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审工作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实施对于各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使得各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原有的审计工作管理模式,以实现具体的审计目标,保证企业的盈利。对于高校的审计工作同样也带来的新的变化,促使高校需要对原有的审计工作进行充分审视,解决现存的问题。文章針对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高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结合当前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内审工作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内审工作研究论文 篇1:

新常态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备高水平的职业能力以胜任学校分配的各项审计任务,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文章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分析了提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必要性,并对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25

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指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中国仍然处于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

在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个行业在谋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认清自身在这一经济发展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征,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环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胜任能力,适应新环境。提升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高校内部风险的重要基石。

1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及现状分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是指,在高校中,内部审计人员为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和国内相关规定,完成各项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个人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的总称。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领导不重视、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人员缺乏、审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即使有的高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但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部门调转或是财会专业的留校毕业生。对学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忽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不能使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改革发展。而经济环境的復杂多变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具备审计、会计、财务、税务、内部控制、经济、金融、统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风险管理、法律、工程建设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高校业务活动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情况,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对56 所普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182 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11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

调查显示,在辽宁省56所高校中,审计机构独立设置的有21所,占375%;审计机构与纪检机构合署办公的有28 所,占50%;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是财务部门的一个科室的有7所,占125%。总地来说,较大的院校基本上独立设置了审计机构,而规模稍小的院校大多实行审计与纪检合署办公,基本符合“规模较大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

12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

从表1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来看,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共50人,占274%,根据数据显示,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背景还过于集中在会计、审计等专业,像管理、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这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绩效审计转型。

表1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为依据的数据统计专业会计审计管理计算机法律经济其他人数人数331715532386182比例181%93%82%27%16%126%475%100%

13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情况

从表2中专业技术职称来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7人,占20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1人,占335%;无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7人,占259%。

表2以专业技术职称为依据的数据统计职称高级中级初级其他人数人数37376147182比例203%203%335%259%100%

根据调查的数据来看,我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集中于会计、审计专业,中等以上职称人员较多,从业人员基础较好,提升潜力较大。但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存在审计理念滞后、人员不足、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技能较低等问题。现代审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很高,在掌握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相关财务、管理、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要具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准确判断、良好的交流沟通等多种能力。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亟待进一步提升。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结构

2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职业能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要件,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则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更无法产生工作成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探讨个人技能、审计工具与技术和职业道德。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曾经提出,一名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等。就高校内审人员而言,除了应该掌握的审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应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操作指南等内部审计准则;还要了解会计法、税法、合同法及审计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其他法律、法规。此外,高校内审人员还要学习现代审计理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以便适应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

22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完成审计工作的各种能力,即是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如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具体准则中,第11 号《结果沟通》提到了交流沟通技巧,进行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 第20号《人际关系》提到了人际交往方式,化解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暂时回避和适当地妥协。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主要包括持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技能和审计工具与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性。个人技能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对最新审计知识的学习或对上级机构的工作汇报都具有重要影响;审计工具与技术的掌握程度则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否运用适当的工具或技术进行正确而高效的审计工作。因此,无论是缺乏个人技能还是审计工具与技术,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类职业胜任能力是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必需素质,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主体部分。

23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对于所有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工作中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直是各个国家重点强调的内容。个人技能的发挥和审计工具与技术的使用都是贯穿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过程的要素。《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内部审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等所作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包括: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循保密性原则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同样也必须以这些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提升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正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复杂,独立性差;第二大挑战是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模糊,观念落后;第三大挑战是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亟待提高。提高高校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

31建立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内审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及时帮助学校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整合内部资源,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工作创新能力,以完成高层次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32严格控制高校内审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

以往对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不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严格,对高校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相对要求不高。但随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设置,学校高层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为审计部门选择合格的审计人员,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要进行严格考评。

33持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后续教育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8〕,以规范后续教育,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内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守后续教育制度,持续学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具有学历层次高和知识基础较好的特点,可以依托高校这个有利的平台更便捷、更有效地进行后续教育,以适应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内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34定期开展高校间审计业务交流培训活动

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高校内部审计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定期或专门开展专题业务学习研讨班。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沟通,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35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

为确保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具备完成内部审计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应建立起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估体系,制定绩效标准,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对在评估中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采取培训、后续学习等方法来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2]李寿喜,张佳春转轨经济下中国公立高校内部审计目标探讨[J].内部审计,2008(11):28-29

[3]祝杰真,张静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会计之友,2015(16):121-123

[4]崔春燕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升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4):65-68

[5]刘昂我国内部審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设计[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作者:刘敏

企业内审工作研究论文 篇2:

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

摘 要: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实施对于各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使得各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原有的审计工作管理模式,以实现具体的审计目标,保证企业的盈利。对于高校的审计工作同样也带来的新的变化,促使高校需要对原有的审计工作进行充分审视,解决现存的问题。文章針对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高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结合当前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审计 内部审计准则 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新内部审计准则在2014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新内部审计准则理念对比以往有了新的变化,相比以往的准则,新准则更加注重审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进而让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在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前提下,高校必须要做出一定的调整,转变过去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配合新审计准则,将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且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要进行大胆创新,不断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和审核力度,将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重新评测,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避免发生风险事件,以此确保高校的稳定运营和发展。

一、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还存在着缺乏审计专业人员,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的现象。在内部机构的设置上,很少有高校能够独立设置审计机构。审计工作是属于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一部分,在独立性方面难以实现,致使高校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部分高校的内审工作是建立在财务部门中,还有的高校没有专门的审计工作人员,并且未设置有关的审计机构,甚至还有未开展此项工作的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内部审计和教学部门、后勤部门等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平衡,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高校内部审计的实务指南中有所规定:高校在年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或者是教职工人数超过3000人,就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内部审计的专业人员数量不能低于教职工总体人数的2%,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有许多高校已经超过了这个规模[1]。

二、目前我国高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管理杂乱无序

在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一些管理负责人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充分,未能了解到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内容忽略掉。同时,审计工作建立的制度不够成熟,导致相关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审计管理人员只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工作阅历来对其进行管理,缺乏高效完整的独立体系,没有创建单独的内部审核机构,并且在审计内容方面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以至于内部审核工作的管理处于一种秩序紊乱的状态,给内部审计工作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2]。

(二)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综合素质较差

审计部门对审核人员的素质要进行严格要求,其综合素质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所以,加强审计团队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让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在理论知识,例如会计、内控、管理、金融、税务等方面,和基础性知识,如风险管理、信息数据技术、法律等,有充分的学习和了解,旨在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但是在当前的实际中,我国一些高校在审计工作方面,缺乏审计专业人员,数量上还未达到理想的预期,同时,部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也是普遍现象。

(三)部分高校审计定位不精准,认识较模糊

有一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把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看作成一个整体,进行合并,让之前的纪检部门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到审计工作中,将审计工作和纪检监督工作混为一谈,没有聘请专门的审计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在人员的安排上不符合情理。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审计的定位偏离,认识不清晰,不能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而在对审计部门开展活动时,需要纪委和监督部门的配合,这就会让管理人认为审计工作是属于纪检监督部门的工作范畴之内,是其工作职责,甚至还会有出现财务部门代管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还会干扰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对高校的日常工作活动有所影响[3]。

三、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实现高校审计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完善内审机制

高校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脱不了干系,由此,就需要将高校内部审计机制不断进行完善,让其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通过运用管理人的职能,将审核工作有效落实,不放过内部审计的每一项流程和环节,要切实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内审结构机制,让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工作中明确效用,把监督机构的职权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手中,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可靠性。例如,高校可以结合相关规定,在新内部审计的实施下,让高校中的领导起到带头作用,根据高校要求,设置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让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人员能够了解自身的职责,并运用合理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另外,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内外部的审计人员要结合多方情况,将内审资源的配置,质量内控制度、工作计划流程等作为具体的依据,在内部审计功能方面,对绩效和可利用资源进行有效评测、识别、分析和计算,最终完成汇总上报工作,充分发挥其审计功能中的独立性这一特点[4]。

(二)在队伍方面不断加强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有着执行和管理的责任,这就需要内审人员有较高的洞察能力,将审计工作中的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并做处理,帮助高校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创造精神,在内部审计中不断确认是否具有合理性,完成咨询任务。通过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实施,将审计团队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还要注意从不同渠道挖掘自身潜力和自身素质,不断消化并理解审计理论基础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审计人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抱着积极热情的心态,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坚持公平公正,追求真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地为高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5]。

例如,高校要想全力打造出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强的审计团队,相关部门要从人员配置、法律法规、专业技术上进行建设,助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其基本任务。有项目的负责人作为领头羊,通过开展教育讲座、交流会的方式,对其加强联系,加强审计人员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将每一项工作职责和任务切实履行。并且需要建立奖惩制度,给予工作认真负责、有绩效的审计人员相应的獎励与提拔。反之,对于工作敷衍不认真的员工,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严重者将进行辞退处理,并张贴公告,以作警示。通过运用这样方式来帮助高校审计工作持续开展。

(三)转变传统思维管理观念,确立审计工作具体内容

在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推行背景下,为满足现阶段审计工作管理的需求,高校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转变传统审计工作观念,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在风险预警和财务会计监督方面发挥最大作用,有效规避风险。除此之外,在进行审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内审工作人员要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加强审核力度,根据颁布的规章制度,将每一个具体流程的审计工作做到最佳,保证审计工作不出现任何差错,让内审工作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比如,某个高校完成项目审计后,发现了项目中存在疑点,这时审计部门就要对疑点加强重视,要让相关审计人员对项目深入调查,进行分析,对此项目的具体预算成本详细考虑并审核,提高审计工作中的实施效率,细化审计的具体内容,最后将结果反馈给高校管理层,帮助高校规避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强。在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的背景下,要让审计工作在高校活动中发挥自身的最大作用,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将目光放长远,根据高校的现实情况,转变旧的审计管理理念,确立审计工作内容,不断健全审计机构,完善审计团队的建设,提高审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来提升高校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解决高校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而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日晴.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纳税,2020,14(04):214.

[2] 刘敏.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7(22):159.

[3] 陈碧辉.基于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的高校审计工作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7(10):24-25.

[4] 芦丽丽.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4):12-13.

[5] 于静.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中国市场,2016(14):126-127.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0)

[作者简介:胡小丽(1986—),女,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人,本科,会计师,研究方向:审计、财务。]

(责编:若佳)

作者:胡小丽

企业内审工作研究论文 篇3:

岗位风险预防的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供电局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安全监控,即通过事故后的责任追究来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形成了事后管理、被动管理、“处方”式管理、只关注是否有意外的管理特征,由于供电企业岗位设置较多、管理复杂,而安全事故又多发生在岗位生产环节,因此为了保证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在供电企业推行岗位风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岗位风险;预防措施;供电局

一、岗位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主要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和实施全面的辨识。引起岗位风险的因素包括设备、环境及人体生理和心理、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岗位风险辨识是进行岗位风险评价和制定岗位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

岗位风险辨识主要采用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对照法是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为最常用的辨识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法是从安全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它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常用来辨识可能带来严重事故后果的危险、有害因素,也可用来辨识没有事故经验的系统的危险源。

对于供电局,岗位种类非常多,涉及供电、变电等多方面,通过调研分析,将供电局的岗位划分为决策岗位、中层管理岗位、底层管理岗位、生产执行岗位、服务岗位5大类。而在众多的岗位中,与生产联系最紧密、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岗位就是基层的生产执行岗位。

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岗位风险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两部分。动态风险指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即现场作业风险;而静态风险是指非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包括人员管理风险和设备环境风险两类。人员管理风险是指人与管理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岗位风险;设备环境风险与人员管理风险相对,指与岗位相关的非人因素导致的风险,包括设备、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岗位风险。

二、岗位风险预防措施

1、抓好对干部职工的经常性思想教育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一是要强化风险文化建设。自上而下营造一种浓厚的风险文化氛围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基础。要倡导“风险防范是每一位职工都应共同承担的责任”理念。一方面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教育,强化工作人员对岗位风险的敏感度和认知度,把各项业务操作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让每一位职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使防范风险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另一方面结合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先进典型示范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重点突出从职业道德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以此强化职工爱岗敬业、规范操作、优质服务的自律力度和防范资金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做好风险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要加强《岗位风险防范指南》的学习。《岗位风险防范指南》是防止违法违纪案件和严重责任事故发生的措施创新,是总行总结各方面经验教训的产物,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各级领导、各岗位工作人员要熟悉和掌握《岗位风险防范指南》的内容。每个岗位的人员要熟悉岗位风险所在、责任所在,任何人不得变通违规,要明确违纪违规将面临的处罚和付出的沉重代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坚持经常性的学习制度,使员工知晓规章制度,自觉执行操作规范,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确保规章制度执行有力、有效。三要加强相关人员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要加大对纪检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一方面通过以查代训、以会代训、以老带新、专业人员授课、资格考核等形式加大对监督人员的培训力度,督促监督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应要求纪检监察内审部门人员参加,各类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出台应转发纪检监察内审部门,改变目前新制度、新办法出台,只有相关业务部门知晓,而纪检监察和内审部门知情滞后的现状,致使纪检监察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2、岗位风险流程调查。即就某一岗位当前的工作流程中对内、对外的人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考察,用以揭示该岗位的运行状况,帮助公共部门更清晰地了解该岗位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为岗位风险评估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流程风险点排序法。即通过流程风险点排序,挑选具有较高风险的关键流程节点。流程风险点排序主要有三个参考指标:影响、规模和范围。其中“影响”指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特定风险结点,对公共部门未来运行目标的可能损害,“规模”指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特定风险结点对公共资源可能损耗的多寡;“范围”指特定结点风险发生时,可能会导致的公共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同风险的波及面。二是流程缺陷搜寻法。一般从人事安排、工作方法、内外环境等各个方面展开调查,寻找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缺陷,以形成对缺陷的清晰认识。

3、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激励机制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明确内部风险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把内控检查员、风险控制工作办公室、主管领导的职责细化,对检查监督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应发现未发现,或发现问题后隐瞒不报,报告失实的,严肃追究其检查人员责任。对坚持原则,认真履职,大胆负责的检查监督人员要给予褒奖和鼓励。纪检监察、内审和人事部门要协同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和履行职责不力、失职行为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以增强各级工作人员严格按章办事的意识,减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不断筑牢风险防线,形成各要害工作人员自律、分管领导检查、职能部门监督的局面,把岗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等级管理要体现差别化管理原则,适应业务发展要求。不仅体现在不同业务风险管理中,还要体现在激励约束机制上,根据不同岗位的风险大小和责任轻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全行的薪酬管理体系,强化岗位风险责任与薪酬水平的关联程度,促进全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同,张尉尉,王辉,防范岗位风险规范管理行为.[J]中国税务2009.11

[2]解树功,李玉杰,贾冰滢,对基层央行岗位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J].甘肃金融2009.12

[3]梁立芬,付剑玫,关于加强基层央行岗位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0.4

[4]孟于,赵姗姗,王书声,李列平,供电企业岗位风险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03

作者:谢云秀

上一篇:乡镇行政发展途径论文下一篇:我国市场金融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