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2023-05-25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作文教学课题开题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作文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奠基石。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足够的词汇累积,语言根本没有办法输出。要让孩子掌握好一门外来语言,就必须使他们掌握足够的词汇量。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当然,作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事实总是并不十分尽如人意。尤其在单词的拼背方面,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小年级的学生,对于听写单词犹为恐惧。而每次听写,学生的错误率很高。每次测试,写单词板块的失分比例总是最大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六年级结束时能听、说、读、写大约431个单词和短语;55组句子和38个单句。学生能否有效记忆单词,将直接影响到四会单词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成为无源之水。自然教学法的创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当前,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记忆不感兴趣,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策略。小学生学英语,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目的、动机往往不是很明确,部分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学,只对课堂上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感兴趣,而对单词和短语的读写规则、发音要领及用法未能充分认识,不善于学习和总结单词的拼读和拼写规律。单词的掌握成为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 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四、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五、研究重点:

1.提高小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下列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统计、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现状,并探寻形成这些现存问题的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为本课题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寻找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单词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第二篇:“生物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上传: 胡剑 更新时间:2013-6-3 16:55:29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关注实验与探究能力体现了“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在实验中比较容易表现出学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和策略已经在生物课程中被广泛采用,在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上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过去的近十年间,许多生物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为新课程推广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本人在生物实验与生物中、高考的关系问题上从事过研究,现想进一步研究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有关问题。主持人通过万网和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的探究式教学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有53576篇的科研论文和课题,其中和生物有关的有5531篇,和中学生物有关的有1008篇,在这1008篇文章中和中学实验有关的有210篇,涉及到实验教学的有32篇,主持人仔细查阅了这些相关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虽然涉及到实验教学,但主要是从书本上个别试验进行阐述,或者多数上从探究实验的角度去设计实验,从整个中学阶段(初、高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来研究的不多,而这一方向正是我们研究方向,当然,我们也在《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上也看到一些相关的文章,对我们也有一些帮助。

二、研究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此来了解这些方案对学生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影响,对教师的一项。

三、研究内容

1、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和现状分析、调查。

2、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

(1)把验证性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演示实验

(2)把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

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能力,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和理解生物学规律,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实验中容易产生各种与结论不符的意外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的怀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不得不重做实验,直至得出满意的结论。

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如“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高效性”、“人呼出的气体”、“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改为学生探究实验,不仅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且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将验证性学生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学生实验

1)有关实验材料探究

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教材上的实验要选择此种材料,它是不是最佳材料,如果没有可以换用当地的哪种材料,材料不同对实验有什么影响等等,让学生明白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与材料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如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选择材料常用新鲜的绿叶如菠菜,但由于气温缘故市场上菠菜价格高,对其去根、茎后利用率也较低。为此尝试用其他的绿叶代替,如马蹄莲、金盏菊、苜蓿叶、青菜叶。另外,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后,材料改为苹果、桔子、香蕉等。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关注日常生活。

2)有关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的探究

在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中教材中介绍使用玻璃毛细管,画滤液线用火柴梗或牙签效果如何,引导探究。

3、开放设计型实验(研究性课题)探究

研究性课题可根据教材给出的课题目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讨论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全过程。学生通过这类完整的探究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制订调查或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记录、分析和解读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检验假设,把得到的结论以各种形式与他人交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验、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机会,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的持久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植被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的探究。

(2)探究微量元素硼对花粉的萌发的影响。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4)观察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及探究光照强弱对叶绿体分布的影响。

(5)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

(6)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玉米胚芽鞘对光的敏感部位

(7)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

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尝试对仙人掌植物的嫁接。

(2)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3)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活在水中的2—3种动物独特的运动方式。

(4)探究蚂蚁用什么语言交流。

(5)探究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收集资料并学习交流,文献法贯穿在课题始终。以及有关探究——建构教学等专题学习研究。

2、问卷法:学生对通过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了解现状调查;实验教学方案实施后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查。

3、行动研究法: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研究通过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影响。

五、实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9年9月1日~11月):对学生进行实验基础知识调查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

第二阶段(2009年12月1日~2010年3月):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和现状分析、调查;对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分析评价、表达交流等步骤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2010年4月~2011年6月):针对相关的实验课题(如前)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探究,教师适当予以指导,开放性设计型实验课题探究。

第四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考查评价学生实验能力,准备结题。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2、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发展,尤其是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教师不会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验评价的多元化。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中或实验后提出一些与实验过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一种动手实验的快乐,这也是一种教学的评价。

七、预期结果

1、生物实验探究式教学论文,论文集形式。

2、实验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形式。

3、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课形式。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主持人梁平,系南师大生物系教育硕士毕业,中学一级教师,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有两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近10年从事生物教育教学体验,学校校长助理,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王苏豫,金陵中学教授级教师,曾主持过多项省级课题研究,有数十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组成员,必修2分册主编,有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

另有王俊、杲蕾、李元、朱慧东等都是南师大教育硕士毕业,三十岁左右,年富力强的中学一级生物教师,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和高、初中把关教师。

以上教师其中五位是教育硕士,一位是教授级教师,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中三位是高中教师,两位是初中教师,使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性、普及性。

本课题耗资不多,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室设备和条件,适当增添些材料,通过实验员的协助,课题研究组教师的辅导,便可让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探究活动。

第三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设计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物理基本课型建模及其教学规律的研究- 中学物理基本课型的活动设计》课题开题报告

我们物理组教师在教研员禹桂枝老师的领导下,在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确定下列研究性子课题,在物理组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本着自主合作的原则,以“实验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子课题为主进行有效的探索。

子课题探究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呢?

第一、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而实验教学活动是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实验课堂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实验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实验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实验教学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器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三,科研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实验教学,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实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那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美国科学家曾对人的大脑遗忘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以下各种学习方式的遗忘率分别为:阅读90%,听课80%,应用70%,看电影60%,看展览50%,讨论30%,讲话30%,自己动手做10%,学生教学生5%。由此看来,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是一种终身难忘的过程。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 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 可能很快就会

消失。所以, 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 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成功的创设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 开拓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放大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 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2、通过加强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导出规律, 掌握理论, 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设计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3、设计物理实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4、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6、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

8、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实验教学的目的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实验步骤研究、实验数据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安排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08年3月~2008年7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2、课题开题报告会(2008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08年9月~20010年6月)

(1)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2)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工夫。

4、汇报成果阶段(2001年6月~2011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5、修改完善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上交专家评审(2011年10月)

7、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1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特征的课型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与研究。创新: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构建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课型的大容量相关文献作以收集、梳理、研究和综述。

3、理论建模法——对课型的理论加以系统性研究,对课型的模型加以系列化构建。

4、资源推广法——开发课型优秀资源,对课堂问题与现象加以集成,为课型实施与优化搭建平台。

5、实证分析法——把传统课型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多样本实证研究中完善课题成果。

6、网络动态法——通过课题研究网,呈现研究过程、开辟课题博客、动态修订成果。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开放、动态、灵活,实践探索性强: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第四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日期:2009-

1来源: 作者:转

1-13]

一、课题提出

1、素质教育的要求。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变“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我国当代教育长期以来对“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关注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创造、想象、重新生成的空间,更没有抒发内心的感情和阐明不同见解的自由。”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3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地阅读与学习。

2、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背景已由单一的、封闭的文化转化为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加之语文教材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字体:大 中 小]

3、课堂教学现状的呼唤。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师生往往仍沉溺于应试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惯于在应试的圈子里打转,而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迷失为学生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多耗费精力的“第三世界”,甚至被认为是学与不学、学多学少无关紧要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作用失却了。

4.近年来,上海、南京等省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其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生长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趋势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较大价值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具体目标:

(1)树立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2)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迅速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从而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突破思维的模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3)寻找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主动探究,转换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4)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地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三.理论依据

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便是要自主探究,以求得主动发展。布鲁纳也这样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主动探索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容量的知识,还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指导,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充分研究,通过和同学的探讨,完成学习任务,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在自己的身心结构中逐步接受过来,转化积沉下来,完成内化的过程,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发展。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也有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角度看,在“感性和感情的因素、文化观点、道德情节、环境意识、艺术感觉”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更多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才能实现。

从学习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上看,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必然会有新旧知识的交汇,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消除差距的矛盾转化过程中,认识得到发展。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思维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自主探究不断激活思维,促进旧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之间的融合,促进了认识的递进。在学习中总会有思考,有疑问,学习就是逐步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借鉴意义。这是一种自然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和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自然界有秩序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语文学科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同样存在着这两个环节。教学中教师把以课文为范例的学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支配,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内容;师生之间通过语言表达交流、补充各自的看法,使得个别的认识向一般意义的认识升华。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并激励、引导儿童独立思考,自行探索,发表创见,培养创新能力。

孔子学思结合的教学法的启示。孔子认为,仅仅“多学而识”,或单从经验或书本上获得知识,而不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结果会一无所获。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究正是很好地把学和思结合了起来,因而能收到效果。而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则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和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提供了指导。 四.课题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学生)个性为归依,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语文再创造。

3、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过程化学习,没有过程的结论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论;不追求结果的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但是,也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探究结果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其阅读水平随年级增加而逐步加深。

4、合作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文本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不但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而且还发生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样,探究性阅读就必然会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产生渴求与同伴协作探究新知的心理欲望,在共同对话中探究,在共同探究中求知,在共同求知中发展。

5、倾听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是一样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的感悟,也不会完全相同,阅读的结论常常是多元的。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习惯,另一方面,自己更应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观点,发现其中的智慧、亮点和偏颇、冲突,因为这种阅读体验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探究资源。事实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点与疑惑处,教师才能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探究的终极目标奋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展开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研究重点,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目标。

(二)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实施的程序为: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

(三)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底的阅读品质:

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

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 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选编》、《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

六、课题研究对象 七到九年级学生

七、课题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采用教学实验方法,确定实验班级,在教学实验中不断地总结分析,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本课题分以下四步进行:

(一)2007年11月----2008年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开展学情调查,完成课题申报,拟定实验方案。

(二)2008年2月—2009年1月,确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学习研究”的基本框架,并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得出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三)2009年2月—2009年9月,修正完善已有的研究模式,做第二次调查分析,开设研究课,进一步研究实验对策,进行实验比较。

(四)2009年10---12月,总结研究成果,汇报公开课,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师资条件 姓名 学历 职称 王丽军 本科 中教一级 于世源 本科 中教一级 刘振莲 本科 中教一级 张世霞 本科 中教一级 刘士夫 本科 中教一级 2.实验分工

(1)课题负责人: 王丽军 (2)理论指导: 于世源 (3)实验教师: 刘振莲 张世霞刘士夫

九、资料准备

(1)图书馆查阅,个人购买 (2)上网查找参考

十、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①构建阅读教学的课堂操作模式。 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十

一、经费预算(略) 参考文献: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

李翠萍:《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阅读模式》 《教师报》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课 题 方 案

内容提要

语文综合性活动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基本方式的课程。它联系学校、家庭、社会而开展活动,关注科学生活和文化生活,可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体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的理念。 关键词

语文

综合性活动

意识

能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农村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致使不少学生在校学习3年,上了700多学时的语文课,到毕业时竟连一篇浅显的文章也读不懂,连一篇简单的实用文,甚至连一封信也写不好。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课学不学作用不大。调查表明,这种状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者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其原因是:

1、 多数农村中学生喜欢语文,努力学习,但是无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计划,跟随老师“正步走”,学习方法不多,不系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2、农村中学生学习方式多数以接受式为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为鲜见。老师喜欢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爱好默默无语的聆听。

3、多数学生把语文课文读得很熟,以为将练习册完成了,课文也就学完了。没有意识也没有条件扩展链接相关材料。

4、农村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无课外阅读计划,喜欢看什么就看看,对学习不一定要有什么帮助,看书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

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听、说、读、写单项活动的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一些教师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部异化为写作课,变成给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训练。如将《这就是我》演变成纯粹的口语训练,将《我爱我家》演化成命题作文训练。

一些教师囿于过去课程观念,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抱怨新教材脱离农村学生实际,感到无所适从。还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根据调查,超过50%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从没有认真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其实就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解释。 《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空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欲望。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正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果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教学模式,为在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推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的范例。将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 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 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 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 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 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 育理念。美国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设综合学习课,旨在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各个国家的课程结构来看,综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 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 人的本性。

构建新课标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和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16世纪有26项重大发明,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因此,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进行实验研究。具体的还有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外出活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学作品选读,主要用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主要用在平时的课堂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方面。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已有研究的思考,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这样定位: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

9、1—200

9、2)。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2、课题研究阶段(200

9、3---200

9、11)制定并落实课题研究的具体计划,总结有关课题实验的意见。通报课题研究情况,提出课题研究要求。

举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并进行分析,同时对参与上课的学生进行诊断性检测。举行部分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验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

拿出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为研究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学生语文综合性时代青年》郜艳编辑:cngaoyan@263.net

《风流一代》郑儒凤编辑:zhengzheng911@163.net 《深圳青年.国际》慧慧编辑:hhwwjb@163.net 《女友》莎梨编辑:wsl_23@163.com 《爱人》贾琼编辑:xajiaqiong@263.net 《爱人》艾葭编辑:ijia7757@21cn.com 《爱人》如风编辑:rufeng923@163.com 《楚风.新故事》罗尔编辑:luoer@963.net 《辽宁青年》宋凌燕编辑:slymao@sina.com 《青年心理》李明宇编辑:limingyu5858@sina.com

《中国大学生》李东辉编辑:sunboy2277@sina.com lidonghui123@yahoo.com.cn 《女报.记实》肖海生编辑:xiaohscn@yahoo.com.cn 《女报.时尚》王相明编辑:danceswithwolf@163.net

《莫愁》陆艾涢编辑:luaiyun920@sohu.com xiongwinnie@21cn.com 025—3722296 13505159776学习选。

第五篇: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教学初探 课题开题报告

肥西县防虎学校小语课题组

(组长:解光翔)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弥补当前小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每个学生在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8年发布了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选取了如下教材作为调查对象:2001-2004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四套教材汉字的容量分别为人教版48.3万,苏教版37.3万字,语文版52.6万字,北师大版44.9万字。无论学生使用哪套教材,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阅读总量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完成不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更不要说理解、鉴赏和良好语感的形成了。

(二)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和阅读品味较低的现状亟待改变的需要

我们在多次调研和测评中发现,小学生各项语文学习能力中,阅读能力的水平较其它各项能力差。前国家教委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云南、吉林、河北、陕西、江苏、湖南、广东、四川等8省进行过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在语文各项能力测试中,阅读能力测试成绩偏低。

200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今天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已经名不符实。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付会长朱永新在《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中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还指出:“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民众的阅读能力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降低。”当前,读书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在学校。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主要是在学校养成的。因此,他还指出:“离开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教

育如果离开了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训练。”因此,他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这才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的最重要的选择和路径”。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编制具有安徽特色的《同步阅读》,建构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实现课内外阅读的互动,满足儿童的需求,拓展阅读空间,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一方面在整体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努力为小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时空保证;另一方面,加强课外阅读的专项研究和指导,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加儿童的自主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建构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可以使儿童从中获取智慧,拓展生命的宽度,享受丰厚人文素养的浸润,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1.相关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如:新课程理论、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语文教育学、阅读学概论等。

2.整体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群体参与、扎根课堂,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亲近母语、热爱读书。课堂教学以课文学习为主体,以同步阅读学习为辅助,营造和谐的课内外阅读环境。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是开放的、有活力的、有个性的,全面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3.《同步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将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要了解和研究他们组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和形式多样的《同步阅读》指导设计。设立课外阅读课,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努力尝试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阅读活动,如: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故事会、主题读书会、读书笔记指导与交流等,力图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带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使课堂内外形成良性循环,真正达到彰显本体,打实基础的目的。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一)国外:

4月23日,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纳博科夫等世界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这一天为“世界阅读日”。表达对书和书的作者的尊敬,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世界各国都有所响应,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美国政府大力提倡“国家工程”助阅读,从“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到“阅读优生”方案,再到“阅读、阅读再阅读”计划,无不强调为儿童铺设一条经由阅读而成功学习的道路;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阅读进行到底,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日本政府积极推广儿童阅读运动,颁布儿童阅读推进法,日本的语文教育很重视“读书指导”,

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帮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报刊、使用工具书、利用信息等能力;新西兰教育学家侯德威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分享阅读”的理念。新西兰人把“学会阅读,经常阅读”作为自己“自然地学习语言的途径”。

(二)国内:南京市培育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研究(“振兴阅读”活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海量读写”实验;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一)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和生动;使阅读的时空和读书的策略更加拓展和多样;为广大教师优化、提高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的质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2.《同步阅读》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与各册教材各主题单元同步,使学生课内对文本的学习,在课外得以延伸和拓展,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有效载体、最佳途经和凭借。

3.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更好地构建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去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既立足于课本着力提高课堂效益,又关注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真正做到“得法课内,得益课外”,达到课内与课外沟通、迁移,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4.本课题研究可凭借《同步阅读》,将教材与相应的《同步阅读》文本内容组合成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主题”单元,采取一篇带多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既给老师教学留有一定的创作的空间,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范例、语言材料、语言知识自主学习积累的效能。

(二)特点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为了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为了孩子们一生的发展,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那就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供小学生阅读的小学语文《同步阅读》。编制和使用具有安徽特色的《同步阅读》,不仅弥补了当前我省小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的缺憾,而且在整体构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上,走出一条我们安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之路。那就是:构建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教学模式。

2.《同步阅读》(安徽版)在人教社原版《同步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度精选。既增加了反映安徽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的美文,比如描写安徽名胜古迹的《徽州天井》《富饶的巢湖》《寿县珍珠泉》《九华月融融》《采石矶感怀》《故乡神游》《忆屯溪》等;描写安徽名人轶事的《拆表的故事》《“两弹”元勋邓稼先》《我的父亲戴安澜将军》《许阁老智斗*臣》《鞭打芦花》《刘铭传抗法护台》《胡雪岩初出乡关》《一代书痴张恨水》《包公审石头》《宣纸的传说》《六尺巷》等。同时增补了安徽省的作家和

名人撰写的文学作品,如陶行知的《中国人》、胡适的《差不多先生》等,以体现安徽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3.《同步阅读》(安徽版)选编时注意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遵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路、特点和要点。整套丛书以引导阅读为基本点,简化头绪,主题单元重点突出。选文大部分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且具有典范性。文章的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不仅可配合人教版教材使用,也可配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其它版本教材使用。有了这套丛书的配合,也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系统性、科学性。这也是我们与国内外同类课题的最大区别。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校的骨干教师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各种形式反复、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国内外最新阅读教学及阅读指导研究的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验研究法: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了研究方向,设计了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目标以后,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三)课例研究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课例,认真剖析、反思。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建构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不同学段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理论学习,分析整理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或自我反思后的行动跟进,不断调整研究措施,探索最佳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规律。在撰写科研论文、教学叙事、相关课例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不同阶段的实验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主要组成人员及研究过程。

(一)课题组负责人郑红云,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来从事小语教育教学研究,有多篇论文在省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多次参加有关教材、教辅编写,是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小学语文学科发展性学习评价》负责人。有较强的从事教育科研的组织能力。

(二)本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绝大多数是特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有多年从事小语教育教学研究的丰富经验,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有自己的研究专长。

(三)资料、设备、科研手段:以教材与《同步阅读》为载体,以理论研究和课例研究相结合,为优化、提高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的质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上一篇:征文有一种情怀叫感恩下一篇:中外名人道德故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