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念与作文教学论文

2022-04-21

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认识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从而提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三点建议:一是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课程三是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教学模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程理念与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理念与作文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摘 要:快乐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快乐的情绪,应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学习的乐趣,以调动和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文章针对快乐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快乐教育理念的应用特点、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快乐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快乐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刘丽华,江苏省兴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江苏 兴化 225700)

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诉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注重点。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活泼好动的特点,应用快乐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课堂环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改变传统语文课堂僵化的教学状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持续集中于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虽然教师能够意识到快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快乐教育理念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针对快乐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出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功利心理,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作为唯一目标,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诉求缺乏衔接,学生无法通过教学过程提升学习语文课程的情感体验,难以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过程,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语文学科教学发展要求。[1]

2. 学生学习对于教师存在依附性。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引导学生的认知和知识技能的发展,这种长期的教学引导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存在较为明显的依附心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脱离教师便会对学科学习手足无措,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文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主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阅读文学素材,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学生需要在学科学习中建立自主思维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过程不断稳固知识基础,促进其个人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2]而如果学生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思维意识,仅限于在教师的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则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二、快乐教育理念的应用特点

快乐教育主要强调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侧重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过程的主观感受,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重视快乐教育理念的融入,需要以建立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学科知识学习的乐趣。快乐教育理念的应用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趣味性,教师需要以教材教学内容为载体,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存在的乐趣,以趣味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其二,愉悦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乐观的心态,体现新时期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其三,和谐性,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双方能够通过教学和学习过程搭建情感沟通的桥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关系,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保证教学理念实施的关键;其四,开放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当秉持学生至上的基本原则,将教学活动从自身的主体意识向学生主体意识转化,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体现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其五,发展性,教学活动的本质目的是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的持续发展,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其在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方面也不尽相同,教师需要重视因材施教理念的融合,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发展,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力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得,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3]

三、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快乐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快乐教育理念首先需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尊敬教师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为令适从”,也不是学习过程的“战战兢兢”,双方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决定双方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的关键。教师需要放低自身姿态,真正与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给予学生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感觉到轻松和愉悦,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进行《我不能失信》一课的教学时,很多学生能够认识到“失信”是不好的行为,也会为维持自身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而回避自身存在的失信行为。教师可以主动向学生敞开心扉,讲述自己曾经的一次失信经历,学生会在教师袒露心声的同时也放下戒备心理,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失信经历,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意识到失信行为的危害性,并能够强化学生的个人信用意识,双方在无形中形成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过程,应用“守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维认知观念。[4]

2. 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多样教学方法被引入到课堂教学领域,教师实施快乐教育理念需要重视多样教学方法的应用,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学习体验,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快乐。比如:教师在进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的教学时,可以应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蒲公英种子、苍耳种子、豌豆种子的传播过程,同时还能够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有些树木种子是通过小鸟的进食和排便传播,有些植物种子是通過水传播,动画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学习的快乐以及自然知识的乐趣所在。

又如,教师在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应用沙包作为辅助教具进行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用现场展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揭示这一理论的验证过程。学生可以对教师的实验过程进行观摩,也可以参与实验的实践过程,通过体验式学习增加自身的学习体验,同时使自己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实践活动的乐趣。

3. 优化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题材和内容较为多样,有些教学内容自身便极具乐趣,如《花钟》《蜜蜂》《找骆驼》等,而有些教学内容则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单调乏味的心理,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便于快乐教育理念的实施[5]。比如:教师在进行《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时,很多学生会认为教学内容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学习又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文言文阅读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教学方法的融入,体会古人应用文言进行交流和创作的情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文言、背诵文言的自信,使学生能够对文言文学习有全新认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赋予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快乐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重视多样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化教学内容等途径,促进快乐教育理念的落实,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课程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玉新.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9):127.

[2] 王雯雯.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10):24.

[3] 周宏杰.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时代教育,2017,(20):184.

[4] 周艳春.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11):29.

[5] 武羊.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8):104-105.

责任编辑 罗 佳

作者:刘丽华

课程理念与作文教学论文 篇2:

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认识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从而提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三点建议:一是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课程三是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也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但从当前教学过程中对新课改标准的践行上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阻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现阶段探讨的热点教学问题之一。

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认识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对于生命的满足,由此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而言,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改的要求,将教授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调动小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能动性,作为教学的目标及衡量教学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实现让小学生在品德和社会教学中感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落后,忽视学生的能动性。

新课改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课程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经历一定的时期,大部分教师还是继续沿用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教学理念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进程,学生主要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虽然新课改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应试教育等传统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受到重视。学生依然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获取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和探索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这种被动接收知识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2 教学内容落后,设计缺乏新意。

随着社会大高速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但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并没有真正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课程设计上没有结合社会事实调整教学大纲,而是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案例,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受到网络及同辈的影响,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需求也更加广泛,传统的课堂设计已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就会从根本上阻碍教学的有效性。

2.3 教学方式传统,模式单一。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是照本宣科,为了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主要采用传统的以书本教学为主,对于课堂延伸则是采用让学生观影或看视频,结束后并没有进行讲解或让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都社会和未来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因而教师用这种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应结合新课改的实际要求,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

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3.1 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重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教学。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最基本的一点是根据新课改制定的目标,关注学生的感受,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满足学生当前的多元化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课程。

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以新課标作为教学的标准,将教材作为教学的指导和参考,深入研究新教材和新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容量较大的一门课程,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标实现的维度。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设计,将书本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深化课程资源的方式,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从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3 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但从理论上讲是一门较为鼓噪的课程,因而需要教师结合新要求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适时把握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使用到课堂中去。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教学情境,选择性地使用体验式教学、问题为中心及社会实践等不通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模拟、体验和实操。同时,教师应利用现代媒体教学等优势资源,将社会教育形象地搬到课堂上来,这种形象的教育与小学生智力发展和接收知识的规律相符,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4 结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这能为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

[2]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02).

[3]曲立辉.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6).

[4]周传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6(02).

[5]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

作者單位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老河土学校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123100

作者:郭艳君

课程理念与作文教学论文 篇3:

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阶段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展开研究,就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进行阐述,进一步从强化英语教师思政教育能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创造优良思政教育人文环境三方面入手,探究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通过上述策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强化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思政教育;融合

高职教育过程中,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英语能力的强化能为国际交往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高职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与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关联,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强化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有必要将高职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促进高效教学的实现。

一、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比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二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上。就高职院校来看,主要是立足社会发展需求来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确保人才胜任岗位工作,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技术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等,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在明确高职教育特征的基础上,需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将其合理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高职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现代社会国际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包括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等,这对专业的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在提升英语人才专业素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在职场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更高效地開展工作。

(二)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良载体。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英语教学大多侧重于专业知识讲解,并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在新时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促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1]。比如从英语课堂导入环节入手,将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吸收内化英语知识,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学生端正态度,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拓宽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范围,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创造条件。

二、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强化英语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其一,强化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积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并正确理解文化间的差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具备实施思政教育的能力。

其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引导者,为确保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良性融合,需要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应对教学工作有全面的认知,关心学生、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对于教师来说,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无形的财富,亦是学生所追求的。

其三,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重视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以便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既能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能落实思政教育,进一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个人思想发展往往会受到教师工作热情、教学能力、创新意识等多项因素的影响[2]。具备较高职业能力素养的教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显著改善高职英语思政教育成效。

(二)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其一,更新教学方式,保证教学的针对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立足实际,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策略,对现代化教育工具加以正确运用,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生动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互动交流了解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认知,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使得思政教育也具备落实的条件。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协调应用多元教学方式,把握专业特点,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表演,以锻炼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强化,保证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其二,构建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在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构建激励评价机制,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情绪[3]。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不是以学生英语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比如在命题作文评阅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需要关注学生思想观点阐述情况。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升,也可使高职英语教学成效显著改善。

其三,自主学习与互动参与相统一,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从社会文化理论出发,语言学习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个体参与社会互动与文化调节的结果,在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阶段,通过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和思考,在反思中获得成长,思政教育也在无形中得到渗透。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可组织辩论、写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协作的过程中感知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倾听与表达能力,强化思政教育效果,共同进步。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基于此,可整合教学资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实例,给予学生以指导,促使学生掌握英语写作方法,并且对于社会正能量也形成正确认识[4]。英语课堂中可应用社交媒介,就学情进行诊断,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促进课内外联动,逐步强化学生写作能力,思政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合也具备可靠支持。

(三)创造思政教育人文环境

其一,重视校风学风建设。为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重视人文环境的创造,为思政教育的落实创造条件。就这一方面而言,需把握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各项制度,在实践中进行完善,对学生加以管理和约束,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高职院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5]。在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以相关制度条例为依据,在优良的校风学风熏陶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也得以凸显出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人文环境的创设,需要从校风学风建设入手,有序推进思政教育,促进全体师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其二,组织开展多元活动。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英语演讲、辩论赛等,能在无形中巩固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并为思政教育提供优良载体,促使学生结合自我思想观念在活动中进行表述,无形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各项活动都应明确主题,以时政内容和思政内容为核心,以此打造人文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比如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可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演讲活动,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进行融合,促进学生政治觉悟的提高,强化学生英语素质与表达能力。

三、结语

高职院校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将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能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重视英语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强化,营造生动的英语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思政育人的人文环境,有序推进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化,促进高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宁.高职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05):84-86.

[2]乔媛.“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0):221-222.

[3]徐爱君.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9,22(04):59-62.

[4]崔倩.课程思政理念与高职英语翻译教学融合探究[J].校园英语,2019(25):32-33.

[5]霍翠平,吕晋.高职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与实践[J].品位经典,2019(08):54-56.

(薦稿人:陈嫔荣,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周觅

上一篇:日本学前的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