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文学外译译者合作模式研究 ——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葛浩文、林丽君夫妇的合作翻译为例

摘要:目前,中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文学翻译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繁重。译者在文学作品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枢纽的角色,因此,选择适合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模式至关重要。文章对中国翻译史上合作翻译现象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中外译者合作模式对中国文学的外译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故事新编》译本和葛浩文、林丽君夫妇翻译的《碧奴》译本为例,对中外译者合作模式下的分工形态和译作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从翻译方向的动态过程来看,翻译有译入和译出两种方向。译入是指目标语译者从外语译向母语的过程,译出是指源语译者从母语译向外语的过程。合作翻译既可以是译入或译出过程中相同母语译者进行的分工合作,也可以是译入和译出过程中不同母语译者的有效合作。纵观中国翻译历史,无论是持续千年的佛经翻译还是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或是晚晴时代社科文献的翻译和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合作翻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现阶段中国文学的“走出去”,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化至关重要。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在第二章,第一部分纵观中国翻译史,指出合作翻译主要存在四种具体形态,分别是口述加笔受模式、集体分工协作模式、译者和编辑合作模式、主译加辅译合作模式。这四种模式既有优势又存在局限性,口述加笔受模式适用于外语水平较低的群体,但不适用于现代。集体分工协作模式一般需要有严谨的组织管理和统一组织机构的介入,更适用于大型对外翻译项目。译者和编辑合作模式相对年轻,其运行机制仍需探索和完善。主译加辅译模式翻译周期较长,但能较好地平衡作品的原文保留度和译作的接受度。第二部分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者模式进行了文献回顾,指出目前海外汉学家群体在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目标语和目标语文化具备天然的敏感度,了解目标读者的需求,也具备用鲜活和精妙的语言表达的优势;中国本土译者由于在母语生活上的现实体验而积累起对中文和中文文化的语言敏感度和理解优势。两个群体的优势却成为彼此的劣势。基于中国本土译者和海外汉学家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优势,中外译者合作模式成为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在第三章,第一部分以主译加辅译合作模式为基础,并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葛浩文、林丽君夫妇两种典型的合作翻译现象为例,分析了合作翻译模式下二人的具体分工和译作翻译策略。鲁迅的《故事新编》和苏童的《碧奴》以历史重述的方式赋予旧故事很强的象征性和批评讽刺社会的功能。这部分以《故事新编》和《碧奴》的翻译为例,分析了译者翻译观的融合及其在译文风格上的整体体现。第二部分通过对比,指出不同分工形态下的中外译者合作模式具有主译把控译文整体风貌,辅译多体现在微观层面、译者翻译观念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碰撞融合、主译与辅译的分工方式处理译文更具灵活性等特点。中外译者合作模式在不同的分工形态下所呈现出的特点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中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因此,本文在第四章指出吸引高水平的汉学家翻译、汉学家主译形态下中国学者的介入以及寻求译作原文忠实度与受众接受度的最佳契合点对建设高素质的中译外的文学翻译队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外译者合作模式;主译加辅译;中国文学“走出去”

学科专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2.1 合作翻译及其形态

2.1.1 口述加笔受模式

2.1.2 集体分工协作模式

2.1.3 译者和编辑合作模式

2.1.4 主译加辅译合作模式

三、案例分析

3.1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实践

3.1.1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过程中的分工

3.1.2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作品的策略

3.1.3 杨宪益英译《鲁迅小说》

3.2 葛浩文、林丽君夫妇的翻译实践

3.2.1 葛浩文、林丽君夫妇翻译过程中的分工

3.2.2 葛浩文、林丽君夫妇翻译作品的策略

3.2.3 葛浩文英译《碧奴》

3.3 不同分工形态下的中外译者合作模式特点

3.3.1 主译把控译文整体风貌,辅译多体现在微观层面

3.3.2 译者翻译观念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碰撞融合

3.3.3 主译与辅译的分工方式处理译文更具灵活性

四、结语

4.1 结论

4.2 启示

4.2.1 吸引高水平的汉学家翻译

4.2.2 汉学家主译形态下中国学者的介入

4.2.3 寻求译作原文忠实度与受众接受度的最佳契合点

4.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中时事政治论文提纲下一篇:渗流计算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