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热潮席卷各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也成了各大院校探讨研究的热点。而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新医改”背景下,如何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全面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显得愈加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论文 篇1:

基于基层就业形势的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摘  要:通过以四川某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切入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做好医学类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践行“健康中国”发展理念,以及高职医学生人才培养方向和就业工作提供参考,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卫生需求,推进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良性发展。

关键词:基层就业  医学类毕业生  高职院校  就业对策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高校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健康中国”“健康四川”战略部署的推进,医学类高职院校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己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稳定,积极为社会经济、教育及卫生健康发展发力。

1  医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定义

2016年10月25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国家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一方面优化多元化办医格局,另一方面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此,医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定义也随之扩展:指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社区卫生院、民营医疗机构、互联网+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等到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就业及自主创业的综述。

2  四川基层医疗用人单位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需求调研

2.1 调研对象及方法

该次调查主要针对2018—2020年四川省部分基层医疗用人单位的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需求進行调研,其中包括健康新业态20个、民营医疗机构20个、县级以下党政机关20个、企事业单位20个、城市街道社区卫生院20个等用人单位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需求进行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用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高达100%。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录用意愿

调研结果显示,健康新业态、民营医疗机构、城市街道社区卫生院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录用意愿达到100%,表示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选满意的情况下非常愿意录用该类毕业生,随着互联网+医疗、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及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是该类单位人力资源市场的主力军;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和县级以下企事业单位的平均录用意愿达到72.5%,不愿意录用原因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认为部分岗位对专业技术要求不够,而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社会紧缺型人才,他们更愿意该类毕业生到社会更需要他们的岗位去发展,故不愿意录取部分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该类毕业生。

2.2.2 三年内需求容量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内个体基层医疗用人单位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情况为:健康新业态如互联网+医疗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31~100人区间的需求为41%;民营医疗机构如医美整形等用人单位则因为社会需求旺盛且带有营销性质故对毕业生31~100人区间的需求达到76%;社区卫生院则因为分级诊疗制度(慢病管理+社区养老护理)的推进对毕业生31~100人区间仍然有3%的需求空间,而60%的社区卫生院的用人需求保持在10人以内循序引进人才;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则90%以上用人单位可能会因为岗位特殊性保持引进该类人才为10人以内。因此,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极大。

3  四川某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

3.1 2018届毕业生基层就业调查

某医学类高职院校2017届毕业生基层就业率为57%,2018届毕业生基层就业率为72%,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逐渐增强,毕业生在基层单位逐渐往“愿意去、用得上、留得住”方向发展。

3.2 2019届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

此次针对某医学类高职院校2019届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该校2019届毕业生3500余人,共计42个班级,每个班级随机5名以上学生填写此次问卷,共回收213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2019届毕业生仅23.47%是自主乐于接受到基层单位就业的,而67.61%的毕业生则是被迫无奈时才会选择到基层就业,这一调查结果与基层用人单位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量有矛盾之处,一方面基层单位想用该类毕业生,但另一方面毕业生主观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的为数不多,构成结构性矛盾。我们对坚决不接受和实在没有机会时才选择去基层单位就业的学生进一步跟踪调研,得出原因如下:(1)家长不支持,在基层单位就业没有面子,即使不能马上找到如意的工作,也愿意接受学生“待业”状态;(2)学生认为到基层单位就业不容易被认可,会被认为没有出息,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3)学生认为基层单位平台小,工资低,与自身职业规划不匹配等。

3.3 毕业生基层就业期待

有调查显示,在医学毕业生求职选择单位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个问题上,排在第1位的是“工资待遇”,第2位是“单位层次”,第3位“地域”,第4位“发展空间”,第5位是“用人标准和招聘条件”[1]。基层就业单位的工资待遇、单位层次、地域、发展空间等在短时间内均不能与毕业生的就业期待匹配。基层单位的工资待遇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是相适应的,且与毕业生的业绩及单位的总体发展相关,浮动较大,故基层单位的工资待遇具有不确定性,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收入低”是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毕业生单方面追求“高收入、稳回报”的期待值与基层单位的工资待遇构成不匹配。基层单位的单位层次大多数属于“创业型”单位,故不能与大型企事业单位或者大型综合医院相类比,无论是单位的层次还是岗位的层次,毕业生认为该类单位均不能达到其社会期待。“地域”的选择是毕业生不考虑基层就业因素之一,究其主要原因:(1)从生源地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医学类毕业生来自农村,农村毕业生有“跳农门”的思想;(2)大城市毕业生认为农村“基础薄弱”,目前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度不够;(3)“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是千古亘变的进取追求。基层单位的“发展空间”及其是否能向大城市“双向流动”是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考虑因素之一,基层单位就业的优惠政策配套不到位是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原因之一,毕业生认为“平台不大,前景不大”。基层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招聘条件”会因为基层岗位需求大,故其标准和条件相对较低,尤其是用人标准方面会有所降低,毕业生“好高骛远”地认为自己不能“自降身份”,故不愿意去基层就业。以上林林总总均显示基层就业与毕业生就业期待不匹配。

4  对策与建议

4.1 社会层面

社会各界应对国家支持医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典型优秀案例,社会舆论应该宣扬“以基层就业为荣”,平凡的工作岗位也能够让毕业生发光发热,给予基层就业人员平等的礼遇。杜绝一切“浮夸、不实、虚荣、攀比”之风,宣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让学生家长及亲朋好友对基层就业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被“虚荣”左右,从而不影响毕业生的基层择业意愿。

4.2 学生观念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青睐的非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增速减缓,对学历要求渐高,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逐渐饱和,学生应该主动改变就业观念,主动面向基层就业,降低自身对职业的高期待,牢固树立“基层单位也有大发展”的信心。

4.3 政府层面

基层就业环境差,保障制度不完善是致使医学类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主要因素。政府应统筹规划,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扶持力度,依据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和医务人员实际工作需要,健全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和医疗设备设施配置,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医务工作者职业发展机制,加大技能培训及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展职业技能进步空间,畅通发展道路,使得优秀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大医院之间有所转换,满足基层就业的医学生进步和提升的渴望,开通医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绿色通道,争取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为医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4.4 学校层面

学校需要一方面加强与基层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引进基层用人单位到校宣讲;另一方面需加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就业指导,加强基层就业观念的引导,加强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解读与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毕业前“到基层去、认识基层、了解基层”,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增强基层就业毕业生榜样的宣传,让愿意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有价值感、荣誉感、使命感,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愿意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  结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的配合,政策激励、思想引导、条件改善等全面保障,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維度的合力共同推进。在学生培养、制度建设、政策落实等方面强化措施,建立基层就业长效机制,培养适应基层工作且从内心深处愿意到基层岗位奉献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局面向“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局面逐步转变,从而有效改善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53-54.

[2] 王枫.论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四大原因[J].学园,2011(10):39.

[3] 张晓云,杨发建.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学校与社会,2012(11):218-219.

[4] 银新月.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四所高校为例[D].广西大学,2018.

[5] 张彦超.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J].读与写,2017(6):8.

[6] 李欢,韩晓磊.分级诊疗背景下促进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6):306-307.

作者:贾春花 黄鸷 施晓莉 廖程静 刘晓智

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论文 篇2:

“双创”背景下医学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究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热潮席卷各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也成了各大院校探讨研究的热点。而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新医改”背景下,如何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全面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显得愈加重要。文章分析了医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和现状,从强化医学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搭建医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等方面探究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支持体系

2015年3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将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瞄准9项改革任务,推出30余条具体举措,自此一股“双创”热潮席卷各大高校。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随着医疗领域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更应与时俱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医学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医学理论、技术的创新,还可以促使更多医学生自主创业,为推进新医改和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到位,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培养最具有开创个性的人,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1]。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也并未能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为创业教育单单等同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尤其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老师认为,医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专业人才,再加上医学专业的复杂性、严谨性,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医学生就应当把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的首要任务,而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着重于商科类学生的教育,于医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比较注重形式,基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较少落实于实践,很多时候都是照搬其他理工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能够结合医学生自身的特点,融入医学特色,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教师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引路者。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基本是“半路出家”,并不具备专门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多只是进行了短期的创新创业培训,只能教一些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课堂仍采用“灌输式”教学,不能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创业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性作用。有些医学类高校会聘请一些具备成功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来授课,这些创业者的业务能力很强但并不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对当前及未来的医疗行业发展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所以对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针对性。

3.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清,创业意识淡薄

大部分医学生择取医学专业,或是对“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憧憬,或是被告知从医是稳定的、高收入的、受人尊敬的职业。受此影响,学医的学生专业归属感强、职业忠诚度高。学生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学习中,随着专业课程逐渐加重,学生更无暇关注、参加创新创业学习。与此同时,医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毕业后去医院工作的期望值往往很高,所以大部分家长并不支持、鼓励子女创业。随机抽取了针对本校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仅有4%的学生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

4.学生创业实践机会少,缺乏有力的创业支持体系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相对较薄弱,很多院校还是局限于纯理论的课堂教学。有些院校虽然组织学生参加了大学生创业比赛、创业课题研究等活动,但也只是极少数的学生能受益,况且其中不少院校也是为了参加比赛而比赛,并不会将创新创业计划、调查研究内容等付诸于后期实践。另外,众所周知,创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创业者会面临资金、人脉、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种种困难。而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如它面向的对象是人的生命和健康,需要相关执业资格证等,所以医学类学生创业会面对更多未知的困难,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的支持帮助。而目前学校、卫生相关部门等对高职类医学生创业给予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二、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探究

1.强化医学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或者创建企业教育,而是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医学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在“双创”背景下,顺应“新医改”的要求,充分认识现代医学教育新的使命,把握当前医疗科技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从而探索出符合医学生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想,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兼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2.组建一支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它的教学团队不仅需要具备创新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而且需要对医疗行业有足够的了解。医学类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从自有教师队伍里遴选一批对创新创业感兴趣,有过创业经验或想法,组织参加过大创类比赛等的老师,由学校统一组织参加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外招贤纳士,招聘一些具备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充实教学团队。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医疗创业企业家、医疗机构管理者、知名的创新创业教育家以及自主创业的优秀校友等成立一支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校内教学团队可以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校外教学团队可以传授学生医疗创新创业的实用知识和实战技能,两者强力互补,从而更好地指导高职类医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3.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发掘自己的重要窗口,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更容易从社会活动中形成对自身的了解与评价,能够使他们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正视自我、接受现实、接受他人、与人为善、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2]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不少医学生认为创业只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学生,觉得医学专业的创业遥不可及。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以深入挖掘校友中的成功创业典型,邀请他们回母校开展座谈会、专题讲座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医疗行业的创业者,意识到医学生成功创业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一个创新创业文化走廊,宣传政府最新的创业激励保障政策、大学生创业比赛信息、优秀企业家专栏介绍等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创业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等等,从而让学生更深入更直接地了解创新创业,激发创业热情。

4.搭建医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医学类高职院校可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学校除了可以出台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特殊政策,如放松学籍管理、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和资金支持,还可以成立創业协会、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等,提供学生交流实践的平台。如笔者所在学校,各专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先后创办了特色盐卫焙烤坊、伊美美容中心、绿植小作坊等微创店铺,校团委、学生会也成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定期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策划沙龙活动、邀请医疗行业成功企业家谈谈创业经验等,协会里学生通过学习交流积极参加了市里、省里的各项创业计划比赛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参考文献:

[1] 冯丽霞,等.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

作者:杨恒月 刘舒燕 王庭之

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论文 篇3:

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发展理论,分析医学类学生的特点,试图构建良性的医学高职高专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体系

一、高职高专与就业指导的概念解析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和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1]

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就是就业指导机构根据求职者的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确定职业定位、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最大化的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服务体系。

二、就业指导理论的选择

我国就业指导起步于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借鉴国外的就业指导理论,有代表性的有:

1、Parsons的特性-因素匹配论,该理论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质进行测量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2、美国Anne Roe提出的心理需求论,该理论探讨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或遭受的体验,通过个人认识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相关的职业。

3、J.L.hol land提出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论,该理论把人格类型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同时,职业也相应地划分为六种类型,六种基本人格类型依类型相近关系进行匹配,选择最合适的职业。

4、金斯伯格和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把职业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把自己的主观条件同社会的职业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舒伯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业指导就是要了解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根据人的职业成熟程度和潜力进行分析,选择匹配的职业;他认为就业指导也应是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伴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5、Ge Iatt.H和Jeopsen.D提出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是职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业指导就是培养求职者确定职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的就业指导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同的阶段可以借鉴不同的理论优势进行指导,随着我国就业指导开展,单纯为了“就业率而就业”的短期行为已经越来越不适合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把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纳入到整个人生发展的高度来考察,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因此,职业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整体架构,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我们的就业指导才更有生命力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三、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指导的现状

从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至2007年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并且每年保持20%的增长率[2],其中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约占一半左右,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使得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工作变得十分的重要。而医学类高校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只能就业到医疗系统或相关医疗企业,这样就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变得更加的特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国高校的教育根据学科的类别进行招生,如法学、管理学、生物化学等,而就业出口面对的是市场的需求,在市场和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着“脱钩”的现象。医学类高职高专的专业单一性决定了其就业市场的局限性。学习了三年医学的学生在找不到合适岗位的情况下,考虑转到其他行业需要更大的勇气,心理落差和对就业前途的迷茫会一直伴随在心中。因此,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就业有其特殊性。

2、就业信息的不通畅。目前,高职高专的招生每年都在增长,而医疗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岗位信息与毕业信息的不通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比如,海南目前护士专业的高职生供不应求,而临床专业的高职生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市场与高职院校的就业信息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学校在扩大招生时也很少参考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岗位缺口。

3、就业指导课程和师资的薄弱。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单一,重共性轻个性,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围绕在毕业阶段,缺乏全程的指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都是兼职,缺乏专业的知识,同时,就业指导学科的建设比较弱势,很多在晋升职称时不能得到恰当的对待,使得就业指导课浮于形式,学生听了感觉收获也不大。

4、就业指导机构的人员大多是兼职或是双肩挑,缺乏系统和长期的就业服务。除了毕业生就业时的工作比较繁忙,其他时间就业指导只是发布就业信息和开展讲座等。没有形成一个良性长效的运行体制。

5、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心态茫然,感觉学历低受社会歧视。同时,医学类学生只有毕业从事相关工作一年后才能考助理医师或相关的职业资格,心理压力比较大,找工作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的对待工作岗位。

总之,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其他专业就业有其共性的原因,也有其特殊性。只有在深入研究,方可找出其可行的就业指导服务方式。

四、医学类高职高专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在不同的阶段的特质决定其职业匹配的相关性。因此,就业指导也应该围绕着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质进行适当的引导。我认为有几点共识:1、就业指导师帮助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选择职业。2、就业指导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职业的认识。3、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专业的工作,需要专门的学科师资队伍对学生的个性特质进行分析、判断、评估,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认知。4、就业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就业,既要符合个人特性又要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和全程化教学,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就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完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从大一一直到毕业后延续,特别是医学类高职高专的职业资格辅导服务,让学生在毕业后还能回到学校进行职业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向医疗行业,实现真正的就业。

第二,加强医学实习基地网络建设,医学类院校的实习基地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了解市场需求的重要渠道。建立实习基地的市场信息和网络反馈,能及时地了解到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以指导就业和合理确定招生数量。

第三,完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目前,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机构,从上到下由领导牵头,任务到人,为就业率服务。但是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事情,单靠学校的毕业推荐是不能满足就业的。我们应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的职能,在做好常规的就业协议等工作方面,要拓展就业市场,了解就业的动态。同时,设立就业指导的教研室,市场调研组、信息网络维护和外联部、心理咨询等职能部门,尽可能地多方面、全触角地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

第四,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对每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评估,促进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建立信息档案,征求意见,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第五,培养创业意识,联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提供创业平台。创业是最好的就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很强,有冲劲、有思路。同时,我国也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创业培训作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窗口,提供免费的师资和教材,只要你有项目,就可以联系企业合作洽谈,并提供免息的贷款帮助你自主创业。

第六,坚持个性化指导和共性指导相结合。就业指导要正确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个性指导是发展的、变化的,既可面向某个特殊的群体,也可面向个体。两者同时出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加强共性指导的同时,汇集资料和相关资源,强化个性指导。

综上所述,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以职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从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到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六个方面开始构建,真正的落脚点是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18.

[2]干旭,程静等.构建良好沟通渠道 探索高职高专就业指导的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谢君君(1981—),男,湖南邵阳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

作者:谢君君

上一篇:服装品牌发展的设计师论文下一篇: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