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美术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工艺美术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教学要把握其所特有的教学因素,利用科学手段因材施教,学生才会闪烁创造的火花,变废为美,点石成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创新能力美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新能力美术教学论文 篇1:

创新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的培养

摘 要: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功的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造精神;创造热情

传统的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拘谨,学生在学习中有太多的清规戒律,以至于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局限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创新能力呢?

一、巧设情境,激发创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路人,应密切注意学生的这一心理,结合某一教学环节,成功地唤醒学生“沉睡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巧妙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融洽、以情夺心、为之惊喜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达到为求知而乐、为探索而兴奋的境界。例如,我在执教《老房子》前,考虑到我们大多数学生的家在山塘街上,都是木質结构的老房子,所以,他们对老房子的结构外形比较熟悉,根据这一特点,我在上课前先放了一段关于山塘街的视频介绍,出示许多山塘街典型的老房子照片,勾起他们对自己所住环境的回忆,这样很好地为下一个内容作好铺垫。好的教学环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在执教《京剧脸谱》这一课前,我把教室的窗户和墙壁上贴满了不同颜色的京剧脸谱,学生看到这些,情绪都非常高涨,很期待上这一节课。

二、“变放教学”,培养创造精神

所谓“变放教学”中的“变”,就是变化课堂形式;“放”就是“放飞想象”和“放纵创造”。

1.变化课堂形式。美术教学完全可以走出课堂、超越教室,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移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去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纵情欢乐。

2.放飞想象。首先,要让学生多积累知识,要多看、多听、多感受、多体验,见多识广。积累越多,想象空间就越大。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具体感,让他们的想象进入无限的空间,将想象的表象、幻想变成具体的固定图像。最后,要鼓励学生追求新奇感,让其求异想象,因此,我先列举了好多例子,例如,由螃蟹的大爪我联想到了钳子,由袋鼠身上的袋子我联想到了做饭时穿的围裙等等,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慢慢地放大胆子,展开联想,并且我利用小组比赛的游戏,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全班的氛围达到最高点。

3.放纵创造。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是最成功的创造。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操作,去灵活独特地发挥创造才能。教师要打破传统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拓展学生的创作方式,不断激发创造的灵感和欲望,不要轻易扼杀童心稚趣,让学生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品。

三、充实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培养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这是不够的,应该再加上一条:“学而不做则浮。”这样就比较完整了。俗语说:“没有适宜的环境,花儿再美也会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同样,没有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创新亦只能成为空谈。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学生会对这种难得的美术活动方式产生新鲜感,这是产生好作品所需要的心理动力。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的限制,教师倾向的束缚,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发展。室外的空间和环境,都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综合的感受和特别的心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更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因此,我设计适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例如,中国写意画比赛、泥塑比赛、贺卡设计比赛、参观美术展览会等。总之,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让我们勇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为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

?誗编辑 张珍珍

作者:张帆

创新能力美术教学论文 篇2:

创新能力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培养之我见

摘要工艺美术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教学要把握其所特有的教学因素,利用科学手段因材施教,学生才会闪烁创造的火花,变废为美,点石成金。

关键词美术创新培养

小学美术教材大多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创新的美术课堂更要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养成。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美术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品是人类精神、思想和感情的产物,欣赏古今中外的工艺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深刻认识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而兴趣是产生学习内动力的一根导火线,就可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如教学《工艺美术作品欣赏》,笔者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

①本课有七幅作晶,哪些是古代作品?哪些是刺绣作品?哪些是雕刻作品?哪些是陶瓷作品?哪些是青铜器作品?

②这些作品在艺术构造上有什么特色?

③这些作品的经济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什么?

④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发?

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通过这四个问题的回顾,学生便自然体会到这些工艺美术作品在人类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产生自觉学好工艺美术课的动力,萌发创新的念头。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契机鼓励:“同学们,刚才欣赏的这七幅作品都是我们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发展的艺术结晶。从美术发展演进的历史来看,没有创新,就没有美术。我们要以审视的目光对待传统美术理念和技法,要树立敢于开拓,大胆创新的观念。就等你们学习长大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在你们手中会创造得更加灿烂辉煌。”学生们听得精神振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欣赏课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会用眼睛分析美术作品,还要学习用语言表达理解,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陶冶。如果我们重视了学生对画面的描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观看作品的感觉的表达,又能对作品做出评价,那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能力,而是包括机智、思维、审美、创造与人文精神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欣赏课上最有价值的不再是工艺等美术作品的本身,而是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观点、智慧和想象,点燃的是学生心灵创新的火花。

2 在观察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观察的准确与否,对学生的美工实际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观察能力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教学《彩练制作》,彩练是美化室内外环境,创造良好欢乐气氛的主要装饰物之一。为了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了课本上的示范图,还带领学生到刚开业而又热闹非凡的小商品大市场,详细了解制作彩练的材料,仔细观察彩练的表现形式,认真研究了彩练的制作方法。学生把感知到的、想象到的牢牢地记在心里,为创作色彩鲜艳,样式各异的彩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教学《电脑美术》,教学生用Windows画图板做变形的练习。笔者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紧抓学生观察的环节,然后分组合作,效果反响好。在课前,笔者将选择好作品图像、文字说明和作品图解等素材组合成课件。在教学时,首先选择几幅电脑美术作品,指导学生注意鼠标的动作,仔细观察物象的变化,拉伸、扭曲和翻转都是电脑变形的基本方法,你只要动一动鼠标,就能立刻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象来。接着,技法示范,通过“变形处理小朋友”绘出一幅完整的电脑美术画:画背景、粘贴人物,复制人物变形创新。接下分组让学生先交流感受,再上机,实现人机对话。学生坐在电脑前,先熟悉鼠标等工具变形练习,再尝试创作一幅完整的电脑美术画。最后学生之间交流、传递喜欢的作品,在自己的电脑前打开其他小组同学完成的作品,共同分享创新的惊喜。学生连续地、反复地欣赏、创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通过合作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加深了对技法的理解,创新的思维之门大为洞开。

3 在设计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件完整的工艺美术品美不美,关键在于构思设计。因此,初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生活的设计意识、设计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与生活实用相结合的设计诱导,注重美工制作的方法、步骤的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切实掌握制作要领,表现技巧。如教学《挂盘装饰》,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装饰出妙趣横生、独具风格的挂盘呢?教者在学生欣赏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讨论回答:

①这些挂盘是运用什么方法装饰制作的?

②它们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③你还能想出新的装饰方法或形式吗?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立意构思,确定装饰内容、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接着用画好的幻灯片演示,构图太满或太小都是不行的,指导学生设计构图,然后重点示范,讲(下转第27页)(上接第17页)解撕贴、绘制、堆塑等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接着放手让学生大胆设计,认真制作。学生在设计制作挂盘过程中,老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播放舒缓、飘逸的轻音乐。通过学生的看、论,老师的演和讲几个环节后,学生再进行创作就胸有成竹了。有的挂盘上绘制了龙;有的挂盘上撕贴了虾;有的在挂盘上堆塑了盆景……学生的个性素质、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接下,组织学生参观大家制作的挂盘,评选“优秀设计者”,并予以精神鼓励。课外作业: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给自己的卧室制作一件挂盘,美化自己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到了更多的制作技能,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手脑的创新能力。

当然,小学工艺美术的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必须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及心灵去体验作品的美,掌握具体操作、设计制作工艺品的过程,其间手脑眼耳并用,从感觉、知觉、思维、创作的实践递进。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工艺美术所特有的教学因素,利用科学手段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闪烁创造的火花,变废为美,点石成金。

作者:唐慧春

创新能力美术教学论文 篇3:

中学美术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摘 要】通过对中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水平现状和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策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美术学科能力构成的解析以及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三大要素、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应用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新课程下培养中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美术学科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高英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美术教研员,高级教师,“国培计划”特邀专家,北京市美术学科带头人,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材及教参编委,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协会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系统书画协会副秘书长。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并获全国及市级奖项。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开篇指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本课题立足初、高中美术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试图发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1~2种教学策略和多种教学方法,以期填补美术创新能力研究领域的空白,以及为更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应用。

一、美术学科创新能力内涵

美术学科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调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生成某種独特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新事物的本领。从它的普遍属性而言,具有美术学科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思维能力三个维度的本质特征(见图1)。从它的个性角度而言,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创新思维,包含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三是创新技能(见图2)。这三大要素凸显着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们着力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1.递进式教学策略

递进式教学策略是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一种教学谋略。具体地讲,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激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技能,逐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美术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见图3)。

递进式教学策略主要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常规课堂,分为三个实施步骤。

第一步,感受、体验、质疑——激活创新意识。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提问或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质疑,帮助学生激活、形成创新的观念或意识。如太平桥中学的刘维琦老师在授课时,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本校的校门照片,另一张是以本校校门为蓝本经过黑白处理的装饰画。继而向学生提问两张图片有何不同,有哪些改变,让学生去观察、比较、感悟、质疑。

第二步,参与、转化、构建——形成创新思维。

在新知识讲授环节,教师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通过设问、追问引发讨论思考或通过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去参与体悟,进而内化构建,形成新的思路或架构。如颜兰菊老师在进行“字体设计”新知传授时出示艺术字,让学生发现其与正规字的不同及美感,发散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意灵感。

第三步,实践、评述、发展——提升创新技能。

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去观察、领悟、记忆新的方法,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将已掌握的方法和新方法进行整合,在磨砺中形成新的技能,再通过自评、互评、讲评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王金笛老师在进行“图形创意”的教学中,先后设计了两个课堂作业,作业一是让学生对剪刀的局部进行创意联想,教师做了“接近联想”的方法技能示范,学生运用迁移能力进行创新设计实践,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相整合形成新的方法技能。作业二是让学生对杯子进行整体图形创意。学生通过剪刀局部创意实践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创意和技能的经验,为杯子的整体图形创意奠定了基础。老师进而出示创意图形作品,让学生分析出对比联想的图形创意方法,并再次运行新方法进行迁移设计,在实践中与自己的原有方法与技能进行整合,形成新的创新技能。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示、自评、互评拓宽学生的创意思路和视野,通过酒杯变拐杖的“酒后别驾车”的公益广告延伸本课的教学,延展学生的创新热情。

实施递进式教学策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的呈现要由浅入深,能力的培养要逐渐推进。本策略适用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型课堂,不适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性课堂。

2.责任驱动式教学策略

责任驱动式教学策略指的是学生小组成员确定共同的研究专题,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不同的责任,在责任的感召和驱动下,合作配合地去完成整体的学习任务(见图4)。责任驱动式教学策略主要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合作探究性课堂,共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激发内驱——引导学习。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如丰台七中的孙晨老师执教了《吉祥幸福——民间美术》一课。课前,孙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家及北京民俗一条街,亲临其境地欣赏与学习毛猴、泥人、花灯、棕人、剪纸、布老虎、鸡吃米等传统工艺。又结合民间美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了10位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向孩子们展示和传授了多种传统艺术,激发学生对于传统美术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继而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与传统美术相关的现象,根据不同的研究兴趣确定不同的研究专题。

第二步,分组探究——自主学习。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小组合作确立研究方案,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如王薇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六个问题,分别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情况”“北京缺水状况的具体表现”“北京水资源缺乏的原因”“世界其他国家水资源的状况”“如果我们不提倡节约用水并采取措施,将来会怎样”“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有什么好的措施”教师请学生带着这些疑问,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寻找答案,合成调研报告,完成水资源知識的积累。

第三步,展示成果——交流学习。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制作成PPT或简报等形式与学生分享。

如苏蓉老师要求七个小组依次进行汇报,有的运用PPT,有的进行演讲,有的采取讲故事的形式,有的展播相关网络视频,有的运用手抄报的形式,有的运用小品的形式,有的运用说相声的形式,学生们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完成了对于水资源知识的积累。

第四步,实践创新——体验学习。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主题进行美术的创作活动。

如孙晨老师出示刺有“连年有余”图案的鞋垫,介绍民间美术中谐音的表现方法;出示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图案的剪纸作品,向学生介绍民间美术作品中寓意的表现方法,出示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毛猴,向同学们介绍其历史,然后示范制作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毛猴。进而出示各种立体实物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的环境进行毛猴创作活动。

第五步,相互评价——拓展学习。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如苏蓉老师采取小组得分制。达到以下目标:(1)结合综合的知识,给同学讲解本小组主题的含义。(2)对本小组的创作进行讲解。要说清楚三个问题:是根据这一主题中的哪一点进行了创作?如何创作的?不同之处在哪里?(3)对通过创作所达成的认识进行总结。依据以上三个展示的方面,各组同学之间进行问答、点评,再由教师对每一组的创作进行点评。最后,以“节约用水,你做了吗”为主题,在校园外开展采访活动。

实施责任驱动式教学策略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专题研究的深度要符合中学生实际,任务要适合学生的专长。同时,本策略强调责任意识,只有大家各尽其才、合作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共同的目标。本策略适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性课堂,不适用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型课堂。

三、培养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类型美术课业的教学任务,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成套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教与学活动的总称。教师借助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美术技能、技巧。课题组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梳理出了六种更为有效的培养中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一,头脑风暴法。在指定时间内互相激发思考,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的构思。这种方法往往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胆说出与本源事物相关联的事物,在思维的碰撞和启示下,迸发出新的创意和灵感。例如,王佐学校的付海燕老师在执教“收集与创造——废旧物改造”一课时,请同学们就同一材料的不同题材思考废纸筒能变化出多少种造型,短时间内形成了多种意念。

第二,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在同类事物之间寻找相似或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教师一般会出示两个以上存在异同的图片、视频或实物,让学生们观察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总结出相同或相异之处。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的王剑老师在讲授“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时,用幻灯出示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和法国米勒的《拾穗》,通过妇女劳动场面的对比使学生直观感受中、西人物绘画的不同。

第三,迁移法。根据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因素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思维能力。在本课题实践中,往往是在拓展提高环节,教师设置一个新的但又与前者相关联的情境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例如,东铁匠营一中的李蕊老师在进行“用大自然的色彩美化生活”一课的教学时,通过演示传授学生运用套色漏印法制作提示牌的方法,然后出示运用漏印法将相同的图案印到文化衫上的图片,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四,联想法。联想是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利用这种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即为联想法。一般是在作业构思和实践环节,教师往往会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事物与要表现的事物在造型、功能、色彩、肌理、材料等方面相似、相近或截然相反,从而构思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例如,大成学校的王金笛老师在进行“图形创意”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剪刀的局部进行创意联想,有的学生根据剪刀的剪割作用与牙齿的咀嚼作用,利用接近联想法画出了刀刃上长满牙齿的剪刀。

第五,重组法。通过重新组合事物的结构或事物形成的操作程序,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方式。从性质上说是一种发明、创造活动。重组法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改变同一种事物的组合顺序,从而产生与原事物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的新事物。例如,高庆军老师在实施“艺术创想”校本课的教学时,将一件雕塑作品分割成几部分,打乱顺序重新拼接组合,从而获得与前者不同的创新作品。

另一种是将一种事物中需要替代的地方用另一种与之相关联又不同的事物替代,从而形成两种事物的重新组合,产生与前者不同的新的作品。例如,大成学校的韩金鹏老师在进行“创意素描”一课的教学时,有的学生运用重组的方法将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的作品《吹笛的少年》与一张有两名贝斯手弹奏的图片进行了重组,有的学生运用重组的方法将俄国巡回展览派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泰坦尼克号进行了重组。

第六,逆向思维法。也叫求异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在本课题的实践中,教师们经常将这种方法用于美术创作和设计,通过倒推或向事物的反面思考,探索出答案或新的构思。例如,王金笛老师在进行“图形创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法进行剪刀和杯子的设计,有几名学生将剪刀上半部分坚硬锋利的刀齿画成了柔软的羽毛、柳叶、面条、手指,还有学生将饮水用的杯子设计成了排便用的马桶造型,这些都是典型的逆向思维法。

四、帮助学生发展美术学科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

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性的作业任务,从而发展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例如,太平桥中学的叶丹丹老师在进行“字体设计”一课的教学时,师生探讨完字体设计的四种方法后,教师布置课堂作业——根据北京文化元素装饰汉字“北京”。教师接着组织学生绘制简笔思维导图,让学生畅想能够体现典型京味文化的事物,学生们有的联想起天安门、故宫、天坛、长城、四合院等建筑;有的联想起京剧、相声、京韵大鼓等语言文化;有的联想起糖葫芦、糖耳朵、驴打滚、烧饼、豆汁等特色小吃;有的联想起风筝、鸟笼、大碗茶等京味特征。思维导图的绘制为学生进一步进行字体装饰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生成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五、学生美术学科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本体系包括学生作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和作业创新能力体现的成绩变化趋势图。

1.学生作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造型·表现领域

对绘画与雕塑的作品从五个维度进行打分,分别是“题材新颖”“主题鲜明”“形式感强”“语言丰富”“造型准确”,每项满分为20分。评价等级分为四级:合格(60分)、良好(75分)、优良(85分)和优秀(95分)。

(2)设计·应用领域

对应用设计的作品从五个维度进行打分,分别是“创意新颖”“手段独特”“材料新颖”“色彩创新”“造型准确”,每项满分为20分。评价等级分为四级:合格(60分)、良好(75分)、优良(85分)和优秀(95分)。

(3)欣赏·评述领域

对评述短文从五个维度进行打分,分别是“题材”“主题”“形式结构”“艺术语言”“独到见解”,每项满分为20分。评价等级分为四级:合格(60分)、良好(75分)、优良(85分)和优秀(95分)。

(4)综合·探索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的作业呈现方式:绘画、雕塑、设计、摄影、短文等,评价等级同上。

2.建立实验班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作业创新能力体现的成绩变化趋势图

将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成绩都记录下来,制成表格与趋势图。

3.课题研究的结论

课题组通过深入课堂观察、进校访谈、可视性作品前后对比、分析研究数据,证明大部分实验班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发展。

例1:洋桥学校对比班初一(1)班和实验班初一(2)班四名同学作品比较(见图5、图6)。

在初一(1)班和初一(2)班各抽取最好的五幅作品进行对比,初一(1)班同学的作业以临摹和单个卡通形象为主,而实验班初一(2)班同学的作业以创新性的卡通形象组合为主,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初一(1)班。

例2:太平桥中学对比班初二(1)班和实验班初二(5)班四名同学作品比较(见图7、图8、表1)。

通过抽取初二(1)班和初二(5)班各最好的四幅字体设计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没有使用过思维导图法的对比班初二(1)班的作业缺少新意,而使用过思维导图法的实验班初二(5)班的作业充满新意,且创新表现技能突出,可以说明初二(5)班同学的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初二(1)班同学。

从上表可以看出:太平桥中学初二(5)班五次作业创新能力测评的平均成绩呈增长趋势,可以说明通过实施递进式教学策略或责任驱动式教学策略及类比、联想、头脑风暴、迁移、逆向思维、重组等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子课题“新课程下中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课题成果节选,课题编号:FT040。该成果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发的2017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作者:高英

上一篇:社区素质体育文化论文下一篇:剑术运动员形体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