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绿色化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人类已经全面步入信息时代,智慧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征。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和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家庭绿色化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绿色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1:

生态型高校建设与绿色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摘 要]为了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绿色教育人才的主要路径,该研究从生态型高校建设的内涵出发,论述了绿色发展、绿色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构建了包括办学理念的生态化、教学管理的生态化、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生态化等方面的生态型大学指标体系;提出了从自然、生态方面营造绿色环境,从建筑小品及园艺特色构建绿色文化和绿色课程,从加强与污水处理厂、给水处理厂等企业合作进行绿色实践训练、开展绿色管理与服务;通过坚持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教育课堂、绿色校园,坚持校企结合加强绿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为主,探索绿色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绿色教育;培养路径;生态型高校

近年来,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主线,绿色教育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生态型高校是在绿色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以实施绿色教育、完善生态学科、推动绿色科技发展为基本内容。生态型高校主要是在高校教育中贯彻落实绿色教育的经验和教育模式,形成新型的高校建设模式。

一、生态型高校与绿色教育的内涵

(一)生态型高校与生态校园

作为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生态文明旨在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的互惠关系,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生存理念。狭义的生态文明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总结的方法和理念,用于指导人类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比如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中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开幕式的贺词中就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他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要将建设绿色家园作为各国人民的共同目标。而生态型高校就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绿色教育为内容,形成绿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生态型教育模式。

生态型高校基于开展生态教育并完备生态学科的目的,进而促进生态科技的进步,建设生态型教育模式的高校教育[1]。

生态型校园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丰富的个性,形成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育人空间。生态型校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校园美丽的自然環境系统、和谐的建筑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绿的和谐美丽环境。生态型校园应该是一个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的空间。优美的生态校园,应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启迪作用,对学生的品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绿色发展与绿色教育

绿色发展是一整套全新的体系和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是指要建立在强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绿色发展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即源头上尽量少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并且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环境的承载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以维持环境的健康发展和实现生态和谐为宗旨。

绿色教育是指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融入大学教学和实践中的素质教育。绿色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传播绿色科学文化知识,还在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相处的理念,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培养综合素质于一体的教育体系[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教育。生态型高校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建设大学,以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为重点,强调生态化的大学发展方式;要围绕大学教育的互动开放、和谐共生、自我修正以及纯正朴实的准则,推行生态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并将生态型高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题。

二、生态型高校与绿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生态型高校建设宣传不够

生态型高校建设过程存在着宣传不够的问题。首先,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不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论新知识关注不够,指导生态型高校建设的理论基础薄弱。其次,全局意识不强。在生态文明教育宣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绿色教育,缺乏系统性。在绿色科技、绿色文明、绿色生产等方面不能充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次,生态文明教育组织指导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必须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建构一体化的组织机构,逐渐将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完备化,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伟大蓝图,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新型的环境治理体系,并努力打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校师生和广大公众协同实践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模式[3]。

(二)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确保形成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推行绿色发展的理念,这就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人才。但是,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绿色教育体系缺位,在传统的专业分类中缺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专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不足。高校人才培养中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案例及知识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绿色教育尚未在所有高校开展。除了在资源与环境类相关的学院开设绿色教育、环境类课程以外,大学中的很多学院并没有完备的与绿色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因此,高校教育人员要完善大学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将绿色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理念中,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绿色教育观。

(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薄弱

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薄弱环节,存在着校园文化与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实践不协调的现象,绿色教育与文化建设脱节。校园建筑呆板,缺乏生态性,存在有生态没有文化,或者有文化没生态的现象,文化、生态与校园景观不相称,文化缺失。

(四)开展绿色实践活动不足

绿色教育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更多的绿色实践机会和条件不够,学生参加绿色实践活动、专题讲座不足。社团活动方面,组织协会、学会、新闻媒介宣传较少。只有通过开展綠色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刻认识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网络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土绿化行动,参与到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生态型高校绿色教育体系的构建

生态型高校建设是指高校在生态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人才培养的过程贯彻生态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园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渗透绿色教育。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构建生态型大学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办学理念的生态化、教学管理的生态化、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态化等方面,见表1。

表1 生态型高校建设与绿色教育指标体系

[指标 目标 具体要素指标 生态型高校建设指标 办学理念的生态化 指办学中主要体现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学校长期发展的宏图,渗透到各项教育工作中。 教学管理的生态化 建立高校生态化组织机构;在管理规章制度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现代高校制度管理框架;将生态化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资源的配置中;提高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研究;开发生态型的产品与技术。 人才培养的生态化 建构生态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多元化;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学与管理人才队伍;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模式生态化;注重学生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同步提升;提高环保、生态教育的开展频率。 校园建设的生态化 延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大学精神理念;建设生态化的校园设施,并能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拥有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功能。 绿色教育指标体系 绿色自然环境 校园自然环境:植被及绿化体系、交通体系、校园监控校园污染源、教室日照、通风、采光环境、墙体绿化、遮阳或隔热环境;雨水回收利用及给水排水系统等。 绿色文化 花草、森林覆盖及园艺特色;绿色建筑小品和环境标示;绿色职业指导与服务;绿色心理健康、绿色学生教室与宿舍。 绿色实践 与污水处理厂、给水处理厂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环境与市政工程实践训练”。 绿色管理与服务 建立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将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实现再利用;贯彻节能、节水、节材的理念。 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绿色创业”和“志愿服务”机构,开展绿色管理与服务,定期检查绿色管理与服务质量。 ]

生态化的理念在办学中主要体现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规划学校长期发展的宏图,并渗透到各项教育工作中。比如可以确立“生态立校”的办学理念,贯彻“明德立人”教育理念时将生态理念、环境文化和绿色课程融为一体,通过不懈的实践探索,打造绿色、生态特色校园。教学管理的生态化是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人才培养的生态化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落实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学科体系、创新体系的生态化。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坚持生态教育标准,形成校长、中层、教师、学生的教育管理网络,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地推进生态环境教育。校园建设生态化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绿色校园为重点,以开放循环、和谐共生为原则,建设绿色校园。比如可在高校校园里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设置环保图画、环保照片、环保知识等内容;在校园开辟生态种植基地及生态廊道,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态美”的教育,凸显“珍爱环境、爱护家园”,使生态型大学建设更加注重内涵、特色、质量与和谐发展[4]。

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面,它包括绿色环境、绿色文化、绿色课程、绿色实践、绿色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绿色环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与校园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包括校园植被绿化与景观用水、校园交通、监控校园污染源、教室内外日照、通风、采光、墙体绿化、遮阳或隔热、雨水回收利用及给水排水系统等环境;校园历史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物古迹、文化场馆、传统建筑格局、绿色建筑小品和环境标示等方面营造绿色心理健康环境,通过对绿色环境的设计、保护,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营造,实现绿色教育。

绿色课程主要以学科内在理论与技术联系为主线,通过各学科方向相互融合,构建较为完善的绿色课程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实施生态教育。比如可以编印《生态文明与绿色教育》《生态种植》《我与绿色同行》《校园、家庭、社会环境》等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并列入课时计划。

绿色实践主要是通过绿色课堂,开发和研制各种绿色工艺、绿色技术。积极开展绿色教育竞赛研讨,每学年围绕生态文明、绿色教育开展绿色教育论坛。比如召开环境教育研讨会、主题班会,举行生态教育沙龙,撰写生态教育论文,使学生在掌握生态文明学科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绿色教育的认识。

绿色管理与服务是指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以“绿色”为导向,实现高校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的“绿色化”。绿色办公系统、绿色教学系统、绿色服务系统、绿色文化系统等子系统相互配合组成绿色管理与服务系统。

四、生态型高校绿色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绿色教育的内涵并不仅限于生态环境教育,它还涉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科学+人文”教育的交融,旨在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5]。通过转型发展的整体设计,在专业建设中渗透绿色教育;依托学校内外实训平台,在工程实践中融入绿色教育;通过加强团学活动,组织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绿色教育;在校地联合中,通过校企合作探索绿色教育,构建绿色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后达到培养绿色教育人才的目的。

(一)在专业建设中渗透绿色教育

在专业建设中渗透绿色教育,主要是指高校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分别在不同的专业中设置生态文明课程,通过绿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以綠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并在专业教育中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其一,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绿色教育,使绿色教育进课程、入课堂,将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个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绿色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求每个专业都要结合本专业实际设置一门相关课程,并纳入考核体系。以尊重生命发展的自主性、主体性,设置绿色教育课程,构建绿色课堂,并要求二级学院从课程设置到授课方式,都要随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逐步变化。

其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依托工程技术中心构建“创”“教”合一的绿色新课堂。遵循将课程体系与当今先进工业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教学模式工程化、集成化和专业化,建设工程技术训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学生创新和生产实习“五位一体”的综合型教学研发实训平台,实现“创”“教”合一。“创”“教”合一的新课堂融入了更多自主设计理念、课程设计理念,组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生社团,让更多师生参与校企合作,所有一切都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绿色教育人才”这个终极目标。

其三,寻找学科与绿色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科学化、生态化的绿色教育探索,将“知识课堂”推向“生命课堂”。例如风景园林学科,以园林植物栽培为根基,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发掘生态价值,从爱护环境、敬畏自然的角度探索生命意义。景观设计学科,注重引导学生用设计思维展开与环境、文化、生态的对话,体验绿色的深层意蕴,将高质量的绿色设计内化为人格内涵。

(二)在工程实践中融入绿色教育

应用型高校在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要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拥有企业岗位能力,并将绿色教育渗透到实践性教学与企业生产中。在工程实践中融入绿色教育,必须在生态教育中将节能、节材、节地理念放在首要位置,深化学生的生态理念培养,在工程实践中理解把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参与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时,首先做好详实的设计方案,把握工程发展的动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耕地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挖,并在建成后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生态。

其次,在工程实践中构建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绿色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比如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30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工程训练平台、产品研发平台,强化了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工程实训。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有计划地设计与绿色教育相关的课题,开展绿色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系列活动”,举办绿色教育实践教学大奖赛、大学生技能大赛等,通过绿色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师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再次,加强绿色教育能力的分类培养,开展绿色教育创新班和绿色工程班,造就多层次绿色管理人才。绿色教育创新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绿色教育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绿色工程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训练,并在工程实践中引导学生节约资源与使用绿色材料。

(三)在社团活动中践行绿色教育

社团活动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态教育的主要渠道。社团可以开展节能技术推广、城市美化、绿色植树等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通过建立绿色教育培训体系,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践行绿色教育。

其一,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培训。践行绿色教育可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绿色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满足不同专业师生的绿色教育培训班,介绍生态文明、绿色教育、环境科学以及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绿色教育培训体系。

其二,建设绿色教育大讲堂。推进生态文明与绿色教育的平稳发展,需要提升全面素质教育中绿色教育的地位,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绿色教育的推进,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日、地球日、气象日、科普活动日等节日,开展绿色教育大讲堂,构建绿色课堂,践行绿色教育。

其三,厚植绿色本底,建设绿色校园和生态文明展示区。学校可以建设地理园、生物园,在园内分设护坡区、水土保持区、水土流失演示区、气象观测区等,将演示观察、观测对比、交流分享、试验教研一体化于教学之中。结合校外气象站、水文站、水土保持科技园等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锻炼学生保护生态的技能。环境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的建立,将使高校建设成为绿色教育的重要平台。

(四)在校地合作中探索绿色教育

其一,紧密结合生态教育,建立“教师+学生”团队,深入开展“LA花之都景观设计大赛”“卓越风景园林师”等协同创新育人计划,扎实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培养绿色教育人才。

其二,以创新思维推动绿色创新,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比如我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了1.1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园区,实现了双创教育平台的“全覆盖”、打造了联合育人“全方位”的平台、“全链条”的实践支撑平台、“全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多位一体、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

在OBE理念的指导下,以结果为导向,通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的途径,开展“3+1”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植入绿色课程,融入绿色教育。采用“四阶段”、“三层次”教学法,“四阶段”即 “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生产实践阶段、核心技能培养阶段以及顶岗实习阶段”。“三层次”,即“基本技能、专项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在“四阶段”“三层次”教学中,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生态环境、风景园林、园艺等教学内容。通过“工学结合”, 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实践性教学与企业生产计划彼此承接的体系,实施模块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绿色实践、社会服务”这三个层次的能力。

绿色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贯穿,有助于形成全方位教育的绿色体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绿色教育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到专业教学中,开展绿色研究与社会服务,用“绿色理念”武装人。通过绿色教育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用“绿色教育”培养人。在生态文明大讲堂活动的开展中,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节约、环保、减排、低碳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绿色文化”影响人。通过社团活动,开展生态文明、绿色教育宣传与技术服务,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素质,用“绿色宣传”激励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绿色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焰新. 生态型大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N]. 光明日报,2014-04-15(013).

[2] 王海坡.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8-101.

[3] 吴国玺.将绿色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J].河南教育(高教),2016(11):38-39.

[4] 张忠迪.生态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0(8):20-22.

[5] 吕莉媛,刘经纬.高校建构主义绿色教育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64-67.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吴国玺 姚琳 张泊平

家庭绿色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2:

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摘要:人类已经全面步入信息时代,智慧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征。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和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智慧教育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其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关键词:信息时代;智慧教育;智慧技术;生态学

文献标识码:G434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势,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将智慧教育作为其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从数字教育转向智慧教育已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逐步引起我国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智慧教育正在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技术变革教育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实际上,智慧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人类对智慧的永恒追求推动着智慧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智慧教育新的内涵,并使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智慧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 [2]。

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 [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 in 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尹恩德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各项信息化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以应用为核心,强化服务职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8]。金江军[9]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智慧教育

从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10]。对于智慧教育而言,技术不再是无足轻重,其角色已经发生“质变”,跃升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物种。信息技术的合理导入和应用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转和持续进化,带动着教育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智慧教育不是隔空建楼,而是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数字教育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比如信息系统维护难、数据与资源共享难、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化水平不足、技术与教学整合层次较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教育转型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智慧教育要教会学生21世纪生存技能[11],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和职业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二)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信息化推动下的智慧教育与当前流行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是信息化环境开展的基于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12]。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数字教育的范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Enhanced e-Education)。

智慧教育在发展目标、技术作用、应用的核心技术、建设模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科研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数字教育表现出诸多的不同(见下表),总体呈现智能化、融合化、泛在化、个性化与开放协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领域(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

智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和长期任务。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队伍与机制的全方位发展与完善,将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智慧教育的持续发展又将进一步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优势,巩固教育信息化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智慧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3]。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14],呈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信息化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15]。

智慧教育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发达的教育形态,具备公平性、终身性、创新性、开放性、个性化等多个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智慧教育既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智慧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环境的智慧化上,还包括教与学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教育科研的智慧化、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教育评价的智慧化等多个方面,是信息化推动下的全方位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大批具备21世纪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智慧型人才。

三、智慧教育的特征分析

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

(一)教育特征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核心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与科研的融合、技术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技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等等。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是智慧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教育系统的核心业务。如果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物理反应”,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则是“整合”基础上的“化学反应”。

智慧教育环境下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载具,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运动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推广普及。移动终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不囿于“排排坐”的固定形式。支持各种学科教学的专用软件(如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ChemLab等)将越来越丰富,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能力培养。智慧教育需要广大师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理、有效、创新应用技术促进课前、课中与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消融”,教师和学生从关注技术逐步转变到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是智慧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特征。

2.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

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地球村”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智慧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而是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世界公民。近年来,在世界知名大学的努力推动下,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运动席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智慧教育秉承“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自建、引进、购买、交换)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教学软件等)。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共享,是突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的“大智慧”,将有可能缩小世界教育鸿沟,提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

3.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

智慧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教育空间,而是通过网络将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各种场所连接起来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习不应该固定在教室和学校,而应回归社会和生活,发生在任何有学习需求的地方。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将走向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不是以某个个体(如传统学习中的教师)为核心的运转,而是点到点的、平面化的学习互联。“泛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16],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17]。

4.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

“绿色教育”强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推动绿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云计算技术通过整合基础设施(IAAS)、研发平台(PAAS)、应用软件(SAAS)三种计算资源,可以实现管理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管理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教育管理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QRcode)、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装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各种教育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处理,可以为教育决策(经费分配、学校布局等)提供数据支持,而科学的教育决策又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办公自动化全面普及,将大幅度减少纸张浪费,实现教育领域的低碳环保。不仅仅学生的学业需要“减负”,教育的管理业务也需要“减负”,精简管理流程,废除或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如繁琐的公文审批、设备招标、经费报销等),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5.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智慧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实现各种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智慧教育环境下包括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质健康评价、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评价与评估,将更具智慧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2013年9月1日教育部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学籍,每个学生都分配一个能够跟随他自己一生的一个学籍号。“全国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推行,为全国教育数据的统一采集提供了条件,学校不仅仅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籍号持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科学数据分析结果。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1.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是智慧教育最基础的功能特征,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常用的情境感知技术包括GPS、RFID、QRCode以及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情境感知的对象包括两类,分别是外在的学习环境与人的内在学习状态,具体感知内容包括:(1)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2)感知教与学活动发生、进行与结束的时间信息;(3)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4)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如焦虑、烦躁、开心等;(5)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等;(6)感知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7)感知学习者的学习与交往需求。

2.无缝连接

泛在网络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基于泛在网络的无缝连接是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无缝连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集成:遵循技术标准,跨级、跨域教育服务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集成;(2)虚实融合: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3)多终端访问:支持任何常用终端设备无缝连接到各种教育信息系统,无缝获取学习资源与服务;(4)无缝切换:学习者的多个学习终端之间实现数据同步、无缝切换,学习过程实现无缝迁移;(5)联接社群:为特定学习情景建立学习社群,为学习者有效联接和利用学习社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支持。

3.全向交互

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教育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全向交互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自然交互: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操作方式与媒体、系统进行交互;(2)深度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使深层学习发生;(3)过程记录:自动记录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为智慧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智能管控

教育环境、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管理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智能管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控制:基于标准协议,实现信令互通,进而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控制;(2)智能诊断:基于智能控制数据和结果,辅助管理者快速、准确诊断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智能分析:在系统内各类数据的汇聚与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为智慧教育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升级改造提供科学决策依据;(4)智能调节:感知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物理场所的环境,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声、广、电、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5)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分配教育经费等。

5.按需推送

智能教育要达成“人人教、人人学”的美好愿望,教育资源可以按需获取和使用,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按需推送是智慧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按需推送资源: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2)按需推送活动: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应性推送学习活动;(3)按需推送服务:根据用户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等);(4)按需推送工具:根据用户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推送用户学习所需的各种认知工具;(5)按需推送人际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学习的内容等,适应性推送学伴、教师、学科专家等人际资源。

6.可视化

可视化是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必然趋势。可视化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的必备功能,也是智慧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可视化监控:通过视窗可以监看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2)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界面,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各类教育统计数据;(3)可视化操作: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操作界面,以可视化的方式操作教育设备和应用系统。

四、结束语

技术推动下的智慧教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正在成为信息时代全球教育改革的“方向标”。智慧教育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包括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核心要素。创新应用科技提升教育智慧,打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培养大批智慧型人才,是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终极目标。厘清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后,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比如智慧教育的体系架构、智慧教育的发展战略、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智慧教学与学习模式的设计、智慧环境下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等。

参考文献:

[1]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04.

[2] 廖晓翔.智慧教育:怀特海教育思想解读[J].教育导刊, 2004, (5):50-52.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 Robert J Sternberg. Why schools should teach for wisdom: the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 in educational setting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1, 36(4):227-245.

[5] 钱学敏.略论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 (4): 30-35.

[6] 余华东.集大成, 得智慧——试析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7(2): 1-4.

[7] 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5(3):48-53.

[8] 尹恩德.加快建设智慧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宁波市镇海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规划[J].浙江教育技术, 2011, (5): 56-60.

[9] 金江军.智慧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2, (11):18-19.

[10] 余胜泉, 陶丹. 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 (3): 52-56.

[11] 特里林,菲德尔. 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12] 杨继林,谢小琴. 从教育传播学角度看数字教育的潜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3):30-32.

[13] 史根东, 徐顺意, 吴丙寅, 田玉坦. 创建现代教育示范学校 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J]. 教育导刊, 1994,(1):7-9.

[14] 顾明远. 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 1997, (3): 10-15.

[15] 顾明远. 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 2012,(9): 4-10, 26.

[16] 杨现民, 余胜泉. 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 2013, (3): 103-110.

[17] 余胜泉.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5):5-14.

作者简介:

杨现民: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移动与泛在学习、智慧教育、技术增强学习(yangxianmin8888@163. com)。

作者:杨现民

家庭绿色化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十三五”开启之年,太仓教育新规划

江苏省太仓市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列,在“十三五”开启之年,太仓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金晔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全面解读新时期新阶段太仓市教育新规划。

1.请介绍下太仓教师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其工作理念是什么?

太仓在2003年就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电教信息进行四位一体的整合,成立了太仓市教培研中心,太仓教师发展中心在原中心基础上更名得来,2012年通过评估验收,确定为省首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目前已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一室两部三处”(备注:办公室、中学部、小学部、信息处、科研处、培训处)的新型运作模式。中心工作理念是坚持“科研为引领、教研为中心、培训为载体、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工作思路,教研、科研、信息、培训一体,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内涵根本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更深的课题。因此,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我们在十三五规划开启之年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将是我们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

2.您可以谈一下太仓智慧教育的发展与新规划吗?

2005年底太仓已经全面完成了“校校通”建设工程,全市生机比达到苏州市规定的标准,学校全部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中小学校l00%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2006年开始,先后建立了太仓教育博客网、太仓教育网站集群、名师在线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堂、教育质量评估网上阅卷系统还有太仓教育课堂直播云平台等五个信息化平台。硬件设施建设上,至2015年底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普通班级配备了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教学设备,全部学校完成百兆互联网宽带接入和点对点光纤教育内网接入。软件方面,将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的三通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打造综合性的太仓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心。

3.请详细介绍一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战略目标。

教育管理与资源平台建设一期招标已经完成,二期也将同时启动。太仓市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将依托基础支撑平台,以教育管理应用服务为主,涵盖日常办公、公文流转、排班排课、学籍管理、教务成绩管理、学生成长档案等核心应用建设,实现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人事管理、校产管理、教师培训系统等业务系统的统一聚合,提供灵活全面的综合管理服务。

太仓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将全面整合原有的应用平台资源,汇聚优质的教育资源于云端服务平台,教育单位、教师与企业共建共享,提供导学案、课件、虚拟实验、微课、视频、在线测试等碎片化教学备课素材,让教师即拿即用、灵活组合、快速备课;让教师根据教学,同时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取舍、整合和创新;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成果的可追溯和教学的回顾评估,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流程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教育云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将优质资源推送至学校班级终端和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度共享。在此基础上,借助社会力量开发软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用好这个平台,真正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

4.如何借助社会力量?请具体谈一下!

比如我们跟浙江万朋教育合作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运用浙江万朋的无限宝教学平台,太仓感知网校实现在线学习与面对面辅导的融合,被作为国家发改委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个试点工程实验区之一,秉承“让教育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让授课实起来”的办学理念,真正打造一个混合式自主学习的教育服务平台。

5.该教育服务平台为太仓教育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首先是学生学习,开通学生家庭绿色上网行为管理,学生可以在家学习,通过网络课程直播课堂听到教师授课,跟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向教师提问,在公共讨论区讨论课上遇到的难点问题。如果有学生学习不认真,平台还可以提供教师监管的功能。另外通过开通家庭手机学习管理服务,家长能随时了解孩子实时学习情况。第二,有助于太仓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推进,教育的内涵是让每个孩子都公平享受到优质教育,对教育机构与教育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提出了要求,借助浙江万朋教育这个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地处偏远农村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师资的资源,能够跟一些优秀教师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大力支持乡镇学校教育与城市学校教育携手共同进步,缩小差距。第三,通过这个平台开展一些公益课程如心理健康讲座、中高考考前辅导等,这些课程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化补充,也是学生在课堂之外知识内化的过程。第四,教师培训方面,用感知网校这个平台,视频课堂直播进行教师培训,像“名师同步课堂教学”直播观摩、专家讲坛、学科网络研修等,避免路途奔波,节省经费,同时有效满足教师互动交流研修学习的需求。

对于企业层面的软件开发,我们希望多维度深化发展,更贴合太仓需求,更利于太仓教育发展,共性中不失个性,真正落实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作者:张敏

上一篇:商事仲裁管辖权探讨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