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就一直难以很好的解决。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在养老保险方面存在着缴费难、转移难、保障难等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论文 篇1: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

一、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

1.制度设计欠合理,农民工养老保险难以全面展开

我国开办农民工养老保险试点仅5~6年的时间,虽然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养老保险普遍缺失的现状。

事实上,我国一些省市出台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就农民工养老保险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一些企事业用人单位消极对待,以及部分农民工“宁愿多要工资也不愿意缴付养老保险费”等问题,使农民工参保率不高。

更为严重问题是,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统筹管理格局与农民工的强流动性之间存在着较大冲突,普遍存在参保对象变换工作,养老保险衔接困难的现象。农民工的流动基本为回乡或变换务工地点,对于前者,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还不到10%,大部分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法转回原籍;对于后者,由于国家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千差万别,“个人账户”在地区间转移较为困难。即使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能在各地之间流动,但目前转移的也大都是养老保险关系,养老基金则不能转移。这就意味着,农民工转移的仅为个人账户部分的积累额,其统筹部分仍留在转出地。因此,目前所谓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衔接”只是农民工从一个区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入另一个区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并没有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共济性。养老保险的难以接续势必会严重挫伤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不少人选择退保。

2.农民工养老保险缺乏互济性

现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共同点是以当地平均工资(或最低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农民工个人不论收入多少,缴费数额均相同,这就意味着他们在以后所获得的保障也相同,农民工之间不存在高低收入之间的再分配;而统筹部分直接与缴费挂钩,退休时一次性发放,也不存在长短寿者之间的再分配。因此,统筹部分已失去“统筹”性质,与“个人账户”没有区别。

3.养老金发放标准低,农民工实现收支基本平衡所需时间较长

以北京市为例,在不考虑利息情况下,农民工的养老金要到第20年收支才会平衡,即农民工共需缴费20年,统筹部分才能达到收支平衡。就单个农民工而言,如果他的缴费少于20年,其统筹部分的缴费就会大于收益,即“支出”大于“收入”,对于在北京市打工的农民工来说,恐怕很少有人能坚持缴费20年。

4.在权利方面,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存在较大差别

农民工保险基金的统筹部分完全由企业支付,其最终来源是农民工的工资,政府只承担管理责任;而对于城镇职工,政府不仅承担管理责任,而且还起到“财政兜底”职能。另外,与城镇职工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支付方式相比较,农民工即使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所领取也是以“个人账户+统筹基金的一部分”为标准一次性领取,这种方式难以保障农民工的养老问题。

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困境的形成原因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

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分割制度在养老方面的体现是: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问题由国家和企业承担,而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依靠集体和家庭。除了少数农民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少量的国家救济外,国家在农民养老方面不承担任何责任。虽然现阶段有一部分地区实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保障标准太低,对农民的养老没有起到真正保障作用。2.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设法逃避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

对于企业来说,雇佣农民工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可为企业节约工资性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如果把农民工纳入社会统筹养老保险体系内,企业就失去了原来雇佣农民工的成本优势,于是就采取解雇或少雇农民工、降低农民工工资或增加工作时间、向“投资环境优越地方”迁移等办法,达到减轻或转嫁社会养老保险费负担目的。

3.农民工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缴纳养老保费较为困难

又据农业部2002年的调查,当年9400万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仅为480元左右。很显然,作为低收入人群,让其每月拿出工资的10%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在是勉为其难。

三、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1.加快立法,完善养老保险法制建设

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必须以法律作保障。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相当丰富,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基本形成,部分项目立法条件已经成熟。社会保障法的养老保险部分应使相关部门之间在养老保险领域的职责通过法律形式明确界定下来,以减少部门之间在职责范围上的冲突。在构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基础上,还需设立相应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养老金支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纠纷。

2.合理确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

(1)平均所得基准的确定。确定平均所得的通行做法是将投保期间若干年限作为基准期计算平均所得,并以此作为计算养老金的基准额度。假定一个农民工在20岁左右进城务工,且一直在城市生活与工作,参照现行退休年龄60岁的规定,则他有40年的工作时间。由于农民工经常在城市与农村流动,游离于城市就业与失业之间,因此,对农民工而言,让他持续缴费40年显然不现实。但是,缴费年限又是养老金领取的基本条件之一,缴费期过短,则保障利益低。由此,在农民工投保年限的选择上,以20年作为投保的最低年限和领取养老金的基本条件比较适宜。

(2)替代率基准。替代率是指受保者养老金对其在职时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工资的替代比例,在数值上表现为某个基准期内,养老金价值占这一时段平均工资的比例。2003年,我国城镇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为14040元,则月平均货币工资为1170元,当年城镇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平均退休基本养老金为621元,据此可以计算出2003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53.08%。2003年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453.67元,如果以53.08%作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则农民工平均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240.81元。

3.合理选择筹资模式

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以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为出发点,在模式选择上尽可能与现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相适应,逐步实行“统账结合”,即基金积累模式(随参保人转移的个人账户)与现收现付模式(全国范围的统筹基金)相结合的“混合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农民工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天然纽带,“混合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可以发挥连接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的作用。基金积累模式能适应人口老龄化,增强农民工防御养老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当前城镇职工难以建立积累制度是因为从现收现付模式向基金积累模式转换的成本过大无法承受,个人账户被迫“空账”运行。而农民工养老保险不存在这一问题,可以形成充裕的个人账户基金。

设置农民工个人永久性社会养老保险账户,让农民工看到了基本养老金的注入及养老金的增值状况,为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自愿性走向强制性奠定了基础。个人账户缴费灵活,关系变更简便清楚,充分考虑到了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基本养老金因地方差异和养老保险关系的地区间可转移性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地域平衡。社会统筹制度账户的建立及其过渡中的救济功能体现了社会共济性和国家对公民的保障。

4.确立缴费主体及缴费比例

如前所述,假定按2003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53.08%计算,农民工平均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240.81元。在这240.81元中有90.74元(20%)来源于统筹账户,剩下的150.07元(80% )来自个人账户。对于前者,可以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由用人单位支出;对于后者,如果按150个月的标准发放,则积累额必须达到22510.5元,再除以最低缴费年限240个月,就可得出每月个人账户的缴费额为93.79元,占农民工平均工资的20.7%,企业在已经承担了较重的养老保险缴费费用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再支出这部分费用,因此,这部分费用需要国家财政负担一部分。个人账户缴费额93.79元可采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一般做法,即农民工本人承担8%、企业承担3%,国家财政负担9.7%。

5.完善用工制度

理顺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是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前提。规范用工制度,就是要求用人单位须与所雇农民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凡有农民工的单位,应一视同仁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否则将受到处罚。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完善用工制度是必须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农民工有权利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没有用工合同,劳动者的权益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如果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来保证企业的效益,是不公平的。

完善用工制度不会消除农民工劳动力低廉的优势。从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特点来看,他们所从事的多为城镇人口所不屑于从事的工作,而且工资一般都比较低,虽然使用农民工的企业缴纳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后工资成本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并不会改变农民工比城镇职工相对低工资的状况,企业不太可能寻求到更为廉价的劳动力而减少对农民工的需求。

6.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库,实现农民工养老金账户的全国性流动

由劳动社会保障部牵头,组建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库,并实现全国社会保障机构之间联网,确保农民工养老保险账户顺利转移。在广东东莞市,有些企业为农民工办理了社会保险卡,农民工的卡号在社会保险局存档,农民工在不同的企业间流动时,在企业只需登记卡号即可;社会保险局根据统一的社会保险卡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抽查,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在本地企业间的自由流动。

作者:郭新力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论文 篇2:

浅析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就一直难以很好的解决。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在养老保险方面存在着缴费难、转移难、保障难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分类保障,分步推进;多种方式进行补贴,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实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建立弹性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民工观念的转变;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等是其主要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体系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

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被保险人符合法定条件时,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基本上建立了养老保险体系的“广覆盖”,统一了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并解决了行业统筹分割的局面,而且在统筹层次上实现了省级统筹。二是“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形成。除了基本养老保险之外,我国鼓励建立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储蓄保障。三是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逐年增长,养老保险待遇逐年提高,据《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3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19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72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7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81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3768万人。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基金累计结存3006亿元。

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据统计,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仅为4895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18.2%。在广大农村地区90%以上的农村人口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这种养老保险制度的严重失衡已经妨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长久以来,“城乡分治”是我国基本社会格局,城镇地区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地区,受国家扶持也较多,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这种“剪刀差”的政策实现了工业资本的积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业。外出务工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农村社会保障又长期受到忽视,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数亿计的最有保障需求的农民被长期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新型社会保障已经迫在眉睫。

二、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农民工即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建议》中将农民工定义为:“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亦工,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农村户籍;二是从事非农业生产;三是长期在城市就业。

与城镇职工相比,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由于工作变动频繁,流动性大,养老保险关系不稳定,增收和参保具有很大的困难。具体体现如下:一是缴费难。现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缴费标准较高,而农民工工资收入普遍偏低,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用工单位普遍经济承受能力也较低,从而导致参保率总体很低。二是转移难。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强,而且目标地转不确定,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被排挤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从事了脏活、累活、险活并接受低收入待遇的同时,却很少享受到养老、医疗等相关福利。而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是: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只转移个人账户资金,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不转移,而这才是养老保险缴费基金中的大头。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转移就业时因养老保险转移制度的地域差异而选择退保,这实际上损害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三是保障难。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2011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问题未作具体规定,各地对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规定也存在一定差异。法律的缺失和低“硬度”以及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条款等,使得维权工作缺乏力度,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农民工普遍自身也缺乏保障意识,认为养老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对于部分企业不给予参加养老保险而采取默然的态度,或者是自己不参加、不持续参加养老保险。

三、推进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对策

(一)分步推进全面养老进程,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为实现社会保障的整体公平,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整体公平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现阶段,各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养老保险建设方面地区差异性大,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上采取循序渐进的实施方式,分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化进程相一致。

首先从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做到筹资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相适应。再优先制定推进被征地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及城镇农转非居民的养老保险政策,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服务的财政补贴制度。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的逐步提高,在基本实现了对农村、城市适龄居民的养老全覆盖后,缩小养老保险制度的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加快建立健全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政府责任,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弹性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必须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居绝对的主导地位,为人民公众提供基本的“底线”保证,在制度的有效运营和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尤其要加强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的监督和管理,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使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能落到实处,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协调性很差,具体表现在排斥外来人员,不能有效实现区域的衔接,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政府应发挥在制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优势,协助地方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协调,加快研究社会保险费和社会保险关系随人转移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灵活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城乡衔接乃至整合,做到进一步使农民工能成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强制参保对象,退一步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不论户籍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三)创建多元养老投入机制,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结构。基本养老保险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养老投入责任。养老保险筹资途径中个人缴费是基础,集体补助是补充,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适当补助。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力所能及的实行缴费补贴政策,以多种方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如通过“产品换保障”、“以土地换保障”等方式,将贫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公共财政要全程支持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工参保门槛,调动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四)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立法建设,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不健全,实践中用工单位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农民工参保的权益难以保障,政府要加快探索、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框架并加以实施,以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为农民工参保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为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增加法律援助点和法律服务工作的建设,简化法律援助的程序,扩宽农民工获得权力救济的途径,加大普法宣传,提高农民工的参保意识和维权意识,积极引导农民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林嘉.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hrss.gov.cn/ghcws/BHCSWgongzuodongtai/201405/t2

0140529_131148.htmh,2014-05-29.

[3]雷国珍,肖万春.民生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纪宝成.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0.走向更加合理的社会:社会资源及其合理配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省级项目——启航创业教育辅导员团队,编号14F16。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作者:李凡 刘建佳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论文 篇3:

以商业保险为平台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摘要: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逐渐成为一个较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现阶段,单纯依靠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是不足以解决为数众多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的。本文阐述了我国现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现行制度的缺陷及原因、在商业保险公司中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以商业保险为平台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商业保险

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为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农民工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一些城市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吸纳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并不理想。大批农民工纷纷退保,面对农民工汹涌的退保潮,探索适合农民工自身特性的养老保险迫在眉睫。

一、我国现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2001年1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账户并计息,凡重新就业的,应接续或转移养老关系;也可按照省级政府的规定,根据农民合同制职工本人申请,将其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凡重新就业的,应重新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合同制职工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中央的这一规定,看似给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相等的权利,而实际上存在着不公平,因为二者本身就处于不同的起点。这些不平等在实际中的表现就是出现了大批农民工退保的现象。民盟重庆市委一项调查显示,83.2%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目前推行的养老保险;80%的企业主不愿意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接受调查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养老保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体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只有15%,而退保率已经达到了40%。[1]

二、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困难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建国初期,当时为了限制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长久的城乡壁垒使得农民工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农民工既不算是农民也不算是城镇职工,他们停留在二元结构的中间状态,其身份的不确定性使得为他们建立规范的保险制度有一定的限制和难度。另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接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的社会保险回到户籍地既无法续保也不能享受相应待遇。现在许多地方只有市、县一级设有社保机构,镇一级的社保机构尚未健全,许多外出打工者都不放心,不知道过些年后这笔钱会转到哪里,这也是导致退保的原因之一。

2.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资金缺口大,管理不规范。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问题已十分严重,社保资金已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将大量的农民工纳入现行高水平的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范围,国家和企业都将会背上沉重的负担;同时,我国现行的农民工保险基本上只在一些发达地区试行,并且各省关于农民工保险的实施和管理方法都有所不同,社会保险制度各地分割的局面,不仅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而且对城镇职工的流动也形成了阻碍。[2]

3.农民工特殊的群体特征。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工作流动性大,参保很不方便。在现行政策中往往没有办法转移、续接养老保险关系,农民工在A地所办的社会养老保险在B地不一定得到承认。一些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中,在地方利益驱动和城市居民利益高于农民工利益的歧视观念指导下,或鼓励农民工退保,或者不告知利弊,甚至直接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同时在现行政策中对农民工的参保期限却要求过长,而农民工很少甚至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长期工作,因此养老保险不能随农民工工作岗位的流动转移相应关系,致使农民工不能享受到养老待遇。

4.一些地区养老保险基数和农民工实际收入脱节,农民工难以承受。现行的大部分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地区中,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相同的。一是对农民工的负担较重,农民外出务工,70%以上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养老保险缴费是以当地职工上年年均工资为基数,即使在西部一些省市,职工年均工资也高达12000元以上,大大高于农民工实际收入,农民工实在难以承受;二是也不存在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没有发挥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

5.企业因素。对于企业来讲,农民工本身是一种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如果为农民工参保则需要付出大量的保险费用,从而失去了雇用农民工原有的优势,这样他们宁可雇用下岗职工,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为农民工购买保险。而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也很少有人为之争取应得的权利。

三、构建以商业保险为平台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1.从农民工角度来看,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加,保险市场广阔。

(1)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瓦解,农民工养老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在一份上海市的问卷调查中,曾对农民工对商业保险的需求状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农民工的具体回答如表1所示:

表1 农民工对商业保险的需要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各种险种之中,对养老保险险种的需要最为强烈。在过去传统的农村生活中,由于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对于一个传统的大家庭来讲,养一对老人并不是很困难,因此农村养老风险并不是很突出。而现在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模式的瓦解,农村年轻劳动力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足以应付老人的养老风险,因此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对于现代社会保险机制有着强烈的需求。

(2)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农民工维权意识提高。随着农民工群体自身的不断发展,相当多的农民工开始长期在城市工作,这一部分的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边种田一边在农闲时再到城市打工的那些人。他们很多都是中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基本脱离土地,在城市打拼多年也使得他们很清楚的知道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已不适应,他们需要一种新的保障模式来保障自己。

2.从商业保险公司的角度看,商业保险自身的优势,能够克服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

(1)保险关系转移灵活,有利于满足农民工的参保需要。对于一些全国性比较大的商业保险公司来讲,其产品开发以及售后管理都是全国统一的,而不受地区的影响。保险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全国性保险网络的健全,使得农民工保险的流动性增强,可以不因农民工工作转移而使保险关系丧失。

(2)管理科学化,有利于保险基金的科学运作。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财务机制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说农民交纳的保险费要支付现有城市人口的养老保险金,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使得农民工的保险得不到保障。[3]而商业保险公司可以为农民工设立专门的养老基金账户,专款专用,统筹管理,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3)经营规范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具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其内部分工比较明确,使得其展业、投资、理赔等程序都能规范的运行,从而可以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保险利益。

(4)商业保险公司的专业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保障需求。我国7亿多劳动力,其中有4.7亿是农民劳动者,而农民工已经有一亿多。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来讲,要想保障所有农民工的基本风险已经很难,更加谈不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工的具体保险需求。在早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有很多农民工已经积聚了一些财富,这部分农民工不仅需要最基本的养老保障,而且还需要对自己的财富进行保值增值,以满足自己老年时期的诸多需求。商业保险则可以通过开发不同类型的险种以及不同标准的保险金额来满足农民工的多种保障需求。

(5)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空间的扩大,是商业保险社会稳定职能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国民对保险业的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农民工已经有一亿多,面对如此巨大的保险市场,保险公司适时开发适合农民工特殊需求的养老保险,能为自身增加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同时,为农民工开办商业养老保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方面,它是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是我国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4]

四、建立以商业保险为平台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实行有差别的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现阶段单靠政府的社会保险是不足以解决这些风险的,单独推进的农民工社会养老探索是不成功的。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互补作用将两者相结合,政府通过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各种服务,使得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保险的特点得以发挥,同时也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提高社保效率。其次对于少数发达地区,如上海、苏州等地,在社会保障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可以为收入较高的农民工提供更高层次的产品和更多的服务,以满足其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

2.完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办法,方便农民工保险关系的转移。[5]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需要出台一个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具体事宜,如基金管理办法,参保对象、筹资标准等做出相应的规定,规范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运作和管理过程。

3.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于愿意经办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是农民工在现阶段仍然应该归属于农民社会阶层,因此其保险问题也应该归属于“三农”问题,应该体现一定的政策性;二是商业保险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其开展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赢利,由于农民工收入低下,如果国家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险公司很难从中赢利,这也使得商业保险的积极性降低。在对保险代理人的一项调查中发现,他们都认为保险公司应该为农民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以应对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各种风险,但是,他们也认为农民工一次购买保险的资金量不大,这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佣金收入和业绩,因此,他们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庞大的保险市场,却少有人问津。

4.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工群体对商业保险的认识。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关注媒体;农民工群体的居住特点,也使得他们很少与当地人口有较多的交流。在我国国民保险意识淡薄的这一大前提之下,农民工对于社会保险的认识也才刚刚起步,更加不要说商业保险了。要转变农民工对于保险的偏见,需要保险从业人员认真耐心的去引导和说服农民,让他们逐步从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现代保险养老模式,并逐渐认同这种转移分散风险的科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童树德.中国县域寿险业环境与战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 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赵曼.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 万楚雄.论农民工保险制度的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2006,(3).

[5] 姜华.以商业保险为平台建立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J].中国金融,2006,(1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汪 娟

上一篇:销售策略文化与包装设计论文下一篇: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