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的探索——以金鼎山镇莲池村为例

2022-09-10

一、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治理是借助一定的规则、权威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公民的利益和权利在这种机制下得到应有的保障。1而乡村治理是相对城市而言, 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的稳定。我国最早提出“乡村治理”概念的是徐勇, 他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人们通过公共权力运作于乡村社会的系统过程和产生的绩效。”2随着乡村治理的不断发展, 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治理进行了解释。

郭正林认为:“乡村治理, 就是性质不同的的各种组织, 包括乡镇的党委政府、七站八所、扶贫队、工青妇等政府及其附属机构里的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女会、各种协会等村级组织间的红白理事会、慈善救济会、宗亲会等民间团体及组织, 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共同把乡下的事务管理好。”3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为了促进乡村社会的良好发展, 对于政府或者乡村内部治理主体而言怎样更好地进行管理才能实现治理目的。”4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从治理目的、治理内容、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多方面阐述了乡村治理, 致力于探索“为了什么治理”、“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怎么治理”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当前,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 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如何走出一条以农民需求为根本, 政府引领为主导,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合作共赢的乡村善治之道是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二、金鼎山镇莲池村的乡村治理之路

莲池村位于金鼎山镇西侧5公里处, 距遵义西郊9公里, 地域面积22平方公里, 共有14个村民组, 1601户, 共6196人。近年来莲池村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大胆创新, 以“党建+”为引领, 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走出了一条集“商、养、学、闲、情、奇”为一体的脱贫攻坚发展新路。莲池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改建工程, 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共计修建机耕道4000余米、生产便道1500余米、人行步道800余米, 亮化游步道1800余米, 实现100%通组公路;新建沟渠5000余米, 完成了项目区2.5千米河段治理工程, 新建一座跨河桥梁、一处过河跳蹬、数个水车等, 丰富了水系景观;在辖区公路两边、中小学、幼儿园共计安装太阳能路灯安装太阳能路灯219盏, 大力实施亮化绿化工程;新建维修人饮工程5处, 解决275户960人饮水、生产灌溉用水问题。小康寨内完成立面改造300余户, 小环境整治60余户, 实现了“一户一景”打造;新建文化广场1处1500余平方米、儿童乐园一处300余平方米;修建村级活动阵地一处, 包括“淘宝·云上金鼎”电商展示厅、农村书屋和绿色网吧、下庄坝综合服务站、以及党员活动室等, 功能设施齐全;新建一座观景台、300米竹排长廊, 完成200亩非洲菊和30亩荷花池的花海、蔬菜小品等景观设置;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等。

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六项小康行动”、一事一议示范村寨、高标准农田等项目, 围绕“水、电、路、房、寨、讯”等六要素, 打造了“莲池·新天地”“莲池·千丘田”等景区, 建成了保供蔬菜基地、农产品溯源中心、电商中心、周末集市、“我家有田”农业体验园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民”的新模式, 制定管理章程、入社协议、利益分配方案等。通过流转土地, 带动本地农民发展蔬菜种植。对于拥有土地不愿意发展蔬菜种植的农户, 积极发动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合作社的形式, 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模式, 把农民组织起来, 推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 将基层党建、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积极探索一条村社联姻、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民主理村、法治治村的新路子, 实现了党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三、金鼎山镇莲池村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不断转型, 乡村治理主体也发生着从人民公社时期的“一元主体”到改革开放后的“二元主体”再到今天的“多元主体”的重要变迁。乡村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包括政府、村委会、社会组织、企业、村民。随着社会发展, 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大、新观念不断涌入乡村, 村民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已经成为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金鼎山镇莲池村在探索“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路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第一, 基层党组织涣散, 治理能力弱。随着党员在地区、产业间流动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现行的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置党支部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越来越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组织和工作不能有效覆盖到在村民组一级, 导致党组织战斗力弱, 具体体现为“三难”, 党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 党组织在村民小组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第二, 与市场脱轨, 缺少社会组织参与, 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村委会平时工作中, 主要精力用在事务性工作, 对村民带动作用较弱。村两委干部一方面对带领村民致富工作认识不到位, 对自身职责定位不明确, 认为只要做好政府交办的工作即可, 没有研究带领村民致富问题。另一方面自身致富能力不强, 农村干部家庭收入普遍较低。缺少社会组织引入市场理念, 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支柱产业, 缺少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三, 村民责任意识不强、民主素养不高。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 对于乡村治理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村民存在责任意识不强、民主素养不高, 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不能形成合力, 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中力量较弱, 不能很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近年来, 金鼎山镇莲池村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握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开拓了一条“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路, 调动了多方积极性、激发了农村的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为金鼎山镇莲池村的乡村治理谱写了新的篇章。

第一, 打造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将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 整合村民组建立3个党支部, 划分9个党小组, 实现了网格化管理, 畅通了村民相互交流、参与集体发展的渠道。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选拔村干部, 用好大学生村官、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这几只队伍, 善于从中发现人才, 选拔出优秀的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治好穷病, 镇党委领导重视, 从选育村支两委班子入手,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有力。通过民主选举, 配齐配强组织。各村、社区民主选举产生村支两委会、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制度, 如期召开党员大会和民主生活会, 按照“三会一课”制度, 利用例会日, 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政策法规, 收看党员电教片, 狠抓班子成员日常学习教育, 加强村两委班子对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理解, 提升干部素养。另一方面抓制度, 规范干部行为。对村两委委员实施目标管理考核, 实行村干部包片制度, 责任到组, 管理到人, 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大力发扬村民小组长以及党员的骨干、示范作用, 形成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本着“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的原则, 以规范制度为抓手, 抓村务公开, 提高村“两委”群众公信力。

第二, 寻找一项适合当地实际的增收致富好产业。通过考察, 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 围绕村情民意, 合理制订发展计划, 从扩大党组织阵地、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大胆创新, 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模式, 成立了遵义兴莲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 流转土地1000余亩, 发展了800余亩蔬菜基地, 整合村内种养殖大户加入合作社, 鼓励散户种养殖, 由村级合作社统一销售, 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村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对此赞不绝口。同时, 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开发“莲池·新天地”项目建设, 推进生态农业和乡村体验式旅游业融合。

第三, 科学管理、狠抓落实。一方面, 狠抓制度落实。严格村级财务管理, 对村级财务实行“零户统管’, 避免了村级财务紊乱现象。坚持政务公开和群众监督, 设立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 积极推行组务公开和点题公开, 规范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和管理。加强管理, 勤于检查, 设置意见箱, 征求群众意见, 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 抓监督、促廉洁。坚持廉政警示教育, 增强拒腐防变意识, 并派出民生监督工作组到村监督。对各部门发放给群众的涉农资金以及申报的民生项目进行公开公示, 增加透明度, 方便群众了解监督。特别是公开民生项目的方案, 资金来源、建设内容、质量要求, 施工队伍、工作进度等, 更有利于群众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 使项目真正落到实处, 群众得到实惠。

莲池村的经验就是在乡村治理中加强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以支部为抓手、提升战斗力, 实现了“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民主理村、法治治村”。乡村要良好治理, 必须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走出一条以农民需求为根本, 政府引领为主导,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合作共赢的乡村善治之道。

摘要:乡村治理是新时代中国提出的重大课题, 本文以金鼎山镇莲池村的“党建+合作社+农户”新模式为例, 探索如何走出一条以农民需求为根本, 政府引领为主导,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合作共赢的乡村善治之道。

关键词:乡村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党国英, 萨夫拉尼克, 冯元兴.农村治理、社会资本与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2] 陈锡文, 韩俊.转变中的村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3] 徐勇.中国农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4] 温铁军, 张林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5] 肖唐镖.近十年我国乡村治理的观察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6) :1-11.

[6] 简新华.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争议性问题[J].学术月刊.2015 (7) :33-41.

上一篇:民用机场建设土石方工程造价控制研究下一篇:高职教育方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