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激肽原酶联合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74例临床观察

2022-09-11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以控制血糖和血压为基础,致力于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延缓其肾脏病变进程,但尚无特效疗法逆转本病所导致的肾功能损害[1]。为此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 该研究对胰激肽原酶联合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48例, 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4 h尿白蛋白连续2次测量均>150 mg[2],排除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发热、高血压或慢性肾炎等引起的蛋白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其中对照组有男35例,女39例;年龄51~72岁,平均(59.2±8.4)岁;病程1~15年,平均(5.4±2.8)年。观察组有男32例,女42例;年龄53~70岁,平均(61.4±8.1)岁;病程2~14年,平均(5.2±2.7)年。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 进行降血糖和降血压等基础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诺和灵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每次240 U,3次/d;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 将40 m L黄芪注射液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以15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 (UAER)、血肌酐 (Cr),同时密切监测血压。

2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BG、Hb A1c和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UAER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UAER下降更为明显,见表1。

3 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 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同时也是导致糖尿病与肾脏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测定24 h尿微量白蛋白是了解肾小球及肾间质病变程度的主要手段[3]。DN患者主要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和肾血流量减少等病理改变,临床上常通过扩张肾血管、改善肾血流量及肾小球屏障功能,以减少尿蛋白排泄。中医学认为,DN属于“消渴”、“水肿”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消渴日久、气阴

(±s)

两虚致血瘀、根本之阴亏损。因此,临床治疗时应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主。胰激肽原酶可通过激活激肽系统扩张小动脉与毛细血管,促进肾小球毛细血管功能恢复,同时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黄芪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缓解并改变血瘀时的血流状态,促使血流加快,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同时还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黄芪含有微量硒,可减少通透性蛋白尿, 减轻和消除小分子的尿微量蛋白。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糖尿病性肾病的蛋白尿和肢体水肿在六经辨证上属表虚证,而黄芪是治表虚证的主药,可有效纠正阴阳气血失衡,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联合使用胰激肽原酶和黄芪可发挥协同作用,减少微量白蛋白尿,对于DN的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显示,经2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AER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的UAER下降相比对照组更为明显,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降低UAER,但联用胰激肽原酶和黄芪治疗效果更为突出,与有关报道相一致,提示采用该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胰激肽原酶。

综上所述, 联合应用胰激肽原酶和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有效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减轻肾小球损害,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胰激肽原酶联合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4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仅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24 h尿微量白蛋白(UAER)、血肌酐(Cr)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BG、Hb A1c和Cr比较无明显差异,但UAER均明显下降,观察组的UAER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结论 联合应用胰激肽原酶和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有效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胰激肽原酶,黄芪,疗效

上一篇:数形结合方法解题的巧用下一篇:浅谈内蒙古城市道路绿化现状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