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如何应对日益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做好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金融市场目前的现状入手,阐述了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特色金融监管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融监管模式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监管模式研究论文 篇1:

人工智能视域下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近年来,我国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了较大的便利,金融领域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保险、资产配置、征信以及大数据风控之中,推动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该领域中的法规制度尚不健全,导致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应用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因此,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革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催生金融监管模式变化

——决策监管产生变化。金融领域在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之后,各环节的效率大幅提升,但却产生了一系列的风险,进而使得金融行业的决策监管模式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工智能主要依赖于既定的算法程序来开展各项工作,这类算法程序从本质而言并不存在着过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利用人工智能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和分析出来的结果差别不大,不同金融企业的决策也近乎一致,很容易让金融市场陷入失灵的局面,甚至严重冲击社会整体金融环境,导致其预警机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虽然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相差不大,但人工智能不能够完全替代人类思维,这就导致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运转时很容易产生特定场景模拟缺失的情况,判断任务的本质及执行力度会与既定计划产生相应的偏差。如果金融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依赖过度,那么进行交易时就会受到不准确判断的影响而让所下达的指令产生偏差,进而引发市场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

——技术监管产生变化。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计算机的强大运转水平及海量数据支持,因此,传统的硬件设备及软件架构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需要更为复杂的软件与硬件作为支撑,所采取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更高。同时,诸如硬件宕机这类现象的发生概率会直线上涨,技术整体运转风险会不断上升。因无法进行全面合理的技术监管,势必要求对传统的技术监管模式进行改良和优化。

——法律监管产生变化。随着金融行业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产生的运营模式和监管模式的改变,必须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保障。当前,我国针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金融服务纠纷屡见不鲜,法律监管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人工智能视域下,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监管体系,不仅要有纲领性的监管法律,同时要对现行法规政策进行细化。
金融监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对策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夯实监管执行基础。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规范金融行为,必须依赖于健全的法律法规。因此,立法机关及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合理的技术方式来进行压力测试,明确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设立合理的引导方向。在施行新的法律法规之后,要遵循技术中立这一根本原则,根据金融行业实际发展的趋势和需要,通过立法实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细枝末节。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优化完善,避免现行法律体系中相关监管要求与技术发展速度落后太多,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金融监管奠定扎实的法律保障。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引入沙箱监管机制。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监管部门应当树立灵活监管的理念,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求,让金融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创新发展空间。在监管执法中,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引入沙箱监管机制,让金融监管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一是建立专业的责任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监管规则,并督促相关人员有序有效执行。二是选择金融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试点,在考察沙箱监管机制实施效果,取得试点经验之后逐渐推广。三是加强沙箱监管机制与现有金融监管机制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传统监管机制,从而确保我国金融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构建行业自律规则。我国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领域的监管法规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缺乏主导法规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协会应当主动作为,构建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领域的行业自律规则,正确定位金融企业的权利与义务,规范行業行为。政府部门应当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监督管理权限,让金融行业监管方向逐步转向行为监管以及功能监管,正确评估人工智能技术所影响的各类全新金融业务。如果金融企业在经营中出现了问题,行业协会可以通过警告、集体抵制以及曝光等方式来实施监管。

——建立投诉处理机制,维护金融合法权益。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虽然人工智能技术为金融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但暴露出的风险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因而,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处理机制,维护消费者和金融机构自身合法权益。针对消费者缺乏金融专业知识,抗风险能力较低的问题,监管部门应当引导其进行合理的金融消费,并及时妥善处理好金融消费权益申诉。

(作者单位:武继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蔺彦多,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分行)

作者:武继英 蔺彦多

金融监管模式研究论文 篇2:

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摘要: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如何应对日益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做好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金融市场目前的现状入手,阐述了面对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特色金融监管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关键词:金融监管;《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寻租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不少国家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凸现出的投机破坏性问题,以及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问题。时至今日,世界经济仍未好转。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便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起步晚起点低,与国际上的一些老牌商行相比,无论在经营观念还是经营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1.从国内金触来看

优质资产总量有限,与金融机构资产增长欲望无度,形成了尖锐矛盾,致使优质资产占比下降,信贷风险持续增大;另外,金融机构为维护其市场形象与公众信誉,不得不降低成本控制预期,用超负荷的成本费用掩盖长期积累起来的资产风险。

2.从全球金融来看

1999年发布了《新资本充足率框架》要求对银行监管方式与技术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监管者不但要对技术创新、新金融工具的产生及全球性金融风暴做出快速的反应,而且要在业务监管方面与国内外的有关监管当局密切协调与合作。

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暴露出的问题

我国分业监管体制于1998年确立,监管制度的形成时间较短,分业监管在具有专业化和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协调性差的缺陷。

1.相应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法律上尚未为我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协同监管创造条件。尽管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已同意成立并召开金融监管联席会议,但没有形成制度,每一监管机构承担的责任不明确。

2.金融监管存在真空

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格局下,人民银行有自上而下系统的机构组织,而证券业和保险业是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监管机构只设到省级,对省以下的证券营业部和保险机构缺乏有力的监管,而人民银行又无权或无法行使代理监管。

3.金融監管机构人员素质和监管手段跟不上全面监管的需要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是事后监管,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意识。非现场监管还是停留在收报表、看数据、写分析上,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少,电子化程度较低,没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网络系统。此外,金融监管长期以来倚重于行政手段。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模式

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指通过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业的监管和引导,使中国的金融业能够蓬勃快速稳健的发展,能够跟上并引导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很好地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并且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显示它的优越性。

1.微观分析

(1)严肃监管制度,严格遵循监管原则,同时要实施好的方法

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即关于“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2)严格贯彻《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做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金充足率要求

做好对商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商行承担风险和吸收损失的重要准备和保障。另外对危机银行要做好最后的处理:贷款挽救,担保,并购,设立过度银行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

(3)做好金融寻租的遏制对策

寻租活动是社会财富的非理性化再分配,必然导致效率的低下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完善的金融法制体系是有效遏制监管寻租行为的必要条件。

①制定《金融监管法》,明确规定监管机构、监管原则、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程序,以及监管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此规范监管人员的行为。

②开展金融监管绩效审计,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对金融监管部门实施再监督,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规范监管主体行为。

③监管体制创新是有效防范和抑制监管寻租的方法。

2.宏观分析

(1)加强央行、监管机构间的合作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防范被监管者逃避监管行为

建立规范的央行、监管机构联席会议机制,进行有效的监管协调与合作,防范金融机构通过在不同业务类别间转移资金来转移风险、或人为提高或降低盈利等达到逃税、内部交易等行为。

(2)完善主监管者制度

当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要保证某一监管机构有适当的权力、责任对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减少有利益则相互争夺、对责任则相互推诿现象。

(3)加强与各国监管机构的合作,提高监管能力

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母国多数实行混业经营,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必须加强与其母国监管机构的合作,并在合作、实践中提高能力,最终顺应潮流,过渡到适应中国国情的特色一体化监管。

作为我国金融工作重中之重的金融监管,尽管正在逐步得到加强,但仍然比较薄弱,监管法规、监管组织、监管手段和方式、监管人员数量和素质还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次充分反思的机会,在以后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健全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完善监管体制等方面,全面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依萍:解读中央银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巴塞尔协议》.

[3]《中国审计》(2005年第14期).

作者:牟欣伟 王春晖 王冰川

金融监管模式研究论文 篇3: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使人们对现今的金融监管模式的弊端的思考不断加深,各国对于新一轮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在不断地进行,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中国未来选择何种金融监管模式成为了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一大问题。本文从金融监管模式发展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监管模式选择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 发展趋势 国家经济

一、金融监管模式的相关概念

(一)定义

金融监管模式就是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或者金融监管的制度结构。广义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指国家对于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了国家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国家金融监管的主体组织结构、国家的金融监管主体的行为模式等。狭义的金融监管模式就是金融监管主体的结构。

(二)分类

金融监管模式是根据国家的经济特点来制定的,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可以按照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照金融监管的对象来分。这种分法可以将金融监管模式分为机构监管以及功能监管,机构监管是依据金融机构存在的类别来设立监管机构,类别不同的金融机构要由不同的监管机构来进行监管,不同类型的监管机构保持独立,不能够干预其他类别金融监管机构的事务。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就是机构监管模式。功能监管是一种根据经营业务的性质来划分的,金融业务可以划分为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等,监管机构只对这些业务经营的机构进行监管,而不会监管这些机构的性质,这种监管方式有几个优势,一是它可以使监管机构的适应程度达到最大,分配法律权限到监管机构最熟悉的经济功能上去;二是可以大大减少机构间的冲突,避免了监管机构管理上的混乱;三是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公平竞争。从目前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来看,功能监管的模式是混业经营环境下的趋势。

2.按照监管主体的组织结构来分,这种划分方法可以将监管模式分为分业监管以及统一监管两类。分业监管是要在不同的金融业务领域中设立不同的专业的监管机构,负责包括审慎监管以及业务监管的全面监管。在这样的监管模式中,监管机构之间是没有隶属关系的,各部门之间各自履行自己的义务与责任。统一监管是指国家统一设定一个大的监管机构,金融行业的监管由这一机构统一进行,其他机构不具备这一能力。二者是各有利弊的。

二、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金融监管目前主要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这种模式之下的中国金融监管出现了一些问题,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规范,制度保障不完善,监管联席会议的职能发挥不全。在这种状况之下,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既能够考虑到未来情况,又能够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较好解决的制度。因此,监管制度上应该给予央行更大的职责,通过央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配合解决现阶段当中监管的盲区,使中国的监管模式逐步向综合监管模式过度。

如今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弊端。一是容易导致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真空的出现,在分业监管当中,三大金融监管机构是各自为政的,只关注自身特定的金融机构,对于跨行业的金融机构的监管缺乏明确的界定,在实际监管中容易造成争权或者推权的现象,这就会造成监管的漏洞。二是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沟通难以达成,三大机构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推力让各机构之间做出交流的行为,不会将自己的信息向对方披露,信息的共享程度低,在出现问题之后,很难分清责任落实的问题。三是分期监管阻碍了监管模式的创新。机构性的监管协调性不足,现阶段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机构性的审批使产品创新丧失优势。四是分业监管无法实现外资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了中国市场,在市场中一般都以实业、混业经营的模式运行,分业监管的三大监管机构很难对这些金融机构有效地监管。

三、综合监管模式的构建

(一)完善国家审慎金融监管框架

明确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完善审慎金融监管框架对于维护国家的金融系统稳定有着重大意义,应该以中央银行的职能作为出发点,分配给中央银行监管重要部门的权力。同时,应该尽快地建立前期的预警系统,加强金融监管的事前管理,进一步明确金融的稳定目标,预防不良金融行为为金融稳定带来的危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运行环境做必要的实况测试,防止恶性破产事件的发生。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防止漏洞出现

建立综合监管模式应该从现阶段的分业监管入手,将制度规范化,实现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业务的规范化,同时,应该在制度上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管理力度,消除权责不明引起的监管盲区以及监管真空。

(三)完善协调机制

金融机构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以及广泛的空间分布,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较大。因此,央行应该建立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加强二者的监管合作,这对建立高效有序的监管模式十分重要。中央银行应该及时地将重大的宏观经济政策公布给监管机构,同时监管机构应该不断地及时地将微观的监管信息汇报给中央银行,减少央行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监管效率。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金融监管的意义是很大的,不断可以使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到国家政策的变化,也可以让监管机构更加及时地了解监管对象的详细情况,及时地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此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还能够让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完善度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金融监管的根本性保证,是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抢救制裁金融危机的有效工具。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是根据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的,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是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的有效保障,在当前金融机制改革的浪潮之下,完善法律制度至关重要,坚实的法律体系保障是委会金融体系高效稳定运行、建立综合监管模式的强大助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

金融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市场早已不是完全独立的状态,在世界金融市场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与世界的金融监管模式之间不论是法律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建立综合型的监管模式,就必须加强与外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交流,通过交流合作达到与国际的接轨,提高自身的金融监管水平,不断地适应世界金融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具体领域当中,我国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不断地吸取经验,借鉴经验,使这些新理念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从而促进我国的综合监管模式建立,真正的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分业监管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弊端越来越大,综合监管模式才是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积极地与世界加强交流合作,结合国情为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构建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秦凯.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2,2:1l0-112.

[2]冯果,袁康.后危机时期金融监管反思与变革[J].重庆大学学报,2011,2:90-96.

[2]胡余平.论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6-78.

作者:刘江莉

上一篇:生态危机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我国银行监管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