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和机遇。在“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和网络平台,将“互联网+”和云计算思维融入进了计算机教学,给具有极高行业敏感度的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并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相关的创新教学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方式特点刍议兼谈其他

摘 要:在二十一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已全面延伸到现代人生活中各个角落的大背景下,原有的教学思路、方式、手段必然要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否则就无法与现有条件下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对接,因而也就无法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本文正是针对现当下高等艺术类院校音乐表演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并大胆提出因应之策,即在教学过程中,顺应时势,因势利导,积极利用便利的网络条件,贴近90后学生的生活方式,充分考虑其群体性的兴趣所在,通过一系列的网络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以期能够对于本课程教学,进而扩展到音乐学学科其他史论课程教学带有意义的来启发和积极的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西方音乐史;教学方式;E时代—微生活特征

0 前言

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的十三年,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为之而发生巨大变革的十三年。在这一时期内,互联网经过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前期酝酿与技术储备,现正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这种急速上扬(所谓“E时代”、“微生活”)的趋势已然成为现而今世界各国所无法回避的时代主旋,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毫无悬念地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在信息娱乐、通讯、电子商务、网络化办公以及多媒体教学等领域对传统的生活、工作及学习方式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说以70后高校学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中最先接触互联网的一代年轻人——以286、386、DS系统、五笔输入法为代表)的主流群体是中国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亲历与见证者的话,作为现当下中国网民的分界点,80后、90后群体已然成为网络化生活的时尚风向标与主导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00后的青少年群体对于以iphone、ipaid为主流的触屏网络新潮流所表现出的带有天然本能化的接受、应用与创新,更加加深了得我们对于互联网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作用的深层次的思索。

作为当下高等教育中本科阶段的主流人群,90后自有其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群体性特点——E时代—微生活特征。笔者在此不揣冒昧,试将之定义为:个人生活中对于网络终端及全时在线的极度依赖,以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兴的网络化生活方式的全面应用为主的个体行为特征。上述特征已然成了90后非常重要的一种群体化属性,主要表现在网上购物、支付、网络下载(音视频、游戏、小说、文档——包括各种相关论文等)、交友、通讯联络、虚拟社会体验等方面。

这一新的情况的出现,必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种影响对以传统方式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对于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来讲,这种影响已经体现得较为突出,并将继续持续下去。

1 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在目前的高等院校音乐表演及音乐学专业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师敷衍塞责,无心恋战(间或虽有主观热情),但学生普遍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情况并不罕见。除掉极为少数的教师在较深的专业理论素养,同合理化并富于个人魅力的教学手段的共同作用之下所出现的较好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以外,则上述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不仅在西方音乐史教学领域表现得较为明显,即便在音乐学其他的相关基础理论学科中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客观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问题,学生对于课程的厌学情绪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促成的。并不能一味地将学生的厌学简单地归纳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迁罪于社會风气的影响。关于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并非本文所能涵盖,也并非本文所关注的要点。对于当下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来讲,与2000年以前的教学情况相比较,受到互联网(正负面)影响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的兴趣更为多元,对于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关注度更低。(2)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以百度百科(文库)、维基百科、360百科、知网、万方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几乎可以满足所有西方音乐史领域问题的解答。同时,使用优酷、土豆等网站下载西方音乐名作音视频,在线或下载观看国家级、省级各级网上精品视频课等等愈发成为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直接影响,也是大家心照不宣,但均对此集体失语的就是西方音乐史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的前所未有的共享性,即以往教师所视若珍宝的文献以及音视频资料,教师与学生的获取方式是同样的,瓦解了以往教师对于资料的独家占有。这一现象颇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科技的进步与纸张与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圣经》成了识字的人人尽可读的普通读物,传统意义上的由教士解读的时代则一去不返。(3)由此而带来前所未有的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与权威普遍的信任危机,这也是所有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教师所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上述问题的综合,自然导致了课程教学进行所带来的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在学生培养方案及专业学习过程中作用下降等亟待破解的难题。

2 应对办法

作为一名70中,曾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接受过高等艺术类教育中西方音乐史课程学习的一名的大学生来说,对于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勤于板书,学生伏案奋笔疾书的视觉画面,笔者至今回想起来恍若昨天。对于教材重视、对于主讲教师的尊重与当下的大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的西方音乐史课堂上我们绝不可能要求学生再像从前一样。那么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该如何修订?教学重难点应该体现在哪里?教学方式以及手段的运用又该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师道的尊严又在何方?——这些均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教师所不能回避又亟待解答的问题。

古语有云:读史使人明志,以史为鉴,使人知得失。任何一门专业,一门学科只有上升到历史概括的高度才能够获得真正地发展。因此,从该课程在西方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来讲,主要的作用是为学习者介绍西方音乐的发展变迁过程,同时在纷纭复杂的音乐现象背后剥茧抽丝,寻找出内在的音乐与历史的逻辑规律,并对现当代的音乐创作、表演、欣赏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但是,面对如此繁多琐碎的历史资料,永远不可能穷尽的音乐音响,教师个人终其一生所能够掌握的只能是沧海一粟。

但荀子《劝学》篇中所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启发辩难式教学,“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对学生“认识你自己”充分的人格与能力信任与主体性地位的尊重,都为我们在新时期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提供了新的思路。

(1)在这样一种新的学科背景与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于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切入点进行重新地解读与研判。教师个体的学缘结构及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教学方式手段上必然应该有所不同。可以选择的教学切入较多点,例如偏重于历史人文关怀、音乐技法变迁、风格流变过程等等均无不可。

(2)教师的作用及角色转换:在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基础上向原始教学方式回归。在保证教师有效驾驭课堂前提下,如何最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教学方面的教学辅助作用。在加强网络学科最新前沿知识了解与学习的同时,更加突出西方音乐史的纵向脉络梳理、在纷纭复杂的音乐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与规律的总结与归纳,开放性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个性化地(教师本人与鼓励学生)解读西方音乐历史。

历史与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正视互联网这一把双刃剑。应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海量媒介资讯与新的生活方式乃至与思维观念的变化对于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学指导思想转变在于教师在业务上必须要自觉能动地独立思考并学以致用,而非传统意义上低层次之记问之学;网络上音视频下载能够极大丰富音响听辨,活化书本上枯燥单调的文字历史记录。网上精品视频课程的收看在接受名师指点的同时更加深了我们对于问题的思索。教师充分利用,合理引导,互动式、启发式、专项课题分工合作式等等的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会极大地盘活我们的课程教学。

3 具体举措

教学方法从来不是单一的,教学手段必然也应该是多样的。正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笔者认为:术业有专攻,方向有不同。教师首先应该在尽可能全面的同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例如笔者专业主攻方向在于西方音樂史中音乐风格、音乐表演美学的流变研究领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力突出以此为主线,辅以哲学、人文、历史、人物、作品。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影响有效贯穿,恰当地利用互联网这一优势平台,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力争做到多视域融合,具体举措如下:

(1)通过建立个性化的教师个人博客主页,在博客中提前给出新授课程主要内容,纲要、重难点,课堂上所要互动探讨的问题,课程进行所涉及的音响资料片段,相关章节精品视频课网上链接等。(2)通过建立QQ群以及微信群,实时参与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启发、鼓励,积极调动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临时突发性的情况,例如:调换课,教师、学生请假通知等等也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布和广而告之。(3)学年小论文、专题课程研讨PPT以及创意大纲等可以通过网上邮箱、离线文件等及时传输,以方便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及时交换意见,提出解决方案。

4 结语

严格意义上来讲,上述文中笔者所阐述的观点已经具有了泛专业的意义。如果泛而论之,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或多或少均存在着上述笔者所提出的问题。无视其存在,依然固我的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并不是与时俱进,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做法,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新问题,笔者所提出的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手段的革新只是顺应问题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其可行性与现实操作性必然会引起本专业及相关同行及专家的热议。但笔者的整体教学思路并没有受到这种方式的形式化的影响。西方音乐史课程的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同时,教师作为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导因素也是不会改变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通过形式的革新,方法手段的丰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对于西方音乐的历史脉络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网状结构,对于专业的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理论支撑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音乐史论问题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 于润洋.音乐史论新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 杰弗里·斯蒂伯.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M].李昕,译.中信出版社,2010.

[5] 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M].郝芳,刘长江,译.商务印书馆,2007.

[6] 张前,于润洋.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7]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第6版)[M].余志刚,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8] 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曲立昂

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中职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究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和机遇。在“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和网络平台,将“互联网+”和云计算思维融入进了计算机教学,给具有极高行业敏感度的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并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相关的创新教学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在经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等方面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将互联网的优势与各个领域结合起来,打造出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的整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手段。“互联网+”的使用改善了中职计算机的教学现状,但也伴隨着新的问题出现,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方式,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1中职计算机教育现状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人才。近年来,中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要完成教育转型,就必须解决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与中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大量重复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中学阶段已经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纳入了升学考试的范围内,并且进行了系统的教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覆盖面广,包括了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各种软件的基础应用,甚至包括一些简单的程序编写。但是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重复内容,加上各个地区的教育力度不同,造成了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1.2过于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运用,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利于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在计算机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除了对学生实践过程加以指导外,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检验,充分意识到实践能力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

1.3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不够成熟

在“互联网+”背景下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数字化学习,这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学习模式。数字化学习是以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能够加强自我管理,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率。但是,我国目前的数字化学习的设计方式还不够成熟和普及,教师与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应用,导致教师不善于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也同样不适应数字化的学习。

2“互联网+”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2.1社会需求

中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的,现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巨大转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正需求大批的IT人才和相关高素质技术人才,社会的需求自然也反馈到了中职院校中,所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网站设计和系统维护等方面还不用进行太大的调整,但是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上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快速做出调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计算机的新领域纳入规划,保证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能跟上现代化社会的步伐。

2.2教学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是信息化不断建设的必然选择,计算机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突破,中职院校也必须跟随着进行一些改革。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教师以前的知识储备已经落后,例如,现在的计算机系统是Windows10,如果教师还只是向学生讲解Windows7的内容,显然就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为将来学生的工作产生影响。为避免类似现象的出现,就必须要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做出科学合理的改革计划,让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迈向一个新的章程。

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策略

3.1完善校园网络教学,改善教学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发展让网络系统的功能更加的强大和齐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下载所需要的资料,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填鸭式”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无法锻炼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学习质量。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中职院校要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建立全新的师生交流平台,转变教学方向和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3.2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针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教师必须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将重心从理论教学转向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加强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鼓励小组间竞争,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及时纠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教师还可以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3.3借助互联网,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设备,在“互联网+”时代,构建包括微课、学习网站、学习文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3.3.1微课资源

微课又叫作微课堂,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比较新潮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课的主要是将学习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制作成视频,可以用于课前的预习、课中的辅导和课后的巩固,重点突出,内容简明。内容可以是自己制作的短视频,也可以直接来源于网络平台,微课能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应用到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特别是在网站设计中,包括IIS环境设置、DW站点配置、图文混排的CSS控制技巧等,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利于学生学习。微课视频的形式能形象地展示关键操作和主要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被运用到各个学科和各个阶段的学习中,辅助学生学习。

3.3.2学习网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W3Schoolhe菜鸟教程等学习网站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全面的Web技术指导,包括CSS、SQL、HTML等建站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站内搜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QQ群等渠道,远程下达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网站知识的先导学习,在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学习中,向教师提问,及时解决问题,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利用学习网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针对性的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3.3学习文档

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设计的操作方法和一些基本概念,总结成学习文档,帮助学生强化知识。在学习文档的内容方面,可以用图片和表格将知识点的特征与关系表示出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影视资讯网》这个模块中,教师就可以利用SmartArt图形建立知识结构图,直观、简明的将其中烦琐的关系表现出来,学生根据结构图,就能轻松的理解网页的主要功能和其中的联系,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将抽象复杂的概念,简单化,突出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4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准确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通常是对卷面成果的定量评价,这种评价过于陈旧单一。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互联网+”的教学思维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互联网数据从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加准确的认识。数据思维评价能让教师根据数据了解学生在哪个环节出现了哪些问题,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自己設计评价表,丰富评价的方式,在评价表的内容方面,既要包括学生本人,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评价中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增加自主发展的动力。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教师不仅能根据数据来准确、直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还能根据数据来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透明、直观、准确,教师也将由原来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衍生的“互联网+”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创新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表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相关概念和技能的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深入学习和挖掘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提升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作者: 林国正

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供教学方式的变革

【摘要】“互联网+时代”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后,对各个行业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的关注点也开始集中在教育领域。教学方式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信息化所构建的一种新形势,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基础。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方式提供变革,以期为相关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信息化手段 教学方式

向发展。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标准化向着精确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教师方式的改变,其在培养对象、目标和环境上也有相应的变革,因此,应该将技术融入到课堂中,优化课堂环境,进而实现教学的智慧化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教学顺序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为重要。教育的信息化让教学方式从“先教学后学习”变成了“先学习再教学”,从表面上看是教学顺序的变化,但是从实际上是体现了学的内在思想。教育信息化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在环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让学生以开放、自由的形态进入到学习环境中,以在线教学、移动教学的方式提供为其一个自主参与的平台。同时,信息技术打破了原本的教学结构,移动教学、泛在教学等以网络为主的认知方式,正在重新构造教学结构。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來构建一个合理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收集和信息相关的内容,开展自主式探究教学。

二、信息化手段推动教学方式从标准化到精准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新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方式变革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精准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在互联网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教学环境也突破了传统上教学时间的约束与限制。让学生可以自行的选择学习时间,自我决策,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各种社交软件,例如微信QQ、微博等软件的应用。教师、学生和媒介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来频繁,形成一种动态化的联系,让学生在资源共享中找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所在。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这种智慧化的环境中全过程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各项样本数据进行概括和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模式,定制好教学措施,为精准化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决策环境。

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着实践创新的方向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知识灌输型为主,而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智慧型技术、新技术和实践场所等相关的教学情境,推动了创新模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方式向着实践创新的方向发展。智慧型的教学环境就是将知识和技术创新进行深度的融合,充分利用物理环境和虚拟环境,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实际上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网络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协作互助的教学实践。例如在网络探究活动中,将学生变成主导者,通过计算机或者是网络通讯来协作创造,在共同设计和创造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远程操作系统为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借助社交性的交互方式,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以社交性协作的方式构建网络学习主体。而信息化手段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大数据让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都成为一个现实的存在,这也是群体教育向个体教育变革的一种体现。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让教师要准确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和各种辅导策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下,以信息化为手段,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人特色,基于动态化的检查分析,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特征,为他们提供实践的环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杜尚荣,王笑地.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探究[J].教育探索,2017(02):28-32.

[2]罗儒国. “互联网+”时代教师生存方式变革:实质、动力与路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30-38.

[3]毛姣艳.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广场,2016(03):90-92.

作者:俞燕丹

上一篇:化工设计的工程教育论文下一篇:外溢效应的跨国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