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研究

2022-09-12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因此, 在这一基础上, 中国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不断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有企业改革中, 首先通过体制的变革, 促使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完成了改革的任务, 当前, 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十三五规划中, 党和政府一再强调, 通过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来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活力, 激发社会资金的充分涌流。

2 当前国有大型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企职能未完全分开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要将企业和政府的职能进行划分, 并逐步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政企并没有完全分开, 且政企结合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首先, 从国有大型企业股权方面来说, 当前在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实际工作中, 改革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 部分大型企业通过股份制的改革将原来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变为了国有经济成分;第二, 则是部分大型企业通过股份改革依然保留了国有股份的优势。这些改革依然存在着部分的政府干预的成分, 并没有完成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其次, 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认识方面依然存在着政企不分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其职位和待遇与政府行政人员有着高度相同之处, 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而且还能够在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人事上的互相调动。这样就很容易形成新的利益机制, 从而影响到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实施。

2.2 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内动力不足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内部完善依靠的主要是内力的发展。而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表现的则是内动力不足。自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国有企业就开始进行改革, 其方式主要有渐进式改革, 即国有企业逐渐实现政企分开, 建立法人组织和现代公司制度, 这种转变离不开企业外部力量的推动, 同时也有赖于企业内部力量的配合和实施,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内部力量在起决定作用。

当前, 国有企业改革中内动力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 企业和员工的生存压力较大。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中国推动全面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以至于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 这时国有企业职工开始向非公有制经济流动。第二, 没有注重效率与公平。在21世纪初期, 国有大型企业通过产权改革等措施, 使得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地发展, 通过政府补贴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缺乏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出现引发了社会的不满, 一方面是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层高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间的巨大差异, 使得中国基尼系数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则是社会责任承担不足引发了人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越发的强烈。

2.3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中国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是在2003年成立的国资委, 虽然在国资委成立后中国国有企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 国资委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 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要股东, 但是与其他的股东所不同的是, 其投资要求受到当年政府财政目标的影响和控制, 这样就直接对国有大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 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不能按照市场竞争的机制进行选拔, 很容易造成个人行为的偏差, 最终形成腐败的根源。

2.4 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通常社会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印象是垄断企业, 主要表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等行业。因此, 从广度上而言, 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中, 主要集中在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 包括电力行业、电信行业和民航等, 而对于煤气水电等行业的改革则相对滞后。从深度方面来说,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引入国有企业改革中主要停留在将产权和资本进行分拆, 并没有真正发挥市场经济的准入机制和竞争力, 企业改革中市场准入机制并不规范, 实质上只是停留在原有体系框架内的改革。因此, 深度和广度的缺失, 使得国有大型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依然不能改变原有的垄断格局, 造成了实质性的垄断, 使得市场结构不合理。

3 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趋势

3.1 尽可能实现政企分开

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国有大型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做到政企分离, 逐渐减少政府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政策干预, 减少政府职能在企业中的作用, 从而实现国有大型企业的经济属性和本质属性。一方面, 减少政府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干预和影响, 就应该尽可能地将那些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分离出企业, 从而促进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发展, 保证其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公平竞争, 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促进其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 在人事管理方面, 应该逐渐减少依靠政府的人事管理和控制, 并减少人事行政级别赋予等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来吸引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改革中需要不断进行人事选拔模式的探索, 通过市场化的模式进行人事的选择和管理, 从而实现减少官商之间的利益输送渠道和不正常的关系链条。其次, 政府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推动者, 需要引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地打破行业垄断, 通过公平竞争来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的利益, 不断提高大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2 注重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

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多所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因此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企业的双重属性。一方面, 企业的盈利性决定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不断地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国民经济总值的提高。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国有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公共性, 充分体现其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尤其是在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等领域, 能够不断提高其公共性的功能和作用。另外, 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通过企业的双重属性不断的激发企业改革的内动力。通过盈利性来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重物质保障, 为企业内动力的发展提供支撑;而企业公共性的实现, 为改革内动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从而实现从国有大型企业内部开始转型和改革。

3.3 对国有大型企业实行分类管理

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性质的特殊性要求, 在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中需要切实考虑到企业的自身特点和所涉及的领域来进行分类。首先,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要非常重视。对这类企业而言, 就需要采取国家控制的形式来进行管理, 其管理方式应该与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模式相一致。其次, 对于关系到民生的企业而言, 就需要根据国家的惠民政策来进行改革, 尤其是其定价机制, 如水电气等的价格应该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企业的公共性。最后, 对于一些具有社会融资性质的企业而言, 政府应该减少对其干预和控制, 通过市场调节来促进其发展。

3.4 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根据十八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的精神, 中国在未来国有企业改革中更加注重国有资本的运营和授权, 因此, 这就需要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资委在发挥其监管职能时需要将监管国有企业转变为监管国有资本, 这样能够保证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以及资本的流向和用途, 保证国有资本的合理利用。其次, 健全监督机制, 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将国有企业的权限进行制约和监督。通过现代企业的监督机制来发挥国资委的监管效力, 减少和杜绝国有资产腐败情况的发生。另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中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模式来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 完成国有资本的有效运营。

摘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要求国有企业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作为中国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成分,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质和量的优势, 因此,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注重产权的分配、监督体系和制度的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以达到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调动国有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国有大型企业,改革,问题,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朝明, 李中秋.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 2015 (3) .

[2] 陈斌开, 于也雯.以“去产能”为契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战略与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1) .

上一篇:探索常见化工设备管理事项中的关键点下一篇:新疆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及应注意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