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公民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价值导向

2022-09-11

一、构建高校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 西方国家高校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公民教育缘起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市民社会的发展。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之后,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成为了公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此后, 法国、德国等国通过立法, 开始在高校层面推广公民教育, 开创了高校公民教育的优良传统。

西方国家在高校推行公民教育的做法, 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秩序, 为资本主义文明的传承和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首先, 西方公民教育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民主原则, 并重视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次, 西方公民教育重视对公民的情感教育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营造和谐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从而为西方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再次, 公民教育对民族英雄和历史事件的关注, 有助于促成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度国家认同, 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1]。

(二) 构建我国高校公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 构建高校公民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

稳定而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精神和法制经济, 这就要作为市场经济参与者的公民, 必须具有公平竞争的品质和遵守契约的法制精神, 并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这从本质上要求我们必须开展有效的公民教育。

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的几百万毕业生, 已经或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 以高校为平台构建公民教育体系, 培养具有契约精神和法制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2]。

2. 构建高校公民教育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本质上要求公民不仅具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理想, 还必须具有遵守法纪、平等参与的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层面推进公民教育, 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管理优势, 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同时, 通过充分参与校园活动锻炼政治参与和社会实践能力, 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具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民主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技能的高素质公民, 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基础[3]。

3. 构建高校公民教育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次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在持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教育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 并建成专门的团学工作体系配合思想政治教育。

但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 如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相对单薄, 社会责任感欠缺, 学校缺乏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 公民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层面等, 因此, 有必要将目前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校公民教育的更高层次上来, 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需求[4]。

二、高校公民教育体系的内容结构

(一) 公民知识教育

1. 政治法律知识

政治法律知识是公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国体、政体、政党等政治、行政制度、公共政策、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等方面的知识。法律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宪法知识、民法知识和刑法知识等。

2. 经济知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掌握必要的经济知识是公民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公民经济知识的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了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常识;认识基本的经济制度、经济过程;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掌握常见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办法等。

3. 历史文化知识

我国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国家, 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神自身的知识素质, 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主要包括: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世界各国国情知识等。

(二) 公民意识教育

(1) 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 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 应当具有积极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 (2) 监督意识。即公民对国家权力运行进行主动监督的思想意识。 (3) 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 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 (4) 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指公民在长期的教育和实践中形成的, 发自内心的、以法律和社会规范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三) 公民技能教育

公民技能是指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活动、社会组织时所需的技巧和能力, 是将公民知识、公民意识转化为公民行为的具体表现。公民技能主要包含沟通技能、参与技能和保护技能。沟通技能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 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公民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有效表达自己的立场并协调彼此之间的立场以达成共同目的, 这是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能力。参与技能主要是使公民能够知情地、有效地、负责任地参与政治经济过程和公民社会, 这要求公民必须在熟练掌握社会政治生活规则的基础上, 懂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程序、技巧和方法。

保护技能则是指公民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利用政治规则和法律规范, 避免造成自身公民权益的损害, 或当自身的公民权利受到损害时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公民技能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在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 促进大学生公民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三、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价值导向思考

(一) 以知识与能力并重为教育方针

我国现有的公民教育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 理论教育大于实践教育, 即只重视公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公民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从而造成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 使许多大学生公民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现实。

因而, 在推进高校公民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方针, 进一步拓展实践教育平台, 弥补公民教育的短板, 加强公民能力的培养, 真正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合格公民。

(二) 以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基础

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 健全的人格是合格公民

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 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所在。健全的人格要求公民在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呈现出积极健康的状态;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 言行统一, 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客观需求, 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 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发展友谊;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高校的公民教育如果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将会使整个公民教育失去应有的意义和获得成功的基础。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明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步的理想目标、美好愿景和道德遵循,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同时也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思想素质。

高校公民教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导向, 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始终, 使大学生公民形成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较高程度的认同, 并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公民意识,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

(四) 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整体发展进步为目标

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 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正确价值观和一定社会实践技能的合格公民以服务于国家建设,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因此, 高校公民教育必须在构建相对稳定的框架体系的基础上, 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 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阶段性需要, 与时俱进, 对公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摘要:以高校为平台构建公民教育体系,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 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次的必然选择。高校公民教育体系在内容结构上应包含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的教育, 在价值导向上, 应当坚持以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育方针, 以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基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

关键词:高校,公民教育,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 任勇.公民教育与认同序列重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11.

[2] 郭台辉, 余慧元.历史中的公民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8.

[3] 尤伟.高等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公民教育[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35 (1) :120-124.

[4] 彭世武.我国高校公民教育内容体系建构探析[J].湘潮, 2013, (09) :98-101.

上一篇:谈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下一篇: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