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本土化的公共政策论文

2022-04-22

作者简介:汪静(1982-)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摘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突出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实现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推进公共管理教育职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案例教学运用范围窄、应用层次浅、教学效果差的突出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本土化的公共政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本土化的公共政策论文 篇1:

MPA的PBL教学模式:问题及改进

[摘 要]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比传统模式更适宜培养要求,但存在与教学融合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挖掘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多元化考核、强化学习效果反馈等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MPA;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MPA的教育目的是为政府和非政府等公共组织培养公共管理理论扎实、具有公共服务的实践能力、熟悉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精通具体公共领域管理的实践者。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导向的培养目标有显著的区别。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PBL)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将理论融入问题中,创立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情境中体会角色所遇问题的真实,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使学生毕业后具有很强的应用知识、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1]。可见,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学科导向型、能力导向型等教学模式,更适合MPA培养要求,更有利于MPA研究生多重能力的提高。

一、PBL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当前PBL教学模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分享、评价考核、教师总结。

1.提出问题。问题设计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以学生应学习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应发展的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等为教学目标设置依据,通过整体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2]。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并与课程内容相关,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2.解决问题。在关键的实践环节中,学生针对教师选择或是自行选择的社会热难点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分析。研究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自由组织小组成员,分配组员任务,可以选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收集相应的案例素材,也可以外出调研。

3.成果分享。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分享是PBL教学模式中最能体现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环节最终的成果将以小组PPT、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展现,这是对“问题”的初步回答。在这一环节中,不仅学生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也要有把控课堂节奏的应变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评价与考核。“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课堂上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评价又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对过程和学生成果展示的评价。PBL 中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过程评价阶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教学和学习的反应态度,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这将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发展。

课程结束会对学生进行考核。部分高校仍沿用书面考核的方式,一般在期中或期末采取开卷或闭卷的笔试考核方式,部分则主要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期末的考核。少部分的MPA培养院校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课程作业、课堂展示加上课程论文作为学生的整体考核评价。

5.最后是教师总结。在以上四个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赞许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指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成果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对下一次问题的讨论建立期待。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效果等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在总结过后对成果进行修改优化,有助于方案的完善、知识的吸收与运用。

(二)PBL教学模式的显著优势

传统的学科导向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较差。PBL教学模式转变课堂主体,翻转课堂的教学重点,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以设计问题向学生抛出,让学生自主分析,并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更能直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兴趣能有效提高,也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二、PBL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与教学相融合不足

高校的教学过程是典型的“带着镣铐跳舞”,教学各个环节都受教学计划的严格控制,有明确的课程设置、时间设置和评价方式的约束;在不冲击标准化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有策略地将实际应用的项目融入标准化教学的环节,使该项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问题[3]。PBL教学模式需要重构学生的学习流程。在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阶段充分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在知识技能的吸收内化阶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能动作用。由于其与传统教学的教师主导格局格格不入,学生学习知识的流程与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融合。

在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和提供研究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分析研究。这样的方式就决定了教师不会按照课程参考书上的內容按章节来安排讲课,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渗透在问题、研究项目中。例如提出“比较西蒙和巴纳德决策理论的异同”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比较两种理论的异同,这样学生会对两种理论有更深刻的了解。又例如在课上展示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时事,并以此作为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由于在探讨案例和研究问题时,没有规定要使用特定的理论去分析,学生思维发散,这就容易产生对问题的学习偏离实际教学目标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常反映不到教学活动中;目标缺乏与实际的联系,现有问题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能在问题中感受到价值;问题设计的答案标准唯一,缺少必要的拓展空间,有时不能激发学生讨论和探究的热情,更无法有效涵盖教学知识点,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向性难以有效集中。而且关于问题导向的理论大多源自西方,国内的教师在运用时缺少中国化的理论框架指导,在应用上多少会出现偏差。

(二)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一是课堂主体未彻底转变。不少MPA培养院校的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毕竟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能集中接受指导的时间不长,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教师的传授还是以单方面讲授为主。

二是课程考核方式陈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大多是以书面考核为主,甚至还有的高校期末考核是闭卷考试,这些考核对MPA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体现不出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等多重能力水平的高低。

三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受多年学习习惯的影响,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习惯性的依赖,习惯被动地接受。因此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习惯自己突然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做肤浅表面的研究,对案例也仅仅是浅层次的简单分析,在成果分享的准备和陈述上敷衍了事。

(三)教学资源欠缺

一是问题设计的来源不够丰富。虽然我国各MPA培养高校都高度重视案例库的建立,但案例库的健全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设计问题、选择案例时,能使用的来源就不够丰富,并且不是每个高校都会建立自己的案例库,跨地区、跨学校的案例资源往往与本地、本校的实际不够贴合。若要购买案例库则面临超出预算和购买来的案例本土化不足而适用性低的现实难题。当前各MPA培养院校仍然存在案例数量总体不够多、教师上课还在用陈旧案例的情况,这些案例大多是教师自我开发和积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也存在局限性越来越大的问题。

二是MPA教学基础设施的缺乏。实施PBL需要相应的教学软硬件的保障,除了小组化教室、多媒体、白板、圆座椅等教学所必需的设备外,还需要充足的图书资源及大量的文献数据库,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MPA也应当有专门的学习空间,正如理工科类学生的实验室一般,MPA普遍缺少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案例情境中的实训和案例分析室,缺少场景的烘托,学生代入感仍欠缺。

(四)缺少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成果分享后,要及时地开展评价,并由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收尾。教师在评价与总结中会对学生成果的优缺点做出分析,但学生在课后是否会以此进行修改完善,这不得而知。学生是否对这种学习模式存在不满意、不习惯的情况?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学生是否会出现小组合作中的“搭便车”行为?是否会在小组合作后对其他小组的成果不重视?这些问题会从根本上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反馈往往未得到有效的关注,甚至没有学生反馈。

三、改进建议

(一)积极挖掘教学资源

MPA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管理资源的开发和配套。教师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团队建设活动以及MPA交流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与此同时,各高校公共管理案例库的建立与维护、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都需要国家、学校在经费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

MPA 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项目,教育的目的性较为明确。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对待包括MPA和MBA在内的专业硕士学位都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重视培养效益的提高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配套。招生时强调不断增加招生指标,培养时则强调降低培养成本。这样的思维对于PBL培养模式改革不利。培养机构在培养方案设计时需要对学生对象进行细分,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4]。学生所研究的专业方向不同,相应地,高校应该建立不同的研究中心(如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国家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中心等)、打造MPA情景模拟实验室等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场所。

(二)强化师资力量,优化课程体系

师资力量是PBL教学模式的又一短板。加大各高校对“双师型导师”的培养,使教师既能成为学生学术领域的导师,也能成为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解惑人。教师的自我修养需要持续提升,教师对所研究方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发现要及时掌握,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要有创新。此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当前一些高校导师存在学术能力较强而信息化素养不足的问题。如果教师连起码的数据挖掘、视频编制等技能也不具备的话,要基于问题导向开展教学,要从根本上翻转课堂会面临很大难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课程建设尤其是核心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是提高MPA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支撑。随着 MPA 院校课程自主权的增大,各高校应把握时机,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与需要,基于自身定位和特色自行设置和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完善优势和特色课程设置,办出各具地方和行业特色的MPA教育,促进MPA教育多样化发展。

(三)积极推动多元化评价考核

教师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要全面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开始阶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分析问题时答疑解惑,在成果展示后进行中肯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问题的研究可以增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但若只是对最终的成果展示做出评价,难免会不全面。与其他领域的教学应用一样,PBL应用于教学过程,将更加注重教学效果的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实效性。不仅是课堂,学生的期末评价除了课程论文外,还应该重视考核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程作业完成度等过程性评价的内容。

(四)强化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输出、接受、加工和反馈的闭环。教学需要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一些MPA培养院校在期末会让学生对教师从教学风格、课堂学习效果、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每学期评价一次的结果能反映学生对该科目教师的满意程度,但却很难反映出学生自己在课堂学习后的效果如何。MPA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与教师交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是否觉得有效等问题可以在课下交流时询问,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修正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设计。在学期临近结束时对学生发放的评价问卷中应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和看法,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这样可以在新一轮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修正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质量。

MPA培养的核心目标是给政府或企业组织输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高校要发挥管理职能就要更重视思维、意识的培养,善于从工作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理论知识或从案例分析、项目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经验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自己再造的经验知识。教师需要向“双师型”转型,增强自我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指导MPA学生,同时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案,精细化过程培养,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良性互动[5]。应将考核评价方式动态化、具体化、多元化,避免浪费时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家和高校应增加對MPA教学的资金支持,开展更多丰富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的问题导向理论体系,促进PBL在本学科的应用发展。总之,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应用上有一定的优势,但要如何更好地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参 考 文 献 ]

[1] 雷强,刘旭涛.探索培养MPA人才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33-36.

[2] 方静.基于“问题导向·合作与分享”模式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9(29):30-31.

[3] 李晓昀,冯贵霞.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治理视角[J].大学教育,2019(12):138-140.

[4] 张再生,张廷君.基于中国公务员能力素质结构模型的MPA课程体系再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42-47.

[5] 王福斌,王海群,崔传金,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能控因素及能达目标研究[J].大学教育,2020(3):170-172.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王惠琴 梁丽秋

教学本土化的公共政策论文 篇2: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应用现状初探

作者简介:汪静(1982-)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

摘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突出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实现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推进公共管理教育职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案例教学运用范围窄、应用层次浅、教学效果差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公共管理案例制作成本高、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脱节、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教师缺乏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相关技能。为了改进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的作用,建议加强公共管理案例库建设、有效巩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应用现状一、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推行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定情景的描述,有选择地把问题呈现出来,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同时进行。

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组织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公共管理学侧重培养学习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性是其突出特性。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案例,是展开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依据。

结合我国高校公共管理教改实效化、公共管理专业教育职业化的现实命题,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种特殊重要的意义体现为:

第一,案例教学适应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的需要。实践导向性是公共管理学科的鲜明特征,其教学过程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含混片面,更遑论进一步将知识、原理转化为专业思维和专业能力。有学生甚至自言课程考试结束之后就把相关知识“还给了老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把学生当做知识单向输入的对象,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动力,最终致使本应是交互式的教学过程“短路”。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真正实现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安排更多的实践、讨论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思考、探索中理解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并将其内化为公共生活中言辞、行动能力,积蓄未来公共管理职业发展的潜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提供了现实途径。

再者,案例教学法利于提升学生的公共管理职业能力与职业潜力,适应公共管理教育职业化的需要。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的进入公共部门的择业诉求,相当一部分人会投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录考试。而现实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务员报考时面临专业性报名限制,行政能力倾向测验所考察能力与当前的公共管理专业日常教学内容严重脱节等诸多挑战。在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占据多少专业优势,绝大多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还需根据公务员考试大纲重新系统学习,以及参加公务员考试辅导班的专门培训。传统的公共管理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也对学生专业化职业发展助益有限。

这势必不利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也会造成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吸引力降低,教学模式转变势在必行。转变后的教学模式必须关注公务员考试及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潜能的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潜能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及综合运用知识原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基本的理解、表达、沟通、劝说及提升的能力。这在学生日常管理及教学过程外显为“读、说、写”及表演、主持、导演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模式正好切合和这样的专业培养需求。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障碍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管理學科的教学与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案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案例教学运用范围窄、应用层次浅、教学效果差的突出问题。有学者将其形象地概况为“三多三少”即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本土化公共管理案例制作成本高

案列搜集成本和案例编写成本是公共案例制作成本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议题日益受到尊重,但和欧美等国相比整体上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高,这就使得我们搜集公共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处处遭遇掣肘,增加了我国本土公共管理案例的搜集成本。同时,作为我国当下本土公共管理案例编写主体的是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的专任教师,他们大多缺乏公共组织从业经历和相应的公共管理组织管理经验。要求这些专任教师们根据搜集来的公共组织调研资料,结合教学实际制作高水准教学案例自然会增加案例编写的成本。

(二)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训练和相应的能力与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愿主动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而家庭背景的差异和性格特征的殊异,又会导致很多学生即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教师缺乏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相关技能。

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还过于保守。他们既担心难以适应案例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也担心因学生不能适应案例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更担心因难以把握案例教学过程和效果而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缺乏推行案例教学的热情与动力。他们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大转变,是促使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的好契机。

另一方面,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的教师大多数缺乏公共管理实务经验和相关培训,在推进案例教学过程中面临能力不足。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流程中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环节,从案例的选择、编写、预习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能够辨别真伪、去粗取精,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在案例中发现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的问题症结,为案例教学的价值实现准备条件。最后,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为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此外,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是教师成功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支持。总之,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是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

三、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改进策略

针对上面分析的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下以下改善策略,以期克服障碍,推动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一)加强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以案例教学法闻名于世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特别注重专业案例库的建设。首先,肯尼迪政府学院根据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在组织结构的层面上设有公共政策案例库和公共政策案例中心,更进一步,该中心又设有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并为编写小组核定专职工作人员和稳定而充裕的经费。这个小组的专职人员承担了肯尼迪政府学院绝大多数案例的编写工作。国外的这些做法启示我们,国内高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进和使用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案例,更应该学习他们在案例库建设方面的成熟做法,对本土的公共管理案例库建设从人才、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譬如,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成立专门的案例采集制作部门,加强和政府及其他非政府公共部门的交往以期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制作案例,定期和学生交流,既能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指导性,又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素材。我国时下正处在全面改革纵深化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共管理领域不乏热点话题和创新之举,为我国高校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要善于研究和开发,就能够建設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案例库。

(二)增加教学对象社会实践经验,有效巩固学生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讨论和交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对象的知识存量和既有体验有较强的关联性。所以,案例教学要尽量避免教学对象对所选案例的完全陌生,而且要尽可能将有着多元背景的学生安排在一起,通过不同经验、观点的交流碰撞挑动并推进案例讨论的开展。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管理岗位的历练和管理实践,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要对本科生开展有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必须采取参观考察、课程实习、实地调研等方式增加其社会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记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以公共管理主体的身份去发现典型案例中的问题症结并进行探索解决,所以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必须要极力巩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第一,教师应积极构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准备良好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第二,教师应积极构建师生、生生自由交流的有效渠道。第三,教师应积极给学生创造讲课机会,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习自信。第四,教师应积极转变讲课方式,以“合作学习”取代“指导型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形成学习主体意识。第五,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意识,要敢于并善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及专业挑战。第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增长逐渐增加教学案例的复杂度,使案例教学随着学生的成长逐渐深化。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案例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的最终实施者是公共管理专业教师,其职业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实现。对此,第一,教师必须要努力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与实施比较复杂,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要求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要能够辨别真伪、去粗取精,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在案例中发现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的问题症结,为案例教学的价值实现准备条件。最后,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为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第二,教师必须要有效增加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可以鼓励专任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重视各种到公共部门调研和挂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学校积极与公共管理部门合作,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有丰富公共管理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和师资力量。总之,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是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应用的重要保障。(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

[2]卢增值.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路径选择[J].现代商贸,2009,(15)

[3]李勇.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障碍及解决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汪静

教学本土化的公共政策论文 篇3:

MPA案例教学之我见

[摘 要] 提升受教育者的领导能力是MPA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案例教学则是培养高素质MPA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MPA案例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分析了当前MPA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提出了MPA案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领导力 MPA 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罗依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一、案例教学在MPA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性。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同一个管理情景,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究竟用什么办法管理为好,这其中大有学问。管理的能力是通过学习科学的管理知识得来的,是通过管理的实践锻炼得来的,而案例教学正是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有助于克服单纯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用适当的讲授方式来传授知识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教与学之间双方的互动,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仅是一种过去的知识、静止的知识、被动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可以克服灌输式教学法所带来的弊端。

3.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人的智能结构由以下几个因素组成:逻辑思维能力、直观认识能力、记忆认知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实践决断能力。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是人的智能要素中最基本的一种能力。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案例教学,在这种模拟管理环境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4.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际管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的、多向度的理性思考,可以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拓展创造的空间,其创新能力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当前MPA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MPA(公共管理硕士)案例教学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与国外著名MPA院校相比,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MPA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远远不能满足高素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MPA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高达90%,对于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小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不会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者将被淘汰。(3)公共管理案例资源库资料短缺,质量不高。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还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传记文学的内容,缺乏对MPA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4)案例教学内容老化,没有统一的MPA案例教学方面的教材。

2.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对MPA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当前的MPA教育,一些院校只注重单一课程的开设,而忽视各门课程的整合;只重视课程中单一的理论分析,而忽视在现代管理中特别重要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组织文化等实用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培养出的MPA管理人才更像局部性职能管理人才,而非组织所需的综合性人才。(2)没有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导致案例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严重偏低。(3)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公共管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导致公共管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严重滞后,案例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4)MPA案例教学缺乏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同时,在MPA案例知识产权机制的完善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5)有些担任MPA案例教学的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

三、MPA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1)从对教师的要求看,首先要做好备课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选择合适的公共管理案例教材。选择的标准包括: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案例涉及所需学习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案例在教材组织与文字表达方面的质量等,有时还需根据情况自己编写合适的案例教材,并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以更新。二是要熟悉案例。任课教师课前需充分研究和吃透案例,掌握案例中的事实、数据与问题,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找出相互制约的因素,比较不同解决方案的利弊。三是要有具体的讨论计划。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确定课程应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实现的途径。其次,在主持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成为一名导演,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可首先介绍案例的一些背景材料,随后请学生依次提出他们对案例中问题的看法,并把各种要点列出来,其后要关注讨论的进展,适当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讨论发言,从而使讨论实现自由舒畅的思想交锋和观点交流。(2)从对学生的要求看,首先是做好课前精心准备。为此,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积极思考应如何找出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为参加讨论和撰写分析报告做好充分准备。学生需分析案例中讲述的主要内容及中心人物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根据主要问题寻找有关信息加以分析,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出充分理由来说明解决方案的合理性。根据课堂讨论的特点,讨论的时间较短,通常用于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弄清问题的成因与实质,最后逐渐形成几个主要的备选方案,使讨论更加集中,通过对几个主要备选方案的透彻分析和比较, 得出一般性结论。其次,在案例讨论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完整的书面分析报告,用精炼的语言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表述出来,这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

2.加强公共管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在原有的公共管理案例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完善,同时,还应注意对现实问题案例的搜集和整理,特别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应作为案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案例资料,诸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美国联邦行政学院、英国伯明翰公共政策学院以及法国国际行政管理学院等著名MPA中心,大都积累了公共管理教育的丰富经验,搜集了大量的案例资料,这些案例资料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这些案例资料是顺应西方国家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产物,在借鉴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批判性的吸收和消化。

3.优化MPA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案例教学方法。(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方面,让从事MPA教育的教师在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参与政府科研课题,提高MPA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案例分析也可以邀请富有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参加,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聘请一部分学有专长的政府官员担任MPA兼职教师。(2)创新案例教学法。为使案例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可播放一些行政管理与公共部门管理实际运作过程中进行计划、组织、决策、协调、沟通等活动的影像片断,以深化学生对行政管理过程的了解;亦可利用计算机房进行行政管理模拟决策和公共政策模型分析,以提高学生正确决策、制定计划、科学协调的能力,提高其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等等。这样,通过对MPA案例教学方法、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推进案例教学由文字型案例向多媒体型案例转变,由静态封闭的课堂讨论向动态开放的课内外交流转变,由课堂交流讨论向电脑设计仿真转变,由师生的双向沟通向公共管理团队的多向沟通转变,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领导水平。

4.案例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坚持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1)在MPA案例教学中要注重与领导科学相关的专题案例研究,诸如:马列主义的相关理论,党和国家的相关路线、方针、政策,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领导科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方略和有效途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未来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关系等等。(2)在MPA案例教学中要强调领导者自身能力提升的专题案例研究,诸如:领导者的素养与影响力,领导班子与组织机构建设,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现代领导工作的职能,领导决策与人才管理,领导实践中的误区和现实问题及应对之策等等。

5.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课程设置的关系。关于案例教学方法如何实施的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认为:MPA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在公共管理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应当服务于这个目标,在此前提下,就应该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领导、决策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思路则主张:与学术型硕士相比,MPA学生在理论素质上存在着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已经在削弱MPA的品牌效应,从长远来看,对MPA教育的发展必然会构成不利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侧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笔者认为,由于案例是依据某一个原理、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描述的,且案例中又包含着问题。因此,有选择地运用案例教学,说明一个观点、论证一个问题,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方法要比一般的理论讲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案例教学中,既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以讲案例的内容为主讲清一个原理,或者以讲原理为主穿插讲解一些案例,起例证作用。通过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和原理,掌握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可以运用案例进行课堂演练,由学生对案例进行评点和解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案例一般是带着问题的,讨论案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领导与决策能力的过程。因而,在布置作业和命题考试中,把案例分析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培养和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与提升实际操作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故而,MPA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否定另一个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必须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对待不同的课程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课程,如公共决策、政策科学、公务员管理、政府绩效评估等课程用案例教学效果较好,而像信息技术、电子政务、数量分析等课程则不宜用过多的案例教学。因此,在MPA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哪些情况下应该更好地侧重理论教学,哪些情况下应该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加以关注和总结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MPA教学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邓征.从课程设置看美国MPA教育模式的启示[J].理论月刊,2005,(6).

[3]万良春.新编领导科学案例与专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蒋红,陈克清.试论我国MPA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

[5]周江林,徐益军.我国发展MPA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罗依平

上一篇:初中研究方法物理实验论文下一篇: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