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普及,使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的开发风靡校园,《视音频制作》课程以微课为载体,通过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该课程的信息化网络教学,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以下就分享本人的一些观点与想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篇1:

大规模网络课程时代普通地方高校小微专业群建设初探

摘要: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经济发展停滞时期这种矛盾尤其明显,高教改革是破解矛盾的途径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网络视频课程平台相继建立,高校逐步将网络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这为高教改革提供了条件。为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普通地方高校提供的教育应当多样化和个性化,小微专业群应运而生。通过专业细分和交叉,形成小微专业方向群,在理想情况下,实现一人一专业方向的水平。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普通地方高校在教师组成、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等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互联网;网络课程;小微专业群

一、前言

目前国内高校的组织结构多为“学校—学院—系”这样一种层次结构。学校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学院及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学院由若干相近,或具有历史渊源的系构成。在系与专业的关系上,一个系通常对应一个专业,也有若干个相近的系对应一个专业的情况,如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拥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两个专业。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应的两个系分别是地球物理勘探系和测井信息工程系。与地球物理学专业对应的是固体地球物理系。另有一新组建的地球物理仪器系,目前没有招收本科生。不同类型学校的相似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存在差异,少的不到一个班,多的达四、五个班。在这种大学层次结构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达700多万,年年都被称为史上就业最难年,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变差。由于产能过剩与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石油地矿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尤其举步维艰。但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现象同时存在。一边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企业招不到员工,这表明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出现结构性失衡[1],即高校培养的很多毕业生不满足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许多高校陆续提出改革措施。例如,部分高校按大类招生并进行培养,进入高年级再分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就业方向[2]。笔者认为此改革并不彻底的,且比较适于研究型高校。对于普通地方高校而言,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3]。

笔者认为普通地方高校改革的方向是细化专业方向,细化专业方向不同于小专业。但在实践中细化专业方向与小专业具有相似的困难,例如:(1)规模小、办学成本高;(2)师资力量不足;(3)教学管理难度大。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逐渐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各种网络课程平台也相继建立,出现大量高质量的网络视频课程,供人们在线学习与交流。这为普通地方高校推进改革提供了条件。笔者提出“小微专业群”这一概念。所谓小微专业群是指通过合理地设计培养方案,在一个专业内部细分出众多专业方向,或者以一个专业为主联合其他专业形成众多专业方向,构成一个专业方向群。由于每个专业方向的规模可以仅为一人,故将该专业方向群称为小微专业群。小微专业群以就业为办学导向,培养熟悉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以勘查技术工程专业为主,联合经济类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适应石油地矿类企业、金融投资业相关岗位;以勘查技术工程专业为主,联合语言类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适应石油地矿行业对外交流、专业期刊编辑等工作。

二、小微专业群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

在大规模网络课程时代建设小微专业群,高校的人员构成与运行管理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师资组成、学生管理和校园形态三个方面。移动互联网与软件工程技术对高校运行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大规模应用几乎已经没有技术障碍,可以保证这些改革顺利实现。

1.师资组成。目前,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备课(包括教案、讲义、课件以及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课堂教学(包括板书、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教学(室内课程设计、野外实习)、辅导(包括答疑与作业批改)和成绩评价(包括平时成绩记录、考试与综合评价)等。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将发生变化。首先,小微专业群的建立与维持必须借助大量网络视频课程和大数据挖掘;其次,大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大量教师辅导。因此,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教师至少分为三个群体:第一群体主要从事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小微专业群;第二群体主要从事网络视频课程的建设与维护;第三群体(辅导教师)主要从事线下师生互动及学习效果评价,并将信息反馈给第一和第二群体。三个群体互相协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专业教育。

(1)第一群体。建设小微专业群的第一步是确定开设什么样的小微专业。目前高校的专业都是若干年延续下来,部分专业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由小微专业群的概念可知,小微专业群基本上在这些固定专业规定的范围内,但专业间融合可以创造出大量符合社会发展的新专业方向。新专业方向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目前互联网技术发达,网络资讯非常丰富,大型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大量的用户资料。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可以为小微专业群建设提供这种现实基础。例如,对某一行业从业者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数据的挖掘,可以发现该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指明专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建立小微专业。

另一方面,建立小微专业的动力也可以来自学生。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已经超过一百年,有些大学生可能是第二代,甚至是第三、四代大学生。因此,他们的家庭有非常熟悉的领域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可以定制子女所需的高等教育。他们与第一群体教师协作建立小微专业。事实上,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人生规划定制自己的小微专业。任何建立的小微专业应当经过严格的审查,使其培养方案合理、完整,并保证所需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实现的。

(2)第二群体。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小专业发展的困难之一是教育成本大。因此,小微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网络课程资源。第二群体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建设视频课程。这如同影视制作团队,需要不同方面的专业人员。一门视频课程并不是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长期使用,而是要不断地修改。主讲教师应接收来自学生和辅导教师的反馈,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地包含新内容,淘汰旧内容。目前,互联网中已经出现大量视频课程,部分高校已经存在这样的团队。但对小微专业群体系而言,这样的团队数量明显不足。网络视频课程的制作与使用包含了校内协作与校际协作,以充分利用资源和发挥优势。

(3)第三群体。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之下,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网络视频课程来辅助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大量辅导教师的存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否则普通地方高校就与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没有差异。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成功引进了网络课程。例如,截至2015年底,笔者所在的长江大学共引进、建设“慕课”课程65门,选课人数近2万人次。学校为每一门网络课程配备了辅导教师,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考试的方式。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学校聘请部分在幕课学习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助教”。这一方面说明了辅导教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辅导教师数量的不足。

辅导教师可以是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也可以是精通与某一领域的教师。前者拥有知识的广度,后者拥有知识的深度。学生与辅导教师之间可以存在定期的交流机制,或者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与适当的辅导教师探讨学习或学术问题。辅导教师应当将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详细记录,进行反馈。

2.学生管理。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每个学生的学习规划、课程都可能不同,因此完全的弹性学分制和完全的导师制是必要的。完全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按建议的顺序选修课程、参加考试以及获得学分。因此,班级建制存在的意义随之消失。撤销班级建制后需要建立完全的导师制,这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建“师徒关系”。“师徒关系”中的“师”相当于原有班级体制中的班主任,但比班主任的职责范围更广,同时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业辅导工作。“师徒关系”中的“徒”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生入校后经双向选择加入某个导师的小组中,其在高校的学习完全由导师负责。由此形成一种导师带学生、研究生带本(专)科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良好状态。目前,高校中的研究生教育一般实行导师制。部分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实行了不彻底的导师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3.校园形态。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普通地方高校可以化整为零,它不以一个独立的校园存在,而分散于城市的某一范围之内。大学可以也抛弃一些非教育功能,专业化更加明显。移动互联网与软件工程技术可以保证这种看似分散、无组织的大学精确、高效地运转。

三、结论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规模网络课程的出现,高等教育必将再次发生重大变化。笔者提出小微专业群这一概念,通过专业细分交叉融合形成众多专业方向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和网络视频课程使小微专业群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青云.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38-43.

[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88-89.

[3]王尧.普通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1):1-4.

作者:朱伟 郑凯

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篇2:

基于网络化的《视音频制作》课程开发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普及,使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的开发风靡校园,《视音频制作》课程以微课为载体,通过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该课程的信息化网络教学,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以下就分享本人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关键词: 泛雅;微课;课程

1.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至少应当包括部分教学资源);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不过,这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包括在内的。简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某种软件在网络上进行的远程课程。

2.泛雅平台

泛雅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学校管理平台实现教学互动功能、资源共享功能、移动学习功能、教学门户的建设,达到教师能够进行课程建设、教学监控、资源共享、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实现所有数据的整合,最终建设成一个理念领先、技术先进、国际化特色突出的网络教学中心。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含了8个大的模块,分别是:网络教学门户、教学资源库、学习空间、幕课课程建设、教学互动平台、教学管理评估、质量工程、移动学习。各个模块之间无缝衔接,协同发挥作用,为网络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

泛雅提供的质量工程模块是为了应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需求,提供的协助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整套质量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政策文件发布、在线项目管理、项目统计分析和项目成果展示等,全面满足学校质量工程的项目管理需求。同时,平台还提供附件文档的在线阅读、项目公文模板自定义等特色功能,让质量工程更方便、更灵活。

3.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堂”是以“课程小组”为中心的互动学习社区。课程小组由需求和兴趣产生,每个课程小组都是一个圈子,由多个课程小组形成了大圈子。

4.慕课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1] 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MOOC 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课程并不提供学分,也不算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里。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Coursera 的部分课程提供收费服务“Signature Track”,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购买。你也可以免费学习有这个服务的课程,并得到证书。

5.Moodle平台

Moodle是一个开源课程管理系统(CMS),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MS)或虚拟学习环境(VLE)。它已成为深受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喜爱的一种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的工具。为了正常运行Moodle,它需要被安装在Web服务器上,无论是在自己的电脑或网络托管公司。Moodle 平台界面简单、精巧。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课程列表显示了服务器上每门课程的描述,包括是否允许访客使用,访问者可以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搜索,按自己的需要学习课程。

6. 教学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信息化教学,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教学信息化,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环节及其状态,目标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信息化。因此,教师关注的是信息化教学,以便更好地上课。社会及官员关心的是教学信息化,是否完成了现代化的建设。信息化教学比较通俗的理解是“电化教学”的新说法

7.课程介绍

《视音频制作》课程以视音频编辑实践活动为主线,内容涉及数字音频、视频原理,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剪辑、编辑和整合处理,影视制作软件的综合应用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该课程主要讲授使用Premiere多媒体制作软件进行视音频后期的处理与合成。课程内容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分成四个单元,前三个单元以学习视频特效与切换为主,通过学习,对Premiere软件的操作功能有一定的熟悉,最后一个单元就是结合学过的知识点,根据视频素材制作微电影,达到掌握该课程要求,能够制作一定水平的视音频合成材料。

8.实施过程

本人讲授以四个模块为主,分别是艺术沙龙设计模块、个性写真设计模块、时尚追踪设计le模块与微电影设计模块,每个模块代表相应的知识点。我为每个模块都制作了微课,然后挂到泛雅教学平台上,并进行了较好地教学互动,以慕课的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使用手机客户端对泛雅平台进行该课程的学习,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微课,然后通过制作实例,检验大家学习微课的程度。同时积极导入MOODLE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对教学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调整,由于初步使用泛雅教学平台,教学经验不太丰富,有待以后地提高。另外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课程改革的方向应该多加引导,在教师素质与教学环境上应该多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励机制应更加凸显发挥出来。

9.结束语

网络化教学是以后的趋势,不可阻挡,如果要上好课,必须在网络课堂上多下功夫,以后随着AI人工智能的普及,或许能将课程改革带到更高层次,引领教学改革的潮流,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实现高职教学的高端化、精英化,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龙志,钱华生. 基于泛雅平台的高职混合教育模式研究[J]. 河北职业教育,2017,5.

[2] 管思怡.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2017,1.

[3] 郑小军. 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1.

作者:李凡

网络视频课程影视制作论文 篇3:

浅谈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性及想法

摘要: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视频公开课以名师名课为主题,以选题新颖、内容丰富、效果明显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学术水平着力体现课程的科学性、生动性、思想性和新颖性。积极开展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针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类学生的教学特殊背景,提高民族类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软文化实力、增强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民族高校;精品课程

与传统公开课相比,视频公开课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公开课,在影视制作和传输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其公开程度、共享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远。近年来,在国内许多知名网站上,一批由牛津、耶鲁、哈佛等名校名师讲授的视频课引起社会大众的好评与关注。视频公开课如此受到追捧,在此形式之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先后分两批共有43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相关网站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视频公开课的遴选结果,全国共359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和25门专业导论课程通过评审遴选。有很多优秀的高校精品课程入选教育部2014年专业导论课程视频公开课。据了解,这些优秀课程通过学科专家及出版社编辑对具体内容做进一步審查之后,就会上线,这样将会满足社会大众线上学习的要求。互联网与精品在线课程可以将线上学习推到一个时代的新高潮,同时也会将中外学者的学术风采得到更有力的传播。

互联网是一个无限宽广的平台,当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这样平台上呈现,并且需要接受无数线下观众的检阅时,对于任何一位老师是考验,更是一种挑战。因此,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对于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与途径,因为视频公开课的呈现都是主讲人精心准备与辛勤努力的结果,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教学方法独特易懂。

通过观看和学习大量的视频公开课程,我们都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优秀的视频公开课的选题一定是非常的新颖、独特或者巧妙。作为目前网上“人气”很高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选择讲授内容时,就充分考虑了公开课所应承担的文化传承功能,她说:“今天的中国人都是纷繁忙碌的,怎么样才能够唤醒我们诗意的行为,让我们感觉到,风花雪月不是一件无聊的事,它能够舒缓我们的压力,让我们在民族文化的基因中,找到中国人心旷神怡的寄托,所以我要找一个古诗的意象。”

首届高等学校名师奖获得者、主讲数学文化课程的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顾沛教授说:“从教学内容上看,数学文化课是一门注重文理交融、素质培养的课程,讲究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达到真正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对于大学视频公开课来说,应该有别于其他知识类的电视视频节目,应该更像上课而不是讲座,要更强调师生互动。”

除了选题让主讲人煞费苦心外,如何适应公开课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是主讲人攻克的另一难题。如何将教学形式变得丰富,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我们更要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学生提问互动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新方式。

这些受线下观众热捧的优秀的视频公开课程,在选题与教学模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的视频公开课程,还需要积极地制作视频公开课程,这已经成为目前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新高潮。然而,与国外视频公开课相比较,由于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程刚刚起步,与欧美名校视频公开课逾10年的发展历程相比,这就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就以下2个问题提出个人的想法:

一、 如何提高视频公开课的质量,使其更有价值?

首先应该在教材选择、多媒体设计等教育教学上力争实现“精心和精致”。

1. 选用教材应该符合学生需求。选用教材要充分考虑学时、考虑学生学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考虑学生研究方向(化学类、非化学类),考虑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应该不分专业统一用一本教材,一份讲稿。教材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有必要的理论阐释,还要有规范和创新,教师要善于总结,培养学生们清晰的逻辑思维,避免学时少,教学内容过多,学生无法吸收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 多媒体设计要精致。从形象上记忆,增加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如在民族高校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通过生动的视图、影像等手段,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 一定要精心,这是建设任何一门精品课程的关键。建设一门视频公开课的基础是建设精品课程。精品课程要求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特色,但这都不是形式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得更好,起到一个榜样和映射的作用。总之要发挥每个人的精心,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

二、 如何提高视频公开课的亲和力,使其更受欢迎?

公开视频课区别于传统课堂,真正发挥了大学的第四功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因此充分发挥视频公开课的巨大功能,就需要提高视频公开课对学习者的亲和力。

主讲人要从教学技巧和方法上多作准备。通过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网易上国外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录像进行调查研究并做比较分析。国外的优秀网络公开课非常注重“巧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解放教师个性、凸显人格魅力”、“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理性自觉”等。我们可以学习他们那种轻松自在的授课风格,在课程中凸显正确的个性与教学魅力,形成自己教学的特色与亮点。虽然国外的公开课我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就中国的教育国情,我们需要进行学科交叉的组织我们的课程形式,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想象力、思辨能力以达到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教学目标。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是高等学校及民族高校的文化软实力的代表。积极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是培育我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司涵[2011]105号)[EB/OL].

[2]刘广.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5-66.

[3]教育部公布2014年视频公开课评审结果.中国教育信息化网,2014.

[4]高校与地方.中国教育网络,2014.

[5]网络视频课引热捧揭秘公开课背后的教育悬念,中国教育和科学计算机网,2014.

[6]教高司函[2011]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7]名师上网授课,赢得广泛好评,中国教育报,2012.

[8]文继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23):102-106.

[9]董榕.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02):54-59.

[10]谢玉进.国外名校公开课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

[11]于莹莹.名校“公开课”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作者:韩晓乐 胡军成 蒋青青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下创新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传播论文