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2022-10-05

1 一般资料

163例患者均为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长春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 男92例, 女71例, 年龄平均60.5岁 (40~75岁) 。术前均经CT检查确诊, 并行凝血机制等常规检查, 根据病人出血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60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62例、血肿腔置管引流术/脑室置管引流术41例。本组术后复查CT患者共156例, 经复查CT证实3d内再出血16例, 再出血率控制在10.26%。

2 实验方法

患者入院至手术前密切监测血压、血糖, 行凝血机制检查, 参考病人CT影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颅内出血量, 并对患者进行GCS评分, 对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比较2组上述因素差异。对再出血患者术后进行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对比2组病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组病例中术前及术后平均血压均数高于正常水平, 同时再出血组血压水平明显高于未再出血组, 2组间比较, 术前及术后平均血压具有显著性差异;病人术前CT所示颅内血肿量、术前GCS评分在2组的比较中也具有显著性差异;2组病人术前血糖均高于正常水平, 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3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

3.1 年龄与再出血的关系

高血压脑出血老年人多, 其血管弹性可能较差, 同时老年患者除高血压外动脉硬化症状大多较严重, 另外老年患者可能出现凝血机能异常现象, 而对于凝血尚未完善的血肿腔及手术创道很容易再出血。

3.2 血压变化与再出血的关系

目前有学者认为术前及术后血压高水平状态是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 同时术后血压大幅度波动是重要诱因。开颅手术只能清除了脑内血肿, 其病理基础并未消除, 过高的血压仍很容易诱发再出血。术后病人由麻醉状态转为清醒过快, 由于麻醉清醒后病人带气管插管或吸痰拔除气管插管时出现呛咳等不适反应, 致使心率加快, 血压明显升高, 颅压升高, 由于血压波动过大使手术刚止住的血管又再次破裂出血。

3.3 手术时间

高血压脑出血多起病急重, 而出血早期多呈进行性加重, 手术时机的选择对病人至关重要, 头部CT的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手术依据, 通过本组数据结果表明, 手术距发病时间越早, 相对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就越高, 本研究考虑手术距发病时间越长, 出血相对已静止, 此时血肿与周围脑组织界限相对清楚, 术中止血相对容易, 因此术后再出血也较少, 本组结果与此相符。

3.4 患者术前GCS评分及血肿量与再出血的关系

患者入院GCS评分是临床判定病情的重要指标, CT所示的血肿量是决定病情最主要的影像指标, 上述两项指标是临床判断及影响病人预后的主要指标, 且GCS评分除与病人年龄, 血压, 血糖等多种因素相关外, 最主要是与血肿量是相关, 即血肿越多, 病人病情越重, GCS评分越低。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血肿, 降低颅内压, 血肿量越多, 术前术后原发性出血的血肿量大, 术后清除血肿后颅内压变化的梯度大, 更易再出血。

3.5 手术因素

术中止血不可靠。术中未能将活动性出血点电凝住, 靠止血海锦暂时压迫容易继续出血, 术中未能将血肿腔四壁完全直视下显露, 容易遗漏小出血点, 可致术后再出血。另外, 术中术者主观认为止血彻底时血压偏低, 术后血压回升可导致再出血。

3.6 其它因素

颅骨钻孔血肿腔置管 (针) 引流术、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术后应用尿激酶, 因纤溶溶栓作用, 易导致术后再出血。同时有学者指出, 部分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 实质为动脉瘤破裂出血, 单独手术清除血肿, 但未解决血管病理基础, 术后极易再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腰椎穿刺, 同样是造成术后再出血又一因素。

摘要:本文以实例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多重原因。

关键词:术后再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多重因素

参考文献

[1] 崔宝文.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2] 刘承基.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上一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