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形态构成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研究

摘要:伴随20世纪后半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在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直接影响了以信息传递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方式,信息传播、交往和分享的程度被网络媒体无限放大。天然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网络媒体不仅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也成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新载体。然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与其商品化进程息息相关的。商品化一方面加快了网络媒体由社会表层向深层空间延展的速度,另一方面却使其服务社会意识的本性发生逆转。被遗忘自身意识形态属性的网络媒体逐渐将人类打散成没有深度的碎片,帮助资本实现了对宏大叙事的解构。网络媒体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矛盾问题,最终使人类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压制,在历时与共识层面消解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社会组织特性。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在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态势与隐藏在意识形态背后的力量消长进行准确把握,不仅可以借助其商品化进程对网络媒体的时空尺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更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作用提供重要依据与凭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建设。习近平同志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深刻分析与富有远见的指导了网络媒体未来的发展,为有效解决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矛盾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钥匙。因此,正确认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形成原因与社会影响,以习近平同志关于网络媒体的重要论述作为探索化解两者矛盾现实途径的理论依据,对于加强网络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撰写内容,论文主要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序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评析,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并阐明了论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分析了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本章节首先对意识形态相关理论进行了溯源,即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意识形态的定义与特征进行了梳理,对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指明网络媒体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新载体。而后分析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具体所指,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第三章主要对网络媒体的商品属性进行了阐释。这一章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首先从学理性视角对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研究起点、价值产生要素、价值产生方式进行了分析,廓清了网络媒体商品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与作用,并对网络媒体商品性的实现需要其进行产业化做了解释说明,对网络媒体产业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做了概括。第四章着重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矛盾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该章首先对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性与对立性进行了理论溯源。其次,探讨了二者统一性与对立性的现实表现,并论证其对立性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的严重威胁。最后,从网络媒体的本质、特殊地位与作用、特殊生产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个方面指明坚持意识形态第一性原则是网络媒体实现“双性统一”的前提。第五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主义与空间理论的角度,以资本、受众、从业者与政府同网络媒体关系的视角入手,探寻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维度上为正确处理网络媒体的矛盾关系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六章对正确处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的原则与途径进行了分析。该章节首先从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市场和政府相统一这三个方面入手,在理论层面探讨了把握好网络媒体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其次,与第五章相对应,从资本、受众、从业者和政府四个角度入手,在实践层面对平衡二者矛盾关系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商品性;矛盾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序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性

2.1 意识形态及其载体的发展变化

2.1.1 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2.1.2 意识形态载体的发展变化

2.1.3 意识形态新载体:网络媒体

2.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基本特征

2.2.1 导向性和凝聚性

2.2.2 虚拟性与现实性

2.2.3 多元性和自由性

2.2.4 全球性和民族性

2.2.5 公共性和政治参与性

2.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功能

2.3.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

2.3.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2.3.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2.4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机制

2.4.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要素

2.4.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的实现方式

3.网络媒体的商品性

3.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学理意涵

3.1.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研究起点

3.1.2 网络媒体的商品价值产生要素

3.1.3 网络媒体的商品价值产生方式

3.2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与作用

3.2.1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特征

3.2.2 网络媒体商品性的作用

3.2.3 正确运用网络媒体的商品性

3.3 网络媒体产业化发展的历史回溯

3.3.1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起步

3.3.2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进程

3.3.3 网络媒体产业化的新态势

4.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关系的表现

4.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统一性

4.1.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统一性的理论溯源

4.1.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统一性的现实表现

4.1.3 意识形态性第一性是网络媒体“双性统一”的前提

4.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的对立性

4.2.1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缘起

4.2.2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表现

4.2.3 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对立性的影响

5.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矛盾产生的原因

5.1 网络媒体受制于资本的双重逻辑

5.1.1 资本的双重逻辑

5.1.2 资本与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

5.1.3 网络媒体中资本双重逻辑对意识形态的作用

5.2 民众责任意识与自觉性的降低

5.2.1 民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转换

5.2.2 民众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

5.2.3 民众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5.3 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政治与业务素质的失却

5.3.1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不高

5.3.2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薄弱

5.3.3 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市场思维发生偏差

5.4 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5.4.1 网络媒体空间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5.4.2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不到位

5.4.3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存在滞后性

6.正确处理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关系的原则与途径

6.1 处理二者矛盾应掌握的原则

6.1.1 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原则

6.1.2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原则

6.1.3 市场与政府统一原则

6.2 处理二者矛盾的途径

6.2.1 提高行业主体责任意识

6.2.2 提高社会民众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6.2.3 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

6.2.4 依法管网,加强政府监督与管理

7.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气象保险与农业保险论文提纲下一篇:电工技术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