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2022-04-24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局限于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而对操作风险则一直没有}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世界范围内由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例不断涌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尤以操作风险涉及面最广,它蕴藏在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而商业银行所有业务活动均需通过会计操作核算反映,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会计操作风险的控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会计操作风险控制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控制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险 会计操作 控制对策

一、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成因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只有强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才能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当前基层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时有发生的现状,应分析其操作风险原因,从而达到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

第一,会计人员待遇偏低,人员流失、队伍不稳、素质不高,易引发会计操作风险。由于基层网点会计人员普遍未实行会计集中条线管理,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岗位、任职、薪金收入等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第二,由于客户经理和零售人员的缺乏,处于业绩的考虑,大量的会计骨干充实到了市场岗位,造成了一人多岗、岗位交叉、分工不明确等情况的出现,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岗位轮换和分离制约等。

第三,基层营业网点岗位设置不明确,承担了相当多的业务职能。由于管理职责的不明确,基层会计管理人员职能多重交叉,柜面服务、会计核算、内控检查、产品营销夹杂在一起,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审核。因此,难以监控和实行有效的防范。

第四,外汇业务会计管理偏弱,存在风险隐患。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间短,业务人员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加之外汇业务从条线管理上由上级业务部门负责,而会计部门作为外汇会计的管理部门,对外汇会计操作风险控制乏力。

第五,基层网点的外汇业务人员大都同时兼任外汇会计和国际结算工作,外汇会计管理一直游离于整体会计管理之外未与人民币会计一体化,操作得不到统一规范。外汇业务的监控相当薄弱,相关业务检查和稽核很少涉及,具体操作不规范,只能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延续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二、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控制对策

(一)实行会计人员集中管理,增强会计队伍稳定性

通过对全体会计人员的条线垂直管理,实现人员培训、调动、任用、考核的集中统一,逐步打造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会计队伍。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操守,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会计专业人才除了引进外,新员工要进行岗前培训,新业务的推行要专业培训,针对岗位技能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培训,配合企业文化建设要进行会计文化培训,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制度形成机制,实行会计操作标准化

以制度统一全行的会计操作,实现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通过标准化的业务细分,随时根据业务变化,对局部进行修订或增添。同时,对每一项会计制度规定,应组织专项的检验总结,检验操作的成效和不足。对于制度中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要及时进行修订,以达到既保证会计作业的标准化,又保持作业準则修正的高度灵活性,从而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全局意识,加强内部控制

要真正确立起全局意识和观念,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相关制度和规范的有机联系,确保其内部控制机制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或者是具体经营发展目标的改变而进行灵活的调整;真正树立起信息安全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强化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当今银行金融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性步骤。

三、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意义

会计操作贯穿商业银行整个运作过程中,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面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提供各种结算服务,以此来获取利润进行盈利。商业银行的客户层次繁杂、人数众多,而商业银行又以经营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为其主业,因此,在业务运作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经过严格的记录,保证客户和银行资金的安全。

会计运营管理部门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一般都会在会计运营环节暴露。这种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暴露,在对商业银行资金造成损失的同时,还会大大影响商业银行在社会公众中形象、信誉及内部业务的正常运行,进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会计操作风险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四、结语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控制是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商业银行内部经营和管理的深层次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康英虎.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226).

[2]胡利峰,李英朝.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1).

[3]彭纯.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目标模式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8).

[4]李丹华.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再造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02).

[5]张黎.浅议商业银行基层营业机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J].新金融,2010(03).

作者简介:唐浩(1972-),男,本科,经济师,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行宫支行,从事营业主管工作。

作者:唐浩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篇2: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局限于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而对操作风险则一直没有}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世界范围内由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例不断涌现。所以只有正确认识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客观环境才能够理顺我国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形成原因,从而科学的建立适合于我国的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

关键词: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一、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做了大量研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风险的产生。李希荣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认为主要是由于结算人员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岗位设置不合理,弱化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环环相扣”的内控作用;制度执行不力,违章违规操作,有章不循;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李艳梅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也值得重视。一是结算法规的不完整,给银行带来了潜在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结算主体来说,在结算业务中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是对等的,然而,在我国银行结算法中的某些规定却不尽其然,办法本身给结算主体带来风险。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不遵守诚信原则。目前我国建立的以票据为主体的结算制度,结算票据化程度的高低与商品交易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一些地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经营效益差,负债率高,信誉度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和拖欠贷款支撑,加剧了企业有款不付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刘旭瀛在他的文章中也分析了引起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原因,提出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也是引起此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这就难以避免会计结算风险的产生。大量的专家在分析的同时,尤其是对现状的改善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防范措施。本文就是在这些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实践的角度上剖析结算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建议。

二、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已取得初步的进展,对防范会计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着眼于防范操作性风险,对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操作风险防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工作人员方面

从下面(右表)操作风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事件中内部欺诈事件占到了很高的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抽样分布表

(1)选择人才上缺乏科学的制度

许多银行在人员的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特点对支行行长、分理处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方面,既没有对候选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也没有经过严格的上岗前培训,有的银行用人制度出现较大偏差,上级行考查、使用干部在很多时候重能力轻品行,重对外拓展能力,轻内部管理能力,加之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机制不健全,必然给一些有其他想法的人提供了机会。

(2)员工整体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银行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为集劳动密集与技术、智力密集于一体的行业,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工程的兴起以及各种分析计量模型的引入,迫切需要知识型、专家型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而目前银行管理者和员工大多是经验型和关系型,十几年不学习,這不可避免将会产生操作风险。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的高端人才成为外资银行挖墙脚的主要目标,高素质员工流失,导致现有工作团队服务能力下降,新加入人员又需要再磨合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

(3)对员工异常行为监控不及时

内部员工在作案之前及作案初期,总是会有经商、炒股、赌博、突然拥有较多财富、经常无事加班、异常消费行为等异常现象,但由于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管理脱节,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据报道,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发生的365起案件中,因经商、炒股、赌博等原因诱发的案有119件,占总数的31%

2.信息化全能型网点问题

在以往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银行基层网点的功能比较单一,一些复杂业务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层层把关,多人复核。因此,对于一些内部欺诈行为难度极大。但随着银行科技手段的进步,一些原本复杂的业务在信息化系统中变得简单了,这使得基层营业网点的功能不断加强,为银行客户服务带来了便利。但先进科技手段的引入是一柄“双刃剑,在强化服务的同时,也放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例如,银行的跨行汇款业务,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需要经过网点双人受理记账复核、支行联行柜双人记账发送、上级行确认等诸多环节,一般异地汇款需要2、3天才能到账,至少经过5个人处理,环节繁复、效率低下。但随着科技的引入,特别是现代化支付系统上线以后,各家银行之间的汇款能够实时到账,仅仅通过营业网点两名柜员的记账复核,就可以把数十万元款项甚至成百上千万元的资金汇划到其他银行,中间不需要人工干预,在便利了客户的同时,也使银行系统防范风险降低了。

3.复杂的会计业务集中处理问题

目前基于客户服务方面需要,大部分银行基层网点可以受理所有柜面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票据业务、外汇业务及账户管理(开户、销户、更换印鉴、对账)等高风险、较复杂或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业务。因此大部分银行柜面操作远未达到操作标准化、工作替代性高的阶段,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范畴较大,一人多岗,工作内容多而杂,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近千个柜面交易,而且要熟悉掌握交易背后隐含的会计核算、支付结算、反洗钱以及理财业务等多项业务制度;不仅要进行业务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业务合规性进行把关,还需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现阶段柜面业务的风险控制、合规性审核等仍依靠柜员的专业判断,对柜员专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在此状况下,银行基层网点存在很大操作风险隐患。如近年来出现的大案要案绝大部分均集中在此类业务上。

三、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1.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会计业务培训要根据操作和管理的不同特点实行有区别的培训方式,注重实效。对新员工培训采用先集中培训、后个别辅导的方式,个别辅导时应将内控制度融入到业务操作流程当中。对下发的新制度,业务主管在文件传递、口头传达后,对经常要办理的业务采用提问回答的互动方式,帮助

柜员加深印象;对不经常办理的业务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全程指导。业务主管培训应由上级行教育培训部门担当,培训的内容除业务知识外,重点放在识别高风险点和控制关键点,以及如何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重视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轮流组织监督人员到营业网点驻点观摩,深刻了解前台操作的变化,使监督人员能在常规监督中及时发现具有隐蔽性的问题。

2.建立适宜的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环境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层必须充分重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带头倡导合规文化。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有赖于最高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全力支持,有赖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持续的资源投入。各级经营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将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高度重视通过战略指导、发展规划以及经营考核计划等各层面多方位传达到全行;在工作上支持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正当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在资源上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设备投入支持,通过各种措施在全行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逐步培育重视操作风险防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内控文化,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晦引。

3.建立“大总行、弱分行”的管理体制

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要求推进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集中化管理是防范操作风险的主要制度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美先后普遍实行了“扁平化、垂直化”的经营管理变革,银行管理架构从“总分行制”向“事业部制”转变。这一转变有利于总行严密监控分支机构,控制经營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扁平化管理架构和垂直化业务流程的彻底重造,从根本上解决操作风险的控制问题。机构扁平化改革,首先要建立经营管理功能强大的总行,充分发挥总行在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逐步将总行建设成高效运转的战略规划中心、资源配置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业务经营中心。

其次,分支机构要强化经营职能,缩短经营管理链条,提升营销层次。机构扁平化改革的重点是事业部制,通过设置贯穿于总行到分支机构的众多独立核算的事业部,把分支机构的重要岗位人员的人事任命权授予总行职能部门(事业部),让总行各个业务系统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选拔和使用管理人员。通过以作为“条条”的事业部制约作为“块块”的分支机构,在事业部制下,分支行的行长权利被大大削弱,其职能主要是协调和服务,重点是组建业务功能单一的服务于事业部的结算平台,并使其保持高效运营状态。事业部制体现了总行各部门自上而下的“条条”控制与分支机构“块块”协调之间的相互制衡,可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业务垂直化管理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制,以公司、个人和资金三大业务板块为中心形成前台的三大利润中心,实行垂直化领导;以风险控制、稽核、会计核算、数据信息服务等部门建立中台,为前台服务,并对前台业务进行监督制衡;以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等建立银行的后台管理系统,服务前台、中台。前台或营业网点只能是客户选择、联络过程及业务录入过程,风险控制和重要环节的业务把关集中在中台,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配置后台部门和监督保障部门,尽可能解决因职能交叉重叠而产生的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和无效管理。

作者:葛文丽 陈煜宇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篇3:

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研究

摘要:会计结算作为银行经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任何经营活动可以说都离不开会计结算。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业务的拓展,银行会计所面临的风险逐渐趋向于多样化、扩大化,近几年金融体系的大案、要案不断,就与会计制度不严,监督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就银行会计结算实际操作的风险点与风险防范举措进行初步探讨,力求实现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业务操作的统一。

关键词:会计结算;操作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探讨

(一)综合柜员制中潜在的风险

实行综合柜员制度现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特色之一,所谓综合柜员制,就是在银行柜面业务高度电子化基础上,前台人员打破业务的分工界限,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后台柜员则集中负责柜面业务的事中监督和银行内部清算业务。这种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具有操作业务直观、处理业务快捷、经营责任明确、劳动组合优化等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高效的劳动组合。它已在西方商业银行得到普遍推行,并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因此,它也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采用和推广。但是,由于国内银行采用这种新型柜员制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管理规定,而且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综合柜员制不仅难以摆脱实行难的尴尬局面,也在无形当中增加了了业务操作风险。

1.对综合柜员制的业务分类、分工、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的规定缺乏规范性和严密性。就会计业务柜员来讲,大体可以分为临柜综合柜员和后台柜员。这两类柜员的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均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比如临柜综合柜员的业务范围应包括所有储蓄、信用卡业务,出纳收款业务以及出纳付款的复核业务,对公会计接柜、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使用及其他会计业务。而后台柜员则是服务于前台综合柜员,办理联行、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资金清算、负责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反馈等综合工作。可以说这两类工作都有其严格的业务流程要求和规章制度要求,要实行综合柜员制,就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方案,否则将无法避免因分工不明、机具共用、责任不清而产生的风险,也于无形中增加了产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

2.业务人员素质难以与综合柜员制相匹配。综合柜员制简单讲就是要求前台柜员既要精通人民币业务,又要熟悉外币业务,既要能熟练操作现金业务,又要能兼顾到会计转账业务,以全面满足客户的多重业务需求,使客户真正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可以说这项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是接近国际银行业经营的最新要求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难以摆脱人员素质难以匹配制度的尴尬境地。首先由于长期的细化分工,使各项业务在具体操作上处于各自分离状态,同时受到从业人员素质的限制,大多数柜员对同时掌握多种业务操作知识存在较大困难,即使能通,也达不到精,这样就使很多业务操作存在潜在风险。比如:象风险较大的国际结算业务,由于存在汇率的波动、外币的识别、国际惯例的掌握等复杂因素,让长期从事人民币的前台柜员对其达到熟练操作则必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且由于人员素质有限,一旦在操作中出现结售汇不及时、违反国际惯例、混淆各国货币结算要求等情况,那么后果则是相当严重的,可以说风险巨大。

(二)个性化业务实践风险

现代商业银行业的激烈竞争要求我们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尤其是一些优质企业客户,他们的资金运营管理系统已经实现相当的规范化和流程化,因此他们对于银行所能提供的账户管理产品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现有账户管理产品的综合功能,并丰富账户管理产品的品种,努力为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达到稳定客户和拓展市场的目的。虽然个性化的服务得以稳定优质客户资源,但由于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是根据银企双方各自的要求和特点通过协商制定出来的,就连有关的业务操作细节也是在不断的分歧、磨合中逐渐完善的,并无统一、规范的协议文本和业务规定,这就使得这种个性化服务因缺少规章制度的支持而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三)规章制度难以落实的风险

各类业务的全面开展,必将带来规章制度的逐步细化与完善。可以说制度越来越多,规定越来越细,比如:凭证管库柜员需要实行AB制,双人操作;处理同城业务的人员不能兼做前台业务,不能对帐;开立对公结算帐户的资料审核人员与系统录入人员要分离;查询查复岗位人员要与前台业务分离;内部对帐人员不得兼做其它业务;上门收款人员不能持权限卡等等。这些要求可以说都是从风险防范角度提出的,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科学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对于大型网点来讲,由于人员配备较齐,业务开展广泛,会计监督较为严格,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还未显困难。但对于一些中等规模以下的业务网点来讲,尤其是小网点,各项规章制度往往由于人员的限制而难以落实。

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重要举措

(一)正确处理好业务拓展与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关系

从近几年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除抢劫案件外,几乎是“十案十违章”。因此,基层银行在抓业务拓展的同时,也要抓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决不能出现“管理为业务让路”的现象。银行的‘每一项业务都伴随着对风险的分析、评判、监控、转移、分解等处理方式展开的,风险始终伴随市场而存在,要开拓市场就必然要承担风险。风险防范和控制与业务拓展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互为表里的。在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前提下,任何业务拓展都是盲目的,是一种赌博,走上的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任何一谈风险控制就牺牲业务拓展,或一谈业务拓展就忽视风险控制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应该面对现实,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做出精密的战略部署和统筹安排。同时,要有条不紊、缜密地推进各项风险管理基础工作,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使业务得到高质量、可持续的拓展。

(二)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加强各岗位的管理和监督

一是制定岗位责任制。根据相关业务之间相互制约的规定,如计算机人员与操作员之间分离、钱账分管等,切实解决串岗、混岗、交叉操作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各个岗位的操作规程,严格按章办事。二是从严密制度人手,查找会计部门的风险点,并制定切实有效防范案件的措施,强化岗位内控机制建设。解决一人兼多岗或随意顶岗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的现象,对会计岗位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轮岗或分工调整。三是加强账务的对账管理工作,严格按规定要求双人交叉进行对账,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支付结算办法要求加强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过渡性科目的核算管理,切实防范结算风险,确保国家财产和资金安全。四是严格执行授权制度,加强现场监管。

(三)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监督检查,重在防范,把安全防范的“关口”往前移。一是组织检查组大面积地开展检查活动,要发挥筹资、财会、保卫、纪检监察等部门各自的职能优势,同时又要加强协作形成综合优势进行检查监督,以对各种违章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二是做到既讲求量,又讲求质。既要按检查内容进行检查,如库存现金、凭证;又要检查本质上的东西,如操作程序、现场监管、技防设施、应急预案的操作熟练程度等。查出问题签发整改通知书,并建立整改意见和追踪检查制度。三是检查要与辅导相结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告诉经办人员正确的做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不得重犯错误。四是要紧跟市场,研究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及时建立新业务监控体系,完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通过检查以达到检查促管理,检查促规范,检查促发展的目的。

(四)分析重点控制环节,完善会计核算程序

会计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中心。要按照银行业务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分析核算程序中的重点控制环节,尤其对联行。结算等要建立一套严密的、呈刚性约束的会计操作程序和账务处理系统,以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如联行核算方面,要设置好不经过三个相互独立的操作就无法实现该业务的会计流程,并进一步完善其对账系统,使联行对账由事后账务核对转变为事前风险防范;对银行汇票业务,可将收款、记汇出汇款卡片账与签发汇票三权分离,改变现行的汇出汇款卡片账与银行汇票凭证套写的方式,增加一道“防火墙”,强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硬性约束。

(五)建立风险测量机制,健全内控评价指标

l.建立风险测量预警机制。金融风险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可预见、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要建立风险测定机制,在业务开展之前,应先测定风险指标或比例,在业务发生之后,也应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定量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制订应对措施,规避或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2.健全内控评价指标。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应该执行哪些评价程序、遵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样的评价形式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才能有现实的可运行性和有效性强化会计控制有效性的举措。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任何有可能产生风险的经营活动都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进行风险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防范风险。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讨论范畴,它涉及到对各个层面管理制度、经营制度的研究和调整,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根本就在于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在这里,笔者的观点认为优秀的内控制度不仅应具备权威性、绝对性这样一种刚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有与客观实际动态相适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柔性体现,这样将更有利于实现会计操作中的风险防范,堵住风险缺口。

参考文献

[1]李希荣 , 张泽文 , 杨志兵,银行会计结算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甘肃金融 》2003年10期

[2]邬贤,关于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思考,《金融与经济 》2001年09期

(作者简介: 姜薇,1980—,黑龙江人,大连市工商银行。田宁,1981—,陕西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姜 薇 韩雪莲

上一篇: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