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闽西历史博物馆有感

2022-11-26

第一篇:观闽西历史博物馆有感

观闽西历史博物馆

今天我们一行一起去参观了龙岩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去感受这片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以及在闽西这片红土地涌现的一打批革命先

烈的奋斗经历。

进入博物馆后,首先我们我们来到一楼主题展厅中,看到阵列了《闽西人民革命史》、《闽西儿女战斗在祖国大地》专题展览,较为完整地展现了闽西辉煌的斗争史。在闽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儿女。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征北战,英勇杀敌,在血与火的战斗中锻炼成长。他们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这片红土地涌现出了许多位将军,是在福建地区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地区,闽西籍贯将军个人英勇善战,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比如说邓子恢将军。

邓子恢将军出生于1896年,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企业工作者的企业领导人,五四运动进步刊物《岩声》的主要创办人之一,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住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中国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

闽西暴动副总指挥,第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七团党代表领导了闽西农民起义和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斗争,是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31年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反“围剿”作战,1935年任闽西政府委员会副主席,领导之后的游击战争。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开辟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中原战争副政法委员,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加另发哦华东,中原,中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及淮海渡江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计委副主席领导了中南地区的土地革命和各次民主改革运动。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农业改革优化的运动中指出了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正确意见。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因病于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3月,冤案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名誉。

邓子恢与毛泽东的初次见面费尽周折。1929年3月,一直在闽西革命的邓子恢闻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后才得以相见。此后,两人在军事上以及政治上方向相同,并成为好友,共同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邓子恢将军等许多的将军们,他们为革命奉献了一生,他们崇高的品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革命业绩将永远的永远的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永远能记于人民的心中。

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我的家乡永定也是片革命的红土地。福建省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就在我的家乡永定。1926年初夏,阮山、林心尧等人受党组织委托,满怀热血,从厦门秘密返回永定,在 “万源楼”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阮山当选为书记。此后,中共永定支部采取边培养、边教育、边发展的方针,不断壮大党的地方组织。

缅怀他们,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是他们为国捐躯,在中华民族最艰苦的时候,用自己的身躯筑成屏障,包围祖国,保护人民,他们的勇敢、机智、果断,他们面对困难的临危不惧,乐观精神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可贵,非常值得学习的。

在硝烟弥漫,衣食不饱的峥嵘岁月里,革命战士们为了国家解放,人民幸福的个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的幸福、和平的生活来自先辈们的鲜血,老区的子孙们永远铭记先辈们的恩德。属英雄人物,还看今朝。历史已经过去,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依旧在这红色的土地上。我们要永远保持革命的高涨激情,在和平的今天,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用勤劳和智慧为革命老区的建设,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而奋斗。

参观完博物馆,了解了烈士们的先进,让我更加坚定了入党

决心,坚定了继承先烈遗志,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明确了党和历史赋予的责任,为我在今后更加好地服务同学,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后心得体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后心得体会

院系:外国语学院

班级:10日语班

学号:201002250

2姓名:王华燕

时间:2011-11-06

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后心得体会

在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在龙岩本地进行社会实践,很据自己的实践内容再写自己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未踏上龙岩这块土地之时,早听闻龙岩是有名的红色土地、早年的历史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可以到参观到很多与历史革命有关的文化遗产。请教了学姐们才知道这里有有名的古田会议遗址、后田会议遗址,还有闻名的世界遗产永定土楼以及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对于想要了解闽西这块红色土地上的传奇故事的我,于11月4日趁着开运动会有空闲时间时来到了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乘公交车到罗桥西站下车,往旁走几步再踏上几个台阶,革命纪念碑就映入眼底。宏伟的碑文上刻着文字,矗立在场地中央,透着革命历史浓烈的气息扑鼻而来,直直震撼我的心。多么宏伟、多么壮阔,这只是一个开头就让我如此震撼,处在它后面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将会使我怎样呢?我不禁有些期待。

来到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大门前,望着门上那几个宏伟的大字,我整理了一下着装,以最虔诚的态度跨进了这套大门。此刻我的心在微微颤动。进入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前的便是那立在大厅正中央的红色火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几个大字映入眼底。火,是那么的红,让人丝毫不会怀疑就是这把火燃烧了整片‘草原’。火,也在我眼底热烈的燃烧起来。

接下来我们就进去参观里面所展览的。通过里面服务人员的介绍,以及我回来后在网上又查找了一些资料得知,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在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议下于1986年建立的,是我市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在一楼主题展厅中,陈列了《闽西人民革命史》、《闽西儿女战斗在祖国大地》专题展览,较为完整地展现了闽西辉煌的斗争史。馆内还大量应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闽西儿女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战的场面,让我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礼。我看到了很多惟妙惟俏的人物形态以及场景,设计得很是逼真,还有很多壁画,再现一副副当年革命人民战斗的场景,让我的心不禁澎湃汹涌,仿佛能感受到那革命时宏伟以及壮烈的气氛。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副模仿上杭临江楼的场景:临江楼前大树下,溪水在缓缓的流动,树下两个人在树下谈话。1929年十月,毛泽东在临江楼上写下著名诗句【采桑子·重阳】,成为了历史的痕迹。

馆内还有很多很多关于革命历史的展览,应用大量高科技,让我不住的惊讶。有把地图刻在地上让我们参观、有可以触摸式的书等。

此次参观学习,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闽西革命历史,也增加了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还深刻地认识到:正是这些革命烈士和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建设美丽的闽西,建设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参观回来后,我查阅了更多知识,把我的观后感写了下来,让这一份热烈的心永远的保存了下来。

2011-11-06

第三篇:观博物馆有感

改革开放 家乡巨变

---赣州博物馆观后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深刻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变化,我去参观了赣州市博物馆. 【关键词】:赣州 改革 巨变 博物馆

【参考文献】:高等教育出版社 【正文】:

赣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人城。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与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当年借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驿道之便,这里“商贾云集,货物如雨”,留下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美名。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竹木等名产,过赣州、越梅岭、源源不断运往广州以至南洋。根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赣巨人”活动,夏商周三代,赣南地处扬州域,春秋隶属吴越,战国隶属楚,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赣县,有了行政建制,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中原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章江到达大余,经过梅关西驿道,再在南雄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一时期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城被列为全国三十大名城行列,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一个重镇。随着赣州的兴旺,一些历史名人也纷至沓来,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余梅龄开关辟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赣州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苏东坡两次作八境台诗,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作《牡丹亭记》;还有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理学家王阳明等都在赣南留下了许多政功墨迹。孙中山先生先祖唐东平侯孙亻利曾生活在宁都,其陵墓已重新修复。

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蜿蜒三千六百多米,历尽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198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闻遐迩。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璨。 赣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天祥在这里高举抗元的义旗,谱写了气冲霄汉的“正气歌”;杨廷麟在这里率兵抗清,兵败不屈,以身殉节;陈赞贤以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工运,写下了光辉篇章;毛泽东在楼梯岭召开分兵会议,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陈毅在此与国民党谈判,初步形成了赣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

近年来,中央共30多个部委到瑞金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正在兴起。1939年至1945年初,蒋经国先生也曾来到赣南,任国民党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他在赣州建的虎岗“中华儿童新村”和花园塘官邸等旧址,至今保存完好。赣州还是客家人主要集散地和聚居地之一。现有客家人700多万,占总人数的90%以上。赣南是接受自北南迁移民最早最多的地区,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在漫长的岁月中,赣南客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神奇的客家围屋、古朴的客家民居、美妙的客家山歌、浓郁的客家风情„„无不显现出迷人的魅力!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汁的源头。市内绿树成荫,碧湖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繁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赣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空运、水运、铁路、公路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黄金机场航班可达广州、厦门、内昌等地;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赣江上下航行,可与区内、省内及长江沿线的省市相通,有明显的水运优势。贯通我国南北九个省市的京九铁路,把北京、香港与赣州连成一体,赣州成为了全国铁路网上的一点,与各大城市相通。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公路主干线幅射四方:北行,经昌赣二级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条干道通广东,经大余可至韶关,赣粤西线二级公路可达广东、深圳,沿赣县公路,经梅州可抵达汕头;东行,沿赣闽柏油公路,经瑞金,可达福建长汀、龙岩、厦门、泉州;西行,经崇义,遂川、井冈山、莲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阳。

此次博物馆之旅,让我深刻了解到了赣州的历史文化,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巨大变化。

第四篇:观博物馆有感

倾听历史的声音——观博物馆有感

2011年1月12日星期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们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虽然路途中有些晕车,但当我下车第一眼看到博物馆时就被它所吸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正等着我去倾听。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 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展出的瓷器中,最吸引我的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他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爱菊,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周敦颐爱莲,其名篇《爱莲说》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脍炙人口。林和靖爱梅鹤,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青花四爱图梅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不愧为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则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卉为题。分别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将诗、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与瓷器工艺完美结合,可谓是清朝官窑瓷器的珍品,我不禁陶醉在这优雅的瓷器之中。

一阵悠扬的钟声将我从幻想中惊醒,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编钟的演奏大厅,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装,编钟演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有渲染上朝时庄严凝重的氛围的《朝乐》;展现梅花迎风摇曳,高洁安详的姿态的《梅花三弄》;表现高山流水的自然风光的《流水》。一曲《楚骚》更是将楚人长袖细腰三道弯的舞风演绎得淋漓尽致。那敲击所发出的自然的清脆的响声,那碰撞所震动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厅特殊的结构下,形成的忽长忽短的回声,是哪个现代技术也模仿不出来的,就算是录音,也没有这种震撼。演员们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我们的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

曾侯乙编钟,它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立即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参观完省博,我的心里不停地想着:我们在省博,看到的是作品,领略到的是历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以怎样的决心来改造现实,以及用怎样的理想去憧憬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努力学习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身心投入国家的建设中去,发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美好。

第五篇:观博物馆有感

前一段时间形势与政策老师在课堂上讲我们安徽省新建了博物馆,我当时一阵吃惊,因为我之前还没听说这件事,之后老师又说要带我们去看看,我心里当时那个喜啊!终于在两个星期后的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和老师辅导员一起座校车博物馆前往博物馆。在校车上我就想:新建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开始幻想着,可不一会儿车停了,我一看原来是到了。呈现在我面前的博物馆分两部分,一边是古文物馆,另一边是生物馆。

刚进博物馆的大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古文物馆,在他的面前有一座桥,连接场馆的第二层,顺着这座桥我们走进了古文物馆,里面大厅非常宽大,给人一种非常宏大的感觉。第二层是从原始文化开始展示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举世闻名的和县古人类的头盖骨,各种线条丰富的陶器,还有大量的玉器和古人类生产用的工具,我们仿佛回到了大概七千年以前。

带着惊喜我们来到了第三层,第三层可以说是第二层的延续,展现的是安徽文明史中青铜礼乐文化,天下徽商,清明流芳文明等。分别展示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晋时期及其以后各个朝代的历史概况。里面铸客大鼎等几件国宝级文物让我们大开眼界,还有其它许多文物也值得一看,例如新时期时期的玉鹰,还有汉代的银错铜壶等。

看完第三层以后我们继而来到了第四层,我们看到了各种高超的徽雕技艺。展现了我们安徽人在雕刻上的辉煌成就。

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五层,里面的金边玛瑙碗一下就许多吸引了我的眼球,还有金银器也是难得一见的,当然还有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笔墨纸砚文化也不能不说。

很遗憾的是我们还没看生物馆,由于时间的原因。最后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博物馆。以后有时间我一定还要来看看。

上一篇:高年级学生爱玩的游戏下一篇:给农村党员讲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