面的四种意见大加赞赏。

这种开放已经走入了误区。开放性的思维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在于对问题本身的深化与提升,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前三种意见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而后面的几种“创新”意见已经越来越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了,而教师却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与引导。一篇课文有公认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基本材料,如果教师在肯定文本“动手动脑、实践创造”价值取向的同时,再让孩子发散思维,如让孩子说说“乌鸦要喝水还有别的办法吗”,教学效果会好得多。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3.泛化体验(做人之道)

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略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

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

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追求读书中的“真情实感”和有见解的感悟与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读书与思考,即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时下,教师似乎不太愿意提及“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更愿意谈论“自读会悟,个体体验”,殊不知,读书理解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否则,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只不过是言不及义的空话,或是人云亦云的套话,或是肤浅片面的白话,缺失了悟性、个性、灵性,也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没有重点、面面俱到的处处体验也是不足取的。文本的价值总是有些共性的、传统的、经典的东西,为人类所共有,如小说中的重点人物、精彩情节、主要事件,需要老师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感受与分享。读了一句话就要说说体验,读了一段话就要谈谈感悟,势必导致泛滥与流于形式,给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再者,课文中存在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愫,这是语文特有的性质,又何必那么多“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想说点什么”呢?有了感悟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是没有很好地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基础就会动摇。

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上生活,学生的时光也大都在课堂上度过。新课改呼唤“新课堂”。我们要通过构建语文“新课堂”,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品味。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旧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知识课堂”。传授知识本身无错,但由此而使课堂成为知识的“海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知识之中,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发展所需的活力,使人成了知识的奴隶,违背了教学的真谛。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其基本的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发展的“游乐场”。“旧课堂”致力于知识的机械训练,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使课堂充满了浓厚的学究气息。“新课堂”是形象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学生可听、可说、可乐、可想、可做、可议、可争„„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对话的“聊天室”。“旧课堂”或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围绕教师转;或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兴趣出发,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师生双双被动。“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是有意义提升的,是多类型的,是全方位的,是充满情趣的。这种对话不是说教式的,也不是认知式的,而是富于情感和趣味式的。“教育无痕”、“教学无痕”,对话应该是坦诚自然的。教师在对话时起指导作用。教师是编导、向导,是平等中的首席。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旧课堂”具有明显的“教材决定论”倾向,教材既决定教师的讲解,也决定学生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成了教材的附属品。这种情形有人这样形容:书上详细的详细讲,书上简单的简单讲,书上设有的千万不能讲。这种“本本主义”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新课堂”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新理念,对教材要进行二次“加工”。教材“加工”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和开发教材。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自主实践和活动的“操作车间”。在“旧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阻碍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新课堂”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活动的主要方式:以表演为重点的

活动,如编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以搜集为重点的阅读实践活动,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背古诗文比赛、读书报告等。以调查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设计广告词等。以创作为重点的书面表达类活动,如故事接龙、诗歌创作、写广播稿、写观察日记等。以讨论为重点的口语交际类活动,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新课堂”追求的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的效果。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旧课堂”过分关注知识本身,把知识质量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衡量尺度。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追求纯粹的知识是不可取的。知识与人文的统一,才能使知识具有强大的力量。“新课堂”注重课堂教学中人文知识的传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注重弘扬知识的人文性,注重揭示课文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新课堂”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多样文化熏陶的“殿堂”。“旧课堂”思想性太强,政治性太浓,把课堂变相地演化为思想教育场所,政治教育的熔炉。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一种文化。新课堂“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是:关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了解外国多元文化、尊重各民族的多样文化。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教学资源的“交易所”。“旧课堂”的教学资源来源于课文,课堂教学资源贫乏。“新课堂”把课堂当着一个丰富与开放的教育场所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把现实世界引入课堂;让学生到网络中去查找资料,把虚拟世界引入课堂;让学生或说或写或画自己心中的感悟,把心理世界引入课堂。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教师、学生、教材„„反映出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现实生活、未来生活的“镜子”。“旧课堂”恪守的“三中心”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旧课堂”是以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定理、法则等符号搭建起来的知识场景,同生活世界有很大距离。语文“新课堂”应着力于3个基本点:①发扬语文教学的生活意义。社会即课堂,生活即课堂,要加强语文教学全过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弘扬语文教学的现实作用。语文教学固然要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但应与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③张扬语文教学的未来价值。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将来”服务。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学生作品的“展览室”。“旧课堂”是一种“你讲我听”、“秩序井然”的课堂。语文“新课堂”教学是一种展示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当然,语文课堂像展台,但毕竟不是展览室;学生像推销员,但毕竟不是生意人;作业像作品,但只是习作。展示的目的是为了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信息的增值。

理想的课堂需要实践作为桥梁,需要在实践中生成智慧,需要在实践中寻找解决的策略。实践才能彰显理想的魅力,在实践中要体现以下几点:

1.体现目中有人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体现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

体现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

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

2.体现心中有本

语文教学着力点应放在“本”上。这里的“本”一是指语文的本体,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听说读写,是“识、写、读、背、做、说、习”七字经。二是指文本。当代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她40多年从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钻研教材上的。我想: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出好的教路、学路;唯有吃透教材,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潇洒走一回”。就目前的现状来说: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不能代替教师个人踏踏实实的钻研。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学生的积极讨论替代学生的个人思考,也不能离开文本作过多的拓展。

3.体现教中有情

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体现“教中有情”的语文课一是要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语文课本是情的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既有浓烈的亲情,又有火热的友情;既有澎湃的豪情,又有温润的柔情„„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其次,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此外,教师要具有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善于以情激情。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的激情,就是内心对文本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外显于他的言行举止,用语言、用表情,用眼神传递给学生,展示一个内心丰富的自我,伴随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4.体现课中有智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惟独没有智慧。我认为:体现“课中有智”的语文课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里。”同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透视课堂,展现给我们的实际上是不同的场景。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画面;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以学生为代表的儿童文化相互沟通、整合交融的画面;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呈现的又是教师与学生心理不断冲突、调适的画面。因此,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之中,师生的心理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所有这一切是教师备课难以面面俱到的,这一切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机智,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上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灵活准确地判断,采取恰当的措施。因此,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智慧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的魅力在于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

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我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我渴望我们的语文教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语文课应该绽放出教师自己的生命个性,应该体现教师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应该充溢着教师高超的学养和机智;也应该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应该展示每一个学生生命光彩,应该诱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创造因子。

5.体现走向生活

大教育观认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倡导:“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我认为:“语文即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体现“走向生活”可以主要表现为两大形式:一是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二是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如①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谈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②校园生活“语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③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与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理想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理想的语文课堂需要理念、胆量和学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

第三篇:我心中的语文课改(整理)

我心中的语文课改

下五屯中心小学

钟显琴

从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七年时光转眼飞逝,在这几年里,我一直从事着语文教学工作。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从开始工作起,就面临着课程改革的巨大浪潮,而我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改革的行列。在几年的实践中,我有以下感触。

一、 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特别是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过去采用的大多是学生死记硬背、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很高的分数,却往往掩盖了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被忽略。而新课程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更重视学习方式及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其自觉的主动学习。

二、 用爱心打动学生的心,做学生最真诚的朋友

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接触到的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孩子,他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我曾从五年级接过一个班的语文课,开始上的时候,学生很不适应我的方式,因为之前是位年长的老教师上。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包办,不动手、不动脑去照抄的学习方式,于是他们很抗拒我,不配合我的教学。我感到很难过,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连上课时的表情都变得很和蔼。我会满脸微笑的上完每节课,课后,我还和同学们谈天说地,一起游戏玩耍。渐渐地,他们接受了我,更接受了我的语文课,每位同学的学习成绩也在无意中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我们灌输进去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探索、自我构建而获得的。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课堂学习环境,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在合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还能创造一个非常活跃的课堂氛围来,大家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去获取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出路就在于多读多写,就是扩大学生的读写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去我们很多老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大多以为只要完成课本上所要求的内容就可以了,而实际上,光靠学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具体的,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因为只有阅读的书籍增多了,积累的知识才会多,这样,学生在进行习作的时候,才不会没有内容可写。

五、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

不管是那一门学科,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会进行观察,就无法了解一切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实践,然后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最后,还要把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还是一个很艰巨的课题,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放在首位,争取一个满意的收获。

第四篇:“我心中的那颗星”教案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我心中的那颗“星”

淮安小学 王青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明星”们成长的艰辛历程及其优秀品质。懂得每个“明星”成功的背后,都有脚踏实地、超乎寻常的艰辛努力和美好的品质。

2.情感:崇敬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的“明星”们。从内心渴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明星”。树立向“明星”们学习的信心。

3.能力:善于从“明星”身上学习优秀品质、汲取成功经验,向他们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懂得每个“明星”成功的背后,都有脚踏实地、超乎寻常的艰辛努力和美好的品质。

三、学情分析:

现在有很多追星族,我们的学生心目中也有自己的明星,但往往只是崇拜明星们的外表,而没有去思考过明星们的成功背后的付出。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星”罗密布 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网络上流行一个词叫“粉丝”?你知道粉丝是指什么吗? 咱们班哪些人是追星族?

不瞒大家说,我也是一个追星族。看样今天,王老师算是遇到知音了! 你崇拜谁呀?

活动二: “星”路艰辛 1.激趣引出老师心中的那颗星

想知道老师心中的那颗星是谁吗?

他呀,没有英俊的外表,没有高大的身材,但是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个巨 1 人。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他就是—— 我想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他的风采。【生观看“神五“发射的录像】

每次看到这场景。王老师都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有没有同学也和王老师一样,崇拜杨利伟的? 2.学生畅谈心中的那颗“星”

杨利伟是王老师心中的最闪亮的一颗“星”。贴出杨利伟的星 那你心中的那颗“星”又是谁呢,老师相信,对于他的一切你肯定非常了解,谁愿意向我们来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那颗“星”? 请三位同学上来谈一谈

3.介绍杨利伟成功背后的艰辛。

我崇拜杨利伟,也是因为他的坚持 、坚强、坚韧打动了我。 【出示杨利伟或航天员专业训练的照片,辅以讲解】

4.小游戏 抗晕眩训练

5.学生继续畅谈心中的那颗“星” 6.小组讨论 汇报 活动三:身边之“星”

1.我们刚刚介绍的都是一些大家特别崇拜的公众之“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拜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星”,你能介绍一下你身边的,最崇拜的那颗星吗?

2.其实像这样的星还有很多,在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在你们中间就有星 教师总结 布置下节课任务

2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本为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怎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的这种特点和优势,让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本课的教学,我力求通过谈心中的偶像,使孩子们受到一种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启蒙教育。如何使课堂屏弃这种假大空的口号,多一点心灵的碰撞;如何在课堂上少一些要求,多一份精神的体验„„我们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着。

为了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课前,我组织进行了“小学生心中的偶像”的调查,从中反映,42%的五年级学生心中的偶像是影视歌坛明星,同时他们喜欢偶像的原因也大都是因为他们长相等外在的原因,所以好多同学有意或无意在模仿心中偶像的发型、服装等。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偶像,看待身边的追星现象,这是学生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材应当是一种能够与学习者进行“对话”的文本,要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材中缺乏有关影视歌星的内容的情况下,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对影视歌星的仰慕之情,想唱就唱,想演就演。

因此,我首先在课堂的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拿走了桌子,让学生围坐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课堂上通过交流故事、谈体验、说感受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内心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内化、提升。

在教学中我逐步渗透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让孩子们简单介绍自己对这些星的了解。

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有关明星的资料,让学生畅谈心中的那颗星,充分体验名人丰富多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把对明星的外形崇拜转化为对学生内在品质的挖掘与模仿。

3 在此基础上,教学逐步深入,通过姚明鲜为人知的训练生活,明白明星成功的背后必定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补充学习杨利伟的事例,目的把学生对杨利伟的崇拜外延扩展到对我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各行各业的所有人员。从而又让学生回到自己的身边,去聊一聊身边之星,这样不但拓展了课堂知识,而且升华了情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星”的不易,将追星化为动力,转化为自己的理想,让自己的生命在求学之路中绽放光彩。

第五篇: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师

阮兴刚

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那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如何才能接近自己心里的最理想状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读书

语文教师大部分不读书,这是不争的现实。我说的“书”,当然既不是课本、教参和习题集,也不是为文凭的应考书。我这样一说,有老师会立马跳出来愤愤不平,找出N种理由来为自己不读书开脱。但不管怎样,我们身边已有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那些特级教师,他们也面临过并仍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现实问题,很多人的成长环境甚至比我们还差,但却没有一个不博览群书的,没有一个不以嗜读为乐的。

在这方面,年轻的高级教师、全国赛课多次获特等、一等奖的史建筑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史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名师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 1

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愚以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

我们要让读书成为我们生命的一种常态,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市首批教授级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话,也是千千万万名师们的心声。

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了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出了台湾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我的许多同事都公开发表过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有同感。语文教师不会写,会不会被当作假冒伪劣?”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也有同感,常有熟人、朋友甚至长辈,为文凭和职称来找我代写论文,每当此时,我就涌起一种无名的悲哀。我常想,教美术的会画画,教音乐的会唱歌,而今大多数语文老师竟写不成像样的文章,教师平时不动笔,作文课却能大谈“构思、技巧”,又怎能避“谈兵”之嫌?“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

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所以我要呼吁:语文老师,请拿起你的笔,下“水”!

三、向学生学习

很多同行都习惯于摆老师架子,做高高在上态,以为唯此才有老师的尊严,才能得尊重。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优秀教师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亲近学生,向学生学习。

经常深入学生的老师还会有这种感受: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在教学上。北大附中校长、特级教师程翔总结说:“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好老师也是学生托起来的,没有学生的敦促,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给我的启发影响不限于学习,在做人上,学生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基本路线,是一条普遍的真理,对教育也同样适用。我们的“群众”就是学生,善于向学生学习,会加速老师的成长,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教育教学的“群众观”。

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好:

“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五、勤奋执著

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勤奋和执著,一个也不能少。

六、学会做人

这一点年轻教师尤其要重视,加强修养。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业也难有大成。青年人有主见是完全应该的。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某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

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两句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益多师是汝师”。良好的同事关系与 自我修养是有助与我们成功的不法二门。

蛹的成长,需要在黑暗的壳子里积蓄力量,默默坚忍,痛苦裂变,最后才能突破自我,羽化成蝶,翩然而飞。人亦然。

教师成长是长跑,须有“韧”的精神,惟其如此,才能更接近我们心中最理想的状态。

上一篇: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下一篇:维修焊工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