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2022-12-28

第一篇: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使企业进入了全面竞争的时代,生存和发展成为企业的两大主题。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和动力。

我们主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谈谈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话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就是说,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初,就存在了企业文化。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经多方比较与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企业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为全体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员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正是通过比较,才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对企业文化的关注,由此兴起了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实践证明,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也是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的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优势,成为企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无形力量。

但在实际建设企业文化时,管理者又常常容易陷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存有片面、机械、形式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如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和自身特点而盲目效仿其他企业,并错误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只注重外观的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但对企业的理念没有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二是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误把企业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所以只热衷于轰轰烈烈的文体活动,却没有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三是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在一些企业中,到处都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还要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则另行一套,没有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四是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缺乏系统性,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订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和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永久不变的企业定律。

新形势下建设企业文化有哪些措施和途径呢?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是“企业家”的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来管理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取决于企业

领导者对建设企业文化的见解和其独具个性及前瞻性的管理意识。只有通过其长远的目光、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更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能够达到增强企业内聚力、加强职工自我控制、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所以,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可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一个企业要想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必须首先形成一致的理念,并且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使职工的个人行为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整体的氛围和形象产生积极地影响。此外,在这里给广大的企业主提一点建议,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并使文化理念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第二篇: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杨锡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们认为: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财经类,论文类文档,欢迎下载----- 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第三篇: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

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们认为:

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

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第四篇:浅议从小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从国家教育部到学校基层都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说明全民认识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及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非常巨大。本文学习了师德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强调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分析了现今社会的师德现状及社会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背景;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从小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师德 建设 小事 重要性 必要性

正文:

一、什么是师德?

1、师德的定义:师德是什么?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

2、师德的内涵:师德已经成为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符合社会规范,又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其内涵包括有思想品德、知识学术、教学技能、行为师表、奉献精神等等内容。

3、师德的外延:另外,对于师德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比较朴素的说法: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华民族的教育实践有绵长的几千年历史,有人总结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很多关于优良的师德的精辟说法,比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4、师德的发展变化的动态变化:师德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是对过去师德的继承和发展。师德一方面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被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必然要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教师必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师德必然赋予新的内涵。今天的教师,不但应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道德意识。

二、师德水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一群学生的生活道路,一批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和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文明进程。在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教育磁性的作用下,学生亲其师、敬其德、信其道,对教师有一种几近天然的追从、敬慕、爱戴和景仰的心理倾向,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凡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拟。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三、师德的现状:

现在,社会大力提倡要加强师德的建设。有人说,社会提倡什么正说明这个社会缺乏什么。那么,我们的社会正面临师德师风的沦丧吗?

君不见,有在学生身上公报私仇的;有参与社会赌博影响教学工作的;有大难来临却丢下学生独自逃生反而还大言不惭的;有丧尽天良,猥亵学生的;……如此种种,人们开始怀疑,开始反思:师德丧尽了?

其实,师德没有丧尽。我们提倡加强师德建设并不是意味着师德丧尽了。这只是教育建设的内容之一。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亿万青少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师德建设是教育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君不见,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舍小家不顾;有的老师为了台下求知若渴的眼睛,边打吊针边上课;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放弃原来的优越的教学条件,上山办教学点,一办30年;有的老师在房屋倒塌的瞬间仍然是想着先救学生,为了挽救学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社会当中,虽然不时有关于师德沦丧的新闻报道,但是更加不乏师德之光的闪耀。绝对是后者占主流。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一个都不能少》和《美丽的大脚》,里面两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农村老师,类似的教师形象绝对不在少数。尤其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农村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还急需改善。对于长期坚持在老少边穷地区奉献的自己一生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品德是高贵的,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四、提倡加强师德建设的背景

在中共教育部党组的《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中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 [2]。要“强师”不单只是学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提高。加强师德建设就是注重提高教师精神层面的建设。

因为,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所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开始受到经济的挑战。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和经济挂钩。所有的东西最终都可以用钱来衡量。作为人民教师,曾经是安于清贫,执着于传授知识和学问研究的一群,现在也纷纷在经济社会中开始浮躁不安了。曾经是被尊重的一群,在经济的社会中,尊重老师的风气正在很多人心中悄然改变。失去尊重令老师们的自我价值受到伤害。受伤害的自我如何保持高尚的品德和风骨?好在国家不断地改善老师的经济收入,提高老师的地位。所以,现在老师职位成了香饽饽,众人趋之若鹜。因此,也造成了这个队伍中的成员良莠不齐。这里所说的良莠不齐并不是指知识水平上,而是指当老师的动机上。也所谓的动机不纯。国家在老师准入过程中可以审核个人的资历,但是无法保证思想层面的师德。加强师德的建设是保证教育事业顺利、高效、稳定发展的有利保证。

五、加强师德建设,从小事做起。

(一)、小事造成大差别: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的疑惑:我很努力地备课,很认真准备教案、教具,认真上课;但是学生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学习?我很耐心地和他们谈心,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接受呢?正确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为什么他们就是屡教不改呢?但是我们经常有疑问:另外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就是备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好像也没见他们怎么特别啊?而有的老师在学识水平各方面可能更好,为什么就是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呢?问题是一堆一堆,疑惑也一筐一筐。

究其原因的话,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老师个体的师德差异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同。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如是说》当中,小学生认为有四个因素妨碍他们的学习取得成就,其中之一就四“老师的不良行为”,包括有外表、习惯、言语和情绪等[3]。

因为,现在作为老师已经不是仅仅拥有知识就行了。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并不是老师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点,更加相信自己看到的,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更相信自己的结论。对于一个老师的评价也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灌输,还有课堂之外的行为表现。如果说,一个老师在课堂的教育和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的,那么,在课堂之外的老师不自觉的行为影响就可以说是无意识的影响。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无意识影响有还是无、强还是弱,这个要取决于老师的个人师德内涵的修为深浅,包括知识水平和个人言行的综合。老师个人的知识水平是可以胜任教学的,一般学生不会有异议。但是最吸引学生的往往会是一个老师内在的个人师德修养散发出来的光芒。“有人说,魅力是一种对良性影响力的最大释放,而教育魅力则是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德才感染力(毛志成)”[4]。教育的魅力的散发,除了有丰富的学识水平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个人内在师德修养。

但是个人的内在师德修养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形成的个人的品德修养。虽然小事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会面、……小事很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有些小事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二)、小事,似小非小: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单单是学高并不全面,还要身正。这样才算是合格的老师。而身正就是指师德,可以指身教。这个更加要体现在小事上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试想,一个老师上课迟到,你怎么有说服力的教育学生不要迟到;老师都讲粗言秽语,你怎么要求学生要讲文明;一个老师都不分场合地抽烟,你怎么能使得学生相信吸烟有害健康;老师在升旗仪式都不严肃认真,你怎么能跟学生讨论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教育无小事。任何的小事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必须要做到的,我们老师都没能做到的话,情何以堪!更加别谈教育学生了。如果是酒后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上课时还抽空到走廊抽烟;上课过程中使用通讯工具……这样的行为就更加不能容忍了。“唯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5]。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小事成就大事,老师的每个细小的行动都是无声的教育,它远比豪言壮志语更行之有效。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也才有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三)、小事,彰显重要:

“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 [6]。

其实,很多的优秀老师,并不是他们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功绩。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踏踏实实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所以社会提倡要加强师德建设,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那么神秘、空乏和夸夸其谈。师德建设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体现在老师的日常生活的一切言行当中。“以管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往往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洞察秋毫,从而感悟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可以在平时的生活小事中体现出来,我们不用太多的豪言壮语,学生自有他的感觉和领悟。因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老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 [7]。老师的个人范例就是要体现在日常的所有行为当中,所以,行动是远比长篇大论更有说服力的。

(四)、小事,成就事业。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一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表”并不是单纯的课堂上的表现,还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上。很多时候都是小事决定成败。试问,学生是喜欢朝气蓬勃的老师还是暮气沉沉的老师?试问,学生是喜欢谈吐优雅风趣的老师还是言辞粗俗无味的老师?试问,学生是喜欢穿着得体赏心悦目的老师还是邋遢不修边幅的老师?答案是很明显的。这些都是好像与教育无关的生活细节,但是就是这些细小的东西影响着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喜不喜欢你,就意味着学生喜不喜欢你的课,接不接受你的思想观念。他们只有接受你,喜欢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而你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老师也应该在简单平凡的教学中作出不简单不平凡的举措,这样才能算是“为人师表”。

(五)、小事,持之以恒就是质的飞跃。

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七个烧饼”的故事想必很多人听过:说的是有一个人买烧饼,吃了6个没饱,当吃到第七个时饱了,他觉得前面6个烧饼的钱都白花了,早知道如此,只要买第七个烧饼不就成了吗?这里面的哲学思想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许有些人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来阐述这个事实,但大家都明白,如果没有前面6 个烧饼垫底,又怎么会有吃第七个烧饼就饱的结果呢?所以,作为老师也要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将小事做好就能够成大事。当你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的却是高耸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只有坚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够最终形成光辉的个人形象,在一言一行当中折射出每个教师人性的光辉。只有成就自己光辉的个人魅力才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受学生爱戴和尊重。

(六)、小事做好,必须慎独: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8]。

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做到“慎独”。作为老师,必须做到慎独。因为老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以教育人为本,行为必须得符合规范,更高要求的话就得是示范了。但是通常是别人记得老师,老师自己却不认识别人。如果有了什么不良的行为的话,以为只有天知地知谁都不知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不能说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大义凌然,但是平时就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的话,讲话就根本难以令人信服,也无法获得尊重。所以时时刻刻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没人的时候(你真的以为没人吗?)也要像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慎独”。 但是,坦白说,要时时刻刻都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在大是大非上是很容易坚持立场的,生活小节上就会比较容易放松警惕。其实别说“慎独”,有很多人在显而易见的情况下也是没办法做到自己该做的或者说该表现出的样子。更加别说独处的时候了。但是只有做到慎独才能不让人有诟病的地方,这样教育起学生的时候才能更加有底气,更加理直气壮,没有犹豫,没有羞愧感,正气凌然。

六、加强师德建设,必须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

从古至今,教师享有了无尽的美誉,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穷的美誉彰显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教师确实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完善自己。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分,注意了个人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使自己的所有言行都符合社会的言行规范的要求,符合教师道德标准,塑造出高尚的个人形象,“以不可抗拒的磁性与魅力所产生的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在接收教育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的震颤、感情的共鸣。在震颤与共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上的教育、灵魂上的净化、素质上的提高,最终体现出教育的成功” [9]。

[1][4][9]孙勤东,教育的诗性、理性和磁性。世界教育信息[J].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05,(5)38-39.

[2]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11B):4-5 .

[3]陈学民译,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如是说。世界教育信息[J].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05,(5)57-57.

[5] [6] [7]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11B):6-8.

第五篇:浅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团队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企业有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就会重视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赢得客户、打响品牌;企业缺乏优秀文化,就像一个没有个性和创业激情的人,终将在市场竞争中湮没沉沦,失去竞争力,为市场所唾弃。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企业要实现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一点精神,要有理想和追求。因为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他才能活出精彩,活出价值。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具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将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有了这种精神,才能让企业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困难情况下不被击倒,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条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关键技术、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并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的激励机制等。所有这些特征,几乎都与企业文化有关。为此,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力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表现形式往往是系列规章制度及其落实。这些规章制度连同其他管理规范,要真正落实到位,都必须通过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来实现。为了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强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效率、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应当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致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注重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信条,体现了企业核心团队的精神,也是企业家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始于核心价值观的精心培育,终于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延续和创新。一要着力挖掘自身文化。要注意从企业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本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挖掘整理出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在企业精神提炼、理念概括、实践方式上体现出鲜明特色,形成既具有

时代特征又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二要着力博采众长。要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创新、自成一家的方针,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吸取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三要着力用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的实际行动。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要自觉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

第二,要重点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品牌通常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其载体是用来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品牌与企业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是企业的“脸面”或“标识”。品牌之所以能够增值,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无不重视其产品或劳务品牌的建设。企业应当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自主创新、产品质量、生产安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源于主业且能够让消费者长久认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彰显竞争优势的品牌。

第三,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办企业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努力为全体员工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机会,挖掘创造潜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尊重全体员工的首创精神,在统一领导下,有步骤地发动全体员工广泛参与,从基层文化抓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员共建。努力使全体员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意义下一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