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培养教学数学论文

2022-04-18

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智力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由于学习毅力差,贪玩、怕苦,难以取得很好的学业成绩,有的甚至成为后进生。而有的学生虽然智力一般,学习环境也不好,却凭着顽强的学习毅力,取得良好的甚至优异的学业成绩。由此可见,顽强的学习毅力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见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毅力培养教学数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毅力培养教学数学论文 篇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摘要】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学生来说,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是取得任何成就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

现代数学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学生来说,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是取得任何成就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对学习有始无终,起初还能认真听讲、做笔记,到后来就会因不时出现的困难而气馁,越学越没劲,最后干脆放弃;有些学生遇到新问题总是不去思考和尝试,也不愿请教老师和同学,知难而退;还有的学生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故在解题过程中一遇到计算量过大就半途而废,没有解下去的信心了,这些都是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和毅力的表现。

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就一节课而言,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尽量使自己的课堂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使学生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任务。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知道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基本量之间的关系

3、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相关题

二、自学指导

1、观察下列数列,写出通项公式(略)

2、以上数列有何特点

3、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如何推导?

三、学生讨论完成以上内容

总结:1、等差数列概念a -a =d(d为常数n≥2)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叠加法)

四、学生练习

这样设计一堂课首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有了学习方向,能更好地进行有效学习。

其次,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周详、正确的学习计划。要知道一个正确的计划能够帮助学生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也能在不断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中获得充实感和成功感,学习会更有信心。

例如: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我帮助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周计划表格:

目标

星期 昨天遗留问题 解决

方法 今天学习目标 目标完成情况 是否

有问题 今天

的收获 课后

作业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学生们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对所学知识又进行了一次梳理、再思考,这样一次次的重复,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恒心和毅力。

再次,要适时地教育鼓励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不畏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对在数学中遇到的新问题不要躲避、不要轻言放弃。想想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相联系,在以往做题中有没有碰到相似的,老师有没有讲过类似的题,再不行就先用能想到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在努力解决一个个小问题苦苦思考的过程,就是培养恒心和毅力的过程。

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会有毅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授课艺术,适时地鼓励和表扬、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培养不时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只有当学生把恒心和毅力变成一种习惯时,任何困难才能够迎刃而解,学习上才能够获得更大成功。

作者:刘彩红

毅力培养教学数学论文 篇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

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智力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由于学习毅力差,贪玩、怕苦,难以取得很好的学业成绩,有的甚至成为后进生。而有的学生虽然智力一般,学习环境也不好,却凭着顽强的学习毅力,取得良好的甚至优异的学业成绩。由此可见,顽强的学习毅力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见解。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增强学生毅力培养的内动力。一个人的志向愿望越是远大,他的行动毅力就越是持久。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仅凭学习兴趣,是没有多少学生喜欢数学的,因此,明确数学学习目的,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学习的内动力。

2.树立榜样,诱导学生学习毅力的自觉培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用古今中外数学家坚忍不拔地追求真理的事迹去激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学生树立榜样时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或人物。我在教育学生时,就曾经用过电视热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班会课上我让学生讲一段最令人感动的许三多的事迹,让大家讨论并写出感想,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还注意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找一个特别有毅力的同学,将他(她)作为自己的榜样,处处去模仿。身边的榜样更能使学生懂得没有学习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是不可能攀登科学的高峰的。

3.创设疑难情景,让学生在磨砺中培养学习毅力。学习毅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我们从小的磨砺、锻炼而来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行为,让学生排除干扰,持之以恒,克服惰性,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从中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排除外界的干扰与引诱,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要有耐心,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经常鼓励。

4.学会活动的条理性和计划性,让学生获得毅力。只有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制定出行动计划,他们才会按照计划行动。有了计划,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学习毅力的培养也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平时注意按计划做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信心,获取动力。

5.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让学生获得学习毅力。教师要致力于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鼓励学生向学习努力的同学看齐,抑制环境的不良影响。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学习毅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当学生在遇到困难,产生动摇时,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容易收回孩子们摇摆不定的心,从而获取动力。对于那些在体力项目中能表现出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的学生,应诱导他们把意志力迁移到脑力劳动中,激起学习上的好胜心,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对目标的不懈追求迁移到学习目标上,把坚韧性、持久性和自制力用在学习活动中。

6.依靠积极行动自我努力,获得顽强的学习毅力。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马上就给予帮助,这对培养毅力不利。应该为学生创造自我努力,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请求帮助时,可适当地拒绝或延期提供学习帮助。回答是“你再想想看。”“等会我再回答”等。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充分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老师还要教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肯定、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以此来保证学习毅力的延续。

教学中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顽强的学习毅力,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中学

作者:朱 杰 许卫云

毅力培养教学数学论文 篇3:

基于学生“学习力发展”的数学教学实践

摘  要:在“智本时代”,“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生活的决定性要素。学习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而且包括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场”“实践场”和“反思场”,引导学生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发展学生学习力、提升学生学习力能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基!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力发展;教学实践

当下,人类已经从传统的“资本时代”步入了“智本时代”。智本时代,一个人的学习力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所谓“学习力”,是指一个人在学习、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学习力不仅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学习力、提升学生学习力已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向。

一、创设“情境场”,发展学生学习力

情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是孕育学生数学猜想、数学发现、数学提问的母体。南通崇川区教研室数学研训员顾娟老师认为,情境具有一种“通透性”,能破除学生数学学习的经验之“隔”、生活之“隔”。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尽管学生在学校数学学习顶呱呱,但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学习的学校数学,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数学,是一种纯逻辑、纯形式的数学。当这种学校数学遇到复杂性生活时,便显得捉襟见肘。创设情境,能弥合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的断裂,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教学《运算律》(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下),有教师在教学中一遍又一遍地强化形式化、符号化的运算律,但学生在遇到“能简算的要简算”的四则运算时,仍然没有简便意识,而是按照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对此,许多教师感觉委屈,因为运算律“教”了很多遍,但学生却连简便意识都没有。其实,如果我们潜入学生的学习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缺乏将这些算式意义化、生活化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从不要求学生机械识记所谓的“运算律”,而是要求学生将算式赋予生活化的感性意义。如此,每一个算式都具备一种具体的生活韵味。

比如“a-b-c=a-(b+c)”,学生是这样进行情境化表达的:从a里面先拿走b个物体,再拿走c个物体,就相当于拿走了(a+b)个;比如“a-b+c=a-(b-c)”,学生是这样进行情境化表达的:身上原来有a元钱,付给营业员b元钱,营业员找回c元钱,就相当于付给了营业员(b-c)元钱;比如“a÷b÷c=a÷(b×c)”,学生这样解释:将a平均分成b份,再平均分成c份,就相当于将a平均分成了(b×c)份;比如“a÷b×c=a÷(b÷c)”,学生这样进行意义赋予:将a平均分成b份,然后将每c个重新合并,就相当于将a平均分成(b÷c)份;比如“(a+b)c=ac+bc”,学生认为可以这样解释:c个a与b的和,就相当于c个a与c个b的和。等等。这其中,还可以运用一些比喻,讲解一些故事……

情境,能够实现儿童的经验數学与教材的抽象数学、形式数学的无缝对接,能够增润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情境中,学生能体认到数学知识的意义。这里,学生不仅获得学业智能,而且获得实践智能。创设情境,也就是引领学生回到数学知识的源头处思考 [1]。这个源头,先于数学的抽象,是被预先给予的、鲜活的世界。

二、创设“实践场”,发展学生学习力

当下,学生数学学习有一个鲜明的转向,那就是“身体转向”。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仅仅是“颈部以上的数学学习”,而是一种具身学习。德国思想家尼采说,“身体是一种比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创设实践场,就是要求学生全身心融入、卷入学习之中。具身认知,开辟了学生用手思考、用头脑行动的道路。正如美国著名思想家贝洛克在《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动》一书中所指出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但却并不能理解数学知识。究其根本,是因为“经历了”不等于“体验了”,“体验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获得了”。如何破除学生“经而不验”“验而不理”“理而不获”的迷局、困境?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亲身实践、充分感悟。只有不断地实践、感悟,才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比如,“一个长方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高是16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语言描述、通过画图等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按次序分别观察正方形的一条边在折卷成长方体的过程中演变成什么,另一条边在折卷成长方形的过程中演变成什么。对于一些学生说,由于这种观察是一种动态性观察,因而不能让其同时观察正方形的两条边;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观察是无济于事的,可以让其借助手对正方形边的触摸来感受,获得直接的体验。只有扎根好作为平面图形的正方形演变成作为立体图形的长方体的侧面,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所指出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当学生在学习中遭遇障碍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操作,通过实践展开验证。在不断的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做”“思”走向圆融、“学”“创”走向共生。

浸润于数学的“实践场”中,学生手脑并用、协同认知,他们“以思导做”“以做促思”“边做边思”“做思融合”,身体、环境、心智共同参与学习。通过具身认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他们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把握数学知识,实现着数学学习的质的飞跃。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真正开始”。

三、创生“反思场”,发展学生学习力

如果说,创设“情境场”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向生活开放,创设“实践场”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向身体开放,那么,创设“反思场”则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向经验开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学科逻辑不等于学习逻辑,知识逻辑不等于生活逻辑。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力必须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处理好知识“学”与生活“用”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反思场”。通过反思,学生对知识的诞生过程进行反省抽象,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对知识建构的认知,这就是元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标识。

在数学学习中,反思就是“回头看”。过去,许多学生只顾埋头拉车,而忽略了抬头看路,导致自己陷入迷思、迷途而不能醒悟。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学完一个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及时“闪回”,让学生对来时的数学探究之路进行审视,培育学生的反思意识 [2]。比如学生学完《圆柱的体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我们是怎样想到将圆柱无限分割的?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如果将长方体换一个摆放位置,其底面积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高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在推导过程中孕育着怎样的数学思想?体现着怎样的数学方法?通过反思,能扎实学生的数学认知,让学生的学习力获得发展。

反思是一种“后思”。学生的数学反思不仅仅包括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还包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这个过程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引导”到“自觉”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示范、引导,对学生进行积极培养,让学生的数学反思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自觉走向习惯,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从这个角度说,反思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高阶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反思,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学会学习,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学习力。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提升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提升提供平台,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倡扬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发展学生学力,要将学生带到“高速公路”最佳入口处,从而能开掘、弘扬学生数学理解力、建构力、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王红. 生长核心学习力,数学教学的应有理性[J]. 数学教学通讯,2017(10).

[2]  张春华. 提升学习力:后课改时代的必然诉求[J]. 江苏教育,2015(34).

作者:顾欣

上一篇:信息时代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项目计划技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