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论文

2022-04-15

摘要: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准确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大学生舆情方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论文 篇1:

多元价值观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方式探究

摘要:现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各国思想文化不多交融,高校向来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各种思想文化的汇集导致了大学生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网络舆情对学生们的价值观也造成影响,而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的方式则可以表现他们的价值观。本文将通过在多元价值观下对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方式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给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表现带来了冲击。社会舆情借助网络一旦处理失误很快会成为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脆弱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影响。

一、多元价值观与网络舆情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拓展了人们信息交流的平台,拉近了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也为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蜂拥而至提供了机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非常具有潜力和前瞻眼光的热血青年。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因此呈现多元化的趋向。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以及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上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价值观念,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而出现困惑。

众所周知,对于某一公共事务的舆情最终会转化成舆论或民意,舆论和民意本身也是舆情的一种体现,同时,他们都是对公共事务政治态度意见的表达,这就与人们的价值观相连接了。

网络舆情,从词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关键点,网络和舆情,很明显,借助网联网表达和传播的舆情信息即为网络舆情。根据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给出的网络舆情定义: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由于互联网的作用,舆情快速传播,引发关注,形成舆论热点,借助网络的隐秘性,人们肆意发表言论,将现实生活中因种种原因不能显示的情绪、意见和态度表达出来,而这些正是人们简直观的一种体现方式。

多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网络舆情的不同应对方式也是这种现象下的产物。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以学校官方新闻网站、学生社团网站、校园论坛(BBS)、易班、QQ、微信等为载体,以大学生为主体,以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主题事件或问题为客体,形成的较为统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性观点、态度及行为。

二、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的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积极方面:

(1)网络舆情可以使真实的民意得到充分的发泄与帮助国家正确的了解掌握民众的心声。

(2)网络舆情可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工具,扩大了民众的社会事务参与权,增强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3)意见领袖的作用是可以缓释掉过激性的言论,缓解社会的紧张矛盾。

(4)网络舆情可以促进民众对国家官员的监督,增加这个社会的透明度,对不良的风气起到有效约束作用。

消极方面:

(1)网民的情绪化特征导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发生。

(2)网络监督人的缺失造成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

(3)舆论领袖的不良目的引發产生蝴蝶效应。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是人的关系总和,是实践构成的,人的实践是受意识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社会群体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教育,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上层建筑产生影响的,是人们价值观的主要构成,主要发生地是学校。苏联的解体有很多原因,受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最有理想信念、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多元价值的影响和冲击,一件网络舆情事件通常包含大量价值观的冲击,不少错误思想借机而来,因此,大学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他们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方面,减退其消极方面。

三、建议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地,但是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多元价值观下,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的价值观多保持一致,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所有人至少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符合社会需求,不做违法之事,思想行为的主核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此,学校可以采取课堂活动以外的活动,如针对某一舆情,要求学生对此作出辩论,道理都是越辩越明的,自己亲身实践,体会也会越深,同时,可以开展相关讲座,讲座的内容应是符合正确价值观的,不能出现类似马加爵事件中的教授那样的言谈,直接说马加爵就该死,故,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养,传播正确的信息观念。同时,学校需要对于网络舆情事件提供详细的全部资料,不能让学生受不实信息影响,产生学生间的恐慌。

(2)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高校中的意见领袖多是有身份赋予而产生的,这些网络意见领袖至少可以在他们的群体范围内起主导作用,因此,他们也很容易成为其他大学生的榜样,借此机会,发挥榜样作用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且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是实际可见的,对于学生而言也就更为切身,受他们的影响也更容易。关于高校宿舍要不要安装空调一事,在微信群中曾展开讨论,不少人表示和大多数人意见一样就好。这是大学生从众心理体现的一个小案例,说明大学生需要领袖意见。在发挥领袖意见时要注意时机和观点,意见领袖的观点必须是符合社会道德、热爱祖国的,且用语要文明,推出的意见领袖不能是一个出于猎奇心态的大V,或者是自身素质低下的容易受金钱的影响,那么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络意见领袖,如药家鑫事件中的律师张显,身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材料系教授,本身没有相关法律素养,出于何种心态发起诉讼、又为何非要药家鑫死刑,都不得而知,但事件一发生整个网络上的谣言一片确实自他而起,但药家鑫事件本身是对我国法律的一次践踏。

(3)加强法制教育建设。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只有对法律存有敬畏之心,了解它,才能在在日常行为中处处规范,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断。从众心理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在人群中的安全感,如果人们能确认自己的行为实在法律的允许之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他们多网络上的错误言行也就有了反对的底气,对于那行网络事件中因政府没有及时解决导致的事件升级,国外反动势力借此传播的诋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形象的言论也就有了反对的勇气和工具。

(4)建立健全网络监督体系。任何体系的运转都离不开监督体系,网络的隐蔽性是普通大众而言的,黑客和网站的后台在想知道一个人的信息是还是可以知道的,这对用户的隐私泄露与否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体系。实名制不会是一个很好主意,韩国网络实名制的推行就是一个案例,但是它已被废除。我国不少官员落马都是因在网络上被发现拥有奢侈品,财力与其应拥有的财力不匹配而落马,如著名的“微笑局长”,因现在要求官员实名制,因此好多官员只晒他们拍的植物,但是又因拍照所有工具的价位与其财力不匹配,又有人下马,因此,实名制其实有好处,但,它会导致人们在网络上给自己在蒙一层纱,故推行实名制一定要注意方式。同时,要在加强网络言行规准则,减少网络暴民的出现,粗暴的网络言语不仅体现了说话者低俗的品质,也会对承受网络舆论的人产生影响,毕竟谁也无法保证他的话不会是最后一根稻草,乔任梁事件就是一个反例,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体系,可以国家立法,学校扩大影响范围,学生守法并正确发表言论,保证所有言论符合“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孟超.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J].中国报业,2011(24):28-29.

作者简介:

徐豆豆(1994-),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作者:徐豆豆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论文 篇2: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摘 要: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准确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大学生舆情方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探讨其特征,针对其带来的影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舆情的发生、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关注和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动向,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概念的界定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互联网的诞生为舆情的发展拓展出了新领域,成为反映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所谓大学生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网络媒介表达和传播的,大学生作为特定人群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务、校园事务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舆情的主体——大学生网民;舆情客体——公共事务;舆情的表达形式——大学生表达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舆情空间——微博、博客等网络应用空间。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要考虑量度和强度两个标准。首先舆情须引起一定量大学生的共同关注,此外这些大学生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指向十分明显,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1.舆情制造主体的特殊性和少数性

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学习目标上具有相似性,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由于该群体生活学习地理位置接近,空间上集中,易于接触网络。这些愈发凸显主体的特殊性。在由一些突发事件中所引起的网络舆情中,消息发布和参与讨论者往往是少数学生,其他学生由于“从众心理”或“沉默的螺旋”效应影响自己意见的发表。

2.舆情形成过程的迅捷性和交互性

一旦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网络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跟踪报道,捕捉最新动态,迅速吸引受众眼球。大学生可在第一时间内获知事件信息并发表言论,继而在群体内使信息迅速传播。有学者认为,“进行跨时空的互相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2]。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许多大学生积极跟帖、回帖,参与讨论,形成互动。

3.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和分散性

大學生视野开阔,易关注网上的各种主题,或对同一主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能实现各种观点的正面交锋。由于大学生所关注的主题各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此外从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起因看,国际国内热点话题的触发、校内外突发事件的激发、与大学生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是最主要的原因;从学生的情感诉求来讲,网络舆情又可分为交流、求助、意见、求决、发泄等多种类型[3];这些足见舆情内容的多元与分散性。

4.舆情影响的广泛性和难控性

互联网在传播方式、速度、范围上,可以迅速地把信息传遍世界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和任何使用网络的人[4]。网络舆情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充斥在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舆情各种各样,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网络舆情在时间、空间的控制上是有难度的,这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挑战。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是大学生思想动向的方向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大学生又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因这些特殊情况受到新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使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急需净化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身处信息海洋之中,喜欢求新求异,对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方式极其欢迎。网络舆情的出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在网络空间内,特别是一些不利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高校稳定的不良舆情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容易导致他们思想混乱,迷失方向。由于舆情的辐射影响,可能被夸大宣传,进而误导舆论,引发大学生情绪产生波动,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急需更新

转变教育理念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借助网络,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信息的选择更加自由,教育者失去了信息优势,大学生与教育者同处于平等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急需向凸显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体价值的教育理念方面转变。此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特征研究,缺乏对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认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舆情引导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更新教育理念,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所提出的新要求,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实际需要。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急需调整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滞后、空泛,教育内容缺乏鲜明的层次性和超前性。要满足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应及时调整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适应网络舆情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强制灌输的教育模式,强调‘你讲我听’的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十分明确,教育方式直接明了。”[5]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使得传统教育中的一对一、强制性的理论灌输模式难以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手段,改进教育方法。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网絡舆情正逐渐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针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的就是要科学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研究因势利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方法,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注重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养成,强化自律机制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毕竟还具有青春期所特有的叛逆心理,特别容易注意到一些负面的东西,由于理性思维的不成熟,对事物的思考经常会出现过激或偏颇的情况,甚至出现盲目跟随情况,这就需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主流社会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培养自己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与判断能力,确保自己正确分析问题立场。此外,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文明上网的自觉性。

(二)主动占领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好一批以思想教育为主题的网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道德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就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游离于网络之外。高校要积极面对现实,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导向。主动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融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有特点、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教育网站。主题网站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扩大信息量,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

(三)加强具有高水平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的网络工作队伍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因此,高校应该加快培养一支具有深厚政治理论水平、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并且精通网络知识、适应网络文化发展要求、了解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此外,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责任心极强的网络评论员工作队伍,培养“舆论阵地领袖”,有效引导大学生网上舆情。

(四)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舆情突发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舆情危机事件的征兆到造成可感知的损失的这段时期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要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高校必须建立系统的预警管理机制。首先,制定有效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地对舆情的进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其次,建立全校立体性的舆情监测网络,对大学生网上网下发布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预测事件发展趋势,增强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能力,提高监控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使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如果负向舆情严重,需及时发布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9.

[2]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

[3]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4]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3).

[5]秦宣.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作者:甘忠涛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作用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網络信息的传播量更大、更快捷和广泛、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强,任何人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和推送舆情,方式上显得更为时尚和便捷。这种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深受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和追捧,他们除了个性化的手机、电脑等,还会经常出现在各类门户网站、校园网站、论坛等网络场所,已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发表意见、舆论推送的重要渠道。但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其传送的信息和发布的舆情,许多具有正向、健康和积极的,但也不乏一些虚假、失真和负面的报道和舆情,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网络舆情的引导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发挥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做好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和正向引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学生的成长、高校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大学生三观教育和人生价值引导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老师,包括高校辅导员和舆情信息员主要从事以下工作:通过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途径关注学生的动态,尤其是特殊群体学生,包括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学生、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和舆情信息员,每天上报班级同学异常状况;每学期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按照学校要求配备舆情员,密切关注学院学生的舆情动态,如有发现异常及时上报;运营和管理官方微信和微博平台,在新闻的推送和审核上严格把关,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学校团委、宣传部和学生处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上主要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积极传递网络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在新媒体,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表达情绪、发表意见态度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舆情信息可以凝聚共识,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但是负面的、消极的舆情信息就会干扰到学校的正常管理,影响高校育人环境。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发生、高潮、平息等不同阶段,因此在不同阶段的任务也是各不相同,同时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引导老师的作用,有的老师擅长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因此主要从事舆情的技术监管工作;有的老师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因此主要从事大学生的心理疏通和引导工作。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经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主要是在学校宣传部的统一组织下,由各个学院学工线上的老师,学校学生处、团委以及学校各个部门,还有学生骨干的配合,联动起来,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就高校教师来说,要将目标的确立放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第一位。目标是是一种行为的追求,是要求达到的某种效果的一种量化指标。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必须要明确目标,指明方向。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是高校在引导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效果,具有指向和规范的作用,应该包括媒介素养目标、意识形态目标和网络安全目标。

一、基于人才培养的媒介素养目标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来自著名学者鲁宾,根据他的分析,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媒体以及媒体相关知识的一个总的认知能力,它包括对网络媒介信息的认识、网络信息的获取、网络信息的评判、网络安全的自我管理以及网络的参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一个及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由于性格独立,同时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会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变得更加的复杂,必须要确定统一的网络媒介素养目标。同时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步,是应对千变万化的网络信息的需要,它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定位准确,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在高校开设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开设网络通识课程、举办大型的论坛、讲座以及举办校园网络文化大赛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同时高校媒介素养课作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基本课程内容应该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网络的基本传播原理和过程;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网络现象;提高学生的网络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二、基于“五个认同”教育的意识形态目标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生力军、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当前国内外形势较为严峻,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引诱,网络上散布的虚假信息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强化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即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显得十分有必要。

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应该深化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从高校角度出发,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同时,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应该将“五个认同”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高校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高校新媒体作为学校的主要宣传阵地,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应大力挖掘学生爱国、爱党的先锋榜样,通过榜样的示范以此来达到教育和宣传的作用。

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安全目标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充满了风险与挑战,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来说,要更加注重网络安全的问题。

首先要利用技术整合有效的网络舆情资源,将网络舆情进行过滤分类和筛选,积极强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网络舆情,努力弱化和淡化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情绪以及谣言的传播,统一做好宣传的思想工作,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加强网络安全的共识。其次要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控制权,虽然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权利和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态度,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会客观公正地看待事情,因此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要把握好网络舆情的控制权,严格控制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负面言论,做好网络舆情的把关人。最后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 丁柏铨. 新闻舆情引导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 喻国明, 李彪. 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M],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3] 王来华. 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4] 邱启照.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运行机制探析[J], 大学教育, 2012(10):16-18.

[5] 韩继超.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 教育管理, 2013(05):105-106.

作者:张克宇

上一篇:儿歌语言均衡美研究论文下一篇: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