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9

互联网的出现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领域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言,是个不容错过的机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突破

摘 要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在思想状况、道德修养、心理状态等方面的需求。在阐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分析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 前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更关系着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先进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应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每天都在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那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呢?如果单纯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观念灌输,难免失于片面。通常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同等级的阶层、政党或社会群体依照人们思想品德素质发展规律,用相对的思想观点、政事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组成人员施加有目标、有计划、有导向的教化活动,培养他们具有契合特定阶层所必需的思想德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质。

新时期大学生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党和政府为了将当代高校学生塑造为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力者,由教育者团体具体负责,依照前人总结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在校大学生有目标、有计划、有导向践诺的增强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特殊教学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强调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进行真正的人文关怀教育,进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号角的具体实践。

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實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强等。但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内容生硬空洞,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教育内容生硬空洞、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尴尬局面。而且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还存在过分注重形式、喊口号的教育问题。这样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没有抓住他们的学习心理,生灌硬塞的形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教育方式单一滞后,学生抵触情绪明显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迫于考试压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听讲。这种单向传播的填鸭式授课方式,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精神和理念,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时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师资力量不足,思政教育人性化建设落后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激增,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学生的特征、素质和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但是由于高校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数量不多,一些教师责任心不高,往往仅凭经验和常识去开展工作,这就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在人性化管理上存在不足。

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途径

在明确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后,才能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对策。就前文所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改善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

注重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优化师生比例,完善思政教育理论课教师的配备,争取建设一支理论素质过硬、男女比例协调、年龄分配合理的思政教育队伍。

其次,要注重教学研相结合。思政教师不仅要花心思在如何增强实际教学效果上,也要加强科研攻关,丰富自身理论积淀。

最后,要加强思政教师的培训。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状况的变化,高校更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紧跟时代要求,把握学生特点,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

深入人性化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性化要求一切以人为本,要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提高学生为核心。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十分必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打破由教师纯粹口授的授课方式,通过设定课题、制定教学任务,把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和实践的方式完成课题。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活泼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将思政教育实践化,切实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教学手段 我国已经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大学生是信息化社会的主体,其方方面面都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如制作思政教育小视频分享至微信朋友圈等公众平台,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进行远程教学,等等。但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学校也要加强网络监管,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络。

另外,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开展思政教育,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片或动画,加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提高教学效率,让互联网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教育途径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内涵修养、道德品质等,还必须将思政教育同心理教学结合起来。

首先,高校可以组建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大学生时刻保持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

其次,高校可以建立一些心理咨询室,定期向学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正确的认知,并对在心理方面有困惑的学生进行及时专业的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当拥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学生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得更加深刻,也更容易付诸实践。

5 结语

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长足发展。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若干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和高校建设的加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实现教育的最高理想,为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彬.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6):68-69.

[2]张耀灿,郑勇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

[5]王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习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作者:刘思言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

互联网的出现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领域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对于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言,是个不容错过的机遇。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当前“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优势,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教学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随时随地对高校学生进行在线思政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高校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高校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知识的兴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我国各个高校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基本现状,作为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以及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的王恩江教授,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编著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2013年4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一书,对于如何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提升我国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简单来说,王恩江教授编著的这本书,主要就是对我国各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也可以说是一本论文集,里面具体收录了近两年北京联合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方面的成果。

本书作为一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论文集,其整体的布局以及内容的安排上都是以展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为主。综观全书,内容大致包括孟宪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改革刍议、徐晓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的实效性研究、林绍玲和李诗懿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为例、齐慧敏的运用专题式教学法提高“概论”课实效性以及郭亚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效性探索、刘晓云的“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应用和贾少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等。该书整体内容全面而丰富,既具有科学性,同时也不乏理论性,从多个方面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值得细细阅读和分析。

笔者根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一书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并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我国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现状,对于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第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互联网运用的综合素质。对于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政教育者依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以及发动者,高校思政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高低。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政教育观念,树立应用互联网的教学意识,熟练掌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技术和知识,及时充电,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二,加大对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媒介运用素养的培养力度。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接受能力最快的受益者,但是否做到正确、合理以及高效地使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就无法得知了。因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与公众期待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媒介运用素养的培养。绝大多数大学生还只是处在互联网的浅层体验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高校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行為能力以及使用能力。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互联网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敢于创新,自觉规范互联网使用行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第三,继续推进高校互联网运行机制的建设进程。各个高校要建立健全互联网使用协调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好地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保障和监控机制非常重要,这样一来,才能确保高校思政教育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引导高校大学生正确地使用互联网,从而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本文为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6SKSZ050)

(王思捷/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文章围绕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和分析,以互联网自媒体的涵义和特征为切入点,阐述了互联网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应对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自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影响,探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对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主旋律,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互联网自媒体的涵义和特征

1.互联网自媒体的涵义。“自媒体”概念的第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由硅谷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2003年7月份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两位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也给自媒体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2.互联网自媒体的特征。

2.1互动式和大众式的传播模式。草根性是互联网自媒体的特征之一,这是一种体现平民化、私人化和自主化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发布、接收和整合的全过程都集中在每个普通的参与者身上,这种集中就使得互联网自媒体的每个重要结点和中心就变成了普通公民。作为参与者的普通公民利用手中的互联网自媒体设备,通过一定简易的申请程序后,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言论、抒发观点、收发信息的权利。

2.2传播快速,体现强烈的个性。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在现实生活中目前充当着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面向社会公众的及时播报员的角色。当今时代,资讯信息层出不穷、应接不暇,在众多的媒体信息中,个人更加倾向于打造专属自己的,有特色的网络自媒体平台。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独特性成为个人思想与他人相差异的重要平台,因而也就成为个人向外界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途径,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2.3技术简单,层次不高。互联网自媒体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水平的高低差异很大。想要成为自媒体的主人,只需要具备简单易得而且操作简单的电子设备即可。另外,由于技术简单易掌握,所以互联网自媒体的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发布网络信息,甚至是可以简单的不加鉴别的转载,这种转载大多数是一些非社会主流的的内容,甚至是一些不雅非健康的内容。

2.4法律约束不强,可信度低。因为公民网络活动管控的难度很大,所以国家法律目前也仅限于管控网站,而对于形式众多的个人网上活动,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仍然无法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遏制。所以,专门设立对于互联网自媒体行为规范性的法律文本已经成为我国健全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的迫切需要。

二、互联网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互联网自媒体打破了传统的“点到面”、“上到下”的信息传播机制,遵循的是“点到点”的一种对等传播。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权威媒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受到了普通民众平民化、个性化信息的挑战,甚至是淹没。现实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但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既缺乏专业化运作又缺少平民化、个性化的互动交流,面对数以亿计的参差不齐的自媒体信息冲击,其实际教育效能受到严重挑战。

2.更加复杂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在互联网自媒体环境下,每个网民都能轻易地通过基于“关注”与“被关注”的用户关系,完成信息的生产、分享、传播和获取。这种信息传播机制不受制于严格的核实与检验,甚至是无法及时控制的。信息话语权的大小和权威性常常取决于个人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关注”与“被关注”的用户群体质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某些私人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官方媒体,互联网自媒体平台良莠共存的信息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趋复杂。

三、高校应对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 依托互联网自媒体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1利用互联网自媒体拓展道德实践空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互联网观念

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文化自由观的教育指导。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言论自由和文化自由,要理解“自由”必须要得到法律的允许才可以,“自由”的泛滥必然会导致人们网络行为的泛滥,进而造成网络秩序的混乱。

其次,多元化的互联网自媒体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理智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要主动的去探索和选择网络世界中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不能一味的被动式的接受,尽可能的发挥网络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最后,加强对学生骨干队伍的正面教育和培养,引导其正确使用互联网自媒体。可以先对一批政治素质较高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干部重点进行培养,让这些学生骨干首先掌握一定的互联网自媒体技术专长,同时培养其正确的互联网伦理道德。通过朋辈感染和带动作用,起到以点带面,以部分带动全体的示范效果。

1.2创建优质的互联网平台,巩固高校互联网自媒体阵地。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催生出很多更为现代和便捷的沟通方式,这些新兴的沟通方式可以被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所利用。在网上可以将自身的生活经历、感想以及内心独白等与学生们分享。这样做一方面方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

2.加强教育者传播技能,提升教育者综合能力。

2.1要不断以新的正确观念武装自己。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的平台作为传播载体,而互联网自媒体便可以成为这样的平台。互联网自媒体可以引起青年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包括理想、信念、追求、愿望、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因此,必须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不断培养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2.2要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认识到学习大众传播技术的重要性,有效的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自媒体的运用相结合,这就需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着谦虚学习、全面提升的态度,熟练掌握互联网自媒体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同时,恰当有效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阵地。

3.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1以媒体监督确保信息安全和稳定。高校要通过制定网络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不断加强对校园局域网的管理,密切注意网络舆情的变化,通过一定的机制审查和监督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从而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这是确保在当今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和话语权的主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高校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明辨是非的,正義法制的互联网自媒体环境。

3.2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约束互联网自媒体行为。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牢固确立规范使用互联网自媒体的理想信念,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不断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危害,自觉做到个人在从事网络活动时不信谣、不传谣、负责任的发布正面言论,遵纪守法,树立“维护网络安全光荣、网络违法可耻”的指导思想,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真正合法、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邢勇.微博的自媒体特征及社会责任建构[J].中国出版,2012(7).

[2]刘超.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3(19).

[3]赵军.重视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J].国家高级行政学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徐春明(1983—),男,辽宁大连人,讲师,大连科技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喜林(1980—),男,辽宁大连人,讲师,大连科技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璨(1985—),女,辽宁大连人,讲师,大连科技学院;研究方向:管理优化与应用。

作者:徐春明 张喜林 王璨

上一篇:国企职工的激励机制透视论文下一篇: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