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联盟成效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研究

摘要:学区化办学是一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治理方式。通过将同一区域内的若干所基础教育学校组建成一个学区,在学区内部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本研究围绕学区化办学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分析。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聚焦在学区化办学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即学区如何组建、学区如何运作、如何评价学区化办学的成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学区的内外部环境、管理运行方式、绩效评价等内容进行分析。学区的组建方面,从政策、经济、管理、资源等多个层面论证了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学区化办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从硬件资源和教师资源两个角度对研究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区域教育资源在空间格局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基于缓冲区和泰森多边形对学校服务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教育资源并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为保障学区化办学的成效,可按照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的原则组建学区。在学区组建模式上,可分为强调发散型辐射优势资源的单中心模式和强调多样化特色共融的多中心模式;也可分为强调区域教育优势集聚的同学段模式和强调知识衔接贯通的异学段模式。学区的运行方面,从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资源共享三个层面对学区化办学的管理运行进行深入剖析。治理结构方面,学区治理主体可分为政府、学校和社会。政府是学区化办学的主导者,发挥监管和保障职能;学校是学区化办学的核心,以学区为载体扩大并落实自主权;社会是学区化办学的支持者,为学区提供决策咨询、资源支持和监督评价。组织结构方面,从区县、学区和学校三个层面考察维持学区运作的立体式组织结构。区县层面成立工作小组作为领导单位,对学区化办学进行总体规划;学区层面以管委会作为学区权力中心,形成区域教育的小型“自治区”;学校层面由校长分管各类具体工作。资源共享方面,从硬件资源、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三个方面对各类学区资源的共享模式进行剖析。硬件资源共享包括同类硬件资源的统一式共享和特色硬件资源的互补式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包括学生层面跨校选课的课程共享、教师层面学区联合教研的课程共研、学区层面集聚校内外优质资源的课程共建。教师资源共享包括以优势互补为导向的学区内部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以教师培训和评价为核心的学区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运用博弈模型对学区资源共享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结果表明,任意一所成员学校选择资源共享的额外收益小于其共享成本时,博弈模型都会演化为所有成员学校都选择不共享策略;只有当各类成员学校选择资源共享的额外收益都大于共享成本时,博弈模型才有可能演化为所有成员学校都选择共享策略。影响学区资源共享的因素包括收益系数、风险系数、成员校资源水平差距。随着收益系数增大、风险系数减小、成员校资源水平差距减小,成员校选择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越有可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完全共享。学区的评价方面,借鉴战略联盟相关研究以及调研中相关各方的意见,选取满意程度和目标达成情况作为考查学区化办学绩效的衡量指标,从信任程度、沟通程度、稳定程度和协同程度四个方面考查绩效影响因素。参考已有的成熟量表和实地调研所获资料设计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用于获取被试对学区化办学的个人体验,并对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测量。个人体验部分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区活动的开展卓有成效;学区联合教研的效果被广泛认同;学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相较于资源的直接互换,教师们更为看重隐性知识学习;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教师资源跨校交流被认为是学区化办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量表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绩效得分呈现中等偏上水平;影响因素得分中,信任程度最高,协同程度最低;不同类型学区在绩效得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除稳定程度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得分上均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类型成员校在绩效得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除沟通程度和稳定程度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得分上均呈现显著性差异。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各影响因素对于学区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沟通程度、协同程度、信任程度、稳定程度。基于访谈资料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学区化办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制度惯性导致的学区发展乏力、联盟“边界困境”导致的学区资源共享障碍、组织文化冲突导致的成员校融合障碍。为优化学区化办学,今后应在政府驱动下高位推动学区改革,实现从政府负责到政府主导;以学区为载体推动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变革,实现原有制度从优化到变革;形成学区内部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学区组织从松散到凝聚。

关键词:学区化办学;学区组建;管理运行;绩效评价

学科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基础教育

二、学区

三、学区化办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学区化办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线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处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可能的创新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治理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

第二节 战略联盟理论

一、战略联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战略联盟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

第三节 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教育公平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

第三章 基础教育学区的组建

第一节 学区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作为单一教育管理层级的学区

二、从教育管理层级走向教育治理单元的学区

三、学区化办学与集团化办学

第二节 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层面的可行性

二、经济层面的可行性

三、管理层面的可行性

四、资源层面的可行性

第三节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分析

一、现有教育资源布局分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二、学校服务范围分析——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

第四节 学区组建的原则

一、成员校地理位置相近

二、学区内部教育资源分布合理

三、学区规模大小适宜

第五节 学区学校的组合模式

一、按学段划分——同学段学区与异学段学区

二、按成员关系划分——单中心学区与多中心学区

第四章 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的管理运行

第一节 学区的治理结构

一、学区化办学的治理主体

二、学区治理主体的功能划分

第二节 学区的组织结构

一、区县级层面成立工作小组作为领导单位

二、学区层面成立管理委员会作为学区权力中心

三、校级层面由校长分管具体工作

第三节 学区的资源共享机制

一、学区共享资源的选择与分类

二、学区资源的共享方式分析

三、学区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

第五章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度量

一、已有的学区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二、学区化办学的绩效及其度量

三、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度量

第二节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一、学区化办学绩效的表现情况

二、信任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

三、沟通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

四、稳定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

五、协同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

第三节 问卷设计及检验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检验——预调研的数据处理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

一、样本描述

二、数据处理与检验

第五节 数据结果分析

一、个人体验的总体分析

二、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影响因素相关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三、不同组别在绩效及影响因素得分上的差异性分析

四、各类影响因素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回归分析

第六章 学区化办学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第一节 学区化办学的现实困境

一、制度惯性导致学区发展乏力

二、联盟“边界困境”导致学区资源共享障碍

三、组织文化冲突导致成员融合障碍

第二节 优化学区化办学的路径选择

一、从负责到主导:政府驱动下高位推动学区改革

二、从优化到变革:以学区为载体推动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变革

三、从松散到凝聚:形成学区内部良性运行机制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绿色经济论文提纲下一篇:学校思想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